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阅读训练(三)(教师版 含答案)
第11课《老王》阅读训练(含解析)
第11课《老王》阅读训练(含解析)《老王》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老王(节选)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媵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⑤……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通读选文,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品质。
2.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3.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感到“愧怍”?二、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能力进阶参考答案11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能力进阶参考答案11课教学目标:(1)重点学习《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
(3)了解礼赞作者。
(4)掌握所学语言的表达方法。
(5)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6)了解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注释】《白杨礼赞》作者是()。
(1)本文是()。
1、这篇课文以自然为背景,以赞美白杨为主要内容写了()。
A.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解析:这是一篇描写散文特征的文章。
文章以白杨“洁白”之姿展示了大自然对人或动物的一种深情的礼赞之情。
文中描写散文特征人物及其关系的文章很多,但本题采用“写”的方式写作者。
作者通过自己对白杨的赞美写出自己对白杨的感情,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白杨人民、白杨精神和白杨文化都有着深深的敬意。
故本题选 A。
2、作者用一组句子描述对白杨、杨树的赞美,其中“一支白杨树”句、“两枝白杨柳”句都是运用了()。
A、一支白杨树高大挺拔,姿态优美,像一支撑开的大伞;B、两枝白杨柳,迎风飘舞,姿态优雅。
C、几朵白杨柳,犹如一朵朵白云飘荡在空中。
D、几根杨树枝条如细丝飘荡在水面上,让人仿佛置身于水上游船中间。
【答案解析】 C项正确。
A项错误。
A项为“白杨柳”, D项为“一支”, C项错误。
A项、 D项正确。
A项、 B项为写景句, C项为议论句。
3、这篇课文以赞美白杨的优美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为写作特点,表达了()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A.抒发了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B.表现了白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B.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特点、表达方法的掌握。
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课文时,是否能够从整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和思想感情层次。
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言及词语运用能力及作品分析能力。
4、课文的开篇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写()。
A.为什么要写?B.怎么写?解析:作者的这种写法,一方面与作者的创作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明白杨对他来说是一种情感与生命意义的象征。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教师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先生的一篇童话,在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涨。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皇帝的新装》阅读题答案课课练习题集【语言基础知识】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称职()称赞()的确()系上()狡猾()分外()圈定()赐给()3、选字填空。
头(街衔)___(辨辩)___别(裁栽)___剪慷(慨概)___(腊蜡)___烛(急及)___迫4、解释下列词语。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钦差大臣:显耀:妥当:陛下:5、下面是一则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连用五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
请根据不同的比分,用四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篮预选赛中,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中队,二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一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语言表达训练】6、骗子行骗的基础是什么?人们说谎的共同原因是什么?7、孩子一说出真相大家很快就认同了,连皇帝都“有点发抖”,前后的转变说明了什么?8、“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9、“我要派我诚实的老部长到织工那儿去,”皇帝想,“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理智,同时就称职这点说来,谁也不及他。
”请你联系下文,揣摩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10、爱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
班长王莉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的哩!”爱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师说练习含解析3
第11课师说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美国一些人的对抗性思维值得警惕,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防止美国强借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
美国一些人总是将赤裸裸的霸权行为包装得“________".一年多来,为了给对华施压“正名”,他们抛出了一套“美国吃亏论”,________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
然而,空口袋________立不起来,语言游戏不管怎么重复,也难以做到________。
中美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事实是最有力的回答。
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 335亿美元,较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252倍。
