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

璧山中学语文创新基地

璧山中学高一语文组

整本书阅读教学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的矛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第一个任务群,给定的课时是18节。部编《语文》必修(上)和必修(下)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分别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安排在教材里,以后也许还会在选择性必修中增加其他一些大部头名著。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自然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一线老师几乎普遍的困惑是:这么点时间,我们怎么教学。

从目前很多地方举行的各种研讨会来看,几乎都是一群专家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等做了高屋建瓴的阐释,然后是一节节观摩课。这些专家理论不可谓不高妙,各种观摩课不可谓不精彩纷呈,与会者也无不群情激奋;因为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回到学校,拿着教材,又一脸茫然:怎么用18个课时完成两本书的教学任务?原因何在,专家的报告,没有告诉老师解决课时与任务的矛盾,名师的观摩课更多是一整本书选其一点的秀技,同样没有告诉一线老师如何解决课时与阅读任务的矛盾。

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的主战场不是在课堂,而是在课余;而课堂教学不是用来解读文本或者带领学生读书的,而是用来示范、指导(管理)和评价。学生课余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其次,《乡土中国》安排在一个单元里,但却不能如其他单元一样集中教学,而是应该分散整个学期教学中。其三,根据课标18个课时安排,可以考虑用6个课时用于《乡土中国》的教学(《红楼梦》12课时)。

鉴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制定了一个《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案。

第一阶段 5.12-5.18

课堂类型:导读激趣课

说明:导读,就是阅读激趣和导航。激趣,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而亲近文本。基于学生对所读书目缺乏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一种畏惧和拒绝心理,精心准备一节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的良好开端。比如,《乡土中国》一书不要说中学生根本不知道是一本什么书,就连绝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没有读过。所以,就需要一个节导读课,告诉学生这是一本什么书,为什么要阅读(文本的价值和现代价值),怎么读(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规划)。对这些要素的导读,希望尽量体现其一定的趣味性,激愤学生的读书欲望,自觉走近文本从而走近文本。

第二阶段 5.14-5.24.

课堂类型:批读示范课

说明:从教学功能看,批读课不等于平时的文本解读课,因为只有一节课,不管解读了多少文本,都是极为有限的,有限的课时决不容许带着学生依次解读文本。

批读课是为学生自己能解读所有文本做示范,将老师批读(精读)的过程,用课堂这个平台展示给学生;从方法看,批读课,就是选择整本书中的一个章节,做批读示范,分别教给学生学术论著和文学类著作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够课后自主地阅读其他各个章节,化整为零地完成整本书的精读任务,然后让学生开展课余批读实践。

批读课后,给学生4-5周时间,严格要求学生按批读示范课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批读全书各个章节。在这4-5周的时间中,教师指导学生课余进行整本书逐一批读(精读),完成整本书的通读任务。在这个阶段,老师不能放羊,而需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中的困惑,或者指导,或者答疑,或者介绍学生的阅读经验等。

鉴于学生读书有一定的盲目性以及阅读困难,要求学生购买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这本“任务书”设置了“导读”“批读”“专题研读”和“测评”四个板块,给学生课余自主读书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在各个课型教学后,去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

第三阶段 6.23-6.29

课堂类型:学生批读成果展示分享课

说明:通过老师对学生课余读书把握情况,当时机成熟,就进入学生展示交流分享环节。学生利用课堂交流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他们通读的经验成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质疑和解惑。组织这样的课堂活动,有三个作用:(1)能够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2)上台展示分享,学生会有读书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3)可以通过分享别人的阅读成果,来弥补自己在阅读中没有体会到的阅读缺漏。学生会因为课堂的交流和分享,去再读文本,更上一个台阶。

这节课教师主要任务是组织、倾听、指导和评价。

第四阶段 6.23-6.29

课堂类型:专题研读指导课

当学生批读(精读)成果分享后,就算完成了整本书的通读任务,新课标第一个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从字面看,通读是基本,在通读基础上,还需要深读,需要研讨。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指导学生学会专题研读;如果说批读环节是横向的,那么,专

题研读就是纵向的,这是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

每个专题研读指导,完成三个任务

任务一:确定专题。

专题的选定,一般本着有疑、有趣、有用的“三有”原则,才具有研讨价值,正因为有疑,才会去深入探讨,解决自己的疑惑;或者有趣,才激发研讨兴趣;或者觉得有现代价值,才有实效性和现实性。

比如,《乡土中国》的专题选定参考:

(1)中国传统社会的礼制与法治;

(2)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

(3)传统社会“同意权力”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异同

(4)“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

任务二:如何开展专题研读

第一步,界定阅读范围,筛选信息

所谓专题,就是集中专注某一现象或者人物,进行深入的探究,选好了专题研究对象,就需要在相应阅读章节中去筛选相关信息,为研讨做准备。

比如,研读《乡土中国》“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特征”,就要围绕“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然后梳理相关章节有关人际关系的信息,进行分析。

第二步,这是专题研读的主体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传递研读方法的示范。

这个环节是对筛选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分析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比如“‘从差序格局’看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在第一步信息梳理基础上,可以整合对比如下图,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任务三:将研究成果物化成学术论文

1.对深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拟出物化成果的提纲,完成物化成果——学术论文(文学评论)。

2.教师介绍学术论文(文学评论)的基本格式,出示一篇类似的学术论文(文学评论),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撰写论文做准备。

3.布置任务:本着“三有”原则自由组成专题研究小组,选择相应的专题,课余进行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建议形成小论文为专题研讨展示活动做准备。

教师关注各个组研读活动情况,像批读阶段一样加强研读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