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①环境学派: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②人地关系学派: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③区域学派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④景观学派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⑥政治地理学派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人文地理学复习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点1、地理学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则不包括。
3、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人地关系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展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地域结构形成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以有关经济理论为基础来阐述人类经济活动各现象的空间结构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系统;二是区域研究系统;三是空间分析系统。
5、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6、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7、下列提出人地关系论的是拉采尔,被称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德国地理学家有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
8、人文地理研究五大方面(Tery G. 乔丹):⑴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⑵文化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⑶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⑷文化与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⑸各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文化景观。
9、文化区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0、文化的时间现象(举例说明扩散):分为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复习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题二、名词解释(5×5分,共25分)1.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5.形态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7.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0.文化适应:人类在环境适应过程中,除去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另一种变化,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即主要依赖工具、技术、组织等物质或制度文化来适应环境,所以叫文化适应。
11.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如果在功能上是不协调的,就没有实现文化整合。
13.文化史层说: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文化景观都有所贡献,每个时期的人都按各自的文化去感知、认识、评价景观,并且对景观施加影响,创造文化景观。
同时,一个地域各个时期创造的文化景观具有强烈的继承性,各文化按照时间序列在特定地域上不断沉积并融合,形成多层文化叠置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特征的文化景观。
如同镶嵌的“壁毯”。
因此,任何地域上的文化景观都为多重文化沉积的结果,区域某一文化沉积的时间断面,必是多种文化特征的综合。
14.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变化和过渡,即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它不是一个独立自生的过程,而是与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20.国家中心性区域:是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
任何国家都有标志着该国起源、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核心地位的中心性区域。
这些中心性区域对国家的统治、发展、安全,乃至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一、选择题7、到20世纪末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C)A、非洲B、南北美洲C、亚洲D、欧洲9、到20世纪末,世界各大洲人口最密度最大的洲是(A)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10、到20世纪末,世界各大洲人口年平均递增率最高的大洲是(D)A、亚洲B、欧洲C、南美洲D、非洲8、世界人口布极不平衡,具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平原指向和(A)A、近海岸指向B、高原地指向C、北半球指向D、赤道地区指向24、下列哪种属于世界四大传统农业类型之一(C)A、种植园农业B、牲畜育肥农业C、水稻农业D、乳品业19、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有有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其人口压力说由谁提出的(B)A、海登B博塞洛浦C、索尔D、马尔萨斯2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有有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其人口压力说由谁提出的(B)A、海登B博塞洛浦C、索尔D、马尔萨斯2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有有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其宴享说由谁提出的(B)A、博塞洛浦B、海登C、索尔D、马尔萨斯29、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而工业革命最早是从哪个部门开始的(C)A、钢铁工业B、采煤工业C、纺织工业D、化学工业30、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最早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而首先在哪个部门出现突破(C)A、运输工业B、钢铁工业C、纺织工业D、机械工业31、在欧洲工业带中的莱茵中部工业区,世界名牌汽车奔驰、奥迪产于该地区的哪座(B)A、法兰克福B、斯图加特C、汉堡D、曼海姆32、下面在哪个部门是属于第一产业中的工业部门(D)A、机械工业B、食品工业C、冶金工业D、伐木业38、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下列哪个部门属于第四产业(D)A、交通运输业B、电讯业C、制造业D、银行39、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下列哪个部门属于第四产业(D)A、交通运输业B、电讯业C、制造业D、广告40、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下列哪个部门属于第四产业(D)A、交通运输业B、电讯业C、制造业D、批发、零售41、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下列哪个部门属于第四产业(D)A、交通运输业B、电讯业C、制造业D、房地产43、下列哪一特征是种族共同遗传特征之一(A)A、肤色C、生产技能D、心理素质44、下列哪一特征是种族共同遗传特征之一(A)A、眼色B、生产技能C、心理素质D、语言49、下列哪一种族为黄色种族群之一(B)A、北欧种族B、蒙古族C、印第种族D、澳大利亚人种50、下列哪一种族为黄色种族群之一(B)A、澳大利亚人种B、印地安种族C、北欧种族D、印第种族57、下列哪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之一(C)A、汉语B、日语C、英语D、芬兰语59、下列哪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之一(C)A、日语B、汉语C、西班牙语D、芬兰语63、下列哪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之一(C)A、日语C、乌克兰语D、芬兰语61、下列哪种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之一(C)A、芬兰语B、日语C、意大利语D、汉语66、在下列宗教名称中属世界性宗教的是(C)A、印度教B、犹太教C、基督教D、道教70、在下列宗教名称中哪些不属世界性宗教(B)A、伊斯兰教B、犹太教C、佛教D、基督教75、在下列几组宗教中属于民族宗教的是(A)A、犹太教道教印度教B、印度教犹太教儒教C、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D、佛教拜物教锡克教68、在下列宗教名称中属世界性宗教的是(C)A、印度教B、犹太教C、伊斯兰教D、道教76、下列哪一城市位居美国东北波士华城市带中(D)A、底特律C、休斯顿D、巴尔的摩80、明、清时代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全国出现闻名的四大镇,下列哪个是其中之一(B)A、九江镇B、佛山镇C、连云港D、泉州84、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下列标准的可设市(C)度0.5区分度0A、聚居人口20万以上B、聚居人口15万以上C、聚居人口10万以上D、聚居人口8-10万88、下列哪一法则是研究城市体系等级规律(D)A、城市指数法B、人口规模法C、城市用地比率D、等级规模法则96、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是(D)A、社会环境和背景B、文化及治安状况C、经济与政治制度D、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97、影响个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是(D)A、社会环境和背景B、文化及治安状况C、经济与政治制度D、心理因素93、应把旅游视为一个系统,由许多要素构成,构成旅游主体的是(A)A、旅游者B、旅游产品C、旅游业D、旅游活动地94、应把旅游视为一个系统,由许多要素构成,构成旅游媒介的是(C)A、旅游者B、旅游产品C、旅游业D、旅游活动地103、下列哪条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C)A、健全的国家体制B、大量的人口C、拥有确定的领土D、拥有强大的军队99、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许多方面,下列哪种是其一个方面(B)A、政治制度B、政治扩散C、政体分离D、政策法规实施106、下列哪条是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C)A、健全的国家体制B、大量的人口C、拥有主权D、拥有强大的军队107、西方学者关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地缘政治学说有多种,其中“心脏地带”学说是由谁提出(D)A、斯皮克曼(美)B、柯司(美)C、马汉(美)D、麦金德(英)二、填空题(每空1分)1、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叙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被称为古代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人文地理学》备考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地理学代表人物。
2、扩散类型的应用。
3、种族分布。
4、古文明分布(文化特殊性)。
