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论文(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对比分析作者:黎冬芹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14期摘要本文主要从英汉社交指示语的敬谦用法的不同及英汉人称指示语的人称变数在具体场合的应用,分析了英汉社交指示语在人们交际中的语用功效。
进而揭示了社交指示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ocial Deixis in Chineseand English Used in CommunicationLI Dongqin(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Abstract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is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social deixis used in th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firstly, from the difference of honorific and modesty language use about the social deixi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econdly, from the variables of person. And then explor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social deixis in actu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Honorific and modesty word, variables of person, comparative analysis1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敬谦用法社交指示语就是人际交往中与人际关系联系密切的结构或词语,它们使用的目的在于改变、顺应或调节说话者和第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各种敬称、称呼语等等。
英汉第一人称单数指示语对比分析——以英汉对照版《水浒传》第三回为语料

、
引 言
人 称 指示 语 的 研 究 是 语 用 学 的一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人 称 指示 就 是 通 过公 开 的或 隐 含 的人 称 代 词 把 话 语 中涉 及 的 人 或 物 与说 话 者 、 听话 者 或 第 三 者 联 系 起 来 , 表 明彼此间 的 关系( L e v i s o n , 1 9 8 3 ) 。语 用 学将 其 定 义 为用 来 表示 语 言 指 示 信 息 的词 语 。指示 语 分 为人 称 指 示 语 ( p e r s o n a l d e i x i s ) 、 时间 指示语( t i m e d e i x i s ) 、 地 点指 示 语 ( p l a c e d e i x i s ) 、 话 语 指 示 语 ( d i s c o u r s e d e i x i s ) 和社 交 指 示 语 ( s o c i a l d e i x i s ) 五 类 。在 具 体 使用时 , 人 称指 示 语 与 具 体 语 境 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在 不 同 的 语境中 , 即 使 同属 于 一个 人 称 , 也 往 往含 义 不 同 。正 因如 此 , 人 称 指示 语 已经 日益 引 起 语 用 研 究 者 的关 注 。这 些 研 究 者 的研 究 多集 中于 第 一 、 第二人称指示语 , 但 由 于 意 识 形 态 领 域观念的不同, 英 语 第 一人 称 指 示语 的使 用更 为 频 繁 。英 汉 第 一 人 称 单数 指 示 语都 用 来 表 明说 话 人 自己 的观 点 。 二、 第 一 人 称 单 数指 示语 的统 计 与 语 用 意 义 分 析 ( 一) 第一 人 称 单 数 指 示 语 的 统 计 在汉语 中, 第 一人 称 单 数 指 示 语 形 式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丰 富性 :有 代 词 , 也 有 称 谓 ;有 普 遍 使 用 的 ,也 有 受 条 件 限 制 的 。它 们 深 刻 展 现 了社 会 关 系 的 复 杂 性 和 民 族 文 化 中 的 某 些 内涵 。本 研 究 选 取 的 语 料 来 自英 文 版 和 汉 语 版 《 水 浒 传》 第三 回, 采 用 沙 博 理 的译 本 。根 据 不 完 全 统 计 , 《 水 浒 传》 第 三 回 中第 一人 称 指 示 语 “ 我” 出现 了 1 4次 。译 文 中对 应 情 况 如下 所 示 :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内容一、引言二、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2.综合语与分析语3.刚性与柔性4.形合与意合三、课堂篇四、疑惑篇五、结语英汉对比研究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
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1.语言与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
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及其原因建构——基于英语诗歌及其汉译中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V 12 N . 0.9 o3
长春师 范 学院学 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 o l ghnN m l n esy H m n i dSc l c ne) or l f u cu o m i rt( u aie a oi i cs n Cm U v i tsn aS e
21年 5 00 月
Ma 2 1 y. 0 0
英 汉 指 示 语 的语用 差 异 及 其 原 因建 构
— —
基 于 英语诗 歌 及 其 汉译 中指 示语 的对 比分 析
贾军 红
( 昌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河南许 昌 4 10 ) 许 60 0
[ 摘
要]英语 诗歌及其 汉译中指示语 的使用 表现为对 等使 用 、非对等使用 、英 语 中使 用指示 语而汉
[ 文献标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
[ 文章编号 ]10 —1 X 21)3 00 一 4 08 7 ( 00 — 1 o 8 0 9
指 示语是 语 用学 的一 个 重 要 内容 ,是 话 语 和语 境 之 间 的关 系 在 语 言 结 构 上 的 反 映 ,是 一 种 对 人 、事 、
物 、时间或地点等的编码形式。指示语在英语诗歌中使用较多,目的是强化诗篇的衔接和连贯。本文通过对 比分 析英 语诗 歌 及其汉 译 中五种 指 示 语 的使 用 ,揭 示英 汉 指 示 语 的语 用 差 异 ,并 进 一 步 探讨 差异 产 生 的语 言、思维和文化等根源。文中用于分析的语料多选 自 《 英美诗歌名篇选读》 《 H和 英美名诗解读》 J J 。 英 汉指 示语 的语 用差 异 指 示语 在英 语诗 歌 和其汉译 中的使用 是不 同的 ,指示 语在 英语 中 的使 用要 比汉 语 丰富 。分 析表 明 :英 语 诗歌 及其 汉译 中指示语 的使用 大致有 四种 模式 :对 等模式 、非对 等模 式 、英语 中使 用指 示语 而汉 语无 指示 语 的模 式 、英语 中无指 示语 而汉语 使 用指示 语 的模 式 。 1 对 等模 式 . 些指示 语 在英语 和 其汉译 中的使用 是一致 的 ,形成 了指示 语 的对等 使用 。指 示语 的对 等使 用 主要是 英 语指示语在其汉译 中直译的缘故 ,而其所表达的指示信息基本是相同的。然而 ,不 同指示语的对等使用的程 度是 有差 异 的 。 人称 指示 语 的 翻译 非 常 灵 活 ,只 有 少 量 的人 称 指 示 在英 汉语 中是 对 等 使 用 的 ,主要 为 人 称 代 词 。如 “ o v i eadb yl e n dw l a epesr r e ( .Ma o e h as nt Seh r i C melewt m em v ,a ew l l t l ue po ” C i h n o i l h a s v r w :tePsi a hp edt H s l o e o Lv)中 的 眦 ,m ,和 w oe y e分别 被译 为 “ ,我 的 ,我们 ” 我 。大 部分人 称指 示 的使用 是不 对等 的 ,根据 所要 表 达的意义和汉译的要求 ,此类指示语 ( 如人名和名词)的汉译多为 自由翻译或加以省略 。 地点指示在英汉语 中多数情况下是对等的,特别是地名 ,其汉译多为音译或直译,所表达的指示信息在 英汉 语 中几乎 是相 同的 。城 市名 为音译 ,其他 地名 为直译 。H lnte op ghr R.F s:S pi ew l o s me t i e i e sp n e( o rt t p g o n b osO nw vn g 中的 hr 指代 前 文 中 的林 子 ,被译 为 “ 此 ” r k nB de ( a r e o yWod iaS o yE ei ) l n e e 在 。Bo l r g H r Ca :T oy i t n Bok nB de r l r g)译 为 “ oy i 布鲁 克林大 桥 ” 。 时 间指示 的对 等使 用 主要 包 括历法 时 间 ,季 节 ,一天 中 的具 体时 间 ,以及 一些其 他 时 间表 达 ,如 P .B. Sel O et t et n hL y的 d ewl d的名句 “f n r'IS a p n r hn ? 中的 “ 天 ,春天 ” oh sWi iWit I ,clSr gb f id ” e C' O" I e l i e ab e 冬 。 话 语 指示 在汉语 中使用较 少 ,汉译 中的话语 指示 多为直 译 ,与英 语话语 指 示是对 等 的 。而英 汉语 中的社 交指示为对等使用 ,且多采用直译 ,如 C aoe 1ePsoa hpe i Lvr .M rw 的 h a i t Sehr t Hs oe 中牧羊人称 听话人 l sn e do m v” ( 的爱人 ) yl e 我 o 。 2 非对等模式 .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1浅析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摘要】为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学习西文,这是严复创作《英文汉诂》的目的。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指出:作为拼切文字,英语多形态变化,而汉语多用别立之字表示词汇和语法意义;英汉语之间存在相通之处,汉语语法可以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汉语言对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归因于欧亚人种同源。
