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目标导学】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红楼梦》。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环境描写。

4.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5.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方法。

自主学习1.这篇课文选自《》第()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红楼梦》的作者是(),名霑,字梦阮,号(),又号芹圃、芹溪。

2.课文以()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

作者介绍人物有详有略,重点介绍的有()、()、( );仅作外貌描写,连名字也没有点出的是()、()和();只是介绍而并没有出场的是()、()。

3.给字正音敕.()造阜.()盛绾.()着内帏.()盥.()沐两靥.()忖.()度宫绦.()嗔.()视4.搜集作家作品相关信息5.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按情节发展,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请归纳概括【目标检测】一.展示自主学习成果二.合作探究1.课文第1段交代,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透过黛玉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出贾府是个怎样的大家庭?3.有人说“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4.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5文中《西江月》二词有什么深层含义?6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每次“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呢?请具体谈谈自己的感悟。

7课文中写出场人物的表情相同的是“笑”,请找出课文中有多少处直接写笑,并分析这些不同身分辈分的人。

出场时为什么都笑呢?【目标提升1.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采用“登堂入室”法,一步步从外表深入内里,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都是通过林黛玉的一双眼睛而描绘的,连林黛玉都为之惊奇,更能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蜀道难》优教导学案1(教师版)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蜀道难》优教导学案1(教师版)

《蜀道难》优教导学案(教师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15分钟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蜀道难》,熟练背诵并默写名句。

2、把握本文的基本内容,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点评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句。

3、在15分钟内完成课内探究案,规范作答,保证质量。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极探究,掌握诗词借助形象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法。

2、掌握本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所用的典故。

3、激情投入,感受词的情感美,培养自己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兴趣。

【自主学习指导】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初步掌握解读这类诗歌的突破口。

充分利用课下注释,读懂诗词,准确把握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你还学过李白的哪些文章?还记得哪些李白的名言名句?【自主预习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作者和课文有关知识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大约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为西去之蜀的友人而作。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等,几乎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艰难。

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二、自主梳理语言基础知识【字音、重点字词、文言虚词以及诵读节奏)(参照语文必修③《高中同步作业》P13)】三、朗读全诗(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1)及答案师说《教师理论》学习指导计划(一)高一语文编写人:赵成审稿人:高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正确发音,正确读句子,停顿,熟练阅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哲、虎、虞、智”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中论点的介绍过程。

2.对中国古典特殊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指导]背诵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出生于河南省合阳市(现蒙县),字为推至。

由于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汉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后人也叫他韩昌黎。

他25岁时是一名学者。

他直到29岁才开始正式工作。

他厌倦了官吏对大臣的称呼。

他在中间被降级好几次,整个中年都失败了。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著有40卷昌黎的作品,包括许多被人们朗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简练,风格雄浑,气势恢宏。

因此,苏轼称他为“文学崛起的八代衰落”,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大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迅、苏轼、苏哲、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11课《师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实词“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和虚词“之、其”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者的观点。

3、掌握“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时:3课时学法:小组自学与教师点拨,个别指导与集体讲授第一课时预习积累 :1、概知作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弄清背景: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识记文体:“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李清照《醉花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李清照《醉花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醉花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与代表作品。

(2)理解诗词佳句内涵,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1)赏析佳句,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2)通过学习,了解李清照诗词语言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寻李清照本词中表达的闺中“寂寞”背后的情感世界。

(2)培养对中国优秀古典诗词的兴趣。

重难点1.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品味比喻、烘托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李清照(1084-1155),宋代________派女词人。

号________。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________体。

2.李清照的词以________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________,词风 ________。

后期内容多写,词风。

3. 给加点的字注音雨疏风骤 ( )()愁永昼( ) 瑞脑()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永昼(2).瑞脑销金兽(3).暗香(4).销魂二、阅读引导问题1.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问题2.词人为何而愁?问题3. 请仔细阅读全词,概括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我的疑问:【探究案】探究一:请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内容及手法。

探究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探究三:指出“人比黄花瘦”的“瘦”字的含义。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

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第一篇: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15课《蜀道难》导学案教师版总结高一语文学科必修三导学案(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使用日期月)蜀道难【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2 【学习时数】两课时一、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

