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概念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

最全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肯定不为零,肯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始终线上,且肯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根本关系: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推断合运动的状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始终线上,在同始终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始终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①合运动肯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②假如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展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效果进展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重量,另一个重量垂直于绳。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 运动的定义:位置变化的现象。
- 描述运动的要素:位置、时间、路径。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
2.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的导数。
- 加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
3. 速度与位移的图象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
-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力的概念:导致物体发生变化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表述:任何作用力都与一个相等大小、作用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对应。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关系:成对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象不同。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帮到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1、牛顿第肯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转变这种状态为止.(2)理解:①它说明白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②它提醒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转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缘由,而不是维持运动的缘由。
③它是通过抱负试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试验来验证.2、牛顿其次定律: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一样.公式:理解: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样。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讨论对象)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2)理解: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逝,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一样.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靠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行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行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易错现象:(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认识运动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运动的特性包括普遍性、永恒性和多样性。
参考系是指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选取参考系是自由的。
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是指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
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理想化模型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第二节时间位移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打点记时器是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采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采用电磁打点。
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
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在物体相对滑动的过程中,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根据公式f=μ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N成正比。
动摩擦因数μ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且0<μ<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详细总结必修一知识点:质量、力及计算一、质量和物体的测量1. 质量的概念:物体的质量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是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量的度量。
2. 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是间接测量,将待测物体和已知质量的物品放在两个砝码盘上来平衡。
3. 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质量单位为千克(kg)。
二、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物理量,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的分类:- 接触力:通过物体的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 非接触力:不需要物体接触就可以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三、力的效果1. 力的效果及描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方向,力的效果可以通过速度的改变、形状的变形和方向的改变来描述。
2. 力的效果的表示方法:- 物体的加速度:将物体的质量和力的大小联系起来,按F=ma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 物体的形状变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原来形状被改变了。
- 物体的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变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运动方向。
四、力的计算、合成及分解1. 力的计算:一般力由对偶力的合力来代替,合力等于对偶力的代数和。
2. 力的合成: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将它们按秦始皇定律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即合力。
3.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根据分力的性质和大小来分解。
五、力的平衡与不平衡1. 力的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各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力的不平衡:当物体受到的各力不平衡时,物体会发生加速、减速、改变方向或形状等变化。
六、克服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摩擦力:减小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物体表面粗糙度或使用润滑剂等方法可以减小摩擦力。
2. 增大摩擦力:增大物体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物体表面粗糙度或增加力的大小等方法可以增大摩擦力。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几个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篇二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1、图象: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v—t图象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的分类-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力平衡的条件2. 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3.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常数-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三、功、能和功率1. 功的概念-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2. 能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率与能量的关系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力臂的概念2. 滑轮和斜面- 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 斜面的功和效率五、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基本概念-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特点2. 浮力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浮沉条件六、功和能的综合应用1. 机械功的计算- 机械功的概念-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的计算3. 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结束语以上是对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此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可能还会有其他知识点需要包含。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部分1. 位置、位移和位移的单位2. 速度、速度的单位和速度的计算3. 加速度、加速度的单位和加速度的计算4.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第二和第三定律)5. 质量、惯性、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值表达式6. 弹力、胡克定律和胡克定律的计算7.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8. 摩擦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摩擦力的计算9. 竖直上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10. 阻力、空气阻力和阻力的计算11. 重力、重力的计算和万有引力定律12. 动能和动能定理13. 势能和势能定律14. 机械能守恒定律15. 碰撞、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16. 能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与非机械能质点的转化二、热学部分1. 温度和温标2. 热量和热量单位3. 热平衡、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4. 热膨胀、线膨胀和体膨胀5. 热容和比热容6. 升华、凝固和熔化的热学解释7. 蒸发和沸腾的热学解释8. 热机的工作过程和热机效率9. 热力学第一定律10. 内能、焓和物质的状态变化11.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机效率的理论极限1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三、光学部分1.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2. 光的折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3. 光的色散、色散定律和波长4. 光的干涉、杨氏实验和干涉条纹5. 光的衍射、单缝衍射和双缝干涉6. 光的偏振、偏振光和偏振片7. 光的传播速度、光速和光的光程差8.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9. 成像公式、物像距离和焦距的计算10. 加大放大倍数和加大物距的关系11. 光的缺陷、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四、电学部分1. 静电场的概念、产生静电的方法和静电的特点2. 质点在电场中的受力和电场强度3. 电势、电势差和电势能4. 电容器、电容量和电容器的能量5. 恒定电流、电流的单位和电流的计算6. 电阻、电阻的单位和电阻的计算7. 欧姆定律和欧姆定律的数值表达式8. 简单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9. 电功、电功率和电功率的计算10.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计算11. 线圈和磁场强度12. 电动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电动机效率13. 电磁波、电磁波的特点和电磁波的传播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一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 定义: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1.2 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 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1.3 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
