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人物关系可能较为混乱。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战争有一定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三国时期的历史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变革,学生对历史人物关系和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讲解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历史故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以及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的局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认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故事较为熟悉,但对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状况,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Lesson 16 Lesson 16 of history of Grade 7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2、篇章2:三国鼎立模板标准版3、篇章3:三国鼎立范文标准版篇章1:三国鼎立范文通用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局限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绘,对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事件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与文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阅读并分析历史地图,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三国鼎立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历史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历史地图教学法:运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含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素材。

2.历史地图:准备三国时期的相关地图,以便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东汉末年的四分五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学习“西晋的统一”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意义,探讨曹操在这两次战役中的胜败原因。

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讨论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探究历史知识,了解三国统治者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进步性。

提高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评价重大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读过这部小说吗?《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值得同学们今后有时间好好欣赏的一部文学巨著。

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部小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说明:展示课题“三国鼎立”,并在课题下面小字注明本课主要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教师: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还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一)混战中的崛起——官渡之战教师:相比之下,袁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骄傲轻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引导先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可以一致南方的缘由、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由以及三国鼎立局面构成的缘由。

2、进程与方法:教学进程以先生为主体,经过讨论战争胜败缘由、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引见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求启示式教学,贴近先生最近开展区,充沛调动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自动性,让先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剖析和评价,使先生看法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能否推进了社会提高和消费力的开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难点:曹操一致南方的缘由和三国鼎立局面的构成三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效果:知道我们明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先生答教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构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构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展现:第16课三国鼎立〔二〕教员引领,协作探求:教员:我们要探求三国构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展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教员:东汉末年,在对立黄巾大起义的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利,彼此临时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南方的社会消费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状况下,人民盼望早日完毕战乱,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完毕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展现:曹操图像及诗教员: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目光,以一致天下为已任,是我国现代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志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一致天下。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特点:本课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对于许多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有关三国的网络游戏也很流行,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确立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围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教师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角色表演、合作探究,使学生在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中,学会分析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教学设计我的设计原则是:(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恰当应用多媒体,服务教学目标(3)尊重学生个性,提供多种机会(4)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体作用(5)加强方法引导,注重学会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课前老师播放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学们知道我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知道《三国演义》师:《三国演义》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这是一个充满光荣与梦想,英雄辈出的年代,无数的风云人物,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在诸多英雄中,有这么一位人物,有人称他为英雄,也有人称它为奸雄,更甚至有人称它为奸贼,这位及具有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是谁呢?生:曹操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他呢?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曹操,学习与他相关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零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呈现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2.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学习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3.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难点: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它演绎了哪一时期的历史?(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一段斗智斗勇的大戏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

你知道这场大戏的哪些人物?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说三国历史,品三国人物。

展示:学习目标(二)合作探究:(三)教师:三国前承秦汉时期,后启两晋南北朝时期展示:年代尺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跑的最快?(曹操)说曹操,曹操到。

教师:历史上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展示:曹操档案教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曹操,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魄力与睿智,在官渡之战中成就其北方霸业。

第一篇章霸业初成—官渡之战教师: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刀枪剑戟带来了怎样的社会景象?展示:1、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思考:两首诗歌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社会景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社会荒凉)教师:人民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

曹操顺应民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官渡之战》(时间、地点、双方、结果、特点、影响)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展示:我是小小演说家:我讲官渡之战······教师:官渡之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局部范围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营造课堂氛围;激发认真聆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本课我们将分为以下三个篇章来进行学习。

汉末纷乱——群雄并起争天下三足鼎立——豪杰抗争分天下优势发展——三国竞相强天下(二)合作探究: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尽起、割据混战,烽火连天不休。

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强。

他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和野心的人,一直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但是,袁绍是当时北方地区最强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在北方地区最大的敌人。

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遏制对方实力的发展,袁绍和曹操展开了一场决战,官渡之战就此爆发。

【出示】官渡之战【师】:对于战役,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呢?【生】:时间、地点、交战双方、重要事件、结果、特点、意义。

【生】:生看书,做标注,回答。

为大家介绍一下官渡之战。

【引导】特点:以少胜多。

【师】: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意义重大,此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控制了黄河流域,基本统一了北方。

这里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原因是什么呢?看哪组分析的又准又全面。

【生答】【师】:我们能不能按照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来把这些内容归纳一下呢?展示答案提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屯田;军事上:善用人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通俗作品,对历史的真实面貌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人物为例,深入剖析历史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教材,方便学生查阅。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4.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拓宽历史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

提问:你们对三国时期有哪些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2.呈现(10分钟)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介绍重要事件、人物及历史地位。

如:曹操、刘备、孙权三位统治者的崛起,赤壁之战,三国各自的治国策略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

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

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

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生:经济上实现屯田制,政治上:招贤纳士,挟天子以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令诸侯。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史实。

2.概括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但那毕竟是文学作品。

而在历史上,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是怎样的呢?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又是如何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官渡之战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

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曹操。

当时,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用人上:善于用人,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 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教材地位《三国鼎立》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二、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史实;思考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战争概况,提升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战役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对比、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4、方法:复述法、表格对比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名、时间、创建者、实力)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必然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去看看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课件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2、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同学们看了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生答(人民生活很惨,老百姓生活流离失所,社会一片荒凉,大小军阀混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两大恶瘤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184年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

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东汉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

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

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

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

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

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生:经济上实现屯田制,政治上:招贤纳士,挟天子以令诸侯。

观看视频资料,东汉末年,天下混战,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的惨象,人民朝不保夕。