美国《福布斯》和志网站近日刊文指出,美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这是一大错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 A.大义凛然竟然往往天衣无缝B.慷慨赴义甚至常常自圆其说C.大义凛然甚至往往自圆其说D.慷慨赴义竟然常常天衣无缝解析:大义凛然:意思是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
慷慨赴义:慷慨:义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
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根据文意,是在讽刺美方假装正义,并没有说到献身,选用“大义凛然”。
竟然:表转折的副词,表示出乎意料。
甚至:连词,表示递进。
根据文意“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文中强调的是进一步、层层递进,选用“甚至”。
往往:副词,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常常:副词,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文中讲的“空口袋立不起来”,是较客观的一种规律,用“往往"。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天衣无缝:喻指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1—5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臭.气相投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
第11课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师版)
第11课反对党八股(节选)一、语言文字运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流传下来的百十来字“豆腐块儿”散文,犹如晶莹剔透的宝石。
这些精美短文具有“三个诀窍”。
第一,立意独到。
譬如,150余字的《马说》(韩愈),提出与一般见解相悖的观点。
人们常说:“缺人才啊。
”该文却振臂高呼:“不缺人才,缺的是赏识人才的人!”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仅68字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刘彻),①是官府通告,提出要聘用有缺点的“茂才异等”,②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
第二,论据精当,给力。
如80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③(苏轼)着力刻画承天寺之静,正是有环境的寂静,就能注意到竹树倩影;④有内心的宁静,方有心思从地上疏影联想到池中水藻——别出心裁的“影子论据”营造出环境和内心的“双重安静”,⑤让承天寺之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语言洗练、易懂,句句干净、好懂。
⑥“三个诀窍”跟清代桐城派姚鼐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相契合,涉及到文章的“论点”“论据”“语言”。
“论点”如“货”,“论据”似“船”,“船”坚不漏,“货”才安稳如山。
“语言”好比吹帆之风,罡风劲吹,“货”才运得远。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豆腐块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B.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C.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答案 B解析B项和文中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强调。
D项表示反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句②可修改为:这跟古往今来征求人才时罗列一条条优异资质大相径庭。
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十一讲 认识分数 基础版(含答案、教师版学生版)北师大版
第11讲认识分数知识点一: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1.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假设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占的份数作分子。
2.认识几分之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认识几分之几: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中间用“分之〞连接,如34读作四分之三。
5.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如九分之五写作59。
知识点二:分数的大小比拟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知识点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考点1:分数的意义【典例1】〔2021秋•拜泉县期末〕如图中的阴影局部占整个正方形的〔 〕 A .18B .17C .14【分析】把这个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4份,涂色局部占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也就是14。
【解答】解: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图中的阴影局部占整个正方形的14。
应选:C 。
【点评】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数的意义,要熟练掌握。
【典例2】〔2021春•安陆市期末〕如图中阴影局部占整个图形的〔 〕A .25B .15C .14【分析】左边的阴影局部和右边的阴影局部大小形状相同,拼在一起刚好可以拼成1个长方形,那么一共有4个长方形,阴影局部占了其中的一份,由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得:1÷4=14。
应选:C 。
【点评】考查分数的意义,注意要学会善于观察图形,同时,掌握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考点2:分数的大小比拟【典例1】〔2021春•隆回县期末〕以下分数中,最大的是〔 〕 A .79B .59C .49【分析】利用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拟的方法,即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据此解答。
部编本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第11课《故宫博物院》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2020年)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4. 请大家阅读《材料二》,这也是一段与太和殿有关的材 的信息中筛选自己想
料,阅读后,提取相关信息补充到解说材料中去。
要的材料。
5. 你知道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和殿
2020年-2021年最新
呢?(学生自由说,可以从台基——外观、内部——位置 和功用的顺序,也可以是其他顺序。) 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一)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汇报,评价,指导。 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故宫博物院) 2. 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 ?请迅速从课文中 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 规模宏大壮丽:
