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Evaporation) 蒸发 蒸发(
定义:植株间土壤或 田面水分的蒸发 物理过程 蒸发是一种 蒸发是一种物理过程 土面蒸发一般小于自 由水面蒸发,但在饱 和含水率时基本等于 自由水面蒸发。
(Seepage)及田间渗漏 (Pecolation) 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 及田间渗漏(
: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深层渗漏 深层渗漏:旱田中由于降雨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 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 漏的现象 田间渗漏:水稻田的 渗漏 稻田渗漏造成水和肥 的流失,但可促进土 壤通气,改善还原条 件,消除有毒物质, 有利于作物生长。
能量平衡公式
R
n
= G
+ C + λ E
净辐射
土壤增温
显热
潜热
以热量平衡形式 表示的能量平衡 +水汽扩散理论
蒸发蒸腾 消耗的热 能
换算成水 深得ET
P0 ∆ 公式( FAO 1979) 修正Penman • R + E P0 ∆ •ea − ed ) Ea = 0.26(1 +10+ .54u z )( P γ ET
作物需水量有时段概念,如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某生育阶 段需水量,月、旬、日、小时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常以每天多少毫米表示 (mm/day)
2、田间耗水量
( 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旱地耗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水稻田的渗漏 Percolation in paddy field
Rn = 作物冠层的净辐射 G = 土壤热通量 T = 2m 高的平均气温 (0C) Uz = 2m 高的风速 ea = 饱和水气压 ed = 实际水气压 ∆ = 温度饱和水气压曲线上在 T处的斜率 γ = 湿度表常数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α值法” 或称蒸发皿法)
ET= α E0 ET= a E0 +b
(2-1) (2-2)
ET —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0 —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mm计。一般 采用80cm口径蒸发皿的蒸发值; a,b — 经验常数; α— 需水系数,或称蒸发系数,为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 值。
而这一时段末灌水定额m
m =Wmax -Wmin= 667nH(θmax – θmin) m =Wmax -Wmin= 667H(θ′max – θ′min)
式中 m— 灌水定额,m3/亩; 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 n—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以占土壤体积的%计)
2、基本资料的收集
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储水量必须经常保持在 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处于 Wmin ~ Wmax之间。
当无有效降雨时,计划湿润层中的储水量由于作物的 消耗接近于Wmin,此时需要进行灌溉,补充水量。
Wmin= W0 – ET + K
则,推算出开始进行灌水时的时间间距
t= (W0-Wmin) / (e-k)
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 受气象条件控制,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 推算的误差较大。
模系数法
如何估算各生育阶段需水量
先确定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 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ETi = Ki ET /100 (3-5) K=ETi / ET
ETi— 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 Ki— 需水量模比系数,即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 物需水量的百分数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

合理灌溉的指标及灌溉方法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8期霍树臣一、作物的需水规律(一)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不同一般可根据蒸腾系数的大小来估算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既以作物的生物产量和蒸腾系数的积作为理论最低需水量。

但实际应用时还应考虑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降雨量的多少以及生态需水等。

因此,实际需要的灌溉水要比理论数大得多。

(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量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早稻在苗期由于蒸腾面积较小,水分消耗量不大;进人分蘖期以后,蒸腾面积扩大,气温也逐渐升高,水分消耗量明显增大;到孕花期蒸腾量达到最大值,耗水也最多;进人成熟期后,叶片逐渐衰老、脱落,水分消耗量又逐渐减小。

小麦一生中对水分需要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①种子萌发到分蘖前期,消耗水不多;②分蘖末期到抽穗期,消耗水最多;③抽穗到乳熟末期,消耗水较多,缺水会严重减产;④乳熟末期到完熟期,消耗水较少,如此时供水过多,反而会使小麦贪青迟熟,籽粒含水量增高,影响品质。

(三)作物的水分临界期水分临界期是指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水分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会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

