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各种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眩晕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 常伴有口眼喎斜,半 多留有偏瘫,口眼
中风 经昏仆,仅喎斜不遂
身不遂,失语等
喎斜,失语等。
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伴四肢厥冷。
短时内可逐渐苏醒 ,不留后遗症
10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 久(病程长)、弱(遇劳则发)、
症虚(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新(病程短)、 壮(形体壮实)、症实(呕恶痰涎、头痛面赤)
3.辅助检查: 测血压、心电图、检查眼底等 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必要时作CT及MRI以进一步 明确诊断 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 血常规及血液系统检查
9
【鉴别诊断】
病名
主症
兼症
后遗症
眩晕
头晕眼花,轻则闭目即止, 重可突然仆倒,但无昏迷
可伴耳鸣耳聋,恶心 呕吐,汗出,面色苍 白,神疲乏力等
常反复发作,无后 遗症。
4.明.张景岳提出: “无虚不作眩”, 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2024/9/29
4
病后体虚 年高肾亏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跌仆外伤
一、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 气血耗伤
气血亏虚
清 窍
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肾精不足
失 养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风阳上扰
扰
脾胃受伤
乱
痰浊中阻 聚湿生痰
清
空
瘀血内停 瘀血阻窍
眩 晕
5
基本病机: 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实,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 在脑(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 病理性质总属于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标实为风、火、痰、瘀
2024/9/29
头晕如裹的中医辩证
头晕如裹的中医辩证
头晕如裹,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症状。
它可以表现为头晕眩晕、头重脚轻、眼花耳鸣等不适感觉。
中医认为,头晕如裹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主要与肝经、脾胃、肾脏等相关。
中医辩证认为,头晕如裹的病因主要有肝火上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
肝火上炎指的是肝经火旺,由于情绪不稳定、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导致肝火上炎,进而引发头晕如裹的症状。
脾胃虚寒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如裹的现象。
肾阳不足则是指肾脏功能减退,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头晕如裹。
对于不同的辩证类型,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肝火上炎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疏肝清热的方法来调理,如多喝水、保持心情舒畅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如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
对于肾阳不足型的头晕如裹,可以通过补肾阳的方法来调理,如多吃温补食物、适当运动等。
除了中医调理,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注意一些小细节,预防头晕如裹的发生。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波动等。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健康。
此外,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如裹的症状。
头晕如裹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辩证认为它主要与肝火上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等因素有关。
针对不同的辩证类型,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饮食调理和适度运动,也能预防和缓解头晕如裹的发生。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头晕的常见病因及救治方法
头晕的常见病因及救治方法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经常会伴随着眩晕、站立不稳等感觉。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过头晕,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头晕的病因以及相应的救治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头晕的常见病因,并提供相应的救治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头晕问题。
一、内耳问题引起的头晕内耳是与平衡功能紧密相关的器官,当内耳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头晕。
最常见的内耳问题是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改变体位时会感到眩晕或错觉旋转感。
此外,梅尼埃尔病也是引起头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梅尼埃尔病通常由内耳液体积聚引起,导致听力丧失和持久的眩晕。
针对这些内耳问题引起的头晕,医生通常会采取以下救治方法:1. 特定体位训练(Cawthorne-Cooksey运动):通过特定体位训练可以促进内耳液体排出,减轻眩晕症状。
2. 药物治疗:例如前庭神经抑制剂可以帮助减轻眩晕症状。
二、低血压导致的头晕低血压是另一个常见的头晕原因。
当血压过低时,脑部供氧不足,造成头晕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血压下降的原因:1. 缺乏液体:身体缺水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进而引起低血压。
保持饮水量足够有助于避免这一问题。
2.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高血压药物、利尿药等)可能会导致低血压。
如果发现自己的头晕与特定药物使用相关,请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3. 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低血压和头晕。
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时间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针对低血压引起的头晕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救治方法:1. 补充液体:确保足够饮水量,保持身体充分水分可以有助于提高血压。
2. 适当锻炼:经常进行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增加血压。
3. 均匀起立:当从坐位或躺位突然起立时容易出现低血压和头晕。
建议起床后先坐一会儿,等待一段时间再缓慢站起。
三、焦虑和压力引发的头晕焦虑和压力也是导致头晕的常见因素之一。
当人们处于紧张或惊恐状态时,大脑中的神经系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头晕感觉。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