曹操招纳流民,分给农民农具、耕牛、种子,让他们辟田垦荒恢复生产,缴纳赋税,即为屯田制度。

招贤纳士,广结天下贤能之人,那么曹操都拥有哪些谋臣武将?
生:荀彧、荀攸、郭嘉、司马懿、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

师:曹操曾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招纳人才,并在征战中启用人才,即便是他的敌人,也能顾加以信任,例如:驱逐杨奉,揽其麾下徐晃;处决吕布,释其部将张辽;击溃袁绍,纳张郃、高览二将;马超奔走,重用其将庞德,刘备出逃,收容关羽;即便是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也能够用而不疑。

由于曹操识才、爱才、用才,势力日益壮大。

在曹操称霸的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而政策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曹操推行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那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它又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呢? 阅读材料,感受谋臣的智慧与军阀的见识: 师:作为袁绍与曹操的谋士,沮授和毛玠他们的见识可谓是异曲同工,而作为军阀首领的袁绍和曹操,他们的行为怎么样? 生:曹操当即立断,赶紧把汉献帝抢到手里,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绍当断不断,在战争中师出无名,失去了主动权。

师:经过屯田制的推广,人才的辟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行,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征服了黄河南岸地区,那么这时他与谁产生了矛盾呢,最终爆发了哪一场战役?
生:河北集团的首领袁绍,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双方爆发了官渡之战。

比较官渡之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不言自明,袁绍强而曹操弱小,战役的结果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请同学们欣赏一幕历史剧,领略个中原委: 背景:许攸多次向袁绍进献良策,无奈袁绍弃而不用,反而猜忌许攸与曹操暗通款曲,意欲治罪许攸,许攸大怒之余,叛离袁绍投奔曹操: 学生甲饰演曹操,学生乙饰演许攸
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集团,最终统一了北方。

师:在曹操歼灭袁绍残余势力的同时,曾经与曹操公争天下的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寄居荆襄,在荆州新野刘备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军师,那么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规划事业蓝图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诸葛亮的《隆中对》 生:诸葛亮认为中原的曹操、江东的孙权都是打不过的,刘备应该先占领荆州,在夺取益州,最后图谋中原。

师:人算不如天算,刘备处心积虑夺取荆襄,没想到曹操先下手为强,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备东逃,与江东的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爆发了赤壁之战:
师:敌强我弱,孙刘联军如何制定破敌之策呢? 生:周瑜和黄盖演苦肉计,周瑜先打黄盖一顿,黄盖假装投降曹操,乘曹操没有防备时,火烧连环船,打败了曹操。

师:那么依据官渡之战的例子,同学们能否归纳赤壁战争的作用呢? 生:赤壁战争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师:赤壁战争后,三大军阀各显神通,经营天下:
曹操:稳定中原,防御江淮,经略西北;刘备:占据荆襄,图谋巴蜀,进取汉中;孙权:坐拥江东,谋取岭南,窥伺荆州;最终催生了三国鼎立。

材料一:沮授说袁绍曰:“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袁材料二:毛玠:“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 河北集团:袁绍 谋臣:沮授、郭图、许攸 武将:颜良、文丑、张郃、淳于琼 军队:十万人 长处:粮草丰足 短处:不识诡道 河南集团:曹操 谋臣:贾诩、郭嘉、荀彧 武将:曹洪、张辽、徐晃、于禁、 军队:三、四万人 长处:兵精善战 短处:缺衣短粮 许攸:不知丞相粮饷尚有几何? 曹操:可支一年。

许攸:未必吧,孟德兄。

曹操:有半年耳。

” 许攸:曹操,你哪来半年的粮食? 曹操: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许攸:阿瞒,都到什么时候了,你还骗我! 曹操:只有本月之粮,子远你一定要救我。

许攸:绍军粮尽屯乌巢。

若烧之,绍必败 曹操:有子远妙计,今夜火烧乌巢,吾必破本初。

许攸对曹操的称呼: 丞相、孟德、曹操、阿瞒 口气愈发强硬 曹操口中的军粮 一年、半年、三月、一月 态度越来越和缓 许攸为曹操献上火烧乌巢的妙计,成为曹操的救命稻草。

曹操火烧乌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若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

——诸葛亮《隆中对》 曹操集团 谋臣:贾诩、程昱、荀彧 武将:张辽、于禁、张郃、李典 军队:二十万 长处:兵多将广 短处:不习水战 孙权、刘备集团 谋臣:诸葛亮、鲁肃 武将:周瑜、黄盖、吕蒙、关羽 军队:五万人 长处:齐心协力 短处:兵短将寡
三国鼎立的步骤: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生:不是,曹操死后之后三国时代才正式开始,魏国的皇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

师: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统秦两汉”之后变成了“三分魏蜀吴”,从统一变成分裂,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

生:倒退,国家分裂了,就会战乱不已。

不算倒退,因为最后又统一了。

师:三国分裂的时间长吗,不长,因为三国是短暂的分裂,在分裂中蕴含着统一。

那么三国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生:三分归晋:司马氏掌握了魏国政权,首先灭蜀汉,然后废掉了曹魏皇帝,建立西晋,最后消灭吴国,统一天下。

四、课堂小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招贤纳士,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号,强大起来。

经过官渡之战,最终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赤壁之战,曹操败于孙刘联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建立蜀汉和东吴。

三国后期,司马氏终结三分之势,西晋统一。

五、随堂训练
( A )2、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解析:曹操没有篡汉,篡汉的是他的儿子曹丕;如果没有曹操,曹丕是没有能力篡汉称帝的,所以人们就把曹丕篡位就罪名都记到曹操头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