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合集下载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2.心灵论 2.心灵论
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 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与动 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 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 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 己的行为上来。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 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 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 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在米德看 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 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 态)———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 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 人。”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 的)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第十一讲 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 三、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四、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五、戈夫曼的拟剧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互动论是 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 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 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 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 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 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 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 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 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 作出反应。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 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 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第四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章符号互动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来源,弄清该理论产生与进展的大体线索;弄懂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原理;着重把握符号互动论创建时期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个代表人物的大体思想。

教学重点: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教学难点: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

教学方式:教学与讨论教学时数:3课时一、符号互动论概述一、概念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哲学家W.詹姆斯和.米德的高作。

但最先利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库利、米德、J.杜威、.托马斯、W.詹姆斯、.帕克、.兹纳尼茨基等人的高作中所隐含的“社会意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高作中确信了该理论的要紧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联系最为密切,与、、、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和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符号互动论的大体假定要紧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当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碰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说明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4、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要紧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进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进展,都以符号利用为先决条件。

若是人不具有利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当中,或说失去了存在的依照。

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

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
自我互动分两步:首先是进行“内心的对话”。
其次是扮演他人的角色。
二、自我的发展
米德将人的自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预备扮演阶段
大约出现在2岁时,以无意义的模仿行为为其特征。
2、扮演阶段
3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小孩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但是还不能将其他扮演者的角色联系起来。在短时间内,头脑中只有一种可替换的角色。米德指出,正是在此时,儿童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而形成了自我。
为了进一步研究自我,米德将自我分为两种状态:主我和客我。主我是个人对其他人态度的无组织的反应,即行动的自发意向或冲动。客我是个人自我反思的其他人的有组织的态度,即个人已经从他人处学到有关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一方面客我指导社会化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主我所具有的自发性则允许一定程度的发明创造以及摆脱他人控制的某种程度的自由。
2、 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产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念总是受他人的影响。
3、 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修正。
三、互动的结构
布鲁默指出,有些社会结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社会角色、地位、社会制度等。这里,布鲁默强调两点:
1、 有些社会结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参与了解释过程以及随互动而来的意义的过程。

符号的定义:其反应是事前设定的刺激。如打哈欠。
在互动的过程中涉及两方面:(1)姿态的意义;(2)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的自我互动,即“姿态对话”。
在米德看来,未经思考的行动还不是一种符号的互动,因为它明显缺少某种重要的成分,即个人尚未认识到他所做的事情之意义。米德认为有意义的符号就是有意义的姿态,有意义的符号就是引起其他人反应的行动的一部分。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表现的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作“印象管理”。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 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 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 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 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2)“镜中我”概念的三个因素(阶段)
A.我们对我们的形象在他人面前的想象。
B.我们对别人就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或评价 的想象。
一的综合体。
主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 的冲动,未经社会化的我。客我是经过社 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产生自我,主我与客我 的互动构成一个呈现于社会经验中的人。
(3)社会 A.形成。在米德看来,社会代表着不同个人之
间的有组织的互动或定型化的互动,是自我 与“他人”互动的产物。
C.由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产生的某种自 我感觉,例如,自豪、屈辱等。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
(1)提出
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 在于分析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 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 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 应。
案例分析:面试中的应聘者印象管理
可从获得性、保护性和非言语印象管理三 方面对应聘者的印象管理行为予以分析。 1.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 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称作获得 性印象管理。应聘者的获得性印象管理行 为又可分为他人聚焦型和自我聚焦型两大 类。他人聚焦型印象管理策略一般将目标 指向于印象管理的接收者、评价者,如面 试中的招聘方,通过逢迎、讨好等行为来 获取人际间的彼此吸引。如:抬举他人、 意见遵从等。
B.内容。
社会的内容是由个人和集体互动构成的。这 种互动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符号,因此社会实 际上是一个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和。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开始想象和扮演他人
开始以其他人的视觉出发
自我形成的阶段
自我
有组织的 复杂的活动
成为群体中的一员
担演一个角色 实现他人期望
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形成符号系统
什么是“普遍化的他 人”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之 “普遍化的他人”
个体使对各种他人的解释和意义内在化, 以创造一个“普遍化的他人”,这是由许 多个体的平均期望所逐渐建立起来的。 普遍化的他人成为个体行为的一般指南。 逐渐地,一个个体不仅按一些特殊的人的 期望行事,而且按照“普遍化的他人”的 期望来行事。
符号互动论 有三个必要 的理论前提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 论之符号互动定义
1人们总是依据自己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而行 动。 2意义是在人与人的符号互动过程产生的。 3行动者赋予行动上的意义是可以在互动过 程中加以修正的。
符号互动如何可能(舒茨、米德、加芬克 尔); 符号互动是否可能(韦伯、伽达默尔、卢 曼);
布鲁默符号互动理论 之符号互动的缺陷
① 过于强调主观因素、心理意识,忽视客 观实际。强调已表现被认识的东西,忽 视内在的规律性。 ② 过于强调个别人因素,没有看到整体社 会结构、制度的作用。 ③ 研究过于微观,只能研究个人或小群体, 无法研究大规模社会现象。 ④ 片面强调感觉、直觉的重要,否认理性 认识真实性,是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国外社会学理论 郭景萍教授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托马斯的符号互动理论 之情境界定
情境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 应之间,它是人们对情境意义的解释。人 们怎样行动,取决与个人或群体对于所处 的客观环境的解释。 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 大作用。
“情境”包括三个方 面

