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重大威胁。

本报告对未成年犯罪的现状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改善。

二、未成年犯罪的现状(1)数据统计根据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近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数量逐渐增加。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占据了主要比例。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未成年犯罪分子出现了年龄低龄化、犯罪行为日益严重化的趋势。

(2)犯罪原因分析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不善、家暴、离异等不稳定因素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 社会环境:社会变革、城乡差距加大、价值观扭曲等社会问题,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无法适应和融入社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犯罪倾向。

-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校园暴力等,容易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和行为异常,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三、未成年犯罪的影响与危害未成年犯罪不仅给犯罪者本人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和法律困扰,同时也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问题加剧未成年犯罪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对社会安危、社会公序良俗的严重破坏。

犯罪行为的增加导致社会问题不断加剧,给社会治安和秩序带来了压力。

(2)犯罪链条延伸未成年犯罪往往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往往是一系列犯罪行为的开始,甚至会形成犯罪链条,将更多的未成年人卷入犯罪中。

(3)犯罪者未来发展受阻未成年犯罪的记录将伴随犯罪者的一生,给他们的学业、就业和社会认同带来了阻碍,使其未来发展前景黯淡。

四、应对未成年犯罪的对策(1)家庭教育的重视家庭教育是防止未成年犯罪的基础。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管教,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关注他们的心理、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和榜样。

(2)学校教育的加强学校应当不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度研究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一部分未成年人却因各种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本研究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1. 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类型、犯罪率等。

2.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3. 探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定量分析法:收集近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犯罪趋势和特点。

3. 定性分析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人员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深入剖析其原因和特点。

研究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毒品犯罪等。

其中,盗窃和抢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占到了总犯罪数量的60%以上。

犯罪率近五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从2016年的18.9%上升到了2020年的25.6%。

其中,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最为明显,增长了30.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家庭因素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社会风气浮躁、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家庭层面1. 加强家庭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浅析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一、概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法治水平。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本文旨在浅析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同时深入研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比例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态势。

这些犯罪行为涉及暴力、盗窃、抢劫、毒品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安全感和危害。

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和危害性不容忽视,如何有效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矫治过程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界限。

合理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能够平衡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为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和矫治提供法律依据。

我国现有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不统与犯罪趋势不相适应等,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 背景介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司法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犯罪类型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涉及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网络犯罪等。

校园暴力问题尤为突出,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现象也愈发严重,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蚀问题不容忽视。

从犯罪原因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后往往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监护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社会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防范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环境不良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其行为。

例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父母缺席、独生子女等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出现。

2.社会环境不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贫富差距、社会道德水平下降、媒体暴力影响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其在道德和法律标准上的失范。

3.学校环境不良学校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的因素之一。

学校环境的不良因素包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之间关系不良等。

这些不良因素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到其道德和心理健康。

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很有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措施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品德,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是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

政府要加强文化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让未成年人懂得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处理非常重要。

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引导其积极面对问题,协助解决问题,从而消除问题的隐患。

4.加大法律惩治力度对于那些不听劝告、不服从教育的未成年人,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进行严惩,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引起强烈自我反省。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律性质,采取挽救为主,严惩为辅的态度。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居高不下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行为偏向性比较显著,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以抢劫、偷盗、入室盗窃等财产犯罪为主。

二是犯罪者的年龄相对较小,常见的是青少年犯罪,尤其是15至17岁的人群。

三是社会影响较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频率高,不仅给受害人造成经济和心理上的损失,还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

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犯罪。

二是社会环境。

社会现象复杂多样,未成年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类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示范,导致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观念的认同度降低。

三是学校因素。

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不力以及学校没有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是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与不良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们犯罪。

针对以上的特点和原因,下面提出一些对策以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体系,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是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应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法律的约束和制裁。

三是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学生行为管理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沟通,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加强社会监管。

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控和辅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避免其沉迷于不良环境和行为。

自-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

自-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探析与对策目前,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有潜力的大众媒体。

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甚至传播黄色内容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成为犯罪的重要诱因。

而未成年人的意志较为薄弱,自控力差,因此网络就成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温床。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的被告人为满足私欲,肆意妄为,无视国法,不计后果,动辄暴力威胁、棍棒互殴、兵刃相见,致伤致残受害人,使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遭受严重危害。

一、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年龄小、认知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导致了一些人在网络不良因素的刺激影响下,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

