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章法结构

合集下载

诗歌结构

诗歌结构
转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
写景转而抒情,抒发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前句
基础上直抒胸臆,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诗歌的篇章结构
一、诗歌的开头 二、诗歌承转句 三、诗歌的结尾
一、常见诗歌的开头样式:
古诗的章法结构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的基本章法(结构)。 2.熟练运用有关结构的典型术语。 3.掌握诗篇结构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古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起”即首句:有统帅全诗、点明题旨、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营造意境、 托物起兴,提供背景、设置悬念、提示下文的作用。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三、诗歌的结尾
从感情的抒发或主题的表达来讲,诗歌 的结尾常见的有两种:
1.以景结情式
如: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
作用:含蓄委婉,激发联想和想象,留不尽之意 于言外。
2.直抒胸臆式(议论抒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作用:感情真挚自然,不可遏抑,深化主旨。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 如唐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 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 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湖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

诗歌的起承转合(汇)文无定法,但却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

诗亦然。

律诗常见的章法有以下几种:一`起承转合式: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黛玉之口论诗,对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是两副对子。

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

”起、承、转、合,即起始、承接、转折、收合。

这是律诗最常见的章法。

例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起,写环境)远景,cheng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承,写该环境出现的事件)当下,zheng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转,写情怀)情,qing斑马鸣。

(合,瞻前顾后)情入当前景,ming萧萧斑马挥手自兹去,萧萧杜甫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起)地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承)近景,yin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转)事, xin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jin起、承、转、合在五律和七律中一般一联承担一项功能,但也有例外。

比如杨万里 过杨村石桥两岸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起)远,全貌,chuan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承)近,细节,chuan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水际天。

(再承)近,细节,tian政尔清和还在道,(转)为谁辛苦不归田。

(合)tian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使环境更加丰满迷人,用以突出重点。

起、承、转、合在绝句中则一句承担一项功能,例如:杜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起)名成八阵图。

(承)guo,tu,zhuan,wu江流石不转,(转)遗恨失吞吴。

(合)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起)夜泊秦淮近酒家。

(承)天,地,人,sha,jia,hen,hua商女不知亡国恨,(转)隔江犹唱后庭花。

(合)以上的感觉是先远景(起),再近景(承),再是事情(转),合里再有一个动词(合,就感情入物入景)。

有一点电影里拉镜头的感觉。

很合人的视觉感觉。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杜甫《春夜喜 雨》
•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杜甫《天末怀 李白》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 杜甫《客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题目的特点
• 1、 题目与诗歌内容必须完全一致。 • 2、 全诗必须始终环绕着题目来写。 • 3、 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 • 4、 题目或主要题意一般须“开门见山”,即在首联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七模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1、题目已经给了你 答题的思路。 2、用散文化的语言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表达诗句的意思
1、前两联写登高所见,先流水而后山色,在景物描写上分别
有何特点?
写流水,“江”与“泉”是动景,“城”与“石”是静景,所以是动静结合; 山色是通过夕阳与暮霭来写的,“隐”“依”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使 自然景物带有了人性特点,形象而具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是地名,也是悲剧的发生地,其含义就等于说“杨 贵妃之死”。 本诗紧扣题目来写,句句切题,与古风歌行可只取诗中某一 点一面拟题,自不相同。
• 颔联 承:与上联紧密相承。 •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杜甫《月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颈联(转):或写意,或写景、书事引证,与前联之意 相应、相避。要变化,如急雷破山,观者惊愕。
• 颈联 转:变换角度、内容或表达方式,以便使诗的内 涵进一步丰富。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题竹石牧牛(并引)
分别写了石、
黄庭坚
前四句 竹、牧童、老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 为第一 牛四个意象,
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个层次 构成一幅完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整的画面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后四句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为第二 [注] ①伯时: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 个层次 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写了作者由 画中的内容 而生发出的 感想
返回
(二)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 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 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返回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 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的白鹭洲。写
颔联:
景 的是 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 。
吴宫花草埋幽径,
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
晋代衣冠成古丘。 事 晋代衣冠成冢。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
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_到__衰__的__变__化___。
一水中分白鹭洲。

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 永恒,古今对比,诗人抒发了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景 浮___云__、__太__阳_ “浮云蔽日”有深意,“云”飘浮
尾联: 总为浮云能蔽日,

_诗__人__望__长_____ _安__而__不__见_____
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 “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
长安不见使人愁。 情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版) (1)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版) (1)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

