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简介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实现 了变革 和更新 ,并进而长期保持 着强大的生命 力。
蒙元王 朝不仅是 中国古代历 史上思想 文化禁锢制 度 最 少的王朝 之一 ,它还 是 中国古代 历史上 唯一 明确提 出
宗教信仰 自由的朝代 ,萨满教是 匈奴 、突厥 、蒙古 固有
的生态宗教 ,是古代蒙 古高原传 统思想 的基 石。在十三
北方 民族 充满活 力的刚劲 气质和精神风 貌 ,与 中原稳 健
儒雅 的农耕文化 的融会 ,使 中国传统 文化 一次又一次 地
产物 。具 有鲜 明的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 ,形成 了兼容并 蓄 的地域 文化体 系 ,其核心 部分是蒙古族 帝王文化 、宫 廷文化 、 祭祀文化及 民俗文化。作 为一种 地域文化特征 , 它既吸收 了南北文化 的精髓 , 又接纳 了东西文化 之精华 , 具有独特 的文化 内涵 ,使 蒙元文化 一开始就成 为 以多种
有对 异文化 包容 、宽 阔的胸怀 ,并主动学 习和汲取其他 民族 的优 秀文化 。成 吉思汗及 其继承者 们结束 中国五百 多年 的分 裂 ,建立 元朝 ,将青 藏高原 、云贵高原正 式纳 入 中国版 图 , 为当今 中国版 图的形成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世 的作 品不 多 , 因而在墓葬 中发现 的壁 画显得尤 为珍贵 。 赤峰地 区先后发现 5座元墓 ,其 内均 有壁画 ,所表 现的 内容主要有宴饮 图、出猎 图、归来 图、行旅 图、山水 画、 山居图 、礼乐 图和各种 装饰图案。
元朝统一 中国后 ,中原与边疆地 区关 系日益紧 密,南北 文化相互 交融 ,彼此产 生不 同程度的影 响。以 中原传统
文化 为 主 的 多 民 族 文 化 和 谐 并 存 、 共 同 发展 ,形 成 了 蒙
赤 峰市 蒙 元 文 化 旅 游资 源 的特 点
蒙元文化的概念

蒙元文化的概念蒙元文化是指蒙古帝国时期(公元1206年-1368年)的文化表现和特色。
蒙古帝国在征服至元年间的大片领土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帝国,其疆域跨越亚洲、欧洲和北非,统治范围广阔,对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元文化是在蒙古族与其他族群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蒙古帝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东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元文化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艺术建筑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色。
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蒙古帝国的统治者信奉蒙古萨满教,同时还广纳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形成了蒙元文化中的多元宗教并存特点。
这种多元宗教的存在使蒙元文化的宗教观念多元化,互相交融,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风貌。
其次,在社会制度方面,蒙古帝国采用蒙古的宗法制度,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皇帝采取统一的政治制度和官僚组织机构,实行包容的民族政策,平衡各族权力,促进了各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
这种统一的社会制度为各族人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使各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再者,在艺术建筑方面,蒙元文化以元朝宫殿和寺庙的建筑艺术为代表,具有宏伟壮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特点,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蒙元文化对于建筑工艺和艺术审美的独特追求。
蒙元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蒙古帝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推动和支撑。
首先,蒙古帝国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蒙古人瞄准中国汉文化的群众基础,通过实行元朝的承认,并废除元朝以前的世袭制,限制汉人继续担任官职,加强了汉文化和蒙古文化的融合。
其次,蒙古帝国成立后,通过贸易和征服扩张,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
帝国各地的同胞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交流,形成了蒙古帝国时期的犒赏文人,出现了以"太学"为代表的文化社交团体,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最后,蒙古帝国也吸纳了其他周边国家的文化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蒙元文化的内涵。
例如,蒙古帝国与伊斯兰教国家的接触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对其内容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蒙元文化的概念及精神内涵

一、蒙元文化的概念及精神内涵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是蒙元文化的核心部分。
蒙元文化的基本精神可归纳为:铁骑精神、开拓精神、博爱精神、忍耐精神。
铁骑精神: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早已成为蒙古民族的精神象征。
蒙古人一向英勇善战,戈壁沙滩、严寒酷暑抑或雨打风吹,都无法遏制蒙古铁骑扬尘征战百万大军的敌对,无数个坚城高垒,亦无法阻止蒙古铁骑拓疆统一的信心。
成吉思汗仅以二十万之众,征服了伊斯兰世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奇迹。
开拓精神:
蒙古民族是在额尔古纳河的滋养抚育下,起源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成吉思汗创立蒙古汗国,对外大规模的军事扩张的壮举及一系列的征服战争,是蒙元文化开拓精神的最早体现。
通过拓疆,蒙古民族获得了广大的生存空间。
凭着这种精神,蒙古人不仅为自己开拓了生存之路,而且为部落、民族、国家开拓了发展壮大之路。
博爱精神:
蒙古民族的金戈草原,孕育着对苍狼的崇拜,这种崇拜实为图腾崇拜,是蒙古民族性格的彰显,那种狼的高傲、无畏和坚韧,那种狼的母爱精神,以及在茫茫草原上体现的博爱,亦是成吉思汗的一种象征,也是蒙古族民族精神的一种追求。
忍耐精神:
成吉思汗曾说:“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坚强忍耐。
”蒙古民族是孤独忧郁的民族,也是极具忍耐力的民族,他们用马头琴抒发悲伤,用蒙古长调歌咏苍凉,正是在这琴曲悠扬声中,蒙古民族的忍耐精神浑然而就。
蒙元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蒙元时期的政治与文化蒙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蒙古帝国征服中国后的统治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在这一时期,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政治上,在蒙元时期,蒙古族人掌握了中国的统治权。
他们实行了大量的政治改革,包括实行严格的奴隶制度和官僚制度。
在政治上,他们主要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蒙元政府对外也非常强势,在蒙元时期,蒙古帝国向外扩张,征服了许多周边国家,形成了庞大的帝国。