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 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米德认为,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实现的。同时,他把 人际沟通过程加入“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
米德认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 因素。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整 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地提出了 “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因此,人们也常常把完成符号 互动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 1、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1962年,布鲁默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要 论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人具有创造与 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大家都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 人对符号作出反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因而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4、“共同行动”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行动。在共同行动中,
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 路线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共同 的解释和定义为行动者提供了内在的一致性。 5、人们具有以他人的立场,通过移情,从他人的角 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 6、文化、社会系统、社会分层等结构因素只是人们 行动的情景。而情景本身也是互动的产物,并且不 是不变的。
人类有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 通过某些手势、姿势进行沟通。在社会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运用 象征符号和姿态来表达思想意愿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社会 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合作,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有意义的姿 势是人际沟通中的象征符号。人类用于沟通的象征符号不仅仅限于身体 姿势,还包括语词,即具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人类使用有 声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沟通不只局限于直接沟通,还可以进行间接沟通, 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论

与结构功能主义的比较
研究焦点不同
结构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体的结 构与功能,而符号互动论关注个 体间的互动过程。
对社会稳定的看法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稳定与和 谐,而符号互动论则认为社会稳 定是通过个体间的互动与协商实 现的。
解释层次差异
结构功能主义从宏观层面解释社 会现象,而符号互动论则从微观 层面分析个体行为与社会关系。
与冲突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关注点相似
冲突理论和符号互动论都关注社会不平等和 权力斗争问题。
解释角度不同
冲突理论强调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冲突,而符号 互动论则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来应对和处理 冲突。
对变革的态度
冲突理论强调通过革命或改革实现社会变革 ,而符号互动论则强调通过改变个体的符号 互动方式来推动社会变革。
06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局限及发展趋 势
对社会学研究的贡献
强调微观层面的社会互动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微观机制,为社会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引入符号和意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将符号和意义作为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符号来传达信息、建立关系和 维持社会秩序,丰富了社会学理论。
社交媒体时代的符号互动变革
网络语言和表情符号
虚拟社交和身份认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和表情符 号成为新的交流符号。这些符号具有 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适应了快 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交流方式。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空间 ,人们可以在其中建立社交网络、分 享信息和情感。在这个空间中,个人 形象和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人们 通过选择头像、发布动态、点赞评论 等方式进行符号互动,塑造自己的虚 拟形象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符号互动论_百度百科
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见文艺社会学)的理解等等。
编辑本段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他们关注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法论特征
前提
展开 编辑本段介绍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又称为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来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时间顺序,对符号互动论的相关学者和思想进行梳理。

一、理论背景及其渊源1、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以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等为代表的苏格兰伦理学家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

他们注重对人的心理的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2、詹姆斯的“多元的自我”思想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在哲学上:以唯心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主张存在即是被感觉,世界是由“纯粹经验”构成的,概念不过是人们为了在行动中取得成功而采用的“操作假设”。

