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2.4+全球气候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习目标定位,1.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2.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
4.近现代气候变化(1)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
(2)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CO2。
【思考】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
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不认可。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易误辨析]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包括冷暖、干湿变化,并非只有气候变暖。
2.全球气温升高,意味着每一个区域气温都在升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并非每一地区都在升温。
知识点二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 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水位上涨后果:改变海岸线,淹没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 2.影响农业生产⎩⎪⎨⎪⎧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作物减产3.影响水循环[易误辨析]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明显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海平面上升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它是长期缓慢的过程。
知识点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
4.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知识链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主要内容有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科学预测,积极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教案全集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教案全集新人教版必修11-1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活动建议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阅读课文或观看电影《宇宙与人》,完成下列活动(建议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活动1.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和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①设计一幅天体系统的层次简图(表),简明扼要地向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②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活动2.头脑风暴(快速、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思考)从《太阳系示意图》和从课本P7《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中,你和你的小组能获得哪些信息?我(小组)能够获得以下信息:活动3.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课本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活动4.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
活动5.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
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活动6.知识拓展和运用345活动7.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阅读课本P9-10材料,思考:(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3)搜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
活动8.野外生存技能——在晴朗的夜晚找到北极星温馨提示.以5-6个同学为一组,制定课本P3“课题1”周密的观察计划。
计划至少要包括小组成员、确定的观察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和明确责任分工。
人教版(2019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全套教案
目录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1)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6)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0)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18)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行星地球(附答案) (25)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单元测试(二):行星地球(附答案) (41)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策略(一)外在教学资源运用: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象、表格字据等材料。
2.各种天体彩色图片课件。
(二)学生认知规律的运用1.先提供感性的事实材料,后分析、比较、归纳理性结论、观点,再用结论、观点去组织、驾驭、解释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即遵循“由‘地’导‘理’,又由‘理’解‘地’”的教学原则。
2.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在问题探究、问题研讨活动中进行。
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2.天体系统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同向性2.共面性3.近圆性三、地球的特殊性1.外部条件2.自身条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
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
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
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章末整合提升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P4 读图思考■图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_______ ■教材P4 〜 6 活动・1.⑴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 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3) 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非常接近圆形。
3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__ ■教 材P 9〜10活动・ 生物量相对较小。
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 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 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大。
亚寒带针叶 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_______■教材P ii活 动 ■(1) 1985 — 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 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约11年。
(2) 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出现了 26个峰值,也就是 25个周期,可以算 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的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_______ ■教材P 13读 图 思 考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读图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逐渐减小。
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为读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远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小。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1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时课标: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教材将视点放在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上,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天体的主要类型,重点介绍了恒星和星云这两种最基本天体的组成和特征;教材涉及各类天体及其特点、天体系统成因、行星类型等内容,这些只需引导学生一般性了解。
学情分析:每个人从童年时代就对神秘浩瀚的宇宙有无限向往,对宇宙、天体、太阳系、外星人等怀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对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极为有利。