第三节眩晕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旋转或自己在旋转,伴随着头晕、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阳虚型眩晕:
阳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神疲乏力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虚弱、肾阳不足等。
治疗上应调理阳气,同时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养分。
二、阴虚型眩晕:
阴虚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手足心燥、口干咽燥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阴虚火旺、肝肾阴虚等。
治疗上应清热益阴,同时注意保持正常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三、湿阻型眩晕:
湿阻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口苦、口黏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湿热、湿邪困阻等。
治疗上应祛湿化痰,调理脾胃,避免暴饮暴食。
四、痰浊型眩晕:
痰浊型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口苦黏腻等症状。
常见的病因有脾胃失调、痰湿阻络等。
治疗上应祛痰化痰,理气开窍,调理脾胃。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有关眩晕的相关病例研究报告、中医经典文献摘录等。
请参考附件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
1.阳虚:指人体阳气不足的状态,表现为体力不足、疲乏无力等症状。
2.阴虚:指人体阴液不足的状态,表现为口干、咽干等症状。
3.湿阻:指湿气积聚在体内,影响体内气血流通的情况。
4.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形成的痰液,表现为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
头晕的中医名词解释
头晕的中医名词解释头晕是指一种症状,患者感到头部晕眩,伴有眩晕、头重、目眩、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等感觉。
中医学对头晕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解释,其中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名词。
在本文中,将对这些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头晕的中医病名解释1. 阴虚阳亢阴虚阳亢是指体内阴阳两个方面的失衡。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运行需要阴阳相互平衡,而阴虚阳亢则是指体内阴气不足而阳气过盛。
阴虚阳亢可以导致气血不足,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头晕症状。
2. 脾胃虚弱中医将脾胃视为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其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脾胃虚弱意味着脾胃功能不足,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这种情况会导致营养不良,血液供应不充分,从而引发头晕的症状。
3. 肝气郁结中医认为,肝脏是贮藏血液、调节情绪的重要器官。
肝气郁结是指肝气运行不畅,导致气血阻滞,影响血液的流动。
这种情况会导致头晕的发生,伴随着烦躁、易怒等情绪异常。
4. 血瘀中医对血液循环的理解十分重要,而血瘀则表示血液流通不畅。
中医认为,血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头晕等症状。
血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外伤、气滞、气虚等。
二、关于头晕的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手段之一,对于头晕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具体的主要病因而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阴虚阳亢引起的头晕,可以使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如黄连、生地黄等;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头晕,可以使用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柴胡、郁金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头晕,针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足三里等。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的手法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调整身体的平衡。
对于头晕的治疗,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舒缓紧张的神经,缓解头部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4.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眩晕(培训内容)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
2.年高肾亏:年高、多病、体虚、房 劳过度
3.病后体虚:久病体虚、忧思劳倦、 失血
4.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
5.跌仆损伤,瘀血内阻: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优选课件
13
二.病机
肝阴耗伤
情志不遂: 年高肾亏: 病后体虚: 饮食不节:
跌仆坠损 头脑外伤
肝气郁结 气郁化火 风阳易动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3.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 泄热,
4.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 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 止痉。
优选课件
25
2. 气血亏虚证
优选课件
29
4. 痰湿中阻证
主证:眩晕, 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 兼证:胸闷恶心, 呕吐痰诞, 食少多寐, 舌脉: 舌苔白腻, 脉濡滑。 证机概要: 痰浊中阻, 上蒙清窍, 清阳不升。 治法: 化痰袪湿 , 健脾和胃。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本方燥湿化痰, 平肝
熄风, 用于治疗脾虚湿盛, 风痰上扰之眩晕。 常用药: 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 白术、苡仁、茯
阴阳两虚
精不化气
肾阳不足
久病入络
瘀血
中风晕厥
优选课件
16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 甚则仆倒。
2. 严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恶心呕 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 面色苍白等表现晕厥的可能。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跌仆损 伤等病史。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 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1、眩晕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眩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移动,常伴随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1.2 分类1.2.1 外感性眩晕:由感冒、中耳炎、鼻窦炎等引起的眩晕。