【关键词】严复英汉语言对比英文汉诂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
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
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
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
(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
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
(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
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
(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浅析语篇翻译指示照应的英汉对比及心理表征

篇 。也 就 是 说 , 语 语 篇 的 指 示 照 应 往 往 隐 忡 状 态 。所 汉
以 英 汉 互 译 时 便 会 出 现 指 示 照 应 手 段 从 显 性 剑 隐 性 的 转 化 。例 如 :
I e e d f o d c o r o n c e o al w- e d f h n so c n u t r e c n e t d t o r a — t a a i g v lme e n h o d co ・ s mo e n o t c fe d o n o t t ra d t e c n u t xi v d i t h l 语 用 学 的 重 要 内 容 之 一 。 话 语 和 di s是 x
t i/ a 这 / hst t h 那
指 示 照 应 心
语 境 之 间 的 关 系 . 话 者 与 受 话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正 是 靠 指 说
示 语 才 得 以在 语 青结 构 上 反 映 出 来 的 。 示 语 系 统 可 分 指 为 : 称 指 示 、 间 指 示 、 点 指 示 、 语 指 示 、 交 指 人 时 地 话 社
m a etas s w n i g. gn ho n Fi 5—1. om e a y r a ng wil am nt r e di l be no e he v lm e e . he co t d on t o t t rAs t nduc o s w ihdr wn r t r i t a fom t e d.he m e e l le om en a iy i h po ie he f l t t rwildef ctm i t rl n t e op s t die i .ft on r ctonI he c duct sheh t tona y a h a ori ts a i r nd t e m gne t m ov d O t tt e fe d c st nduc o t e s e r uls e S ha h l ut he co i t r,h am es t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障碍是因语用失误造成。
本文列举了中英两种语言常见的语用差异及这种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采用的正确的语用教学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一、语用的概念“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即关于语言使用的学问。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1938年,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二、语用失误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学习语的隐含意义。
语用失误是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
三、汉英语言中常见的语用差异及容易产生的语用失误1.称谓用语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李阿姨,张叔叔,王奶奶”。
英国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和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称谓“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要用“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词语以示区别。
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统一用“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区别细致。
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中文中严格区分“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等。
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称谓用语时常常被这些复杂的关系搞得晕头转向,这也是他们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地方。
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分析

238 2011.032011年 第03期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分析文/董天 贾春花摘 要: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其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编码的含意指向。
本文从语用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人称指示语使用的差异性,加深了人们对英汉语言对比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人称指示语;对比分析;语用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38-02一、引言“对比语言学”最早由美国人类语言学家B • Whorf 于1941年提出。
它是指对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比较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语言在形式、功能、用法等方面的异同[1]。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对功能和语用研究的重视,把语用学的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对比研究中去是对比语言学发展的自然趋势[2]。
Deixis来自希腊语,指利用语言进行“指点”(pointing) 或“标示”[3]。
指示语的所指必须在一定情景(语境) 之中,依赖与其发生关系的参照物才能确定。
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对语言编码的含意取向。
对指示语含意的正确理解不能单用形式上的真假条件来加以衡量,而应借助于具体语境。
因此,指示语的对比研究是英汉语用对比的一个重要内容。
S.C. Levinson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地点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和篇章指示语 [4]。
本文试从人称指示语对英汉指示语使用的语用差异作对比分析。
二、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5]。
人称指示语有三种,即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以及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由三种人称指示语构成的人称指代体系,即汉语中的我(我们)、你(你们)、他、她、它(他们);英语中的I (We),you (you),he,she,it (they)。
需要注意的是,人称指示语不仅包括语言中的代词系统,还应包括部分专有名词和称谓名词,不能将语法上的代词概念同语用上的人称指示语混同起来。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

