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册 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册 苏轼《石钟山记》PPT课件
5
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2020年10月2日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6
2020年10月2日
7
因事说理的游记
<——— ———›
事 —— 怀疑前人说法而夜游石钟山
{依 目 据的
探察其得名由来。
理 —— 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而臆断其有无。
2020年10月2日
8
质疑 —— 察疑 —— 释疑
对象 态度
理由
{质 郦说
得双石于潭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2020年10月2日
10
{ 察
时间

元丰三年
人物 苏轼
工具 小舟
六月丁丑日夜 苏迈
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笑 — 心动 — 笑
重点描写对象:
人声
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 栖鹘磔磔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声 若老人咳且笑声 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5

李说
疑之 今••••••而况石乎! 尤疑之 石••••••何哉?
思考: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我们可以 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盲目从众,坚持独立思考的精神。
2020年10月2日
9
通假字:
重点字、词、句
函胡 =含糊
活用的字词: 微风鼓浪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鼓 鸣
而此独以钟名

特殊句式:
4
侧景 夜景 正 景 2020年10月2日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 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 军事要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 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 江湖清浊。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 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自古以来,文 人雅士络绎不绝来此山赏景。如唐代 李勃,宋代苏拭、陆游,元代文天祥, 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郭沫若 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石钟山 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代兴废,现 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园、船厅、 江天一览亭、钟石、极慈禅林、听涛 眺雨轩、芸芍斋、石钟洞、同根树等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53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53 人教版

② 郦道元——看法相同→言之不详 之“简”)
(“叹”
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下→莫能知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所以不传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以为得其实 (“笑”之“陋”)
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 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 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 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
苏轼
音频朗读与生字生词 记住哦!
蠡(lǐ) 郦(Lì) 桴(fú) 铿(kēnɡ) 莫(mù) 栖鹘(qīhú)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ɡhónɡ)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鞳(tānɡtà) 识(zhì) 无射( wúyì)
文言现象归纳(一)注意啦!
一、通假字(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 1、南声函胡 ( 函胡)通(含糊 ) 2、至莫夜月明 ( 莫 )通( 暮 ) 3、汝识之乎 ( 识 )通( 志 )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第一段分析
二人

说法

名 作者 作

来 态度 依

郦说 (水石 相搏发 声说)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人 常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疑 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李说 (石头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发音说) 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 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 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 什么看法?
苏轼游览石钟山路线
石 钟山记
教 学 内容
作者简介 音频朗读及生字生词 全文翻译 文言现象归纳 课文分析 苏轼游览石钟山路线图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 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 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是有意于考据。
超课件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大石侧立
夜游见闻 栖鹘惊飞
游历——解疑
鹳鹤怪叫
肯定命名 水声轰鸣
游感——总评:不可臆断有无
读准字音
彭蠡(lǐ) 郦元(lì) 钟磬(qìng)
桴止响腾(fú) 铿然(kēnɡ) 硿硿(kōng)
栖鹘(qīhú)
磔磔(zhé) 鹳鹤(guàn)
噌吰(chēnɡhónɡ) 穴罅(xià) 无射(wúyì)
窾坎(kuǎn)镗鞳(tānɡtà)
第一自然段:(记叙、议论)对石钟 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本 铁之异”,又“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
探 越,桴止响腾”(李渤《辨石钟山记》),即

由此断定,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石声如钟。李 渤的这种考察本身是不全面的,这种结论的得
出过程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正因为如此,
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经过实地考察,苏轼
解开了石钟山命名之谜,为他对李渤的嘲笑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

