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合集下载

心理学正负效应例子

心理学正负效应例子

心理学正负效应例子心理学中的正负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会对某种刺激的感知、记忆、评价等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正效应指人们对刺激产生积极的反应,而负效应则指人们对刺激产生消极的反应。

下面列举了十个不同领域中的正负效应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好感度效应:在社交互动中,人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人更友好、更支持,而对不喜欢的人则更加抵触。

这种情况下的正效应使得人们更愿意与那些受欢迎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 隐喻效应:当人们通过隐喻来描述某个概念时,正效应会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概念。

例如,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会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时间的宝贵和有限性。

3. 社会认知效应: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会受到正效应的影响。

即被评价者在某个方面的优势往往会主导整体评价。

例如,一个人的外貌好看可能会让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他/她还有其他优点。

4. 权威效应:人们往往对权威人士的意见更加信任。

这种正效应使得权威人士的言论更容易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5. 同一性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种正效应使得人们对自我相关的信息更加敏感和记忆深刻。

6. 锚定效应:在进行估计或决策时,人们往往受到已知信息的影响。

正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已有信息的引导,从而做出与之相关的决策。

7. 可获得性效应:人们更容易回忆起更容易获取的信息。

这种正效应使得人们对那些更容易获取的信息更加重视和信任。

8. 倾斜效应:人们在评估风险时,往往会对负面的结果给予更大的权重。

这种负效应使得人们更容易做出对避免损失更有利的决策。

9. 遗忘效应:人们往往更容易遗忘负面的信息,而更加记住正面的信息。

这种正效应使得人们对正面的经历和回忆更加乐观和满足。

10. 情绪效应:人的情绪状态会对记忆和评估产生影响。

例如,正效应会让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评价正面的情绪体验,而负效应则使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评价负面的情绪体验。

以上是十个不同领域中的正负效应例子,这些例子展示了在心理学中正负效应的普遍存在。

效应名词解释

效应名词解释

效应名词解释是什么使人们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是金钱吗?是权力吗?不,那都是外在的。

那是什么使人们团结一致?是信仰!效应名词解释是指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对某些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动机——行为模式:对于具体的环境刺激,经过学习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这种反射系统又经常通过无数次的经验,自动调整而形成动机——行为模式。

是指个人在某种情景中由于刺激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倾向,从而决定接下来的行为表现。

指个人在某种情景中由于刺激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反应倾向,从而决定接下来的行为表现。

社会助长效应:在一种非特定的情景中,如果存在着其他个体的行为,它将导致后续个体采取类似的行为的现象。

效应的一般原则是1、在管理过程中,只有得到社会支持的人,才能胜任工作。

2、社会影响和社会促进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3、对于管理者而言,以身作则比以理服人更加有效。

4、努力让所有人的需求和期望都得到满足。

5、以身作则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6、严格控制社会反馈。

7、及时有效地奖励和惩罚。

良好的动机,是指当个体认识到活动本身或工作目标对自己的积极意义或价值时,就会产生动机,并且调动各种感官与行为,克服困难去达到目标。

不良的动机,是指当个体认识到活动本身对自己无意义或没有价值时,就会出现厌恶、冷漠或逃避行为,从而抑制了主体的动机水平。

社会促进,是指通过赞美、鼓励、信任、保证、关心等,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促进,是指由于失败或挫折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由此而造成的相互敌视和对立的状态。

不足之处,是指在行为过程中,由于错误的知觉而造成的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导致了较低的动机水平。

追求适度满足,是指人们通过努力,在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安排上既不感到厌倦,也不至于完全疲劳,既不感到紧张,也不觉得松弛,即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过度满足,是指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以至于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

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

尤瓦尔在《人类简史》中说道:“如果没有‘信任’,就不可能有贸易……今天之所以能有全球贸易网络,正是因为我们‘相信着’一些虚拟实体,像是美元、联邦储备银行,还有企业的商标。

”可见虚拟的文化现象会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创造了人和组织间的期待、信任和合作。

在上个世纪中叶,学者们注意到这种虚拟价值的力量,并把这种嵌入于社会关系结构中以信任为基础的虚拟资本称为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人的资源主体运用的作用,人际关系、社会网络、家庭关系、诚信等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社会资本是一种区别于“私人资本”的社会资源,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资本”,是以信任(trust)为基础的无形资产。

对于收益者来说,社会资本不是一种私人财产,而是更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社会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收益具有更大的扩散性。