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英汉习语表达的语用参照论文摘要:本文旨在从语言与文化语境的关系出发,阐明英汉语中的习语表达具有“显性”与“隐性”的特点。
译者如果掌握英汉语中习语的关联因素及其语用意义,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翻译,就能准确传达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所包含的语用用意,实现翻译的通达和文化的对接。
关键词:习语;表达;语用一、习语、文化与交际英语和汉语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积累了大量的习语。
习语是指“作为一个单位使用的,意义不能从其独立的组成部分得出的一种表达法。
”[1]215可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提炼而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含蓄典雅,意在言外,凝聚了人民智慧、民族语言的精华,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习语作为一种承载文化的语言载体具有鲜明的种族特征。
习语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性,所以,使用英语与汉语的人在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有规律性,人的思维具有共同性。
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所形成和表达的思想,另一个民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形成和表达。
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可以用不同的习语表达相同的思想和情感。
这使得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也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二、习语的表达及翻译习语是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才逐渐固定成形,传播使用。
就汉语广义的习语而言,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习语是人们在实践与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而不同的民族的生活经验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相应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习语就可以分为相通的和不相通的。
对于怎样用一种习语很好地表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常用“直译”与“意译”的思维方式去处理。
但是,在什么时候用“直译”,什么时候用“意译”以及相应的“度”的把握是译者面临的难题。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Research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黎冬芹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主要从英汉社交指示语的敬谦用法的不同及英汉人称指示语的人称变数在具体场合的应用, 分析了英汉社交 敬谦词 人称变数 语用对比 文献标识码: A 指示语在人们交际中的语用功效。进而揭示了社交指示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H313
与客观现实之间是一致的。 1.3 以言成事型会话误解 以言成事型会话误解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错误理解 或不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误解。这类误解是在语言交际中 时常发生的误解。如: 据清代小石道人 《嘻谈续录》 清朝, 载: 有个捐官 (由捐纳 资财粮米而换得的官) 不懂官话。 到任后, 拜见上司寒暄数语, 便及其也。上司问道: “所治贵地风土(自然环境和习俗)何 如?捐官回答说:并无大风, “ 更少尘土。问:春花 ” “ (鱼苗的一 种) 何如?” “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 问: 答: ” “绅粮 (官粮) 何 如?” “卑职身量, 答: 足穿三尺六。 问: ” “百姓何如?” “白 答: 杏只有两颗, 红杏不少。上司强调说 ” “我问的是黎庶。捐官仍 ” 一本正经地相对: “梨树甚多, 所结果子甚少。 上司再次提醒 ” 说: “我不是问什么梨杏, 我是问你的小民。 捐官赶忙站起来 ” 道:卑职小名狗子。(许明甲,趣味汉语》 “ ” 《 )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交际意 图的错误理解或不解造成了误解。就如上面所说那位捐官。 捐官由于不懂官方语言, 对于说话人上司的问话所问非所答, 闹出了许多笑话。 本文运用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误解的分类问题。今后,我们将对言语交际中 的误解现象做更深入的探讨。 注释
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1 0 0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2 0 1 5定语境下表示 ” 完整语义的自然单位 。 这里他所谈的 “ 语篇 ” 是广义 ,也 包 括 “ 的, 既包括“ 话 语 ”( 篇 章” d i s c o u r s e) ) 。 ) ( t e x t ) 指示语 。 语篇 指 示 语 ( 也称话 d i s c o u r s e d e i x i s 语指示 、 篇章指示 , 或上下文指示语等 。 第一次提出 语篇指示语概念的 是 莱 昂 斯 , 他提出指示代词和其 他指称词语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句话前后的各种语言 , 实体 , 如 形 式、 词 位、 表 达 式、 文本句子等( L o n s y
[ ( ) 文章编号 ] 1 0 0 3-4 6 8 4 2 0 1 5 0 3 0 0 9 9 0 5 - -
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杨佑文 ,印 睿
( )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8 [ 摘 要 ]分别选取英语和汉语有 关 描 写 秋 天 的 散 文 原 文 及 其 各 自 的 汉 、 英 翻 译 文 本, 对其中的语篇指示语( d i s - ) ) 进行基于平行语料的对比 ( 分析 , 探究英汉语篇指示语的异同 , 指出英语属 c o u r s e d e i x i s c o n t r a s t i v e c o r u s a r a l l e l p p 形态倾向性语言 , 重视句子结构的完整 , 语篇之中多用指示代词和连接词等语篇 指 示 语 , 在形式上表现出带有更多 ) 的显性语篇标记 ( 形式 ; 而汉语则不太看重语言的形态因素 , 只要语句意义上连贯 , 并不强求句法 o v e r t m a r k e d n e s s 语篇之中 少 用 或 不 用 指 示 代 词 和 连 接 词 等 语 篇 指 示 语 , 形式上表现出隐性语篇标记( 构造形式的完整性 , c o v e r t ) 形式 。 m a r k e d n e s s [ 关键词 ]英汉 ;语篇指示语 ;对比分析 [ 中图分类号 ]H 0-0 5 [ :A 文献标识码 ]
英汉语篇中指示指称对比及分析

谢 爽
( 都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成 四川 成 都 6 05 ) 10 9
摘要 :指 示 指称 的研 究在 语篇 研 究 尤其 是语 篇衔 接 研 究 中 占 有 重要 地 位 , 文从 语 篇粘 连 性对 比入 手 , 语 义和 指 示功 能 的 角 本 从 度 , 英汉 语 言 中的 指 示指 称进 行 了对 比分析 , 对 并探 讨 了其 差异 产
h sft e - n lw ad" , e ! I o g t Hs o c e g g i a h r i -a s i,Oh y s r o f . i - h n , ot a o
g tt a e s a e W h n I g ty u i t r a h e e r t r e h tn w p p  ̄ e o o rp cu e Ih d C ifS c e ay
丈人 说 : 是 啊 ! 忘 了一 效成 , 去拿 那张报 来一 我 收到 你 “ 我 一 你 一
的照 相 ,就 教 文书科 王 主任 起 个稿 子去 登报 。 我知 道 你不 爱 出风
自2 0世纪 6 O年 代 中期 以 来 , 篇 研 究 发 展 迅速 . 果 显著 。 语 成 国 内对篇 章衔 接 手段 的对 比研 究也 逐 渐深 入 , 究者 普遍 认 为 , 研 英 汉 篇 章在 衔 接 手段 上 存在 着 差 异 : 语 多用 重 复和 省略 , 汉 而英 语 中
理 , 合 逻辑 , 义 连贯 。衔接 是 语篇 中一个 成 分与 另 一个 可 以 与 符 语 之 相互 解 释 的成 分 之 间的 关 系 。当语 篇 中 一个 成分 的含 义依 赖 于