本就不能说明石钟山何以得名,李渤说法的漏洞 是显而易见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里的笑,还含有作
者对李渤说法的清醒认识。他知道李渤的说法已
近乎“权威”。而他却不盲从,不迷信前人的说
法,故他“笑而不信”。
②“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
文 本
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璧下”后亲身探 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 来,为自己的巨大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51张ppt)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湖出口处。 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 面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 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 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 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 山记》而相得益彰。
侧景 夜景
正景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 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 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登临山上,既 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 如在月色之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 一月空"。自古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 来此山赏景。如唐代李勃,宋代苏拭、 陆游,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 曾国藩等。郭沫若留诗《登湖口石钟山》 于此。石钟山从唐代起就有建筑,经历 代兴废,现仍存怀苏亭、半山亭、绀 [gàn]园、船厅、江天一览亭、钟石、 极慈禅林、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石钟 洞、同根树等景点,但多为清代重建。
同糊“至含” 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第得一双段石于潭上旧,里址扣指、而所陈聆在迹之地,,。这
指石钟 山命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韵:指声音。 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徐:慢
的原因。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 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 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 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铿锵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 呢?“
兼词 “于彼”
击、拍

第一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内容
课件结构清晰,按照引言、主体内容、结论等部分进行组织,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结构
课件突出重点,对石钟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难点进行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重点与难点
02
CHAPTER
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
石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06
CHAPTER
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
最佳旅游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石钟山最适宜旅游的季节,此时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
住宿推荐
山周边有众多星级酒店、快捷酒店和家庭旅馆供游客选择,其中推荐几家性价比较高的酒店。
餐饮推荐
石钟山周边的餐厅以当地特色菜为主,口味独特,值得一试。同时,山上也有一些小吃摊点和茶馆,供游客品尝当地美食和休闲聊天。
湖泊映衬
历史悠久
石钟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争相吟咏之地,留下大量珍贵的诗文墨宝。
文化底蕴深厚
石钟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名人遗迹众多
石钟山上有许多名人遗迹,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碑刻、彭玉麟的梅花石刻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03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
目录
引言石钟山地理位置与特色石钟山主要景点介绍石钟山历史文化内涵石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攻略与实用信息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引言
石钟山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遗产,其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背景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石钟山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质疑穷理,躬身笃行
——石钟山记
册 别:选必下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之道 养民之道
顺天致性
《石钟山记》 认知之道 ?
文之奇致,古今绝调。
——清·吕留良
学习活动一 :梳理感知,理“道”之径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质疑——提出石钟山两种得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如猛兽奇鬼
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磔磔、噌吰、窽坎镗鞳

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心动、大恐
描绘出一幅
的石钟山
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
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疑中深意?
考证释疑
水石相搏说
学习活动二 :研读鉴赏,品“道”深意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三:“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真的如此吗?
“言”即“说”。 渔工水师尽管文化素养不一定高,但如果他们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口耳相 传多多少少也会影响周围人的观点,但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痕迹,寺 僧小童也未提及渔工水师的看法。同时,渔工水师也未必会像苏轼那样暮夜至绝壁 下游览石钟山。《石钟山记》有言,听到水上发出的噌吰声,“舟人大恐”,可见, 舟人也没有见过这仗势,惊恐万分。他们是不会有苏轼这样发现的。 综上所述,渔工水师不是知而不能言,是不知!
学习活动三 :反求诸己,依“道”而行
质疑点二:李渤真的陋吗?
据《旧唐书·李渤传》记载,李渤是唐代名臣,早年立志读书,并成功考取 功名。走上仕途之后,心忧天下苍生,为百姓殚精竭虑。可见,无论是学识,还是 人品,李渤并不“陋”。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声 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却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探讨
1.游因—质疑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一段写了几种说法?作者的态度如何呢?
得名由来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元 “水石相搏”说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 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 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 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 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 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 ( 上面 ) 可坐百来个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 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 ) 笑着对苏迈说:“你知 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 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因而,于是 能够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
信也。
敲,击
相当于“然”
本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 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
才 访求 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思考4:◎文此中处哪文些字地请方在表母现版“处惊修心改动魄”的特点? 其作用何在?
作者在发现水石相击之前,先写大石、栖鹘、鹳鹤等景物,着重描写 了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
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 是因为环境艰险,如不亲历险境,就难得真相。
“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_之一,其余七人为:王_安__石__、__韩_愈____、曾__巩___、柳__宗__元_、 二 _苏__洵____、_苏__辙____、__欧__阳_。修
“_宋__四__家__”_之一,其余三人为:_黄__庭__坚__、米__芾__、_蔡__襄__。 其词开_豪__放__一派,与__辛__弃__疾_同是其派代表。宋词的另一
读准字音
彭蠡 桴止 栖鹘
噌 无射
lǐ fú qī hú chēnɡ yì
郦元 铿然 磔磔
吰 窾坎
lì kēnɡ zhé hónɡ kuǎn
钟磬 qìng 硿硿 kōng 鹳鹤 guàn 穴罅 xià 镗鞳 tānɡtà
◎此第处一文段字请:在母版处修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 临深潭,微风鼓浪,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 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 察的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也是 难能可贵的。
结合古人今人对石钟山命名的分析,你如何评价苏轼对石钟 山的探究?
不避艰险,亲身探访,难能可贵。虽然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 精神可嘉。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