小麦一生中有两个水分临界期,第一个水分临界期是孕穗期,这期间小穗分化,代谢旺盛,性器官的原生质粘性与弹性均下降,细胞液浓度很低,抗旱力最弱,如缺水,则小穗发育不良,特别是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受阻或畸形发育。

第二个水分临界期是从开始灌浆到乳熟末期。

这个时期营养物质从母体各部分输送到籽粒,如果缺水,一方面影响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寿命,减少有机物的制造;另一方面使有机物质运输变慢,造成灌浆困难,产量下降。

其他农作物也有各自的水分临界期,如大麦在孕穗期,玉米在开花至乳熟期,高梁在抽花序到灌浆期,豆类、花生、油菜在开花期,向日葵在花盘形成至灌浆期,马玲薯在开花至块茎形成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

农场浇水管理制度

农场浇水管理制度

农场浇水管理制度一、引言农场浇水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浇水管理措施能够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为了更好地规范农场浇水管理工作,提高浇水效率,减少浇水成本,保护水资源,本制度将对农场浇水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明确,帮助农场管理人员科学合理地制定浇水计划,确保农场各项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浇水管理制度1.水源及水质管理(1)保证农场浇水所需的水源充足,并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禁止使用污染严重的水源进行浇水。

(2)对水源进行定期检测,检测水质是否符合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如有需要,及时调整水质。

(3)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集雨水设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2.浇水设备的维护管理(1)定期对农场浇水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建立浇水设备使用记录,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预防设备出现故障。

(3)加强对农场浇水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频率。

3.灌溉制度的制定(1)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条件制定灌溉计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浇水的时间、量和频次。

(2)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根据作物的生长状态、土壤的含水量确定浇水量。

(3)采取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浇水效率,减少浇水量,减轻浇水成本。

4.浇水管理监督(1)建立浇水管理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浇水管理职责,保障各项浇水任务的顺利完成。

(2)加强对浇水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保证浇水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浇水管理档案,记录浇水计划、浇水量、浇水设备维护记录等信息,便于查询和整理数据。

5.浇水效果评估(1)定期对浇水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浇水后作物的生长情况,分析浇水效果的好坏。

(2)根据评估结果对浇水管理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浇水效率,确保作物的正常生长。

(3)定期组织浇水管理经验交流会议,分享管理经验,讨论解决浇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管理水平。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和非充分灌溉制度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是指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灌溉技术,确保作物在生长季节中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这种制度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作物充分灌溉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灌水量和灌溉频率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和管理,确保作物生长的需要得到满足。

2. 利用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技术,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实现精确灌溉,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3. 结合天气、土壤和作物的多种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灌溉措施,以适应不同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

4. 引入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措施,如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依赖。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指在灌溉过程中,作物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分供应,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或产量下降的一种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制度通常由于水资源短缺、灌溉设施不完善、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

非充分灌溉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灌水量不足,无法满足作物的需水量,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受限,产量下降。

2. 灌溉频率不合理,灌溉时间间隔过长或过短,无法及时满足
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

3. 灌溉方式落后,如洪水灌溉、浇水灌溉等,造成大量的水分和养分的损失。

4.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管理手段,无法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科学调控,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非充分灌溉制度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都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通过改善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科学调控等措施,逐步实现作物充分灌溉制度,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已建成 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要依据。
灌溉制度关系到灌区内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的提高,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灌溉工程设 施效益的发挥。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在灌区规划、设计或管理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 确定灌溉制度。 1)根据群众丰产灌水经验确定作物灌溉制度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 确定灌溉制度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是制定灌溉制 度的重要依据,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最宝贵的资料。 灌溉制度调查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水文年份,仔细调查 这些年份不同生育期的作物田间耗水强度 [mm/d]及灌 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并由此确 定这些年份的灌溉制度。
2、田间耗水量
作物耗水量,简称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指 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
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 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 m3 亩-1 或 mm 水 层表示。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人为因素:农田灌排措施、农业耕作措施等
(1)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 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
同时作用,很难将各个因素的影响一一分开。 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 会增加。
4、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 3)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灌溉制度
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水田) 或土壤水分变化(旱田)为依据,从对作物充分供 水的观点出发,要求在作物各生育期内水层变化 (水田)或计划湿润层内的土壤含水量维持在作物 适宜水层深度或土壤含水量的上限和下限之间,降 至下限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 应用时要参考、结合前几种方法的结果,这样 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度更为合理与完善。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