另 一个 成 分 的解释 时 , 便产 生 了衔接 关 系 。 衔 接 ( 称粘 连 )从 语 篇 生 成 的 过 程 来看 是 组 句 成篇 必 不可 也 , 少 的条 件 , 业 已 生成 的语 篇 来看 是语篇 的重要 特征 之 一 。 接 的 从 衔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中 的 指 示 含 义 。 任 何 用 来 描 述 这 种 指 示 的 语 言 形 式 都 称 为 指 示 语 。 比如 在 日常 工 作 和 生 活 中 ,人 们 指 着 某 物 体 问到 “ 是 什 哪 么 ” ,其 中 “ 是 ”一 词就 是 指示 语 。对 指 示语 的 描述 有不 同的 哪 对 比语 言 学 是一 门从 共 时 的角 度 对两 种 或 多种语 言 进 行对 比 e i s n 1 8 :4 把 研 究 的学 科 ,这 是一 门既新 兴 又 古老 的学 问, 足既 艰深 奥 妙又 平 定 义 ,但其 基 本含 义 是一 致 的 。语 言 学家 L v n o ( 9 3 5 ) T e S n l o t o v O S w y i h c h 平 无 奇的 学 问 。对 比研 究 ( 或பைடு நூலகம் 比分 析 ) 自 牛 以来 已将近 5 多 指示 语 定义 为 : “ h i g e m s h i U a n w i h t e 产 0 el i ns P e we a u e nd on e S fl ct d 年 ,从 这 个 意义 上说 它是 一 门新 兴 的学科 ;对 比研 究 是古 老 的 , r at o hi b t en 1 ng ag a c t xt i re e e n he t uc u s f an u e he s v , h u h he S 因为 自有 翻译 以来就 有语 言 对 比 。对 比研 究 不 同于 比较 语 言学 , i t s r t re o l g ag t m el es i t ro g t hn m nn o ex s 比较语 言 学是 历 时性 研 究 ,它 要追 溯 语言 之 间 的谱 系关 系 ;对 比 p eo eo f d i i ”. (指 示语 是最 能 反映 语言 与语 境关 系 。从 这 一 对 指 示语 的描 述 中可 以分 析 出指 示 语 的 功 研 究 是共 时性 研 究 ,它要 揭 示 语言 之 间 的一 致性 和 分 岐性 ,尤 其 的 语 言现 象 ) 能和 特 点 :指 示语 不 仅仅 是 用 来指 称 某人 和 某物 ,而且 更蘑 要 的 是 分 岐性 。 出 在 国 外 ,对 比研 究 始 于美 国 结 构 主 义 大 师 R b r L d 是它 直 接 与语 境联 系 ,通 过特 定 的场景 映 射 L语 言 与文 化 的 内在 o t a 0 e
本科毕业论文-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摘要英语与汉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
本文从历史渊源、语用差别、中西礼貌原则和相同的礼貌用语所产生的语用差别等来展开论述,为了能主动地、自觉地排除文化干扰,避免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礼貌原则;语用差异AbstractThe huge dif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led to the use of polite language difference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historical origin,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same courtesy expressions generated by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to discuss, in order to be active, consciously eliminate cultural barriers, to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politeness; politeness principle; pragmatic difference.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礼貌是文明的象征,礼貌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礼貌用语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
语用平面的英汉人称指示语歧义句对比初探

语用平面的英汉人称指示语歧义句对比初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语用学兴起之后,语用歧义逐渐受到重视,虽然语用歧义中人称指示语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但是从跨语言文化的对比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语用歧义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歧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联系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揭示人称指示语造成歧义的语用成因和语用价值。
标签:语用歧义人称指示语英汉对比类型20世纪中后期,语用学在西方语言学界兴起之后,语用歧义开始被广泛关注。
目前学界对英语歧义句和汉语歧义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从语用平面考察现代英语歧义和现代汉语歧义的研究分析还为数不多。
本文选取人称指示语歧义作为研究方向,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语言背后的认知和文化差异。
一、歧义与语用歧义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对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进行了探究。
乔姆斯基提出踪迹理论(trace theory);英国语言学家利奇认为歧义是句法和意义之间存在着一与多的关系①;语言学家赵元任把汉语歧义分为“型”(types)和“例”(tokens);沈家煊从一词多义、词类不同、层次不同、语法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粘合程度不同、语义辖域和焦点不同、言外之意等八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歧义的类型和成因。
近年来,人们在对歧义进行静态研究的同时,也开始对歧义进行动态研究,即将歧义放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研究语用歧义。
所谓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ambivalence),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意这类现象(J.Thomas,1995)。
目前学界对语用歧义的类型划分主要从指示语歧义、焦点歧义、预设歧义以及在主要的语用学理论(例如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下讨论歧义类型。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具体对比英汉歧义句的语用特征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特点,以求从中反映出语言与民族思维、认知方式、文化习惯等方面的深层联系。
英汉双关语对比分析

英汉双关语对比分析英汉双关语是一种口头讽刺文学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表达出情感和思想的穿透力。
和其它语言不同,英汉之间有很多共性,比如发音、文法和文学历史。
因此,双语语言发展出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一种就是双关语。
双关语可以用来表达两种意思,通常用来表达反义词或否定概念。
通过分析双关语,可以理解双方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双关语在口语中的普遍性。
一、双关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发展状况英汉双关语基本上来源于英语结构,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形成。
在英汉双关语的发展过程中,英文和汉文的音韵、语法和文学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英汉双关中的汉语部分往往模仿英文的发音,以把一个英文单词翻译成另一个英文单词或的汉语意译。
这一特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弥补了汉语拼音和英语音素之间的距离。
另外,汉语文法也有利于汉英双关语的发展。
汉语文法允许把词语按各种不同方式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令人触动和理解的表达。
这使得双关语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达到信息的传达。
最后,在汉英文化的沟通中,双关语对于汉语传播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英文中的文化背景、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双关语在英汉交流中的重要性双关语是英汉交流中一种有效而有趣的语言工具,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交流和传递信息。
一方面,双关语是一种语言技巧,可以用它来寻找更有效的表达方式,并以最少的字数完成最精确的表达。
双关语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可以避免失去个性的危险。
另一方面,双语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沟通,使汉语传播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历史,以及英语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有效地交流和沟通。
