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详解
胃蛋白酶原简介(精)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项目推荐书胃蛋白酶原简介一、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
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
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
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
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
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胃蛋白酶原介绍
谢谢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 others
数据分析:组间差异性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生存曲线按照Kaplan-Meier方法进行计
算,P值通过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计算;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Cox比例风险回 归模型进行分析;P值小于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his manuscript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operative Pg tes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results and the postoperative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 cases in relation to the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 as a prognostic marker.
胃蛋白酶原介绍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 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 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 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 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 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 中、晚期,使胃癌难以 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 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早期胃癌手术后五年生 存率可达90%-95%,因 此, 早期胃癌的诊治与 预后相关
主要方法:
➢ 胃蛋白酶原(PG)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非活性前体,在免疫原性上分为 PGI 和PGII
➢ 胃几乎是PG的唯一来源,合成后的PG大部分进入胃腔,在酸性胃液作用 下活化成胃蛋白酶,只有少量PG(约1%)透过胃黏膜,故血清PG浓度可以 反映其分泌水平。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
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血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 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 G 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 G 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 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胃蛋白酶原的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常识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
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血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G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3.检测PG可发现哪些疾病?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进行确诊。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胃蛋白酶原的发现历程
01
02
03
19世纪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胃液的 成分,发现了胃蛋白酶的 存在。
20世纪
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了 胃蛋白酶原的存在及其在 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
对胃蛋白酶原的深入研究 ,揭示了其在消化系统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机制。
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消化食物
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 下转化为胃蛋白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食 物中的蛋白质成分。
《胃蛋白酶原介绍》 ppt课件
目录
•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与诊断 • 胃蛋白酶原与疾病的关系 • 胃蛋白酶原的预防与治疗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胃蛋白酶原的基本信息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部产生的一种酶 原,是胃液中的一种分泌蛋白。
特性
胃蛋白酶原在胃液中以酶原的形 式存在,需要在酸性环境中被激 活,转化为胃蛋白酶,发挥消化 作用。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重营养补充和 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的生理功能
深入研究胃蛋白酶原在消化系统 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了解其在维
持消化功能中的重要角色。
探索胃蛋白酶原在不同生理状态 下的表达和调节机制,以揭示其 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
针对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结构和活 性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药靶
胃癌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可能会发生变化,这 有助于诊断胃癌。
胃癌与胃蛋白酶原的关系
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 有关,可以作为评估胃癌病情的指标。
3
胃癌治疗与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没有消化活性的前体物质,分为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两类。
其中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