学者阿普霍夫(Uphoff)把社会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型社会资本,就是我们容易注意到的社会组织和网络等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还有一类是文化型社会资本,主要指规范、价值、态度、信仰、信任、互惠等社会心理过程。

无论是结构型社会资本还是文化型社会资本,基于个体、家族、社区、区域甚至国家层面的社会资本无疑都和“信任”有着紧密的相关性。

而文化型社会资本是结构型社会资本的粘合剂,当基于价值观、信仰和文化被质疑时,结构型社会资本也会随之瓦解。

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名人的“人设崩塌”都是始于行为偏离社会形象的预设,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而企业创始人的社会资本通过“社会情感财富”(S o c i o e m o t i o n a l We a l t h)(Gomez-Majie)的连接扩散到企业,彼此成就,相辅相依。

越是对企业控制力强的创始人,其个人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关联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区别于其他资本,社会资本具有易失性,然而作为无形资产的“信任”基础一旦崩塌之后,社会资本亦随之解体。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资料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资料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

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0.00001%,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

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

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

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

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

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

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

社会资本研究源起

社会资本研究源起

社会资本研究源起、成果及研究方向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展开研究之前,我们首先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

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社会资本是本世纪70 年代,在资本概念内涵拓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概念相对应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性概念。

为尊重学科传统,我们从资本概念拓展的演变脉络来考察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资本是一历史范畴,概念内涵由窄变宽,主要发展过程如下:马克思最先在其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概念进行界定,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里价值指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的凝结),它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社会关系。

这一界定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处于运动之中;二是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即在投资的资本量上带来一个增加的量,这个增殖量是剩余劳动的凝结;三是反映特定的生产(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宏观阶级分析立场出发,认为这种关系主要是剥削关系。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舍弃了马克思宏观的阶级分析立场,并进一步发展了资本概念的内涵,将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种形式。

物质资本是体现为物质形式或其象征物的资本(如机器、土地、货币等)。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主要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

人力资本自50 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舒尔茨首次提出之后,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人力资本研究热潮。

这些研究成果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既有共同之处,又在载体、投资收益、投资风险以及成本核算等具体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从而大大拓展了资本概念内涵。

自50 年代人力资本概念纳入资本范畴之后,其它社会科学纷纷从自己研究领域出发引入资本范畴,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组织资本、体制资本、权力资本等概念应运而生。

这些概念虽然不同于传统的资本概念,但其本质上都强调资本的工具性效应。

本世纪70 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学界从社会学研究领域出发,运用社会学范畴,着眼于社会结构资源,提出社会资本概念。

二、国内外社会资本研究内容及成果社会资本概念一经提出就为研究社会行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大大拓展了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的研究视野。

收入效应的名词解释

收入效应的名词解释

收入效应的名词解释
收入效应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变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当个人或家庭收入增加时,他们倾向于增加消费支出,而当收入减少时,则会减少消费支出。

这种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正收入效应和负收入效应。

正收入效应是指当个人或家庭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支出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使得个人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正收入效应通常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消费需求增加。

负收入效应是指当个人或家庭收入减少时,他们的消费支出也相应减少。

这是因为较低的收入限制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消费支出。

负收入效应通常导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即消费需求减少。

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影响着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决策,也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变化。

政府和企业经常考虑收入效应来制定政策和营销策略。

例如,政府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或减税来刺激消费,以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并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收入效应还与收入弹性相关。

收入弹性衡量了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如果消费者对收入变化非常敏感,即收入弹性较高,那么收入效应会对消费
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反,如果消费者对收入变化不敏感,即收入弹性较低,那么收入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

总之,收入效应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变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它可以通过正收入效应和负收入效应来体现,对个人消费决策和市场需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

经济学的各种效应经济学的各种效应经济学是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生产消费等经济现象的学科。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各种效应,它们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反映了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经济学效应。

一、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收入变化对消费或购买力的影响。

通俗来说,就是收入越高,消费越大。

一般来讲,收入效应可以分为两种:正效应和负效应。

正效应指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负效应指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主要见于一些必需品的消费上,如食品和衣物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收入上升,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即较低阶层消费增加,而较高阶层消费增加并不太明显。

因此,收入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指一个物品的价格变化,对于同类替代品消费的影响。

例如,某品牌的汽车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该品牌的其他型号汽车,或考虑购买其他品牌的汽车。

