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A. 汉武帝B. 武则天C. 唐太宗D. 忽必烈2.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以下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最近的是()A.“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C.“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贾谊《过秦论》D.“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清·赵翼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 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B. 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管辖C.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D. 智除鳌拜——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4.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
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A. 文明史观B. 全球化理论C. 辩证法D. 阶级分析法5.《资治通鉴》中称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重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重庆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卷共6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8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现大量“书社”组织,“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
“书社”的大量出现说明齐国A. 井田制最早瓦解B. 管仲改革效果显现C. 建立起郡县制度D. 率先使用铁犁牛耕【答案】B【解析】据材料“书社中国家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和登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一种户籍制度,不能体现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齐桓公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在采取“相地而衰征”的征税制的同时,实行制国、制鄙和“正户籍”等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度是在秦代确立的,故C项错误;“率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齐国……对人口和土地有着明确的统计”,学生应该联系到管仲改革的史实,尤其是“相地而衰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东汉时期,除长安以外还有洛阳等“五都”,其中长安的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A.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 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平衡C. 城市管理实行坊市制D. 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东市称京,西市称畿……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高度繁荣是在宋元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发展史实,无法判定区域发展是否平衡,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政府对交易实行严格管理,坊与市严格分离,故C项正确;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如“东市称京,西市称畿……皆置交易丞”,学生应该可以理解为政府对交易实行严格管理,坊与市分离,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解析1.B【解析】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 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故A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
3.A【解析】材料大意为:强大国家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
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使得秦国形成了功利思想盛行的风气,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才会出现“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的现象。
故A项正确。
B项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排除。
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B【解析】材料“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说明东汉时期政府对官员的才能比较重视,故B项正确;从秦朝就打破了世官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政府效率,故CD项排除。
5.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知,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故答案为B项。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命题人:谌湘蓉(第Ⅰ卷)刘丽珍(第Ⅱ卷)审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命题范围:必修1,必修2第一二单元)时量:90分钟(Ⅰ卷60分钟,Ⅱ卷30分钟)满分:150分(Ⅰ卷100分,Ⅱ卷50分)得分:____________第Ⅰ卷必考部分(共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1.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
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
嬴政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独尊B.废除宗法制度C.削弱贵族政治D.强化政权合法性2.“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
”“此法”应为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各国律例》D.《变法通议》4.某同学在查阅《申报》时,发现一篇文章写道:“俄国前派兵舰五十艘出地中海……不准日人割辽东地面。
”俄国的军事行动是针对A.《南京条约》签订B.《马关条约》签订C.《辛丑条约》签订D.“二十一条”签订5.使许多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告独立,清朝统治由此土崩瓦解的历史事件是A.金田起义B.南昌起义C.武昌起义D.秋收起义6.下表为《19208月22日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成立俄罗斯研究会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出版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A.维新思想的传播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D.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7.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要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纣王依恃天命对周人大军压境的形势无所恐惧。
然而,大臣祖尹却说:“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
故天弃我,不有康食。
”这说明A. 商代王权与神权结合紧密B. 商王荒淫遭贵族阶层反抗C. 商人已萌发天命靡常思想D. 天命思想与迷信紧密结合2、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B.慷慨悲歌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特征C.齐、鲁文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D.楚文化脱离周文化影响独立发展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这些思想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4、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
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孟子的“与民教化”说5、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
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
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
这一思想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6、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后,元军统率董文炳指出:“国可灭,史不可没。
宋十六主,有天下三百余年。
其太史所记,具在史馆,宜悉收以备典礼。
福建省六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历史有答案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
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家和法家主张日趋一致C. 思想领域出现大一统趋势D.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2.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
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材料所述的“转变”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建立之先河C.促使察举制等选官制度的产生D.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3.北宋有僧人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两教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5.《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6.据记载:“(宋四家) 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7.“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卷
青岛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三学段高二历史模块考试(理倾)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由I、II卷和答题纸组成,I、II卷共3页。
3.卷含附加题一道,满分10分,成绩计入总分,且总分不超过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 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C. 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D. 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的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失去了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青铜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是经济发展和战争频繁的缘故,故AB两项错误;百家争鸣,指士人阶层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提出各自的主张,与青铜器铸造等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2.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在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王国中的高级官吏由中央任免。
上述做法A. 扩大了王国辖区加强中央集权B.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 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体制D. 为汉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将吴、楚、赵、齐四国旧地分封给皇子13人,这种做法缩小了原来各王国的辖区范围,削弱了王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汉武帝颁行推恩令提供了借鉴,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景帝的做法使各王国范围变小,削弱了王国的实力,而不是扩大了王国辖区;B选项错误,七国之乱是吴、楚、赵、齐等地的刘姓诸侯王发动的叛乱,该做法并非是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C选项错误,七国之乱发生前郡国并行制已经形成。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a版)历史试题(扫描版)