《石钟山记》优质PPT课件

焉:兼词,于此 临:靠近、临近 鼓:激荡、掀起
搏:撞击、拍打 洪:大
是:这 以:把 置:放 虽:即使 鸣:使动,使……发出声音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 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始:才 访:寻访 遗迹:旧址,陈迹。指所在地 得:找到 扣:敲打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 的经过。
1.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这一段又写了几种说 法?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寺 僧
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 一二扣之,硿硿焉。
笑而不信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 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
哉?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
石钟山记
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铁冠道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
走 近
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焉,涵澹澎湃而为此(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也。
笑谓迈曰
苏 轼
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 非常自信
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实地考察 目见耳闻
二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 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4 人教版

石钟山记PPT(优秀课件)64 人教版

《游褒禅山记》主体分为记游和 议论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 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上下相对、 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 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 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
《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 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 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 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从整 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 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 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 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游》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 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 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石钟山记》缘事寓理,将记 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 炉,率性而至,毫无雕琢痕迹, 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 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游》借事端说理,记叙、议 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 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 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得 名 作者 作 者 由 来 态度 依 据
郦 下临深潭,微风
道 元
鼓浪,
人 常 今以钟磬置水中,
水石相搏,声如 疑 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
洪钟。
也,而况石乎!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
作者简介 实景展示 文章分析 重点词句
石钟山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承受家 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嘉佑二年与弟苏辙同 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苏洵、苏轼、苏 辙,时称“三苏”。人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 大文豪。词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是北 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 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 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 夸张比喻,。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 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 “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

《石钟山记》公开课精品ppt教程文件

《石钟山记》公开课精品ppt教程文件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耳朵隐藏在鬓发中,看不
见耳朵的意思)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首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的、乱蓬蓬的 络腮胡须。可是,转而一想,这样说他的胡须似乎 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于是, 仔细端详起来,她终于发现哥哥的额头扁平,了无 峥嵘之感,一副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 远,整体结构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又喜 孜孜地再吟诗一首:
两山:上钟山和下钟山 港口:支流入口处 当:处在
中流:水流的中间 空中:中间是空的 窍:窟窿 作:起,翻译为演奏
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 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 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 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 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 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 意图。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 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
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 臆断:凭主观推测而断定 殆:大概
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 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 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
纪年法
❖ 王公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
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
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 年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
❖ 干支纪年法 东汉
❖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 (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世上 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石钟山记》复习课课件(共19张PPT).ppt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石钟山记》复习课课件(共19张PPT).ppt
⑧《石钟山记》中,苏轼对自己的发现非常得意,认为自己和古人达到了共 鸣,这句话就是“__古___之__人__不__余___欺__也!”
⑨《石钟山记》中,苏轼亲自探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由此引发他的感慨, 不禁发问:“_____事__不__目__见__耳,闻_____而__臆__断__其__有,无_____可_?乎” ⑩《石钟山记》中,苏轼在文末表明写作本文的意图是“盖__叹__郦__元__之__简___, _而__笑__李__渤__之__陋__也__”。
【kōng】硿焉( 硿硿)地。响
5.有大石当中流(挡在水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
中)间而是多空窍(的 ),与风水
相吞窟吐窿
6.余是以( 因此)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简,略而笑李渤之陋( )知也识。浅薄
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南声函胡(
通“)含糊”
二、古今异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空中而多窍 此世所丰富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
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石钟山记
游因——质疑 郦说 ——人常疑之 议论为主

