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当前闽西客家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前闽西客家文化发展现状与展望作者:陈彬王雨婷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7期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的中原汉族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有机结合。
随着近几年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客家文化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客家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分析,给出相应建议。
一、引言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与归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生态,对客家文化的发展有一个详细的而明确的规划,增加客家文化的认同感,让客家文化更有活力,屹立在民族文化之林。
本次调查中,共在闽西地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58份,问卷回收率为89.5 %。
此外还在网络上发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闽西地区高校在校生,收到286份问卷。
故本次调查数据总量为644份,其中客家人占52.4%。
二、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客家文化认同感强烈。
调查中,75.56%的客家人认为作为一名客家人非常自豪。
44%的人认为拥有客家血统和会说客家话才是真正的客家人,说明了语言和血统是客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88%的客家人认为客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代表着客家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客家人作为外来族群,能够在岭南地区扎下根来,繁衍得枝繁叶茂,这离不开客家人对群族的归属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明显。
在“客家文化中最吸引您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客家美食和风俗文化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风俗文化占38.89%,客家美食占33.3%。
在“你认为客家民俗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的调查中,94.44%的人选择了客家民居,还有80%左右的人认为是历史文化和饮食习惯。
此外,分别有46.88%与28.13%的人认为客家文化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客家文化拥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客家人遍布全球,有较大影响力”。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原稿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余昌盛摘要: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
他们根据所处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融入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弘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关键词: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价值意义一、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今天它在历经千百年的沉寂后终于爆发出了属于它的独特的光芒。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地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居民的杰出典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土楼中大部分只是简陋实用的大型民居。
而从历年来土楼普查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在建国之后几十年里整个土楼社区的巨大变化,建造土楼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之前数百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型土楼的建造就迅速减少以致彻底消失。
但是现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从日本和欧美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旅游者。
伴随着土楼的申遗成功,现在客家土楼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且逐渐走出国门。
近年来,前来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客家土楼之风采所折服,称赞其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土楼旅游持续升温,土楼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
但为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影响土楼保护及旅游秩序,当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引导、特色发展,让客家土楼延年益寿,古韵犹存,永续利用。
二、客家人土楼文化形成的原因2.1土楼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在闽粤赣地区这个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客家土楼,具备防御功能是第一位要求。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调研目的和意义三、调研方法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4.1.2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4.1.3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4.2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4.2.1 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4.2.2 客家文化传承机构和团体的组织形式4.2.3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4.3 典型案例分析4.3.1 江西三江口客家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4.3.2 广东梅县客家文化的创新与推广4.4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前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该调研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客家村落、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等,了解客家文化的实际传承和发展情况。
另外,还将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访,就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客家文化是指由客家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建筑、风俗、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一般而言,传统客家菜多用肉类,主料突出,讲究“咸、烧、肥、香、熟、陈”。
咸:指客家菜偏咸,甚至有“吃在客家,咸是一绝”之说;烧:强调趁热吃,且“烧唔烧”成了品评菜肴是否好吃的标准之一;肥:普遍用油很重,肉食多选五花肉甚至纯肥肉,馅料用半肥瘦;香:做菜多煎、炸、炒、烧、焗、焖,以香口为佳;熟:做菜强调熟透、熟烂;陈:常用菜干等陈料,如梅菜扣肉。