1.2.2 内因性眩晕:由内耳疾病、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
1.2.3 情绪性眩晕:由情绪波动引起的眩晕。
1.2.4 高血压性眩晕:由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1.2.5 药物性眩晕: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眩晕。
1.2.6 其他类型的眩晕:包括颅脑损伤、中风等引起的眩晕。
2、眩晕的病因与病机2.1 病因2.1.1 外感病邪侵袭:风热、风寒、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眩晕。
2.1.2 内伤因素:肝肾不足、脑血供不足等内伤因素导致眩晕。
2.1.3 情绪因素:情绪波动导致眩晕。
2.1.4 高血压、颈椎病等其他病因。
2.2 病机2.2.1 风邪阻络:风邪侵袭头部经络,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眩晕。
2.2.2 脾肾阳虚:脾肾阳气不足,无法提供充足的气血供给,导致脑部功能障碍,出现眩晕。
2.2.3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出现眩晕。
2.2.4 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使脑部功能紊乱,出现眩晕。
3、眩晕的临床表现3.1 自觉症状3.1.1 旋转感:患者感觉自己或周围物体在旋转。
3.1.2 头晕:患者感觉头部沉重、不稳。
3.1.3 恶心、呕吐:伴随眩晕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3.1.4 视物模糊:视物模糊、眼前出现黑影等症状。
3.2 查体所见3.2.1 头晕:查体时观察到患者头晕、眼球震颤等现象。
3.2.2 视力异常:检查时发现患者视力下降,瞳孔反应迟钝等异常。
3.2.3 耳聋、耳鸣:患者可能出现耳聋、耳鸣症状。
4、眩晕的诊断与治疗4.1 诊断4.1.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4.1.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头晕程度、眼球震颤等。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
头晕目眩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学通常将其归类为“眩晕”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头晕目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肝阳上亢等。
中医认为,头晕目眩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
要器官,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消化不良或胃肠功能紊乱可能导致气血不足,从而引发头晕目眩。
此外,肝阳上亢也可能导致头晕目眩,这与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藏血的观念有关。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舌诊和脉诊等观察结果。
根
据诊断结果,中医医生可能采用针灸、中药或中药汤剂等治疗方法。
对于头晕目眩症状,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确保营养均衡;采
用中药进行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和补充气血;适度锻炼身体,加强体质等。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中医强调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改善头晕目眩的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对于头晕目眩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建议患者在遇到头晕目眩症状时,最好咨询中医医生进行适当治疗,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调理。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头晕目眩的解释切合实际,并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改善
症状。
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可以望得到头晕目眩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治疗宜燥湿化痰。
可以选用中成药眩晕宁颗粒,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约8克),每日3~4次。
头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头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头晕是指人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头部晕眩、不稳或眩晕的症状。
头晕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内耳问题、血压问题、神经问题等。
在日常生活中,头晕可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了解头晕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头晕的原因:1. 内耳问题,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如果内耳出现问题,比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就会导致头晕的症状。
2. 血压问题,低血压或高血压都可能导致头晕,特别是在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时。
3. 神经问题,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都可能引起头晕。
4.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头晕症状,比如抗高血压药、抗抑郁药等。
头晕的治疗方法:1. 针对原因治疗,首先要找出头晕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内耳问题,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血压问题,可以调整药物治疗或生活习惯;对于神经问题,可以进行相应的神经系统治疗。
2.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头晕,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晕车药、镇静剂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不要自行服用药物。
3. 物理治疗,一些头晕可能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比如前庭康复训练、头部按摩、理疗等。
4. 生活习惯调整,一些头晕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长时间低头工作、不规律的饮食、缺乏运动等,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头晕症状。
5.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由于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引起的头晕,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总之,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是其原因和治疗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头晕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出具体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缓解头晕症状的重要手段。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健康舒适的生活。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中医眩晕名词解释眩晕,也称头晕,是指一种感觉,患者感到自己或周围的物体在旋转或摇晃。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
