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
储层改造知识点总结
储层改造知识点总结一、储层改造的基本概念储层改造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原有储层进行改造,以提高储层的产能、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提高采收率等目的。
储层改造通常包括改变储层有效渗透率、改变储层孔隙结构、改变储层流体性质等工程措施。
储层改造是油田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有效提高储层的产能,降低开采成本,对于油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储层改造的影响因素1. 储层地质特征储层地质特征是储层改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储层,在进行改造时需要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
例如,对于孔隙度较高、渗透率较大的储层,可以采用填充材料封堵孔隙的方法来改变储层流体性质;而对于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小的储层,则需要采用增注技术来提高储层的产能。
2. 油藏开发阶段油藏开发阶段也对储层改造的影响很大。
不同开发阶段的油藏,需要采用不同的储层改造技术。
在初期开发阶段,主要是通过改变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结构来提高储层的产能;而在后期开发阶段,由于油藏压力下降、产能减小等原因,需要采用增压技术或者增注技术来维持油藏的产能。
3. 工程技术条件工程技术条件也是影响储层改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储层改造时,需要考虑到油藏地质条件、岩石力学性质、流体性质等工程技术因素,选择合适的改造技术,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工程风险,确保改造效果。
4. 技术经济条件技术经济条件也是储层改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决定进行储层改造时,需要综合考虑改造成本、改造周期、增产效果等因素,从经济角度出发,合理选择改造技术和措施,确保改造的投入产出比。
5. 改造目标改造目标也是影响储层改造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油藏有不同的改造目标,一般包括提高产能、延长生产寿命、提高采收率等。
根据改造目标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改造技术和措施,确保达到预期的改造效果。
三、常见的储层改造工程技术1. 增压技术增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储层改造技术,主要应用于油气藏的后期开发阶段。
通过增加油藏的注入压力,提高油藏的产能,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
1.储层基本特征
直接从粒间溶液中沉淀出来的化学沉淀物。
碳酸盐类: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菱铁矿 硅质类:石英、玉髓和蛋白石 粘土类: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等 硫酸盐类:石膏、硬石膏、天青石、重晶石 沸石类:方沸石、浊沸石、柱沸石、杆沸石、丝光沸石和光沸石 铁质类: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
二、不同类型储层基本特征
1、碎屑岩储层
世界: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50% 我国:油气储量约占总储量的90%以上
(1)岩性类型:砾岩、砂岩、粉砂岩、火山碎屑岩
(2)结构特征:碎屑颗粒、填隙物、储集空间(流体充填) •颗粒:颗粒本身特征+分选性+排列方式→储集空间的基本格架 •填隙物:填隙物本身特征+胶结方式→使储集空间复杂化
都可以包含多个碎屑颗粒。由成岩、后生期的重结晶作用形成。方解石、 石膏、沸石等易形成这种胶结
•自生加大结构:硅质胶结物围绕石英颗粒生长,二者成分相同,而且表现
完全一致的光性方位。即在正交光下,颗粒与自生加大边同时消光;在单 偏光下,借助原碎屑颗粒边缘的粘土薄膜可以辨别颗粒的轮廓。形成于成 岩或后生期。多见于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中,有时长石也可以发生次生加 大现象
其它岩类储层(火成岩、变质岩、泥岩)
按物性分:孔隙度→高孔储层、中孔储层、低孔储层
渗透率→高渗储层、中渗储层、低渗储层 孔隙度、渗透率→高孔高渗、高孔中渗、中孔高渗、中孔中渗
中孔低渗、低孔高渗、低孔中渗、低孔低渗
按储集空间类型分:孔隙型、裂缝型、孔缝型、缝洞型、孔洞型
孔缝洞复合型
按流体性质分:常规油储层、稠油储层、天然气储层
被这些孔道所连通的孔隙中的水。
Swirr影响因素: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油气运移时水动力条件
储层预测综述
储层预测综述一、序言储层是储集层的简称,在油气勘探生产中特指地下可供油气聚集、赋存的岩层。
通常从储层的岩性、形态、物性和含油气性四大方面对储层进行表征。
储层岩性是用来描述储层构成成分的要素,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岩层的储集性能和储层特征,一般从储层的岩性、所处相带等方面描述,对于碎屑岩储层还常用砂地比(或砂泥岩百分比)来描述其储集性能;储层形态是对储层的几何形态进行描述的重要参数,常用的描述参数主要有储层的分布范围、储层顶界面构造形态、储层厚度等;描述储层物性参数主要是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含油气性描述主要包括储层是否含有流体、储层含流体的类型和含油气饱和度。
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地质、测井、岩石物理等)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一门专项技术。
储层地震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参数的变化来预测储集岩层的分布范围、储层特征等。
岩性、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其中的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造成了地震反射波速度、振幅、相位、频率、波形等的相应变化。
这些变化是目前储层地震预测的主要依据。
在特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只有这些储层特征参数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来。
随着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这些特征参数的变化在地震剖面上的清晰度越来越明显,可信度也越来越高。
运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确定地震波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可以确定地层上下起伏变化的几何形态;而研究岩性时就必须运用波的动力学特征,结合运动学特征确定各种物性参数,来判断地层的岩性成分,以便寻找油气。
在储层预测中,储层的空间追踪和描述借助于提取出的储层的各种参数,包括纵波、横波速度、频率、相位、振幅、阻抗、密度、弹性系数、吸收系数及薪滞系数等。
根据这些参数的差异来分辨、识别、预测岩性,甚至油气层。
二、储层预测技术储层地震预测技术是一门方法繁多、综合性强、相互交叉的技术系列,单项技术不下数十种。
储层评价技术