因此,经济学家常借助替代效应来研究一个商品或交易的影响。

三、互补效应互补效应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对另一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产生的影响。

例如,在本来就有需求的情况下,某品牌的电视机价格上涨,可能会促使人们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的音响设备。

因此,互补效应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指某个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越多,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就越大。

例如,使用较多的通信软件例如微信,更加趋向于成为大众社交的标准,这一趋势使该软件成为越来越大的价值。

五、资本效应资本效应主要是指削减税收或者加大投资,对于生产率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资本效应是自然条件下的自然利率与市场效应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结果,对投资、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六、劳动力效应劳动力效应往往用于评价工作质量的程度。

在一家公司实现职级变动的同时,人员的员工福利等也会获得提升,提高了工作的投入感,也将进一步增强效益,因此劳动力效应可以增加公司的销售量,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正效应的名词解释

正效应的名词解释

正效应的名词解释正效应可指多个领域中的积极和有益的结果。

它在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运用。

简而言之,正效应是指一种事物或行为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这种结果对个人、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医学领域中,正效应常用于描述药物治疗的结果。

当患者按时、正确地服用药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药物的治疗效果就会达到最佳。

这种积极的治疗结果被称为正效应。

例如,某种抗生素能够有效杀灭细菌,治愈感染疾病。

这是药物正效应的一个例子。

除了医学,正效应也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在心理学中,正效应通常与积极情绪和良好心理状态相关。

例如,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和心情能够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更好的人际关系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这种积极的影响就是心理学中正效应的核心。

在经济学中,正效应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正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预测和决策,以评估特定政策或行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例如,一项经济政策的正效应可以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积极结果能够提高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

除了上述领域,正效应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积极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友谊的建立和加深。

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提高学业成绩和知识水平,打开更多的发展机会。

然而,正效应并非总是出现。

有时,事物或行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这被称为负效应。

在医学中,药物的副作用就是一种负效应。

在心理学中,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抑郁和焦虑,被认为是负效应。

在经济学中,一项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这就是负效应的例子。

为了最大化正效应,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行动。

这意味着做出明智的决策,培养积极的态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实现良好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负效应的存在,并尽力避免或减轻其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正效应,并将其运用到各个方面的生活中。

经济学讲义-第14节外部效应、公共物品

经济学讲义-第14节外部效应、公共物品
城市交通拥堵的外部效应
城市交通拥堵会产生时间浪费、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负外部效应。
治理措施
通过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发展、拥堵收费等手段,减少交通拥堵及其产生的负外部效应。
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与融资问题
公共物品的供给
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需要政府提供。
VS
融资问题
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 府可以通过税收、社会保险、公共支出等 方式筹集资金。同时,也可以引导社会资 本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形成多元化的供 给格局。
关主体采取积极措施消除外部效应。
05
公共物品的供给与融资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政府供给
政府通过公共预算和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如基础设施、 教育、医疗等。
市场供给
在特定条件下,市场也可以提供公共物品。例如,一些具 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 等,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供给。
外部效应影响公共物品的价格形成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公共物品的价格无法真实反映其社会成本或收益, 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的提供,如果存在 正的外部效应,其价格可能会低于社会最优价格。
公共物品对外部效应的矫正
公共物品提供可以消除外部效应
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消除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例如,政府提供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 可以消除污染者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效应。
社会规范与外部效应的治理
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
01
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减少产生外
部效应的行为。
社会组织的参与
02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宣传、教育、倡导等方式推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英文名称:External Effect定义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效益和负外部效益。

例如:养蜂人的到来增加了果园的产量,反过来果园的扩大又会增加养蜂人的收益。

这就是正外部效应。

一个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的居民和何中的鱼类造成了损害。

这就是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理论的涵义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交易双方是市场机制受益的主体,市场作用影响的交易当事人。

但是,在市场有效的现实情况下,市场交易的许多交互作用却发生在市场之外,正如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说:“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或溢出效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源配置要求最优的经济学来讲,出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说明市场机制相对于交易主体有非效率的一面。

外部效应理论指出: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数是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就有外部效应的存在。

也就是说:在经济活动中,一个人的行为或某些资源的使用影响到另外一些人的利益或福利,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使用某种交换手段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外部效应的形成原因外部效应的产生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与社会受益之间的差异,外部效应使个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个体受益大于社会受益。

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影响了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第三者又未参与交易双方的交易时,即产生了外部效应。

