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

合集下载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黑河学院学报 2 0 1 5年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
J O U R  ̄ . . A L O F H E I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哲学法学研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5 . 0 4 . O 0 8
上 的不同 , 最 高层 次是处 于 已知与未 知交 界处 的深奥 学 问 。 2 . 两种 高等教 育哲 学观 的 冲突及和谐 在2 O 世纪 , 存在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的 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 以闲逸 的好奇精神追求 知识和不受价值影 响的客观性为 目的。政 治论
则 强调 政 治 性 和 以 为 国 家 服 务 为 目的。这 两 种 高等 教育哲 学在 美 国交 替 地 占统 治地 位 , 从 建 国
关键词 : 布鲁 贝克 ; 《 高等教育哲 学》 ; 高教 改革
中圈分类号 : B 5 o 5 ; G 6 4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5 ) 0 4— 0 0 4 2— 0 3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思想指要
看, “ 言论 自由是所有公 民的权力 , 而学术 自由只 限于学者行会 。 ”¨ 从道德方 面看 , 学术 自由是 为公众利益服务 的。但 学术 自由也有其限度 , 虽
然 忠实 于高 深学 问 , 需 要 给 予 学 者 尽 可 能广 泛 的
二、 对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争论观点的
2 O世纪 政 治 论 哲 学 主 导—— 现 实 主 义 的认 识 论
布鲁贝克封山之作《 高等教育哲学》 ( O n t h e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5 2 1 )2— 0 2- 3 17 4 5 (0 1 0 0 2 0
约翰 ・ . 鲁 贝克 (on. r ahr 是美 国著 名 S布 Jh sBu ce) b 的高等教育家。17 年他 出版了《 98 高等教育哲学》 形 , 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成为西方研 究高等教育哲 学的经典。形 成该书的背景主 要有两 点: 其一是 17 年代 , 国的高等教育由“ 90 美 大众化” 阶 段向“ 普及化” 阶段过渡 , 出现了诸多问题 ; 其二是越南 战争和人权运动等民众运动。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 背景下, 美国高等教育在转 型期所面I 临的种种 问题使 之成 为学术 界 “ 大为 不满 ” “ 天 ” 已有 一些 人 在 的 冬 。“ 失望地谈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 , 甚至认 为是 出现了 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的危机” 也“ , 一些人对大学在军事 工业联合体中的作用发出质疑, 一些人则认为大学应 放弃传统的中立态度 , 采取反战立场。还有一些关心 种族平等和男女平等问题的人们提出了更为基本 的问 题: 谁应该进大学 , 多少人应该进大学” 。 布鲁贝克在 自己多年高等教育工作 的基础上 , 对 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研究 , 思想结晶就是《 高等教育 哲学》 。在本书中, 布鲁贝克首先提出高等教育合法存 在 的哲学基 础 , 析 了在 “ 识 论 ” “ 治 论 ” 种 教 分 认 和 政 两 育哲学观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学术 自治、 学术 自由、 高等 教育为谁服务 、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 、 高等教育学、 治 学 的道德 和作 为 教 会 的大 学 等 实 际 问题 , 出 了一个 提 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 哲学 基础 这 一 基 本 理 论 出发 来 阐述 它 与 大 学 学 术 自 治 、 术 自由 、 众 性 高 等教 育 等 方面 的 关 系 ; 此基 学 群 在 础上, 审视 我 国现行 的 高等教 育 , 以期获 得借 鉴 与