滴灌灌溉工作制度一、概述滴灌灌溉是一种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灌溉效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田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滴灌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滴灌灌溉工作,提高灌溉效率,制定一套完善的滴灌灌溉工作制度至关重要。

二、准备工作1. 灌溉计划: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天气预报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2. 设备检查:确保滴灌设备完好无损,包括滴灌带、阀门、管道等,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3. 水源准备:确保水源充足,水质符合要求。

如有必要,对水源进行处理,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4. 田间准备: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土壤松软,有利于水肥渗透。

5. 肥料准备:根据作物需求,准备适量且合格的肥料。

三、灌溉操作1. 启动设备:打开水源,启动水泵,检查滴灌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2. 调节流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调节滴灌系统的流量,确保作物得到适宜的灌溉水量。

3. 施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滴灌系统均匀施用到作物根部。

注意肥料浓度和用量,避免过量施肥。

4. 观察灌溉效果:在灌溉过程中,观察作物反应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5. 结束灌溉:达到灌溉计划要求或作物需水需求时,关闭水泵,停止灌溉。

四、灌溉结束后的工作1. 关闭阀门:灌溉结束后,关闭滴灌系统的阀门,防止水源浪费。

2. 清洗设备:定期清洗滴灌设备,去除残留的肥料和杂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设备维护:对滴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4. 资料记录:记录灌溉时间、水量、肥料使用情况等,为下次灌溉提供依据。

五、注意事项1. 遵循灌溉计划,不要随意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

2. 确保滴灌设备质量,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3. 注意肥料的选择和搭配,避免使用劣质肥料。

4. 灌溉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5. 加强灌溉设备的保护和维护,延长使用寿命。

六、总结滴灌灌溉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讲解作物需水量是指水分需求与作物生长发育阶段、气候环境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农作物对水分有不同的需求,在其生命周期中分为不同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需水量的准确测定对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1.土壤水分平衡法:通过测定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分的变化,从而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2.蒸散发法:通过测定作物蒸腾量和蒸发量,计算作物需水量。

3.植株生理法:通过测定作物的生理指标,如根系水势、叶片蒸腾速率等,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4.气象数据法:根据气象数据和作物需水系数,计算出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通常以作物耗水量(ETc)来表示。

作物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量和作物蒸发量两部分。

其中,作物蒸腾量是指作物根系经过气孔排出的水汽量,是作物所需的有效灌溉水量;作物蒸发量是指作物表面水分的排出量,主要受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需水量的测算结果,制定的合理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浪费。

其中,灌溉定额是灌溉制度的核心部分,指在一定的灌溉面积上,向作物供给的灌溉水量。

灌溉定额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水源供给能力等因素。

常用的灌溉制度有以下几种:1.定时定量灌溉制度: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数量进行灌溉,如按照一周定时定量地进行灌溉。

2.枯水轮灌制度:根据土壤水分不足的程度,适时进行灌溉,以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3.土壤水分监测灌溉制度:通过监测土壤水分状况,根据不同的需水量进行灌溉,实现精确灌溉。

4.下垂管灌溉制度:采用下垂式输水管灌溉的方式,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在具体实施灌溉制度时,还需要考虑水源供给能力、灌溉设施条件、作物的特性等因素,综合考虑灌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综上所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内容。

准确测定作物需水量,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分量,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

灌溉制度是为满足作物的需水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灌溉措施和管理方法。

作物的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需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会直接影响作物水分的蒸散过程,从而影响作物的需水量。

其次,土壤水分条件也是决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因素。

土壤中的土壤质地、水分含量、水分持有能力等都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吸水能力和土壤中水分的可利用程度。