在心理学上: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机能与功用,认为“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切之总和”,“自我”可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抽象我。

他在这方面的研究为符号互动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

“社会我”承认“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于经验的;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

詹姆斯将社会我看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性,也可以将多方面的自我看成异质性社会的产物。

他认为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是现代遗传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儿童和种族的精神发展》、《精神发展的社会观与伦理观》等。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有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投射阶段、主观阶段和射出阶段。

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

人格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产物。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有意义意义 得以交流。
第二,抽象思想的出现,它使人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 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境;
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 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 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 行为等;
背景 个人门面
外观 举止方式
2、社会机构外互动
• 指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即相遇。 • 相遇式互动的最突出特点是人们之间持续性的
相互注意。 •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
存在的差距。用于说明个人在某种角 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 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三、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亦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 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 为的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休谟
亚当·弗格森 本能与习惯
二、詹姆斯:多元的自我
• 自我:就是“一个人可以用来称呼他自己的一 切之总和”。
• 自我的分类: (1)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 (2)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 (3)社会我(The Social Self) (4)抽象我纯粹的我(The Pure Ego)
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的早期 代表人物及思想
• 库利的“镜中我”的思想
•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
的思想
•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库利(1864~1929) Cooley,Charles Horton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1887年获 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曾任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著有《人性和社会秩 序》、《社会组织》、《社会过程》等。
• 社会结构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共同 行动必须从历史的内容上来理解。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

第八章:符号互动理论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 《收容所:关于精神病人和其他被收容者的论文》(1961) 《公共场合中的行为:有关聚集的社会组织笔记》(1963) 《污名》(1964) 《互动仪式:关于面对面的行为的论文》(1967) 《战略性互动》(1969) 《谈话形式》(1981)
三、思想背景和主要理论思想 二、思想背景
195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 并于1962年升为教授
1981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1922~1982) 1981-1982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主要著作 二、戈夫曼主要著作
1900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 1922年,在密苏里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2~1925年,在密苏里大学讲授社会学, 任讲师。 192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31年~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授。 1952~195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 校任社会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 1941~1952年任《美国社会学杂志》主编; 1955年任美国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1956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1962~1966年任国际社会学协会副主席。
同一手势的不同解读2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5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符号互动论议题人类群体或社会必须根据行动来加以看待从行动的日常经验上去分析人类社会社会结构概念都是从人们针对他人而采取行动方式中衍生出来的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权威声望社会互动的性质刺激他人行动自身解读自己的行为成为他人下一步行动的刺激非符号互动

(5)直接观察的方法论策略

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尊重经验现实的特性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第十二章  符号互动论

(一)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 动。
(二)对于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在《公共场合中的行为》、《相遇》 公共场合中的行为》 相遇》 等著作中,戈夫曼还研究了与上述“ 等著作中,戈夫曼还研究了与上述“社会 机构” 机构”中的互动不同的另一类互动。这类 互动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
(三)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 1969年,布鲁默的《 1969年,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观 点与方法》 点与方法》一书正式出版,书中收集了他 关于符号互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比较全 面地归纳了符号互动理论。
(四)“共同行动”的概念 共同行动” “共同行动”(Jointaction)是布鲁默提 共同行动”(Jointaction)是布鲁默提 出的概念,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 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 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 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戈夫曼从更为 微观的、新的角度研究人际互动,他着重 考察了两种场合的互动:社会机构内的互 动和社会机构以外的互动。在社会机构内 的互动中,为了给人留下好印象,人们对 自我表演进行着“印象管理” 自我表演进行着“印象管理”。社会机构 以外的互动,与前者不同,它是没有明确 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这种互动亦称 “相遇”。在这种互动中戈夫曼提出了 相遇” “角色距离”的概念。 角色距离”
6、标签理论。标签理论是用符号互动观点解 释越轨行为的理论。它认为,所谓越轨行 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行为之所以 成为越轨行为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 样的标签。
二、 基本概念 符号互动论 共同行动 印象管理 角色距离 社会机构内互动 社会机构外互动 人际互动 相遇互动 标签理论 越轨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米得、布鲁默、戈夫曼

