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诗歌赏析唐代王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Baidu
诗歌赏析
• 本诗运用大量的意象描写了一个在诗人心中萧索的中 秋之夜。其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湿”字恰到 好处。而诗中的桂花也是古代诗词中月亮的一个典型 代表词,不少古代传说中都有月亮上的桂花树。诗人 借景抒情表现了难以释怀的哀愁和对家人的思念。论 起写月,诗仙李白写的最多,也有不少名篇中涉及到 月这个意象如柳咏的《雨霖铃》,苏轼的《水调歌 头》。但我喜欢王建的这首诗是因为让人感受到离家 的人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写出了游子的心境。
十五夜望月 (王 建)诗歌赏析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 的一首《望月怀远》中的写月诗句,为远离故乡的天 涯游子们寻找到了心灵上的寄托。遥望静寂夜空中的 皓皓明月,默想着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将此诗句吟 哦一番,再长的云水乡愁也会化作缕缕深情,如同开 闸的潮水般宣泄不止,绵绵不绝。这首诗也是借景怀 人的诗句但与王建的这首寄托的感情截然不同。 • 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凄冷孤寂,优美动人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让人读了,不由 得身上泛起丝丝寒意,浓郁的苦短情长、离别愁思溢 满于胸,挥之不去。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佳作。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诗歌内容: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选择原因
本诗是一首借景怀人的诗歌, “今夜月明人尽望” 提到了写诗的日子是中秋佳节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 都纷纷赏月。诗中共有“中庭”、“栖鸦”、“树”、 “冷露”、“桂花”、“月”,六个意象,诗中的上 阙“中庭”、“栖鸦”、“无声”描写出了秋天的萧 瑟,乌鸦本是很吵闹的一种鸟类但却安静的栖息在树 上。夜色中的雾水悄悄地打湿了树上的桂花渲染了一 种悲凉的气氛。赏月本是良辰美景但后半句“不知秋 思落谁家”却让人不由得产生一中哀伤,即使是中秋 之夜也有尚未团圆的人在等待亲人团圆。诗人年少时 就离家,不能与家人团聚,心中怅然伤感。诗中无字 不透露出诗人的哀愁。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诗人简介:
王建(约767~约831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 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 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 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 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 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 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 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 (821),迁太府寺丞,转 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 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 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 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