他们采取了征服并管理的政策,通过官员和官吏来管理和维持这个庞大的帝国。
文化上,在蒙元时期,蒙古族人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上,蒙元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学题材广泛,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蒙元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元曲,其他还有元杂剧、元诗和元小说等。
在思想方面,蒙元时期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蒙元时期,儒家思想走向了“理学”和“心学”。
理学强调“天理”,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固定的道理,通过学习“天理”来治理国家。
而心学则强调“人心”,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通过内心反映出来的,因此治理国家要从人的内心入手。
蒙元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如郑光祖、李时中、郑处存、陈继儒等人都是蒙元时期的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在蒙元时期,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蒙古族人统治期间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是他们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蒙元文化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市北区的主干道,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侧,地处新城区的核心区域,西起通道北街,东至东二环,全长约8公里,距离市中心(中山路)约3公里,驾车时间仅约7分钟,并有多条公共交通线路直达市区各地。
对将来新城区乃至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的民族特色街,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吉思汗大街的整体规划共分为四个区,第一区主要是都市感很强的市区;第二区为体现生态、自然的草原核心区域;第三区的成吉思汗广场是成吉思汗大街的绝对亮点;第四区营造道路空间的一系列机能性的交通空间。
体现了四个原则;国际性的蒙元文化走廊,区域性的商业文化中心,本土性的特色舞台,居民户外活动场所。
国际级设计大师精英团队在规划中共同的口号是:带动草原的传承,再现自豪性文化,在总体设计上高度体现“人性”原则,在弘扬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融合国内外建筑特色。
吸纳采用了蒙古包的采光与透气性的优点,在楼盘位置的规划上又结合了中国结的文化精髓。
本着以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为主格调,构成风格独特的现代城市品牌。
从建筑结构,到设备配置、全方位创造出现代特质的蒙元建筑作品,体现建筑的先进性、舒适性、秘密性和方便性。
景观设计崇尚自然与个性化,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北方豪情。
1、草原文化中华文明有两大主源,即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
其中草原文化做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与中原文化共存并行和互为补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
草原文化是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北方草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由阿尔秦语系的匈奴、突厥、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三大族系的草原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总合。
草原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从精神层面上看,草原民族具有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具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具有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
蒙元帝国的历史

蒙元帝国的历史蒙元帝国,即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辉煌的时期。
它由成吉思汗创立,经过多位蒙古帝王的统治和扩张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
本文将从蒙元帝国的起源、政治制度、文化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蒙元帝国的起源蒙元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的时代。
成吉思汗出生于13世纪初期的蒙古草原,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蒙古部落实现了统一,开创了蒙古帝国的历史。
成吉思汗的死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遗志,并逐渐扩大了领土,最终建立起了庞大的蒙元帝国。
二、蒙元帝国的政治制度蒙元帝国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实行军事集权和行政自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政府设有皇帝和皇后,由贵族和王公组成的大臣参与国家决策。
同时,蒙元帝国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以宰相为首的行政机构负责各项事务的处理。
此外,蒙元帝国还采取了编户制度和千户制度,用以管理土地和人口。
三、蒙元帝国的文化发展蒙元帝国在政治制度的建立之外,也对文化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元帝国的建立促进了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将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蒙元帝国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设立了政权,充分利用了各地区的文化资源,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繁荣发展。
同时,蒙元帝国还积极倡导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为各种文化、宗教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四、蒙元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蒙元帝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蒙元帝国的建立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取得了蒙古族、汉族等各民族的统一。
其次,在经济方面,蒙元帝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蒙元帝国还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繁荣,将外来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新的文化风貌。
