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
心理素质及其构成
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 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品质。就 记者而言,就是指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 具备的心向、心态、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 面具备的要素。
心理素质的结构
1、最内层的心向系统。性格、气质、直觉、 智力、意志等。 2、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动机、兴趣、信念、 喜好、态度、欲望等。 3、次外层的能力系统。智力、知识、经验、 反应等。 4、最外层的行为系统。习惯、方法、技巧、 风格等。
相关名词
智力:智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际操 作能力。是保证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最基 本的心理条件。 非智力因素: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 能力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动机、 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 理要素组成的。
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 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 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 维德洞察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和集中,即人们在某个时候,将心理活动有 选择性的指向和集中于某个对象,而离开其 它的活动对象。
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
记者的心理
在传媒界,记者首先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加 工和生产者。当记者的都知道这么一句行话: “七分采访三分写”,说的是采访在整个采 编流程中的重要性。 记者既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也要正确认 识本身的一般心理状态
新闻心理学 学科
新闻心理学学科新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文化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将心理学、传媒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运用,旨在探究新闻传播背后的心理机制,深化我们对媒介效应的认识。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人类的信息处理和情感体验与新闻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得新闻成为影响公众观念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从传播者、媒介、受众三个角度来看,新闻传播涉及到复杂的心理问题,如何在新闻传播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成为新闻媒体和传媒学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体的意图和角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内容的主题和价值观等均对受众产生着深远的心理影响。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他们决定着报道对象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可以通过报导选题和方式来引导公众的思考和情感反应;同时,新闻媒体本身也拥有权威和公信力,他们可以对于新闻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从而影响公众对于事实的认知和价值观的转变。
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面前,受众往往存在强烈的认知偏差,如基础认知误差、取消反应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主观解释与意见产生分歧。
因此,新闻传播需要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新闻媒体的话语权和话语作用,使新闻传播更好地达到自身的目的。
学习新闻心理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同时需要具备对于新闻传播的理性和客观态度和探究精神。
新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闻与人类心理的互动关系。
新闻传播与人类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对于公众的情感、认知、态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掩盖或披露事实,如何通过新闻呈现方式与手法来制造出各种情绪反应,从而实现新闻媒体自身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目的,这都需要通过心理学来加以分析。
二是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观看行为。
新闻报道的内容如何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从而推动受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范围:暴力(4)、亲社会行为(6)、广告(7)、媒体与青少年(9 重点为音乐)、媒介中的群体形象(10 重点为男性)、媒介受众研究(11 重点为副社会互动parasocila interaction,也叫准社会交往,准社会互动,拟社会互动)、体育(13)媒介心理学:媒介内容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人或社会效果。
(态度、行为、公众舆论、群体行为、社会变革)Chapter4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媒介暴力效果研究(pptP18—38,课本P49—72)一、媒介暴力的即时效果两个特定的解释在媒介暴力争论中很有影响:一是角色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73);二是兴奋转移,是在观看娱乐节目后的认知和心理反应(Zillmann,1971)1、模仿:( P52,共要求3段内容,第1段界定)(1)媒介效果模仿模型:班杜拉,于1963年的“Bobo doll”低外部效度。
(玩偶实验:”Bobo doll”——孩子们在收看了相应的电视节目后,击打bobo doll更加频繁。
a.这些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及教科书中侵略性报道的强制参照。
b.低外部效度。
)(2)Comstock(康斯托克)、schorrer,1999年确定了电视暴力和社会行为的联系。
(P52)(第2段有关体育的研究)(3)支持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联的人更加倾向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与媒介使用”。
(4)Phillips,1983,验证10天刑事案件与同时直播的拳击赛有关联,杀人案件有显著提高。
但与Super bowl 比赛没有相关性。
被杀者与比赛得胜者的种族一致,表明凶手是为报复拳击赛的胜者。
但有些数据很难解释:第3、6、9天杀人案数量上升。
美国以外进行的比赛,以及通过网络新闻起作用的都有更强的效果。
(5)体育能否与其他产生相同效果的媒介暴力形式归并到一起,没有理论框架支持。
(第3段有关现实中的暴力事件研究)(6)Hennigan(亨尼根) et al.(1982)在1949-1952年,电视介入后,罪案数量上升,其中抢劫最多。
心理学考研超详细各科备考指导及各题型答题技巧
超详细各科备考指导及各题型答题技巧一、各科目备考指导1.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从学科特点来看,心理学导论是一门理论和事实性的学科。
备考心理学导论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头脑中的知识点杂乱无序,最终劳经费神,不成体系,事倍功半。
事实上,面对这样一门理论和事实性的学科,我们复习的基本策略应是结构为先,理论为重。
结构为先就是首先需要在头脑里形成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社会心理。
同时心理学导论主要是对心理学的整体研究概貌进行介绍,也就是介绍心理学最为重要的一些原理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理解重要概念时,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类比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
在学习心理学导论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自己所学的部分内容位于哪个领域、在怎样的知识框架之中,这样理解和记忆起来就不会特别困难了。
理论为重,就是说心理学导论中,每个领域都涉及到众多的理论,比如脑功能学说的理论,颜色视觉的理论,听觉理论,知觉理论,错觉理论,主义理论,记忆理论,情绪理论,气质理论,能力理论,人格理论等。
这些内容是心理学导论掌握的重点内容,也常常是考试的重要出题点,或者是直述理论内容,或者让你对理论进行辨析,或者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或者进行评述等等。
这部分也是心理学导论的难点,大家把相关的理论理解透彻了,也就能游刃有余的分析相关问题了。
总体来说,结构为先是要求大家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扎扎实实的打牢基础。
理论为重是梳理心理学主要领域的思考角度和既有成就,是基础更是提升。
两者要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心理学导论的学习。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备考策略是双线纵横、提纲挈领。
双线纵横是指发展心理学的整体框架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来把握。
纵的方面就是大纲给我们列出的按照年龄线索的方式来进行。