目前,网络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第一,网络制黄贩黄犯罪。

网络色情信息泛滥导致一些青年人受到影响,他们从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发展到在网上制作、传播和贩售黄色信息牟取暴利。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做中介,进行现实中的色情交易。

第二,网络暴力型犯罪。

一些未成年人长期沉浸于网络暴力游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严重混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将虚拟世界中的“打打杀杀”转移到真实世界,结果导致一些暴力案件发生。

第三,网络诈骗犯罪。

网络诈骗是通过非法占有,在互联网上采用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目前,网络诈骗犯罪发展很快。

第四,网络恐吓犯罪。

恐怖犯罪往往是在心理极度失衡的情况下,为了对某事或某人发泄不满,通过在网上发布危言耸听的信息,造成人们心理恐慌和社会混乱。

这类犯罪虽然数量不大,但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危害。

除此之外,通过网络发生的抢劫、强奸等犯罪行为也十分引人关注。

二、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频发的原因(一)内在成因1、生理成因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不平衡、不同步、有缺陷,在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极易受到外界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进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未成年人十三、四岁以后身体和生理发生了较大变化:身体外型变了,内脏机能健全了,性发育逐渐成熟了。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汇报人:日期:•引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概述目录•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和政策建议•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和学校预防建议•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建议目录•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0102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预防措施,有助于了解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研究目的和方法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其特点和原因,旨在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02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特点家庭背景复杂,多数缺乏父母关爱和管教。

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年龄偏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社交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010203040506未成年人犯罪的定义和特点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未成年人过早接触不良信息,如网络暴力游戏等,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问题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因素学校教育不当,重成绩轻德育,或者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导致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教育因素涉及暴力、盗窃、诈骗、色情等多种类型。

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年龄低龄化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犯罪行为,如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犯罪,年龄最小的甚至不到10岁。

03020103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概述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社交能力和道德品质。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个体在法律上犯罪行为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概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该问题的实际情况。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上升趋势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犯罪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社会治安和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犯罪类型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贩毒、故意伤害等。

其中,盗窃是最常见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往往通过偷窃来获取物质利益。

此外,近年来,网络犯罪在未成年人中呈上升趋势,如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

影响因素未成年人犯罪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环境的不良、教育缺失、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现代科技的普及也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案例分析案例一:盗窃未成年人小明(化名),15岁,因多次盗窃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得知,小明的父母长期忽视他的教育,家庭关系紧张。

在与不良朋友的交往中,小明逐渐接触到盗窃活动,并受其诱导下开始实施盗窃行为。

案例二:网络欺凌未成年人小红(化名),16岁,涉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网络欺凌行为。

调查发现,小红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排挤和欺负,她为了寻求宣泄和报复,选择在互联网上进行网络欺凌,对特定对象进行侮辱和诽谤。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

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调研报告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4.2%,伤害罪占3.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实证调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伤害,也对犯罪者本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了不利影响。

未成年人本应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但一些未成年人却涉足犯罪的领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方面密不可分。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救助措施,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秩序维护等多个方面。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防范和解决提供科学依据。

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实证调查研究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和社会救助政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为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原因,深入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并提供社会救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揭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社会救助工作的改进。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题调研报告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题调研报告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专题调研报告一、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二、现状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社会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威胁。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成为了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家庭不和睦、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环境恶劣等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和建议1. 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加强家庭教育,重视父母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至关重要。

2. 学校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于塑造未成年人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环境建设改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和公民,我认为,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学校教育,改善社会环境,让未成年人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中健康成长。

五、总结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学校教育,改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探析【内容摘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正确认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与对策【正文】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已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

主要表现在: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自认为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青少年犯罪特征犯罪主体是一个丰富的内容,但是在现实研究中缺少对作为犯罪主休的人在年龄层次和动态变化方向进行细分。

本文仅就青少年犯罪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动态的思维来分析青少年犯罪具有的新特征:(一)犯罪手段的新形式。

由被动的接受网络,到主动在网络中“学习”犯罪。

在少年时期,对游戏只以纯正的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感为主要需求,可以说是被动的接受网络。

当他们现阶段进入生理和心理成熟期后,心理的满足感已占次要地位,对游戏的纯熟已使他们完成可以把在游戏中学习的经验应用于犯罪活动中,用以体验实际生活中通过犯罪获得的成就感,并从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差距比对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经验,这一点是与他们在少年阶段心理层次上有明显差别的,这也说明他们在犯罪手段方面已由虚拟化向现实性的迁移或者变异。