2. 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 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 以致后面 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老师们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 内容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学习重点是根 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
和功用 重建)
到此环节处时,让学生
3.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
阅读《材料二》 ,使学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 生懂得要介绍某一处
第11讲 转角问题(教师版)
第11讲 转角问题经典例题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角的和差的计算与证明-有图A.个B.个C.个D.个如图,一副三角尺按不同的位置摆放,摆放位置中的图形有( ).C根据角的和差关系可得第一个图形,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第二个图形,根据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第三个图形,第四个图形,不相等,因此的图形个数共有个.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则.一、三角板问题例题1例题2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三角板的应用.故答案为:.知识导航转角问题是角度的综合运算,涉及到动态的变化,和动点问题一样,难点在于t 时间以后角的具体问题的表示。
经典例题如图,点为直线上一点,过点作射线,使,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处,一边在射线上,另一边在直线的下方.图将图中的三角板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的位置,此时.(1)二、转角问题例题3答案解析图将图中的三角板绕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图的位置,使得在的内部.试探究与之间满足什么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2)在上述直角三角板从图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若三角板绕点按每秒的速度旋转,当直角三角板的直角边所在直线恰好平分时,求此时三角板绕点的运动时间的值.(3)(1).(2)或.(3)(1)∵,∴,∵则.(2)设则,.∴.(3)当第一次平分时,所在直线平分,此时,则转过时,,当第二次所在线段平分时,此时,则转过了,标注【题型】 几何变换 > 旋转 > 旋转基础 > 题型:旋转性质应用∴.∴或可平分.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的三角板如图放置,、与直线重合,且三角板,三角板均可以绕点逆时针旋转.试说明:.(1)如图,若三角板的边从处开始绕点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平分,平分,求.(2)如图,若三角板的边从处开始绕点逆时针旋转,转速为/秒,同时三角板的边从处开始绕点逆时针旋转,转速为/秒,在两个三角板旋转过程中(转到与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以下两个结论:①为定值;②为定值,请选出正确的结论,并说明理由.(3)例题4答案解析图说明见解析.(1).(2)① 正确,证明见解析.(3)(1)∵,,∴.(2)设,∵,,,∴,,,∵平分,∴,,,,,,,∵平分,∴,,,,,,,.(3)①正确,设运动时间为秒,则,∴,,,∴,,,∴,,,②,,,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在变化,不为定值,结论错误.标注【题型】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三角板的应用例题5已知:如图,点、、依次在直线上,现将射线绕点沿顺时针方向以每秒的速度旋转,同时射线绕点沿逆时针方向以每秒的速度旋转,如图,设旋转时间为秒秒.答案解析图图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的度数.(1)在运动过程中,当第二次达到时,求的值.(2)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使得射线是由射线、射线、射线中的其中两条组成的角(指大于而不超过的角)的角平分线?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1).(2)存在;的值分别为、、秒.(3)(1)略.(2)如图,根据题意知:,,当第二次达到时,,即,解得:,第二次达到.故答案为:.(3)射线是由射线、射线、射线中的其中两条组成的角的平分线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平分时,∵,∴,解得:;②平分时,∵,即,标注【题型】 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 > 角平分线 > 题型:角分线性质应用∴,或,解得:,或(不符合题意,舍去);③平分时,∵,∴,或,解得:或(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当的值分别为、、秒时,射线是由射线、射线、射线中的其中两条组成的角的平分线.故答案为:存在;的值分别为、、秒.答案如图,射线在的内部,图中共有个角:、和,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则称射线是的“奇妙线”.图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这个角的“奇妙线”.(填“是”或“不是”)(1)如图,若,射线绕点从位置开始,以每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当首次等于时停止旋转,设旋转的时间为.图(2)当为何值时,射线是的“奇妙线”?1若射线同时绕点以每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并与同时停止旋转,请求出当射线是的“奇妙线”时的值.2是(1)(2)或或.1例题6解析标注【题型】 综合类问题 > 阅读与应用问题 > 阅读-几何相关或或.2(1)根据“奇妙线”的定义,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是这个角的奇妙线.(2)1依题意有:第一种情况:,解得.第二种情况:,解得.第三种情况:,解得.2依题意有:第一种情况:,解得.第二种情况:,解得.第二种情况:,解得.故当射线是的奇妙线时的值的值为或或.学好几何文字语言人们交流思想离不开语言,思考问题也离不开语言.在科学性很强的几何中,对文字的要求更高.为了迅速适应比较系统的几何学习,我们应该就下面几点加强对几何文字语言的训练. 第一,必须理解和熟悉几何中常用的名词和用语.《几何》第一章有许多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它们的名词.其中有少数几个名词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含意,而含意的描述又往往不能达意.如直线,我们只能给出它的形象── 一根拉得很紧的线,但这不能展现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本质.如果不理解这个直线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本质,就没法正确判断图1中的两条直线a ,b 是否相交,不能肯定图2中点P 是否在直线AB 上.因此今后提到直线,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条直线不仅仅是笔直的,而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着的”三、学霸笔记四、数学万花筒除了极少数几个描述的名词外,其余的名词都用文字语言规定它们含意——定义.