三、双关语的普遍性与分析双关语在英汉口语沟通中非常普遍,它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划定语言边界的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有效地传达信息的手段。
目前,越来越多的双关语正在祖国大地上流行。
比如,“爱买不买”、“洗头不洗脚”、“大鱼吃小鱼”、“一见钟情”等等。
《2024年汉英同声传译的语用学研究》范文

《汉英同声传译的语用学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汉英同声传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即时翻译方式,它不仅要求译员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还需掌握丰富的语用学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语用学研究,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应用。
二、汉英同声传译的语用学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及其语境的学科,涉及到语言的理解和解释。
在汉英同声传译中,语用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导致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含义可能大相径庭。
语用学可以帮助译员理解并适应不同的语境,准确传达原话的含义。
2. 语言表达: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需根据原话的语境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 文化差异:汉英文化差异巨大,包括价值观、习俗、信仰等。
语用学可以帮助译员识别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导致的翻译错误。
三、汉英同声传译的语用学应用1. 词汇选择:在同声传译中,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
译员需根据语境和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在表达“面子”这一概念时,英文中的“honor”和“face”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含义,而需要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更合适的词汇。
2. 句式转换:汉英句式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汉语多意合,英语多形合。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需根据目标语言的句式结构进行适当的句式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
3. 文化背景的补充: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原话的某些含义可能难以通过语言本身传达。
此时,译员需借助文化背景进行补充说明,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翻译中国传统节日时,可简要介绍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文化背景信息。
四、实证研究为进一步探讨汉英同声传译的语用学应用,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
选取了若干汉英同声传译实例,分析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语用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发现,具备丰富语用学知识的译员在词汇选择、句式转换、文化背景补充等方面表现更佳,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话的含义。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杨恒波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0)002
【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涉及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指示语在语言结构上反映出来.在文章中,作者分析了人称、时间、地点、话语和社交五种指示语,并从对比语言学的观点入手,比较了英汉两种语言指
示语的异同.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杨恒波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云南曲靖,6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J], 杨佑文;印睿
2.英汉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对比分析 [J], 黎冬芹
3.英汉指示语的语用差异及其原因建构——基于英语诗歌及其汉译中指示语的对比分析 [J], 贾军红
4.英汉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 [J], 胡漫
5.英汉人称指示语语用对比分析 [J], 董天; 贾春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 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 From thePerspective of Deixis完成时间课程名称《语用与交际》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年级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ixis摘要:指示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较多的语言慨念。
本文拟从对比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指示语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其目的是提高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Abstract:Deixis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the frequency of use in everyday life are more generous concept of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on the instruction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fo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deixis; comparison; analysisI IntroductionDeixis appears to be a universal compon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linking utterances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sed. It is highly context-dependent. The strong context-dependency nature of deixis constantly reminds us of the fact that natural languages are primarily invented for use in face-to-face exchange.And deixis belongs to pragmatic study since it reveal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exical expressions relies on the utterance context.In linguistics, deixi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in an utterance require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ords are deictic if their semantic meaning is fixed but their denotational meaning varies depending on time and place. Words or phrases that requir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o convey any meaning,for example, English pronouns are deictic. Deix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indexicality and anaphora, as will be further explained below. Although this article deals primarily with deixis in spoken language, the concepts