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合集下载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而政不免予乱”。

他批评的是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12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4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6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7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8《三宇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老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②④ 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测试题(附答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 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主张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主张:主张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7、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二、汉代儒学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罢黜百家的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及解答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题及解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

材料中的“道”即“导”,“格”即“正”。

题目中引文的意思是如果仅以行政命令和刑罚来治理百姓,他们要能免受刑罚,但没有道德意识;如果用道德和礼来对待百姓,则老百姓有道德意识,有自我约束能力。

这句话明显体现了儒家的德政思想。

【答案】A⒉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解析】2300年前是我国的战国时期,因此可排除A、B两个选项。

题干中所引的名言,显然是强调了一种“重民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曾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这正与题干中的引文相符。

【答案】C⒊“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B⒋《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说明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B.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解析】文中的“得势”并不是指B项中的“依仗权势”。

将题目中的材料通读下来,无非是表明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经商活动广泛,造成一种对孔子思想传播的有利条件。

【答案】A⒌下列各项与下图中人物的主张不符是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022届高三历史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2届高三历史月考、联考、模拟试题汇编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17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年1月最新更新〕题组一一、选择题〔安徽省怀远二中2022届高三第五次月考〕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答复1~3题。

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最能表达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答案 A2.18世纪的启蒙学者从中国的文化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政府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如果背离这个目标,人民就会造反和革命,直至把它推翻。

以下思想不能表达这一道理的是A.民贵君轻 B.君舟民水C.君权神授 D.为政以德答案 C3.“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日知录?中的这段文字抨击的是A.先秦儒学 B.魏晋玄学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答案 D4.〔黑龙江庆安三中2022届高三第二次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根底。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 A5.〔吉林省延吉市汪清六中202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答案 C6、〔内蒙古包头蒙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 A7.〔上海市十三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要是(
A


)
D 答 【 案】 3 ( 2 0 0 9 年 山 东卷 ) 儒 道 墨 法 四 家 是先 秦诸 子 学 说 的重要 流 派 下 列语 句 中最 符合道家 思 想 的是 ( ) A 兼 相 爱 ? 交相 利 B 仁 者爱 人 c 抱 法处 势 则 治 背 法 去势 则 乱 D 道生 _ 生 二 二 生三 三 生 万物 A 解 【 析 】 项 是 墨 家思 想 B 项 是 儒 家思 想 c 项 是



值 观 和 文 化 教 育 的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 的影 响
A
B





④ 在 近 代 虽 受 到 了 外 来 文 化 的冲 击 和 挑 战 但 其正 统 地位 始终未发 生 动摇 A ① ②③ B ②③④

. .


心夕 无 物 h


c




D

(爹

德 齐 之 以 礼 有耻 且 格 材料二 :古 者 圣 王 之 为 政 立 德 而 尚 贤 自愚 且 贱 者 为 政 则 自贵 且 智 者 为 政 则 治 乱 是 以 尚 贤之 为 政 本 也 法令滋 材 料 三 :不 尚 贤 使 民 不 争












c D





天 子 受命于 天 天 下 受命于 天 子 天理 存 则人欲 亡 人欲胜 则天理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2.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收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

宰予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

”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孝悌之义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等级秩序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理解和体贴他人B.人们应贵贱有序C.君主要严于律己D.人际关系要和谐4.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A.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A.“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7.“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8.《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附答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①“仁”②“礼”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德治”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老子是中国历史上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请回答3-6题。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5、老子的代表作是()A、《论语》B、《道德经》C、《春秋》.D、《大学》6、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舍生取义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韩非是()家的代表人物。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8、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痛批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说:“现在一些人身上好像没有什么道德血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

黄华华痛斥的行为与哪家思想相悖甚远()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9.下列表述中属于孔子的思想精华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李贽11.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2.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理念存在于人类的灵魂中,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训练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高考训练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3.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5.《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墨子②荀子③告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7.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8.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C.“百家争鸣”D.分裂割据10.隋唐时期,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时期,其原因不包括()A.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B.唐太宗尊孔倡儒学C.佛教、道教被禁止传播D.出现儒家经典标准读本11.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12.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2) 1.(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2.(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4.(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6.(2012·海南卷)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7.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残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B.主张治天下皆也于学校C.法律成前人人平等D.工商皆本8.朱熹曾说:“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84分)1.儒家学派的创始⼈是 A.孔⼦ B.孟⼦ C.荀⼦ D.⽼⼦ A2.孔⼦思想博⼤精深,他的思想体系的核⼼是 AA.“仁”和“礼”B.“仁者爱⼈”C.“克⼰复礼”D.“为政以德”3.孔⼦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体现学习⽅法的是 DA.“有教⽆类”B.“当仁不让于师”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知新”4.孔⼦“有教⽆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B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扩⼤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D.根本上提⾼了百姓的素质5.下列属于孔⼦思想体系的是①“仁”和“礼” ②“为政以德” ③“守静”“以弱胜强”④“克⼰复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B6.下列著作中不属于“五经”的是 A.《乐》 B.《诗》 C.《书》 D.《礼》 A7.孔⼦主张“以德治民”。