这些名词的定义都是用那些描述含意的名词和学过的有定义的名词来叙述,叙述通常用“......叫做......”形式,如“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殷的端点”.学习定义或用语都要咬文嚼字,因为对它们的意义的理解一旦差之毫厘,就会导致失之千里.如“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是正确的,“大于直角的角叫做钝角”就错了,又如“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因而两点的距离不是连结这两点的线段.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各个概念的本质,还需注意相近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文字语言的比较就能透彻理解概念,正确使用概念.如“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显然这两个角都必须是锐角,因此一个钝角不会有它的余角.又如“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也显然这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或者都是钝角,除非这两个角都是直角,不然必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两个角互为余角或互为补角,是指两个角的数量关系,没有涉及到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有当两个角互为邻补角时才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除了学好几何名词外,我们还要学好几何中的规范用语.如图3不能说“延长直线AB”,“延长线段BA”等等只能说“延长线段AB”,或“反向延长线段BA”.几何名词是几何语言结构中的单位,规范的几何语言是人们长期积累的精练的几何语言.周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和正确交流数学思想方法都必须明白准确的名词用语.第二必须透彻理解并熟悉掌握公理和定理的题设和结论.公理和定理都是命题,命题的文字语言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如果......,那么......”,或“若.....,则.....”,如“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这时很容易确定“如果”、“若”后面就是题设,“那么”、“则”后面就是结论,第二种形式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叙述比较完整,如“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很容易必写成第一种形式:“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只有一个交点.”这样,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也清楚了.第三种形式因为叙相当简单,所以首先要了解命题的意思,完整命题的叙述,然后改写成第一种形式,如“对顶角相等”,是说“两个角成对顶角,它们就相等”,从而可改写成“如果∠A和∠B是对顶角,那么∠A=∠B.”它的题设和结论也就明显了.善于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我们学好、用好公理和定理,以及提高审题和解题的必要的能力.第三,必须灵活运用等价语言.在几何图形中,对同一个事实经常有几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这些说法是等价语言.如图4,“线段AB的中点M”还有如下各种等价的说法.(1)M是线段AB的中点;(2)A、M、B是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且AM=MB;(3)M是线段AB上的点,且AB=2AM(或AB=2MB);(4)点M在线段AB上,且或;(5)点B在线段AM的延长线上,且AM=MB;......然而有时不同的说法不是等价的.例如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可以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其中前一个“有”,说出这样的直线存在,后一个“只有”,说明这样的直线最多有一条.因此这个公理像生活用语那样说成”经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理由是这句话少了一层“这样的直线存在”的意思.但是它可以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为“确定”也是“有目只有”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善于识别不同的说法是否等价.等价语言运用自如,常常有利于开拓思路,有利于说理,并使叙述简捷.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三角板的应用A.B.C.D.用一副三角板不可以拼出的角是( ).C已知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是度,度,度,度,可以拼出的度数就是用度,度,度,度相加减,,,,显然得不到.如图,点为直线上一点,过点作射线,将一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放在点处,一边在射线上,另一边在直线的下方.图图将图中的三角板绕点逆时针旋转至图,使一边在的内部,且恰好平分,问:直线是否平分?请说明理由.(1)五、巩固加油站巩固1巩固2答案解析若,将图中的三角板绕点按每秒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秒时,直线恰好平分锐角,则的值为 (直接写出结果)(2)在的条件下,将图中的三角板绕点顺时针旋转至图,使在的内部,请探究:与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图(3)直线平分,理由见解析.(1)或(2),理由见解析.(3)(1)设的反向延长线为,∵平分,∴,又∵,∴,∴,又∵,∴,∴平分,即直线平分.(2)∵,∴,∴,即旋转时平分,标注【题型】 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角的和差的计算与证明-有图由题意得,或,∴或.(3)∵,,∴,,∴.即.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摆放在直线上(直角三角板和直角三角板,,,,),保持三角板不动,将三角板绕点以每秒的速度顺时针旋转,旋转时间为秒.图备用图如图,当秒时,射线平分?此时.图(1)如图,继续旋转三角板,使得、同时在直线的右侧,猜想与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巩固3答案解析图若在三角板开始旋转的同时,另一个三角板也绕点以每秒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旋转至射线上时同时停止,(自行画图分析)(3)当 秒时,射线平分?1请直接写出在旋转过程中,与的数量关系.21:2:(1).(2)(3)1.2(1)∵,平分,∴,∴秒,∵,,∴;故答案为:,.(2)∵,∴,∵,∴.(3)1∵,,∴,∵平分,∴,标注【题型】 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 > 角平分线 > 题型:角分线性质应用∴,∴秒,故答案为:.2∵,,,,∵,,∴.∴.已知为直线上的一点,是直角,平分,如图,若,则;若,则;与的数量关系为 .图(1)当射线的位置如图所示时,()中与的数量关系是否依然成立?如成立请写出关系式并说明理由;如不成立请说明原因.图(2)(3)巩固4答案解析在图中,若,在的内部是否存在一条射线,使得与的和等于与的差的一半?若存在,请求出的度数,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2:3:(1)与的数量关系仍然成立,理由见解析.(2)存在,.(3)(1)∵是直角,,∴.