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绝对完美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1.草原(说课稿)
草原一、说教材《草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
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
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看草原,大家都说好。
大家都说,在羊肠小道上看草原,好像站在大海边上,任眼前的草浪涌过来。
天的边塞草是淡淡的黄色,地的边塞草是密密麻麻的绿色,真是奇诡呀!妈妈带我去游草原,爸爸说,这一定要带刚刚种下的柳树、桦树苗。
路边的人家,门前都种上了桦树和柳树。
那叫一丛一丛的绿,是大风拂过来的。
大风整日的拂过大山大岗。
嘿!你快来看,风把妈妈的长发吹成大卷,也把大山大岗的沙子吹成一阵一阵的飞了起来。
砰砰!像枪声一样。
人们在一片砂泽地上被紧紧地包围着。
我轻轻地走进一片绿中,要到草地上心之大地观看,作一首意境诗。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从妈妈的携中拿出一把瓦伞,撑在我爸爸的放下来飘起又放下来的一片高高的大桦树下。
我看着天边下起了雨,赶紧拉着妈妈的手,跑到妈妈的房子里躲雨。
可我等呀等,雨越下越大,一滴一滴地掉在妈妈们的头上玩儿着。
妈妈说:“喂、宝贝,你不要害怕,整天陪着我玩儿,有什么事都不要怕。
记住:你是勇敢的。
”我真像一颗小草原上的小百灵鸟。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草原》,掌握本文的大意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情景启发法(2)释义导入法二、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
2. 学习掌握课文重点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听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分组讨论,探究课文情感。
5. 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6. 评价优秀作品。
7. 总结,课后作业。
4. 课堂延伸本课主要教授“状物诗”的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事物,以其特点为核心,抒发自己的感情。
可以选择校园中的一角,通过对这个地方的描写,抒发情感。
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春天到了,草原绿了。
风吹过,小草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翻腾着,一浪高过一浪。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完整版
··
··· ···
一·片·。静车寂跟的着草马原·飞热··过闹··小起·丘来,:看欢见呼了声几,座车蒙声古,包马。蹄声,响·成·
1 草原
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 “蒙汉情深”的地方。(课后第三题)
1 草原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 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 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
知识备查
草原:指半干旱地区杂草丛生的大片 土地,间或杂有耐旱的树木。
本文介绍的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 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河下游。
1 草原
1 草原
60多年前,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走进内蒙 古陈巴尔虎旗,写下了这篇经典散文《草原》。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的脚步,走进辽阔的 大草原,去深入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吧。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 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朗读指导 想象画面,读出草原的安静。
1 草原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 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以动衬静
1 草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 如玻璃的带子——河!
河
比喻
带子
朗读指导
想象画面,读出草原的
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心情激动
主
客 民族团结互助
情谊深厚
1 草原
主客联欢图
默读第4、5自然段,完成图示。
主人
主客 联欢
端肉 敬酒
客人 回敬
举杯 回敬
唱民歌
套马、摔 跤、舞蹈
也唱 也舞的舞, 起来 唱的唱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草原》一文。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文章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 学会课文中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领悟课文描绘的草原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子理解和文章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示范。
4. 句子解析对文章中重点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文章结构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描绘草原的顺序。
6. 主题思想探讨讨论课文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草原》2. 主要内容:生字词句子解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3)谈谈你对草原的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
2. 答案:(1)课文第2、3自然段。
(2)例句:在广袤的草原上,牧羊人悠闲地放牧着羊群。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对草原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2. 句子解析3. 文章结构分析4. 主题思想探讨5. 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1. 正确发音: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拼读生字词,纠正发音错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草原》最新精品课件ppt完美版
天底下:(读)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 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 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品味:用比喻的写法,把草原比 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草原 的静态描写中又有羊群的 动态描写,动态和静态相
2020/11/2
结合,写出草原景色很优美。绿 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 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2020/11/2
词语意思
境界: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情况。 洒脱: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 迂回:回旋,盘绕。 拘束: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一碧千里:十分广阔,一片绿色。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翠色欲流:绿色浓润得像要
流淌下来似的。
2020/11/2
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跟 草原有关的 哪些画面?试着用小 标题概括。
2020/11/2
天底下:(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 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那么柔美
