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即事抒怀

合集下载

即事咏怀诗

即事咏怀诗

古诗鉴赏之十一——即事(景)抒怀诗(学生版)Ⅰ即事(景)抒怀诗.一、概述1、特点即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即事抒怀诗,是指因事而发,借以抒发心中感慨。

这类诗歌,重在抒怀,因而作者对所写之事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较明显地直抒情怀。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 "抒怀”等词。

如:《山居即事》(王维)、《春日即事》(李弥逊)、《旅夜书怀》(杜甫)等。

二、即事(景)抒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1.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寄托身世之感,表达对世事和个人际遇的感慨;例(1)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

《黄鹤楼》崔颢例(2)反映离乱的痛苦。

《春望》杜甫2.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或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例(3)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例(4)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白居易的《观刈麦》(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4.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荒唐腐朽;或寄寓作者的政治理想;或倾诉君国之忧、家国之仇;或抒发盛衰之感、兴亡之叹。

例(5)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答案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 (“好雨知时节”);②借住拟人 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 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 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 1、动静结合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 • 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 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即事抒怀诗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 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 有什么共同特点?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1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以动衬静。2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 往悠闲舒适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
“惊坐起”使用细节,体现震惊之 巨.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及其手法。
• • • •
2、白描与细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 燕子,沙暖睡鸳鸯。
虚实结合:《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16篇)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即事》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半山春晚即事》译文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

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

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

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

《半山春晚即事》注释⑴半山:在江苏江宁,由县东门到钟山,恰好为一半路程,故称作半山。

春晚:即晚春,暮春。

即事:就眼前景物作诗。

⑵春风:一作“晚风”。

⑶酬:报酬,赠答,这里是“赐予,带给”的意思。

清阴:清凉的树阴。

⑷翳翳(yì):树阴浓暗的样子。

陂(bēi)路:湖岸,塘堤。

⑸交交:树枝交接覆盖的样子。

园屋:田园、房屋。

深:幽阴深邃。

⑹床敷(fū):安置卧具。

每:每每,常常。

⑺杖屦(jù):拄杖漫步。

或,有时。

幽寻,探寻风景之胜。

这两句是说,常常无事休息,有时又上山看看风景。

⑻北山:即钟山。

南朝宋周颙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后周颙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王安石有《思北山》等诗,寄托真心隐逸的心境。

⑼遗(wèi):赠送,这里引申为“留下”之意。

好音:美妙的叫声。

《半山春晚即事》赏析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隐退生活的一个侧面。

起首二句至为奇妙,寥寥十字,摹尽春色的变化,显示了一幅绿肥红瘦的景象。

陈衍说起二句本于唐人“绿阴清润似花时”,但安石的两句含义却深厚得多,感情色彩浓烈得多,韵味也胜过许多。

常人写红花凋谢,会有惋惜之情,而使诗歌染上一层淡淡的哀愁。

此诗却不然,诗人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表达,所以在他笔下展现的是欣欣喜人的景象。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一)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学习过程: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三、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找准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3、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帮助理解。

4、了解诗歌的常用意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5.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四、背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五、默写《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六、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诗歌鉴赏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高考诗歌的分类以及表达的情感(1)

高考诗歌的分类以及表达的情感(1)

高考诗歌的分类以及表达的情感1.送别抒怀诗。

送别抒怀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

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动辄一别多年,甚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看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2.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的思想内容通常表现为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

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3.闺情宫怨诗。

所谓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关心丈夫的生活和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

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所谓宫怨诗,是闺怨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专写古代宫女以及宫女失宠后所起怨情的诗歌。

在宫怨诗中,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渴望爱情与自由是最常见的内容。

4.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所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即事抒怀、哲理诗、闺怨诗知识点及训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即事抒怀、哲理诗、闺怨诗知识点及训练

即事抒怀诗一、考点解读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抒怀诗”。

二、技巧点睛1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

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

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

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

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

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

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

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

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

即事抒怀诗(专题复习)

即事抒怀诗(专题复习)