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二、学习过程•检查预习效果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历井(ménshēn)巉岩(chán)抚膺(yīng)飞湍(tuān)喧豗(huī)砯崖(pīng)转石(zhuàn)崔嵬(wéi)豺狼(chái)吮血(shǔn)咨嗟(zījiē)2、词语解释(1)危(高)乎高哉!.(2)蜀道之难,难于(比)上青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劝学教师版

劝学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三《劝学》导学案设计:潘虹时间:2014年4月20日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其人及其思想。

2、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一、荀子及其思想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熟读课文、正音、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四、利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熟记掌握以下文言虚词之、而、以(复习上课)焉(461页)于(463页)者(464页)五、通读课文,写出以下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1、者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一语文教案

《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一语文教案

《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高一语文教案课题:《师说》曾丽红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2、学习文章第一段3、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链接】韩愈,其人:(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

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韩愈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

2011-12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022师说导学案2-1 - 副本

2011-12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022师说导学案2-1 - 副本

课前完成导学案,掌握基本题型,时间不超过20分钟,A 层次完成所有会做的题目;B 层次完成除**所有会做的题目; C 层次完成不带*所有会做的题目,坚决杜绝抄袭现象1 《师 说》 2—1【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一、学【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 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 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影响。

2.了解小说《五人墓碑记》的情节梗概并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4. 理解小说文本中的一些典型语言使用和修辞手法。

5. 了解小说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导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回顾孔乙己、荷花的歌以及学过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观看PPT课件,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背景及其影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化渊源和创作时代。

二、学习1.听读a) 分段朗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循序渐进地朗读小说的开头部分,并注意文本中的标点符号,理解文本中的各种语言表现形式。

b) 听读精彩段落:老师指定精彩段落,让学生在听读时倾注热情,感受文本氛围。

2.理解a) 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理解故事情节,并在读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b) 批注重点:老师指定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通过批注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思维。

c) 讨论成果: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进一步理解小说深层含义,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拓展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自由发挥,就小说中的某一角色进行分析和论证。

2. 评析名句:学生评析小说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其的内涵、形式和修辞手法。

3.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理解其背景,并根据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归纳1. 总结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PPT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2. 导师点评:导师就学生的提案提出认真的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3.学生持续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总结:通过对《五人墓碑记》第一课时的导学,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的导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老王》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老年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群体。

如何关爱老人,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而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老王》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专题进行导学分析。

一、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让学生了解《老王》一文,掌握文中老人处境和内心描写,理解旁观者的心态和思考,思考如何关爱老人。

二、预习导学1.阅读课文,注意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堆积人物形象中的细节。

2.理解课文主旨,明确“老王”一词作怎样的象征,抓住人物形象深层含义。

3.剖析文中语言,掌握文学技巧,强化文学理解。

4.思考旁观者的心态和对老人的看法,如何关爱老人。

三、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苏曼殊,生于1956年,浙江永康人。

中山大学文学硕士。

著有《柠檬树》、《喧园》等。

作品被收入多种语文教材,并在国内外其他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散文等多篇。

2.阅读文本,了解老人形象老王,年约八十,蓝色大衣,脑门高高隆起,脚手架下的鹅卵石上猫着。

老王用遮阳帽干脆利落地点了根烟,深吸一口,然后调整一下头发模样,旁若无人地发出一声长叹。

3.分析文本,理解人物形象深层含义老人形象是作者通过极细致、生动的描写而得出的,他不仅是一位坐在脚手架上抽烟的普通老人,更是一位象征着“老人”的人物形象。

他的年龄,他的蓝大衣,他身上隆起的脑门,都是老年人特有的形象,作者强调了老王这一特点。

但是,从老人的行为和内心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孤独、无助、无奈和渴望得到关爱等情感,同时,他的外表、他的交流方式又给人留下了有些难相处的印象。

这些情感与印象,又是对于享有晚年的老人的一种共性刻画。

因此,当我们看着老王时,我们就会自然地代入所有的老人,这样老人形象又不难变成了所有的老人。

《师说》导学案(教师)

《师说》导学案(教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
探究案
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抨击“耻 学 于 师 ” 的 人 , 作 者 从 哪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对 比 论 证 ? 学习建议:请同学用 2 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
-1-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三、题目解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些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本文是阐
述韩愈关于从师学习问题的见解,“师说”,意思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而耻学于师


-2-
辽阳市二高中语文组 高一 必修三 高效课堂导学案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不拘于时


6、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①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所以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耻学于师 ④于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⑤师 吾师道也

