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代 边 塞 诗 鉴 赏(1)
边塞诗 诗歌鉴赏
![边塞诗 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fd56113e87101f69e3195a0.png)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
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10e0ffcd15abe23482f4db6.png)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9bded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1.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eeeec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2.png)
边塞诗词诗歌鉴赏5篇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雁门太守行朝代:唐朝|作者: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屯田词朝代:唐朝|作者:戴叔伦春来耕田遍砂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屯田词》写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屯田是指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
本诗描述的是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耕种屯田的情景。
前八句写农民屯田时的险恶环境和遭受旱、蝗等天灾,一年历尽辛苦,却仍是无衣无食,两手空空的农民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不言中流露出他们的无限怨愤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全诗语言朴实明快,对农民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的同情溢于言表。
蓟门行五首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其一】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边塞诗《送韦评事》原文翻译及鉴赏
![边塞诗《送韦评事》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96bc1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a.png)
边塞诗《送韦评事》原文翻译及鉴赏《送韦评事》是唐代诗人王维为韦评事出使北方而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出塞远行的关切之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送韦评事的相关介绍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送韦评事唐代:王维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译文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注释⑴韦评事:不详其人。
评事,官名。
《隋书·百官志下》:“大理寺丞改为勾检官,增正员为六人,分判狱事。
置司直十六人,降为从六品,后加至二十人。
又置评事四十八人,掌颇同司直,正九品。
”⑵逐:追随。
取:俘获。
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
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指祁连山)。
⑶沙场:平沙旷野。
后多指战场。
唐祖咏《望蓟门》诗:“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走马:骑马疾走;驰逐。
唐杜甫《去秋行》:“去秋涪江木落时,臂枪走马谁家儿?”居延:古边塞名。
汉初,居延为匈奴南下凉州的要道。
太初三年(前102年),派遣路博德于此筑塞,以防匈奴入侵,故名遮卤(虏)障。
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鉴赏此诗前两句“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
这些豪迈激昂、慷慨雄壮的诗句,极具浪漫色彩,颇为震撼人心,既是对边塞将士的高度赞颂,也是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
后两句“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则把笔锋一转,写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
其中“孤城”“落日”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片雄阔的景象,同时也描绘出边地的荒凉。
其意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甚为相似,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全诗这种突转笔锋的写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边塞战争诗
![边塞诗鉴赏-边塞征战-边塞战争诗](https://img.taocdn.com/s3/m/2c4465014afe04a1b071def3.png)
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
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
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
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精选黑课件山。
14
(二)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抒写戍边将士久 戍边关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和家中妻子 的离愁别恨。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 的向往。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
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
之涣、王翰等。主张: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讴歌边塞将士从军边塞、杀敌报国、保卫边陲 的意志和战斗精神;(奋勇杀敌、忠勇敢战、) 3.抒发将士渴望建功立业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4.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5.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对 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无奈、愤慨。
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
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
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
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代多以
“柳营”称纪律严明精选的课件 军营。
11
• 5. 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 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 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 6.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 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 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a16f6c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2.png)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大全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我在此整理了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唐宋边塞诗诗词鉴赏21、使至塞上王维〔唐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边塞诗鉴赏 (1)
![边塞诗鉴赏 (1)](https://img.taocdn.com/s3/m/a19f262ebb68a98271fefa8d.png)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
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 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等少 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 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 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芦管、
角、鼓。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者的穷兵黩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出塞》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 松《己亥岁》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 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 美之情)
安化县乐安镇中学戴思妹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要点和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鉴赏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
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 题材的诗歌。它是时代 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大漠穷秋塞草腓(边塞诗鉴赏)
![大漠穷秋塞草腓(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aaf6fc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f.png)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渺渺边塞情解读高岑边塞诗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而作为唐诗重要题材的边塞诗,意象广阔,意境悠远,思想深刻,想象丰富,于情意间给我们展示出一张靓丽的大唐风景画。
无论是边塞风光的壮丽,还是戍边生活的艰辛,无论是报国之志的感慨,抑或将士思乡的情思,亦真,亦幻,亦纯,亦美。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其数量不可谓不多;而整个唐代,凡是较有声誉的诗人,对边塞诗这一领域,几乎莫不涉笔的,名家、大家更不例外,不仅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自身亲历的见闻来创作,甚至一些没有任何边塞生活经验的诗人也利用一些材料进行边塞诗的翻新创作。
