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个人回乡带领全村致富的事例
个人回乡带领全村致富的事例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叫小明。
小明在外打拼了好多年,挣了些钱,心里想着回家乡看看。
这天,他一回到村里,哎哟,真是让人心疼啊!村里大爷大妈们一边种着小麦,一边愁眉苦脸的。
小明一看,这情况,不禁心里一紧,心想:咱得做点什么,让村子热闹起来。
于是,小明开始了他的“致富之路”。
他首先找了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拉着他们一起喝茶,叨叨聊聊,瞧瞧大家的想法。
小明说:“你们看看,现在城里人都爱吃绿色蔬菜,我们为啥不种点?”这话一说,小伙子们眼睛一亮,大家开始嘀咕起来,原来这想法不错啊。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在村子里种一些有机蔬菜。
小明带着大家一起动手,开始整地、播种。
刚开始,大家都没经验,地里的活儿可累得慌。
小明笑着说:“兄弟们,别怕,这就像打游戏,开局总是困难,后面就能过关。
”听他这么一说,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干劲儿瞬间上来了。
可是一到夏天,草长得比菜还高,大家都愁眉苦脸的,小明却说:“没事,咱们再请点专业人士来帮忙,学着点。
”这下,村里的人都觉得有希望。
这年头,科技发展快,小明看着城里的市场,决定搞点网上销售。
他给村里人讲:“咱们可以把新鲜的蔬菜拍照,放到网上卖,保准能卖个好价钱。
”大家刚开始有点犹豫,觉得网上销售离自己太远。
小明却鼓励大家:“现在是信息时代,咱们可不能掉队啊!”于是,村里老人们开始学习用手机,拍菜、发图,真是乐此不疲。
不久,村里的蔬菜开始在网上热销,村民们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大家都高兴得不行。
小明心里也美滋滋的,常常带着村里的人去城里看看,学习新技术,拓宽视野。
村里的人越来越有信心,纷纷开始搞起了养殖业。
小明开玩笑说:“我们村从此就是‘富贵村’了!”大家都哈哈大笑,心里却真有底气。
有一天,小明决定搞个丰收节,大家一起庆祝,欢声笑语在村子里回荡。
节日那天,村里人穿上了新衣服,摆了满满一桌的美食,都是自己种的蔬菜和养的鸡鸭。
小明站在台上,激动地说:“今天是咱们的胜利日,让全村的人都知道,团结一心,富裕不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农民创业是指农民依托农村、依靠家庭组织或者依靠新创建的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或者扩大改变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类型来实现财富增加并谋求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阅读!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篇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程世莲在茶园里锄草。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
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例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打拼。
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青年返乡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1. 周春花周春花是陕西省蒲城县人,曾经在上海从事化妆品销售工作。
2014年,她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虽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探索,周春花逐渐发现了农家乐发展的新契机——发展新农业。
于是,她开始研发新产品,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如今,她的农家乐已是当地最知名的旅游休闲品牌之一,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
2. 赵黎明赵黎明是江苏淮安的一名年轻农民,曾经在苏州从事印刷行业。
2012年,他选择回到家乡开展葡萄种植业务。
不久后,他发现当地的葡萄市场需要更高品质的产品,于是他开始引进进口高端葡萄品种,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进产业升级。
同时,他也开始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产业水平,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如今,赵黎明已经成为了当地葡萄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龙头企业。
3. 陈雪滢陈雪滢是福建省福州的一名年轻女孩,曾经在北京从事演艺行业。
2014年,她选择返乡,投身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通过与当地农民合作,她发掘了许多当地的特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并结合自身的演艺经验,开发出了多种创意表演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她也开始帮助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规划和组织,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旅游水平。
如今,陈雪滢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佼佼者,她的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地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以上这三个例子,都展示了年轻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开发新产品、推广文化、吸引游客等多种方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同时,在实践中,他们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的先锋战士。
“金凤”飞出山沟沟——返乡农民工李科芳夫妇的创业故事
“ 自从他养 了鸡 , 我一年难得 回
60 0 0多元 , 他真 想不 干 了, 一想 臭 味 , 连 鸡 爱 小 爱 吃 , 多 量 少 , 娘家一次。 可 就 量 每次 , 都是父母主动来看 到卖鸡 的老板靠 l 0个种蛋创业 , 变 他都 能 了 如 指 掌 。 06年 ,省 动 物 我 。 虽 然 养 鸡 红 火 了 , 红 还 是觉 20 ” 向
李科芳用竹 3万多 k , g 顶柱 80余 李科芳并不满足 。 0 今年 2月 , 为了合 根, 竹篱笆 50多张。 0 作社发展壮大 , 抵御市场风险 , 提高
20 0 7年 , 已经 有 了很 大 收 益 的 竞争实力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把市场拓展到 了恩施 ,
采 翻 立
矗 幕 专 合 社倾 他 鸹 殖 业 作 ’听 们
年。落叶总要归根 ,何况我是 有家 握 了成 功 养 鸡 的 许 多 知 识 。 了解 , “ 据 ’
的 人 , 必 须 回 去 。20 我 ”0 3年 , 科 自养鸡 场 办 起 后 ,李 科 芳 基 本 上 承 李
李科芳背后的贤惠妻
人 们 常 说 ,一 个 成功 的 男人 背
芳想着长期打工也不是办法 ,于是 担 了所 有 的 体 力 活 。 为 了照 顾 好 这
能人巧事
“ 凤 ’ 飞 山 沟 金 ’ 出 沟
— —
返 乡农 民工李科芳夫妇的创业故事
成 百 万 富 翁 的 经历 后 ,李 科 芳 暗 下 检疫部门下了结论 ,认为李科芳养 决 心 , 牙 坚 持 下来 。 咬 的 鸡 无 药物 和 添 加剂 残 留。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是指那些之前外出务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后创业的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1. 陈先生是广东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广州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租下了一块农田,种植果树,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水果种植基地。
