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当前品德与社会的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德育论文20篇(五篇范文)

德育论文20篇(五篇范文)

德育论文20篇(五篇范文)第一篇:德育论文20篇爱在点点滴滴奇台四中杨亚红内容摘要: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

的确,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真情、热情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每个孩子在爱中收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学生的表率,要想办法走进学生心里,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有敏锐洞察力,充分发挥班级的优势特点。

一个与学生贴心,用全身心的爱去感染班级的班主任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学生要舍得付出,人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舍得花时间花心血,让我们用真诚的师爱去唤醒学生,感化学生,转化学生吧。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

从教将近20年,班主任工作也干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我本着“持育人以德,以德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学习上鼓励,生活上关心,行为上规范,用良好的师表形象感染学生。

其实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

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真情、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宗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以下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切身体会。

.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表率初二学生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思想变化很大。

作为一个班主任,这时如果工作不做细致,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会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学生的思想工作自然很难做。

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做什么事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

由于我带语文这门学科,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多,也比较忙。

但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平常的点滴空闲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

我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及时到达班级,做自己该做的事。

但我首先必须做到:每天早上我到校比较早,督促学生做值日、早读;中午、下午的自习课我也是比较早的进班……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教室,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正如滴滴甘露,润物无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梯。好 的品德会有着极强的公众影响力。
各种活动 中、 从 生活中进行学习 , 通过与生 活实际相联系 , 获得直接经验 ,主单纯地 从书本上进行学习。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
四 、学 以致 用 ,回归 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 , 这是 学 习的最终 目的。 而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
际的密切联系。 ”所以我们在确定教 学 目标 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 , 以学生的生活实际
为起 点 ,联 系学 生 的 生 活实 际 ,动 态 生 成 教
手, 在课 程中进行整合 , 使学生有一个学 习、
吸纳 、提升 的过程 , 丰富拓展学生原有 的生
活经验 ,最终 回归生活。
学目 标。 要确立情感 目标、 行为与习惯 目标 、 知识 与技能 目 标。 也就 说教学最终 目标是要
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 , 都会 与其 品性有着
千丝万缕 的关系。品德的重要 性 , 不仅仅体 现在职场上 ,也表现在生活 中的方方面面 ,
譬如对 于朋友 、 对于家庭、对 于社会 ,由好 品德 塑造 形成 的综合印 象会让个 人赢 得广
作为 《 品德 与社会 》的教师 , 在教学工作 中

立足 生活需 要 ,确 定教 学 目标
总之 ,围绕品社生活化这一理念 , 我努
品德 与生活课标 指出 :“ 教学活 动在 内 容上 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 提倡和鼓 励教师从 儿童 的实 际生活 中捕捉 有意义 的
内容 。 ”品德与社会课标也指 出:“ 教学要面 向学生 的生活实际, 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实
基 础教 育2 0 1 4 年9 月( 上)
小学 《 品德
品德是 一个人走 向成 功至关 重要 的 因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8篇【篇1】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

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

中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相关推荐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篇1摘要: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式教学,与其他学科、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才能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受教育。

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探析1正确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也称之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方式是一堂课中的整体模式。

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手段,若干个方法支撑着方式。

教学方式是贯彻教学理念,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对一节课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1换位体验式换位体验式活动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活动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不一样的地方是通过换位,来体验被体验对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态度。

使学生在换位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感悟。

这样,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被唤起。

1.2情境模拟式情境模拟式即教师通过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再现某些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场景中来观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练式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为此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现于课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自我教育。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动式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才能养成。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参加公益活动,到社会中去学习,在服务中去实践,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适应社会,这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之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