但本节知识较为抽象,视野宏大广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教师需要通过影像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训练学生观察、思维、获取信息的技能,创设情境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地理新高考下的学习方式。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绘制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示意图,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观念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资料查阅,PPT制作进行展示2、区域认知: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3、综合思维: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4、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所在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培养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资料,用图表和文字的形式说明天体的概念,了解主要的天体类型,树立宇宙是物质的观念。
难点: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关系,地球和其它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关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 自然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地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地图地图学习核心是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一、比例尺:要掌握比例尺,重点要知道比例尺怎么来的。
然后围绕这个公式进行展开分析。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单位:在做比例尺的计算式,要也别注意单位的换算,单位统一到厘米。
3.在进行比例尺大小的比较时,结合公式就很容易理解: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较低;实际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较高。
4.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1:5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线段式:线段式考察的比较多,主要是要求在实际图中求两点的实际距离,需要测量准确。
5.比例尺的缩放:将比例尺放大到N倍=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放大N倍=原比例尺×(1 +N)将比例尺缩小到1/N=原比例尺× 1/N将比例尺缩小1/N=原比例尺×(1-1/N)如果是区域面积的放大(或缩小)倍数,则是比例尺的平方(或开方)。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二、方向:1.一般指示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示北方。
做题时要注意指向标箭头在地图上的实际朝向,找到北的方向。
(有时候指向标是标示其他方向时要特别注意)3.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三、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表示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专题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球地图部分的重点知识,是最常见的高考图。
掌握等高线的数值、弯曲、疏密、闭合,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四个重点。
先熟悉等高线的特点: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均相等。
②同图等距:图中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均一致。
③是闭合的曲线,一般不相交,若重叠则为陡崖。
④疏缓密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⑤ 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地貌复习3步方案
章末复习3步方案(答案在最后)步骤一章末整合提升一、知识网络构建本章内容要点:6个概念:①喀斯特地貌②河流地貌③风沙地貌④海岸地貌⑤高度⑥坡度3个形成过程:①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②“V”形谷的形成过程③牛轭湖的形成过程4个特点:①喀斯特地貌特点②河流地貌特点③风沙地貌特点④海岸地貌特点1个影响: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种方法:①影响地貌的盛行风风向的判断方法②河流地貌的判断方法③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二、核心素养培优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料1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特点问题1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思维线索]这里土地退化一般是石漠化,抓住喀斯特地貌特征和该地区社会经济来分析。
答案: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山体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地表溶蚀裂隙发育透水强,不利于植被、土壤发育,植被稀少。
西南地区人口多,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
问题2喀斯特峰丛山地为什么既旱又涝?[思维线索]抓住我国西南云、贵、桂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喀斯特地貌地表特征来分析。
答案:我国西南云、贵、桂地区的降水季节变率大,冬、春降水少,喀斯特地貌地表溶蚀裂隙发育,地表水下渗严重,所以干旱;西南云、贵、桂地区夏秋降水多为雨季,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洼地多,排水不畅,所以涝。
资料2喀斯特峰丛山地生态重建问题1分析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结构与地貌的关系?[思维线索]抓住喀斯特峰丛山地地貌特征和立体生态农业结构特征来分析。
答案:喀斯特峰丛地貌山地环绕,山体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要加强植被绿化和保护。
在山坡上,种植水源林、经济林、水土保护林。
问题2为什么要在有些地区实行异地生态移民?[思维线索]抓住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来分析。
答案:因地制宜恢复生态,开发特色民俗、自然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特色物产,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挖掘特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及相关手工业;恢复生态,带动就业,拉动经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全课本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 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1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热点链接】2020年3月10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
这次试验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为中国飞船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家的测算,每隔约26个月,会有一段时间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决定最佳窗口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提示火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地球和火星绕日公转,每隔约26个月,地球会运行到与火星最近的位置,此时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水平1:通过观察影像资料,辨认主要天体类型;通过地理资料,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水平2:通过图表资料,归纳主要天体的特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指出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判断天体类型,描述天体特征,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分析说明宇宙探索的意义。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存在生命的地理条件,探讨行星运动特征的形成机制。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宇宙垃圾的危害,指出合理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途径,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分析行星运动特征,探讨存在生命的条件。
区域认知:运用地理位置的理论,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观察星空,辨认主要天体,说明其所属的天体系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主要类型:01恒星、星云、02行星、流星体、03彗星等。