二、多选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近代德国地理学流派的主要地理学家。
3、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哲学方法论。
三、填空1、民族具有的共同特征。
(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俗的特性。
(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相对稳定性、传统与变异性)四、名词解释1、文化2、形式文化区3、适度人口(要先解释人口容量的概念)五、判断题(主要以各个地理流派、地理学家经典理论论述为重点)六、简述题1、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在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提出过哪些主要理论。
(人地关系论的七个学说)3、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以课件上的内容为主)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5、世界人口分布的一半特征。
(10点)6、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七、论述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论述尼罗河古文明形成的优越条件。
2、人地关系论的基本思想,举例说明人地关系。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的原因。
(自然、经济、政治三方面)5、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重大意义。
(6点)6、民工流的成因、特点及利弊。
7、从狩猎到农耕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伟大创新。
(7点)八、读图题1、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图,分析其特点与原因。
(分5阶段)2、世界人口增长趋势放缓图,分析原因。
(6个)3、建国后中国人口变化图。
(分6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及特征)第二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产生于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卡尔·李特尔一起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论思想的引入者,提出对人地关系系统理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和区位人文地理研究。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79年,地理学科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快速发展。
2)1980-1990年,中国地理学复兴阶段。
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任务及对社会的贡献一,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区域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 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思考题一、人文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一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1)人文地理学奠基:人文地理学奠基:卡尔•李特尔,卡尔•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将人作为重点核心,将人作为重点核心,用区域核心,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2)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3)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主张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4)景观学派的创始人:施吕特尔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确定研究课题(2)指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价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①经验主义方法论: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②实证主义方法论: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③人本主义方法论: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深讨④结构主义方法论:可观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
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或然论:也称可能论,也称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人文地理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
二、区域研究的传统。
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4、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
5、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7、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
8、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
9、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
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
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萌发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描述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近代地理学设置大学地理讲座到二次大战学科内部不断分化现代地理学地理学革命时期(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统一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
他以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
地理学三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和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其他学科的进步对的推动。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法国)、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德国)、哈特向(美国)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德国)、索尔(美国)美国近代人文地理思想源于德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革命、行为革命、方法变革。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围绕文化区、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展开。
张相文编著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理论、区有开发的综合研究;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人文地理学复习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人为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当前,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有:(1)揭示人地关系的总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改造现今充满对抗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为建立公平、和平与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国际关系。
(3)利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4)研究西方的人文地理学,借鉴她们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学习她们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中的有用经验。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
5.人地关系理论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观。
德国的拉采尔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因而被认为是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文化景观论是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提出。
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
6.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人地协调应中。
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
人地协调的重点是:研究人地系统的优化,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
7.人地关系好的新实践特征:(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5)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8.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活动,并且这种生活能提升其福利和潜能,其出发点是消解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解决组织世界与生活的冲突,从而改善社会状况,继而提升个人的福利和潜能。
6.农业经济活动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横断学科: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导致新兴学科的大量出现和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
3.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5.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文化景观: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9.结构主义: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1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2.人种:是指具有共同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3.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14.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5.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和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地域文化;(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人文景观。