谈高校师德建设——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所想

谈高校师德建设——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所想
30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的同学进行 调查, 让同学们对自己进行评价。这次调查活动目的在于:增 加同学们相互交流的机会,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别人的评 价更好地认识自己; 认识到对同一件事情别人也有不同的视 角。 通过发动学生对 自己或身边同学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可以 增加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 更好 地认识 自己、 了解身边的同学, 同时也增加了对课程的兴趣,
2.讨论 分析法
生学会作肯定的拒绝。 (2)训练学生学会作肯定的请求。 学生 以两人或多人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供的情境或指导者提 供的情境, 相互对应练习, 清楚地向别人要求自己所需要的或 是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3)通过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感觉,同时也让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
一举多得 。 参考文献 :
[1」 吕澜.略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地建构【 J7.杭州电 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4.
5。 心理测试 法
讨论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 等。在学生展开讨论、 辩论时, 教师往往不参与, 而是静观其 变, 最后作出总结。
3.行为训练法
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心理小测试, 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 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 同时对同学的测评结果给予解析, 引导 他们正确地看待心理测试,并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指导自己 的生活。 在课堂中做认识 自己的心理测试, 如, 让学生写‘ `20个 我是谁”很多同学反映这是他们首次认真地面对 自己, , 做深 刻的自我剖析。 如对测试结果加以解析引导, 会让同学们更深 刻地了解认识了自己, 取得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状况 。 4.启发式教 学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同学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人的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引进“热”的“冷”思考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引进“热”的“冷”思考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引进“热”的“冷”思考【摘要】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引进了“热”的概念,提出了“冷”思考的重要性。

本文探讨了引进“热”的概念以及冷思考的意义,并分析了热与冷在教育哲学中的辩证关系。

通过对教育哲学中的启示和学术研究中的思考方式的探讨,研究发现热与冷需平衡共存,才能深入探讨教育问题。

本文总结了热与冷的平衡对于深入探讨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布鲁贝克的思想启示对于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热与冷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热与冷,冷思考,辩证关系,教育问题,思考方式,平衡,思想启示1. 引言1.1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引进“热”的“冷”思考《高等教育哲学》是一部由布鲁贝克所著的教育理论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布鲁贝克提出了“热”与“冷”的概念,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者来说,理解和运用“热”与“冷”的思考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热”指的是激情、感性和主观性的思维方式,而“冷”则指理性、客观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

布鲁贝克认为,过度偏向“热”或“冷”都会导致教育活动的失衡和不完善。

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必须要在“热”与“冷”之间取得平衡。

在教育哲学中,冷思考的意义在于让教育工作者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被主观情感所左右,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制定方针和解决具体问题。

而“热”则可以为教育活动增添激情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引进“热”的“冷”思考给了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指导。

通过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活动的优化和提升。

只有在“热”与“冷”的辩证关系中找到平衡,才能够更好地启示教育哲学并指导学术研究的思考方式。

2. 正文2.1 引进“热”的概念引进“热”的概念是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热在这里并非指温度的热,而是指激情、活力和创新等积极的元素。

高屋建瓴 洞透高教——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评析

高屋建瓴 洞透高教——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评析
维普资讯
8 8 企韭 葛 天 地 ・ 论缓 /2 0 / 1 } 理 07 0
高屋 建瓴 洞 透 高教
— —
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评析
温金 荣 龚建 华
摘 要: 哲学是研究一切现象的基本思维工具。美国学者约翰 弄 。 s布鲁贝克《 . 高等教育哲学》 的显著特 色和成功之处在于, 灵 布鲁贝克指出, “ 现在, 我们缺乏的是把高等教育哲学作为 活地以哲学思想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领域 个整体来处理——这就是说, 既要重视各种哲学流派, 又要重 的若干重大问 从而使其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圭臬和高等教 视论述高等教育哲学有限的几个方面的无限的论文。王承绪教 题, ” 育 研究者 备参考书 的必 。当 如何将哲学思想与高 然, 等教育 授在译者前言指出, 研 二战后 , “ 各国高等教育都有很大发展, 高等 究完美结合, 该书虽不免有遗憾之处, 但瑕不掩瑜。 教育上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进行理论的探讨, 作出正确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哲学; 布鲁贝克; 评析 回答。然而, ” 遗憾的是, “ 过去有关教育哲学的著作, 主要研究初 中图分类号:1 , 文献标识码: F2 1 36 A 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同时, 一般教育哲学著作往往从各派哲学中 文章编号:N3 07F20) — 8 — 2 C 4 一l / ( 71 1 0 2 0 0 8 推演出教育原理, 因此, 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 作 者: 温金荣, 江西教育学院赣 南分院教 师; 江西, 宁都, 要。如何把散落各处的高等教育哲学的零砖碎瓦在实践的根基 ”
年出版的的《 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 , 高等教育哲学” 二 、高等教育哲 学》 《 的成就 与贡献 为书名的专著, 书中他对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 《 高等教育哲学> 一书, 围绕高深学问、 学术自治、 学术自由、 的哲学思考, 其中不少观点和思想对于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仍 学术道德、 专业口径、 高校职能和大学的地位或 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布氏在高等教育哲学研究方面的成 高等教育对象、 角色等八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层层相因、 环环相扣而展开论述 , 它 功, 在国 使其 际高等 教育界享有盛誉。《 高等教育哲学》 显著 的 特色和成功之处在于, 灵活地以哲学思想分析高等教育现象, 并 们都是高等教育研究者需要解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布 洞若观火的考察, 为人们解开了一个又 深刻回答了高等教育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因而成 鲁贝克力透纸背的剖析、 为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经典力作。