综上所述,蒙元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的建立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蒙元帝国的兴衰与起承转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带来了珍贵的历史教训。
蒙元文化计划书

蒙元文化计划书1. 背景介绍蒙元文化是指蒙古族与元朝文化的结合体,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元文化深厚而独特,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传承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蒙元文化,我们制定了蒙元文化计划书,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向公众展示和推广蒙元文化,提升人们对蒙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目标本计划的目标是在大众中加强对蒙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蒙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升蒙元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
具体目标如下:•增加人们对蒙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豪感;•提升蒙元文化研究的学术水平,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扩大蒙元文化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3. 活动计划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将开展以下一系列的活动:3.1 学术研究交流会议组织一次蒙元文化学术研究交流会议,邀请国内外蒙元文化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参与。
会议将探讨蒙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艺术形式等相关议题,并发布最新的蒙元文化研究成果。
3.2 蒙元文化展览举办蒙元文化展览,展示与蒙元文化相关的艺术品、历史文物、手工艺品等。
通过展览,让观众全面了解蒙元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3.3 文化活动推广开展蒙元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蒙元民俗表演、蒙古族传统舞蹈比赛、蒙元文化艺术展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将蒙元文化带入人们的生活,激发公众对蒙元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4 培训项目组织蒙元文化培训项目,面向大众和专业人士,培养一批蒙元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
培训内容包括蒙元文化基础知识、传统技艺和研究方法等。
4. 合作与资源蒙元文化计划需要合作与资源支持,我们将主动寻找合作伙伴和争取相关支持:•寻求与蒙古族地区相关文化机构的合作,在蒙元文化研究和传承方面共同努力;•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拓宽社会资源网络,寻找志愿者和爱好者参与到蒙元文化计划中。
5. 成果评估与总结在实施蒙元文化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每个活动和项目进行评估,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计划的效果和影响。
元代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元代蒙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元代的大西北地区,蒙古族文化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元代统治者的不断推动下,蒙古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元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元代的文化传承始于元世祖铁木真和其继承者忽必烈的革命思想。
铁木真崇尚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民族团结和统一,后由其孙忽必烈推行“攘除穷寇,安定四方”重建文化体系,在统一国家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
元代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与宋代、金代相比,元代的文化机构更为完善,官方文化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例如,蒙古汉文双曲文书院,设有蒙古、汉文双方教授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而这种学院在蒙古国也有影响。
其次,元代的文化雕塑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蒙古人的文化传统以草原作为根基,用钝笔流畅的笔触刻画了丰富生动的手势和面部表情,这与宋代南宗的绘画完全不同,元人更加注重形态简化,强调画面的传达力和表现力。
这种与传统文化的断裂和延续有很大关系。
第三,元代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帝王意志的强烈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元代皇帝推行官方文化,加强了国家的文化控制和媒体,塑造了一种与蒙古民族文化相匹配的统治形象,这种统治形象具有非常前瞻性的意义,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和道德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代的文化传承不仅表现在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更体现在了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元代重用汉族官员,奖励汉族文学家和艺术家,推广和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经典文化和传统哲学方面。
元人传承并发展了儒家经典,对改变中国文化历史产生了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形式之中。
由于元朝的扩张和统一,各地区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得到了大大促进。
元代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与中亚和西亚的文化交流中,例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元代的文物和各种文物,描述了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场景。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