此外,作物的生育时期和品种特性等也会对作物需水量产生影响。

灌溉制度是为满足作物的需水量而确定的一套管理措施。

根据作物需水量的特点,可以采取合理的灌溉制度,以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常见的灌溉制度有定时灌溉制度、定量灌溉制度和定深灌溉制度等。

定时灌溉制度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灌溉,不考虑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这种灌溉制度适用于土壤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而作物又对土壤水分有一定的忍耐能力的情况。

定时灌溉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但缺点是容易引起土壤水分浪费和作物的过度灌溉。

定量灌溉制度是指按照作物的需水量确定一定的灌水量进行灌溉。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阶段的不同,可以确定相应的灌溉量。

定量灌溉制度的优点是能较好地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减少水分的浪费和过度灌溉。

但缺点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对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有较准确的估计。

定深灌溉制度是指按照一定的土壤水分深度进行灌溉。

通过对土壤水分的深度监测,确定作物根系所在的灌溉水分层次,达到合理利用土壤水分的目的。

定深灌溉制度的优点是能够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但缺点是操作较为繁琐,需要进行复杂的土壤水分监测。

综上所述,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作物灌溉制度

2 作物灌溉制度

§2 作物灌溉制度天然降雨可满足作物的部分需水要求,但降水不强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要灌溉就牵涉到什么时候灌、灌多少等问题。

本节讨论的作物灌溉制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述1.什么是灌溉制度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内容: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

换算:1mm= 0.667m3/亩灌溉定额: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总灌溉定额:播前灌水定额(或泡田定额)+ 灌溉定额2.为什么要制定灌溉制度(1)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

3.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1)总结群众丰产经验;(2)进行灌溉试验;(3)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常把上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具体做法是:根据设计年份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需水要求,参照群众丰产经验和灌溉试验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拟定作物灌溉制度。

二、水稻的灌溉制度水稻种植一般采取育秧移栽的方法。

育秧的田块叫秧田。

移栽的田块叫本田或大田。

秧田育秧时间短,田块面积小,灌水量较少,因此下面主要讨论的是大田的灌溉制度。

秧田的灌溉:先灌浅水,水深10~20mm,苗高3cm后,增加水深至20~40mm,苗高10cm 后,排水落干,促进根系生长,拔秧前为便于拔秧,再深水浸泡。

本田插秧前需要泡田整田,便于插秧,并为秧苗返青创造条件。

所以本田分为泡田期和插秧后的生育期。

泡田期灌水定额称为泡田定额。

(一)泡田定额泡田额一般为80~110m3/亩。

江苏昭关灌区多年平均M饱=98.7m3/亩。

(二)生育期灌溉制度1.水田水量平衡方程某时段水量耗损:蒸发E、渗漏S、排水C水量补给:降雨P、灌溉M设时段初水层深为h1,时段末水层深h2,则2.计算灌溉制度计算原理见下图:3、计算方法(1)列表逐日计算(2)编写电算程序,利用计算机计算三、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一)播前灌水定额播前灌水的作用:保证种子发芽出苗;储水。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

农作物灌溉需水量
1. 农作物种类:不同的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例如,水稻、小麦等谷类作物通常需要较多的水分,而蔬菜、水果等作物的需水量可能相对较少。

2. 生长阶段: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在萌芽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等生长关键阶段,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

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如降雨量、温度和相对湿度等会影响农作物的蒸腾作用和土壤水分蒸发,从而影响灌溉需水量。

在干旱地区或炎热的夏季,农作物可能需要更多的灌溉。

4.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能力和水分渗透速度。

例如,沙质土壤的保水性较差,需要更频繁的灌溉,而粘性土壤的保水性较好,可以减少灌溉次数。

5. 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也会影响农作物的需水量。

例如,喷灌和滴灌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水量,减少水分的浪费,而地面灌溉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水分流失。

