高三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重点!)【复习知识点】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试要求:A)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
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搬运堆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形成戈壁、荒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5)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山地的形成(考试要求:A)(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构造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梳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高中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等形态的演变和形成过程。
以下是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知识点梳理:1.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升降、断裂和地震等。
这些运动导致地形的变化和地貌的形成。
2.地貌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貌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地质作用、气候、地形和外力作用等。
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这些作用会改变岩石的性质和形态。
气候对地貌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如风化作用、水侵蚀作用等。
地形则包括河流、海洋、山脉等。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
3.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不断的演变。
以河流地貌为例,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地貌特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4.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1)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其特征是高度较大,地势陡峭,山脉呈条带状分布。
山地地貌中还存在着峡谷、峭壁、峰林等次级地貌。
(2)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在长期地壳下沉和河流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地面开阔,海拔较低。
平原地貌中存在着河流冲积扇、河漫滩等次级地貌。
(3) 沙漠地貌:沙漠地貌是在干燥气候和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势平坦,沙丘连绵起伏,沙漠中存在着绿洲等特殊地貌。
(4) 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长期被水溶解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峰林、溶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貌。
(5)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是在冰川作用和冰融作用下形成的,其特征是冰川槽谷、冰蚀湖等特殊地貌。
5.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地貌塑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性质、气候类型、植被覆盖和人类活动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高考复习06 地表形态的塑造-【问鼎地理】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总复习全域必备宝典
第六章地表形态的塑造1、知识框架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①岩浆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3、代表性岩石: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
常见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
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页岩变质成板岩;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沉积岩有层理结构和化石。
化石(是指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只存在于沉积层中。
4、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但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时间,主要的作用力不同。
5、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7、火山(1)岩石(或地质作用,地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判断注意:后形成的会对先形成的进行覆盖或破坏。
(2)地层出现缺失的原因: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缺失地层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沉积物被侵蚀完毕。
(3)流水和风力、海浪等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即粗而重的先沉积,细而轻的后沉积;而冰川沉积无分选性,其沉积物杂乱无章。
(4)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①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
南半球相反。
②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流经弯道时,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5)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①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是从五种外力作用形式来划分的。
②风力作用是指风对表物质的风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岩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物质组成1、矿物(金属/非金属,液气固态)→2、岩石二、三类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代表:侵入岩→花岗岩,结晶明显;喷出岩→玄武岩,有气孔构造。
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代表性岩石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化石。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如: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砂岩→石英岩三、地壳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的转化)第二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地质作用——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貌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的主要力量。
2、板块运动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①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的地带。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海/海——海域面积缩小;海/陆——沿岸山脉、海沟、岛弧或岛链;陆/陆——高原、褶皱山系生长边界:海/海——海域面积扩大、海岭;陆/陆——裂谷(3)据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下列现象: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①皱褶——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分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未侵蚀时常形成山岭,侵蚀后长形成谷地——“背斜成谷”,原因: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未侵蚀时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常常形成山岭——“向斜成山”,原因:②断层 地壳的垂直运动断层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高中地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1、冲积扇形成过程:河流流出山口时,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三角洲形成过程:携带大量泥沙的河流,在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3、(1)背斜成山的原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地。
(2)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3)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4)向斜成谷成因: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其中,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主要是内力作用;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被称为地形倒置,主要是外力作用。
(5)断层形成的断块山: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山岭(华山、庐山、泰山)(6)断层形成的平原或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等)4、选择在背斜处建隧道原因:背斜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储水。
背斜找石油、天然气,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背斜顶部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向斜找水原因: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容易汇集,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5、背向斜判断方法:背斜判断:(1)岩层向上拱起;(2)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判断:(1)岩层向下弯曲;(2)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6、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垒和地堑)褶皱和断层常形成的地形(地貌):山岭或谷地其中地质构造是指岩层的形态,是由内力作用导致。
7、岩石圈物质循环岩浆岩只有一个箭头进,岩浆只有一个箭头出沉积岩:存在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如石灰岩、页岩等,具有层理构造;岩浆岩:存在有色金属,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有气孔);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可作建筑材料);变质岩:可作装饰材料,如大理岩8、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概念辨析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1.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海岭与海沟1.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2.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三、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四、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1.雅丹地貌: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
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
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2.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而形成的。
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