客家饮食文化特征文化首先是环境的产物,随后才是交融的结果,饮食文化也不例外。
客家菜特征的形成,一方面与客家人的生活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相对当地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被称为“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广东梅州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又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包括以菜肴(客家菜)、小吃、茶、酒为系列的客家饮食文化,并因地域因素被吸纳到粤菜系中,使客家菜成为粤菜中独特的一支。
其中又以东江菜最负盛名,因广东境内客家人一向以粤东山区的梅县(现梅州市)为基地,并主要居住在东江流域,东江向西南流入广东省境内,故广东客家菜又称东江菜,与潮汕菜(潮州菜)、广府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
明清时期,客家菜系基本定型。
其中东江盐焗鸡构成了客家菜的典型代一、二两重。
酒宴菜肴数量讲究“六碗八盆十样”,盛器多用大碗、盆、钵。
这些与一向节俭的客家日常生活形成极大反差。
客家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客家人独特的饮食文化来考察客家妇女的地位,可以看到客家妇女的地位呈现为一种奇特的矛盾状态。
一方面传统的男权思想及社会普遍对女性生理的误解,使客家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
客家女性在吃饭时,通常是不能出现在餐桌上的,特别是未婚女性或未生育的小媳妇更是无权上桌。
盛了饭,夹了菜,她们的一日三餐只能在厨房灶台旁完成。
客家女性一般也不参加公共宴会,即使是小范围的家族餐会,女性也不能与男性同桌而食。
由此可见,在客家传统中,陈旧的社会性别话语权依然根深蒂固,客家妇女的传统角色定位并未改变,在社会总体价值体系下,客家女性依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尊崇的仍然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念。
连城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连城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调查报告引言:今闽西龙岩市人口基本由客家和闽南(又称福佬)两个族群组成。
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县全境,以及新罗区和漳平市的一些山区,占龙岩市总人口的80%以上。
所以,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
它是客家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一个侧面体现,也是中华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的又一具体例证。
具体包括:闽西客家方言、闽西客家文学、闽西客家艺术、闽西客家建筑等。
既然客家文化在闽西文化中这么重要,并且丰富多彩,那么它的现状如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呢?调查主题:关于连城客家文化产业的现状调查调查时间:2009年7月1日——2009年9月1日调查地点:连城县调查员:黄志华正文:一:连城客家文化风俗连城是客家人聚居地。
这里的文化积淀深邃。
每逢春节,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新泉烧炮、犁春牛、北团游大粽、芷溪花灯及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祥集城乡,各具独特风姿,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客家民俗文化的瑰宝。
1、连城客家文化风俗的种类有:天下第一龙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以村为单位组织出龙。
每条龙90板至150板不等,长可达1500多米,出游时神铳引路,配以锣鼓、十番乐队。
白天,龙似驾云雾而飞腾;入夜龙灯绰约腾跃如翔海底,极其壮观。
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罗坊走古事每年元宵节,村民抬着古事棚先在陆地竞走,然后列队下河逆水狂奔,场面壮观热烈,有"山村狂欢节"之称。
芷溪花灯芷溪花灯,由苏州引进,以宫灯为主灯,分二层结构。
外围配上花篮、纱灯、牡丹灯、鳌鱼灯,画上字画或装制罗汉、古装人物等,多达99盏小灯。
点灯用特制玻璃灯装蒸过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晒精选的灯芯。
每个花灯要12人抬护,元宵节芷溪按姓氏轮流出灯,曾出过110多个花灯长队。
花团锦簇,琳琅满目,配以苏州锣鼓和十番乐队,十分壮观,有“纸包火的奇迹”之称。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概述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一,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习俗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
客家文化在许多地方逐渐失去了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其核心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因此,深入研究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1.2 背景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民系之一,其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网络以及特有的建筑风格等都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影响等因素,客家人在当代社会中逐渐丧失传统身份认同感,并面临着日益减少的使用客家语言和遗忘传统习俗等问题。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对社交媒体、电视节目以及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的普及,也使得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流行文化,进而对传统客家文化产生疏离感。
1.3 研究意义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其保护与传承关乎着整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完整性。
通过深入探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增强对该文化保护工作的认识,并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同时,通过提出对策建议和解决方案,可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共识,并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篇长文将围绕以上大纲所列目录展开详细论述。
在"1. 引言"部分中,概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背景情况,并指出了研究该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接下来,在"2.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部分将具体分析客家文化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现有保护措施的不足之处。
在"3. 问题根源分析"部分将深入剖析导致问题存在的社会背景因素影响、文化认同和转变困境以及教育与传承问题。
随后,在"4. 对策建议与解决方案提出"部分将提出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设立客家文化保护基金及建立多元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
客家人的名词解释客家人,是指具有客家族群血统背景以及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区,以及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客家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都为客家人群体带来了独特的特征。