为了确定农作物的灌溉需水量,农民通常会参考相关的农业资料和专家建议,并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此外,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自动化系统和土壤水分监测设备也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灌溉,确保农作物获得适量的水分。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一、概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灌溉水量的合理调度管理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用水效率。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灌溉水量计算1.灌溉水需求确定灌溉水需求是决定灌溉水量的主要因素,其计算一般采用以下公式:$I_d = C \times A \times E$其中,$I_d$为灌溉水需求(立方米/公顷),$C$为作物系数,$A$为灌溉面积(公顷),$E$为蒸散量系数。

2.灌溉制度确定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水肥管理要求,确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频率、水量等。

三、灌溉水量调度1.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度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

在高温、干燥天气,适当增加灌溉水量和频率;在阴雨天气,减少灌溉水量和频率。

2.定时监测土壤湿度通过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定时监测土壤湿度,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灌溉水量和频率。

3.灌溉水量调度记录建立灌溉水量调度记录,记录每次灌溉水量、频率、调度原因等信息,便于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四、管理制度落实1.建立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组织专业团队编制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指标、责任人和执行程序。

2.加强技术培训对农田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

3.落实奖惩机制建立灌溉水量合理调度的奖惩机制,对执行良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五、数据分析与改进1.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对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技术和方法,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3.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提高农田节水效益。

六、总结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灌溉效果、节约用水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作物需水量及灌溉制度2.1作物需水量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

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

所以,作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二)棵间蒸发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

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及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

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

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及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

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

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及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4、灌溉制度制定步骤(略)
• 1) 根据各旬的计划湿润层厚度和作物要求 的含水率上限、下限,计算出允许储水量 上下限,绘于图中。 • Wmax=667×nh×θmax
• Wmin=667×nh×θmin
• 2〕绘制作物需水量累积曲线ET、计划湿润
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累积量WT、地下水累积 补给量K以及净耗水量曲线ET-WT-K
– 充分灌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适于水源丰 富地区。目前的灌溉制度、通常是充分灌溉条件下的 灌溉制度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确定
• 1、总结群众灌水经验 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不同 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
– 感性认识强,便于农民接受,较为实用。 – 水文年份和灌溉保证率的概念模糊,不易 量化。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 第一节 作物需水量 • 1、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 • A 植株蒸腾(transpirarion) • B 棵间蒸发(evaporation) • C深层渗漏
2、作物需水量
• A、旱田作物需水量: 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腾发量 (evapotranspiration),也称为作物需 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 影响需水量的因素
• 若雨后田内水深大于允许蓄水深度,排水量 • d=ha- hp • ha-雨后水深,hp-雨后允许蓄水深度。
3、 水稻灌溉制定
• (1)收集基本资料,主要包括:
– 1)水稻各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
– 2)各生育阶段降雨量;
– 3)各生育阶段适宜水深及最大蓄水深度。 • 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为充分利用降雨量而允 许短期水深。
– H-计划湿润层深度,m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ppt课件
25
灌水量的计算(M)
P0+M+K=E +⊿W
M
一次灌水量(M)计 算公式:
M =Wmax- W实
=667 H(θmax-θ实)
一次灌水最大量计算式:
M =Wmax- Wmin
=667 H(θmax-θmin)
在解决以上各种数据之后,可以进 行编程计算求得灌溉制度,也可以
用图解法进行灌溉制度的制定。
将图中每次灌水量,即灌水定额相加,即得到作物 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2,即
M2=m1+m2+….+mn
31

育 起止日期
H

(日期-日期)
m

Wmax m3/亩
Wmin m3/亩
21/4-30/4
1/5-10/5

11/5-20/5 21/5-31/5
1/6-10/6
11/6-20/6
0.5
117.3
21
③有效降雨量P0: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供作物利用的雨量。 指天然降雨量排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的雨量。 P0=σP=P-P径流-P渗漏 σ: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 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 一般根据资料确定: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α为0; 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时,α约为1.0;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 小于100mm时,α=1.0~0.8;100-150时,α=0.8 ~ 0.7;大于150 时为0.7。 安徽:淮北平原 >0.65 江淮丘陵 0.55-0.65 皖南山区 0.45-0.55 陕西:小麦 春季 0.95 夏秋 0.9 棉花夏季 0.799-0.924 玉米夏季 0.671 河南、山西:0.7-0.8 黑龙江:P<5mm 0 P=5-50mm 0.8-1.0 P>50mm 0.7-0.8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尖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尖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鳳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o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LU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III东省荷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