《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论证方法。

3、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使用说明】1、独立完成本学案,注意对自己存在问题和疑惑的记录和总结。

2、各组组长督促落实,争取全部达标。

3、课时预设:3课时【导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补充: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补充导入:《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2、预习自测:自读全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句读()阿谀()郯子()苌弘( )老聃 ( ) 经传 ( ) 李蟠( ) 或不焉()贻 (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给有标注的字、词、句解释和翻译: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美美与共》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美美与共》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11课《美美与共》导学案(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

1980年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

评价 世界级的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二)人物轶事1935年,费孝通通过清华大学毕业考试;次年,考取公费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留学。

1939年春,他写成了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将其作为博士论文提交给伦敦大学专门的考试委员会。

那次,考官只有罗斯爵士一人,考试地点是费孝通的博士生导师马林诺斯基家里,考试过程就是喝酒。

为此,马林诺斯基特地准备了好几种酒。

答辩一开始,罗斯爵士首先举杯向马林诺斯基道喜,祝贺他的学生在学术上做出了贡献。

随后话题很随意,扯得很远,只是喝酒不断:到了最后,还是马林诺斯基想起该办的手续,于是请罗斯爵士在一张非常考究的学位审定书上签字,并再喝一杯酒,祝论文答辩圆满结束。

背景链接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先生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这一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极具美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04年8月,费老在“北京论坛”上作了题为《“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书面发言。

本文为其中的节选部分。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谦逊.(x ùn ) 2.糟粕.(p ò) 3.截.然(ji é)4.和睦.(m ù) 5.收敛.(li ǎn ) 6.相得益彰.(zh āng )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模⎩⎨⎧ 模.式(m ó)模.样(m ú) (2)处⎩⎨⎧ 和睦相处.(ch ǔ)处.所(ch ù) (3)率⎩⎨⎧率.领(shu ài )效率.(l ǜ) (4)菲⎩⎨⎧ 妄自菲.薄(f ěi )芳菲.(f ēi ) 2.语境辨析法(5)教.(ji ào )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ji āo )书匠”,要努力做一个教.(ji ào )育专家,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来教.(ji ào )化学生。

《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品质》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中的一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品质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品质。

一、品质的重要性文章开始就强调了品质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到了品质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作者认为,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有良好的品质,就会遇到更多的良机。

相反,缺乏品质的人会比较难捞到好的机会。

因此,培养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如何提高品质文章中给出了很多建议,以下列举几条:1. 学习优秀的人学习优秀的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品质是什么。

同时,可以榜样的带动下,培养自己的品质。

2. 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品质,还能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同时,这也是磨练自己的好机会。

3. 多与人交往多与人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

4. 做出承诺,信守承诺做出一个承诺非常容易,但是信守承诺往往比说出承诺更难。

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往往是具有高品质的。

5. 不断学习,自我提高一个人如果一直停滞不前,那么他的品质也难以提升。

因此,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才是提高品质的关键。

三、结语本文通过描述品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品质,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品质的作用。

同时,也给出了一些实际的建议,可以帮助读者改进自己的品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质,让我们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了解到品质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品质。

培养好的品质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也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而提高品质的方法主要包括学习优秀的人、始终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多与人交往、做出承诺信守承诺等方面。

总之,提升自己的品质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学习,在生活中多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赢得更多的成功与尊重《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2《品质》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在高一必修三的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品质》。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师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

查字典,积累语言知识。

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苌弘( ) 老聃( ) 子蟠( )经传( ) 师襄( ) ?贻()谀(???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师:老师。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得知。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而耻学于师(4) 孔子师郯子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2人教版高中语文(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4)小学而大遗(5)师不必贤于弟子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5)耻学于师?(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不拘于时。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师者,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3)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

”(4)是故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三、提出疑惑人教版高中语文 3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对于文中的词句,你还有哪些疑惑?对不理解的词句做出标记。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教师版)
相互勉励
《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
1、林黛玉和薛宝钗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贾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3、贾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6、贾迎春
画: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子系”合起来是孙的繁体字)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7、贾惜春
画:一座古庙,里面有一美人。

在内独坐看经。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粧。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8、王熙凤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诗歌鉴赏
诗中的春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

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

这首诗写雨后春景。

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

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

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

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

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

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
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

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

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

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

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

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

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

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

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

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

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

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

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

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

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

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
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