符号互动理论--米得、布鲁默、戈夫曼

• (3)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如帕克、库利和托 • 马斯等人的人际互动理论。 • 但是,被西方公认的这一理论流派创始人是米德和布鲁默。
• 3.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理论观点 • (1) 米德的学说—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 •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意识、自 我与社会》(1934年)一书中。 • 米德认为,意识和自我不是人的机体所固有的, 而是在经验中产生,在社会过程中形成的。 • 即在人际亲密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 社会与个人是通过象征互动影响、互相制约的。 • 社会通过象征互动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自我” 发展,个人则通过象征互动来维持和改造社会。 •
符号互动论是研究社会或个人以符号为媒介相 互发生作用的性质以及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动态 模式的学说。这一概念着重于研究人类行为的特 征。 该学说认为,人所使用的所有符号都是有意 义的,对于构成生活环境的所有事物,人都可以 主观地赋予意义和解释,并能理解其意义。换句 话说,所有的对象都具有人可以主观地加以解释 的意义,即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符号)性。反 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借助于符号来与对象进行 交往的。 人的社会行为就是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 的行为。
• 2)三个基本前提 • 第1个基本前提—人类是根据事物对自己的意 义而采取行动的。人类是在符号的基础上进行解 释或行动的,而不是象一般生物那样简单地对外 界刺激作出反应,也不是出于机体驱动力而在内 部刺激作用下发生的行动的; • 第2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在人们社会互 动中产生的。意义是社会的产物,为人们所创造。 意义不仅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而且在互动过 程中不断修正,不断发展; • 第3个基本前提—事物的意义是人们在互动过 程中对该事物进行解释和修正的结果。

戈夫曼的学说同结构功能主义的角色概 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 两者都认为,个人是按照社会提供的剧本 扮演各种角色的。不同点在于,结构功能 主义认为,个人必须严格按照社会的规范 价值去演出,而戈夫曼则继承米德和布鲁 默的理论,认为社会只为个人的行动提供 非常一般的准则,个人在扮演角色时具有 相当大的活动余地,可以协商、斡旋、随 机应变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库利 ---镜中我
• 内容:指的是个人的自我观念 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 他的态度的反应。他人对于个 人的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人 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 • 镜中我的三个组成部分: 1.想象自己怎样显现于他人面前 2.想象别人对这样显现做如何的 判断 3.形成某种自我感觉
例子:
老师上课 • 内容: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做充分的准 备,幻灯片、资料等等,在课上与同学进 行互动,为同学们讲解,然后看同学们是 否理解,下课后觉得教会了同学们知识。
• •
最值得注意的是: 儿童青少年的相关社会学理论在具体运用的 时候,应该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特殊阶段, 特殊情况,分对象,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青少年社 会工作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服务于广大 儿童青少年。
• 符号互动论是西方社会学界研究微观层面 的一种理论。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率逐年增 高的形势下,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读青少年 网络犯罪,以全新的视角探析青少年网络犯 罪的诱因,对于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着重要意义。
例子:
对笑的理解 我们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旁边有乘客 笑,我们会理解为赞许,如果我们在车上 说错了话,这是旁边乘客的笑我们会理解 为讽刺。
米德 ---符号互动论
• 核心概念:自我。米德认为自我是行动的有机体, 而不单单是接受刺激并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的 容器”。并且,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 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 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扮演 阶段(3)游戏阶段 • 米德认为—人类个体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反省、 反思、自我控制。这种活动之所以能存在,正是因 为人们参加到了互动中来,并且掌握了互动中产生 的语言等交往工具。由于掌握了语言符号,一个人 才有思想,才能从他人的立场看自己,才有了自我 意识,人们运用他们学到的符号来选择某种行为从 而控制自己的活动。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布鲁姆(Herbert Blumer,1923 年---)
符号互动旳另一种代表哈伯特.布鲁姆。他1923年生于 美国旳圣路易斯,曾在密苏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学习 过,是米德旳学生。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伯克利 加州大学工作。其代表作是《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措 施》。布鲁姆不但使库利——米德一系列旳微观社会 学取得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而且对整个这一 学派旳理论和措施作了系统旳概括和充分旳解释。
⑤个体旳行为受他本身对情境旳定义旳影响 。人
对情境旳定义,体现在不断地解释所见所闻 ,并
赋予各种事件和物体以各种意义,而这个解 释过
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⑥在个体面对面旳互动中有待于协商旳中心 对象
3、符号互动论旳发展
Blumer是Mead旳学生,其代表作为《符 号互动论:观点与措施》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认同形成 旳主要机制。人际符号互动 主要经过自然语言进行。人 经过语言认识自我、别人和 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旳内化,实际上内化旳过程就 是人旳“自我互动”过程,社会旳内化过程,伴 伴随个体旳外化过程。 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旳,并 不是对外界刺激旳机械反应。个体在互动中逐渐 学会在社会允许旳程度内行动,但是在这个程度 内,个体能够按照自己旳目旳处世行事。
在措施论上,布鲁姆批评了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占统治 地位旳主流措施论。他以为到达对经验世界旳精确认识, “不能靠建立和解释骗人旳理论,不能靠设计精致旳模式, 不能靠追赶自然科学旳先进程序,不能靠采用最新数学或 统计学方案或发明新旳概念,也不能靠发展精密旳定量技 术或坚持某种调查统计旳准则”。布鲁姆以为经验性旳社 会是由人类以及他们在生活进程中旳日常活动构成旳。对 这种活动旳认识,只有经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到一种群体 中去才干取得。所以,布鲁姆提倡使用生活史、自传、个 案研究、日志、信件、非构造性访问和参加观察等措施。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理论应用领域
社会学
符号互动主义为社会学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对社 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研究有重要
影响。
心理学
符号互动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探 讨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对心理治疗和咨询等领域有指导意 义。
传播学
符号互动主义在传播学中也有广泛 应用,研究传播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和互动机制,对媒体传播和文化交 流有重要影响。
批评
理论局限性
实证主义倾向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在解释社会现 象时过于依赖个体心理和行为, 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
体行为的制约。
忽视历史因素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 创造性,但忽视了历史和社会背
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方法论问题
由于该理论主要基于观察和案例 研究,缺乏实证检验和科学验证, 因此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适性受
02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的主要概

