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乐不思蜀成语典故
解释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因病去世。
他16岁的儿子刘禅即位,称后主。
刘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即位初由于丞相诸葛亮等人的辅佐,还能很好治理国家。
后来辅佐他的人先后去世,自己又只知道玩乐,因此把国家治理得越来越糟糕,国势日趋衰弱。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下绵竹,大军直逼成都。
刘禅投降,当了俘虏,蜀汉灭亡。
魏帝曹奂命刘禅迁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并封他为安乐公,给予他很多赏赐。
刘禅对此很满足,心安理得地在异国他乡重过享乐生活。
一天,晋王司马昭请刘禅饮酒。
席问,特地为他表演蜀地歌舞。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了,触景生情,十分难过,有的还掉下了眼泪。
只有刘禅观看得津津有味,乐不可支,全无亡国之恨。
司马昭见到这种情况后,私下对一位大臣说:“一个人竟糊涂到这等程度,真是不可思议。
如此看来,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
还有一次,司马昭故意问刘禅说:“你思念蜀地吗?”刘禅回答道:“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过了一会,后主起身上厕所,原在蜀汉任职的邵正跟到廊下,暗地里对刘禅说:“今后大将军再问您是否还思念蜀地,您应该哭着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
这样,您还有希望回到蜀地去。
”不久,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是否还思念蜀地,刘禅照邵正教的说了,还勉强挤出了几滴眼泪。
不料司马昭已知道邵正教刘禅说这话的情况,听后哈哈大笑,当场点穿,刘禅只得承认下来。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_500字
乐不思蜀的成语典故_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
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
寓言故事《乐不思蜀》寓言故事《乐不思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的意思解释及典故
"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èbùsīshǔ。
原义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后主刘禅被俘虏后,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乐趣,甘心做俘虏,并没有思念蜀国和复国的意思。
在后来的应用中,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含有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使用。
其反义词有归心似箭、饮水思源等。
该成语来源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的一段故事:三国时,蜀国的刘备驾崩之后,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兒子刘禅。
然而刘禅并不善于治国,导致蜀国被魏国所灭。
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魏帝司马昭问他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由此产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乐不思蜀的成语
摘要: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正文:
1.乐不思蜀成语的来源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相传刘备统一了益州后,百姓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
而诸葛亮则认为,益州这个地方虽然富饶,但是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乐而忘返。
于是,诸葛亮用“乐不思蜀”来形容这种状况,并告诫刘备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
2.乐不思蜀成语的意义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就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3.乐不思蜀成语的用法和例句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们过上好日子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想念故乡或原来的生活。
在句子中,可以用来修饰人或事物。
例句:自从搬到城市后,他过上了富足的生活,逐渐乐不思蜀,忘记了家
乡的亲朋好友。
4.乐不思蜀成语的启示和应用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要有远大的志向,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不要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忘记了自己的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人们在生活条件改善后,忘记了过去的艰辛,不再珍惜过去的友谊和亲情。
乐不思蜀的经典故事
乐不思蜀的经典故事
三国时期,为争夺统治天下的地位,魏、蜀、吴三国征战不休,经典故事:乐不思蜀。
其中,刘备统治的地方称为蜀。
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因此蜀国迅速走向衰落。
最后,魏国大军攻入蜀国,刘禅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投降以后,刘禅他们被接到魏国居住,魏国封他为安乐公,还让他和以前一样生活,整日饮酒作乐。
司马昭担心刘禅表面上装作很顺从,暗地里集聚力量将来消灭魏国,就想试试他。
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想起了家乡,难过地哭起来。
而刘禅却表现得很高兴,司马昭就故意问他:“你不想家乡吗?”