他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资金与经验,成功地将农田种植业务发展成一个有盈利的企业,带领周边的农民在果树种植上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2. 李女士是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工,她之前在北京打工多年。
返乡后,她开设了一家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蔬菜和水果。
她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学到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和高质量,并利用电商平台和自家门店等多渠道销售。
这样不仅提高了她个人的收入,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新鲜健康的农产品。
3. 王先生是河北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上海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开设了一家农民合作社,致力于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核桃。
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他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核桃产品,如核桃油、核桃酒等。
他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人脉和市场资源,非常成功地将核桃产品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资源支持。
这些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都展示了他们在城市打工时通过积累
资金、学习技术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成果,成功地将这些优势应用到农业领域,并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给其他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返乡人才事迹材料
返乡人才事迹材料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返乡创业。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返乡人才的事迹,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乡村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 张华,毕业于北京某大学,曾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
然而,他深感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决定回到家乡开展农业产业。
他发现家乡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某种特色农产品,于是他投资购买了几十亩土地,开始了种植和销售工作。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合作,他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农田中,通过精细管理和市场营销,他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2. 王明,毕业于一所知名高校,曾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级经理。
然而,他觉得在城市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
他发现家乡的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于是他筹集资金,修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学校的资源。
他的学校逐渐成为当地的示范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
3. 李峰,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曾在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作。
他深知家乡农产品的优势和潜力,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
他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改进了传统的加工工艺,生产出了一系列高品质的农产品。
他还与当地农民合作,帮助他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他的农产品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4. 张雷,毕业于一所艺术学院,曾在城市从事艺术创作工作。
然而,他发现城市的艺术市场竞争激烈,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艺术。
他组织了许多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他还带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在乡村进行创作,使乡村成为了艺术的热土。
5. 王磊,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曾在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工作。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精选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精选成就与出身无关,很多名人用亲身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你出身寒门,只要你肯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取得。
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出身寒门而奋斗成功的事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篇1:曾宪梓他于1934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的生活一直很艰苦。
他小的时候,冬天连鞋都穿不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助学金念完了中学和大学。
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
1963年,他经香港到泰国,侨居了5年。
1968年,又从泰国回到香港。
初回香港时,他两手空空,处境艰难。
为了生活,他甚至为人照看过孩子。
生活的艰难,使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的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
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
万事开头难。
起初,他和妻子两人只是用手工缝制低档的领带。
尽管夫妻两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却非常不好。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改做高级领带。
他买来法国、瑞士的高档领带进行研究仿制,生产出了一批高级领带。
为打开销路,他下了狠心,把第一批产品放在一家商店里免费发放给顾客。
由于花色、款式对头,他拿出的这批产品深受欢迎。
很快,他制作的领带便在香港小有名气了。
及至1970年,他的领带已在香港十分走俏。
也就在这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
第二年,他在九龙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领带生产厂。
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创世界名牌。
他多次到西欧领带厂参观,学习他们的制作工艺和经营方法,然后集众家之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管理、检验制度,从而使“金利来”领带逐渐占领了香港市场,成为男人们庄重、高雅、潇洒的象征。