译诗
七十年来一直盼望着天下太平,百姓和乐,如今白发老父带着自 己的儿子们在地里劳作。
因为经常想世事艰难,再加上风雨交加的声音,更为自己的身世 悲哀。
我的老朋友已经死了一半多,我还能对谁流泪诉说。 趁着新春时光,赶紧找个炼丹的地方,不断往来于青城山和赤城
山。
知人论世
●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 史学家、爱国诗人。
思考问题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溪名。在广东省高要县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 砚中上品。后即以"端溪"称砚台。 ”烛光相射飞纵横“”相“作何解?根据上下句,你认为这句诗的写作主 体是谁? 明确:“相”是相互、互相之意;写作主体是“墨”,因为上句是说端砚 中的墨,下句主体是“墨”符合诗歌的逻辑性,是合理的。 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
试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思考问题
诗歌末句“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有多种含义?你认为有哪些含义呢?结合全诗思 考。
明确:既表明很快写完了草书卷,照应了题目, 又照应诗歌的前几句写草书时,诗人仿佛冲锋陷 阵、杀敌报国,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表现了 诗歌的爱国情怀。
译诗
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 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 的才华。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

古诗鉴赏——即事(景)抒怀诗和山水田园诗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由教材到高考]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1.作者白居易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作品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性强。

2.《观刈麦》和《采地黄者》,从标题看,前者写事,后者写人,但写事也是在写人,总体而言,两首诗均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情感态度。

《观刈麦》第二层通过一家人的行为展现了“人倍忙”的收麦情景,一个“惜字”,看似违背人之常情,但有力地突出了人们对丰收的感情,这与白居易另一首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异曲同工;第三层写了一个贫妇的悲惨遭遇,用“家田输税尽”一句直接揭示了剥削阶级的苛捐杂税的深重,具有现实批判意义。

《采地黄者》中“持以易糇粮”一句揭示了采地黄的原因,“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两句形象地表现了采地黄者从早到晚的辛苦,而结尾“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两句将“人”与“马”进行了对比,直观揭示了采地黄者连“马”都不如的悲惨生活,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者的同时,激起对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3.下列对《采地黄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

B.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

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麦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

C.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D.“肥马”指膘肥体壮,毛色发亮的马,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

解析:选D D项,“这一意象说明地黄的功效”表述有误,“肥马”“照地光”说明即便庄稼遭遇了灾害,但富贵人家的马匹依然有粮食吃,而且是膘肥体壮,毛色发亮。

即事抒怀

即事抒怀

• 答:(1)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 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 (2)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 节”);②借住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 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展开想 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 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 万物) •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 “喜”字); • 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 作用);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 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即事抒怀诗讲评
• 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 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 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 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 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 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 “景”的触动而起的。 •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 事抒怀诗。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 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
• 1.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 2.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3.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对写法”就是诗人自己思乡怀 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 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用 “主客移位”的方法,把深挚的 思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这种写法 跳出传统思乡诗的窠臼,别有一 番情趣,引人遐思。 (见练习册)

即事情怀的诗句

即事情怀的诗句

即事情怀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即事情怀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述至于怀的诗句,有急用《述怀》年月:唐:杜甫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3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1封书,今已10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学校兴,生平老耽酒。

深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怀古诗《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2乔.《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3山半落青天外,2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3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台城》刘禹锡台城6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1曲后庭花.《江南》杜牧车书混1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君山》刘禹锡属车8101,此地阻长风.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春草官》刘长卿君王不行见,芳草旧宫春.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易水》马戴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姑苏台》陈羽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3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景阳台》徐铉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阊门韦应物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吴宫》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6宫.2.含有怀字的诗句王绩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即事抒怀诗代表作品
1、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黄庭坚《清明》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5、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6、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题李凝幽居》
7、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8、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清明即事》。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诗歌题材鉴赏——即事(景)抒怀诗

三大常见类型•春秋感怀
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秋怀①

欧阳修
景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抒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怀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宋仁宗庆历五年,“庆 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为范仲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解析: ①对秋日风物的喜爱; ②对自身处境的感伤; ③对朝政国事的担忧; ④对无为受禄的愧疚; ⑤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⑥对归而不得的无奈。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
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即 学习目标: 事 1、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特点。 ( 2、了解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常用意象和情感。 景 3、熟悉即事(景)感怀类诗歌的几种具体表现形 ) 式。 抒 怀 诗
(一)题目标志