读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2022年学习资料

读约翰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2022年学习资料

二、体”,-学者是他们自己伦 道德的监护人。学者-承担着对本学科的责任同时拥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道德界线,-而学者 会面临经济方面的选择,学者也-需要有一个“名誉准则”。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2.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移动到社会的中心一-作为教会-的大学-与以前的教会非常相似,大 是高深学问-的看管人,或者说是知识的权威,其社会-地位也移动到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已经具-有了一种崇高的地位 它是否也应该肩负-起一些神圣的使命呢?作者的态度是大学-要承当“社会的良心”。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2.主要观点-高等教育如何实施-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的实施同样 临认识论哲学和政-治论哲学的矛盾。对已经进了大学的本科-生,应该进行像自由教育一样本身就是目-的的教育,还 应该朝着更为实用和专业-的方向进行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
一、引言-。2.写作背景-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艰难时-期”、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 -o-●】-从表面上看,.由于美国国内种族和人权运动、侵越战争、-经济衰退、校园学生运动的接连爆发,使得人 始对高-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危-机”。-实质上,.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 大众型向普及型-阶度的转变时期,《可称之为转变时期或趣模张时期-由宁学生数量上的变化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的变 ,新型-的高等教育必然对原先意义上高等数育的理念带来冲击-诸如高等教育的界定、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等教育 养-需要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一次痛普的重新评估,在哲!-层次上澄清认识。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2.主要观点-高等教育的民主化—高等教育为谁服务-认识论者认为,高等教育只能为有才能的 提供-服务,“它们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限宇少数的-学禾精英。然而,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仓从-社会的边缘成 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起着分配-职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再分层的重要作用,越-人希为奇的异起-相干的情况下(例 人的种族、肤色、性别等-应该一视同仁,-而如果他们的差异是于主题相关-的(例如天赋或智力),就要区别对待免学术上出现格雷欣法则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在现实生活中,完完全全的学术自治也是不存在的,原因主要有:经费上做不到完全独立的,当然这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政府和社会上各界团体包括宗教团体是不可能完全撒手不管的;学生对于自己要接受的知识是有一定的知情权的,特别是在现在,学生的意愿和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论文

《高等教育哲学》有感【摘要】《高等教育哲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学派及其重要著作进行了评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许多问题作了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知识价值【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64-01近日通读了一遍约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禁不住有想表达点“思想”的欲望。

在通才教育倡导者眼中:“职业教育传授的是经验而非知识,因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似乎是谋生。

”近年来,大学逐渐成了国内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对于它的批评也是日嚣尘上。

这倒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几分相似,美国学者布鲁贝克将这一切写进了他的代表作《高等教育哲学》一书里。

1 知识价值视角的缺失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围绕着高深学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探讨高等教育哲学的代表思想及其演变,可谓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分析框架之中,存在着一个二元论的哲学基础,分别是认识论和政治论。

其观点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局限和不足:(1)从某种程度上夸大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强化了政治论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自身价值和功能发展因素的影响,弱化了认识论的价值。

布鲁贝克在论述高等学校存在的合法基础时指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认识论的和政治论的———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

“在建国初期,高等教育所据以存在的合法依据主要是政治性的。

我们把学院和大学看作是提供牧师、教师、律师和医师的场所,这种观念是从殖民地时代继承下来的,而殖民地时代又是从欧洲继承下来的。

”从这种历史描述性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主要是从外部社会因素的变化来论述的,也就很自然地得出布鲁贝克后来提到的“政治论哲学盛行”的结论。