赤峰蒙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孙杰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24000摘要: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赤峰市作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整合开发蒙元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这一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深入挖掘蒙元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策略、强化蒙元文化旅游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加强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主导思想策划三个方面做起,将赤峰市打造成为一个蒙元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一、赤峰市蒙元文化旅游资源概述1、蒙元文化的概念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1,其核心部分是蒙古族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祭祀文化及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它既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又接纳了东西文化之精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蒙元文化一开始就成为以多种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及其它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结合。
2、赤峰蒙元文化简述赤峰地区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们的封土,蒙古民族为开发赤峰作出过突出贡献,因而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主要有以下一些遗迹:首先是应昌府,应昌府在现在得克旗达里湖畔,作为一个避暑胜地,是“北元”的首都;第二个是金宁路,在现在的翁旗乌丹镇,境内有张应瑞的墓地,是弘吉刺领地,同时也是元朝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第三是大宁路,故城在今宁城县大明镇辽中京城内,在元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赤峰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研究》(NJ09177)阶段性成果1萧启庆.蒙元的历史与文化.蒙元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1朝的军事、经济、贸易、交通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元朝首都连接漠南、漠北,通往东北的重要枢纽;第四是武平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白塔乡辽武安州城内,后迁大宁;第五是宁昌路,故城在现在的敖汉旗玛尼罕乡五十家子村,曾在城内发现过元代石狮、飞马石雕、石螭首、龙凤纹琉璃瓦等,当时有过华丽的建筑,是当时元代内蒙古东部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此外,元代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突出地位,但传世的作品不多,因而在墓葬中发现的壁画显得尤为珍贵。
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

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蒙元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在这一时期,蒙古族成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元代蒙古族的社会文化。
一、政治制度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政治制度,即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是以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集权国家——蒙古帝国的治理方式为蓝本,在中国大陆行使政治和军事权力的制度。
行省制度采用了“行省中心、行省边缘”这一政治管理形式,设立重要行省如临安、南京等32个,以及一些边疆行省。
行省制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由一个强有力的国家中央政府统治各省、各族地区的根本制度;同时也为新的社会文化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宗教文化元代统治时期,采取了「信、容、禁、慕」的政策,宣扬和尊重各种宗教信仰,保障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各个宗教信仰的普及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重要时期。
元代蒙古族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蒙古族人信奉的“图腾教”在元代获得极大发展,这种宗教信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忠诚、勇敢、正义、高尚为中心的道德准则。
图腾教体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信仰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文学艺术元代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多突出的成就。
元代的文学、艺术成果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代诗歌、元曲、元画等造诣颇高,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
元代的诗歌比较随意,没有明显的规定格律,常常表达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元曲则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唐宋传统戏曲和外来戏曲相融合发展而成,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至于元画,则汇集了当时中国画派的不同风格和流派,这也使得元代绘画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最富有实验性和创造性的时期之一。
四、经济、科技元代在工商业方面有着较高的发展,经济活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城市经济和商业贸易比重加大。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
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
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
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与文化传承

藏传佛教的传入
藏传佛教在蒙元时期传入蒙古地区,对蒙古族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忽必烈与元朝建立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将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蒙古 族教育的发展。
蒙元时期的教育政策与制度
忽必烈的教育政策
忽必烈重视教育,提倡尊重知识 分子,设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与文 化传承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蒙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与蒙古族 教育的发展
•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体系与 教学内容