可是我们知道发展心理学还有另外的一条展开线索,即按照心理发展的内容来展开,可以分为生理与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言语发展、个性发展、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等等。
新闻心理学 重点
新闻心理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开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播送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那么: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那么,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那么:又称系统性原那么,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开展的总体规律。
11、开展性原那么:就是用开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到达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新闻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闻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活动B. 新闻受众的心理反应C. 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2. 根据新闻心理学理论,以下哪项不是新闻传播者在撰写新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A. 新闻的时效性B. 新闻的吸引力C. 新闻的深度和广度D. 新闻的娱乐性答案:D3. 在新闻受众的心理反应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反应类型?A. 认知反应B. 情感反应C. 行为反应D. 社会反应答案:D4. 新闻心理学中,新闻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哪种途径?A. 直接传播B. 间接传播C. 多渠道传播D. 选择性传播答案:A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A. 新闻的客观性B. 新闻的准确性C. 新闻的吸引力D. 新闻的权威性答案:C6.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预期对新闻效果有何影响?A. 无影响B. 有积极影响C. 有消极影响D.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答案:D7. 新闻心理学中,新闻传播者在处理新闻事件时,以下哪项不是其需要遵循的原则?A. 客观性原则B. 公正性原则C. 个人情感原则D. 真实性原则答案:C8.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认知层面B. 情感层面C. 行为层面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9.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偏好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个人兴趣B. 社会文化背景C. 教育水平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10.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对新闻传播效果有何影响?A. 无影响B. 有积极影响C. 有消极影响D. 既有积极也有消极影响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闻传播者的心理状态?A. 工作压力B. 个人价值观C. 社会环境D. 受众反馈答案:ABCD2.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心理反应包括哪些方面?A. 认知评价B. 情感体验C. 行为倾向D. 社会互动答案:ABCD3. 新闻心理学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新闻内容的心理影响?A. 新闻的真实性B. 新闻的时效性C. 新闻的深度和广度D. 新闻的呈现方式答案:ABCD4. 新闻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受众的心理反应?A. 问卷调查B. 实验研究C. 深度访谈D. 内容分析答案:ABCD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新闻的客观性B. 新闻的准确性C. 新闻的吸引力D. 新闻的权威性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一、考试分值计划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3 、单项选择:8题,8分;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名词解释:4题,12分;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分析:1题,7分二、复习重点第一章总论1、简述新闻心理学的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②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③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是对我国现状的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是从学科“界定”的角度而言的,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是“特有水平”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更高层次的体现。
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的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第二章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答:①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的选择性)②采访对象的选择性③新闻受众的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第三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1、简述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作用.答:①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②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③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④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2 、试分析: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新闻工作者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答:①掌握好情绪情感的度(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较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情感。
2024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2024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课程代码00657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人类最原始、做基本的沟通方式是()。
A.媒介沟通B.组织沟通C.人际沟通D.集体沟通2.人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属于()。
A.个性心理B.心理状况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3.为了充分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地影响受众的态度,新闻传播者应当有意识地怎样实现自身的权威性()。
A.催化B.强化C.泛化D.分化4.巴甫洛夫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第三信号系统D.第四信号系统5.在各种新闻文体中,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的主观认知形式是()。
A.消息B.评论C.通讯D.深度报道6.虽然不属于新闻工作者,但应当包含于新闻传播者之列的是()。
A.记者B.编辑C.主编D.采访对象7.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被称作()。
A.晕轮效应B.定势效应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8.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哪一年创立的()。
A.1920年B.1913年C.1931年D.1940年9.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需要通过什么方式去认知、体验别种角色的需要等()。
A.同情B.共情C.移情D.怜悯10.被称为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催化剂的是()。
A.意志B.性格C.动机D.情感11.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这种特点属于新闻敏感思维的()。
A.顿悟性B.灵活性C.敏捷性D.创造性12.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称为()。
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D.近因效应13.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14.新闻写作中的“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的思维类型称为()。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试题