大部分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只有极少量(约1%)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血清中的浓度反映了其分泌水平。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目前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诊断仍依靠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来确诊,但胃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胃蛋白酶原Ⅰ分泌下降,而胃蛋白酶原Ⅱ含量保持稳定,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降低。
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是降低的。
由于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胃蛋白酶原不仅成为这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析指标,而且是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最要的监测指标。
因此,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以及比值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作为胃癌高发区的中国,普及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检查也是势在必行。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是评估胃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 (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II),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
PGI和PGII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原,PGI主要分泌于胃体部位,PGII主要分泌于胃底部位。
PGI和PGII的比值(PGR)可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当PGR值低于1时,说明胃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胃功能四项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胃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胃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胃蛋白酶是一种位于胃内的酶,主要在胃中发挥作用。
它是由多个基本组成单位构成的。
这些基本组成单位是由胃腺细胞合成的,然后进入胃腔中。
在胃腔中,这些基本组成单位会被激活,从而产生胃蛋白酶活性。
胃蛋白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种蛋白质分子,被称为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由胃腺细胞合成,然后分泌入胃腔。
胃蛋白酶原由多个亚基组成,其中主要亚基是一种被称为pepsinogen A的蛋
白质。
pepsinogen A在胃酸的作用下会被部分激活,形成活性酶。
激活胃蛋白酶原的过程涉及到胃酸的存在。
当食物进入胃部后,胃会分泌胃酸。
胃酸的酸性环境可以刺激胃蛋白酶原的激活。
在胃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原中的pepsinogen A会被剪切为两
个碎片,形成胃蛋白酶活性。
胃蛋白酶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酶,可以在胃中帮助消化蛋白质。
胃蛋白酶主要作用于蛋白质的胺基酸链,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多肽片段。
这些多肽片段稍后会进一步被胃蛋白酶或其他胃腔中的酶分解为更小的片段,最终得到被小肠吸收的胺基酸。
总的来说,胃蛋白酶是由胃腺细胞合成的胃蛋白酶原构成的。
胃蛋白酶原会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为活性的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在胃中发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并将其分解为更小的多肽片段,为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I PGII)——胃部疾病的标志物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高达700万,其中死于胃癌的患者占到10%。
每年新发胃癌934,000例,其中42%(近40万)的新发病例在我国,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约每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
我国胃癌病例以进展期为主,约占90%,早期胃癌诊断率仅为10%左右。
而日、韩两国早期胃癌诊断率均达40%~ 50%甚至更高。
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总体复发率为1.5%—13.7%,而进展期胃癌的总体复发率为50%~70%。
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提高胃癌的疗效、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普查的依从性差、费用昂贵。
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首次诊断时已属中晚期,其中50%左右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分布和免疫原性分为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亚群。
胃黏膜合成的胃蛋白酶原大部分进入胃腔,另外,有大约1%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血液,血清中PG的量反映其分泌水平,血清PG水平可反映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和PGⅠ/Ⅱ比值(PGR)可起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胃蛋白酶原检测最适合健康体检,常可以发现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乃至胃癌等胃部疾病,对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PGⅠ/Ⅱ测定的应用范围:1、胃癌早期筛查2、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3、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监测PGⅠ/Ⅱ测定的临床意义:项目指标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PGⅠ67<PGⅠ<200PGI<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PGI>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PGⅡPGⅡ<15PGII>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PGR (PGI/PGII)>7.5PGR<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PG简介
比值< 3.0) 2.阴性(其余) 阳性又分為兩種 1.强阳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I水平<30 ng/ml并且胃蛋白酶原 I/II比值<2.0) 2.阳性(其余) 结果总共分成三种: 阴性,阳性,强阳性
实例:日本五年随访的判定标准
血清PG值
PGI>70ng/ml或者PGI/PGII>3.0
检查PG结果注意事项
1. 2.
胃蛋白酶原反映的健康状态是胃粘膜的整体状态
受检者容易误解“即使不用胃镜检查,通过血液就可以检查胃 癌了。
受检者容易误解“阳性就一定有胃癌”
3.
4.