2020/11/2
渲染
勾勒
2020/11/2
2020/11/2
中国画
品味:“渲染”“勾勒”均是绘 画用语,“渲染”指用水墨或淡 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 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指用线 条勾画出轮廓。老舍将草原拟为 一幅挥毫泼洒的中国画,突出了 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
2020/11/2
交流品味 答1:作者初次到草原抓住天空、 天底下这两方位来描写草原的。 天空:(读)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 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2020/11/2
品味:作者连用两个“那么”, 写出草原这地方空气新鲜,突出 草原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包含 着草原景色你的能美用。“那么 ……那么……”仿写一个句子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课件(共27张PPT)
1草 原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说说你对草原的印象。
初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我会读 陈巴尔虎旗 蒙古包 马蹄 奶豆腐 鄂温克
多音字
měng
蒙古包
měng
蒙古族
mēng
欺骗。 蒙骗
méng
覆盖。 蒙上一层纸
méng
启蒙Leabharlann 开导蒙昧, 使之明白 事理。
学写字
国 画 勾 画
身处这样美的环境中,作者有 怎样的感受呢?
“我”会唱些什么歌?
“我”会低吟哪首小诗? 如果你是骏马和大牛会 回味些什么?
讨论:在写景中 融入感受有什么
好处?
熟读积累
这次,我看到了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 ,空气是
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
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
互动课堂
第二课时
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最喜欢 的语句。
喜迎远客图
默读第3-5自然段,画出具体表现 “蒙汉情深”的地方。
主客联欢图
讨论:这些关键 词让你体会到了
什么?
面对主人的热情招待,客人是如何做的呢?
主人
主客 联欢
端肉 敬酒
客人 回敬
举杯 回敬
唱民歌
也唱 起来
套马、摔 跤、舞蹈
情谊 深厚
课后作业
读一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或者 读一读其他作者描写草原的文章。
也舞的舞,唱 的唱,还要骑 一骑蒙古马
主人们敬酒时会 说些什么?他们的表 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客人们是如何回 敬的?会说些什么?
请你上台演一演主客是如何联欢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课文原文及教案这次我去了草原,那里的天空比其他地方更加美丽,空气清新,天空明亮,让我想高歌一曲,表达我的快乐心情。
草原一片碧绿,四周都是XXX,羊群在XXX上下来走去,就像在无边的绿毯上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小丘的线条很柔美,就像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绿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景象令人惊叹,又让人感到舒适,想要久久地站着欣赏,也想坐下来吟唱一首美丽的小诗。
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骏马和大牛也会静静地站着,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去的是XXX虎旗,汽车行驶了150公里才到达目的地。
整个路程都是草原,行车非常自由,只要方向正确,怎么走都可以。
刚进入草原,听不到任何声音,也看不到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快速飞行的小鸟。
走了一段时间,远处出现了一条弯曲的明亮的带子——河流!牛羊和XXX开始出现,隐隐约约可以听到鞭子的轻响声。
很快,一群马出现在远处的小山上,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种颜色的衣服,群马奔跑,衣袂飘扬,像一条彩虹飞向我们。
这是主人来欢迎远方的客人。
他们见到我们后,立即转向,欢呼着,飞快地跑来,在汽车左右和前面引路。
原本寂静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我们跟着马过了小山,看到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面有很多马和车,很多人从几十公里外骑马或坐车来看我们。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我们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热闹闹地握着,握住不放。
虽然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我们的心是一样的。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要民族团结互助。
本文介绍了著名作家XXX和他的写作背景。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检测预情况,包括指名认读生字新词和书写指导。
最后,学生再次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文章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草原人的好客和欢乐的联欢场面,以及离别时的深情告别。
课文第一自然段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XXX先生通过怎样的手法展现出来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草原》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单元,主要详细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3.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问题。
3. 讲解生词:针对学生标注的生词,进行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句子创作,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草原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草原》2. 重点词汇:辽阔、碧绿、一望无际、奔驰、牧民、和谐共处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4. 写作方法:描写、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草原的文章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草原文化。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写作灵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草原》教案(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草原》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透过语言文字想开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学习单元页,了解单元语文要素。
1.读人文主题“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说理解。
师:你们背起行装出发过吗?去过哪?2.质疑:山川湖海的心跳怎么触摸?师:你们触摸过这些地方的“心跳”吗?(板书:心跳)怎样才能触摸它们的心跳?读一读阅读要素。
3.引出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点明:透过文字想开去,就能与作者一起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板书:想开去)二、多方法展开想象,理解难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说理解。
师:课文都读了吧,这些词语会读吗?读一读。
渲染勾勒迂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生读词语师:哪个词能让你想开去?说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说。
点明:由一个词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或经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想开去。