又∵平分,∴,∴.当,∴,∴,∴,所以有.(2)与的数量关系仍然成立.理由如下:设,如图,∵是直角,∴,又∵平分,∴,∴,标注【题型】 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 > 角平分线 > 题型:角分线性质应用即.(3)存在.理由如下:如图,∵,∴,,而与的和等于与的差的一半,∴,∴.【探索新知】如图,射线在的内部,图中共有个角:,和,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则称射线是的“巧分线”.图图备用图【解决问题】一个角的平分线 这个角的“巧分线”.(填“是”或“不是”)(1)如图,若,且射线是的“巧分线”,则.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深入研究】如图,若,且射线绕点从位置开始,以每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当与成时停止旋转,旋转的时间为秒.当为何值时,射线是的“巧分线”.(3)巩固5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几何图形初步 > 角 > 角度的运算 > 题型:转角问题若射线同时绕点以每秒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并与同时停止,当射线是的“巧分线”时,求的值.(4)是(1)备选答案1:备选答案2:(2)当为或或时,射线是的“巧分线”.(3)当为或或时,射线是的“巧分线”.(4)(1)一个角的平分线是这个角的“巧分线”.故答案为:是.(2),或或.故答案为:或或.(3)依题意有:①,解得;②,解得;③,解得.故当为或或时,射线是的“巧分线”.(4)依题意有:①,解得;②,解得;②,解得.故当为或或时,射线是的“巧分线”.。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1课师说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B.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C.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D.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B.或.师焉,或不焉或:有时C.小学而大遗.遗:丢弃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不必..贤于弟子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闻道有先后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而耻.学于师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其下.圣人也远矣④小.学而大遗⑤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⑥吾妻之美.我者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④⑥/②③/⑤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④/③/⑤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术业有专攻.②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③吾从而师.之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A.两个“攻”相同,两个“师”相同 B.两个“攻”相同,两个“师”不同C.两个“攻”不同,两个“师”相同 D.两个“攻”不同,两个“师”不同6.下列各句与“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B.师不必贤于弟子C.客为何者 D.今人方为刀俎,我为人肉7.每逢佳节,许多学生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
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每段不超过60个字)⑴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示例:⑴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再塑生命的人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绽开(zhàn)搓捻(niē)疲倦(pí)小心冀冀(yì)B.惭槐(kuì)觅食(mì)繁衍(yǎn)花团锦簇(cù)C.预兆(zhào)迁徙(xǐ)企盼(qǐ)落英缤纷(bīn)D.穿梭(sōu)煎熬(áo)冥思(míng)不可明状(mí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走廊 驾驶 模仿 浑为一谈B.摔坏赠送涨红花团锦簇C.探测缓慢皮气油然而生D.启示缝制争执愰然大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C.他研究古文字虽然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诵读经典”很重要。
将“重要”改为“必要”。
B.在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并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
删掉“囊括并”或“并包揽”。
C.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
将“作为”改为“成为”。
D.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并深入研究。
将“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调换位置。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B.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C.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D.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6. 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
①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
②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
③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
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
(得书)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
(从师)
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
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
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是可谓善学者”。
“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
4、中心思想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5、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
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
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
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