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解释概念泛灵论:万物普遍具有灵魂,灵魂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亚里士多德错觉: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个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就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主要内容:①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身心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③心脏中心说。
④灵魂可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
⑤知意二分法。
⑥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
内省法: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
心理学研究通常要求被试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
单子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
莱布尼茨的观点。
微觉: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内心状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意识阈: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相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统觉团: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
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心理物理法: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
包括极限法、常定法、调整法等。
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受扩散或聚敛式两组线条交叉的影响,显得向内弯曲,因由冯特发现而得名。
《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心理学体系,它关注心理活动,而不是心理内容。
二重心理学:主张研究对象应该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的心理学。
意识流:詹姆斯的观点,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流动过程,任何还原意识为元素的努力都会扭曲意识。
同型论:有关心理或意识经验与潜在的大脑神经过程存在一致性的理论观点。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传播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结合实例,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阐释热点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分值提示填空题101分/空,共10空单项选择题102分/题,共5题多项选择题204分/题,共5题名词解释205分/题,共4题简答题248分/题,共3题论述分析题16共1题三、考试范围(一)相关专业核心概念关键词1.自我意识2.约哈里之窗3.自我认识4.自我体验5.偏见6.归因7.保护性印象管理8.获得性印象管理9.开放式提问10.封闭式提问11.注意力经济12.自尊心13.自信心14.信息的加权平均15.内隐人格16.舆情监测(二)课程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综合运用【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理解、记忆并掌握其要点为主,并能够结合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时事热点。
1、“约哈里之窗”的具体含义2、自我认识的具体含义,其包括什么?如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3、自我体验的含义。
核心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4、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什么?5、经验对于判断的作用和局限性6、爱德华·霍尔对于空间关系研究7、偏见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8、偏见的来源,以及如何消除偏见?9、归因的具体含义。
10、信息的加权平均具体是什么意思?11、内隐人格理论的具体含义12、印象管理的原因13、保护性印象管理VS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14、倾听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15、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形式分别是?16、倾听中沉默的类型有哪些?17、移情与同情、理解的区别和联系。
18、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19、受众注意的基本特征20、注意力经济的具体含义21、引发受众注意的方法22、感觉和知觉的具体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23、影响认知的陷阱有哪些?24、“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25、舆情监测的具体含义26、与舆情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理论27、网络舆情的特点。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第⼀章引论1、1879年,冯特在莱⽐锡⼤学建⽴了第⼀个正式的⼼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理学的建⽴。
2、实验⼼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理学的基础3、观察法与实验法: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向或研究步骤【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5、⼼理学规律的性质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到所研究的总体定性研究:依据⼀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6、实验⼼理学研究的⼀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作作风7、研究⼈类被试的伦理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8、实验⼼理学研究的⼀般程序(每个标题后⾯要再写⼀句话解释)(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献综述、理论综述)(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随机化原则,再写⼏条随机化的⽅法(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式写⼀下(5)报告撰写:⾃由发挥第⼆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主试对被试的影响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影响2、实验者效应(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式有意⽆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等(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②实验的⾃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1)定义:被试会⾃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种⾃以为能满⾜这⼀假想的实验⽬的的⽅式进⾏反应(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去做,提⾼效率②安慰剂效应:指病⼈虽然获得⽆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3)要求特征的消除①单盲:被试不知道⾃⼰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所处的实验处理组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变量(⼀)⾃变量1、⾃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变量②环境特点⾃变量③被试特点⾃变量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被试特点有⼀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2、操作定义(1)定义:⽤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例】挫折感抽象定义:当达到⽬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自考新闻心理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2x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新闻心理学卷子(课程代码00657)本卷子共4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本卷须知:1.本卷全部真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卷子上无效,卷子空白处和反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局部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卷子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局部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地域无效。