李说 —— 余尤疑之 提出问题

1.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

游历——察疑
2.访问寺僧 3.亲访之见闻
大石侧立 叙议结合 栖鹘惊飞 解决问题
【答案】C。 ①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④写绝壁下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⑥写绝壁 下“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与石钟山命名无关。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尤疑之”中的“余”是第一人称代词,类似的还有“吾”“我 ”“予”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乃”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 南飞》)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劝学》)中的“绝”字含意相同。 D.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 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第二段
译文:
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十分惊恐。我慢慢地 察看发声之处,山脚下都是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 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波浪激荡冲击便 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 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间,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 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 霖坎镗骼的声音,和先前噌吆的钟鼓声相互应和,好像 是在进行音乐演奏。
第二段
余 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 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 而 察 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
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 中而 多窍,与风
水相吞吐,有霖坎镗辂之声,与向之噌吆者相应,如乐作焉。
心动: 内心惊恐 噌吆: 形容钟鼓的声音 之: 代发声之处 则: 同“乃”,原来是
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
第二段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砼砼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 森然
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山谷中者, 或曰此鹳鹤也。
使: 派
固: 副词,本来
石 钟

山 剪
石 钟

山 剪
文体知识:记
o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o 游记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
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o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 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 《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石钟山记》ppt课件

《石钟山记》ppt课件

状语后置
水鸟
内心惊恐
形容钟鼓的声音
裂缝
水波动荡
疏通文意·第二段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江当河中水流流,中可央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镗(tāng)鞳(tà)之声,与向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阻迈挡曰:“汝识之乎?中噌间吰是者空,的周景王 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缺乏对表象的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6:如何看待与评价苏轼对石钟山的探究?
积极性:苏轼强调了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地调查的求实精神。表现 出他难能可贵的勇于质疑、不避艰险、敢于探索的实践精神。
局限性: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 观察、细致考察,且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所以 后人考证后也认为苏轼的观点也不完全正确。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 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 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 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是一致的。
苏轼才华横溢,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在散 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上,与 黄庭坚 并称 “苏黄”,在词上,与 辛弃疾 并称“ 苏辛 ”,在书法上,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作者简介
诗歌:与江西诗 派的开创者黄庭 坚并称“苏黄”
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
即使 使…发出声音
鼓槌 才
状语后置
同“含糊” 清脆悠扬 传播 声音
名作动,取名 更加
定语后置
表转折
译文·第一段
《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 的下面靠近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 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 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李渤才开 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然后 仔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 石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 音慢慢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发出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 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石钟山记》PPT

《石钟山记》PPT

文体知识
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山水游记: 主要是写登山临水的见闻观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 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景、抒情)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景、议论) 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写景、抒情)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景、议论、抒情)
合作探究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 (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 山谷中者,或曰此鹳(ɡuàn)鹤也。余方 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 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 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ppt模板: . /moban/
ppt素材: . /sucai/
ppt背景: . /beijing/
ppt图表: . /tubiao/
ppt下载: . /xiazai/
ppt教程: . /powerpoint/
资料下载: . /ziliao/
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整体感知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 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 ,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 (kēnɡ)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山所在地,在 深潭边发现两块山石,敲击聆听它们 (发出)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 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 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 音慢慢消失。(李渤)自己认为找到了 (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 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这是为什么呢?