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一、“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小练习】《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问: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练习】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三、“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四、妙“合”主旨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讲述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 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 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2011年高考江苏卷杜甫
人们在心烦意乱、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迁怒他 人或迁怒于物。可是,诗人把愁恨责怪到与其毫不相干 的东风、春日头上,既怪东风不解把愁吹去,又怪春日 反而把恨引长,这似乎太没有道理了。但从诗歌是抒情 而不是说理的语言来看,从诗人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 想来说,又自有其理在。因为:诗人的愁,固然无形无 迹,不是东风所能吹去,但东风之来,既能驱去严寒, 使草木复苏,诗人就也希望它能把他心中的愁吹去,因 未能吹去而失望、而抱怨,这又是合乎人情,可以理解 的。诗人的恨,固然不是春日所能延长或缩短,但春季 来临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诗人的感觉上,会感到 日子更难打发。从这样的心理状态出发,诗人抱怨春日 把恨引长,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引领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转句: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诗歌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一、概述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

元代范德凯在《诗格》中写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二、“起、承、转、合”的含义与作用起者,开端也。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承者,承接也。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转者,变化也。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合者,结尾也。

"合"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

简单来说,即:起,弓恰页的作用。

(引领主题)承,扩展的作用。

(扩展主题)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

(相对于起承的转变)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例: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起句:开篇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承句:"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诗歌鉴赏之章法结构

• 新晴山月 文同 1、炼字题的表达 •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2、分析语境题的 •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表达 •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贴切,请将他们找出来,然后从中任选一个,
简要赏析其妙处。 “漏”字用得极细,生动逼真。松树高大、枝繁叶茂,从枝叶的间隙中只能“漏”出 几丝稀疏的月光,突出了山林的幽深、静谧。“画”字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照在 松树上的月光将婆娑的树影投落到地上,像一幅斑驳的水墨轻松图一样,这是作者 用画家的眼光来精细地观照眼前的景物。 2、题目中的“新晴”是什么意思?诗中哪一联点明了这个意思?试结合相关的语境 进行相关的说明 “新晴”是指天刚放晴。 第三联点明了“新晴”这个意思。 这一联写的 是刚下过雨的景象:池塘里的荷花似乎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上 的果子因遭到了雨打,所以纷纷最落下来。现在雨过天晴了。
– 6 由眼前的情景到产生的幻想:
• 例: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寄京 华亲故》: • 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 7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 原因 • 例:刘采春的《望夫曲》: •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 例2:金昌緒《闺怨》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功夫全在三句,
若于此转变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绝句的“转”的几种方法 • 1 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 • 例:王维《竹里馆》: • 独坐幽篁里, • 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 • 明活动: 例: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 《红楼梦》香菱学诗第三首《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 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 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 思。)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

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承、转、合格律诗的章法结构起,是诗篇的开头,⼀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承,是承接上⽂,要扣合⾸联,连贯⾃然;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步,别开⽣⾯;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平的提升,⼤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

”我们来看王维的这⾸《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

观猎【唐】王维风劲⾓⼸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暮云平。

此诗韵依⼋庚。

⾸联起笔点题,写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氛。

“风劲⾓⼸鸣”,未及其⼈,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兽⾓装饰的⼸箭)声彼此相应。

“⾓⼸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再推出狩猎的主⾓“将军猎渭城”。

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

这⼀起笔,胜⼈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恰“如⾼⼭坠⽯,不知其来,令⼈惊绝”(⽅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颔联承写驰射活动,虽未及⼈,但通过猎鹰骄马的⾏动,隐现狩猎者矫健的⾝影。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画⼀般,简洁、形象;“鹰眼”因“草枯”⽽敏捷,“马蹄”因“雪尽”⽽轻盈,物象描写极为精细。

写鹰眼不说“锐”⽽⾔“疾”,说明猎物很快被发现;写马蹄不说“快”⽽⾔“轻”,说明猎骑迅速追踪⽽⾄。

“疾”“轻”⼆字炼得妙。

上下两句对仗⼯稳,意脉如流,相承相谐,精妙绝伦,实不多见。

颈联转写归途,由动到静,以新丰美酒和汉代名将周亚夫治细柳营的典故,写出狩猎者轻松愉悦的⼼情及名将风度,从⽽别开⼀⾯。

“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距七⼗余⾥。

“忽过”“还归”,则见归途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之感。

尾联以在归途中回望出猎之地,呼应开头和中间两联,进⼀步展现狩猎者踌躇满志的开阔胸襟。

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

3、“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 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 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 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 文章。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 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 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诗歌的章法结构
• 诗人将诗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转” “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 ,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 点明题旨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 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 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 有时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 既要收住全文,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
(1)概括这首诗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
•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 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方面写出山泉 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 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 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 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 泉做了铺垫。
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 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 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练中悟6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 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解析 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 情。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 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 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构造章 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 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 是收束全诗。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 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练中悟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七绝的25种章法

七绝的25种章法

七绝的25种章法七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七绝的章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25种常见的七绝章法:1. 平起平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仄起平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平起仄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 仄起仄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平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 仄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 平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 仄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2.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诗歌章法结构