由此可见,边塞诗在唐代真的是很“给力”。
那么,为什么在唐代,边塞诗能有如此繁荣的景象呢?其一,在于唐代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盛唐时的繁华和强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经常性地对国家进行赞美和讴歌也就不以为怪了,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诗句对于偏安一隅的南宋诗人来说,肯定是打死都作不出来的。
其二,唐代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其三,唐代的边塞诗也不是一个风格延续下来的,它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特质是不同的,初唐时是郁勃的,盛唐时是豪雄的,晚唐时是消瑟的,这更加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df68a5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0.png)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例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接防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八折杨柳》、《落下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日报斩杀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不虚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主中原。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比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存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求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著玉鞍。
愿意将腰下剑,授侍斩杀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接防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无人知晓何处吹起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言道黄龙戍,频年疑惑兵。
心疼闺里月,短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存有整体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出征的残暴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反感[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交。
崭新鬼愁冤枉旧有乌鲁潘,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洗匈奴罔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心疼无定河边骨,犹就是春闺梦里人!4、注意:不同时代的边塞诗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时代的边塞诗也有不同的思想感情。
高适边塞诗鉴赏
![高适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52d31bda38376bae1fae0c.png)
高适边塞诗鉴赏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高适的人生是幸运的,他66年的人生有近50年生活在唐王朝的全盛时代。
当时的社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唤起了高适高涨的进取之心和爱国情怀,这在他的边塞诗里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反复吟唱的主题。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送兵到蓟北》高适一生曾有两次到东北边塞的经历,这是他第二次以封丘尉职送兵到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时所作。
北国边塞广袤无垠,极目远眺,冰雪连天,军营中弥漫着忧苦的气氛和厚重的愁绪。
然而诗人千里送兵,并不为个人的立功封侯而来,而是有意贡献自己满腹的才学和安边之策。
书塞景之苦,诉屯军之愁,实际是为了凸显自己投笔从戎的书生意气和一展抱负的豪迈气概。
高适入仕较晚,50岁才获授封丘尉职,但他始终“喜言王霸大略”,胸中充满着一种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激情。
高适的入仕之路颇为曲折,曾两次应试不中,在外游历十多年,企图通过入幕来入仕。
因此,在很长时间里,他把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援引入仕上,故有很多“投刺”之作。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乘兴宜投辖,邀欢莫避骢。
谁怜持弱羽,犹欲伴鹓鸿。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在这类诗中,高适对援引者的形象、才华、功绩、威望给予了过多的赞美,最后道出希望得到提携援引之意,体现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与紧迫感。
高适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同样热切。
怅望日千里,如何今二毛。
犹思阳谷去,莫厌陇山高。
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
料君终自致,勋业在临洮。
——《送蹇秀才赴临洮》蹇秀才本蓄“千里”之志,然而双鬓染霜,尚无成就,现在投笔从戎,远走塞外。
征程之难,希望不要畏惧,勇敢前行。
依君雄笔之文才,宝刀之武略,只要自我发奋,一定能在临洮成就勋业。
通篇洋溢着对友人从军出塞的赞美,对建功立业期望的热切,既是激励他人,实际也是诗人抱负的真实写照。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665b81d48d7c1c708a14579.png)
(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 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
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 猛善战。
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战争频繁,统治者 重武轻文,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 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 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 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也就成了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 束奇葩。
不同时期边塞诗的主题特点:
1.唐以前的边塞诗:体现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 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 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A (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 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5、用典故(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 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诗人有陆游等。 他们直面冷酷的现实,表达拯救国家和沦 陷区人民于水火的强烈愿望,诗歌紧紧围绕国 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常常表达为国 建功、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梦绕沙 场与现实受阻的内心矛盾。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543545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b.png)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本文介绍的是当中的第一首,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及注释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边塞征战诗鉴赏
![边塞征战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9c20e6e8eefdc8d376ee32e7.png)
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PPT课件整理
13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 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 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 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 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 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
现柔和温暖。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 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PPT课件整理
6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 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的 。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 明。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 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PPT课件整理
9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 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 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 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 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 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PPT课为件国整理牺牲的豪侠实质。 17
出塞作赏析
![出塞作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09ceb1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6.png)
出塞作赏析第1篇:出塞作赏析【年代】:唐【作者】:王维——《出塞作》【内容】: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赏析】: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夜渡辽。