1974年,香港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各种商品纷纷降价出售,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一方面不断改进“金利来”领带的质量,另一方面独树一帜地适当提高价格。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案例,学习他们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
那么下面是分享的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村创业致富典型案例一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桂阳县有个“泥鳅大王,叫李经武。
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
究竟是什么“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现在水质还可以,大家把水里的杂草捞出来,以便进一步保证水质。
李经武正穿着长套鞋在泥鳅塘里和工人们一起捞杂草。
笔者了解到,他养的33亩泥鳅苗马上就要集中捕捞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
“听说你的"准专利"有人开个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发明值这么多钱啊?笔者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呵呵,这可是我研究了几年的成果,名称叫泥鳅专业饲料。
李经武告诉笔者,这种饲料是为鳅鱼量身订做的,既可以节约饲料成本,又能让鳅鱼长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
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
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09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李经武并不满足。
养殖泥鳅5年来,好钻研的李经武前前后后一共拥有了泥鳅催产注射固定套、鳅苗捕捞装置、泥鳅种苗孵化池等六项专利。
在竞争激烈的养殖业中,这些专利的取得让老李的泥鳅养殖之路越走越宽。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卖鳅鱼苗和技术,只有在养殖技术上不断进步,在提高鳅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业才能越做越大。
李经武说,“科技就是生产力,今年我可以卖出1.5亿尾鳅苗,产值在300万元左右,赣州、衡阳等地147家养殖户慕名而来买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养殖技术和鳅苗成活率高。
如今,李经武与本县和外地的187户养殖户签订了长期供苗合同,带动养殖面积1700余亩。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创办的这个养殖场年可获利60万元,他就是阳新世华养殖场董事长陈世华。
回归家乡发展的名人故事
回归家乡发展的名人故事1.河南羊肚菌种植小明是一位在北京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他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在一次探亲时,他发现邓州市的羊肚菌种植业发展不够成熟,市场需求巨大,但供应不足。
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发展羊肚菌种植业。
最初,小明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他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他确定了羊肚菌种植的适宜地点和方式,并通过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在产品销售方面,小明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同时与各大超市和酒店建立合作关系,扩大销售渠道,增加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在努力经营几年后,小明的羊肚菌种植业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并在全国范围内享有良好声誉。
2.贵州李子种植小红是一位在上海工作的职场精英,他的家乡在贵州省黔南州。
他发现黔南州的李子种植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市场销售也不够规范。
小红决定回到家乡,帮助当地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并推动市场销售的规范化。
他与当地政府、农民合作,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建立了规范的种植基地和销售渠道。
在市场推广方面,小红运用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广黔南州的李子品牌,同时与大型农产品销售企业合作,扩大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小红的李子种植基地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也为黔南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小红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和规划,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与当地政府和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
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事例农村青年大多数向往城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以下是一些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事例。
1. 李大伟:种植核桃李大伟是一位90后,他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创业。
他发现该区域的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核桃,因此他租下了一块土地开始种植核桃。
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已经拥有了2000棵核桃树,并且开始盈利。
他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将核桃销往全国各地。
2. 王小明:开农家乐王小明是一位80后,他在广州市工作了十年后决定回到家乡湖南省华容县创业。
他选择开办农家乐,因为他认为该县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很适合开农家乐。
他花大量时间和资金进行装修和改造,使农家乐更加舒适和美观。
现在,他的农家乐在周末很受欢迎,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
3. 张小红:开办土特产店张小红是一位85后,她在北京市工作了五年后决定回到家乡河南省夏邑县创业。
她发现该县的土特产很有市场潜力,因此她决定开办土特产店。
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寻找好的质量和价格的土特产,她的店里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包括地瓜薄片、麻辣豆腐干、河蟹等等。
顾客来自全国各地,她的销售额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4. 李小鹏:养猪5. 王小丽:开办农民合作社王小丽是一位90后,她在上海市工作了三年后回到家乡山西省太原市创业。
她决定开办农民合作社,因为她认为该区域的农产品很不错,但缺乏专业的销售渠道。
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资金组建一支专业的销售团队,他们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她的合作社已经有300多名成员,他们共同合作,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以上这些青年的例子充分说明,青年返乡创业是可行的,尤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更加适合创业者。