•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文化传承与 特色
•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与文化 传承的影响与意义
01
蒙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与蒙古族 教育的发展
蒙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蒙古帝国的崛起
多元文化的交融
推动蒙古族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蒙元帝国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各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制度与机构
蒙元时期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 包括国子监、地方儒学、书院等教 育机构,为蒙古族教育的发展提供 了制度保障。
02
蒙元时期的蒙古族教育体系与 教学内容
13世纪初,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 下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帝国 。
蒙元帝国在其统治期间,实现了不同 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为蒙古族教 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征服与扩张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的领 导下,不断进行征服和扩张,建立了 庞大的帝国版图。
蒙古族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
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

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元朝建立后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人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元文化是指元朝时期,以蒙古族为主体,对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融合和创新,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元代蒙元文化的特点。
一、特点1:政治意识的体现元代的政治制度对于政治意识的强调非常明显,可以从拔都和“铁骑”的组织结构来看。
拔都是一种保证蒙古贵族掌握政治权力的机制,在拔都的组织过程中,强调蒙古族的优势地位和尊贵身份,要求非蒙古族服从蒙古族的统治,显示了蒙元政治民族主义的特点。
铁骑是蒙古族的骑兵队伍,在统治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元代将铁骑组织化,形成了一种与汉族体系不同的军事体制,它强调了军事力量的优越性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性。
这些都反映了政治制度所强化的政治领袖的身份和权力的重要性。
二、特点2:文化融合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元代蒙元文化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蒙古族人善于管理和选才,将大批的汉族人引入政府工作和文化创作领域,在文化上融合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元代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
元代艺术与文学也充满了多民族的风味,元曲、元杂剧等作品中融合了蒙古、汉、回、藏等多种族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汉文化方面,元朝时期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得到大力发展,其中元宝石镶嵌和漆器等技艺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三、特点3:文化创新的体现元代蒙元文化在蒙古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特点与风格。
元代紫禁城建筑设计上创新性地将汉族和蒙古族的建筑风格相融合,体现出了元代文化的创新性。
在文学领域,元朝时期独特的元曲形式、大众化的文艺市场等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
元朝时期也涌现出一些独特的学派与思想。
如阳明心学就在元代兴起,以哲学思想为基础,对于道德、教育、心理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有着独特的贡献。
元朝的蒙元文化和汉元文化

元朝的蒙元文化和汉元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虽然它出自一个异族而非中国本土的王朝,但它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政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时期混合了蒙古、汉字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和汉元文化。
首先,元朝时期的蒙元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蒙古族的统治下,元代社会对于“天命”、“骑射”、“下馆子”等文化元素都有着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蒙古族在入侵中国之前,原本是游牧民族。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依赖于马匹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马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特别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骑射技艺是蒙古族精英阶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表现蒙古民族勇武形象的传统技艺之一。
因此,自上至下在元朝时期,骑射技艺得到了开发和推广。
在元代建都大都(现在的北京),有一项名为“祭天射礼”的庆典活动,是每年的大事之一。
这种文化珍视马术和骑射技能的特点,是蒙古族文化的反映。
此外,元朝时期也产生了蒙元文化的一大特色——下馆子。
下馆子指的是用银碗或铜碗盛装佳肴,并用酒杯喝酒。
这种文化背景下,饮食文化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时期的酒类多以青稞、饴糖、芝麻等贡品制成。
在宴席中,酒杯用银质制造,蝶形龙纹的银酒壶、银酒杯、铜香炉等现存文物也是证明下馆子文化曾经在元代时期广为流行的佐证。
与此相比,汉元文化则更加接近于中国传统文化。
元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蒙古特有的游牧生活,汉族文化成为元代的主流文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元代,文人墨客们仍然为了诗、书、画而真心实意地追求着一种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文化。
可以说,通过与蒙元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文化在元代时期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升华和发展。
元朝时期的汉元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与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师辛弃疾齐名、杜甫、白居易并称"唐宋八大家"的元代文学家郑思肖,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作家个性,他多次提倡抒情诗,从而对元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古文化简介