第—局部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在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我国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20年代C.19世纪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2.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也可归入A.新闻理论范畴 B.传播理论范畴C.传播心理学范畴 D.新闻业务范畴3.处于新闻源的特别地位、同时作为新闻活动最直接启动者的是A.采访对象 B. C.播音员 D.编辑4.对信息进行过滤,具有“单线加工特点〞的心理活动是A.认知 B.记忆 C.思维 D.注意5.简单引起角色扮演者心理紧张、不平衡的情况是A.角色冲突 B.角色互换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6.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动机 B.想象 C.意志 D.性格7.考察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养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A.新闻治理者 B.一线C.新闻编辑 D.播音员和主持人8.作为比较稳定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制约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A.动机 B.意志 C.感情 D.性格9.能随机应变地在新闻事实中找独特的采写“点子〞,这说明新闻敏感具有A.典型性 B.灵敏性 C.敏捷性 D.变通性10.“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定势效应 D.近因效应11.作为一项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完成好的综合脑力劳动,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呈现出A.完整性 B.深刻性 C.独立性 D.逻辑性12.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法是A.形象思维 B.理性思维 C.常规思维 D.制造性思维13.提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两种认知方法的美国心理学家是A.华生 B.班杜拉 C.米德 D.威特金14.新闻作品中的平凡之作、浅薄之作往往无视报道对象与社会的联系,缺少A.引导意识 B.全局意识 C.受众意识 D.学习意识15.X、严谨、及时的主持风格合适的节目类型是A.新闻类谈话节目 B.效劳类节目C.新闻播报类节目 D.综艺类节目16.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思维和言语的A.灵敏性 B.流畅性C.独创性 D.稳定性17.作为新闻传播的信宿,一切新闻传播行为的终极目标是A.新闻传播者 B.新闻媒介C.新闻受众 D.新闻作品18.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在社会上具有肯定地位并长期存在的群体,即是A.有组织群体 B.无组织群体C.自然的群体 D.小群体19.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说服方法是A.单方面论证 B.多方面论证20.“用各种理由强调自己全部的东西都是好的,以此冲淡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这种心理防卫机制被称为A.用幽默法化解矛盾 B.甜柠檬心理C.酸葡萄心理 D.精神升华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新闻心理学概论一、采访对象的群体心理和个性心理群体心理: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二、采访对象的常见的几种心理状态:积极协作型、一般配合型、消极对抗型、虚假合作型三、影响采访对象心理的因素1、社会群体心理影响2、个性特征的影响3、记者能力的影响4、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之间利害关系的制约四、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A:“控制”要有针对性(一)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而又善于同记者交谈(二)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不善于同记者交谈(三)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1、从提供信息调整拒绝采访的认知入手改变其态度。
2、从拒绝采访对象的情感矛盾入手改变其态度3、用社会舆论的威慑力改变拒绝采访的态度B:善于运用心理“控制”手段五、采访对象良好心理状态的表现:1、需要的意识:新闻需要和新闻动机2、信任感信任心理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对新闻机构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本人的信任。
3、稳定的心境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激情。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4、清晰而完整的记忆、连贯的符合逻辑的思维,遣词达意的口头语言表达。
六、创造采访对象的最佳心理状态:1、千方百计地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点2、以恰到好处的物象或意象为“桥”3、注意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4、排除干扰采访对象心理场的其他因素(如:慎重对待"第三人" 提倡记者"放单飞" 选择适当的采访地点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5、对采访心理场的随机调协(注意消除采访对象的心理忌讳,注意将采访对象的兴趣往新闻事实上引,注意矫正采访对象“心理事实”的偏差,注意对采访对象情绪的调整)七、干扰采访对象的因素1、旁观人员的干扰——电视、广播记者会经常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群众围观甚至在旁边插嘴、抢镜头、起哄等情况2、话筒、镜头运用不当,对采访对象形成干扰3、记者个性张扬,言谈举止分寸失当4、内容本身的干扰——事前对事实的了解是否正确全面?5、交通、天气、环境噪音、采访对象情绪波动甚至记者本身的情绪状态等等。
新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新闻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新闻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新闻传播的技巧B. 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C. 新闻事件的报道方式D. 新闻媒体的经营策略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A. 新闻受众的认知特点B. 新闻传播者的心理倾向C. 新闻事件的客观性D. 新闻受众的情感反应答案:C3. 新闻心理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卡尔·霍夫兰B. 麦克卢汉C. 麦克库姆斯和肖D. 拉扎斯菲尔德答案:C4. 根据新闻心理学,受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A. 新闻内容的客观性B. 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水平C. 受众的个人兴趣和需求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新闻心理学认为,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选择、理解、记忆C. 注意、选择、记忆D. 注意、理解、行动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心理学中的“选择性接触理论”。
答案: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已有态度和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那些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
2. 新闻心理学如何帮助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答案: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在报道中采用更符合受众心理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信息接收效果。
三、论述题1. 论述新闻心理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应用。
答案: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心理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度和个性化需求。
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心理学原理,如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等,来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结束语:新闻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新闻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受众心理的深入研究,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受众需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有效传播。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媒体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媒体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媒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媒体对人类心理影响的学科。