而很难从其中看出认识论的价值及其合理性。

(2)偏重描述性地论述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化过程,以及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哲学演化的原因,不能完全解释高等教育哲学演变的合理性,也无法对未来高等教育哲学的演变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高等教育哲学

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高等教育哲学

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高等教育哲学作者:蒋红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02期摘要: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在中国盛传近30年,是广受人们关注的经典著作。

其中,关于书中所提出来的高深学问、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内容的讨论较多。

本文认为,研读西方教育学经典时,不仅要重视对其内容和思想的诠释,还要重视对其研究方法的学习。

该书的译者说:“我们引进这本著作,目的在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理论界的现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启发或借鉴的信息。

”因此,如何跳出《高等教育哲学》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哲学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方法论;逻辑起点;理论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93-03自美国教育哲学家、教育史学家、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又译布鲁巴克、布鲁巴赫)的代表作之一《高等教育哲学》(以下简称《哲学》)的中译版在中国发行以来,深受高等教育学界的推崇,已经成为国内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权威读本和争相研究的范本。

布鲁贝克基于对高等教育的哲学思考写就《哲学》一书,那么,该书是否属于理论建构的学术著作?书中的逻辑起点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涉及对该书的基本认识,在国内相关研究中比较突出,本文试图对该书的性质和方法进行简析,以及该书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启示做出讨论。

一、关于《哲学》的性质的讨论关于高等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相比关于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晚得多,一般来说,西方的教育思想必然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们,东方教育思想溯源可至孔孟、老庄等先秦诸子。

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系统性思考却是伴随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而出现的,这肇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廷根大学和哈勒大学的改革,以及柏林大学的建立,这是高等教育和大学在大多数语境中互相代称的历史根源。

自那时起,哲学的一般原理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便日益紧密起来,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找寻到相关的哲学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推荐五篇)第一篇: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1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从事高等教育50多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我觉得就像是一篇写得十分出色的综述,他总结了美国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的思索,其中也有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直接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关于这些问题热火朝天地讨论。

布鲁贝克写这本书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经历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进入了“艰难时期”,是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天”,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和“象牙塔的衰落”,美国的高等教育内外部陷入了危机之中,经费紧缺,公众对高校的信任度下降,社会上充斥着一个问题“高等教育为何而存在?”这些都需要从本质上根源上探讨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的哲学依据。

这本书也应运而生。

坦白的说,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到高等教育有这么多哲学的问题需要回答,在开头的导言里,作者罗列了他认为自己将在本书里论述的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其中的几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当高深的学问来自学术自治的学术团体时它是可靠的。

但是,这就引出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或者评价这些高深的学问。

首先,这些高深的学问是“超出一般的、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知识”,这就排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复杂性的专家和学者,一方面是作为高深学问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另一方面要求他们自己为自己的成果作出评价,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但是,除此之外,好像也没有谁能胜任了,政府和宗教如果完全控制这些学问,那对真理的探求来说是致命伤,学生作为高深学问的接受者是不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一方的。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 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从“高深学问”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从“高深学问”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2003年2月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Feb.,2003 第24卷第1期 Journal of Chenzhou T eachers C ollege V ol.24N o.1收稿日期:2002-11-18作者简介:李轶芳(1900-),女,湖南株洲人,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研究生。

从“高深学问”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李轶芳(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从哲学理论上进行探讨。

约翰・s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作为西方第一部从哲学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专著,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如果从创作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视点对该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深学问。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深学问;核心问题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42(2003)01-0090-04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论家约翰・S ・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 er )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50多年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高等教育领域内存在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在西方乃至全世界教育研究领域影响极大,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该书虽定名为《高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 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但从严格意义而言,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哲学,作者并不愿意开创一门新的哲学流派。

因为他认为:“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哲学流派已经太多了。

———现在,我们缺乏的是把高等教育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1]因此,他放弃了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倒是对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原理,如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功能、目的、方法、制度等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

关于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反思2019-10-04摘要:布鲁贝克的《⾼等教育哲学》是进⾏⾼等教育研究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料。