高二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共50分。
26.(13分)(1)变局: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
(2分)背景: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巨变;贵族世袭制弊端严重。
(3分)(2)表现:分散相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完善科举制度。
(4分)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
(2分)27.(13分)(1)中华法系特点: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以礼入法,儒家伦理为重要内容;重公权轻私权,以刑法为主,民法薄弱;行政司法不分。
(4分)罗马法的特点:注重经济关系,以私法为主。
(2分)(2)中华法系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宗法观念的影响。
(3分)罗马法原因: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纠纷多;疆域扩大,社会矛盾复杂;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影响。
(4分)28.(12分)(1)协调: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份地由农民赎买,获得自由的农民还要受地主控制的村社的管理。
(4分)理解:1861年改革虽然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但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2)措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2分)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4分)29.(12分)(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明治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6分) (2)原因:戊戌变法急躁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6分)。
最新17—18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二历史测试题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2.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
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
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4.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
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A.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D.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
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6.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7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大会是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A.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A. 离间宗亲关系B. 维系统治秩序C. 取消分封制度D. 建立中央集权3.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4.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
下列对此举措评价合理的是: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③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6.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2017-2018学年吉林长春市舒兰一中、吉化一中、九台一中、榆树实验等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舒兰一中、吉化一中、九台一中、榆树实验中学等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并贴好条形码。
3.本试卷主要考查内容:选修三全册 + 必修一第1、2、3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周代的分封制,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
这说明,分封A.体现了鲜明的血缘宗法性B.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C.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D.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2.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A.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3.《商君书·画策》中说: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这反映出秦国A.功利思想盛行B.亲情淡漠C.公民意识浓厚D.军纪严明4.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
这一规定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5.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有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以前没有关于人质的记载,东周常有宗族之子做人质的情况,如“周郑交质”。
秦始皇也是“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时,“悦吕不韦姬(后为王后)”所出。
这种变化反映出A.宗法制已难以为继B.王室权威荡然无存C.社会秩序正在转型D.诸侯争霸民生困苦2.根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
这表明A.西周开始出现文化下移B.诸侯争霸割据的局面出现C.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D.分封制中孕育着中央集权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古代中国“政制演进”反映了A.血缘关系对政制的影响日益减少B.地方由分裂割据走向国家统一C.商品经济日益占居社会主导地位D.专制集权逐步确立与不断加强4.唐太宗要求乡贡要经过州县官和当地尊长,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的人,难得参加乡贡,更难得被录取及第。
下面对此举措分析正确的是A.科举制重视对考生身份的审查B.尽可能地扩大唐朝的统治基础C.发挥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D.严格地把控科举制的录取比例5.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
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
这说明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6.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材料表明北宋A.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7.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被广为误解的名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解析版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梭伦改革前雅典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是A. 国王与贵族B. 贵族与平民C. 贵族与奴隶D. 国王与平民【答案】B【解析】君主制被推翻后,实行了贵族政治。
但由于缺乏民主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故答案选B。
其他三项均不是最最尖锐的社会矛盾。
点睛:最佳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 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梭伦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③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④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A. ①②④B. ①②⑧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3.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 民贵君轻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意为没有足够的利益不进行变革,体现的恰是与商鞅相对立的保守主张,故A项错误。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等级)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等级)(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等相关信息。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本卷采用网上阅卷,请注意书写的端正和规范。
一.选择题(共40分。
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那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 这个时期最早应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深刻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的是A. 道家思想B. 法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儒家思想3.“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在政治方面,秦朝给中国留下的印记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4.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A.文景之治B.对匈奴战争C.唐蕃联姻D.孝文帝改革5.“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
”这种贸易形式被称为A.转口贸易 B. 朝贡贸易C.行商贸易D.民间贸易6.鼎盛于宋元,衰落于明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港口城市是A.广州 B.宁波 C.泉州 D.福州7.14至17 世纪欧洲相继实现了“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其所指历史事件分别是A.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8.某同学运用以下史实撰写有关某国的历史小论文:①长期议会召开②内战③共和国④君主立宪制。
其中还可以选用的史料是A.《权利法案》 B.《合众国宪法》 C.《法典》 D.《人权宣言》9.“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word版】.doc
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波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題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这说明孟子A. 背离孔子理念B. 具有民本思想C. 推崇德治主张D. 倡导人性本善【答案】B【解析】“爱护人民为先”是典型的民本思想,所以材料说明说明孟子具有民本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孟子不背离孔子理念,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崇德治主张的是孔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人性本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 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
这主要在于该办法A. 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B. 便于削弱宰相权力C. 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D.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推恩令是用来解决王国问题的,而王国问题的解决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能缓解王国问题但不能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也和宰相无关联,也不会便于削弱宰相权力,也起不到瓦解地方势力勾结的作用,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据载,唐大历五年,外国商船到达广州的有四十多艘,它们载来了香料药材象牙犀角、珍宝等物从中国贩走丝绸、瓷器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