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专题 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585098f18583d0496459fd.png)
5. 春望
此诗作于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 掠一空,满目凄凉。
前四句统 在“望”字 中,写春城 败象,饱含 感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后四句写心念 亲人境况,充 溢离情。
全诗抒发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写于陷贼、为官时期,表现了安史之乱中官吏的横暴 和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于漂泊西南时期,表现了诗人晚年常年漂泊、老病 孤愁的遭际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秋兴八首(其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 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11. 旅夜书怀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四月, 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由成都 去重庆。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写于陷贼、为官时期,表现了诗人身逢安史之乱的个 人遭际和山河破碎的爱国情操。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诗三首》(共94张PPT)
![《杜甫诗三首》(共9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1ee7164a300a6c30c229ffa.png)
表达了什么?(情感) 怎么写?(技巧)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
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朗读指导: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 为“二二一二” “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 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
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 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 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青冢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 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 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首联状秋季孤寂肃杀之景,衬作者低沉的心 境。奠定了全诗肃飒哀残的基调。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 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杜甫的人生
•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名句回顾
1.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4.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朗读指导:
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 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 为“二二一二” “七言诗”为每句三顿,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 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 。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
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 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 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青冢
【讨论】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 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 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 可言呢?
首联状秋季孤寂肃杀之景,衬作者低沉的心 境。奠定了全诗肃飒哀残的基调。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 大浪连天涌起
塞上风云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 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杜甫的人生
•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名句回顾
1.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4.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ee401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3.png)
对比手法
杜甫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精湛的语言艺术
炼字精准
杜甫诗歌语言精炼,每个字都经 过精心锤炼,力求准确表达诗歌
的意境和情感。
用典贴切
其诗歌中常常运用典故,贴切自然 ,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加了 诗歌的艺术魅力。
对仗工整
杜甫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 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04
清代诗人对杜甫的诗歌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释,推动了杜甫诗歌在 清代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品鉴赏
《春望》鉴赏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不堪,杜甫身处其中, 感时伤怀,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艺术手法
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 家国情怀融为一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鉴赏
写作背景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茅屋为秋风所破,面对此景,诗人有感而 发。
04
杜甫诗歌的鉴赏方
法
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杜甫的生平经历
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 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
。
杜甫的其他作品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作品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1ba10e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2.png)
一、漫游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 生于河南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 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母亲为当时著名学者崔融女。
二十岁时开始为时十年的漫游,3 3岁在洛阳遇李白,两人同游梁、 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 怀古。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下一联具体描写雨景。非常工稳。 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有声有色 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从音节上看, 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 一工,有跌宕错落之美。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 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 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化为阴 惨凄凉。运用了当句对,形成了一 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 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叹,和上面急骤 的调子形成鲜明的对照。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四、西南漂泊时期
营 建 草 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 生于河南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 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母亲为当时著名学者崔融女。
二十岁时开始为时十年的漫游,3 3岁在洛阳遇李白,两人同游梁、 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 怀古。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下一联具体描写雨景。非常工稳。 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有声有色 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从音节上看, 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 一工,有跌宕错落之美。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 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 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化为阴 惨凄凉。运用了当句对,形成了一 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 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叹,和上面急骤 的调子形成鲜明的对照。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四、西南漂泊时期
营 建 草 堂
杜甫诗歌ppt课件
![杜甫诗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dc90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1.png)
03
《兵车行》
以乐府体裁写作,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人民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残
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杜甫诗歌传承途径和方式
文学研究和传播
通过学术研究、文学评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深入挖掘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推 动杜甫诗歌在文学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普及和推广
将杜甫诗歌纳入中小学教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承杜 甫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特点
杜甫的诗歌以雄浑豪放、真挚感人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其擅长律 诗和绝句。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他的诗歌 还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02
杜甫诗歌内容与风格
Chapter
战争题材诗歌内容及特点
内容: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战争
残酷、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01
如《三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02
《兵车行》揭示战争对农业生产
的破坏。
03
特点:情感深沉、笔触细腻、以 叙事为主、结合抒情与议论。
04
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表现 力。
05
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感染力。
06
描写人民疾苦诗歌内容及特点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反映人民疾苦生活。
01
04
特点:情感真挚、笔触沉痛、以白描手法为主、 注重细节刻画。
如《丽人行》描写贫苦妇女的悲惨命运。
02
05
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示社会动 荡、民不聊生的景象。
03
06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b8a9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1.png)
杜甫的诗歌作为东方诗学的杰出代表, 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杜甫》PPT课件
![《杜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35119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b.png)
杜甫 诗三首
学 ❖1. 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 习 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2.使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得