蒙古文化简介
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
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蒙古人统一了草原部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从而把部落与民族文化提升到了封建国家水准的“文明的进步状态”。
尽管元朝在历史进程中消亡,但蒙古族成为了草原的主体民族和文化的承载者。
蒙古文化深深植根于游牧生活,继承了祖先东胡、鲜卑、室韦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融入了突厥、西夏羌族党项、契丹等其他民族的草原文化。
在历史上,蒙古族游牧文化还容纳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而在近现代又受到了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包括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都对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蒙古族的服饰,特别是长袍,就是适应草原环境的结果。
而蒙古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工具,也体现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
蒙古族的饮食也主要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这也反映了其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
在现代社会,蒙古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
临着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冲击。
然而,蒙古文化仍然是草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保持多元内在气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蒙古文化是一种独特且多元的文化形态,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蒙古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发展和传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元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虽然元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但是蒙古人自己的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
蒙古文化的特点蒙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树主要有力量,而没有立雪的精神。
但是他们的文化有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
首先,蒙古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以游牧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因此,蒙古文化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
其次,蒙古人信奉蒙古族传统的萨满教,这种信仰也是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在元代时期,蒙古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在元朝的统治下,汉人与蒙古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
汉人的文化对蒙古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蒙古人的一些文化表现也逐渐受到汉人的认可。
其次,元代政府对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
在元代时期,蒙古人开始使用“金字塔”文化的形式,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摩梭策勒”,它们被用来表彰功绩或维护和宣扬法律。
元代时期,金字塔的文化成为了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为后来的蒙古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文化的影响力蒙古文化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蒙古文化的发展对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元代时期,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愈加密集,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愈加深入。
其次,蒙古文化的发展给后来的蒙古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元代之后,蒙古族逐渐成为亚洲的霸主,蒙古文化也逐渐发展壮大。
总之,元代时期的蒙古文化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元代时期,蒙古人把自己的文化和汉人的文化融合,形成了“金字塔”文化,这为后来的蒙古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研究》范文

《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元时期,即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其宗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景教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形式,在内蒙古地区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本文将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方式,对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景教遗存进行深入研究。
二、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宗教背景在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藏传佛教、萨满教等外,景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并得到了广泛传播。
景教,又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其教义主张耶稣是具有完全神性和人性的存在。
在蒙古族中,景教因其独特的教义和包容性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三、景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影响在蒙元时期,景教通过商路传播至内蒙古地区,并得到了蒙古族贵族的支持和信奉。
在当时的宗教环境中,景教以其独特的教义和仪式活动,吸引了大量信徒。
此外,景教还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石刻、壁画等艺术作品中,均能看到景教的元素。