(二)犯罪动机的新变化。

青少年是以刚络作为游戏和娱乐,即以纯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

进入成人阶段后,由于他们消费观念已形成惯性,消费的支出形式进一步发展为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品消费,与这相应不匹配的是他们的收入状况,两者之间的差距,必然造成其对货币(包括被国家认可流通的货币和电子虚拟货币)的本能渴望。

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

未成年人犯罪毕业论文未成年人犯罪:一个社会问题的深度探讨引言: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对犯罪者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等多个角度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社会背景:1.1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工作忙碌、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出现。

1.2 媒体与网络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与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加深。

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体内容中的暴力、犯罪元素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原因分析:2.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父母忽视等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2.2 学校因素学校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一些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方面存在问题。

学校欺凌、教师纵容等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就业压力等问题都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心理压力,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三、预防措施:3.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2 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3.3 社会关怀的加强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减少贫困家庭的压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结论: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进学校教育、加强社会关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分析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某区针对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居高不下的情况,结合该院2011年-2012年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认真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并提出预防建议。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两抢一盗”侵财型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一旦沾染上抽烟、喝酒、上网等不良习好,为满足个人消费欲望,容易实施侵财性犯罪。

近两年,该院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55件101人,其中“两抢一盗”案件32件74人,分别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和人数58.19%和73.27%。

2.共同犯罪案件比例高。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单独作案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加之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力差等原因极易结伙作案。

该院办理的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中共同犯罪的有9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93.07%。

3.犯罪主体文化水平低、自食其力能力不足。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其中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93人,占未成年犯罪总人数92.08%,因自身文化程度较低,自食其力的能力不足,为了贪图享受而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4.侵害对象、作案区域相对固定。

由于未成年人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多选择学生等作为其犯罪侵害的对象,以学校为中心所辐射的周边网吧,以及通往学校的道路、城郊结合部等地点作案。

如该院2012年办理姚某、宋某、乔某抢劫案,三名被告人多次在晚上以翻围墙、爬窗户的方式进入某镇初级中学男生宿舍,或者在校园周边采取殴打、搜身及威胁的方法,抢劫20余名学生200余元。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一)家庭原因1.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心理扭曲和个性畸形,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因而走向犯罪。

这101名犯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父母双亡家庭的涉罪未成年人有3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31.68%。

如,2012年5月,16岁的王某盗窃一案中,由于母亲过早去世,从小形成了一种自卑、自闭的心理,其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疏于管教,因此导致其上网成瘾,当缺钱上网时便产生了偷盗的想法,进而走向了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给社会治安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并探索有效的预防方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是家庭因素,如家庭环境恶劣、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关系紧张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选择犯罪来发泄情绪。

其次是社会因素,如贫困、失业、教育资源不足等。

对于那些生活在贫困家庭或社区中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最后是个人因素,如心理问题、青少年叛逆期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对社会规范和法律的不尊重,从而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对未成年犯罪者本人造成伤害,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首先,未成年人犯罪可能导致犯罪者人生轨迹改变。

犯罪记录会对他们的学习、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障碍。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也会对受害人及其家庭造成伤害。

这不仅仅是物质财产的损失,还可能是心理上的创伤,使得受害人和其家庭长期无法摆脱犯罪的阴影。

此外,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犯罪活动的增加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和平。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研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首先,家庭和社区教育至关重要。

家庭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温暖和稳定的环境,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

学校和社区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使得未成年人能够获得全面的教育,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

其次,加强社会的法制建设和法律宣传工作。

社会应加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未成年人对法律风险和后果的认识。

再次,应建立健全的监护制度和社会支持体系。

尤其是针对那些存在家庭困境和问题的未成年人,需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案例分析1. 概述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家庭及未成年人自身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档旨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2.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2.1 数据统计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网络犯罪等类型较为突出。

2.2 犯罪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环境恶劣等。

2. 校园因素: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

3. 社会因素:不良信息传播、社会风气等。

4. 个人因素:心理问题、好奇心驱使等。

3. 案例分析下面我们以一起具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进行分析:3.1 案例简介2020年,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为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家庭环境恶劣、学业压力大等原因,产生抢劫念头。

在一个月内,其伙同其他两名未成年人共作案5起,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

3.2 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这名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恶劣,缺乏家庭教育,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校园因素:学业压力可能导致这名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校园欺凌等现象也可能使其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不良信息传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使这名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4. 个人因素:这名未成年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加之好奇心驱使,使其轻易尝试犯罪。