社会学概论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社会学概论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任何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通过这种发展变化,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才能得以实现。

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就是力图对社会这样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作出科学地描述和解释。

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变迁所谓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各种变动现象。

其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变化,人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法律、习俗的变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的变化等等;其形式,既有急剧的、爆发式的变化形式,也有渐进的、缓慢的变化形式。

所有这些社会变化统称为社会变迁。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现象是复杂的,丰富的,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依据社会变迁的速度,可以分为社会渐变和社会突变。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常常是不知不觉的,速度缓慢,然而在过一个时期之后再来看这些变化时,却能发现这些涓涓细流已经汇成了浩荡的大河,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社会发展力量的缓慢释放,属于社会渐变,如人们穿着打扮的变化。

有些社会变迁的发生却是很显著的,速度很快,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并朝夕关注,这种社会发展力量的急速爆发,属于社会突变,如农民起义等。

2、依据社会变迁的内容和层次,可以分为局部或非结构性变迁和整体或结构性变迁。

社会变迁虽然肯定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变迁发生的层次却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发生在社会结构的某一要素或一个方面,社会整体结构并不发生变化,这属于局部的、非结构性的变迁,如教育制度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等都是指社会结构的某一方面发生的变化。

有的社会变迁却涉及到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属于整体的、结构性的变迁,如社会转型、现代化和全球化等。

3、依据社会变迁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步和社会倒退。

某种社会变迁S o c io l o g y o f H U S T 是一种社会进步,如改良运动;某种社会变迁是一种社会倒退,如复辟运动。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

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如何解决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Externality)是一个经济学名词,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它可能是好事,叫作“正面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是产生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得到有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的情形。

比如修缮一个鸟语花香的花园,可以直接让邻居心旷神怡;但很多情况下它是坏事,叫作“负面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个人或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产生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支付成本,遭受不利影响的个人或企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比如放高分贝的音乐会吵着邻居的休息,再比如化工厂的污染会直接使周围的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当然,外部效应不包括间接影响,比如某人“割肉”卖股票,使得该股票跌了%,进而影响其他持有该股的股民。

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外部效应有可耗尽(Depletable)和不可耗尽(Nondepletable)之分。

对于不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不影响其他人可享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可耗尽的外部效应,一个人的享用使得另一个人可享用的数量或质量下降。

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公共交通,不可耗尽外部效应的例子有国防,污染,等等。

外部效应直接影响供给。

一般“好”的外部效应供应得“少”,而“坏”的供应得“多”。

如果我只考虑我的快乐,我只会把花园修缮到我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和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相当的程度,但是如果我也考虑邻居的快乐,并“快乐着他的快乐”,我和邻居合起来的边际快乐就会大于我一个人的,于是我就愿意把花园修得更好。

同样的,如果考虑到邻居的痛苦,并“痛苦着他的痛苦”,我就会少放高分贝音乐;如果化工厂考虑周围居民的健康损失,并且“损失着他们的损失”,它们也会少排污。

外部效应及应对措施

外部效应及应对措施

外部效应及应对措施外部效应是市场缺陷的表现之一。

最早提出外部效应问题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用“外部经济”一词指代在一个产品部门内部各厂商之间相互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刺激和影响,而这些积极的刺激和影响在生产成本中却无法反映出来,它是外在于单个厂商的生产活动的,因此被称为“外部经济”。

二战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很多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使得经济学家们对这些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上世纪70年代,一个新的经济术语“外部性”产生了。

所谓经济的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Externality),它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但是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究其本质而言,外部效应是产权未能或不能确立的结果。

同时外部效应也有其自身的特征:它既可以由企业产生,又可以由消费者产生;既可以是正的,又可以是负的。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最终导致价格失真的结果,致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无法达到帕累托效率的最佳状态。

外部效应按不同对象分类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按承受者不同,可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的外部效应;按发起者不同,可分为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按结果不同,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因为外部效应天生就具有相互的特征,所以根据外部效应的结果分类可以把它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是指针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应的经济效益,买卖双方均未意识到其交易会给他人或企业带来益处。

例如你欣赏邻居家阳台的鲜花,你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确不用为此付费。

又譬如高科技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后,部分社会成员将能免费使用,从而出现“搭便车”现象。

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
率的影响
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参考如下:
①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外部边际成本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I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多状态。

举例负的外部效应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造纸行业
②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成本效益=私人边际效益+外部边际效益
结论: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不足状态。