刘禅随口说:“这里的生活很快乐,为什么要想蜀国?”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如果司马昭再这样问,你就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天天都想念那里。
’这样司马昭就可能放我们回去!”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这个问题,刘禅就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哭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一看,便明白他是装出来的。
以后,司马昭不再防备刘禅了。
感悟: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因为贪图享乐而忘了国家,甚至连装着想念家乡都装不出来,实在可气可叹。
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贪图眼前的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追求。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乐不思蜀,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庞统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密切,庞统常常建议刘备采取一些行动,但刘备往往不听从他的建议,而是沉迷于享乐之中,因此庞统常常感到失望和无奈。
后来,庞统在一次出征途中病逝,临终前写下了“乐不思蜀”四个字,意思是说刘备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覆灭。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人沉迷于享乐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导致了失败和悲剧。
这个故事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警示人们不要迷失在短暂的快乐中,而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奋斗,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在工作之余沉迷于游戏、娱乐,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有些人在学习之余沉迷于网购、社交,忘记了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这些人都可以被称之为“乐不思蜀”,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乐不思蜀”的人。
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短暂的快乐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
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工作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工作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要因为一时的轻松而放松对工作的要求,要时刻保持敬业精神,努力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习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不要因为一时的放纵而忽略了学业,要时刻保持专注,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乐不思蜀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沉迷于短暂的快乐,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工作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样才能避免成为“乐不思蜀”的人,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具体时间是在公元214年左右。
当时,蜀国的刘备逝世,其子刘禅继位。
然而,刘禅昏庸无能,不善治理,导致蜀国国力逐渐衰弱。
后来,魏国出兵攻打蜀国,蜀国不敌,被迫投降。
在魏国,刘禅被安置在一处豪华的府邸中,过着优渥的生活。
然而,他却不曾想过回到蜀地,反而渐渐喜欢上了这种安逸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禅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故土和蜀地的百姓。
有一天,当刘禅在花园中游玩时,他看到了两只喜鹊在枝头嬉戏。
他突然想起了一首在蜀地流行的民谣:“南方有二鸟,名为鸳鸯。
一日不见,思之如狂。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回蜀地了,而且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再回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乐不思蜀”成语,就是从刘禅的故事中得来的。
它比喻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过得舒适,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因为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甚至背叛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总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安逸而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乐不思蜀的故事
乐不思蜀的故事穿越时光,让我们重温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关于“乐不思蜀”的故事。
从古至今,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国家之一就是齐国,而其中最出名的主人公,则是被称为“乐不思蜀”的晏玄。
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在多次宫廷争斗中取得胜利,但最终他在齐国的八个姊妹的陪同之下,逃出了家乡,向着蜀国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晏玄从小就富有远见,他认为其它诸侯国把齐国看作奴隶,把自己当作动物驯服,甚至阻止了他努力做好自己,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解放自己。