四、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的研究现状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内蒙古地区的景教遗存逐渐被揭示出来。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景教遗址、墓葬、碑刻等遗物。
这些遗存为我们研究蒙元时期景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发展及其影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的特点(一)遗址分布:蒙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景教遗存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草原、沙漠等地区。
这些地区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有利于景教的传播。
(二)建筑风格:景教建筑多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内蒙古地区的景教遗址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穹顶、拱券等建筑特点。
(三)宗教仪式:在景教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宗教仪式用品和壁画等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景教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习俗。
六、内蒙古地区景教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内蒙古地区的景教遗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景教遗存的内涵和价值;其次,加强文物保护意识,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和规划;最后,利用好景教遗存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等。
蒙元文化简介

核心提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
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
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
蒙元文化文字内容

蒙元文化文字内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蒙元文化文字内容1.哈达哈达(hǎ dá)是蒙古族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
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
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
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
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
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
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哈达是藏民任何阶层的人物,在来往时最通行的一种礼物。
藏文的“哈”是“口”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哈达”两个字直译出来: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
因为一般人在会见的时候,不是随便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送的;但又不能只是用口说,就以这种丝织品的“哈达”来代一匹马了。
2.呼麦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
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罗斯图瓦地区也能听到这种歌唱方式。
3.马头琴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
共鸣箱呈梯形。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
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
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蒙元文化以展现蒙元时期蒙古民族文化为内容,是成吉思汗在他统一蒙古语族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的伟大事业中留下的历史足迹。
同时,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在13至14世纪的辉煌,不仅实现了中国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结合,也打通了自唐末以来东西方300多年没有沟通的屏障,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它涵盖了蒙古族的起源、萨满教和喇嘛教文化、蒙医传统疗法、祭祀文化、蒙古包文化、蒙古族传统礼仪、饮食、服饰、民间艺术及娱乐游戏等文化。
蒙古族图形美学探议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自古生活在辽阔无边的北方草原。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图形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精神面貌都与蒙古族传统图形的发生和发展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那样: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设想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蒙古族是一个漂泊的民族,漂泊在草原上,漂泊在她的历史之中。
我们要了解蒙古族的艺术,必须洞悉它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漂泊的风俗情况。
传统图形是历史遗产、是历史的积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情况的产物。
只有从历史和风俗的信息里才可以找到丹纳所说的“最后的解释”。
只要翻看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时代,就可看到某种艺术风格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是同时出现、同时灭亡的。
蒙古族传统图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符合这一艺术发展规律。
蒙古族传统图形源于漂泊的生活,它以一种“漂泊的文明”的态势展现和延伸在蒙古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中。
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同蒙古族的宇宙观、思想意识、审美以及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圆”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深深地植入整个民族的血脉当中,因而“圆”的形态出现在蒙古民族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领域。
柏拉图说:“创世者在一个球形的方式中创造了世界,球形(即圆形)的外形是所有外形中最完美的”①。
另外,古希腊比达哥拉斯派也曾明确指出在一切立体图性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②。