下面是对中医眩晕相关名词的详细解释。
一、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体内气和血量不足的情况。
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果气血不足,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二、肝郁肝郁是指肝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筋脉,掌管情绪活动。
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则会导致肝郁症状出现,如头昏、目眩等。
三、风寒湿邪风寒湿邪是指外界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风寒湿邪是引起眩晕的重要原因。
当外界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时,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四、肾虚肾虚是指肾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
如果肾虚,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耳鸣等症状。
五、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是指脑部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脑供血不足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六、心神失常心神失常是指心理状态异常所引起的一系列身体反应。
在中医理论中,心神失常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时,会导致心神失常,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七、血瘀血瘀是指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如果血液循环不畅,则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眼花等症状。
中医眩晕名词解释包括气血不足、肝郁、风寒湿邪、肾虚、脑供血不足、心神失常和血瘀等相关名词。
对于患有眩晕的人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眩晕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遂、年老体弱、饮食不节、久病劳倦、跌仆坠损以及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内生风、痰、瘀、虚,以致风眩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一、病因1.情志不遂长期忧惠恼怒,肝气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扰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临证指南医案·眩晕》华云按,“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
”2.年老体虚若年高肾精亏虚,不能生髓,无以充养于脑,或房事不节,阴精亏耗过甚,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均可致肾精亏耗,髓海不足,而发眩晕3.饮食不节若平素嗜酒无度,暴饮是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清窍失养,而引发眩晕。
4.久病劳倦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耗,或忧思劳倦,损伤脾胃,暗耗气血。
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清窍失养,皆可发生眩晕。
5.跌仆坠损素有跌仆坠损而致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使气血不能上荣于头目,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此外,外感六淫之中,因“高颠之上,唯风可到”,风邪与寒、热、湿、燥等诸邪,皆可导致经脉运行失度,挛急异常,使清窍失养而发眩晕。
二、病机1.眩晕的基本病机包括虚实两端。
本虚为肝肾亏虚,气血亏虚,或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标实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2.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亦可发为眩晕。
3.眩晕的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虚。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眩晕是指头昏、头晕、头重而无力,站立不稳,或是周围环境似乎在旋转或动荡的感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脏腑气血失调,或是外界刺激导致经络阻塞,气血流通不畅所引起的。
眩晕症状的发生和脏腑的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主筋,主司人体的运动功能,若是肝血不足或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眩晕。
同时,中医也把眩晕归为肝阳上亢或肝阴虚衰的表现,如肝阳上亢的患者多为头晕眼花、面赤口干、烦躁不安等症状;而肝阴虚衰的患者则多表现为头晕眼花、头痛口干、失眠健忘等症状。
此外,眩晕还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是脾气虚弱或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气血不通,从而引起头晕眼花、恶心,甚至出现晕厥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所致。
因此,不同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眩晕症状也有所不同,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
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内脏病变: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例如,肝郁气滞可导致头晕目眩,血虚导致脑不足以及肾虚引发的眩晕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来改善眩晕症状。
2. 血压问题:中医认为,眩晕与血液循环有关,血液过多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阴虚火旺的体质容易出现眩晕,而寒湿凝滞的体质则易出现头昏眼花。
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3. 颈椎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导致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
颈椎病引起颈部骨骼、肌肉、血管等结构的变化,导致颈动脉的受压或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手法治疗、穴位按摩等方法,可以改善颈椎问题,减轻眩晕。
4. 情志不平衡:中医认为,情志不平衡、精神紧张等心理问题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