目 到提高 。 标 ❖3. 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 史”;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风 格沉郁顿挫。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古诗:
1、《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体裁),押 iao 韵, 四联依次是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2、鉴赏诗词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名内容、 品语言、 研写法、 悟情感 、 析形象 。
3、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有:情景结合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等。
触目惊心的景象。 满目凄然的景象。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 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 使人触目惊心。(残破凄凉的衰败的景象)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以乐景写哀情, 突出表现了诗人在国破之时悲痛的心情。
春望 杜甫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 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 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 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 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 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 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学 ❖1. 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 习 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2.使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得
目 到提高 。 标 ❖3. 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为“诗 史”;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 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风 格沉郁顿挫。代表作品:“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古诗:
1、《望岳》是一首五言律(诗体裁),押 iao 韵, 四联依次是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2、鉴赏诗词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名内容、 品语言、 研写法、 悟情感 、 析形象 。
3、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有:情景结合 、直抒胸臆、 虚实结合 等。
触目惊心的景象。 满目凄然的景象。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 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 使人触目惊心。(残破凄凉的衰败的景象)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 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以乐景写哀情, 突出表现了诗人在国破之时悲痛的心情。
春望 杜甫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 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 写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 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 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 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 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46ef97ff00bed5b8f31d2f.png)
-
24
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写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 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衬托了 作者胸襟的博大。
-
25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
26
• 杜甫为什么被誉为“诗圣”?
-
27
一、杜诗的主要内容
• 爱国忧民: • 忧国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
-
16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 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严武的人推 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 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 • 《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
34
• 既工于炼字炼句、准确凝炼、格律 严谨又通俗自然、描写深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31
杜诗的“沉郁顿挫” • 沉郁:是就诗歌内容来说的。
“沉”即“深”,“郁”即 “积”,指诗歌的内容深刻、 深厚、凝重。
• 顿挫:就艺术形式而言,既有 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 调的抑扬顿挫。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等。
-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5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 象是:
国( )残破,城中春草丛生,无 人治理,一片破败的景象。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 诗人怎样的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 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 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春草 水堂 群三 鸥五 野里 老, 心
-
秋诗 天史 一数 鹄千 先言 生, 骨
1
走进杜甫
杜甫诗歌欣赏专题
-
2
学习目标
• 1、赏析杜甫的代表作品。 • 2、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对杜甫创作的
影响。 • 3、能概括杜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
忧国忧民的情怀。
-
3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 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又称之 为杜工部。诗人一生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以其博大深遂的思想内容和沉郁顿挫的 独特风格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Leabharlann 19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 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
(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
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
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
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
-
12
• 755年—763年
-
13
(三)流亡时期(公元756-759)
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 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 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 万苦,来到了四川。
这一时期中,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 著名的《春望》,“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潼关吏》)、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
-
16
(四)暂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 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严武的人推 荐做了“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
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 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 • 《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 《登岳阳楼》
768年 56岁
-
6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杜甫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 这段时间,正处于开元盛世,度过了他读书和游历吴越、 齐赵的快意时期,积累了知识和生活。其中,他二十四 岁时曾在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能及第。于是游 东岳,去齐赵。后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去梁宋又和高适 同游。
遮天蔽日(或“高大雄伟”)
-
9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 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3分)
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10
(二)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杜甫30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杜甫的 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 挨饿受冻的困顿的生活,这种现象直到他44 岁时才有所改善(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等。
-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5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 象是:
国( )残破,城中春草丛生,无 人治理,一片破败的景象。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 诗人怎样的渴望?
-
4
•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 你能根据内容大致判断这些诗的年代 先后吗?
-
5
杜甫(712-770)初中教材作品年历表
• 《望岳》
736年 24岁
• 与赐金还山的李白相遇 744年 32岁
• 《春望》
755年 41岁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1年 49岁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63年 51岁
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 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
-
11
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 深广的忧愤: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 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 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
17
诗歌诵读
春夜喜雨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 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22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 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 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 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 舟中。
-
23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漫游: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结交朋友、激发诗人 爱国激情。这一阶段,诗作不多,仅存二、三十首,代 表作有《望岳》、《赠李白》等。
-
7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8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 极好,突山了泰山 的什么形 象?
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
境遇之惨蓄势。
-
20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但为 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 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 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 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 怀。
-
2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