(板书:联想想象)让我们读着老舍的文字,想开去,去触摸草原的心跳。
三、自读思考,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试着由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讨论交流:草原美景、迎接客人、热情招待、依依惜别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一)朗读讨论,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表达方法。
1.过渡:这草原的景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2.明确:除了写景,还写了作者的感受(和想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课件(共27张PPT)
呼伦贝尔大草原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位于大兴 安岭以西,因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它是世 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地域广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 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满族人。中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 馆》《四世同堂》。
词语理解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 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峻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束缚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近义词
清鲜——(清新) 洒脱——(潇洒) 羞涩——(害羞) 勾画——(勾画)
惊叹——(惊讶) 静寂——(安静) 拘束——(拘束) 舒坦——(舒适)
指点书写
襟 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 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 止”,不能写成“上”。 裳 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 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多音字
lè(勾画)(悬崖勒马) 勒
lēi(勒紧) měnɡ(蒙汉情深) 蒙 mēnɡ(蒙骗)(蒙头转向) ménɡ(蒙蔽)(蒙蒙细雨)
反义词
明朗——(昏暗) 热闹——(冷清) 舒坦——(难受)
愉快——(悲伤) 羞涩——(大方) 洒脱——(拘束)
想一想:访问记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地点转换的顺序)
初入草原 接近公社 蒙古包外 蒙古包里 告别草原
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 风景美丽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 来到很远的地方欢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相互握 手,非常热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课件(共30张PPT)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 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 演了民族舞蹈。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 么舍得立刻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 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新我 课会导 写入
tǎn
毯
chén
陈
shang hóng
裳虹
tí fǔ shāo wēi
蹄腐稍微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理清课文自然段,为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描写草原秀美的风景。 第二部分(2-3):写主人喜迎远客的场景。 第三部分(4):写蒙古包内主客联欢的场景。 第四部分(5):写主客话别的情景。
这句话写出草原 碧绿 、 广阔 的特点。
课文结构
空气新鲜 天空明朗 风景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翠色欲流 回味无穷
草
原
群马疾驰 欢迎远客
人情美 载歌载舞 盛情款待 夕阳西下 依依惜别
草原风景美 蒙汉情谊深
草原盛会——那达慕
拓展延伸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 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爱好的一种传统的 群众性集会。那达慕上的主要活动有赛马、摔 跤、射箭等。这些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 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较全面 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群众的综合素养。那 达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反应了蒙古 族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拟人
在这境域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 草原类文阅读(含答案)
1 草原1.课外阅读。
优美的牧场,热情的哈萨克(节选)来到牧场中,只见浑圆起伏的高山草丘上,长满密密的翠绿云杉,山脚下牛羊成群,哈萨克人的白毡房点点洒落山间,阳光洒在原野上层次交错分明。
当你在贪婪地看着眼前的美景时,会有哈萨克牧民策马吆喝着,从你身旁一掠而过,心里一阵冲动,“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差点就唱开了。
到牧场上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骑马。
在牧场入口处,一匹匹披红挂绿的马在哈萨克主人的牵引下,含情脉脉地等着游客来光顾。
我挑了一匹栗色小马,主人是一个沉默的哈萨克姑娘,她把马鞭递给我的时候告诉我,下马之后要拿好皮鞭,最后就靠认皮鞭来付钱。
然后待我战战兢兢地坐到马背上后,她也一跃上马,坐到我的后面——没办法,谁让我是第一次骑马没有经验,缰绳还得她来控制,但总觉得很别扭。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我们的马队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进入牧场后的山中,小路高低起伏,蜿蜒崎岖,时而上山,时而跨过小河,让清凉的水溅到身上,路旁群山山势险峻,云杉丛生,抬起头来,翠绿的云杉和蓝天上的流云慢慢淌过;侧过头去,河中的水潺(chán)潺流淌在一片乱石滩上,时有树干横卧河上,清幽静谧(mì)。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知足——()悠然自得——()2)文中的破折号和“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中的破折号的作用一样吗?3)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在文中画出来,这句话和下面的内容是关系。
4)短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而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草原》教案(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草原》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透过语言文字想开去,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学习单元页,了解单元语文要素。
1.读人文主题“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说理解。
师:你们背起行装出发过吗?去过哪?2.质疑:山川湖海的心跳怎么触摸?师:你们触摸过这些地方的“心跳”吗?(板书:心跳)怎样才能触摸它们的心跳?读一读阅读要素。
3.引出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点明:透过文字想开去,就能与作者一起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板书:想开去)二、多方法展开想象,理解难词。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说理解。
师:课文都读了吧,这些词语会读吗?读一读。