一、客家人的起源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公元前3世纪,客家人就已经形成。
大约在那个时候,由于中原的动荡战乱,很多汉族人便迁居到岭南地区,并定居在山区。
而这些汉族人就是客家人的先祖。
由于居住在山区,他们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外界形成了一定的隔离。
二、客家人的文化特征1. 语言:客家话,即广义的客家语系,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分支。
客家话拥有浓郁的方言特点,其发音和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客家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族群,通过使用客家话,使他们能够互相识别和交流。
2. 客家饮食:客家菜以清淡、鲜美而闻名。
受到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影响,客家菜以烧、煮、炒的烹饪方式为主,注重保留食材的原味。
蒸、炖、烘焙等独特的烹饪方法也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
3. 建筑:客家人的建筑多以土楼为代表。
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典型建筑,它巍峨壮观,拥有防御功能和多层楼共同居住的特点。
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瞩目的景点之一。
4. 传统习俗:客家人重视家族观念和族群意识。
传统的客家婚嫁习俗、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等,都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三、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客家人的形成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
在古代,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客家人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发展壮大了自己的族群。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客家人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尤其以经商为主,逐渐形成了客家人的商业文化。
当前,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客家人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
客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束独特的光芒。
客家文化传承
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华南地区独树一帜。
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以传承为基石,源远流长。
客家人经过几百年的深入繁衍和交融,培养了卓越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积淀。
客家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客家文化传承的形式、挑战和未来发展。
一、客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客家文化是四个主要地理方言群体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苏、台湾等地。
客家人重视家族传统,注重家族纽带和亲友关系的维系。
这种关系网络通过客语的使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古老的文化习俗来保持。
此外,客家文化还强调农耕文化和山水诗意,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二、客家文化传承的形式1. 语言传承客家话是客家人之间交流的语言基础,也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家庭、社区和学校等途径进行传承。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客家话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语言传承造成了挑战。
2. 文化节庆客家文化节庆活动是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途径。
比如,花甲祖(50岁大寿)和百岁大寿等婚丧嫁娶等传统节庆活动,重要的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庆典来传承民俗和礼仪。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旅游资源和文化节庆,促进客家文化传承的发展,提高客家民众的文化自信心。
三、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1. 城市化的影响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向城市集中,导致很多客家人离开原居地。
这种城市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 年轻一代的流失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年轻的客家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在外漂泊。
这使得家族传统和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降低。
四、客家文化传承的未来发展1. 教育传承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客家文化的传承是保护这一文化的重要途径。
应该将客家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组织宣传和讲座活动,鼓励学生学习和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客家文化是中国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进,客家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下面将从语言、建筑、饮食和传统节日四个方面,介绍客家文化的现状。
首先,客家语言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日益衰退的局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普通话的普及使用,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已经不再使用客家语言进行交流。
这导致了客家语言的传承面临困境,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流利地使用客家语言,这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客家建筑方面,传统的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土楼被拆除或改建,导致了传统建筑的丧失和客家文化的减弱。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采取保护措施,但是客家建筑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
再次,客家饮食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认可。
客家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现代快餐文化的兴起和西方食品的涌入,一些传统的客家美食正在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最后,客家传统节日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客家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精神追求。
然而,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社会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客家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和推动传统节日的传承,但是客家传统节日仍然面临困境。