以下是一套媒体心理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媒体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一方面?A. 媒体的制作技术B. 媒体的传播效果C. 媒体对个体心理的影响D. 媒体的商业价值答案:C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媒体心理学中研究的?A. 社会学习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媒体依赖理论D. 媒体消费理论答案:D3. 媒体暴力内容对观众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A. 模仿暴力行为B. 降低对暴力的敏感度C. 增强社会责任感D. 产生攻击性倾向答案:C4. 媒体心理学中的“第三人效应”指的是什么?A. 观众认为自己受到媒体的影响比他人小B. 观众认为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比自己大C. 观众认为媒体对自己的影响比他人大D. 观众认为媒体对他人的影响与自己相同答案:B5.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媒体效果的个体差异因素?A. 年龄B. 性别C. 教育水平D. 媒体类型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媒体心理学中的“媒体暴力效应”。
答案:媒体暴力效应指的是媒体中暴力内容对观众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模仿暴力行为、降低对暴力的敏感度、产生攻击性倾向等。
7. 解释什么是“选择性暴露”理论,并举例说明。
答案:选择性暴露理论是指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媒体内容进行消费。
例如,一个支持环保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观看关于环境保护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8. 描述“媒体多任务处理”现象及其可能的心理影响。
答案:媒体多任务处理是指个体同时处理多个媒体任务,如一边看电视一边使用手机。
这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信息处理的深度和质量,长期下来可能对认知能力和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媒体如何塑造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案: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框架设置、重复强调等方式塑造公众对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
(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
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
(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
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
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
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
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
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5、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包括:(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6、为什么说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前提?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7、你怎样理解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2)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3)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4)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8、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你采用过何种研究方法?你对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有何认识?具体的研究方法:(1)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2)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方法融合了建构主义和头脑激荡法的理论,“以问题为中心”中的问题不是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大问题,它需要分解成一些问题序列,层层推进,通过序列问题的解答最终解决复杂问题。
从最初的猜测,到实践,到比较论证,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9、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10、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新闻工作者学习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者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人民服务;(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3)学习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11、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走向。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2)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3)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一、从单一向多元辐射(1)研究内容从单一向多元扩散,研究范围不断拓宽。
(2)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从单一学科相交叉学科转变。
(3)研究方法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二、从随意性向规范化迈进:(1)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已逐步走上正轨。
(2)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机构的建立。
(3)不定期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三、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1)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
12、具体分析新闻传者与新闻受众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新闻活动中传者和受众各自的选择性紧紧围绕着新闻的基本特性:真实、新异、时效、公开。
13、按照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讲述新闻传者和新闻接收者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内容。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
“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
场论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
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茨克认为,接收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因而可以认为这种形象将影响到接收者对内容的选择、感受和反应的方式。
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14、试用角色规定、讲角色期望、角色冲突、角色互换这几个概念来解释新闻传者的心理活动(联系实际)。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德,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从戏剧舞台表演那里借来的,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
角色规定:社会对一定角色所形成的某些规定。
角色期望: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
角色冲突:具备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
角色互换: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目的是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请详细说明新闻工作者心理(活动)现象的构成。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人有的全部心力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16、陈述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组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且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力要素组成。
二者的关系:(1)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知识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培养。
(2)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现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
17、联系新闻实践活动,举例说明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对其智力活动的影响。
在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构成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力要素组成。
(2)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所起的作用,具体说来有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