多含有“即事”“即景”“抒怀”等字眼。
事 (二)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

专注于考即事诗。

高考这么喜欢考此类诗歌,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古代,诗人触事或
抒 怀
触景兴咏,因事或因景立题,即事或即景创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即这类诗 歌特别多。其次,这类诗题材广泛,表达的感情即时而发而不落窠臼,就 是特别不容易让人以类型诗的内容与情感来穿衣戴帽。

诗歌题材:即事抒怀(新)诗

诗歌题材:即事抒怀(新)诗

【常见情感】
1、思亲、送友、怀乡、赠人等 2、表达人生感悟 3、抒写闲情逸趣 4、抒写政治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5、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6、寄情山水、热爱自然 ……
【答案】 ①(叙事手法)以对比加强 北来人二首 (南宋)刘克庄 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 十口同离仳(pǐ离别),今成独雁飞。 流离之苦。 ②(叙事口吻、角度、主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体)以 “北来人”的口吻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自然。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③(叙事效果)叙事中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 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 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 作简要分析。 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 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 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 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 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 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 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 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 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 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 不可沉沦。愤怒问天公:上 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 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 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 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 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 般摇曳多姿。
链接课内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诗

《唐诗宋词》学案——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1、(09年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即事抒怀诗鉴赏及练习

即事抒怀诗鉴赏及练习

即事(景)抒怀诗鉴赏一、内涵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二、内容即事(景)抒怀诗的基本内容是随意出现在身边之事、身边可见之景。

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三、标志①诗歌中包含叙事或写景内容,重点在作者由所叙之事或所写之景而生发的感慨之情。

即事抒怀偏重于叙事,即景抒怀偏重于写景,其重点在“抒怀”。

②标题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四、常用手法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的运用;④白描与细节的手法。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

五、常见情感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对现实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六、鉴赏技巧第一步: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怀的事。

第二步: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引出观点。

第三步:分析感怀的表达技巧(怎样写事,怎样抒情,事与情怎样结合)。

七、即悟即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西汉翟公做廷尉时,宾客阗门;等到失势废官,宾客绝迹。

此处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即悟即练参考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及政治失意的落寞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结语
谢谢大家!
合作探究
• 这三首诗歌,诗人们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表 现手法抒怀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诗名
修辞和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当堂检测
• 1、请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一联的作用。
• 2、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
• 3、“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 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 ⑵缘事析怀,演绎成文。 在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做到叙、
析、评的结合,切忌架空分析,失之悬浮。 根据诗歌所叙事情,来分析诗人的复
杂情怀。而事与怀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的 文字。叙是对诗歌相关内容的援引或简述, 它是析的基础,析的前提;析是对诗歌隐 含信息的发掘、分解和剖析,它是评的手 段,评的条件;评是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得 到的结论,它是析的目的,也是析的归宿。 三者彼此渗透,密不可分。
• ⑶体巧察妙,表现文采。
当堂检测
• 1、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达了劳动 者怎样的矛盾心理?
第二课时
• 1、掌握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步骤。 • 2、熟练运用即事感怀诗的解题步骤。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
即事感பைடு நூலகம்诗
•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 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 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 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 或讴歌河山。
•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 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 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 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
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
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
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
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
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
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
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 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 居的无奈与牢骚.
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
意?请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
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八)
即事抒怀诗
学习目标:
• 1、继续了解高考题型及本题材诗歌在高考 中的考察方向和特点。
• 2、通过真题演练,规范答题。 • 3、回顾总结本组诗歌的主题情感、常见艺
术手法及鉴赏方法。
一、考点解读
•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 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谢。古人常以 “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 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 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 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 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 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 生感悟、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 为“即事抒怀诗”。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江苏卷)
• 醉眠
• 唐庚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隐有字,想
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
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
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
有什么寓意?
•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全国大纲版)
• 客 从 杜甫
•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 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
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
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北京卷)
• 古风(其十) 李 白
•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
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 镜湖一角。
•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 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 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 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二、高考真题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江苏卷)
• 醉眠
• 唐庚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
作。
•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 什么样的心境?
•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 要分析。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江苏卷)
• 醉眠
• 唐庚
•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
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
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
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
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
作。
•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 要分析。
答:“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 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余花”、“好鸟” 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 • 鹊桥仙 陆游
•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答: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3•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