渲染勾勒迂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生读词语师:哪个词能让你想开去?说说你想到的画面。
生说。
点明:由一个词语联想到相关的事物或经历,或者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就是想开去。
(板书:联想想象)让我们读着老舍的文字,想开去,去触摸草原的心跳。
三、自读思考,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试着由所读的文字想开去,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2.讨论交流:草原美景、迎接客人、热情招待、依依惜别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一)朗读讨论,初步了解第一自然段表达方法。
1.过渡:这草原的景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2.明确:除了写景,还写了作者的感受(和想象)。
3.思考批注:哪句写的是看到的景?哪句写作者的感受?(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师:哪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感受?(生说)(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草原景色美,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
过渡:作者想——高歌一曲,他——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是怎样的景让作者产生如此强烈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类文阅读-1 草原(含答案)
类文阅读-1 草原草原八月末(节选)梁衡车子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
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
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
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
停车下地,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
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
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玻璃缸里的鱼,或阳光下的影。
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
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
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
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
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
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
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
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
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
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选自《意林》)1.“发号施令”的意思是,在文中指的是。
2.第二自然段用了()。
A.静态描写B.动态描写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3.用“”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发命令,下指示让翠绿的草一下子都变黄了2.A3.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
4.示例:这段话写出了八月末草原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是震撼人的心灵的,是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并沉醉其中的。
美丽的大草原(节选)苑凡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méng měng)古大兴安岭南端,那里地势平坦,水草茂盛,是一个天然牧场。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太阳高挂空中,万缕金光温柔地抚摸着群山、草原。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知识要点(部编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知识要点(部编版)一、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美丽的草原以及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二、理解词语【翠色欲流】: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洒脱】行动自然,无拘无束。
【迂回】回旋,环绕。
【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四、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草原的美?课文从草原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远迎款待汉族同胞的人情美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美。
阅读方法解密找中心句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五、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初到草原看到了天空、草原、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一碧千里,小丘线条柔美,羊群多而自由,骏马、大牛有时静立不动,像陶醉在这美景中一样。
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七、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青山绿水披红挂绿绿盖叠翠八、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并背诵。
朗读时通过轻快的语速就能表现出喜爱之情。
背诵可以通过抓主干(重点景物)的方法进行,也就是抓住“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白色的羊群、柔美的小丘、静立不动的牛羊”等背诵。
九、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十、蒙古族人民是怎样迎接、款待、送别客人的?从蒙古族人民跑几十里去迎接客人、盛情款待远客、敬酒联欢、深情话别等可以看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一种人情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句)
体会感情
草原这么美,作者是 怎样直接表达感情的? 请找出第一自然段中直 抒胸臆的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那么么 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 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 诗。
学
生
习
字
绿 毯 陈巴尔虎旗 衣 裳
彩虹 马 蹄 奶 豆 腐
稍有 微笑
渲染 拘束 低吟 迂回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
解释下列生词: 1.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2.渲染:用水墨或色彩涂抹画面 3.羞涩:难为情,不自然的样子 4.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 5.迂回: 回旋、环绕。
6.拘束: 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 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大花。
把
比作白色的大花。
草原像绿毯. 羊群像白花.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 上了白色的大花。
仿写: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
你真棒
请说说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围绕中心句,作者描写了草原哪
几方面的内容?