4.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答:它们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其中,文化区是文化的空间现象,而文化扩散则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即为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之一。
文化整合,则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就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即是从各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人文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第三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答:(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①研究步骤②资料选择大纲③论文内容分析框架)2.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要哪些途径和方法?答:(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3)(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第四章1.试述布莱克人口转变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转变与西欧、日本有何不同。
答:五个阶段:①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③后者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
④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模式。
西欧模式: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整个过程长达一个多世纪。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过程只有几十年时间。
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2.种族和民族有何不同,民族形成经历了哪些阶段?有何特征?答:(1)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隔离的不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按人类自然的体型和遗传特征加以区分,属生物学范畴;而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早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2)民族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
(3)民族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第五章1.简述迁移农业和生计农业的特征和类型。
答:迁移农业:即原始农业。
特点:(1)生产方式:刀耕火种(2)生产过程: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
(3)种子:多种作物杂处①充分利用空间②收获期不同,新鲜食物供应③品种不同,营养不同。
(4)节约劳力:生产中耗能、能量回报率1:16.生计农业——传统农业特点:(1)生产目的:自己生存(2)产品:家庭消费(3)劳动者:家庭成员(5)生产工具:体力、劳力简单机械(5)生产方式:经验(6)生产水平:低,积累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谷物家畜农业、荒漠绿洲农业。
2.你熟悉哪些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答: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甘薯、燕麦、黑麦、大麦、谷子、高粱、青稞等。
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油菜、甜菜、甘蔗、茶叶、人参、橡胶。
第六章1.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有何特点和部门?答:信息产业:特点:技术新,知识、智力、科学技术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
部门: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卫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产业。
文化产业:特点: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部门:(1)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图书、影视、音像制品)(2)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戏剧演出、体育、娱乐、策划)(3)是向其他商业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答:(1)自然条件:影响工业分布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
(2)资源条件(3)能源条件(4)市场条件(5)劳动力条件(6)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7)区域合作和全球一体化(8)运输条件(9)社会因素(10)科学技术(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上各点进行分析)3.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答:格局:(1)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部门的地位降低,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成为经济支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趋势和重点。
(2)当前发达国家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则迫切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发展趋势: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程度逐渐加深,相互影响不容忽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迫切要求加强相互联系,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体系,充分发挥相对优势,实现经济“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4.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答:(1)第三产业: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工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其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提高及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也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第五产业(文化产业):工业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大量商机。
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②为国民经济各部分提供能源和原材料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④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第七章1.谈谈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1)地质环境与城市。
例如地震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2)地形与城市。
平原最优:平坦,利于耕作业的发展;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但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如巴西的热带雨林。
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气候与城市: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风向对城市污染企业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4)水与城市: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河流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5)矿产资源与城市:例如英国的伯明翰(煤)、美国的休斯顿(石油)、中国的鞍山(铁)。
2.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答:城市体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城镇有机整体。
(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规律:(1)等级规律法则:某一等级城市的人口、规模同最大城市人口数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
(2)首位城市法则: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3.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答: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出现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
(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
第八章1.语言有哪些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
答: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多义性。
社会功能: 1、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2、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3、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4、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5、民族心理的寄托6、生产发展的动力7、人类健康的保证8、世俗观念的表征2.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可根据实例总结)3.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答: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
通常分为谱系扩散和波形扩散,根据语言扩散主体还分为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根据内容可分为语言要素扩散、语法的扩散等。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第九章1.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答:(1)移民: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将信仰带到新的地方,宗教得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