诗歌章法结构

概括起来说,古诗讲究章法, 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 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 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 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 情感。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 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点绛唇 途中逢管倅cuì (赵彦端 )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以归结为“起”、
“承”、“转”、“合”。这是古人写诗填词 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 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
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绝句的起承转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起) 散入东风满洛城。(承) 此夜曲中闻折柳,(转) 何人不起故园情!(合)
注意: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 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 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 直接揭示主旨。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 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 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 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 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但正因为其含 蓄,也为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 。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 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 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 破。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 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 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 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 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一主题的 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 片,起过渡连接的作用。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诗歌结构章法

诗歌结构章法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抒情)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句渲染气氛 首句渲染气氛 阕 主句写景 上片上片 阕 主句写景 写景写景 次 次


下片 阕 :抒情 主
下片 阕 :抒情 主
尾句过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尾句过渡
故 事
说四个秀才,早上赶路,看见两个公差押着 一个和尚经过,于是他们便提议以此吟诗。第 一个秀才道:“知法又犯法”,从眼前景物说 起。第二个秀才见到和尚颈上的枷锁,也吟道: “出家又带家(戴枷)”,这是承句,说犯法 了就得治罪。第三个秀才见这两样都说了,急 得抓耳挠腮,不知吟什么好,忽然见太阳冉冉 升起,脱口而出:“东方红日出”,这是转折, 似乎与此事并不关联,第四个秀才一听,竟不 知如何“合”了,忽然看到和尚光秃秃的脑袋, 板上晒冬瓜 灵机一动,于是吟道:“ !”众人听 了哈哈大笑,和尚听了无地自容。这首诗诙谐 有趣,极尽讽刺之能事,从一个侧面证明: “起承转合”之手法早已为古人所津津乐道。

• 词:上片——写景(次) • 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 • 下片——抒情(主) • • 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
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 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 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 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 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3、“转”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 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转”句,能使我们 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 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 文章。 “转”在词称为“过片”。词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它们是表现同 一主题的两个层次;下片的开头部分,称之为过片,起过渡连 接的作用。过片有时表现上下片表达方式的变化;有时表现上 下片文意并列,内容上发生变化,或一正一反,或一今一昔, 而以过片为桥,下片首紧承上片尾,使上下片贯通一气;有时 表现为上下片为一总一分关系;有时上片尾句以问句作结,而 下片虽未直接回答,但内容实际上是就问题而发,呼应上文的 。
•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 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 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 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1)造势:开门见山,直陈胸臆,一起句就道出 词的主旨或概括词的内容。单从词句上看似乎平 淡无奇,实似引弓待发,往往笔锋一转,便如悬 崖飞瀑,一泻而下,称之为“造势”。 (2)造境:由写景入手,先造出一个切合主题的 环境,然后因景生情,依景叙事,带出词的主体 部分来,称之为“造境”。 (3)造思:先设一问,或点出题意,或造一悬念 ,引人深思,使人急于要看下去。然后以答语形 式引出词的主体。这是词人常用的一种开头方式 ,是所谓“造思”。有时,先用一个反问句,明 退暗进,随即把正意推出
词曲的结构和思路大致同诗歌。 在组织答案表述文字上,一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结构层次:诗/词/曲可以分为X层,第一层是XX句 (或者XX句是第一层),写了XX内容,第二层 是XX句(或者XX句是第二层),写了XX,抒发 了XX感情。 思路:前X句先写XX,再写XX,后XX句写XX,再 写XX,表达了作者XX样的感歌的章法结构归结为“起”、“承”、 “转” “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 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 1、“起” •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 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内容,奠定感情基调,渲染 气氛、营造某种氛围, • 词和曲的起句,因为词牌或者曲牌与内容没有明 确的对应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 2、“承” • 承句或联与“起”句语意关联极为密切。它 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 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 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而言,承句多为 写景或事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 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 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 含蓄无限。
【方法概括】
律绝的结构虽然比较灵活,但一般情况是起承 是一层,转合是一层,即所谓的“前二后二”。 把握诗歌的思路,一般的方法是按照首、颔 、颈、尾的关系来处理。首、颔、颈、尾的关系 ,通常是我们说的起、承、转、合。首联照应题 目,一般以眼前所见之景起;颔联紧承首联内容 展开,或者总分关系,或者递进关系,或者并列 关系;颈联在写作的内容上与颔联紧紧相连,但 在写作的角度、表达方式和写作重点上有所转移 ,要与颔联有明显区别,是为“转”,同时,又 要为主题的出现作铺垫;尾联一般是点明题旨, 抒发感情,暗合开头,照应题目。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 (1)概括这首诗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 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 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4、“合”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 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 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词的结尾,往往是点睛之笔。既要收住全文, 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南宋词人姜夔总结了几 种结尾的方法:“词意俱尽”,点明主题;“词尽 意不尽”,耐人寻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