04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05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恒星由06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07发光的天体行星绕08恒星运行的天体,靠09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围绕10行星运转的天体(2)概念:11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系统(1)形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12相互绕转。
(2)级别:由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13地月系、太阳系、14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全套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 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三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______■教材P54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河流的补给可能来自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水体。
2.在洪水期,河流水位较高,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在枯水期,河流水位较低,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______■教材P55~5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而降水却逐渐减少等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上中游地区过度引用黄河水等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通过统一调配水资源、植树造林等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______■教材P57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在北半球相反,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这是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和海陆轮廓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在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绕南极向东流的西风漂流和向西流的南极环流。
3.在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______■教材P58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北向南依次是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2.画图略。
提示:中低纬度流向为北顺南逆,中高纬度为北逆南顺。
3.(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学科教学计划
(2)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3)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 、“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使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3(9.16-9.22)
完成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3、4课时的教学;
第三节课后练习评讲;
4(9.23-9.29)
中秋假期;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计划课时1;
5(9.30-10.6)
国庆假期
6(10.7-10.13)
完成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计划课时3
7(10.14-10.20)
2.学生对地球运动这一部分的学习会存在很大难度。其原因是地球运动中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与之配套的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的知识还未学到,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浓,方法机械。自然地理学习需要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多因素综合分析等能力较弱。
4.地理思维能力缺陷。自然地理现象一般是学习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的重要基础,而学生的地理思维往往是单因素线式模式,缺乏多因素网式综合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
10(11.4-11.10)
完成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2课时的教学,计划1课时。
完成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计划课时2;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学案(讲义,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全册学案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 1 -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 50 -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 87 - 第四章水的运动................................................................................................................ - 137 -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185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结合观测,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与方向。
(地理实践力)2.联系实际,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综合思维)3.动手绘制图示,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综合思维)1.地球自转的运动特征是什么?2.地球公转的运动特征是什么?3.黄赤交角的含义及影响是什么?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3地球的地理 教案2
课题: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1.3地球运动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本节知识建立在较强的抽象思维基础上,因此知识的形象化、事例化是本节的关键,应充分利用活动以及生活中的事例的说明与分析,让学生的情感上对认识有认同感,而不是完全的理论研究和被动的接受。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入学时分数线都不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普遍反应较慢。
而本节知识本就属于难点知识,所以要求我们在讲解时要尽量简单化、明了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和说出晨昏线(圈)的概念、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2、理解和判断不同类型的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的位置;3、理解和归纳太阳高度角大小和昼夜状态之间的关系;4、理解和说明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5、应用地转偏向力知识解释长江三角洲形成的过程的原因;能力目标:1、通过课本图1.24的理解,能举一反三绘制出不同类型太阳光照图中晨昏线;2、通过课本图1.25的阅读,能获取图中的信息并概况说明长江三角洲形成过程和原因;3、通过地转偏向力的理解,能分析生活中事例(如:交通靠右行原则、水龙头注水和放水的旋转方向)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师的启发,形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2、培养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晨昏线的地理意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方向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与昼夜状态间的关系、地转偏向力产生原因和事例分析课的类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学习法为主,板书、多媒体教学、谈话法等为辅教学用具:地球仪,有颜色的白炽灯炮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此节课最难的时间上的把握,因为有较多的活动安排,同时理论性强,要形象化有很大难度,所以学生的配合程度很重要,要注重临场发挥。
因为临时的环境不一样,另外有一重要感受就就知识结构和板书的分析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只要我们把握准,就应该达到目的。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章末提升学案汇总(成套下载)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章末提升学案汇总第一章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参考答案:①天体系统②运动特征③自身条件④太阳辐射⑤地壳⑥昼夜交替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触摸高考]主题一时间计算与日期范围确定1.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 A.10时B.13时C.16时D.19时解析:根据材料“极夜后的首次日出”,说明是太阳刚升起不久后就要落下,应该在当地地方时的12时之前不久;黄河站与北京时间的经度相差约为108°,时间差约为7小时12分,即北京时间约为19:12之前不久,选项D最接近。