所以,他决定放弃齐国,走向蜀国,寻求出路。
经过数月的行程,晏玄终于抵达了蜀国,他在一家富裕的农家做起了佣人。
当然,他对于农家的家人们都比较友好,乐此不疲,而这种友好的礼仪也被农家的家人们所接受。
虽然晏玄十分努力,但农夫并不高兴他,反而把他放逐出境。
晏玄只好一路走到西川,即将上山下乡,沿着山岗而行。
晏玄一路走来,不断在山林中种植树木,修筑桥梁,改善路线,这一切都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很快他就被西川百姓所欢迎,并被任命为都督。
在任职期间,晏玄把西川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西川的百姓也逐渐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种植更多的庄稼,努力读书,让西川百姓整天充满希望。
有一次,晏玄在行军路上经过了一座桥,桥的名字叫做“乐不思蜀”。
当时,晏玄看着桥的时候,心中非常痛苦,因为他想起了自己以前在蜀国的滋味,虽然他做了许多成绩,但他仍然记得自己是个被百姓放逐出去的佣人。
久而久之,晏玄成为了西川的一位有成就的出色将领,但他仍然不忘自己当初在蜀国的经历,从此他的名字就被大家以“乐不思蜀”来称呼。
从此,晏玄的故事就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经典的故事之一,讲述了他从一个被放逐出境的差不多可以说是流浪乞讨的佣人,到最终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将军,历经磨难,不忘初心,再次获得自由的故事。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一、成语的起源和含义乐不思蜀,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成语,在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后汉书》中有记载。
乐不思蜀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陶醉于愉快的生活中而忘记了责任和任务。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立者和重要人物。
二、乐不思蜀的故事故事开始,刘备正在战乱中寻求自己的安身之所,他心系天下百姓,希望能够为他们创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居住环境。
于是,刘备找到了当时的智囊诸葛亮,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和支持。
诸葛亮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乃至于了解人事,能够洞悉人心。
他了解刘备的心愿,决定帮助他实现目标。
于是,诸葛亮带领刘备去了一个美丽而宜居的地方,名叫“益州”。
那是一个天地人三才相合的地方,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
刘备对这个地方非常满意,他觉得如果能够拥有这个地方,就能够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然而,刘备陶醉在益州美好的环境中,沉浸在愉快的生活情景中,不思进取。
他迷失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自己是来解救百姓的。
他整日游玩,游山玩水,过起了无忧无虑的生活。
与此同时,曹操和孙权都在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的目标是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刘备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危机,他只是沉浸于乐趣之中。
诸葛亮看到刘备陷入了这种境地,他决定采取行动。
他与关羽,张飞等人商议后,决定用一个计策来唤醒刘备。
计策执行后,刘备终于意识到危险。
他立刻停止了游玩,回到了自己的治理岗位上。
他开始制定战略和计划,调动资源,准备抵御曹操和孙权的攻击。
最终,刘备成功抵御了曹操和孙权的进攻,保住了蜀汉的领土。
这也成为了后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迹,形成了这个成语。
三、乐不思蜀的启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反映了一个人在舒适和安逸的环境中容易迷失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正如刘备一样,一旦陷入乐趣之中,人们容易忘记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迷失在享乐和舒适中,要保持使命感和责任感。
2023年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2023年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2023年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1乐不思蜀的意思: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的注释和译文
乐不思蜀的注释和译文
小朋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呀,可有意思啦!它说的是一个人玩得太开心、太舒服,以至于都不想回到原来的地方了。
“乐不思蜀”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讲的是三国时期,蜀国被魏国灭了之后,蜀国的后主刘禅被抓到了魏国。
魏国的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让人表演蜀国的歌舞。
这时候,蜀国原来的大臣们都很伤心,想起了亡国的痛苦。
可刘禅呢,却看得津津有味,一点也不难过。
司马昭就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居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就是说,这里这么快乐,我才不想念蜀国呢!
你想想看,这刘禅是不是太没心没肺啦?自己的国家都没了,还能这么开心地吃喝玩乐,一点都不想着复国的事儿。
这就好像一只小猫咪,本来有自己温暖的小窝,可是被别人带到了一个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地方,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小窝,只顾着在新地方享受啦。
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像刘禅这样的人呢。
比如说,有的小朋友放暑假去了爷爷奶奶家,每天有吃不完的零食,还能随便看电视,玩游戏,等到要回家上学的时候,就不想走啦,这不就是“乐不思蜀”嘛!