符号
符号
符号是用来表示或代表其他事物的某个物体、标志或词语。在人类社会中,语 言、文字、手势、表情等都可以作为符号,用于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符号的特性
符号具有指代性、象征性和传递性。它们能够指代某种事物或意义,通过象征 的方式表达某种概念或情感,并在互动中被传递和解读。
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01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如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这些
角色赋予个体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知
02
个体通过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识,这种认
识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角色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03
当个体面临不同角色期望时,可能产生角色冲突,导致身份认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

感谢观看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 自我、他人和社会。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 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 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符号互动论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轻视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决定论,提出行动者的认识、行动和互动 构成社会的理论命题。其思想奠基人米德试图探索个体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发展用社会行动解释个体意识的 社会心理学。米德吸收了实用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经验关联性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客观的意识研究方法,提出根据 个体的行动、特别是能被他人观察到的行动来研究个体经验的广义的行为主义方法,并将理解个体的行为与经验 置于整体的社会背景之中,发展出“社会行为主义”方法。米德之后,布鲁默系统提出了以“符号互动”为基础 的微观社会学理论,其核心仍然是意义、自我等情境知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问题。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符号互动理论中,符号是基本的概念。
前提
符号互动论归根结底基于三个简单的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 物采取行动。这些事物包括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能注意到的一切——物质客体,如树木或椅子;他人,如母亲或商 店营业员;人的各种范畴,如朋友或敌人;制度,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政府;指导性理念,如个人独立或诚实;他 人的活动,如他们的命令或请求;以及日常生活中个人遭遇的各种情境。第二个前提是,这些事物的意义来自于 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是通过人在应付他所遭遇的事物时所进行的释义过程而被把握和 修正的。愿扼要地讨论一下这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对这些事物 采取行动,很少会有学者对这一点产生异议。但奇怪的是,这一简单的观点实际上在当代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的 所有思想和工作中都受到了忽视或贬低。人们或者把事物的意义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它当作无关紧要的东西弃之一 边;或者认为它仅是行为及其诱因之间的中性环节(neutral link)。可以在今天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主流姿态 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两个研究领域具有这样一种共同倾向:把人类行为当作是作用于人的各种因素的产物; 他们的是行为以及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行为的因素。这样,心理学家们就用刺激、态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 各种心理投入(psychological inputs)、知觉和认知、以及人格组织的各种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既定 形式或案例。类似地,社会学家们也依靠诸如社会地位、身份要求、社会角色、文化规定(cultural prescriptions)、规范和价值、社会压力、群体归属这些因素来作出解释。在这两种典型的心理学与社会学解 释中,事物对于正在行动的人所具有的意义,或者被忽略,或者被用来解释他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所吞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理论简介符号互动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野。