本⽂在解析、探究《⾼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作者是否提供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深学问作为⾼等教育的基点是否准确、认识论教育哲学与政治论教育哲学能否协调在⼀起以及学术⾃由与学术⾃治到底有没有限度等问题进⾏了反思并做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等教育;哲学观;布鲁贝克约翰·S·布鲁贝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等教育的著述颇丰,如《转变中的⾼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An American History)《⾼等教育政策的基础》(Bases for Policy in Higher Education)、《⾼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等。

其中,《⾼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严谨的结构及深刻的思想,成为⾼等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这本著作以⾼深学问为⾼等教育的逻辑基点,⽴⾜于美国⾼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关于⾼等教育的⼋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从哲学的层⾯进⾏了阐释与说明。

然⽽,在我们深刻领悟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辩证与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学问作为⾼等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否准确、本书是否构建了⼀个完整的⾼等教育哲学体系等问题还需要进⼀步的研究与探讨。

⼀、布鲁贝克《⾼等教育哲学》的主要思想(⼀)⾼等教育的起点是⾼深学问在《⾼等教育哲学》这本著作中,布鲁贝克认为“关键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寻求各种答案的共同基点,⽽是寻求各种问题的共同基点。

”[1]⽽⾼等教育的共同基点,他认为便是“⾼深学问”。

在这⾥,布鲁贝克⾸先对“⾼深学问”中的“⾼深”进⾏了界定。

⼀⽅⾯,他认为 “⾼深”是与中⼩学教育所传递的内容相对⽽⾔的。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学 》 。
的思维习惯 , 以经 验 为 主 的 办 事 方式 , 高 教 管 理 使
该 书对 中 国高 等 教 育 具 有 借 鉴 意 义 。 当前 我 国 者 拒 斥 教 育 理 论 规 律 , 恋 个 人 感 性 认 识 , 成 了 迷 造 的 高 等教 育 作 为世 界 高 等 教 育 的有 机 构 成 , 着 世 管 理实 践 活 动 的 盲 目性 对 高 教 管 理 者 而 言 , 做 有 要 界 高 等 教 育 诸 多共 性 , 国 高 等 教 育 快 速 发 展 面 对 到 从 哲 学 高 度 把 握 高 教 问 题 必 须重 视 两 个 方 面 。 中 一 的 问题 与 《 等 教 育 哲 学 》 高 中研 讨 的 问题 相 类 似 。 除 是 重 视 通 过 将 个 人 见 懈 与 公 众 理 论 比 较 对 比 中 , 建 此之外 , 们还应看到《 等教育哲学 》 我 高 自身 所 体 现 构 自己 的 相 对 系 统 理 论 体 系 以 科 学 指 导 管 理 实 践 。
维普资讯
海军院校教 育
● 陈仕 平