综上所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相关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如此,客家文化才能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贺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贺州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贺州处于湘、粤、桂三省的结合部,有着“粤港奥后花园”的美誉,东与广东省肇庆市、清远市毗邻,北与湖南永州市相连,自古以来就是百越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贺州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在全市两百一十万人口中就有近八十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全市60%以上的人口会讲客家话,客家话是贺州除了普通话以外的通用语言。
以贺州为中心500公里范围内客家人口超过3000万人。
贺州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十分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围屋)不仅数量多而且平面布局形式各异;客家婚嫁、山歌、节庆、服装等习俗历史源流十分久远,民风古朴。
源于华夏正统又吸收贺州其它族群文化元素且具有贺州特色的客家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广泛应用流传,这在各地客家人聚居区都是不多见的,多元客家文化是贺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
长期以来,偏于桂东一隅的贺州被人调侃为“省尾”,这座被“边缘化”的“边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纵有地处湘、粤、桂“三省通衢”的“独家优势”,却一直缺乏一张可以“吆喝”的名片,让世界闻到贺州这坛“深巷美酒”的独特芬芳。
而纵观广西,南宁因民歌节而一炮打响,钦北防因北部湾而风生水起,贵港梧州因西江而风起云涌……我们的“邻居”都因为打准了一张张牌,从而赚足了眼球,聚拢了人气,赢得了政策,汇聚了一种城市发展之“势”,迎来了喷薄而出的大发展。
年轻的贺州意识到,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我们需要打好一张牌,向世界递出一张闪亮的名片!而贺州客家文化作为这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贺州不仅有多彩多姿的客家传统民俗文化、客家山歌以及众多的客家文化精品,还有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屋建筑群和我国唯一的客家生态博物馆。
“打好客家牌,下好客家棋,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贺州的发展满盘皆活!”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始了打造客家文化的探索。
于是,2005年,贺州市承办了亚细安(东盟)客属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一、背景分析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语言、建筑、饮食、音乐、戏曲等形式,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关注。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及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客家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目前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如何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客家文化产业的现状目前,客家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客家文化旅游景区、客家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客家文化节庆活动等项目已经成为客家地区的旅游名片。
比如,广东梅州的客家村落、福建南安的客家土楼、江西上饶的婺源古村落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同时,一些客家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木雕、刺绣、陶瓷等也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此外,客家文化节庆活动如“三月三”龙船竞渡、端午节赛龙舟等也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
然而,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客家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虽然客家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目前客家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多数还是由政府组织或民间社团经营,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和能力。
二是客家文化产业的产品品质不一。
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客家文化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部分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是客家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
客家文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元素,但在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创新上还有所欠缺。
四是客家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不够。
客家文化产业的宣传工作相对较弱,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三、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市场化运作。
要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市场化运作,引入企业和资本参与客家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产业的效益和规模。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投资激励等手段,鼓励企业和创业者投资客家文化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客家是什么地方的民族
客家是什么地方的民族客家,一个具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客家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台湾等地方,而在这些地区,客家人自称为“客家人”,也被外界称为“山客”“崤客”等。
客家民族的来源关于客家民族的起源,历史学家认为,他们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民族。
传说客家人最早是殷商时期的中原人,后来因战乱迁徙到南方地区,形成了如今的客家民族。
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包括战争、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
客家民族的文化特色客家民族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饮食文化。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虽然客家话的方言众多,但都属于汉藏语系汉语下的汉语方言。
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如客家人喜欢吃米饭搭配腌菜,腊肉等美食。