”这两句,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出塞》赏析师:诗歌的解释不过是后人根据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古人的注释以及一些相关资料推测出来的。
别人能做好的事,相信同学们也能行。
这节课同学们就根据《出塞》的注释、*图和咱们四年来学习古诗的知识经验大胆去猜一猜,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
现在,我们就来弄清楚诗的意思。
(学生听后表现积极踊跃)生:塞指边塞。
生:出塞就是去守卫边关。
生:秦是秦朝;汉是汉朝。
生:关指边关。
师:那你们认为秦时明月汉时关连起应该怎样翻译?(许多同学皱起了眉头,看来有点难度)有点难吗?那就多读几遍,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ce000f265901020207409cc2.png)
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何理解首句中的“ 和三句中的“ 如何理解首句中的“暗”和三句中的“穿”? 试解 说一、三句的具体意思。 说一、三句的具体意思。 • 都是“使动用法” “暗”与“穿”都是“使动用法”。 “暗” 表现了战斗环境 环境的 表现了战斗环境的险恶 ;“穿”表现了战斗的 持久、激烈, 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持久、激烈,及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 第一句描写边塞山势险峻,环境险恶, 第一句描写边塞山势险峻,环境险恶,隐含 杀机,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渲染气氛; 杀机,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渲染气氛;第三句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 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醉卧沙场君莫笑 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 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 尽的思念与惆怅; 尽的思念与惆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字里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间洒满斑斑血泪, 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试分析诗歌的感情及“ 试分析诗歌的感情及“月”在诗歌中的感情。 在诗歌中的感情。 将士长年征战,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 将士长年征战,妻子盼望“良人罢远征”, 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 却不知“黄龙戍卒几时归”。以闺中少妇和远征 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 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 战情绪。感情凄怨,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 战情绪。感情凄怨,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 但仍不失希望。 但仍不失希望。 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闺中月即营中月; 明月照在家乡和黄龙,闺中月即营中月;夫 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 妻两地所望之月,也是当年他们团圆时所望之月。 一轮明月是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 一轮明月是夫妻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象征, 可怜” 长照”两个词, “可怜”和“长照”两个词,表现出他们思念的 痛苦。 痛苦。
边塞诗鉴赏要点及答题技巧
![边塞诗鉴赏要点及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bd6a368cc22bcd127ff0c26.png)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 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编辑课件
21
4、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 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 边意未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 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编辑课件
11
二、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
平安宁的生活。
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
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的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 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 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在梦中与思念的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
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
编辑课件
19
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 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 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编辑课件
18
八、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 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 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1
答案构成:
主旨作用﹢结构作用[该字(词、句描)绘 出……图景,营造……氛围,表达…… 心情。该句(字、词)描绘出……图景,营 造……气氛,表达……心情]。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201a1f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69.png)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塞下曲四首唐代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译文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注释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60e39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1.png)
《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塞下曲·其一》原文赏析1原文: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诗词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塞下曲·其一》原文和诗词鉴赏
![《塞下曲·其一》原文和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509712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0.png)
《塞下曲·其一》原文和诗词鉴赏《塞下曲·其一》原文和诗词鉴赏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所作共六首,此为其第一首。
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
像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
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
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鉴赏(1)
古典诗文
2009-07-10 0833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五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
比如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衰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这也就是
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其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
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
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
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传下来六首绝句。
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乐工唱的是乡下人听的乐曲。
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掌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
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绿掩荒寒.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
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
四句二十个字,字
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这种诗只有盛唐人写得出来,也只有盛唐人能这么微笑着来感受走向死亡的痛苦。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另一个重要的边塞诗人李颀,也擅长写七言古诗。
他不大看中功名利禄,却非常想做神仙,服食丹砂,期盼着白日飞升。
王维在《赠李颀》诗中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李颀最著名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习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难能可贵的是,李颀不但同情“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汉族士兵,同时还看到了“胡儿眼泪双双落”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苦难。
“胡儿眼泪双双落”再用“胡雁哀鸣夜夜飞”来衬托,胡雁哀求鸣与胡儿落泪这两个意象叠印在一起,是多么钻心刺骨的审美刺激力!李颀的这种思想境界,是其他反战倾向鲜明的边塞诗人所没能达到的。
就为了这句话,中华儿女也应当在心灵深处塑一个巨大的铜像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