-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标量。
1.4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平均速度: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1.5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表达式:a = Δv/Δt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4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表达式:F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第三章:能量与动量3.1 功和能量- 功: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
- 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3.2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3 动量和冲量-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
-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在高一物理必修一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知识为我们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关键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一)质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
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比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就可以看成质点;但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
(二)参考系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一个其他物体作为参考,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向后运动,是以汽车为参考系;而在路边的人看来,树木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考系。
(三)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则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比如,一个人绕操场跑一圈,位移是零,路程是操场的周长。
(四)速度和速率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矢量。
速率则是物体运动的快慢,是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标量。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五)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也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为:v = v₀+ at ,其中 v₀是初速度,v 是末速度,a 是加速度,t 是运动时间。
(三)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x = v₀t + 1/2 at²。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描述。
1.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
2. 参考系。
-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 性质: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系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系是运动的。
3. 时间和时刻。
-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如第2s末、第3s初等。
- 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如前2s、第2s内等。
4. 位移和路程。
- 位移: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其大小等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 路程:是标量,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5. 速度。
- 平均速度: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 (Δ x)/(Δ t),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当Δ t趋近于0时,平均速度就趋近于瞬时速度。
-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
6.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即a=(Δ v)/(Δ t),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 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 速度公式:v = v_0+at,其中v_0为初速度,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 位移公式:x = v_0t+(1)/(2)at^2。
- 速度 - 位移公式:v^2 - v_0^2=2ax。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度,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 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 合力: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2. 力的分解- 分力: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三、功、能和功率1. 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量度,当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产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3. 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是做功的速率。
- 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导言:高一物理必修一是学生开始接触高中物理的起点课程,它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力学一、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理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了解运动的描述是学习物理的第一步。
在运动的描述中,需要掌握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二、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需要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速度与位移的比值计算运动时间。
三、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
在加速直线运动中,需要掌握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计算运动时间。
四、竖直上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指物体从地面上抛出后,受重力影响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受重力影响向下运动的运动。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需要掌握初速度、时间、位移和加速度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初速度和时间计算抛物体的最高点高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的关系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产生运动、变形和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
在学习力的概念时,需要了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计算力的合成。
二、力的效果力的效果包括平衡和非平衡两种情况。
在学习力的效果时,需要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力的效果问题中。
三、力的计算力的计算是物理学习的基础,需要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
在力的计算中,需要注意使用单位制进行计算,并能够应用到力的计算问题中。
四、力的分析力的分析是解决力的平衡问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图解分析方法。
在力的分析中,需要了解杠杆原理、浮力原理和动态平衡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力的分析问题中。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高一物理必修一主要涵盖了力学、运动、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等内容。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知识点逐一进行详细介绍。
1.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理学科。
其中包括质点运动、刚体运动、运动学和动力学等内容。
质点运动:质点是指在物理学中,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位置的物体。
质点运动主要涉及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可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
刚体运动:刚体是指保持形状不变的物体,刚体运动主要涉及到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可以描述刚体的旋转状态。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主要涉及到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等概念。
通过这些概念可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和速率。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主要涉及到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些关系可以描述物体的加速度和受力情况。
