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二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变成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反思一下,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存在备课时解读文本过深,讲解过度,拓展过宽的现象。这样就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追根究底,就是缺少与教科书编者的真正对话。所以加入“教科书编者”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实现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呢?我认为可以强调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认真学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了解全套及各册教材的整体结构、编写原则、特点等;弄清教材中各个专题、板块、栏目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等。我们小学的教科书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应的主题,高年级在编排上还穿插了“综合性学习”等。而编者之所以把某一篇文章放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之中,一定有他这样安排的用意。可以说,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练习,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写者的眼力和智慧。

如:苏教版第一单元以“爱国”这一主题建构,选取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古诗两首》包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除了选文突出主题外,《练习1》的编排更是紧扣主题安排了多项语言实践:“语文与生活”部分,由本单元课文《古诗两首》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妻子”的“子”在古诗中的读音及意义,并由此引申“子、儿、头”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和含义,从而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诵读与欣赏”部分,选编了《爱我中华》这首歌词,学生在诵读、欣赏、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也感受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口语交际”要求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引导学生在搜集资料、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各民族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的认识,这一内容与本单元主题、阅读课文及“诵读与欣赏”呼应,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而“写好钢笔字”部分,教材安排学生书写陆游的《示儿》一诗,练字的过程中,从陆游透过诗传达的爱国之情中,学生也得到了一次爱国情怀的震荡。总之,整个单元内容的设计环环相扣,彼此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导读提示、课文注释、文中插图、课后思考、资料袋等资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有效进行对话教学。

如:编者想让我们按照怎样的思路去读,编者对文章的理解把握,编者认为有必要补充了解的相关资料等等,都通过“导读提示”告诉

了我们;编者希望我们阅读后有哪些收获,还希望我们朝什么方向拓展思维,要求我们读后把握些什么东西等,都是通过文章后面的“思考与练习”告诉我们的。我们在完成这些“思考与练习”的时候,可以遵照编者的思路去梳理阅读收获,也可以反问编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个问题或练习。

再有,要重视到“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刚开始时,我认为与编者的对话是教师的事,学生也不必面面俱到,更不需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只要把课文学好就行了。课程标准这次修订提出并增加“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让我认识到只有学生与编者的对话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才能够更好地把“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学生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要通过“活动设计”来实现。教师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学的活动”为基点选择教学内容,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转化为实际的活动。比如高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自学导读”等活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此发展阅读素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不断地教给方法,逐步渗透,强化训练。慢慢地,学生不仅会和编者对话,领会编者的意图,更能促进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