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原理方法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三类岩石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四、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图胜千言地质剖面图的判读程序认知结构地形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一、地形特征描述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势起伏(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大小)+特殊地貌(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⑴垂直运动:形成断层〔工程工程和水库要避开断层〕①上升运动—地垒—断块山〔泰山、庐山、华山、贺兰山、阴山〕②断裂下限—地堑—谷地: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湖泊:贝加尔湖、滇池、洱海〔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河流水和地下水会聚而成〕⑵水平运动:①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形成海岭:大洋中板块张裂处,岩浆喷发遇水冷却而成②碰撞:海沟: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褶皱山〔背斜、向斜〕二、3、背斜:岩层向上凸起;中间老两翼新;储存油气资源背斜易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较脆弱,在外力侵蚀下成谷地4、向斜:岩层向下凸起;中间新两翼老;储水构造,适合建水库向斜易成山的原因:向斜两侧受挤压力,在外力堆积下成山5、板块示意图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⑵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⑶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⑷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成⑸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⑹冰岛: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多火山地震温泉⑺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⑻日本: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⑼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⑽太平洋大局部为消亡边界,向西北方向移动,面积不断变小⑾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⑿勘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消亡边界⒀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2、外力类型:风力、海浪、冰川、流水3、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使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4、丹霞地貌:红漠化,江南丘陵成因:植被破坏严重,在流水侵蚀下,红壤大量裸露5、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云贵高原〔云、贵、桂〕⑴成因:流水溶蚀石灰岩⑵特征:①因为流水侵蚀使土层较薄,土壤贫瘠②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③石灰岩下渗严重,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不丰富④地壳活泼,多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滑坡三、河流地貌1、流水侵蚀的形式⑴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⑵下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开展⑶侧蚀: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开展结论:流水侵蚀严重的原因→含沙量增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植被少,土质疏松,认为植被破坏2、入海口处三角洲形成的原因⑴河流流经中上游,因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⑵入海口处地势平坦,使流速变得更慢,河道变宽,泥沙大量堆积⑶海浪的顶托作用使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人教版高三年级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表形态的塑造
1.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形式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地殼運動的基本形式及其對地貌的影響以水準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水準運動,形成褶皺山系,如裂谷和海洋(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運動,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陸變遷。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結果使地表趨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質迴圈岩漿→岩漿岩:在岩漿活動過程中伴隨侵入作用和噴出作用,岩漿冷卻凝固而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沉積岩:在地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後,經固結成岩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變質岩:經變質作用形成已經形成的岩石→岩漿: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地幔深處)被高溫熔化成為新的岩漿。
2.山地的形成(1)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a)褶皺山褶皺:岩層的一系列波狀彎曲。
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內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層向上拱起,成為山嶺,不少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層向下彎曲,成為谷地,不少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b)斷塊山斷層:岩層斷裂後發生明顯位移,形成的原因:地殼運動,壓力、張力作用。
上升岩體形成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
下降岩體形成地塹,如我國的渭河谷地、吐魯番盆地。
斷層處往往形成溝穀、河流,原因斷層處岩石破碎,易受侵蝕作用。
c)火山岩漿沿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漿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2)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修建成本高,工程難度大。
a)運輸線路結構: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
b)線路分佈格局: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
c)線路延伸方向:迂回前進,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大於相應的平原和丘陵地區。
3.河流地貌的發育(1)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a)河流侵蝕地貌:溯源侵蝕,下蝕,側蝕。
(以河谷為例)b)河流堆積地貌:洪積—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能量来源分类:种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影响地表形态速度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快速:火山喷发或地震缓慢: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定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
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同时存在、同时起作用(1)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分类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对地形的影响1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2水平断裂,形成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3海洋:大西洋的扩张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青藏高原、华山、台湾海峡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温度变化使岩石表里受热不均,膨胀和收缩差异容易使岩石崩解破碎。
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3)侵蚀作用: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对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作用。
包括以下四种: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搬运介质: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4)堆积作用:在搬运的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1.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2. 分类:
分
类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两者关系
内
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
低不平
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
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
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
优势
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
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
局
外
力作用地球外部,主要是太
阳能,其次是重力能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使地表趋向于
平缓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运动形态岩层变化产生地貌两者关系
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和弯曲
变形
①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
山系;②水平断
裂,形成裂谷或海
洋。
这两个运动是
同时存在,相互
作用的,但就全
球规模而言,以
水平运动为主,
以垂直运动为
辅。
垂直运动大规模隆起和凹
陷
地表高低起伏和
海陆变迁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六
大
板
块
示
意
图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形成裂谷、海洋或海
岭
形成巨大的山脉
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
弧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脉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
岛弧、海沟等
示意图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U型谷和V型谷的区别?——U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
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
特别提醒:
(3)球状风化地貌
(4)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①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
类型形态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
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侵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
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沉积
四、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石蛋及其垒砌造型(俗
称石蛋地貌)
如:黄山顶部的猴子观
海;华山西峰顶的劈山
救母石;厦门的日光
岩;海南岛的鹿回头;
福建平潭的骆驼石、神
龟石、海潭天神。
§4.2 山地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分类判断依据形成地貌成因实例
褶皱背斜
岩层向上
拱起
山岭岩层上拱成山
喜马拉
雅山、阿
尔卑斯
山
山谷
顶部因受张力,易被
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
弯曲
山谷岩层下弯成谷
山岭
槽部受挤压,岩性坚
硬不易被侵蚀而成
山岭
分类判断依据形成地貌成因实例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岩
块相对两侧上升
块状山地或高
地
岩块相对上升
庐山、
泰山、华山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岩
块相对两侧下降
谷地或低地岩块相对下降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断层
构
造带
岩层断裂破碎地
带
沟谷或河流
岩石破碎,易
受风化侵蚀
雅鲁藏布
江谷地
★地质构造的判读
①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可依据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
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上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
②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质构造及规律的实践意义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如何根据河流的流向、水文形状和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特征(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
(2)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①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
②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
(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该河流冬季气温在0℃以下。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也出现两次汛期。
(4)根据河流的河床宽度、弯曲程度可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二、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