举例分析正的外部效应如何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疫苗接种
存在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正的外部效应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量水平并非总是缺乏效率的。

只有在处于较低的产量水平的条件下(在该产量水平下,MEB>O),市场机制才会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发生失灵。

阅读乡土中国后分析乡土社会凡人正面和负面效应

阅读乡土中国后分析乡土社会凡人正面和负面效应

阅读乡土中国后分析乡土社会凡人正面和负面效应《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本影响颇大的书,全书仅五万多字,可谓“大家小书”.而全文通俗易懂,语言活泼,描述了一个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读完这本书后,应对大作,当然不敢谈有什么意见,只是浅谈一下自我的看法.一、乡土本色费先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乡土社会的特点所在.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u中国的礼貌的根源就是土地,是取资于土地的.古往今来,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传统,安土重迁,口袋里有了点积蓄就去买地.哪天衣锦还乡了,就得置地购宅.或许大家都觉得,别的东西说不定哪些时候就失去了,而仅有土地它是正正当当地就在那里的.乡土的非流动性就直接导致了血缘和地缘的出现.血缘是一套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来决定对对方权力和义务的体系,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而地缘在人口不流动的原始状态下是和血缘合一的.也就是说血缘相近的群体在土地允许的状况下是生活在一齐的,仅有土地上的资源不够了,才会有一部分人漂流带到外地,要么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生活下去,要么重新开辟一个群体.而前者往往是不被另外一个群体所理解的,因为在地缘上他们是不相接近的.从社会秩序来看,在乡土社会中,“礼治秩序”是占主要地位的.我们能够说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因为它是“礼治”的社会.但礼治并不是说是根据个人好恶的统治,而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所说的“礼治”也并不是君子统治,它包含着国家暴力,社会阶层的严格命定,各种在今日看来属于野蛮残暴的某些行为也是属于“礼治”的范畴.比如陪葬,株连等那都是礼,是人们心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习惯.也就是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利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膺服.在乡土社会中,人服于礼是主动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价值观念.但“礼治”在表面上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构成的秩序,其实不然,它只是主动服从于成规而已.也就是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能够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但在一个社会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时无法维持的,所以费先生指出,“礼治”也将会在社会变迁中慢慢走向“法治”,这是“礼治秩序”的未来,也是乡土社会的未来.费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乡土社会中权利的四种性质方式: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利,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统一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从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长老权力是强势的,而时势权力则相对不发达.时势权力的权力的构成充分地说明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环境是固定的,变迁慢.二、浅谈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费先生的独创,在书中,他打了个比方,将西洋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的“差序格局”区分开来: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必须的捆、扎、把;而中国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经过这个比喻,费先生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了:首先是执行私人道德.“私”的毛病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实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物上霜”就能够显现这点.而在西洋的团体格局中,道德的观念是建立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的,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存在.其次是确定标准的随机性.中国社会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随着势力的大小而变化,对于不一样的环境和人事,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对待方法,我们往往讲的是攀关系,讲交情.而西洋社会将的是权,社会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人对人遵守的是一样的规则,就是要互相尊重权利,而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再次就是模糊的社会组织的界限.比如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家庭”的概念,在中国,“家庭”这词是含糊得很,能够是自我和太太,能够是加上孩子,还能够是加上其他的伯叔侄子之类的.而在西洋社会,“家庭”就是指他以及妻子,未成年的孩子,明确得很.最终就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中国的传统社会向来就是阶级社会,上下级关系的明确规定,使得社会层次分明,乡土中国的社会网络是由等级差别的.而在团体格局中,人是平等的,是被一视同仁的.费先生说,在差序格局中,以己为中心,向“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能够这么说,在立体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石头,而当这些石头一齐扔进水中的时候,就产生了许多的中心点,这些点各自推出去的波纹在不断交汇,并且还不断移动,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强弱也会因相互作用而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或者说个人“圈子”的范围在不断地“伸缩”,这样的动态模式也许能够更形象地体现出“差序格局”中人与人之间复杂和变动的相互关系.而在中国复杂和变动的社会关系是有着它的社会根源,能够这么说,“差序格局”的构成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之中的.在《乡土中国》里,费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是由儒家文化中孕育出来的,而孔子所提出来的“推己及人”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在中国这种社会结构里,从自身到他人正是一种推的过程,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关系推出去的.儒家所看重的伦理之道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正是传统“差序格局”的状况,就是要建立社会等级和社会制度.以上是本人看完《乡土中国》后的一些想法,其实看完《乡土中国》之后有许多的感想,但又不足以成文,所以只将能成文者呈现出来了.。