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

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

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

社会道德论文优秀4篇品德与社会总结篇一这个学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社会常识、科技知识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对一些社会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结这一学期的教学,觉得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方法可以发扬:一、要求学生上课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每当这时候,教师从来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教学第一单元:《讲诚信,多合作》:本单元的主题与语文课本的第二个单元的主题不谋而合,所以,我充分利用两本教材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可以成为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交流的话题,“品德与社会”课本上的故事又可以成为语文课的课外延伸。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学生懂得了“遵守诺言、说到做到,就是诚实守信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守信用,人们才会信赖他、尊重他,愿意和他交往。

”二、用《品德与社会》的习题来给学生做拓展训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课本上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补充。

平时上课的时候明确要求学生当堂作好课堂笔记,对于要求掌握的知识划记好,加深印象。

期末与学生一起制订复习的题纲,也便于他们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如还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对于个别学习兴趣缺乏的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他逐渐对社会学科产生兴趣;另外学生对于社会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教育论文(全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教育论文(全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教育论文一、前言《品德与社会》作为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基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生、社会、世界,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展,人文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于人生、价值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走上歧途,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是社会重要理念,教育也在逐渐转换,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重要的一步就是以学生进展为教育的主体。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学生所接触的人、事、物都有局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随着社会的进展,互联XX等高科技的进展,学生通过这些高科技来了解社会,但毕竟还有些差距。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

人生一词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很多人会觉得对于学生来说“人生”还很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如果学生在学校不去了解这个社会,以后又如何来适应它呢。

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社会。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生的意义,更好地了解社会。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与人文教育非常符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三、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品德与社会》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这非常符合人文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是非常可行与必须实行的。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是教师工作的方向,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人文本的教学方式以人为本是人文教育的根本,在课程教学当中渗透人文教育就应该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精选3篇)篇1:小学思品教学论文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正文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家庭、学校、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儿童需要安全和保护,才能去冒险;儿童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儿童需要引导,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沟通自我保护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认识得当,将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一、如何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教育不同,孩子的性格也有着个别差异。

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溺爱型,一种是宠爱型,一种是严格管教型。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计划生育已不在话下,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便造就了孩子的性格。

(一)溺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一般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孤僻或骄纵等性格。

不尊重长辈、不尊敬老师、没有团结意识。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家长管不住他;在学校,老师不好教育他。

长而久之,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经过调查,在家庭环境里,父母长辈通常会以夸奖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

孩子感恩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在疼爱孩子的同时,要先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到了学校才能更好地与同学相处。

(二)宠爱型孩子的性格特点通常受到宠爱的孩子,会比较胆小、孤僻,会生活在家长温暖的屏障里。

据调查,这类型的孩子依赖性会比较强,在家依赖家长,在学校依赖老师,在学校受到宠爱的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在学校很多考察动手能力的课程,这些孩子都不及于其他同学。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品德与社会关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人们的品德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和谐程度。

本文将从品德的定义、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提高个体品德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发对品德与社会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行为和处事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素养和道德修养。

一个人的品德直接影响着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整体风貌。

品德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互助共享的重要基础。

其次,品德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品德,这将决定着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

如果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将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守法守纪,关心社会公益。

这种人所形成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友爱、包容、进步的社会。

相反,如果一个人品德低劣,他可能会犯法乱纪,不尊重他人,甚至伤害他人。

这种人的行为举止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和不安全感。

因此,品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个体的品德水平?首先,要注重道德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品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要注重自我修养。

个体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同时,要求个体自觉守法守纪,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

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和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道德品行的规范和引导,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守法的社会环境。

同时,强化道德评价体系,激励和表彰积极向上的个体和行为,倡导社会向善向上的风尚。

总之,品德与社会密不可分,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每个个体都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和提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品德建设中去。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

思品课堂论文六篇思品课堂论文范文1一、“开放式”——联系社会,引导实践统观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强是它的一大特点。

不少课文内容都是取自现实社会,距离同学身边很近的实例,因而在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带领同学走向社会课堂,进行现场教学;或组织同学拟定实践主题,引导身心参加。