can apply to written language, gesture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as well. While thisarticle draws examples primarily from English, deixis is believed to be a featureof all natural languages.There is something comm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eixis, and there truly exist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Due to different aspects of reference being made and functions to serve, deixis is divided into some types. They are person, time, place, discourse, and social deixis and so on. And 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person deixis, time deixis ,place deixis and discourse deix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can help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pragmatics.II.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deictic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2.1Person deixisPerson deixis refers to the function of lexical means to encode the role of participants in a speech event. Common examples of these lexical means are personal pronouns.It is divided into first-person, second-person and third-person, which ―are largely consistent in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2.1.1 Chinese person deixisAs for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 there are two firstsingularperson pronouns in Chinese-―我‖and―咱‖. ―咱‖is far more colloquial, and is mostcommonly used in northern Chinese dialects.Wei Chunyan points out that―咱‖has a specific pragmatic function, and is normally used between friends.Used to show trust, it can therefore reduc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theaddresser and the addressee:(1)要说当经理,咱哥也行。
(If you need someone to be manager, my brothercould do it).In this sentence,―咱‖doesn’t include the listener as the plural would, howeverit does display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dresser and addressee. ―Thespeaker, by using this form of person deixis hopes that the listener will feelcomplimented and accept his/her opinion, which in this case is that his/herbrother would be a good manager‖(2) 咱哪能跟你比啊。
(How can I compare with you? / How could I possiblybe compared to you?)The speaker may believe that she is actually better than the addressee;however, out of modesty and politeness, this form is used.(3) 我是一名教师。
(I am a teacher)The speaker tells about his profession.There truly exist two first plural personal pronouns.In modern Chinese, plural personal pronouns are form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bound grammatical morpheme ―—们‖onto the singular personal pronouns,so there are also two translations for we—―我们‖and―咱们‖. As Xiong Qianli says:―咱们‖ is considered more colloquial, however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at it is inclusive of the sp eaker and the listener, where―我们‖may or may not include the addressee.Even though―我们‖is less colloquial, there are many other instances of different usages:(4)我们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做?(We students think that how to do it)This sentence is taken from a dialogue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class of students. And we all know that the teacher cannot be one students, so in this sentence, the teacher uses―我们‖instead of ―咱们‖.If the sentence is like this:―咱们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做‖. Then we tend to think that the speaker is a student. And we canno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entences throug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but there truly exist differences.And as for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s ,Chinese has two different sets of pronouns , an informal one for use when talking to friends and a more formal one or honorific one used for showing respect to the addressees who are old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eaker, to sh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ingular and plural. For ex ample,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你‖ ,―你们‖ and ―您‖. The last is used when we are talking to people who are old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us:(5) 你在做什么?(What are you doing now?)In this sentence, the speaker asks someone what he is doing, and we don’t know that the two people’s relationship. However, when the speaker says like this―您在做什么‖,we can know that the listener is old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eaker.(6) 你们从哪里来?