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第11课 叶圣陶二三事(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阅读专项训练(部编版)
第11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2020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语文 第11课题《文言文阅读三》复习教案(苏教版九年级).doc
课题:文言文阅读(三)课型:复习课时间:执笔:刘兰华审核:初三语文组[复习过程]一. 导入谈话:7—9年级学段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平时没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的积累,那么阅读课外文言文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功夫在课外”,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要靠我们平时多阅读,多记忆,多理解,多归纳,多积累,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文言文才能心有灵犀,也才能游刃有余。
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l.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等。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2010年泰州卷的文言文选文将仍然取自课外,但篇幅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比较,辨析,归纳,找出词语运用的有关规律。
把握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尤其是把握尚有生命力的实词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如“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
其次,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
朗读、背诵要准确、顺畅,要把握朗读节奏,文言文朗读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也要注意一些语法现象,如发语词或句首连接词后要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介宾短语往往是独立单位等。
再次,要了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掌握文言句子的翻译原则。
如省略句翻译要补出省略内容,倒装句翻译要按现代汉语习惯确定语序,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尽量保留原文句型,表达文意不走样,等等。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知,掌握阅读技巧,全面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既要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段内容,又要联系选文出处、作者背景,了解写作目的,多角度思考问题,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二. 导学:巩固拓展延伸(2009·泰州)文言文阅读理解。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训练题(含答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嗜学(shì)砚冰(yàn)逾约(yú)耄老(mào)B. 既加冠(guān)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被绮绣(pī)C. 俟其欣悦(sì)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烨然(yè)D. 媵人(yǐng)以衾拥覆(qīn)容臭(chòu)缊袍(yùn)2.下列加点的“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不敢出一言以.复C.属予作文以.记之D.家贫,无从致书以.观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同舍生皆被绮绣B.腰白玉之环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先达德隆望尊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礼愈至.至.若春和景明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①②⑤③④B. ①②③⑤④C. ④②①⑤③D. ④②①③⑤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走.送之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4)主人日再.食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内阅读练习(含答案)+苏教版(1)
____。
(3)“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
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布置
作业布置: 完成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作文本上,200 字左右(约 20 分钟)
别墅. ( ) 褴.褛.( )
阔绰.( ) 煞.白( ) 牡.蛎( ) 栈.桥( )
2.小说三要素
、
、
3、描写人物的方法
4、小说按情情可分为(
——
-----
—— )
——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2 分钟) 同学们,上课前先插入一则广告。刚才大家都
笑了,开心地笑!为什么笑?你感受到了什么?浓 浓的亲情溢满了我们的心胸,温馨甜蜜。亲情带给 我们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所希望拥有的。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 一下我的叔叔于勒的亲情状况。
关庙中心学校(初中部)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刘继良
授课人:
时间: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1、梳理归纳情节 2、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1、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合作探究发
集体智慧
个人设计 教学反思
预习 导学
学习 研讨
1...拮.据( ) 赔偿. ( )
容,所以是发展部分。
四)角色体验,读出个性(8 分钟)
由上面情节分析,可看出,本文的情节叙述主要通
过对谁的刻画展开的(或者说)这篇小说的着笔最
多的是谁?菲利普夫妇。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含解析)苏教版
第11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A.《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B.《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诗人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其中的“铭”和《木兰诗》的“诗”,《竹溪记》的“记”及《诗词曲三首》的“首”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讲演稿,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任,清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答案:D解析:分析:A项应为事理说明文;B项“首”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C项梁启超号冰室主人。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玄奘岛欤蓄养B.弋壁蔚蓝干燥C.原故魔鬼倒映D.吹拂磨蹭抽搐答案:D解析:分析:A项中的“欤”应为“岛屿”,B项中的“弋”应为“戈壁”,C项中的“原”应为“缘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写错的汉字的掌握情况。
