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鉴赏方法(实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声色形味、 活动心理、品 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2、体悟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志(由物及人,知人论 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 烘托、拟人、借代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孤雁 杜甫
物的 特点
与同伴离散、想念 同伴、孤独、渴望 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 象:鸟声婉转,鸟儿在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对束 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情与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志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与家人离散、想 念家人、渴望与 家人亲友团聚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暂时寓居夔州。
艺术 手法
以物喻人,拟人, 对比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作者对坚贞 品格的追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 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战 思乡 乱 同情百姓 图 渴望休战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 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 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 之分。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 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 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1)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 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 表达了自伤身世、自感迟暮的思想感情。
(2)前句比喻,后句拟人。
(3)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手法。白诗托“西角 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 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 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比。
之策,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表达
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
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1、事物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 在百花凋谢后,菊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盛开,香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壮志,不甘为人下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物的特点 艺术手法 寄托的情与志
咏物诗鉴赏步骤:
物的 特点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 情与 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 志 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 艺术
规则的攀络状态。 手法
“新茎犹枯”还很柔弱,
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 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 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 人援引的心情。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
杜荀鹤
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势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直待凌云始道高。
艺术 手法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
命 意象(物象)是什么。 题 2、分析意象(物象)或抒 形 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式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
巧。 4、分析诗歌的所蕴涵的思 想情感或主旨。
注解等。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 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 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 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 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 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 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 清玉洁之质。
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 手法
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 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蝉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分析情感。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 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 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 的相通之处。)
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 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 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 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答题模式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具 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 志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 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 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 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 梅》、《赏牡丹》
托物言志、对比Leabharlann Baidu时 人对“小松”的前后
态度)、比喻(小松
喻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
注
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
意
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
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
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
•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 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步骤一)
词人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 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 “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 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步骤二) ,
诗人以孤鸿自比,表达自己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 俗的高洁品格。(步骤三) 。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三)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以物喻人,比喻 (“龙须”喻葡萄 的藤蔓)
画菊 郑思肖 物的 不随俗不媚时,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 特点 骨凌霜,宁死不屈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情与 何曾吹落北风中。 志
不愿同流合污, 坚守高尚节操, 宁死也不委曲求 全的坚贞不屈。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
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艺术
托物言志 拟人
士考试,不中。
的远大抱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你 的
舞
台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1、事物特征:
花开不并百花丛,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
独立疏篱趣未穷。 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决不被北风吹落。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2、所言之志:
咏物诗鉴赏
小试身手,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老来沉 沦失意的诗人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 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 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 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 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 “绝胜”来强调杏花的傲岸不屈的品行(步 骤二)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对比、 烘托、拟人、借代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孤雁 杜甫
物的 特点
与同伴离散、想念 同伴、孤独、渴望 跟同伴相聚的孤雁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 象:鸟声婉转,鸟儿在山花绚丽、树阴浓密 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飞翔。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 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对束 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情与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志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与家人离散、想 念家人、渴望与 家人亲友团聚
注:写作于安史之乱之后, 暂时寓居夔州。
艺术 手法
以物喻人,拟人, 对比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作者对坚贞 品格的追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注:重九之日,岑参正行军在外。时逢安史之乱, 诗人一直戍守边关。
战 思乡 乱 同情百姓 图 渴望休战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 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 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 之分。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 “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 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从 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1)白诗中的柳是春日之柳,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 白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则 表达了自伤身世、自感迟暮的思想感情。
(2)前句比喻,后句拟人。
(3)共同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对比手法。白诗托“西角 荒园”的春柳发人才不得其位之慨,李诗托清秋之柳 发迟暮之叹;白诗以柳树之美与环境之差作对比,李 诗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作对比。
之策,被拒不纳。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
高脱俗。表达自己表达
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
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1、事物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 在百花凋谢后,菊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盛开,香透长安。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壮志,不甘为人下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咏物诗的鉴赏思路: 物的特点 艺术手法 寄托的情与志
咏物诗鉴赏步骤:
物的 特点
①韩愈于贞元十九年12 情与 月被贬谪阳山县,元和 志 元年遇赦赴江陵待命。
他于旅舍中题本诗。 ②“支离”,指葡萄不 艺术
规则的攀络状态。 手法
“新茎犹枯”还很柔弱,
未完全复苏;“高架复扶” 杂乱攀附,需要照顾扶持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 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 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 人援引的心情。
物的 由小到大,不被人注意,但 特点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2句)
《小松》
以小松喻人,刻画“小
杜荀鹤
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情与 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志 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也批评“时人”的以身 势取人,目光短浅,趋 炎附势
直待凌云始道高。
艺术 手法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
命 意象(物象)是什么。 题 2、分析意象(物象)或抒 形 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式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
巧。 4、分析诗歌的所蕴涵的思 想情感或主旨。
注解等。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不第后赋菊 黄巢(唐)
花开不并百花丛,
待到秋来九月八,
独立疏篱趣未穷。
我花开后百花杀。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冲天香阵透长安,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 急; 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 不中。
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展示了一个孤寂 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 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 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 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 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 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 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 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 清玉洁之质。
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 手法
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
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 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蝉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分析情感。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 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 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 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 的相通之处。)
3、分析手法。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②李商隐 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 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 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 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答题模式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表现手法,具 体分析事物的特征
第3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 志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注:漏: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 词中所刻画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声色形味、活动心理、品质特点、所处环境等)
外在特征: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
(环境特点) “乐游春苑”、“舞筵”,
春之柳的繁盛。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 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 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 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 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形式标志
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
咏(题、赠、赞)+物象,如《咏 梅》、《赏牡丹》
托物言志、对比Leabharlann Baidu时 人对“小松”的前后
态度)、比喻(小松
喻人)
1、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
注
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 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
意
加以发挥。 2、不同的诗人其处境、性格、思
想等的差异,故同咏一“物”,而
主题大多各异。
3、阅读时须认真揣摩诗人所托之
情,所言之志,可借助诗人生平、
•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 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步骤一)
词人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 等冷色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 “孤”“惊”“回”“恨”“寂寞”等富有情态的 字词极写孤鸿之神态和心理。 (步骤二) ,
诗人以孤鸿自比,表达自己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 俗的高洁品格。(步骤三) 。
【注】①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 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蝉声远传无需借秋风的特点,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 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 出对高洁自守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对才华的高度自信。
猜猜下面诗歌的所咏何物。
(一)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二)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三)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
如何鉴赏咏物诗
步骤:
1、分析意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以物喻人,比喻 (“龙须”喻葡萄 的藤蔓)
画菊 郑思肖 物的 不随俗不媚时,傲 花开不并百花丛, 特点 骨凌霜,宁死不屈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情与 何曾吹落北风中。 志
不愿同流合污, 坚守高尚节操, 宁死也不委曲求 全的坚贞不屈。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
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艺术
托物言志 拟人
士考试,不中。
的远大抱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两首诗“柳”的形象有何不同?各自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嫩于金色软于丝”和“曾逐东风拂舞筵”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这两首诗共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你 的
舞
台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1、事物特征:
花开不并百花丛,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
独立疏篱趣未穷。 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 宁可枝头抱香死, 决不被北风吹落。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2、所言之志:
咏物诗鉴赏
小试身手,判断下列哪首是咏物诗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历尽风 霜而后凋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老来沉 沦失意的诗人
诗人处境: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 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 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所言之志: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 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北陂(bēi)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 骤一)
•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 “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 “绝胜”来强调杏花的傲岸不屈的品行(步 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