情志不和可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起眩晕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情志,平衡情绪,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5. 饮食不当:中医认为,饮食不当也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例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物、不吃早餐等都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眩晕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安排,可以改善眩晕症状。
6. 外感风寒湿邪: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可导致气血循环不畅,从而引起眩晕。
例如,中医认为风邪入侵头部可导致头晕眼花;湿邪蕴结可导致头沉沉胀,头重脚轻等症状。
中医通过中药辨证施治,可以改善外感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脏腑病变、血压问题、颈椎问题、情志不平衡、饮食不当、外感风寒湿邪等。
中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平衡,调整情志以及合理饮食等方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恢复健康。
事实上,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眩晕的病因病机可能非常复杂,有些病人可能是由多种原因综合作用产生的,因此在临床中必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确立辨证的依据,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效果。
头晕的病因诊断
头晕的病因诊断头晕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梗塞、颈椎病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脑部供血和神经传导,导致头晕。
2、内耳疾病:如美尼尔病、耳石症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内耳平衡功能,导致头晕。
3、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甲亢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循环、能量供给等,导致头晕。
4、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头晕。
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脑供血不足可使用扩张血管药物,贫血可使用补血药物等。
2、物理治疗:如针对颈椎病的治疗,可以采用牵引、按摩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症状。
3、心理治疗:如针对焦虑症的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来缓解症状。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案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治疗过程和效果。
我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通过检查,医生诊断为焦虑症所致。
医生建议我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症状。
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我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效果非常不错。
总之,头晕的病因有很多,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症状。
也需要注意生活习惯的调整和心理状态的保持,以预防头晕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头晕问题,让大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
引言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头晕。
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头晕患者数量较多,为了更好地了解头晕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本文对310例头晕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
概念及意义头晕是指自身或周围环境出现旋转、晃动、平衡失调等主观感受,常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
神经内科门诊是指专门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门诊,包括头晕、头痛、癫痫、帕金森病等疾病。
头晕在神经内科门诊中非常常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
中医对眩晕的解释中医对眩晕的解释可以从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1. 病因: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1) 外感: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失和,经络脉络不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眩晕症状。
(2) 内伤:内伤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心脾失司等。
肝阳上亢指阴血不足,阳气上逆,扰动头目,导致头晕眼花;肝肾阴虚指肝肾阴血亏损,肝阳上亢,脑髓失养,引发头晕眩晕;脾胃虚弱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脾失司指心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 病机: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主要涉及气滞、血瘀、痰浊等。
(1) 气滞:气滞指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阻滞,以及经络不畅。
常见原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过劳等。
气滞可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2) 血瘀:血瘀指血液凝聚在经络中,不畅通运行。
常见原因有外伤、瘀血内阻等。
血瘀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痰浊:痰浊指体内湿气积聚,经络不畅。
痰浊可导致脑部气血不畅,引发头晕、眩晕症状。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中药汤剂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晕颠丸等。
逍遥散主要具有平肝清热、疏肝理气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晕颠丸主要具有开窍醒脑、疏风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2) 针灸疗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风池、太阳等。
针刺百会可以清热养阴、平衡阴阳,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眩晕症状。
(3) 中药汤剂:常用的中药汤剂有逍遥散、天麻酒等。
逍遥散具有疏肝清热、平肝理气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眩晕。
天麻酒有安神定志、疏肝利胆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血瘀引起的眩晕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对眩晕的解释涉及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分析外感和内伤引起的眩晕症状,找出病机,然后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或中药汤剂进行治疗。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转载】病机19条解读-诸风掉眩...