草
景 美
草原 美景
原 人 欢迎远客 美 亲切相见 民 热情款待 族 联欢话别 美
思考:
课文第一自然段主
要抓住草原上的哪些景 物来描写?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
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 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 我满心的愉快。
绿草原,大家难分难舍。
—河!
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解释说明,这句话是把 河 比
作 带子 。
2.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式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
舞,像一条彩虹朝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把 骑马的男女老少比作 彩虹
。
3.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
句话的理解。蒙古和汉族人民有如此的深情厚谊怎舍得马上分别呢?
我们站在蒙古包外,热情的话别,夕阳的余晖映射着一望无际的碧
热情款待
从这些场面中你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
四 联欢话别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 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 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 的唱,骑一骑蒙古马。
套 马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 汉 情 深 何 别 天 涯 碧 草 话 斜 阳
此情此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人情美?
一 欢迎远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 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 得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马奔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 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 十里欢迎远客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
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注释: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不忍分
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碧绿 草原,在夕阳里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感情的升华,点名了作者流连 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景色美和人 情美,表达了蒙汉人民亲如骨肉,团结友爱 的感情。
写作特点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 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采用移步换景,由景 及人。
2.写景语言优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3.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
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 情。
草原
《草原》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染 ( 迂)回 ( 玻璃)(襟 )飘带舞
hóng
tí
sè
jiāo
彩( 虹 ) 马(蹄 )羞(涩 ) 摔( 跤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草 空气 清新
原
的 天
天空
明朗
换词理 解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 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 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你也能用“那么——那么——” 造一个句子吗?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草 原
小丘 绿
的
地 平地 绿
( 襟 )飘带舞_衣_襟__ ( 高)歌一曲_大_声_ 四、指出下列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把__羊__群__比作__大__花__,把_草__原_比 作_绿__毯__。
练习
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
仿写二: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 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
仿写三: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 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 莲花 )。
那些小丘的线条
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 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 流,轻轻流入云际。
1草原
自治区
陈巴尔虎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描写的内容,为
阅读打下基础。
老舍(1899-1966)中 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 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1913年入北京师 范大学,毕业后曾任小学 校长、中学教员。1924年 赴英国伦敦大学任教,并 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有《茶馆》、《春华秋实》。《草原》 摘选自他写的《内蒙风光》。
· 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热情迎接
二 亲切相迎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 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 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 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握手再握手 笑了再笑
三 热情款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 客都盘腿而坐,谁都有礼貌,谁都有 那么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干部向 我们敬酒,七十多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 回敬。鄂温克姑娘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小丘的线条柔美.
渲染
勾勒
到处翠色欲流 轻轻流入云际
翠 色 欲
滴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 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 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马儿陶醉了!
牛
人也陶醉了!
儿 陶
醉
了
.
此时,作者心中又有什么感受呢?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 (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再按要求答题。
一( 碧 )千里 绿色
翠色( 欲 )流 将要
写绿的范围的词是: 一碧千里
;写绿的程度的词
是: 翠色欲流 。我还能照着写两个表示绿的意思的
四字词: 翠色欲滴 、青翠欲流
。
三、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翠色( 欲 )流_将_要__ 一( 碧 )千里_绿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