播种时如果墙情较差,要优先动用贮水实施灌溉。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常以m3/hm2或mm表示。 ❖灌水次数:农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实施灌溉的次数。
灌水时间以作物生育期或年、月、日表示。
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品种和自然条件及农业技术 措施的不同而变化。
由于拟建灌区规划设计或已建灌区管理工作的需要, 灌溉制度一般都需在灌水季节前加以确定,带有部分 估算(预报)性质。
旱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稻田耗水量 = 作物需水量 + 田间渗漏
3、作物需水量特点
(1)同一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要求不同 ❖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为:随着作物的 生长和叶面积的增加,需水量值也不断增大,在作 物苗期,需水量值较小,当作物进入生长盛期,需 水量增加很快,叶面积最大时,作物需水量出现高 峰;到作物成熟期,需水量值又迅速下降。
物整个生育期中通常把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 最大的时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各种作 物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在作物需水临界期缺水, 会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
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分别为:
水稻:孕穗~开花 棉花:开花~结铃期 小麦:拔节~灌浆期 玉米:抽雄~乳熟期
3、作物需水量特点
(3)地区自然条件不同作物需水量不同 土壤:土壤含水率、土壤质地、地下水埋深
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将土壤表面 形成一个疏松层,这样就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 (5)农田灌溉排水措施
二、作物需水量计算
两类计算方法:
1、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全生育阶段:需水系数法
α值法(水面蒸发): ET=αE0 ET=αE0+b K值法(产量): ET=KY ET=KYn+c
提高产量就不能仅靠增加水量,
而必须同时改善作物生长所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2.1 作物需水量2.1.1农田水分消耗途径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一)植株蒸腾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消耗于蒸腾,只有不足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

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

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

所以,作物蒸腾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

(二)棵间蒸发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

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

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

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

(三)深层渗漏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

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于作物生长。

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Evapotranspiration ),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

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

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

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量,简称耗水量。

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量是一个实际值,又称为实际蒸散量。

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水层表示。

m3• hm-2或mm2.1.2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一)作物因素作物种类不同其需水量不同,表2-1反映了 C 3作物与C 4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有研究表明:C 3作物的需水量显著高于 C 4作物,C 4作物玉米制造1g 干物质约需水349g,而C 3 作物小麦制造1g 干物质需水557g ,水稻为682g 。

表2-1不同作物生育盛期平均日需水量和最大日需水量作物种类作物名称 生育阶段 测定年份平均日需水量( mm ) 最大日需水量( mm ) 需水量平均值需水量平均值玉米 抽雄期 1982 4.48.1C4作物谷子 灌浆期 1965 5.75.18.58.3小麦灌浆期 1982 10.714.9C 3作物大豆 开花期 1964 11.211.214.617.4棉花结铃期198311.722.6作物需水有如下规律:(1) 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

(2) 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作物生长旺盛阶段。

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分蘖期, 第二个高峰期在开花至乳熟期; 大豆的需水高峰期在开花结荚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 -乳熟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

(3) 作物任何时期缺水,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不同。

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

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 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 例如小麦在拔节抽穗期, 棉花在开花结铃期, 玉米在抽雄至乳熟 期,水稻为孕穗至扬花期等。

(二)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因此各个因素的作用,很难一一分开。

表2-2说明,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会增加。

(三)土壤因素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有土壤质地、 颜色、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等。

砂 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砂壤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

就土壤颜色而言,黑 褐色的吸热较多其蒸发就大, 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反射较强, 相对蒸发较少。

当土壤水分多 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则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