3.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A.僧侣(shēn)玄奘(zàng)蓄养(xù)B.戈壁(gē)蔚蓝(wēi)戳穿(chuō)C.折光(zhé)岛屿(yǔ)凹形(āo)D.遵循(xún)骆驼(tuó)海市蜃楼(shēn)答案:C分析:A项中的“僧”应为sēng,B项中的“蔚”应为wèi,D项中的“蜃”应为shèn。
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4.下列句子表达妥当的一项是()A.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顺着山坡纷纷滚落下来。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题库:11课3.阅读欣赏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巨人和孩子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宠辱不惊》“宠辱不惊”,一个质量和纯度都很高的人生品质,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平平静静的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海底波涛的宁静,多少峰顶云高的淡泊。
17世纪,日本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
寺院附近有个女孩未婚而生产,女孩的父亲追问她新生儿的父亲是谁,女孩无奈,说是百忍。
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轻轻一笑收下了孩子。
许多年后,女孩良心发现告诉父亲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一位青年。
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还是粲然一笑?承受奇耻大辱,大师却视若纤尘,这种透骨的修行岂止是宠辱不惊?“二战”后,以色列建国,人民推举爱因斯坦做国家总统。
总统,在这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利去的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爱因斯坦却拒绝了,那是智者平静如水的拒绝。
今天,当我们想到他在科学上的巨大建树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位科学巨人面对镶满宝石的王冠轻轻摇动的一只手。
生活在任何一个微小的星球上,人,只是来去无由的尘埃,区别是有的尘埃大些有的尘埃小些罢了。
所谓的宠辱更多的时候是心灵对外界错误的感应。
其实正确的感应的强烈程度也取决于你的承受能力……可以轻轻放下,也可以重重地托起!见过一些得势之人,那种得意忘形之态令人吃惊。
生命的顶峰永远在高处,与阳光相比我们永远微不足道。
还有一些人,可能生活不够顺利便抱怨,何必?就如爬山,跌倒了,可腿还在,何不重新起步?无论何时,心中想得应该是奋斗的目的,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非目的和价值的炫耀。
贫富不过百年,风骚安能永久?学会如何平心静气地面对荣辱,实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结构严谨,论证过程规范,纵观全文,开篇提出论点,中间证明论点,结尾总结观点。
B 文章第二段百忍僧人的事例、第三段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是从“辱”“宠”两方面证明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讲阅读训练(三)(一)纸鹤[美]多尔·K·弗雷特①那年我受聘于耶鲁大学,负责教初等物理。
这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不适应。
不但理科基础差的学生上这门课觉得吃力,就连基础好的学生也觉得困难重重。
②上到第三堂课,繁难的定理和公式越来越多,学生们也越来越沮丧。
课后,一个叫吉姆的大男孩对我说“弗雷特博士,我的理想是当个作家,以后用到物理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我只要及格就满足了。
但这门课实在太难了,我担心连及格都不可能。
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想了想,对吉姆说:”我有个办法能让大家学好这门课,让我准备准备,下次告诉你们。
”③回家后,我在一本日本杂志里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叠纸鹤的图解加说明,于是给每个学生复印了一份。
第四堂课的时候,我把复印件发给了学生。
“今天大家的任务是按杂志上的说明每人叠一只纸鹤。
”④我的学生都不懂日文,一拿到复印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疑惑。
吉姆和几个大嗓门带头抱怨起来。
“这是什么文字?”“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教授,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他们大概以为我神经出了毛病。
“不,我很清醒,这是一项课堂作业。
”我笑着解释,“我们都遇到过看起来高深莫测的事物:复杂的电器说明书、税务报表、汽车保险合同……这些东西都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范围,它们让人手足无措,让人糊涂,甚至让人害怕。
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绕开它们一一就像这门物理课,是不是?”⑤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表示认同。
我接着说“但生活中有些障碍是绕不开的,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走过去。
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们不但没有想得那么难,而且还挺有意思一一这就是探索的乐趣。
如果耶鲁只能教给你一件事,我希望那件事是探索的乐趣。
”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安静了下来,开始研究折纸鹤的方法。
他们自然而然地结成小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声“啊哈”,我知道又一个难关被攻克了。
每前进一小步,大家的信心便提高一节。
很快,就连抱怨得最厉害的人也加入了讨论。
快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面前都出现了一只彩色的纸鹤,教室里顿时显得生气盎然。
我问“你们现在还觉得折纸鹤很难学吗?”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开始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觉得难,一步步做下来就不觉得难了。
”“其实光靠图解,不看文字也能学。
”“大家一起研究容易多了。
”⑦“很好,这正是我想让你们明白的道理,”我满意地说,“你们没有日文基础,开始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理解杂志上的说明,也不可能学会折纸鹤。
其实只要我们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