此外,客家人的民间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彩,客家山歌、客家茶艺、客家花灯等民间艺术形式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民族的生活习俗客家人以勤劳、朴实、团结著称,他们重视家庭、孝顺父母,在婚丧喜庆之类的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客家人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客家民族的发展现状现代社会中,客家人也已经融入到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客家文化也逐渐被保护和传承。
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如设立客家文化博物馆、保护客家建筑风格等。
总的来说,客家民族是一个有着独特文化的群体,他们的语言、饮食、传统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是中国众多多元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独特的花朵。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责任。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
客家文化弱势分析报告在分析客家文化弱势的报告中,我们将聚焦于探讨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困境,以及其所处的劣势地位。
尽管客家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今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消退。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分析:1. 资源匮乏:客家地区通常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或农村地带,资源匮乏是客家文化发展面临的一大困境。
相较于大城市,客家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相对有限,导致文化传承和推广活动的困难。
2. 平台缺失:客家文化在媒体和文化产业方面的曝光度相对较低。
大部分的文化展示、演出和推广活动往往集中在城市地区,缺乏对客家文化的专门平台。
这使得客家文化难以进入主流文化领域,进一步削弱了其影响力。
3. 行政支持不足:有时候,客家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情况下,客家文化的发展往往难以获得必要的经费、政策和法规保护,导致其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4. 学术研究的不足:客家文化的研究在学术界中相对较少。
缺乏深入的学术研究和讨论,难以对客家文化的历史、民俗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保护和传承。
这也限制了客家文化在学术界和学校教育中的传播和推广。
5. 青年流失: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客家地区追寻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客家文化传承的断层,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弱,从而加剧了客家文化的衰退。
尽管客家文化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和弱势,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发展趋势。
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逐渐意识到了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和推广客家文化。
此外,一些组织和个人积极努力进行客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文化交流,都可以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总结中,我们强调了客家文化所面临的一些弱势因素,同时也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够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客家民居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客家民居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客家人民族特有的居住形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客家民居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报告旨在分析客家民居的现状发展,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策略。
2. 客家民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客家民居是指中国南方地区客家人特有的居住建筑。
它融合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客家民居一般呈四合院的形式,构造严谨,布局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它还融入了周边自然环境和地理特点,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
客家民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客家人民族的象征之一,是客家人民族凝聚力的来源。
客家民居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宗教和道德观念,代表着客家人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 客家民居的现状发展3.1 文化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得以出台,旨在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促进客家民居的发展。
客家民居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
3.2 旅游开发与利用客家民居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许多客家民居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推动了客家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3.3 现代化与改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客家民居经历了现代化的改建。
原本的传统建筑风格逐渐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这给客家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一些改建的客家民居注重保留传统的建筑元素,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客家民居的未来发展方向4.1 保护与修复客家民居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民居的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加强修复与技术支持。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护客家民居内涵的传承。
同时,激发社会各界对客家民居保护的重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广东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及未来之展望——以梅州为重点的分析