例如《要节省水电》一课,课文中主要介绍节省水电的事例,属于榜样教学。

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思想内涵,增加教育效果,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带领同学走出课堂,到学校四周的自来水厂和电站参观、访问,进行现场教学,让同学目睹自来水生产和发电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工人叔叔生产劳动的艰辛,再回头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易于增加教学效果。

而在《做集体的小仆人》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则参照课文的内容,引导同学以“庆五一,颂祖国”为主题,自行组织支配一次班级文娱活动,然后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对这一活动进行总结,让大家在实践中体会怎样做好“集体小仆人”。

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总结归纳为“开放式”。

二、“表演式”——增加爱好,直观形象思品课的内容,虽说都通俗易懂、详细、明白,但依据学校生活泼好动,喜好直观的心理特点,若能根据教材不同内容特征,辅以表演之类的形式,使教学更生动,形式更多样,课堂气氛更活泼,同学爱好更高,教学自然也就更易见成效。

例如:有一位二班级的思品老师在讲授《集体力气大》一课时,为了让同学正确理解“集体力气大”的内涵,她细心设计了一个小品:让四个学校生搬一张桌子,先是四人朝四个方向用力,结果搬不动。

后来让四人朝一个方向齐心协力,很快将桌子移动了。

小品形式虽然简洁,但同学投入专注,爱好很高。

经过小品的直观表现,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集体力气大,不等于人多力气大,发挥集体力气必需以团结为前提。

三、“摸拟式”——生动活泼,加深理解有些课文内容,靠单纯讲解说教,同学反应不很乐观。

教学效果就难免要打折扣。

于是,我们在教学中又尝试了另一种教法——“模拟式”。

用得好,既能变呆板为活泼,化枯燥为生动,同时也能使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019年整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2019年整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

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

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

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篇一:品德与社会论文让孩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真实世界一直以来,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英、数三门学科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思想更为重要。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早就告诉我们“品德即知识”,况且这知识来得比语、英、数更为逼真有用。

从古代起,我国文字皆有提到“思想决定行为”,这也就说明了思想品德相当重要,所以,我国新课程标准把这门学科编制到了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好思想,希望他们日后有个好行为,好出息!但是,这门学科往往被某些学校和任教的教师忽略掉了,他们只把它当作毫无重要的副科执教,甚至干脆不上此课,把时间用来上主课。

对此,我把这几年任教这门学科的深刻认识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引起执教这门学科的教育者们的有力共鸣。

一,打开门槛,引入生活。

大家都知道,《品德与社会》的编排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且更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门来讲述的一些案例和素材。

如此,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某些案例内容活教起来,让实践说话,将课本的变成真实的,让故事的变成生活的,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自己的教学工作轻松了,孩子们也学得用心多了。

如在教到《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课题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一下书中人物的困境:在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自己动手穿衣、煮饭、洗碗、打扫卫生等。

比如,你会煮最简单的是什么菜,煲饭时你是如何算定水和米的用量比例,洗碗时应该用什么姿势才不容易打碎碗具等等。

课堂上,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还建议他们回家经历实践后,再把过程写下来,到下一节课来展开讨论,看谁说得最好,做得最棒,最后我给予评价和奖励。

这样,孩子的一些正确思想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此,也同样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正确结论――“该怎么做才对,这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等等”,而是要让孩子们亲自去试一试,“你是怎么做到的?在做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去解决的?”如此,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尝试,勇敢地到生活中体验、实践,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

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

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

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

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

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

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

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无疑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的一条捷径。

常用的《品德与社会》游戏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扮角色游戏、擂台赛游戏等等。

二、扩展课外知识,将课本内的知识贯彻到课内课外
1.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

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2.开展实践知行结合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
理倾向。

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合理运用电教媒体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使抽象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知,使教育内容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给《品德与社会》课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我在《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电教媒体是优化思品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总之,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是个长远的课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这一环节是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良好的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大胆实践,就一定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