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乡创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辞职回村带头致富的黄世格
辞职回村带头致富的黄世格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希望可以在乡村重新开展创业致富的道路。
黄世格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他在城市工作多年后,选择了辞职回村,成为带头致富的农民。
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许多人,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
黄世格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年轻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选择了外出打拼,最终在城市找到了一份金融行业的稳定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城市的生活并非自己所向往的,他始终对家乡的乡村田园风光与淳朴的生活怀有深深的眷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世格听说了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决定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新的创业。
他看到了家乡的农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同时也意识到了市场对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于是,他开始筹备了一项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创业项目,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的村民一道致富。
黄世格成立了一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公司,主要生产有机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如果酱、酱料、果脯等。
他将当地的丰富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之能够更好地延长保存期限,并且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他还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为产品生产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最初的创业并不容易,黄世格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他需要面对市场的竞争、产品的质量、销售的渠道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主动出击,走访了许多的客户和消费者,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改进自己的产品。
他也积极寻求政府和各个农产品市场的支持与合作,最终保证了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黄世格面临了许多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说:“创业就像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最艰难的时候正是你需要更多的坚持和努力的时候。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一个创业者坚韧与执着的品质。
通过他的努力,黄世格的公司终于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的返乡创业故事
我的返乡创业故事1. 哎呀呀,你们知道吗?我当初为啥要返乡创业呀!就像一只在外面飞累了的小鸟,总归要回到温暖的巢。
我在大城市闯荡了那么久,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家乡的那片土地。
还记得有一次我加班到很晚,站在灯火辉煌的街头,突然就特别想家。
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回去,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2. 返乡的路啊,那可真是充满了坎坷。
我爸妈一听我要回来创业,直说我不切实际,“你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回来干啥呀!”可我就是不甘心啊,我觉得咱家乡有那么多好东西,为啥就不能发展起来呢?就像那埋在土里的金子,等着我去挖掘呢!3. 刚开始那阵子,真是难啊!资金不足、人脉不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真的感觉天都要塌了。
但我可没那么容易被打败,咱就像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得很呢!我不断地找方法,找资源,就不信干不成!记得有一次去谈合作,对方根本不想理我,我那着急又无奈的心情啊,现在都记得。
4. 慢慢地,我的事业有了起色。
周围的人也开始对我刮目相看,家里人也从一开始的反对变成了支持。
这感觉多棒呀!就像春种秋收,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有次和朋友聊天,他笑着说:“你呀,还真行!”5. 可是,这创业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
有段时间市场不景气,我的产品积压了很多,那可真是愁死我了。
我整晚整晚睡不着觉,一直在想办法,难道我的努力就要白费了?这不就像爬山爬到一半摔下来一样吗?但我可不能放弃。
6. 我不断地改进产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还和一些同行交流合作。
嘿,你别说,真的挺有效果呢!看着积压的产品一点点卖出去,我心里那个高兴呀!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亮光,让人充满了希望。
我和员工们庆祝的时候都说:“咱一起努力,还怕啥!”7. 现在呀,我的企业是越来越好了。
我收获了成功,也收获了乡亲们的认可。
他们会骄傲地说:“看,这是我们家乡走出去又回来干大事的人!”这不就是我最想要的吗?我就像家乡的一颗火种,点燃了发展的希望。
8. 回想起来,这一路真的不容易。
但我不后悔,。
返乡创业事迹(精选5篇)
返乡创业事迹(精选5篇)返乡创业事迹【篇1】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
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
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__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汪云龙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
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
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
如今汪云龙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返乡创业事迹【篇2】宽敞的大院内放养着一大群体型健壮的藏香鸡,林周县卡孜乡托门村恰西组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里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
回乡养鸡创业的女大学生扎西白珍在今年将原本只有50平方米的养鸡场扩建到了1000平方米,她计划在今年提高土鸡的养殖数量、增加产品品种让公司盈利翻番。
现年31岁的扎西白珍毕业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主要学习林业技术。
大学毕业后,扎西白珍曾在拉萨市的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虽然在保险公司工作有着较好的前途,但在扎西白珍心中始终有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回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作贡献。