这⾥的“德”,主要指的是 A.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任⽤贤德之⼈治理国家 C.主张贵贱有序 D.让农民有⼀定的⼟地 A8.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从“穿⾐”的⾓度,表达他们对诸⼦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说:穿⾐服应合乎⼤⾃然四季的变化;⼄⽣说:穿⾐服要看你的⾝份地位;丙⽣说:讲究⾐服的穿着是⼀种浪费;丁⽣说:何必⿇烦,由上⾯规定,⼤家都穿⼀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BA.甲——儒、⼄——墨、丙——法、丁——道B.甲——道、⼄——儒、丙——墨、丁——法C.甲——儒、⼄——法、丙——墨、丁——儒D.甲——道、⼄——墨、丙——法、丁——儒9.教材中引⽤唐章碣诗:“⽵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平定⼭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盲 C10.下列哪⼀事件为“百家争鸣”局⾯结束的标志 BA 秦统⼀六国B 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佛教传⼊11.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A、汉⾼祖B、汉⽂帝C、汉景帝D、汉武帝12. 汉武帝即位后,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的是 BA.树⽴⾃⼰的权威B.发展⼤⼀统事业C.镇压地⽅割据势⼒D.发展经济13. 儒学教育官⽅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是 BA.汉武帝时候科举制度的创⽴和健全B.太学的建⽴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实施14.关于太学的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A. 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B. 采⽤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案 C、是历第⼀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才的正式的官⽴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15.儒学开始定于⼀尊与哪两个⼈物有关? CA.孔⼦和孟⼦B.秦始皇和李斯C.汉武帝和董仲舒D.“⼆程”和朱熹16.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思想上的统⼀巩固政治上的统⼀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C政治上的统⼀确保思想上的统⼀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17.董仲舒的“天⼈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D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也,庶⼈者⽔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典习题汇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典习题汇编

高二文科第十周周末作业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敦沫若把这一阶段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3.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社会逐步发展5.(2015年高考安徽卷文综)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6.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黄宗羲7.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8.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6分)民主政治理念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未来的世界文化中,民主政治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两河流域及希腊城邦,以至于西欧古代部落民主,然后一步步演变到市民的参政,最后归结为英美的民权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这一系列的演变,有其历史背景与条件。

到今天因为民主政治确实是比君主制、独裁制或集权制为公平、合理,因此民主政治理念已为举世认可。

若要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地建立起民主政治理论,井非易事。

可是,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恕道观念及尊重人性的观念上,做进一步的伸展,则未尝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纳入民主政治。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美法民主政治理念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2)概述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政治理念的鹿点,并结合古代思想进行论述。

(10分)【答案】(1)民主政治观念源远流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欧洲人文思想发展(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6分,答出三点即可)(2)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为民主政治理念提供思想基础(或有助于民主政治理念推广)。

(2分)说明:儒家“仁爱”“德政”;有利于民本思想发展。

宋明理学家提出“格物致知”,注重意志品德;促进入文精神发展。

明清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有助于民主政治纳入中国文化。

(8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史实和论述各2分)【解析】(1)原因从材料中“民主政治的观念源远流长”的信息可概括出民主政治观念源远流长;再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欧洲人文思想发展。

(2)首先概括作者的观点,从材料中“若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尤其是恕道观念及尊重人性的观念上,做进一步的伸展,则未尝不能在中国文化中纳入民主政治”的信息可概括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思想为民主政治理念提供思想基础;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思想,以及宋明理学的有关思想和明清之际的儒学新思想来进行论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2021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不同,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人的道德自觉”和“有利于人类、培育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21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赞夏、商、周“三代”之美,乃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021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名新贵——宫庭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取得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仍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庭上被派上用处。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品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021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表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2021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级。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021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以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品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酷刑峻法(2021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以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做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021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1)材料一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3分)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6分)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6分)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2分)材料四: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4)依据材料四,说明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5分)【答案】(1)评价:思想家(或儒学创始人、“儒教教主”);教育家;政治家。

完整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完整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2019 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2019 ·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多半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惹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益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 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解析】儒家思想重申的是礼义廉耻,浩大娴雅。

资猜中重视对佛像服饰的修饰表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遇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D 选项切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没关, A 选项除掉。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没关, B 选项除掉。

政治权益干预佛教发展不切合史实,C选项除掉。

故答案为 D。

【议论】本题重视对资料解析和知识迁徙能力的观察,解题要点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正确掌握,由资猜中佛像的赤身到服饰整齐可知表现佛教遇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 ·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荣华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表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友善共处人B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D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解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岁月与特别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尝。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全部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浸透在风云变化之中,表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 B 选项切合题意。

资料重申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 A 选项除掉。

资料表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 C 选项除掉。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 D 选项除掉。

故答案为 B。

【议论】本题重视对资料解析和知识迁徙能力的观察,解题要点在于对程朱理学的正确掌握,较好的观察了历史学科中心涵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14.(16分)(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三分)(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分)(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提(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2012北京文综,37)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1)思想: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

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6课标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A.孔孟思想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4新课标I,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2014课标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2013课标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仁政理念深入人心B.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C.陆王心学日益兴起D.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015浙江单科,12)宇宙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14·江苏卷,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2013重庆文综,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016北京文综,37)“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一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

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8分)(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015课标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