地方文化研究2019年第5期︵总第41期︶广东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尧模式及未来之展望———以梅州为重点的分析宋德剑(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文章基于以梅州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为重点,对广东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客家文化产业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文化凝练、民众参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多元投资等诸面向进行努力,以实现客家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广东;客家;文化产业;模式;展望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9)04-0083-10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比斯特和帕特里夏阿伯丁在《2000年大趋势》中断言,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投资文化将对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产生影响,它有着乘数效益,文化将使旅游业大受裨益,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提高不动产的价值。
”1〇由于文化产业需要的自然资源不多,主要依赖智慧的创造,因而在信息时代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研究视野的拓展与客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客家文化产业研究与实践成为客家学界与客家地区关注的热点,时至今日,这方面的成果可谓层出不穷,蔚为大观。
广东自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以来,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随着梅州、河源,乃至深圳、惠州等客家地区对客家文化的日益重视,全省的客家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由于缺乏经验、基础较弱、观念滞后、人才匮乏等原因,遇到了不少发展的瓶颈,急需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因此,分析广东目前客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创新,寻求客家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推动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客家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从中归纳出其不同的运作模式,并尝试在现有的产业运作模式的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的文化产业的合理走向提出自己的思考。
上杭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调查报告
上杭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调查报告一、序言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与手段。
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使文化产品进入流通、交换、消费的环节,按照产业的要求和原则来经营和管理。
弘扬和发展客家祖地文化,其最终目的是发展闽西,服务海西,促进海西经济腾飞。
那么,如何做大做强客家祖地文化,以此来带动闽西经济的发展,就这个问题,我们的调研小组分赴闽西各个县城对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我负责了上杭县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的实地调研。
二、调查背景上杭是闽西客家祖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副其实地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的宝地,历来有诗画戏曲之乡、山歌之乡、建筑之乡、谱牒之乡等美称。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加强和挖掘客家文化内涵,弘扬客家精神,开拓进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贯彻《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保护发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的重要举措。
三、调查主题关于上杭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四、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上杭县的客家文化产业化的现状,采取何种策略来保护和发展客家文化,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避短扬长,把文化领域的部分行业推入市场按产业来经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做强做大。
考虑到上杭县客家文化产业化刚刚起步,甚至还未做到产业化的程度,本文暂撇去其他客家文化内容,侧重对上杭的客家族谱,傀儡戏和客家山歌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
五、调查时间、地点调查时间:2009年7月1日——2009年9月1日调查地点:上杭县六、调查人员:胡晓炉七、调研内容客家族谱馆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与正史、地方志共同构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涵盖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史、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独特的、其它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客家化发展现状
客家化发展现状客家化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社群中,促进和弘扬客家文化、语言、传统和价值观的过程。
客家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民系,拥有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民众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在客家化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高度重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根据客家文化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设立了客家研究机构,出台了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和规划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教育领域,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客家文化的教育。
一方面,开设了客家语言和文化课程,培养了一批客家语言和文化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设立了客家学院,开展了客家文化的研究,为客家化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除此之外,各种客家文化活动也在各地展开。
建立了客家文化村、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团体,举办了客家戏曲、客家歌舞等各类文艺演出,增强了地方的文化氛围,提升了社会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然而,客家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客家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给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新生代的文化认同和追求多元化,也使得客家文化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推动客家化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通过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提升客家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客家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对接,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使之与现代生活更好地结合。