(Where are you from?)In this sentence, the speaker wants to know that the coming places of many people, but in English translation, we can’t tell that he asks lots of people or a certain person about the places.Then it comes about the third person pronouns, Chinese has five different sets of pronouns—―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Eacho f them has a certain usage:―他‖is used for talking about a man,―她‖is used for talking about a woman,―它‖is for a thing, ―他们‖is for a group of people which may include some women,―她们‖is for a group of women and―它们‖is for things the number of which is over two.2.1.2 English person deixisAs for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s, there exist four first person pronouns—―I‖, ―me‖,―we‖and‖us‖. We all know that ―I‖ and ―me ―are for a singular person, for example: I am a teacher; Xiao Ming beats me. From the two examples, and ―we‖and‖ us‖are for plural, for example: We are Chinese; Mr. Zhao teaches us English. And we all know that when we are the executor of the action, we may use‖I‖or‖we‖, but when we are das patients, we can use ―me‖ or ―us‖. However, in modern English, there is only one world for ―we‖. It may be both ―we-exclusive-of-addressee‖ (the exclusive) and ―we-inclusive-of-addressee‖ (the inclusive). In order to decide whether ―we ―is the exclusive or inclusive, we must rely on the utterance context. Fo r example:(7)What are we supposed to do?In this sentence, if the utterance is made in classroom where a teacher has just finished setting assignments and two students are asking each other about it, then ―we ―is surely the inclusive (including the student being asked).But if one student goes up to the teacher and asks her the same question, then ―we‖ is the exclusive (without including the teacher)(8) 1.Let’s go to the restaurant.2. Let us go to the restaurantIn these two sentences, ―Let’s‖ is ―we-inclusive-of-addressee‖.It refers to both the speaker and addressee and is plural in meaning while ―let us ―is ―we-exclusive-of-addressee‖ and is singular in meaning.As for the second person, some languages have two different sets of pronouns to sho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ingular and plural. However, there isn’t such a distinction in English. ―You ―is used for both singular and plural. Therefore, we need context to help determine whether it is singular or plural. In terms of the participant rol e, we know ―you‖ often refers to addressee/addressees. But in oral and inform situations, there is the ―generic you‖ (in this case, it is in generic usage whose referent is clear and does notneed any context to specify, which refers to ―people in general‖ (includingthe speaking).For example:(9)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do till you try.(10)You cannot lose what you never had.The third person is defined negatively as neither the first nor the second, and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any positive participant role. Normally the thirdperson pronoun is indicating neither the speaker/speakers noraddressee/addressees. The speaker and the addressee are necessarily presentin the speech situation, whereas other persons and things to which referenceis made may be absent from the situation, they may be left unidentified. InEnglish, there are seven different sets of pronoun—―he‖, ―him‖, ―she‖,―her‖,―it‖, ―they‖ and ―them‖In addition to pronouns, proper names, titles, kinship terms, and noun phrases may express participant roles, too. They sometimes fall into twodifferent sets: one for use in address and the other for use in reference. Forexample, in English ―teacher‖ is used in reference (e.g. Mary is our mat hteacher.), while―Mr‖ and ―Miss‖ are used in address followed by people’snames (e.g. Good morning, Miss Paine! But not Good morning, TeacherPaine!) . The kinship term ―uncle‖ is used both in reference (e.g. Tom is myuncle.) and in address (e.g. Hello, Uncle!), but ―cousin‖ is only used inreference (e.g. Tom is my cousin.). It can’t be used in address (modernEnglish won’t accept Hello, Cousin!)2.1.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E person deixisIn the above mentioned, we have known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erson deixis:―咱们‖and―我们‖in Chinese ,while there only exist ―we‖ in English, and we need to rely on the utterance context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we‖ is the exclusive or inclusive; And for the secondperson, there i s a distinction between―你‖and―你们‖in Chinese, but thereisno t such a distinction, ―you‖ is used for both the singular and plural.Then I want to discuss some mor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the pronoun ―it‖ has many usages: When we don’t know the gender of the addressee, wecan use ―it‖ (e.g. A:Who’s it? B: It’s me. It’s obvious that A is hearing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 so he asks, and then B answer the questionto get the permission to enter the room.) ; When something has beenreferred before, we can use ―it‖ (e.g. Your