12《石钟山记》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石钟山记》课件(共3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苏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 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 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揭示哲理的写法特征。 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较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 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行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 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 重视实践的科学精神。
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 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 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正字音
蠡( lǐ )
郦( lì )
桴(fú )
铿( kēnɡ)
莫( mù ) 栖鹘( qī hú)
小碎碎舟地,响 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
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阴间森的;样又子 有若老人欬宿巢且的笑隼。于鹘,山隼谷的旧中称者,或曰:鸟鸣“声 此鹳
鹤也。”(未完)
水鸟,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夜宿高树
译文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 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 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 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 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 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 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 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 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

《石钟山记》课件(共42张PPT)

《石钟山记》课件(共42张PPT)
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 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 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 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 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 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 写了这篇文章。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hónɡ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方:正 心动:内心惊恐 噌吰:形容钟鼓的声音 钟鼓:名作动,敲钟击鼓 绝:停止 舟人:船夫
译文: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 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声音洪亮像敲钟击鼓一样连 续不停,船夫非常害怕。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徐:慢慢地 察:细看,观察 之:代发声处
则:同乃,原来是 罅:裂缝 焉:兼词“于此”
涵澹澎湃: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为:形成
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 山包括两部分,县城南的叫上钟山,县城北的叫下钟山。 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石钟山 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又叫“双石”。在地质 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 伏钟。两山相比,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 “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使:派
而:连词,表修饰
扣:同叩,敲击,敲打 独:单独,独自
硿硿焉:硿硿地响
绝:陡峭
固:仍旧,还是
译文: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 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硿硿地响,我仍旧笑笑, 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 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

语文统编版选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共39张ppt)

语文统编版选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共39张ppt)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元丰七年 (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 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 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 这篇文章。
文题解读
《石钟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 像一座玲珑剔透的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 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 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 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 特岩溶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之地。集 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 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 堪称世界之最。
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苏洵、苏辙 “三苏” 黄庭坚 “苏黄”(诗) 辛弃疾 “苏辛”(词)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唐宋八大家” (文)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绘画、文艺理论、厨艺
王士祯更将其与李白、曹植并称为汉魏以来,二 千余年间的“三大仙才”。
腾:传播
韵:声音
徐歇:慢慢消失
得:找到
之:代“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情境设置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 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 政治家,一个夜行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么?
“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
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
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不什,么因?为他对郦道
石钟山得名是因元为的风观水点进提出出质石疑洞,缝穴发出的 声音与钟声相似。 并且考证他,得出
4.本文写了作者的三新次的“结笑论”,,这你同能样说说他当时的心
驳论据。
研读第二段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作状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当然
4.森然欲搏人 搏:击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 6.涵淡澎湃而为面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 8.汝识之乎 知道
第一段: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 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
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 命名的真正缘由。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因事见理。得出了全文的中心 思想,属议论部分。
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莫”即“暮)” 南声函胡 ( “函胡 ”通“含糊)”
古今异义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古:往,到。今:适合,舒服。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
说有何不同?
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 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 像钟而得名;苏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 出的声音像钟得名。
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议论?
类比和对比的方法。
阅读课文第三段,思考问题
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 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具体指什么?
《石钟山记》是一 篇考察性游记。写 于宋神宗元丰七年 夏季,苏轼有黄洲 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 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的探究,说明认识 事物的真相必须 “目见耳闻”切忌 主观臆断的道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 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独具一格, 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 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 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书法上有“苏、黄、米、蔡、” “宋四家” 之称(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的
以绝秦望
断绝
至 • 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介词,直到
• 至莫夜月明 介词,到
• 送之至湖口 动词,到
• 色愈恭,礼愈至 形容词,周到,完备
• 淳熙丙申至日
名词,冬至
•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 副词,极
• 至若春和景明 表另提一事
• 至于颠覆
到 的结局
• 至于誓天断发 副词,表程度
• 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 此世所以不传也 古:表缘故。今:表结果的连词。
• 自以为得其实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 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词类活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名词作状语) 事不目见耳闻 (名词作状语) 微风鼓浪 (名词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 (名词作动词)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动词使动用法)
石 钟 山 记
苏 轼
石钟山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 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散文家苏轼曾 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 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 “坡公第一首记文”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位于湖口县鄱阳 湖出口处。海拔61.8米, 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 积仅0.2平方公里。因山 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 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 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 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 而相得益彰。
“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陋者”指李渤一类人。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
李必超课件
问题: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 的目的是考辨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 的得名原因是什么?
◆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 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 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 应,如乐作焉。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动词作名词)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 自以为得其实 形容词作名词
一词多义