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⑧那堂课以后,我发现大家的兴致明显提高了,不但上课气氛活跃,而且在课下还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
期末成绩总评,包括吉姆在内,所有同学都顺利过关。
寒假前两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张卡片和一个装满纸鹤的玻璃罐。
卡片上写道“这些纸鹤是那天的作业。
‘折纸鹤’让我们受益匪浅。
大家决定把它们收集起来,借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
”卡片署名是“初等物理课上的全体同学”。
⑨就这样,每学期第一堂物理课上让学生折纸鹤,成了我的传统,办公桌上装纸鹤的玻璃罐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外系的人都听说物理系有一个专门收集纸鹤的教授,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纸鹤,我总会想起教过的孩子们。
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在耶鲁大学折的那只纸鹤。
(1)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答案】为下文折纸鹤这件事做铺垫。
(2)阅读④一一⑥自然段,请写出在折纸鹤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限两字词语)(每空1分,共4分)()一一()一一()一一()【答案】疑惑一不满(抱怨)认同一兴奋(自信)(3)你如何理解第⑨自然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答案】老师想让学生记住的实际上不只是那只纸鹤,而是在折纸鹤中所学到的道理。
它让我们懂得了其实只要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
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研究中不可或缺的。
(二)风雨中的菊花午后的天灰蒙蒙的,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
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距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
”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
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且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多尔先生的眼睛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
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
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给一美元也行。
”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看到这个瘦骨嶙峋的小乞丐,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
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
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
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
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居然是刚才的小乞丐。
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
”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
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
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
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他的眼前模糊了。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所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答案】小乞丐;小乞丐用讨来的钱买一束鲜花献到母亲坟前。
(2)文中部分语句描写得十分生动,请找出一个比喻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燥热。
(3)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有沉重、有难过、更有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
(4)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是什么强烈冲击着多尔先生?“模糊”说明了什么?【答案】多尔先生被小乞丐对母亲的一片真情所感动。
“模糊”说明多尔先生被感动得流泪了。
(5)文中写道:“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请写出你对“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一句含义的理解。
【答案】“菊花迎着风雨忍放着”象征着小乞丐对母亲的爱在风雨中绽放。
再次赞美小乞丐对母亲最纯洁、伟大的思念与祝福。
(三)买馒头林清玄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子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
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
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
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
(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
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1.从第12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答案】深——浅粗糙——细腻清明—一混沌2.缩句。
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
【答案】人吃馒头。
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
【答案】我端详人。
3.第11段中,人们为什么说“过着相异的生活”?为什么又说“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相异的生活”指因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存在差异。
②“生活多么相似”指一个人诞生、成长、老去,走过的人生之路很相近。
4.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呢?请分点概述。
【答案】①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馒头引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③老人的生命充满了活力与热情,感染了我。
5.将下面的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应该是(C)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A.10与11段之间B.11与12之间C.12与13之间D.13与14之间【答案】C(四)这一次旅行使我更明了一个名词的意义,这名词就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