阴性结果并非能够完全排除胃癌,只是没有萎缩而已,胃癌的 可能性很低,并非完全没有胃癌。
切除胃会引起胃蛋白酶原呈阳性,所以不适合此检查 大多数情况下,胃粘膜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薄,作用降低,此 种状态也叫做萎缩,是生理性萎缩
胃蛋白酶原Ⅰ是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Ⅱ除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外,幽门腺和十二 指肠腺亦可产生
胃部结构图
胃底 贲门 食道 幽门 纵肌层 胃窦 浆膜 环肌层
胃小凹
蜂巢胃
PGI&PGII
胃腺 黏膜
胃小弯
黏膜肌层
十二指肠
内腔
血管 斜肌层
黏膜下层
黏膜皱襞 幽门括约肌 斜肌层 胃大弯
环肌层
阳性度
(-)正常
PGI≤70ng/ml并且PGI/PGII≤3.0
PGI≤50ng/ml并且PGI/PGII≤3.0
(+)轻度萎缩
(++)中度萎缩
PGI≤30ng/ml并且PGI/PGII≤2.0
(+++)重度萎缩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酶前体,通过胃酸的作用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是指正常健康人群胃蛋白酶原的正常水平范围。
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胃的功能是否正常。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腺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在胃内消化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胃腺细胞会分泌适量的胃蛋白酶原,通过胃酸的作用,胃蛋白酶原会被激活为胃蛋白酶,进而参与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的测定是通过血液或尿液样本进行的。
正常情况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应该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范围可能表示胃的功能异常。
一般来说,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在0.5-5.0 mg/L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测试方法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时,应该参考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的测定对于胃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胃蛋白酶原水平过高可能表示胃酸分泌过多,可能与胃溃疡、胃炎等疾病有关。
而胃蛋白酶原水平过低则可能表示胃酸分泌不足,可能与胃癌等疾病有关。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是衡量胃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
对胃蛋白酶原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测试方法而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时应该参考具体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介绍》课件
功能
胃蛋白酶原具有消化蛋白质的能力,能够降解多种 蛋白质为小肽和氨基酸。
胃蛋白酶原在胃中的作用
消化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在胃中转化为活性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和分解。
保护胃黏膜
胃蛋白酶原能够保护胃黏膜,减少酸性环境对胃黏膜的损伤。
抑制细菌生长
胃蛋白酶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胃内细菌的生长繁殖。
胃蛋白酶原的调节机制
《胃蛋白酶原介绍》PPT 课件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胃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前体,通过酸性环境和酶的作用转 化为活性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是由胃腺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胃内的蛋白质前体。它经过特定的剪 切酶的作用,转化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原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胃蛋白酶原由多个多肽链组成,其中包含特定的酶 活性位点。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应用和前景
1 临床应用
胃蛋白酶原的测定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治疗效果。
2 前景展望
研究胃蛋白酶原的调控机制和作用机理,有望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 略。
1
促进因子
胃酸、胆汁和神经体液等促进胃蛋白酶原转化为活性酶。
2
抑制因子
胃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环境可以抑制我调控,保持适当的酶活性水平。
胃蛋白酶原与消化系统疾病的 关系
胃蛋白酶原的异常表达或调控失衡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和消化性溃疡 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参考范围
胃蛋白酶原正常值一般是在60~240ng/ml之间。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消化性的蛋白酶,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或者胃蛋白酶刺激后,形成胃蛋白酶。
一般在患者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过高则容易发生胃黏膜损伤、溃疡等。
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奥美拉唑钠肠溶片、尼扎替丁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而患者胃蛋白酶原值过低,则容易引发胃萎缩、胃黏膜分泌功能下降等疾病发生。
通常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来进行治疗,胃萎缩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而胃黏膜分泌功能下降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硫糖铝、铝碳酸镁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清淡,不可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比如肥肉、辣椒等。
化学发光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7)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8)临床试验数据充足,与其他检测方法相关性良好。
4.结果分析
PGⅠ>65μg/L PGⅡ<15μg/L PGR>7.5 提示诊断 相关建议
序号
1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半年或一年体检,动态监测胃健康状况。
2
正常
15~30μg/L
1、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异常者遵医嘱。2 正常或>3 幽门螺杆菌前期感染胃、十二指肠 轻度溃疡浅表性胃炎 建议3~6月复检。仍异常者医院就诊。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简便、快速、试剂五毒、 安全稳定、可自动化。