负的外部效应与环境

负的外部效应与环境

负的外部效应与环境蓝青摘要: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

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关键词:负的外部效应个人边际成本环境污染资源配置前言: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当外部效应存在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

而负的外部效应则是交易双方进行交易后给第三方无端带来的损害,因此,通过一些例子和经济学知识来浅析外部不经济效应。

一、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某些企业或居民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企业或居民,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或效益。

因为外部效应的存在,人们在经济活动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的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的反映其全部的边际成本。

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效应: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二、负的外部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外部效应的给人们、企业等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很多的事例都在外部效应的规律和框架中摇曳,比如工业污染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比如消防设备交易的外部经济,甚至如果将绿色植物人物化之后,其光合作用实质来讲是树与阳光、大自然的生态循环,换句话说,是植物在进食,但是吸收了二氧化碳排出了氧气却又为全人类带来的必要的效益。

所以,外部效应的发生不声不响,无声无息,受益者快乐,受害者烦恼,截取一些生活的点滴,从微观,来探讨一下负的外部效应。

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

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

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社会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中具有独立性和自治性的组织网络,市民社会在促进社会发展、增进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市民社会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负外部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市民社会的发展现状、其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外部效应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市民社会发展现状市民社会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由个体和群体组成的自主性社会组织网络,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团体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市民社会在我国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个,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市民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为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市民社会的正面效应市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正面效应。

市民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组织形态,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公民参与的增强,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民主化水平。

市民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社会资源配置,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市民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增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意识。

市民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负外部效应是不可忽视的。

市民社会的发展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增加了社会管理成本。

市民社会的发展可能导致组织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市民社会的发展可能导致社会组织的不规范管理和运作,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加剧了社会的不均衡发展和资源浪费。

四、对策和建议针对市民社会发展中的负外部效应,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应当加强对市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强化其自律性和规范性。

应当促进市民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充分发挥市民社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负协同效应的名词解释

负协同效应的名词解释

负协同效应的名词解释负协同效应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元素或因素合并在一起时,其综合效果低于单独作用时的效果。

与正协同效应相反,负协同效应表明合并或整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增益,反而导致了负面结果或副作用。

在各个领域中,负协同效应都可能出现。

例如,谈到团队合作,我们可能会遇到负协同效应。

当团队成员之间缺乏通信、合作和协调时,他们个人的能力和才华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团队整体效能下降。

这是因为缺乏协同努力,相互之间的工作可能会出现冲突、重复或者互相阻碍,从而导致负面结果。

同样,在经济学中,负协同效应也存在着。

当不同部门或组织试图合并以实现业务增长、资源共享或成本节约时,他们可能会遇到负协同效应。

这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管理风格不合适、资源分配不当等因素造成的。

例如,在两个公司合并后,如果管理层无法有效整合两个企业的文化和战略,并进行良好的协调和沟通,合并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员工士气低落,甚至财务状况恶化。

除了团队合作和企业合并,负协同效应在其他领域中也存在。

在医学研究中,一些药物可能在组合时产生副作用,而不是预期的治疗效果。

在环境科学中,一些污染物的混合效果可能超出了单个污染物的影响,导致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个人生活中,负协同效应也可能发生。

例如,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过度投入,忽略了家庭和社交生活,那么我们可能会面临疲劳、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等负面结果。

这是因为过度专注于一方面,而牺牲了其他方面的平衡。

为避免负协同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重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是提高团队协同效应的关键。

其次,建立适当的管理和领导方式。

管理层应该具备整合不同文化和战略的能力,以及协调和平衡资源分配的能力。

此外,我们也应该保持生活的平衡,兼顾工作、家庭和社交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总之,负协同效应描述了元素或因素合并后综合效果低于单独作用时的效果。

无论是在团队合作、企业合并、药物研发还是个人生活中,负协同效应都有可能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组织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走向组织化当然是一种积极的态势,它表明书法家们意识到集群
的价值,希望通过团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体的微弱之力去树立应有形象。

在书法家协会较后起,在观点上又大大落后的情况下,面对其他艺术
门类有较长的协会活动史来说,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具有远见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前后,先后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书法篆
刻展览。