读 布 鲁 贝 克《 约 翰 ・布 鲁 贝 克 所 著 的 《 等教 育 哲 出 来的 哲 学方 法论 对 中 国 高 等 教育 的启 示 。 读 全 高 通 学 》 西 方 第 一部 以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为 书 名 的 专 著 , 书 , 鲁 贝 克 始 终 从 哲 学 的 高 度 对 高 等 教 育 问 题 进 是 布 该 书是 作 者 对 许 多 高 教 问 题 进 行 哲 学 思 考 的 结 晶 。 行 探讨 , 高 等 教 育 放 在 总 体 哲 学 思 想 背 景 下 加 以 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来 , 界 范 围 内 的 高 等 教育 有 了 研 讨 ,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哲 学 视 野 中的 高 等 教 育 。 充 世 让 很 大发 展 。伴 随着 这 个 快 速 发 展 过 程 , 等教 育 领 分 运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是 作 者 研 究 方 法 的最 鲜 鹏 特 高 域 出现 了一 系 列 亟 待 懈 决 的 重 大 问 题 , 这些 问题 将 点 。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进 行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实 质 上 是 运 高 等 教育 置 于 两 难 境 地 , 困扰 着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 从 世界 观 和方 法论 的 高 度 , 观 地 看 待 把 握 高 等 教 客 这 些 问题 包 括 : 高 等 教育 推行 大众 化 战 略快 速扩 育 问题, 在 把握 高等教育 实践的一般要 求, 为人 们管 张 之 时 , 何 实 现 在增 大学 生进 人 大学 的机 会 的 同 理 和 研 究 高 等 教 育 提 供 具 有普 遍 意 义 的方 法 论 指 如 时 , 不导致 高等教育质量 的滑坡 ; 新技术革命 导 。 而 在 浪 潮 的推 动 和 国家 对 高 等 教 育 I 重 视 的 情 况 下 , t益 对 高 等教 育 管理 者 而 言 当 用 哲 学 思 维 方 式 应 高 等 教 育 以何 逻 辑 基 点 而 存 在 , 以发 展人 的理 智 来 思考 高 等教 育 问题 。对 于 高 等教 育 管 理 者 而 言 , 是 为 基 点还 是 以 国家 、 会 利 益 为 基 点 } 高 校 与 政 他 们 并 不 一 定 需 要 一 定 都 要 对 高 等 教 育 问 题 进 行 社 在 府 的关 系 上 , 如何 处 理 好 它 们 的 关 系 , 使 高 等 院 那 种形成 文字 的理论总结 , 既 但应具备对高等教育问 校 享 有 充 分 的 办 学 自主 权 , 又要 最 大 限 度地 消 除学 题 进行 理 论 研 讨 的观 念 。 看 到 高 等 教 育 有 其 自身 应 术 自治 的 某 些 负 效 应 ; 高 校 内学 术 自由 有其 存 在 的 规 律 , 高 等 院 校 中研 讨 教 育 科 学 、 求 教 育 规 在 在 探 的 合 理 性 , 学术 自由 的 限 度 又 何 在 ; 一 个 科 技 律 不 应 是 师 范 院校 的 任 务 或 是 高 等 院 校 高 教 研 究 但 在 高 度 分 化 和综 合 的 时 代 , 才培 养 类 型 上 应如 何 处 人 员的 专 利 , 等 教 育 管 理 者 也 是 高 教 理 论 研 究 的 人 高 理 好 专 才 和通 才 的 关 系 ; 者作 为 高深 学 问 的 看护 重 要群 体 。 外 , 学 此 当前 高 等 教 育 管理 者 专 业 化趋 势 , 人, 如何 在 一 个 功 利 主 义 盛 行 的 时 代里 实 现学 术道 也 需要 高 等教 育 管理 者探 求 高 教理 论 、 得 教 育 规 懂 德 的 自治 ; 学 在 履行 其传 统 的传 播 高 深 学 问 的 职 律 。 以哲 学 高 度 看待 高 等 教 育 , 利 于 激 发 高 等 教 大 有 能 之 时 , 如 何 完 成 当 社 会 的 良心 , 就公 众 心 育 管理 者 探求 理 论 的 兴趣 , 指 导 高 教 管 理 者 获 取 又 承 造 并 灵 ” 职 能 … … 正 是 对 于这 些 问 题 的 系 统 回 答 , 的 成 高 教 规律 、 论 , 理 以确 保 高 教 管 理 活 动 的科 学性 。 当 就 了一 部 高 等 教 育 的典 范 性 著 作 — — 《 等 教 育哲 前 , 些 高 教 管 理 者 在管 理 活 动 中形 成 的 就 事 论 事 高 一