扎西白珍最终选择了回乡创业。
靠着父母资助她的10万元和申请到的5万元大学生创业补助资金,扎西白珍把本土养殖藏香鸡的优势与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相结合,于12月创立了林周霞晰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踏上了创业之路,现公司存栏藏香鸡已多达200余只。
扎西白珍告诉记者,她在内地考察期间发现内地养鸡场都修建了鸡棚,所有鸡都关在铁棚里进行喂养,关养的鸡虽然长势较快,产蛋率也较高,但鸡蛋的大小、口感、营养价值都和生态鸡有着很大的区别。
三个农民创业故事
三 个 农 民 创 业故 事
姚 国 正 : 托农 机 富 了家 依
张中林 : 自留山上养土鸡
东流镇城东村张中林养殖土鸡纯属 来到葛公镇 同春村农 民姚国正家 , 巧 合 。他 中学毕 业后 以瓦 匠手 艺谋_ 生 但见偌大的庭院里停放着农用车、挖掘 机、 制砖机 , 父子竺入正进行 出发前的例 20 04年 3 张 中株在 自家 6 月 亩杉树林 行检查 慢滗 者来访 ,姚国正一脸 的灿 里散养 60 00只土鸡, 这种林地散养育出 烂 :这都是国家好政策为我谋的福呀l 的鸡和蛋很抢手。 “ ” 如今鸡场总投资逾 2 5 如今他家农机资产达 2 万余元 , 5 年收入 万元 , 鸡舍苗积达 j0 平方米, 0 6 年生产 1 万余元 0 土 鸡 2 00 , 鸡 60 ; 00 只 野 0 只 拥有 一套破 今年 4 3岁的姚国正烧过砖窑、 种过 碎搅拌一体化饲料拌和机和 一辆运 货 田。 “99年新 婚不 久 我便从 父 母身 边 车。今年他在县城梅林菜市场新上一个 18 独 立 门户 。 当时的家 当就 是一套 锅碗 瓢 土鸡 蛋专 卖店 。 盆餐具, 那年 ‘ 双抢 ’ 别人用牛耕 田, 而我 谈起未来的打算. 张中林神采飞扬: 只能用锄头挖 田。” 说起过去的苦 , “ 姚国 前段 时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小 岗村考察 正面 色凝重 。 十多年来 , 一千 多元 的 农村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改革成果 , 他从 这 犁田机起步,通过发展小四轮拖拉机和 让老 百姓看 到了投 资土地 的希 望。 他 激 ” 农用车跑运输,凭着诚实的优 良品德和 动地 说 , 民再不 思谋发 展 , 么对得起 农 怎 合理 的运费以及优质服务.姚国正提前 国家的好政策呀! 他计划明年再上 4 0 00 过上 了小康生活。 只种鸡 ,走 自繁 自养滚雪球壮大之路 。 20 年 , 05 国家 出 台农 民购 买大 型 农 “ 虽然家里有 5亩田地 , 但是很散, 也不 机具 享受补贴 政策 .精 明的姚 国正再次 能用 于经营性 开发 。 若是 能流 转 5 亩地 O 捕捉到新的商机。20 06年初 , 他果断投 块该多好啊, 我可以开挖一个大水塘, 实 资 1 万元购回挖掘机 。如今 , 5 他的两个 现塘里养鱼、 塘面养鸭、 塘坝种果 的综合 儿子 驾驶着挖掘机征战在东至各建设 性养殖场的理想,推动本地循环经济发 点. 很少歇息, 收入相 当可观。针对农村 展 , 为新 农村建 设尽 点义 务 。” 说话 时张 建房热现象, 姚国正又投资 3 万余元, 从 中林 无限 憧憬 。 湖南买回制砖机成套设备。产品源源不 杨卓青 : 流转土地栽 苗木 断销往周边乡镇。去年他家在村 口建造 顺着一条村村通水泥路,在一栋乳 幢4 4 层 开问的大楼房, 依山傍水 , 环 白色外 墙 的欧式别 墅 门前 ,笔者 看见 一 境雅致,成为同春人民富裕生活的标志 片辽阔的花木苗圃。 苗圃对面的河堤上, 性建筑。 面对今天的幸福生活, 姚国正兴 工人们正在为香樟树刷石灰水,穿上薄 奋地 说 :要说 我们 农 民的要 求和 希 望 , “ 保暖外套” “ 。 只有掌握了苗木花卉的 就是快点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给咱农村 膜“ 生长 习性和 种植 技术 , 能有 高产 出。” 才 规划 的好 图景。 会上说 的和做 的决定 . 想 东 流镇 回民村 老 闸组 3 8岁 的杨 卓 青边 到咱老 百姓 的心坎 里。
贾化的故事
贾化的故事贾化是一个老农民,他生活在一个山村里。
他家境贫寒,只靠种地维持生计。
然而,尽管生活艰辛,贾化却一直乐观向上,他总是笑脸迎人,与邻居们和睦相处。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贾化的故事。
贾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
从小,贾化就和父亲一起劳作田地,学会了耕种、播种和收割等农活。
他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善良而聪明的他懂得如何和大自然相处,学会了许多关于农田的知识。
贾化的父亲很欣慰地看着儿子快速成长。
然而,命运却对贾化家这个农民家庭施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干旱、洪水、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地降临到这个山村里。
家境本就贫穷的贾化一家,每次灾害过后都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贾化始终没有放弃,他总是努力工作,并鼓励父母要坚持下去。
贾化一直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知道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命运。
于是,他开始主动出门,外出务工,希望能够挣到更多的钱。
贾化辗转到了城市,找到了一份建筑工人的工作。
工地上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贾化一点也不怨言,他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贾化非常勤奋,每天都努力工作,他很快就得到了上司和同事的认可。
几年后,贾化终于攒下了一笔钱,他决定用这些钱回乡开设一家小超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回到了山村,找了一个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初期的时候,贾化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货源问题、客户问题等。
但贾化并没有气馁,他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且每天自己亲自管理超市。
贾化非常热情地对待每一位顾客,他总是微笑着问候他们,帮助他们找到需要的商品。
渐渐地,贾化的超市走红了,人们都愿意到他的超市购物。
生意越来越好,贾化也变得越来越富裕起来。
然而,贾化并没有忘记他过去的生活以及其他的贫困家庭。
他决定用自己的财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捐赠了一部分钱用于修建贫困学校的教室,提供了一些基本教育设施。
他还积极参与一些慈善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他们的生活。
他还带领村民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护好山区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乡农民创业励志故事张林友养蜂赚钱的创业故事——张林友的养蜂故事四周群山清秀苍翠,山上绿树成阴,各色花儿竞相绽放,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成千上万只蜜蜂飞舞,忙着采集花蜜。
5月25日,记者在水北街镇翁村马安看到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灵”的主人叫张林友,今年72岁,有着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的几群土蜂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业”做得红红火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提起养蜂人,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载着蜂箱寻蜜源、哪里有花去哪里的游徙养蜂人的生活。
他们风餐露宿,与蜜蜂为伴,在辛苦中收获甜蜜。
然而,张林友却与众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门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过着颇为自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历年来就有着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年来,大家宁愿日子苦点,也不动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着绵延10里,面积5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这上好的环境给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酿出了马鞍源独有的口味蜂蜜。