互动被视为分析单位。

互动论是一种反实证的主观社会学,贯穿主观主义原则,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认为社会结构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社会过程是人把主观的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

互动论同时是一种微观社会学。

社会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

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着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

人有内心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

互动过程首先是符号互动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

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布鲁默说:符号互动一词是与人们之间发生的互动的独特性质有关系。

这种独特性在于,人们解释或定义彼此的行为而非单纯对它人的行为作出反应。

这样,人类的互动是以符号的使用、解释、或对彼此行为的意义的确定为中介的。

这种中介等于是在人们行为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

二、符号互动理论的理论背景(一)威廉·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詹(1842-1910)认为习惯在人类行为中具有重大作用,他研究了本能是怎样被习惯所取代的。

所谓习惯是指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

他认为习惯的基础是记忆,通过记忆人类可以将过去发生过的行为从心中唤起。

在记忆的基础上重复这一行为,这就意味着此种行为已不再是无目的的了,这时,本能便消失了。

因此,本能既可以改变又可以发展,也有很多会逐渐消失。

詹认为在人类的行为由以生物因素为基础转向以社会因素为基础的过程中,习惯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于“意识”的探讨中,研究了由意识中产生出的“自我”。

“自我”这个概念意味着承认人类可以而且也正在发展着他们对待他们自己的态度和关于他们自己的感觉,意味着承认他们自己也是可以观察的对象,就好比人类观察一个外部的客体。

正如人们可以向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发出信号,可以对这些客体有感觉和反应一样,他们也可以对他们自己做出反应。

人能够符号化自我,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

詹将“自我”划分为三类:物质我(人类存在和认同的物质客体,一个人的身体、衣着、房子及家庭,他所拥有的东西,特别是那些通过其工作所获得的东西);社会我(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与精神我(心理的能力与爱好)。

他的社会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

第一,在社会我中,自我来自他人的经验,是他人给予的。

“一个人具有多种社会我。

有多少个认识他并对他持有一定看法的人,这个人就有多少个社会我。

”第二,詹将社会我看成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派生物,这样就可以通过多方面的社会关系来认识自我的多重特征。

第三,詹认为人类本能地追求得到社会上他人的承认,他们总是据此来衡量自我的价值。

当然这种衡量并不是简单的、客观的、分毫不差地反映他人的观点。

由于米德与约翰·杜威有着长期的交往,杜威的实用主义与思维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米德。

杜威的实用主义强调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地试图掌握周围环境,人类的特性就是在这种与生存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对于思维,杜威认为这是人类最重要的特性。

心智并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人努力去适应环境的一个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唯一能促使人类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杜威关于心智的概念,对米德的理论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镜中我”就是以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像他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

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

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像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

“镜中我”概念形成有三个阶段:1、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2、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象,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例如骄傲或耻辱等,这是自我反应的阶段。

(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思想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分析人们在互动中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行为。

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对所处客观环境的反应。

情境定义居于客观环境与行为反应之间,属于主观活动,但这种主观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客观的。

根据托马斯的观点,人们的情境定义一经确定,相应的客观行为也就随之产生,尤其是一种定义得到社会成员某种程度的认可,或成为社会共同定义后,情况更是如此。

“情境定义”的过程事实上是人类“给予意义”的过程,也即“符号”过程。

当然,托马斯认为,必须将情境本身和情境定义结合起来说明人们的行为,失去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

托马斯强调情境定义的重要性,说它是所有行为的先导,个人的人格和人生观都产生于它。

例如,人们总是从小就在群体中生活,而社会群体对于它所遇到的各种情景通常已经有了定义,并有了一些以这些定义为基础的行为规范。

儿童不可能单独创造出关于各种情景的定义,他们必须学习所在群体的各项情境定义,以利于互动顺利进行。

补充:托夫勒认为:任何一种情境都可以用五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分析,它们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体构成的物质背景;“场合”――行动发生的舞台或地点;一批角色,这就是人;社会组织系统的场所;概念和信息的来龙去脉。