再比如,有些大人出去旅游,到了一个风景特别美的地方,吃得好,住得好,玩得也好,就不想回去工作啦。
不过呀,咱们可不能像刘禅这样。
咱们要有责任感,要记得自己的家,自己的学校,自己的任务。
不能因为一时的快乐就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快乐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信念。
你说对不对呀?。
乐不思蜀故事
乐不思蜀故事乐不思蜀,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在享乐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当时的蜀汉国君主刘备因为被蜀地的风土人情所吸引,沉迷于享乐和游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应该肩负起国家兴亡的责任。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警示自己不要在享乐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经典故事。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一直以仁德和忠义著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在他统一蜀地之后,他本应该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他却沉迷于享乐和游乐,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他整日里只是在宫廷里听音乐、赏美女、品美酒,而忽略了国家的大事。
他的忠臣们看到这种情况,纷纷劝谏他,希望他能够清醒过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然而,刘备却对这些劝谏置若罔闻,他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应该有时间去享受一下。
他甚至还对忠臣们的劝谏感到厌烦,觉得他们在无谓地担心。
他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很稳固了,不需要他再去操心。
于是,他继续沉浸在享乐中,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刘备想象的那样平稳。
在他沉迷于享乐的时候,外部的局势却发生了变化。
其他两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对蜀汉构成了威胁。
而刘备却因为自己的放纵而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国家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
最终,他不得不在危急的时候才清醒过来,开始全力应对外部的威胁。
然而,由于他之前的放纵和忽视,蜀汉国家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在享乐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能因为一时的享乐而忽略了大局。
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才能够及时应对外部的变化,保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警示自己不要在享乐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经典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乐不思蜀
三国演义的故事:乐不思蜀乐不思蜀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南柯一梦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
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
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
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
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
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
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
紧接着皇帝实行面试。
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
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
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
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
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
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刘备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成为蜀汉的皇帝。
而在他的身边,有一个叫做姜维的大将军,他在刘备去世后一直辅佐刘禅,为蜀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姜维却因为自己的功绩而骄傲自大,不再思忠勇之道,而是沉迷于享乐之中,不思进取,不思蜀国的兴旺发达。
姜维乐不思蜀的故事,反映了一个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功成名就之后的人容易陷入享乐、骄奢淫逸的境地,忘记了初心和责任。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警示,让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忘记了奋斗的初衷,更不要因为享乐而放弃了对事业和责任的追求。
姜维乐不思蜀的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成功并不代表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不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停滞不前。
其次,享乐并不等于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事业和责任的担当,来自于对家人和社会的奉献。
最后,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始终保持对事业和家庭的热爱和奋斗。
总之,乐不思蜀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享乐并不等于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责任和奉献;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和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永远不要停止对事业和家庭的奋斗。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的意思: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
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
蜀,指三国时蜀国。
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
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
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
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
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
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
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
”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
’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
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的故事概括
乐不思蜀是一段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刘备和诸葛亮
的故事。
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则是他的谋士,两人共
同开创了蜀汉的疆土。