2.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况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发生改变。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这个定律说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作用于物体上的力成正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这个定律说明了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力。
3. 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能量是物体具有做功能力的物理量,能量转化和能量守恒是描述物体能量变化的原理。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主要涉及到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转化。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是物体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高一物理必修一概念总结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关键一点](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x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vat∆=∆。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产生。
-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ma,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摩擦力- 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区别及其计算方法。
- 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正压力有关。
5. 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和向心力的计算。
- 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其与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
二、功、能和功率1. 功的定义和计算- 功是力在位移方向上所做的工,计算公式为W=Fscosθ。
- 功的单位是焦耳(J)。
2. 功率的概念-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 P=W/t。
-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3. 动能和势能- 动能:Ek=1/2mv^2,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重力势能:Ep=mgh,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三、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1. 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天体运动- 开普勒定律描述了行星围绕恒星运动的规律。
- 行星轨道的椭圆形状和面积速度定律。
3. 卫星运动- 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规律。
- 轨道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四、流体静力学1. 流体静压力- 流体静压力与深度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流体静力学方程。
2.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和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力与其所排流体的重量相等。
3. 压强测量- 利用U型管和压力计测量流体的压强。
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1.参考系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⑴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⑴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⑴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①物体只作平动时;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⑴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⑴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⑴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⑴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⑴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⑴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①注意速度和加速度两个概念的区别,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速度变化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不是速度的方向,而是速度变化的方向,所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
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关键一点](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x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v a t∆=∆。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错误理解平均速度,随意使用12V V V 2+=平均。
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可由下面四个基本关系式表示:(1)速度公式t 0v v t a =+ (2)位移公式201v t 2x at =+ (3)速度与位移式22t 0v =2ax v -(4)平均速度公式()0t v v v 2x t +==平均3、几个常用的推论:(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x=x 2-x 1=x 3-x 2=……=x n -x n-1=aT 2(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0t 2v v v 2t +=。
(3)一段位移内位移中点的瞬时速度v 中与这段位移初速度v 0和末速度v t 的关系为v 中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②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2n -1)③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第n 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4∶9∶……∶n 2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 1:1):::--⋯-易错现象: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 、a 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三、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①速度公式:t v gt = ②位移公式:21h 2gt = ③速度—位移公式:2t v 2gh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时间:t =3、竖直上抛运动: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 0,加速度方向与v 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1)竖直上抛运动规律①速度公式:t 0v v gt =- ②位移公式:201h v t 2gt =- ③速度—位移公式:22t 0v v 2gh -=-两个推论: 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0v t g= 上升的最大高度20v h 2g=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如图1-2-2,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最高点,则:(1)时间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2)速度对称性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关键一点]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易错现象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四、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1、图象: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1) x—t图象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图线斜率的意义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2)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v—t图象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图线斜率的意义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2、相遇和追及问题: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通常有两种情况:(1)物体A追上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则A追上B时必有A B0x x x-=,且A BV V≥(2)物体A追赶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要使A与B不相撞,则有A B0A Bx V Vx x-=≤,且易错现象: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五、力重力弹力摩擦力1、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用一条有向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据不同,可以把力分为①按性质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①形变;②改变运动状态.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处。
薄板类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注意: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在两极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由于重力远大于向心力,一般情况下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3、弹力:(1)内容: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且使其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条件:①接触;②形变。
但物体的形变不能超过弹性限度。
(3)弹力的方向和产生弹力的那个形变方向相反。
(平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曲面接触面间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过研究点的曲面的切面;点面接触处产生的弹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绳子产生的弹力的方向沿绳子所在的直线。
)(4)大小:①弹簧的弹力大小由F=kx 计算,②一般情况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同时所受的其他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应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确定.4、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3)摩擦力的大小:① 滑动摩擦力:f N μ=说明:a 、F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b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 N 无关。
②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0<f 静≤f m(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4) 注意事项: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易错现象:1.不会确定系统的重心位置2.没有掌握弹力、摩擦力有无的判定方法3.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错误六、力的合成和分解1、标量和矢量:(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