总之,客家化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协作,才能够实现客家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为客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文化发展现状及发展
【摘要】客家经过五次大迁徙,在赣闽粤边区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天下意识、亲情意识、文教意识、忧患意识。
本文就整合客家
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客家非物质文化资源、发展客家文化产业等方面进
行介绍。
【关键词】传承;创新;客家文化;世界客都
阐述客家文化,很自然涉及到客家源流。
据客家学研究者认为,客家先民经过五次大迁徙,在南方人烟稀少的赣闽粤三省交界(即赣南、闽西、粤东北)的三角地区逐渐形成客家民系的诞生地。
正所谓“逢山必见客,无客不居山”。
由于不断迁徙,客家人形成了许多特点如团结聚居、家庭民主、妇女参加劳动、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等特性,加上客家人保留和发扬中原华夏文化,便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客家文化。
其中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发达,是我国客家人最大的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
”
1.客家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一个民族或民系的物质产生和精神生活相联系。
从客民第三次南迁开始,在赣闽粤边地区,客户(绝大部分为客民)占了主要地位,由于长期共处和交流,多数南下汉人与少数原来土著居民的风俗习惯、语言、经济政治利益、文化心理已融为一体,所以客家民系约在南宋时代就初步形成,在三江流域就出现赣州、汀州、梅州等文化城市,这些城市都留下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轨迹。
客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其中包括保留着浓厚中州音韵的客家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如寨堡式的圆柱形或方形夯土围屋、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穿堂屋、锁头屋、下山虎、四点金、多杠楼屋以及中西混合式等;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被誉为“南国牡丹”的广东汉剧;独具特色的饮誉海内外的客家风味食品,如盐炯鸡、酿豆腐、浮水鲩丸、姜酒鸡等。
2.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的发展现状。
客家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赣、闽、粤的资源文化。
客家文化继承了包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治国兴家主张和思想、忠孝节俭的礼俗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
精神;客家文化与各民族、各民系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又融进了新时代的元素,从而具有多元性质。
客家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儿女,使客家人锻炼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勇于创业的性格和团结奋斗、爱国爱乡精神,培养了洪秀全、刘永福、丘逢甲、黄遵宪、孙中山、朱德、叶剑英等楷模。
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名人辈出,被誉为“文化之乡”、“人文秀区”,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交流活动比较频繁,文化产业初露端倪,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世界客都”正在成为引领梅州走向世界的名片之一。
客家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客家文化创造力不足。
客家文化往往表现为感觉敏锐,勇于尝试,但耐力不足,缺乏创新发展。
历史上客家文化巨子不时出现,如黄遵宪等,往往是某个大人物奇军异起,但由于缺乏深厚的长盛不衰的流派,从来没有出现过群星璀璨、众星拱月的现象;客家文化竞争力不足。
客家人很务实,但这不完全是好事,由此导致不重视思想理论层面的总结和提升,对高层次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对文化缺乏一种敬畏之心和自觉的追求;客家文化产业规模小。
客家文化产业初露端倪,但文化产业规模小,缺乏能管理、敢开拓、善发展的领军人物和核心阶层,在深度上还没有可以引领的大品牌,旅游、演艺、出版等事业发展较慢,缺乏用精品意识去做高端产业的理念。
3.传承客家文化,推进客家文化发展
3.1 加强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
突破框框,加强对众多历史悠久的客家祖祠、祖坟、祖居以及其他文物的保护力度,使之成为传承弘扬客家文化,凸显梅州作为“客都”地位的重要载体。
3.2 继续建设客家文化场馆。
在梅城,已经建设有中国客家博物馆、院士广场、客天下等标志性建筑,成为梅州客家人寻根谒祖、人文历史展览和对外交流的平台。
在各县要继续推进客家文化场馆建设,使之成为各县的纪念性、客味浓的博物馆,成为联结客情乡谊的桥梁。
如大埔县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丰顺县的坚真公园等。
3.3 定期举办客家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统筹客家山歌旅游节、客家美食节、梅州客属联谊会、新时期“梅州精神”大讨论、客商大会、“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客家民俗文化大赛等活动,继续举办客家歌曲创作大赛,“客家人”诗歌
创作大赛、客家风情摄影、梅州乡村风情自驾游等,以及各县举办有主题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丰顺县的“温泉文化旅游节”、大埔县的“西岩茶香旅游节”、平远县的“脐橙旅游节”、蕉岭县的“金桔节”、五华县的“热矿泥浴节”等,使客家文化、学术交流、旅游观光等有序、有效推进,不断提高梅州交流交往的层次和质量,激活客家人爱国爱乡的热情。
3.4 开发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目前比较成功开发有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等客家文化生态旅游,要继续支持、鼓励各县(区)开发以客家文化为内涵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
如五华县开发的益塘风景区,兴宁市开发的神光山森林公园,梅县开发的联芳楼、南华又庐,大埔县开发的泰安楼、花萼楼,丰顺县开发的黄花村乡村游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充分利用乡村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又让游客领略自然、人文风光,感受客家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客家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承。
3.5 加强与文化传媒合作,打造客家影视精品。
充分利用《客家大观园》、《客家人》、《梅州侨乡月报》、《梅州日报》等平台,争取与闽、赣等周边客家社团合作。
邀请影视公司拍摄反映梅客家文化发展史的电视剧,将其打造成海内外客家同胞都喜欢的影视精品。
3.6 弘扬创业文化。
弘扬传统客家文化的创业文化是振兴客家地区社会经济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而今,当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笼罩全球之际,海内外的客家人则早已发出“天下客属是一家”的共同呼喊, 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
20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新近制订的﹤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 , 审时度势地鼓励、引导和支持百姓、能人创业,鼓励各种形式的业,包括加快本土创业、引进外部创业力量、走出创业等。
就必须大力弘扬客家本土创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