关于布鲁贝克_高等教育哲学_的审视与思考

关于布鲁贝克_高等教育哲学_的审视与思考

第36卷第4期2010年7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6,No.4Jul.,2010[收稿日期]2010-03-06[作者简介]吴迪,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审视与思考吴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中国高等教育哲学[摘要]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界享有盛誉。

该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巧妙地找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提出了著名的两派高等教育哲学的分野———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采用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但是该书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且将高深学问作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也不是十分准确,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际并不完全适用。

高等教育哲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其功能除了解释高等教育现象以外,更应当揭示高等教育规律,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既要重视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启示,更多地关注高等教育的现实问题,又要走出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误区,更多地关注人。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425(2010)04-0134-05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 ·布鲁贝克(John Seiler Brubacher )(1898-1988)的《高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也是作者对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1]。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浅谈高等教育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2007-06-10《高等教育哲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S·布鲁贝克所著,是作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是对高等教育许多问题进行哲学思考的结晶。

该书被誉为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这本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作了分析。

该书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哲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高等教育哲学理论有着重要价值。

布鲁贝克以哲学为视角,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独创性,为我国今天全面构建现代和谐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提供可资启发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来源高等教育哲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数十年,美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艰难时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高等教育是令学术界“大不为满”的“冬天”。

美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持着冷漠的态度。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的大学生大多数为谋专业而求学,拉丁语、希腊语和数学被公认是那些专业的准备性学科,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不需要建立一种论证它们的哲学。

“到了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阿姆斯·伊顿在润斯利尔多科技术学院、托马斯·杰弗逊在他那所‘革命的’弗吉尼亚大学以开设包括实用性更强的课程向旧传统提出挑战。

”(P4-5)高等教育是以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为基点,还是以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沉醉于摆脱外界的束缚探索高深学问的象牙塔,还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服务站”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辩论。

这些辩论带有局限性的观点常常无法检验一般的设想或预测,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普遍性的解决方法,它要求用共同背景中的各种方法探讨解决所有的问题,即触及高等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地冲突明确地要求对此类问题作哲学性的解决,高等教育哲学由此而生。

张力与平衡: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读约翰· 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张力与平衡: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读约翰· 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

张力与平衡:高等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读约翰 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平和光;傅岩;孙龙存【摘要】本文以张力作为探究的立足点,分别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服务对象、内容选择、学术价值和组织管理五个方面诠释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所蕴含的五大张力:认识论与政治论的张力、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张力、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张力、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张力、学术自治与外部干预的张力。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如何维持这五大张力的平衡,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The essay used tension perspective as the starting point , and describe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pis-temology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elite education and mass education , the ten-sion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autonomy and exterior intervention from the higher learning ’ s value orientation , service object , content selection , academic value and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ve kinds of tension , some solving thoughts on how to keep balance among the tensions were discussed so as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 -tion practice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张力;平衡;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作者】平和光;傅岩;孙龙存【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高等教育哲学》(On 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第一本以高等教育哲学命名的著作,由美国的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于1977年写作完成。

从“二元论”走向“和谐论”:现代大学的应然价值取向——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从“二元论”走向“和谐论”:现代大学的应然价值取向——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从“二元论”走向“和谐论”:现代大学的应然价值取向——读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赵祥辉【期刊名称】《《大学(学术版)》》【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8页(P118-125)【关键词】高等教育哲学; 认识论; 政治论; 二元; 和谐; 现代大学【作者】赵祥辉【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初版于1978年,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

作者立足于对自己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五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和哲学思考,化身“音乐指挥家”,将不同变奏的哲学流派旨归于“认识论”与“政治论”,按照E调(Expertise,代表专门知识,深奥的探求)的主题进行调和与演奏,“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1]通过分析认识论与政治论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二元对立与冲突,认为现代大学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从“二元论”走向“和谐论”,这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关于认识论与政治论的诠释与分歧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大学获得合法性地位主要依靠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认识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则是政治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

[2](一)关于认识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诠释认识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大学就是以“闲逸的好奇”探索高深学问,进行高层次认识活动的场所。

大学以追求知识本身作为目的,此外再无其他世俗的目的。

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真理的作品”,这强调认知的合理性和高深知识的纯粹性。

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心智的本性”,则表明追求高深知识是一种纯粹理性的驱动,秉持的是“价值自由”影响下“为知识而知识”的价值取向。

认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纽曼、怀特海、弗莱克斯纳、赫钦斯、奥尔特加等。

(二)关于政治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诠释政治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哲学认为,高等教育之所以存在不仅仅出于人们对知识本身的好奇,更因为它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的复杂性问题的解决上具有重要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 3.著作影响
• 西方第一部高等教育哲学专著。 • “1977 ~ 1978 年度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推荐的杰出学术著
作( 1977 ~ 1978 Outstanding Academic Book Selection of Choice) ” • 1987.7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的核心读物, 是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
读约翰·S·布鲁贝克著 《高等教育哲学》
张建林
2012.6.14
汇报内容
• 一、引言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3.著作影响
•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1.体系