”说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张林友颇为自得地告诉记者。
“活到老,学到老。
养的时间长了,也就能摸索出养殖蜜蜂的一些规律。
”张林友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新“张氏收割蜂蜜技术”,蜂箱里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时放入摇蜜机,虽然摇出蜂蜜,也把里面的幼虫给破坏了,影响蜜蜂的成活率。
而现在把蜂框分上下两层,只要把上面一层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层,这样节省劳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养蜂虽然是个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时是最幸福的。
”张林友说,这些年几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现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
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开始,都是最好的蜜源,这时也进入了蜂蜜的高产期。
为保证蜂蜜的浓度,他一般都会选择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采回的蜜。
他说,蜂蜜经过一夜的风干,水分会很少,由于货真价实,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门就卖光了。
年景好时,80箱蜜蜂,一年能产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达8万元。
由于技术好,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张林友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2021年他成立了马鞍源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现在71户,蜂蜜不仅在福州、厦门等地销售,还卖到台湾、马来西亚。
去年,合作社销售9吨蜂蜜,年收入140万元。
今年预计可产蜂蜜15吨,销售额在240万元左右,合作社还打算注册商标,把马鞍源蜂蜜做大做强。
“最初养蜂,是想靠养蜂赚钱。
现在不管亏还是赚,我都愿意养,比起赚钱,养蜂更像我的一种爱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浑身不自在。
”张林友说,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蜜蜂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里也是常常梦到蜜蜂的事,经常会因为梦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吓醒。
看着蜜蜂在空中飞舞,听着蜜蜂嗡嗡作曲,感受着蜜蜂在手上痒痒爬动,他觉着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觉。
打工仔养鸡创业十年欲造大品牌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
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
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
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
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
“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
”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
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
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
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
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
”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
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
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
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
“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
”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
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
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
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
”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
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
”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
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2021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
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
“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
”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
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
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
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
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
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
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
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
“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
”李丛江说,在2021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21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
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
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
“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
”李丛江说,2021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我前期作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让他们挣更多的钱了。
”李丛江说,现在他要多条腿走路,一来是继续搞批发销售,二来则是做好品牌营销,争取在两年之内让“粮辛土鸡”的品牌在成都打响,他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他的养鸡事业不断做大做强。
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来进行土鸡养殖,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