(四)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

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 可导致 土壤水分无效消耗。

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 使土壤表面有一个疏松层, 就可以减少 水量消耗。

密植,相对来说需水量会低些;两种作物间作,也可相互影响彼此的需水量。

2.1.3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 、土壤水分状况、作物 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 土壤肥力、 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等。

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 影响是相互联系的, 也是错综复杂的, 目前尚不能从理论上精确确定各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 程度。

在生产实践中, 一方面是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 另一方面常采用 某些计算方法确定作物需水量。

现有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另一 类是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该法是从影响作物需水量的诸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因素(例如水面蒸发、气温、日 照、辐射等) ,再根据试验观测资料分析这些主要因素与作物需水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最后归纳成某种形式的经验公式。

目前常见的这类经验公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值法”或称蒸发皿法)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 发又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因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都是水汽扩散, 因此可以用水面 蒸发这一参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其计算公式为:ETE 0或 式中: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Eo――与ET 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的蒸发值,若用 20cm 口径蒸发皿,则E 800.8E 20;各时段的需水系数,即同时期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一般由试验确定,水稻 =0.9~1.3,旱作物 =0.3~0.7 ; b ――经验常数。

由于“ 值法”只需要水面蒸发量资料,所以该法在我国水稻地区曾被广泛采用。

在 水稻地区,气象条件对 ET 及E 。

的影响相同,故应用“值法”较为接近实际,也较为稳式 2-1 ) 式 2-2 )mm ; mm ; E 0 一般采用 80cm 口径蒸发皿ET E 0 b定。

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 20%~30% ;对土壤含水率较低的旱作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 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 所以此法不太适宜。

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K 值法”)作物产量是太阳能的累积与水、土、肥、热、 气诸因素的协调及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 果。

因此,在一定的气象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 件下,作物田间需水量将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如图2-1所示,但是需水量的增加并不与产量成 比例。

由图2-1看出,单位产量的需水量随产量 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说明当作物产量达到一定水 平后,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就不能仅靠增加水量,图2-1作物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示意 而必须同时改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他条件。

女口农业技术措施、增加土壤肥力等。

作物总需水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即:ET KY(式 2-3) 或ET KY n c(式 2-4)式中:ET ——作物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 m 3/亩;Y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kg/亩;K ――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即单位产量的需水量,m 3/kg ;n 、 c ――经验指数和常数。

式2-3中的K 、n 、c 值可通过试验确定。

此法简便,只要确定计划产量后,便可算出 需水量;同时,此法把需水量与产量相联系,便于进行灌溉经济分析。

对于旱作物,在土壤 水分不足而影响高产的情况下, 需水量随产量的提高而增大,用此法推算较可靠, 误差多在30%以下,宜采用。

但对于土壤水分充足的旱田以及水稻田,需水量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 产量与需水量关系不明确,用此法推算的误差较大。

上述公式可估算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

在生产实践中,过去常习惯采用需水模系数估算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即根据已确定的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 然后按照各生育阶段需水规律,以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即1 ET iK i ET100(式 2-5)式中:ETi――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需水模系数,即某一生育阶段作物需水量占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的百分数,可以从 试验资料中取得或运用类似地区资料分析确定。

按上述方法求得的各阶段作物需水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水模系数的准确程度。

但由于影响需水模系数的因素较多,如作物品种、气象条件以及土、水、肥条件和生育阶段划分划«爸軽・<.冒的不严格等,使同一生育阶段在不同年份内同品种作物的需水模系数并不稳定,而不同品种的作物需水模系数则变幅更大。

因而,大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用此方法求各阶段需水量的误差常在±( 100%~200% ),但是用该类方法计算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仍有参考作用。

(二)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近代需水量的理论研究表明,作物腾发耗水是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连续传输过程,大气、土壤、作物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的有关因素都影响需水量的大小。

根据理论分 析和试验结果,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大气因素是影响需水量的主要因素, 其余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不显著; 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条件下,大气因素和其余因素对需水量都有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