2.主要观点
• 三、引用较多的三段话
• 四、一点讨论
一、引言
• 1.作者简介 •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 • 1898—。 • 1924年,26岁的布鲁贝克取得硕士学位,就在
达特茅斯学院讲授高等教育学。 • 1928-1958任耶鲁大学教育史和教育哲学教授。 • 1959-1969在密芝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授
高等教育思想述评。 • 1969年退休。 • 1978年出版《高等教育哲学》,1982年再版。
一、引言
• 2.写作背景 • 20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艰难时
期”、学术界大为不满的“冬季”。 • 从表面上看,由于美国国内种族和人权运动、侵越战争、
经济衰退、校园学生运动的接连爆发,使得人们开始对高 等教育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出现了高等教育“合法性危 机”。 • 实质上,60~7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型向普及型 阶段的转变时期(可称之为转变时期,或规模扩张时期), 由于学生数量上的变化必然引起高等教育质的变化,新型 的高等教育必然对原先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理念带来冲击, 诸如高等教育的界定、高等教育为谁服务、高等教育培养 目标、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等问题,迫切 需要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一次痛苦的重新评估,在哲学 层次上澄清认识。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高等教育的民主化——高等教育为谁服务 • 认识论者认为,高等教育只能为有才能的人提供
服务,“它们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少数的 学术精英”。然而,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已从 社会的边缘成为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起着分配 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再分层的重要作用,越 来越多的人希望进入大学学习,高等教育走向大 众化阶段。作者认为如果人的差异在与教育性不 相干的情况下(例如人的种族、肤色、性别等 ) 应该一视同仁,而如果他们的差异是于主题相关 的(例如天赋或智力 ),就要区别对待。 • 避免学术上出现格雷欣法则 。
• 《人大复印资料( 高等教育) 》引用此书的文章数与国内述评此书的文章数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1.体系 • “一个基点”:逻辑起点“高深学问”。 • “两条线索”:以“高深学问”发展的内在逻辑,
即认识论逻辑为主线,以“高深学问”发展的外 部条件,即政治论逻辑为副线。 • “八个支点”:高深学问(逻辑起点)——学术 自治与自由(学术自治体及其从事学术活动的条 件)——高等教育为谁服务(学术标准)——普 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术教育)——高等教育学 (学术教学论)——治学的道德(学术道德与规 范)——作为教会的大学(学术信仰)。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高等教育的精华——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 • 按照认识论的哲学观,既然高等教育存在的逻辑基点是高深学
问,那么大学就应该由掌握着高深学问的人——教师来“决定 应该开设哪些科目以及如何讲授。此外,教师还应该决定谁最 有资格学习高深学问(招生)、谁已经掌握了知识(考试)并 应该获得学位(毕业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教师比其他人 更清楚谁有资格成为教授。” • 然而,自治也不是没有限度的。传统的高等教育自治现在不是, 也永远不会是绝对的。 •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我们就越有必 要用政治论哲学观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学术自治和学术自由。此 外,学术自由除了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来考虑之外, 还应该从道德的立场来衡量。学者的学术活动除了应该服从真 理的标准和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之外,还应该符合伦理道德 的尺度。
的大学 • 与以前的教会非常相似,大学是高深学问
的看管人,或者说是知识的权威,其社会 地位也移动到了社会的中心,大学已经具 有了一种崇高的地位,它是否也应该肩负 起一些神圣的使命呢?作者的态度是大学 要承当“社会的良心”。
三、引用较多的三段话
★ “高等教育与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教材的 不同: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所谓 ‘高深’只是程度不同。但在另一种意义上, 这种程度 在教育体系的上层是如此突出, 以致使它成为一种不同 的性质。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是深奥的学问。这些 学问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是虽然 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 握。”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治学的道德 • 鉴于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础是“高深学问”,
学者是他们自己伦理道德的监护人。学者 承担着对本学科的责任同时拥有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道德界线, 而学者也会面临经济方面的选择,学者也 需要有一个“名誉准则”。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高等教育移动到社会的中心——作为教会
二、体系和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高等教育存在的逻辑基点——高深学问 •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
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 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凡 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 里就会有大学。” • 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是 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的“认识论” 高等教育哲学。另一种“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则认为, 人们探索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 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体系主要观点
• 2.主要观点 • 高等教育如何实施——普通教育和专业教
育与高等教育学 • 高等教育的实施同样面临认识论哲学和政
治论哲学的矛盾。对已经进了大学的本科 生,应该进行像自由教育一样本身就是目 的的教育,还是应该朝着更为实用和专业 的方向进行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和 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