第一次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直接促成了协会本身的成立。

因为
当时还缺乏组织机构,也没有固定的评选班子,除了在数额上提出大
致的比例之外,作品的人选与否基本上由各省代表协商投票,比较能
考虑到地方性。

作为较权宜的办法,又是在1980年,这样做是能够被理解的—有
签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

有较明显的几次获奖作者的阶层,又有谙
熟本地书法情况的组织干部,即使评选上有误差,各方面也较能体谅。

凌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即使还不能尽如人意,不公正的现象也还
有一些,但书法界对之普遍持较赞许的态度,其理由也即在于此。

“第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干1984年9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它已经筹建了一个公开的评选班子,但因为协会本身的尴尬处境
以及组织的涣散形态,也因为被选入常务理事会的老一辈书家们大都
对评选工作的科学性估计不足,所以整个书展体现出一种令人迷惑的
左顾右盼的姿态:既不得不承认书法界中青年实力雄厚,又不能完全
无视在其位并掌握书法命脉的老人们的存有,折衷与调和是它的基调。

如果说第一届全国书展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第三届全国书展01开始
走向自觉的艺术立场,那么只有第二届全国书展显得令人失望—它的
过渡形态使它充满了矛盾的心态,这是1984年整个中国书坛共有的心态。

困难恰恰在于发展态势规定了这种过渡性。

刚崛起的“书法热”
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由干缺乏更高层次的提携而开始产生了某种停
滞的迹象。

真正高质量的观点、思想与创作追求还未成熟到能够出台
的水准,它们正在寻找突破口。

书法界正面临着新老交替的更换期,
这不但是指青年与老年之间的更迭,应该说当时的青年书家并未形成
一种实在的力量。

更典型的倒是80岁左右的老前辈与60岁左右的中
年一辈之间的某种交替。

交替未必非得以权力转让为标志,即使是一
种抽象观点的冲击,在实际上并未引起效应,但它的冲击已经使书法
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某种震动,书法界的这种情况与1984年全国政治、
经济方面的大交替表现出基本同步的状态。

于是,我们看到了评选的缺乏透明度,由几位颤颇巍巍的老人打
头的集体形象,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这个时期整个社会文化的基本态势。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最后的展出结果—这是一个有点滑稽的结果,在
中国美术馆大厅中竟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老同志作品室’。

与其说它
是为那些老书家准备的,不如确切地说,是为一批地位很高但初学书
法的退休老人或干部官员设立的。

我并不认为像林散之、沙孟海、启功、萧娴等人的作品非要另起一个名目才能参展,他们完全有卓绝的
实力和竞争水平。

但依最一般的评选标准,“老同志作品室”中会有
三分之二的作品落选。

于是,在“尊老”旗帜下出现的这种特殊安排,使我们窥出筹展者那种迫不得已的苦心孤诣。

不过令人振奋的一面是
在于,我们也从同一现象中看到了一种真正的艺术观点在悄悄增长。

之所以单辟“老同志作品室”,而不把一些初学水平的老干部作品堂
而皇之地与书家作品挂在一起,这本身即是权力对艺术标谁的妥协与
退让。

艺术标准第一的观点正在深入每个书法角落,要求评选公正几
乎是个最起码的要求,再指鹿为马终于不行J o只不过.把沙孟海、林
散之、萧娴等名家的杰作拉来“陪绑”,终觉得有点愧对这些大师的
吃吃终生。

一部分粗制滥造的作品严重影响了第二届全国书展的声誉,如果
能剔除一半,这个展览就会精练、紧凑得多,也更有代表性。

我们当
然不能苛求筹办者置身于当时的氛围中,除非不想搞展览,不然就只
有妥协。

过渡阶段的混乱与新生是那么奇怪地搅在一起,要靠几个个
人的奋斗去跨越它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同时也在考虑另外的问题,之所以会如此妥协、之所以会有如此不负责的“老同志作品室”,不
正是因为书法家协会是书法的中心枢纽、它离权力太靠近了么?如果是
由个人或某一社团在主办,又何至于要作如此小心冀翼左顾右盼的态
度呢?
第三届书展的出现,则是1987年“书法热”气氛笼罩下的一次重
大检阅。

一部分有识之士鉴于“书法热”的表面繁荣下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开始呼吁书法的专业化,而经过了“国际书法展览”、尤其是,全国
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的评选之后,书法界开始总结
经验、并初步整理出一套较有成效的评选方法来。

所以,第三届全国
书展在质量上可谓是“官办’大展中有形象的一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