【转载】病机19条解读-诸风掉眩...病机19条解读-诸风掉眩正文:一、病机概述诸风掉眩是中医术语,属于神经系统疾病范畴。
所谓诸风,是指头部疼痛,感觉异常、心慌、头晕、耳鸣、晕厥等症状。
而掉眩,则是指眼花、眼昏、视力含糊或者眼前黑影、晕眩等症状。
二、病因1. 气血失和:气血失和是病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重要物质,二者紊乱容易导致疾病。
2. 情志失调:情志是人体的一种情绪状态,长期的情志失调会导致诸多疾病,包括诸风掉眩。
3. 受寒、受风:中医认为,寒邪和风邪具有危害性,受寒受风易导致生病。
4. 劳苦过度:长期的过度劳苦、繁忙生活会导致人体机能消耗过度,从而浮现身体不适症状。
三、病理表现1. 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双侧或者单侧疼痛,发作时伴有晕眩和恶心。
2. 头晕、眩晕:头晕、眩晕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病人常感觉周围万物旋转,失去平衡感。
3. 视力含糊:视力含糊是指眼睛看不清晰周围环境或者眼前浮现含糊状,甚至视力丧失。
4. 耳鸣、耳聋:耳鸣、耳聋同时浮现,表明病情已经到达了较为严重的阶段。
5. 心慌:心慌是指病人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快或者心情不安。
四、诊断方法1. 问诊:中医的诊断方法以问诊为主,通过患者的口述病情来判断病因。
2. 观察:观察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情绪变化等。
3. 摸诊:摸诊是中医的常用诊断方法,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病情。
4. 闻诊:根据不同病情,中医医师会观察病人的体味、口臭等。
五、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式之一,中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优点,对诸风掉眩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也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针灸对于治疗诸风掉眩同样有效。
4. 饮食调理:中医通常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生活习惯等情况制定饮食方案。
5. 情志调节:情志调节是治疗诸风掉眩的一个重要环节,情志稳定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vertigo)
•概念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
•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由于其它系统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
发生机制
•梅尼埃(Meniere)病
•迷路炎
•药物中毒性眩晕
•晕动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病因与临床表现
1.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梅尼埃病
•迷路炎
•内耳药物中毒
•前庭神经元炎
•位置性眩晕
•晕动病
病因与临床表现
2. 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颅内血管性疾病
•颅内感染性疾病
•颅内脱髓鞘疾病及变性疾病
•癫痫
病因与临床表现
3. 其它原因的眩晕
•心血管疾病
•血液疾病
•中毒性
•眼源性
•头部或颈椎损伤后
•神经症
伴随症状
•伴耳鸣、听力下降
•伴恶心、呕吐
•伴共济失调
•伴眼球震颤
问诊要点
•发作时间、诱因、病程、有无复发等
•有无伴发热、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出汗、口周及四肢麻木、视力改变、平衡失调等相关症状•有无急性感染、中耳炎、颅脑疾病及外伤、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糖尿病等病史
•有无晕车、晕船及服药史
晕厥(syncope)
概念
•晕厥也称昏厥,是由于一时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病因
•血管舒缩障碍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份异常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 血管舒缩障碍
•单纯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
•颈动脉窦综合征
•排尿性晕厥
•咳嗽性晕厥
•其它因素
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2. 心源性晕厥
3. 脑源性晕厥
4. 血液成份异常
• 低血糖综合征
• 换气过度综合征
• 重症贫血
• 高原晕厥
伴随症状
•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伴有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
•伴有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
•伴有抽搐者
•伴有头痛、呕吐、视听障碍者
•伴有发热、水肿、杵状指者
•伴有呼吸深而快、手足发麻、抽搐者
问诊要点
•晕厥发生的年龄、性别
•晕厥发作的诱因、发作与体位的关系、与咳嗽及排尿的关系、与用药的关系
•晕厥发生的速度、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时面色、血压及脉搏情况
•晕厥的伴随症状
抽搐与惊厥
(tic and convulsion)
•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当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或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惊厥表现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惊厥与癫痫的异同
病因
•特发性
•症状性
脑部疾病
全身性疾病
神经症
小儿惊厥
发病机制
•未完全明了
•可能与运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有关
•根据引起肌肉放电收缩的兴奋信号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大脑功能障碍
非大脑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全身性抽搐
•局部性抽搐
!手足搐搦症
伴随症状
•伴发热
•伴血压增高
•伴脑膜刺激征
•伴瞳孔散大与舌咬伤
•惊厥发作前有剧烈头痛
•伴意识丧失
问诊要点
•抽搐与惊厥发生的年龄、病程。
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是否孕妇。
全身性还是局限性发作,呈持续性强直还是间歇性痉挛。
•发作时的意识状态,有无大小便失禁、舌咬伤、肌痛等。
•有无脑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癔症、毒物接触、外伤等病史及相关症状。
•病儿应询问分娩史、生长发育异常史。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