答案:D2.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1/4 B.1/3C.1/2 D.3/4解析: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时,再求出6月23日0时经线为90°E,即90°E向东至国际日界线为6月23日,其他地区为6月22日,那么旧的一天6月22日占全球的范围约为3/4。
答案:D主题升华时间计算与日期范围确定1.时间计算明确求哪类时间(地方时/区时);明确所求地点的位置;算出两地的经度差或时区差;运用“东加西减”原理得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整合提升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______■教材P4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______■教材P4~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图1.4可以看出,行星都是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2)根据图和表中的行星轨道倾角数据,行星公转轨道面差不多在一个平面内,轨道倾角最大的水星也只有7°。
(3)根据表中的行星轨道偏心率数据,偏心率最大的水星也只有0.206,非常接近圆形。
2.行星类别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类地行星 1 1 1巨行星 2 3 3远日行星 3 2 23.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公转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______■教材P9~1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热带雨林生物量为2kg/(m2·a),较大;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为0.8kg/(m2·a),较小。
(3)有相关性。
生物量与太阳辐射量呈正相关,后者决定前者。
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
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4)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出,热带雨林地区森林更茂密,阔叶,树木树冠较大。
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森林中植物密度相对较小,针叶,树冠小。
______■教材P11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985-2000年,太阳黑子数呈现波状变化,1986年为极小值,后逐年增多,到1989年达到极大值,之后又逐年减少,1996年又达到极小值,之后逐年增多。
两个极小值之间约11年。
(2)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呈现有规律的起伏,虽然起伏程度不同,但起伏周期接近。
从1705年峰值到1980年峰值,其间275年,出现了26个峰值,也就是25个周期,可以算出太阳黑子变化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与(1)大致相同。
(3)从太阳黑子数的长期变化情况来看,规律明显,可以确认其平均变化周期为11年。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______■教材P13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______■教材P14上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逐渐减小。
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为0。
______■教材P14下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图可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远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小。
冬半年和夏半年相比,公转轨道对应的圆心角相同,都是180°,但冬半年公转角速度较快,夏半年公转角速度较慢,因此,北半球冬半年的日数要小于夏半年的日数。
______■教材P15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用地球仪演示,注意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在演示公转运动时,可以夸张地演示出其速度变化。
2.运动形式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西向东1个恒星日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大约为15°/h因各地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赤道处最快,达1670km/h,由赤道至两极逐渐减小,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公转太阳自西向东1个恒星年平均角速度1°/d。
但由于太阳略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在近日点时速度较快,大约61′/d;在远日点时速度较慢,大约57′/d平均线速度30km/s。
在近日点时较快,约为30.3km/s;在远日点时较慢,约为29.3km/s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材P17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作为中央经线。
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即东西十二区。
2.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纽约所在的西五区的区时应该是(昨日)19时,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应该是(今日)8时。
3.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
______■教材P19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太阳直射23°26′N,此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太阳直射23°26′S,此日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0°纬线(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无极昼极夜现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______■教材P21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改变。
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______■教材P23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地表岩石是如何形成的?2.陆地淡水会枯竭吗?3.地球表面的组成要素有哪些?4.地球表面的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5.地球表面的各要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______■教材P25资料1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月球上有引力、冰、矿产资源、建筑材料、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等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若想在月球上生活,人类还需要创造的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满足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避免宇宙射线伤害的环境条件以及能产出食物的生态系统等。
______■教材P25~26资料2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物圈二号”和月球基地的相同之处:都是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装置,生产、消费和分解、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者的不同之处:“生物圈二号”的电力是由外部输入的,且“生物圈二号”也不需要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而月球基地所需的电能只能自己生产,而且还须防止宇宙射线的危害。
“生物圈二号”的水是地球上原有的液态水,而月球基地所需水必须自己制造。
2.“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必须保持平衡。
人工模拟建筑的生态环境也必须使其内部保持平衡。
月球基地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必须努力维持其平衡,使各地理要素达到人类居住生存的要求,否则人就不能在里面生存下去。
______■教材P26资料3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大量的硅酸盐,可作建筑材料;②丰富的铁、钛、铝矿以及地球上缺乏的或尚未发现的金属矿产;③月球土壤中特有的氦资源,它是人类未来可长期使用的清洁、高效、安全而廉价的新型核聚变燃料;④宇宙空间资源(真空和低重力);⑤丰富的太阳能资源;⑥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资源等。
2.丰富的矿藏(如钛、硅、铝、铁、氦);可作建筑材料的硅酸盐;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月球北极和南极的冰资源等。
1.(2018·高考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
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解析:选B。
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极昼极夜区除外均为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从重庆乘长途客车到遵义全长240km,需用时3个多小时。
从遵义乘长途客车到毕节全长205km,需用时2个多小时。
中午之前出发,左侧靠窗的位置会被阳光长时间照射,而右侧靠窗的位置可以免受阳光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排除A、C选项;若12:00出发,下午有较长的时间太阳位于西北方向,右侧靠窗的位置会受到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排除D选项;8:00出发,从重庆经遵义到毕节的过程中,右侧靠窗的位置可以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