原始人在蒙昧阶段对浩瀚如烟的宇宙充满着无穷的幻想和向往,并由此派生出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
许多国家的古代经典都曾谈到过“圆”在创世纪中的意义。
“圆”是蛋,哲学意义上世界的蛋,是宇宙开端的核心,宇宙的萌芽状态③。
当蒙古族先民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以自己为圆心,环视四周,他们感受到的是天似穹庐,大地似圆盘。
因此蒙古族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圆”。
这一学说在蒙古族神话传说中也经常出现。
虽然这种“天圆地圆”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不能够成立,但是它作为蒙古族的宇宙观却深深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
泰勒认为,神话起源于对当时的原始人来说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求知欲,神话的创作者力图以“构想或讲述一个故事去对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和习俗进行解释”④。
因此蒙古族的“天圆地圆”学说以及各种传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宇宙的敬仰和探索。
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宗教信仰乃至军事阵列中,“圆”形的应用较为普遍。
圆形得到人们认可、被人们“神”化、崇尚。
“物”以圆形的形状、“神”以圆形的势态弥漫在蒙古族漂泊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圆”。
通过轮廓外形的连缀和内在意向的追求,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完满美好的特殊效果。
“圆”的美是一种自满自足的美,是一种既无开端又无终止,代表永恒的美。
“圆”是蒙古族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宇宙、日月等自然现象在心灵深处的投射,并且通过思想意识反映到生活之中。
太阳被蒙古族先民称作“一切基原的基原”,所谓丰饶和繁生的主题与之紧密相关⑤,因此“圆”形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神的力量。
埃里奇·纽曼认为“圆”的这种美也只有当光出现之时才能存在,“圆”的先于世界的美先于任何过程,并且是永恒的。
因为在圆形中没有前,也没有后,所有这些只有当光、意识来临之时方能存在,否则是不存在的,所有这些现象在一种不明显的神性下晃动,而神性的象征也是圆⑥。
“圆”形来自宇宙、太阳的形状,又由于它自身所拥有的特殊含义,它几乎出现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如果相聚在一起,都喜欢围绕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相互问候,侃侃而谈。
有趣的是,蒙古语中有些与谈话有关系的词语是由“圆”派生出来的。
“库仑”一词在蒙古语中是一个表示圆圈、牲口的圈舍(多为圆形)、围墙等含义的多义词。
在蒙古语中,“赞成”、“赞扬”和“同意”等词语都是由“库仑”一词演变而成。
古老的蒙古族是由擅长狩猎的林中百姓过渡到游牧民族的。
他们至今保留着古老的狩猎习俗,甚至有些人仍以狩猎为生。
在阴山岩画中有很多关于“围猎”场景的刻画,形象逼真生动,充分展现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
近代的蒙古族也普遍采用这种“围猎”方式。
随着由猎民围绕而成的“圆形”的面积缩小,猎物的活动范围也相应缩小,最终进入射程之内。
这种方式让猎物难以逃脱猎人的控制范围。
如果猎人配合默契,地形地貌适宜,其效果犹如“瓮中捉鳖”。
“圆舞”是流行于布力亚特蒙古人中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形式。
每当暮春或盛夏,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布力亚特人便聚集在鲜花盛开的草原上,男女老幼手牵手,开始跳起“圆舞”来。
男女青年手拉手围成一个圈,由左向右慢慢移动并唱着音调悠长的歌曲。
如果由右向左跳或不围成一个圈,被认为是一种灾难的象征,因为只有精灵在跳舞时才围成半圆形的圈,并由右向左跳。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全民皆兵、骁勇善战,蒙古骑兵来如迅雷、去若狂飙。
在中世纪,游牧—马—速度,三者组成一个和谐有效的良性循环,将蒙古族推上世界历史舞台。
这是战略优势,也是取胜的关键,但从精神、意念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军队在商讨军事策略或召开重要会议时都以圆形的阵队就坐或站列。
最高首领位于中心点,其他人以层层圆圈依次排列。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内蒙古革命史上着名的“独贵龙”运动就是使用这种排列方式。
“独贵龙”一词在现代蒙古语中是“组”或“小组”的意思,但是它的词根有“圆”或“圈”的含义。
这点充分说明了古代的蒙古族喜欢以圆形进行组合阵列的普遍现象。
因此,作为蒙古军队,乃至整个蒙古民族灵魂的“圆”形,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的形态、内涵、以及意向深深地植入蒙古民族集体深层意识之中。
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圆”形的军事阵列,蕴含着蒙古族古老的宇宙观,就是以众人围绕而形成的圆形代表宇宙,大汗以及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巨大的力量。
另外,这种圆形阵列也容易增强众人的凝聚力和团结精神,而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在围猎动物、歼灭敌人时同样也产生着集中精力、提高效率的效果。
在实际意义中,“圆”的放射或聚拢可随时形成,“圆”的中心也可随地确定,从而加快了集合与解散的速度,机动性和灵活性极强。
另外,无论在视觉,还是在听觉方面,“圆”都有时空上的优势。
因为“圆”形很容易将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到中心点,其传达视觉信息的功效是不言而喻的。
在物理学上,表示声波传递无限延伸的“圆圈”是无限扩大、没有边缘的。
蒙古族图形体现着漂泊的精神和随时成圆形态势的可能。
它是蒙古传统遗产的积累、沉淀和时代精神、风俗情况的产物。
“传统”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整个时间性中的一种“过程”,而不是在过去就已经凝结成形的一种“实体”。
因此,传统的真正落脚点恰是在“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就是说,传统乃是“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它永远处于制作之中,处于创造之中⑦。
注释:①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438页。
/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62,第5页。
转引自王家树《圆之蕴》。
③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343页。
/④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第729页。
/⑤谢·亚·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国际文化出版社,北京,1993,第654页。
/⑥埃里奇·纽曼:《意识的起源与历史》,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第8页。
/⑦甘阳:《传统,时间性和未来》,转引自余秋雨《艺术创造过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第288页。
信息内容由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提供,感谢Jaoso设计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