4. 应对措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学校教育: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加强校园安全教育,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

3. 社会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对未成年人不良信息的监管,减少不良诱惑。

4. 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力度。

5. 心理咨询:为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误区。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朴丹来源:《法制博览》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重大,且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可归结为四点,即生理心理原因、家庭原因、教育原因、社会原因。

应用对策相应地可分为四点:重视性教育与心理疏导、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创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化境。

关键词:未成年人;罪错;刑事处遇;法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5-0058-02作者简介:朴丹(1995-),女,朝鲜族,黑龙江海林人,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所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当然,这个概念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刑事责任能力人和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此类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则需要承担全部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14至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此类人,只对刑法所规定的八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对于此类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则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我国法学界通常将未成年人犯罪定义为:年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触犯我国刑法的行为。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依据人口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人口数量已达3.67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

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未成年人群体的安全和稳定,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出台了多部法律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非但没有降低,相反,其呈现上升的趋势。

犯罪类型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犯罪团伙意识日趋增强等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学生:XX 指导教师:XX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暴力化、残忍化等特点。

未年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

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极易蔓延。

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刑事责任年龄为14—18周岁。

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

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正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事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珠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进一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低龄化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

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而现在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总的方面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

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使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未成年人的智力也有很大提高。

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提前,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饿需要和满足之间的新矛盾。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并使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

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二)成人化、智能化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案,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利用迷魂药、高级轿车、汽艇、对讲机、手机、电脑、手枪甚至无声手枪进行犯罪活动已越来越普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暴力化、残忍化未成年人犯罪多实施诈骗、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

同时,随着其犯罪心理的日益成熟,在个别案件中,未成年人明显表现出“做了就做大做绝”的倾向。

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判断力较弱,平时容易冲动,暴力倾向比较强烈,案件性质较为严重,且表现为明确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暴力型犯罪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四)团伙化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

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

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

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

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

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

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

未成年人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

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1、任性放纵,缺乏良好养成。

2、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影响,生活环境较差。

4、社会影响,心灵受到伤害。

2003年,一部反映校园学生爱情电视剧《流星花园》就造成了很不好社会影响,最后不得不停播,所以,文化市场的混乱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据对一些犯罪未成年人调查,他们就是在接触了一些反映黑社会、恶势力团伙罪过程及细节描述的影片后,产生了犯罪动机并学会了作案及反侦察手段。

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还体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尚未得到控制的腐败现象给未成年人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平民家庭的孩子,看到腐败横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在对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实无法正确看待时,容易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1、提升家庭成员素质。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

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

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

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

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

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

3、强化思想、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

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

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4、注重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

学校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节俭朴实、富于创造发明等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到工厂做工,去农村抢收抢种,使之得到磨炼,树立起爱劳动光荣、节约光荣、诚实光荣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和未来的观念;组织讲述雷锋等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节约一个铜板、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光荣传统,培育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养成朝气蓬勃、勤于劳动锻炼、不攀比吃穿花钱、真诚待人等好习惯。

作为父母、长辈要充分认识到溺爱、矫纵就是害子女、十分不利于其成长这个道理,要让其养成叠被、洗衣都由自己打理和做家务的好习惯,并通过做几件事,检验其是否诚实,使之陶冶情操、培养其良好养成。

5、实施特殊的挽救办法。

针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生理特征需要,我国法律对其合法权益采取了人道主义的保护,矫治不良行为。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重点放在对其心理的改造,营造一个适应他们接受改造的环境。

家庭、学校、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发现闪光点,亲近而不冷落他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化,不断进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6、借鉴国外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1)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

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已成为普遍适用的司法和执法形式,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美国的社区矫正形式是缓刑,源于1869年的马萨诸塞州;1899年伊利诺伊州未成年人法院建立,正式确立了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

至今,美国社区矫正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缓刑(Reprieve)、释放安置(Aftercare)、居中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s)等。

(2)英国的缓刑监督制度。

这一制度适用于所有的犯罪,不仅限于青少年犯罪。

19世纪末,少年司法运动在英国兴起,1890、1891、1897年的教育法案使国家承担起了对青少年进行初步教育的责任,对不良少年的缓刑监督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缓刑制度的发展,并扩展适用到成年人领域。

英国的缓刑监督机构主要履行两方面的职责:一是控制和规范缓刑犯的行为,避免和减少缓刑犯罪新犯罪及对社区造成威胁和危害;二是为缓刑犯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育、培训、就业、戒除恶习、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