sweater is very nice, how much is it? We can know that ―sweater‖ has been referred before, so we use―it‖ when we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weater second.); sometimes, there is not a certain subject in a sentence, like weather, disaster (e.g. It is raining outside). However,―它‖doesn’t have some usages like ―it‖.2.2 Time deixisTime deixis refers to the function of lexemes and grammatical means to encode time relative to the time at which an utterance is produced. Most languages base their systems of reckoning and measuring time on the natural cycles of day and night, weeks, months, seasons, and years.Time deixis can be used either calendrically or non-calendrically. By calendrical usage, it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some time deictic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locate events in ―absolute‖ time with reference to some fixed time points or spans. Non-calendrical usage reveals the fact that time deictic expressions are also used as measures whose beginning and ending are not ―absolute‖, but vary with utterance context.2.2.1 Chinese Time deixisIn Chinese, aspect markers are used to indicate the state of an action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s put first and the focus of the sentence isreserved until the end.An excellent example of this is the way in which time is expressed:(11) 1998年5月22日下午3点( 3 pm. on the 22nd of May,1998)In this example, we can see tha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s put first inChinese.As for Non-calendrical usage in Chinese, we often use ―学年‖ in ourschools, and different schools may have different school calendars.2.2.2 English Time deixisIn English, important information is made obvious early in a sentence, especially for the calendrical usage. Let’s discuss the example above, we can see that if we want to describe the accurate time at the present, we want to say from the small unit to the lage unit. Just like this example, we usually say that 3 pm. on the 22nd of May, 1998.And for Non-calendrical usages in English, well, they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Chinese. For example, ―an academic year 2007-2008‖ for students will not necessarily start in January 2007 and end in January 2008 because we know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do not arrange their work according to this kind of time schedule. And different schools may have different time schedule.As state previously, time deixis can be used either calendrically ornon-calendrically. One specific example is the deictic expression‖ this year‖. It can be used either calendrically or non-calendrically. Consider the following utterance made by parents to their son:(12) We hope you are going to do well this year.In this utterance, ―this year‖ is in calendrical usage if the utterance was made on the New Year’s Day, while it is in non-calendrical usageif the parents made the utterance either at the beginning of a school year or on their son’s birthday. With this example, we see that non-calendrical usage is not based on the natural division of time.Another important time deictic in English is the tense system. In fact, nearly every sentence makes reference to an event time. Often this event time can only be deter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utterance time. For example, Grundy observe that, when Alf Ramsay, the former of the England football team, said repeatedly in 1965 and 1966:(13) England will win the World Cup.By saying this, he was referring to an event, which he thought would be accomplished in 1966, so he used a future tense to a future event based on his utterance time. Now, it only makes sense to refer to the same event witha simple past tense:(14) England won the World Cup.What we know is that England won the World Cup three times in history, but this sentence does not provide us with some details, but we can make the same utterance calendrically with:(15) England won the World Cup in 1966.In English interaction, deictic expressions like‖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have priority over names terms for the days in a week.2.2.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E time deixisChinese and English time deixis do bear some similarities, and both languages have time deixis that refer to point and duration of time.Chinese also has direct translations for time adverbials such as alreadyand suddenly. Many deixis do not translate directly, and the two main techniques for dealing with this kind of problem are either changing thepoint of reference for the time deictic, or changing a given time intoduration. These are best illustrated by the two examples below:(16) 他拿起东西,接着就喊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