2.前几年对血清PG的主要检测技术有:免疫比浊法和酶 联免疫法,但这两种方法都只能定性,准确率不高,而 且操作步骤繁琐、耗时长。 3.采用化学发光光方法检测诊断,通过抗原与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形成抗体-抗原-抗体-HRP复合物,并通过 洗板除去干扰物质,利用酶催化化学反应释放的自由能 激发中间体,从基态回到激发态,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 放,最后通过化学分析仪读出数值,快速、准确、灵敏 度高、特异性好,50min~2h内出结果。
3
30~65μg/L
1、规律膳食,禁酒、刺激性食物。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正常或<30μg/L 正常或>3 轻度萎缩性胃炎轻度胃粘膜溃疡药 物、食物影响 调理治疗、健胃药。3、1月后复诊,异常者医院就诊。
4
30~μg/L
>30μg/L
3~7.5
幽门螺杆菌中期后感染中度胃炎、 1、规律膳食,禁酒、刺激饮食。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调 胃溃疡药物、食物影响 理、治疗胃病的药。3、1月后复诊,仍异常者医院就诊。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
体检项目胃蛋白酶原
体检项目中的胃蛋白酶原是一种检测胃功能的指标,它通常用
于评估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程度。
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前体蛋白酶,
它在胃黏膜细胞中合成,然后通过胃酸的作用而转变为活性的胃蛋
白酶。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以
及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风险。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通常通过血液检查来进行。
正常情况下,胃
蛋白酶原的水平较低,但当胃黏膜受损或炎症时,胃蛋白酶原的水
平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医生可以初步判断
胃部疾病的情况。
除了胃蛋白酶原外,医生在评估胃部健康时还可能会结合其他
检查项目,比如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酸分泌功能检测等,以全面了解胃部的健康状况。
总的来说,胃蛋白酶原作为体检项目之一,能够帮助医生评估
胃部疾病的风险和炎症程度,对于及早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具有一
定的帮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胃蛋白酶原作为单一指标并不能
确诊疾病,医生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医生建议进行胃蛋白酶原检测,建议患者按医嘱进行,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后续治疗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结果
PG阳性度结果判断
PGI≥60ng/ml或I/II>3
阴性(-)
PGI<60ng/ml并且I/II<3
阳性(+),轻度萎缩
PGI<50ng/ml并且I/II<3
中度阳性(2+),中度萎缩
PGI<30ng/ml并且 I/II<2
强阳性(3+),高度Fra bibliotek缩若只作PGI,结果分析如下:
检测结果
离心机:利用离心机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强大的离心力,分离出血清, 作为测定抗原。
水平摇匀仪:当检测样品加入后,试剂盒可以捕获血清中的PG,另一 株加入到96微孔板内的孔里,标记了铕离子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到 PG上,形成抗体PG-铕标记抗体的多层免疫复合物,在水平摇匀仪 上充分摇匀,使抗体PG-铕标记抗体的多层免疫复合物更加充分的 结合。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一株特异性抗体预先包被在微 孔板的孔里,当检测样品加入后,它可以捕获血清中的 PG,另一株加入到96微孔板内的孔里,标记了铕离子 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以结合到PG上,这样在微孔板的孔 里就形成了抗体PG-铕标记抗体的多层免疫复合物,其 它的物质和未结合的铕标抗体被洗涤液洗去,加入增强 液,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铕离子被荧光增强液解离 并形成稳定的荧光鳌合物,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 定相应发光强度。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 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 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可以通过其相 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试剂盒主要组成:1.PG参考标准品:六瓶;2.Eu标记抗PG单 克隆抗体一瓶;3.缓冲液:一瓶,50ml;4.增强液:一瓶,30ml; 5.浓缩洗板液:一瓶,40ml;6.抗PG单克隆抗体包被板:一块, 96孔。产品有效期:保存于2-8℃,有效期6个月。
检验原理:该试剂盒基于微孔板双抗体夹心原理的
胃蛋白酶原对胃部疾病的发展历程,一般可表述为: 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烂溃疡——萎缩性胃炎——胃 癌,及其它疾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和筛选作用。检测血清 或者血浆中的胃蛋白酶原I、II的含量及I/II,具有简便、 快速的优势,避免了X-射线对人体的侵害和胃镜的不便。
二、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胃蛋白酶原
咸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贾泽博
一、概述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s,PG)为胃蛋白酶的前身,是胃 主细胞的产物,属于门冬氨酸蛋白酶家族。血清胃蛋白酶原分胃蛋 白酶原I(Pepsinogens I,PG I)和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s II,PG II),其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分泌及胃粘膜状态和功能。通 常情况下,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 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 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 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PGI是检测胃泌酸腺 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 萎缩PGI降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 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 增值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 联合测定PGI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本项目使用的胃蛋白酶原试剂盒由无锡市江源实业
技贸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辅助测定机器有离心机、洗 涤机、水平摇匀仪、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2009年 10月正式准予临床应用。
试剂盒主要组成:1.PG参考标准品:六瓶;2.Eu标记抗PG单克隆抗 体一瓶;3.缓冲液:一瓶,50ml;4.增强液:一瓶,30ml;5.浓缩 洗板液:一瓶,40ml;6.抗PG单克隆抗体包被板:一块,96孔。 产品有效期:保存于2-8℃,有效期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