在这个故事中,乐不思蜀成为了一个典故,
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享乐之中,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刘备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他希望能够统一中国,实现天下太
平的理想。
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谋士,他深谙兵法,善于
谋略。
两人一起合作,共同开创了蜀汉的疆土,建立了一个相对稳
定的政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开始沉迷于享乐之中,忘记了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沉湎于美酒佳肴,忽略了国家大事。
诸葛亮看
到这一点,深感担忧,他多次劝告刘备,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重
新振作起来。
然而,刘备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告,他继续沉迷于享乐之中,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最终,蜀汉在刘备去世后,陷入了动荡不安
的局面,最终被曹魏所灭。
乐不思蜀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一个人如果沉迷于享乐之中,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只会导致自己和他人的不幸。
正如刘备一样,他的沉迷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覆灭。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要被短暂的享乐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乐不思蜀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和警醒。
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刘备的覆辙,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乐不思蜀的主-----刘禅
“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魏景元五年(公元263年),邓艾灭了蜀汉。
当时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
后来钟会、姜维谋反,晋王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是有些不妥,于是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
刘禅刘禅本来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蜀汉灭亡,姜维被杀,大臣们死的死,病的病,走的走。
随同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
廖化、董厥托病,不愿跟随后主去洛阳。
刘禅做西蜀皇帝时,整日淫乐后宫,不谙事理,也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
这时的一举一动要全靠郤正等人的指点了。
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这个小小的秘书郎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赐其住宅,供给用度,赐绢万匹和僮婢百人。
还把他的儿子刘瑶及樊建、谯周、郤正等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爵。
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西蜀旧臣,稳定对原来蜀汉地区的统治。
但是,在刘禅看来,却是很大的恩典了。
刘禅第二天,刘禅去司马昭府中拜谢。
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一起参加了。
席间先是表演魏国乐舞,那些原蜀国的官员均表露出感伤之情,唯独刘禅看的很高兴。
后来,司马昭又令人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
那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之痛,都伤心得掉下了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很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竟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有办法扶持他,使蜀汉维持下去,更何况是姜维呢!”于是,司马昭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高兴地回答说:“我在这个地方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于是就有了“乐不思蜀”这句成语。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
在刘禅起身方便的时候跟了出来。
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说自己不思念蜀地。
”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故国。
乐不思蜀的典故是指谁
乐不思蜀的典故是指谁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
公元263年,蜀国被魏国打败,刘禅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倒魏国当上了安乐公。
有一天,魏国大将军司马昭请刘禅吃饭,在吃饭时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过来的人。
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难过,可是刘禅却高兴的拍手叫好。
司马昭故意讥讽的问刘禅在这里过得开不开心,想不想蜀国。
刘禅却说自己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了要回家!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篇一: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成语故事及主人公
煮豆燃萁(曹植)破釜沉舟(项羽)纸上谈兵(赵括)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围魏救赵(孙膑)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完璧归赵(蔺相如)惊弓之鸟(更赢)程门立雪(杨时)毛遂自荐(毛遂)胸有成竹(文与可)草船借箭(诸葛亮)铁杵成针(李白)精兵简政(毛泽东)四面楚歌(项羽)草木皆兵(符坚)赤壁之战(周瑜)约法三章(刘邦)老马识途(管仲)滥竽充数(南郭)老骥伏枥(曹操)逼上梁山(林冲)草船借箭(诸葛亮)明镜高悬(秦始皇)开门见山(寓公)名落孙山(孙山)悬梁刺股(苏秦)班门弄斧(梅之滨))按图索骥(伯乐)暗箭伤人(公孙子都)杯弓蛇影(杜宣)鞭长莫及(伯仲)不寒而栗(火纵)车水马龙(马皇后)出尔反尔(孟子)出人头地(欧阳修)唇亡齿寒(宫之奇)打草惊蛇(王鲁)大义灭亲(石鹊)东窗是发(秦桧)东山再起(谢安)汗流浃背(曹操)鸡鸣狗盗(孟尝君)骄奢淫逸(州吁)口蜜腹剑(李林甫)口若悬河(郭象)鹿死谁手(石勒)洛阳纸贵(左思)门庭若市(邹忌)南辕北辙(季梁)怒发冲冠(蔺相如)破镜重圆(徐德言)骑虎难下(杨坚)巧取豪夺(米芾)日暮途远(伍子胥)如火如荼(夫差)投笔从戎(班固)兔死狗烹(范蠡)
退避三舍(垂耳)望洋兴叹(河伯)嫣然一笑(宋玉)偃旗息鼓(赵云)阳春白雪(宋己)叶公好龙(叶公)夜郎自大(夜郎)一败涂地(刘邦)一筹莫展(蔡幼学)一鼓作气(曹刿)一箭双雕(长孙晟)一目十行(萧纲)一窍不通(纣王)一丘之貉(杨恽)一日千里(周穆王)以德报怨(孔子)以身试法(王尊)越俎代庖(许由)亦步亦趋(颜回)易如反掌(褚遂良)朝三暮四(狙公)中流砥柱(大禹)自惭形秽(王济)捉襟见肘(曾参)鞠躬尽瘁(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精中报国(岳飞)江郎才尽(江郎)凿壁偷光(匡衡)乐不思蜀(刘禅)
篇二:乐不思蜀的典故及人物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
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
?”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
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1]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篇三: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