“情境”它几乎涉及到与人发生关系的整个外部环境或外部世界。

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集中表现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

其符号互动理论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第一,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第二,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

由此,人的心理、自我、社会都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才能产生,它们都具有社会的意义。

1.方法体系———社会行为主义贯穿于米德整个符号互动理论的是他社会行为主义的立场。

他的社会行为主义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为主义的。

表现在他接受了广义的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通过对行动的研究来探讨经验。

但米德认为华生的行为主义关注的只是对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的研究,而外显的可观察的动作并不是动作的全部,身体内部发生的一切也是动作的组成部分。

因此,米德认为研究动作不仅要关注可观察的动作,还应从动作的观点来看待意识本身。

其次是社会行为主义的。

米德认为思维和意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

米德强调要从能动的、进行中的社会过程以及作为其组成成分的社会动作出发,亦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往的观点出发来论述经验。

2.心灵论遵循社会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社会动作置于研究的核心位置的逻辑,米德在论述心灵(mind)时,引入了一个概念———姿态(geture),认为作为社会动作的开始阶段的姿态在心灵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与动物一样具有使用姿态进行沟通的能力,姿态的沟通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但是人类并不只限于这种形式的沟通,人类能够把他人的观点自觉地反映到自己的行为上来。

一种姿态,如果在表现这种姿态者的身上和在这种姿态所针对者身上能够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态。

姿态的意义就是这种共同的反应,这种共有的意义的出现使符号沟通成为可能。

在米德看来,人类象征符号沟通的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们不只限于使用身体姿势(无声姿态),而且使用语词(有声姿态)———有共同的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但“有声姿态尤为重要,因为它作用于以同样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

”由此,有声姿态就成了有意义的、表意的(有意识的)符号,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心灵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米德认为,心智能力产生于婴儿期,婴儿最初拥有无意识的、毫无选择的姿态,经过筛选过程,婴儿能够在关系到自己生存的个体那里学到能带来赞扬的姿态,在这一选择的过程中,心智能力也由之诞生。

这种对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姿态的选择,使得婴儿和其周围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对姿态逐渐趋于一致的理解,并以此作为与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的中介。

米德称这种表达相同涵义的姿态为常规姿态。

米德还指出,当个体具有了运用姿态,并且用相同的意义来解释姿态的能力时,就标志着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巨大发展。

由此,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那么这一有机体就具有“心智”。

心灵的特征,即人类的反思智能或思维,是在内部使用符号,特别是使用语言符号的过程中产生的。

思维就是看不见的符号操纵过程,它使得人类能有目的地控制和组织自身的行动。

思维与姿态的关系表现为,思维本质上就是外部的姿态会话在我们经验中的内化———这种内化了的姿态即为有意义的符号;思想的出现亦正产生于有意义姿态即符号的普遍化。

可见,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3.自我论米德指出,人能够像对待客体一样用符号标示自己。

自我概念是由个体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处的一定地位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

米德认为,自我形成于人自孩提时就具有的一种角色扮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人的意识和自我就产生于这一过程。

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嬉戏的形式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空中接包等等,因此儿童的自我概念中也缺乏稳定的内部组织。

其次是游戏阶段,这一阶段的最大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把他们融合成一个整体。

同时儿童具有从整体活动的角度而非个人的角度将自己与群体联系在一起,并遵循游戏的规则与约定。

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非人格的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泛化的他人(generalizedother)阶段。

结果是,它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

这样,当儿童的交往范围逐渐从家庭、游戏群体扩大到学校、社区时,他就不断的将这些群体的集体身份体现在自我的概念中,增加和扩大自我概念。

此外,米德还对自我(Self)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自我作为有别于非我(周围环境、客体)的主体自己,由主我(I)和客我(Me)组成。

主我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具有自发性、冲动性及创造性,它在行动中改变社会结构;而客我却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想象中的有组织的他人的态度。

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而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主我是行为的动力,客我是行为的方向,主我与客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个体完整的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