余韵徐息 余固笑而不信 自
(剩余的。形容词) (我。代词)
自以为得之矣
(自己。代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水石相搏
(击,打。动词)
森然欲搏人
(搏击.动词)
焉 崆崆焉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 (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 且焉置土石里”)疑问代词,哪里 如乐作焉 语气词 语焉不详 代词,之
察 • 徐而察之 察看 • 向察众人之议 详审,分析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明察,调查清楚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
看得清楚,引为洁白
乐 • 如乐作焉
音乐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赏音乐
• 今王鼓乐于此 乐器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乐趣
特殊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心得,收获
十三学得琵琶成 助词,多用在动词后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 ”表推测疑问语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气得 (能够。助动词) 极乎游之乐也
鼓 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乐器。名词,一说敲击)
微风鼓浪
(鼓动、掀动。名词作动词)
一鼓作气 填然鼓之 击鼓
令赵王鼓瑟 弹奏
云 《水经云》 (说, 动词)
云霄间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 名作状,像云一样 然遍地风云,满街狼犬 喻政治风云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语助词,无实意
殆 殆与余同 思而不学则殆 百战不殆
副词,大概,可能 懈怠 危险,失败
固 余固笑而不信也
本来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牢固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 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何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表疑问,为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疑问代词,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 疑问代词,哪里
临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面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莫 至莫夜月明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故莫能知 (没有谁。否定性无定。动词)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自以为得其实
得到,引申为弄清、探明
与公甚相得也
融洽,好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激
吾得兄事之 必须,应该
古人观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此余之所得也
◆ 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 钟山得名的原因。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 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 元 ——言之不详
(叹)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惜)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 (笑)
概括每段大意把握文意,理清全文思路
古之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而大声发于水上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B、磔磔云霄间 省略句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 D、此世所以不传也 判断句 E、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1.《水经注》是谁的作品?是一部什么书? 《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他是记载
我国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记。
2.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以浪打岸石,声如洪钟命名。
3.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以山石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像钟声而命名。
4.作者认为李渤的观点不对,基本理由是什 么? 石头大都能敲击发出如钟一般的声音;这是
遗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留。动词)
使人遗赵王书 (送给。动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废 遗失,丢失 小学而大遗 遗漏,忽略 是时曹操遗孙权书 送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遗失,丢失
发 • 大声发于水上
动词,发出
• 又有剪发杜门
名词,头发
• 发其志士之悲哉
动词,抒发
• 秦王发图
动词,打开
•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动词,征发
是 是说也,人常疑之 (这。代词)
所在皆是也 (这样。代词) 岳父见教的是 形容词,对,正确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形-意动,认为……正确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判断词,是
定国是之诏既下
大事,大计
唯马首是瞻 助词,常与“惟”“唯”搭配表宾语 不知天上宫阙前,置判断词,是 今夕是何年
觉今是而昨非 形容词,对,正确
莅临指导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 介词,趁着
因笑谓迈曰
副词,于是,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依靠,凭借,引为通过
事出有因
名词,原因
实 自以为得其实 真实情况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实际
此皆良实
诚实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的确,确实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陡峭的
噌吰如钟鼓不绝
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理吗?(讨论一)笑寺可僧贵和,小苏童轼的笑行李为勃,二是探的山名 由来的是兴不奋对,的三,是在嘲后笑人李勃不实地考察。
李勃真的可笑吗?
看来苏轼的观点也 是错误的。
研读第三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耳:名词作状语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