储层评价技术储层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评价油气储层的性质和储集条件,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储层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参数,进而评估储层的储量和产能,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
储层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等。
岩心实验是通过采集储层岩石样品,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来获得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岩心实验包括岩心物性实验、岩心饱和度实验、岩心渗透率实验等。
岩心实验可以提供直接的储层参数数据,为储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方式来获取储层的地质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的层位分布、厚度、构造等信息,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及饱和度等参数。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过程。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广泛的储层信息,对于评价储层的连通性和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测井技术是通过测井仪器对井下的地层进行测量,获取储层的物性参数和流体性质。
常用的测井技术包括电测井、声测井、自然伽玛测井等。
测井技术可以提供井壁周围地层的电阻率、声波速度、放射性等参数,进而推断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参数。
测井技术是评价储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在井中直接获取储层参数,对储层评价具有较高的精度。
储层评价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应根据不同的储层类型和区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储层评价技术有其适用的场合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需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以达到准确评价储层的目的。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岩心CT扫描技术、地震反演技术和三维测井技术的应用,储层评价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储层评价技术是评价油气储层性质和储集条件的重要手段,岩心实验、地震勘探和测井技术是常用的评价手段。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多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准确的储层参数和地质信息,为油田开发和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储层评价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分类
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原生低渗透储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特点是颗粒杂基支撑、分选差,泥质含量高,岩石孔隙度较低,以次生孔隙为主。
在孔隙度和渗透率上表现出较弱的低渗透性,主要分布在沉积体系的起始端或末端。
2. 成岩型低渗透储层:是由沉积成岩转化而来,表现出显著的低渗透性,一般在地下
岩石埋藏深度较大的地区出现。
其主要形成过程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黏土矿物
结晶与定向排列、微裂缝发育等。
3. 裂缝性低渗透储层:主要是由原生孔隙被压裂产生裂缝而成,一般裂缝性低渗透储
层的渗透性较差,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分布形式受岩性、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储层基本特征
储层基本特征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储层基本特征这档子事儿。
你说储层像啥呢?就好比是一个大宝藏的藏身之处!储层啊,那可是地下的宝贝窝。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仓库,专门用来储存石油、天然气这些珍贵的资源。
咱先看看储层的渗透性吧。
这渗透性就好像是一条通畅的大道,油气能在里面欢快地流动。
要是渗透性不好,那不就像是路堵住了,油气想跑也跑不顺畅呀!这渗透性强的储层,就像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油气能快速地通过,给我们带来财富和能量。
再说说储层的孔隙度。
这孔隙度呢,就像是储层这个大仓库里的空间大小。
孔隙度大,那能装的油气就多呀,就好像一个大房间能放好多东西一样。
要是孔隙度小,那能存的油气自然就少啦。
你想想,要是仓库太小,能放的宝贝不就有限嘛。
储层的岩性也是很重要的哦!有的是砂岩,有的是碳酸盐岩。
砂岩就像是那种比较粗糙但很实在的材料,能让油气在里面有个安稳的家;碳酸盐岩呢,则像是有点特别的存在,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还有啊,储层的分布也是有讲究的。
有的地方储层多,有的地方就少得可怜。
这就好像有的地方宝藏多,有的地方找半天也找不到啥宝贝。
那我们怎么知道哪里有储层呢?这就得靠那些地质学家们的本事啦,他们就像是寻宝的高手,能通过各种方法找到这些隐藏的宝贝窝。
储层的厚度也不能小瞧呀!厚的储层就像一座大山,蕴含着无尽的潜力;薄的储层呢,就像是一个小土丘,虽然也有宝贝,但相对就少一些啦。
咱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和储层有关系呢!你开的车,用的天然气,不都是从储层里来的嘛。
所以说呀,储层对我们的生活可重要啦!没有这些储层,我们的生活得少多少便利呀!总之呢,储层基本特征可太重要啦!它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些宝贵的油气资源,决定了我们的能源供应和生活质量。
我们可得好好了解它,珍惜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储层发育模式
储层发育模式
储层发育模式是指在沉积环境的控制下,形成的有利于油气储存的岩石结构和特征。
储层发育模式受到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条件、储集岩石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在延安气田山西组致密砂岩气有效储层发育模式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岩石薄片显微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山西组致密储层岩石学组成,划分了岩石相类型。
研究表明,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岩屑砂岩主要发育机械压实、次生溶蚀和高岭石沉淀,在二次关键烃类充注之前,孔隙度为15.8%~31.5%,属于中高渗储集岩石。
而高凝灰质杂基石英砂岩、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及碳酸盐致密胶结砂岩在第一次关键烃类充注之前,孔隙度为4.6%~10.8%,属于特低孔—低孔储集岩石,后期烃类充注难度较大。
因此,早期油气充注时保持较高孔渗的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颗粒岩屑砂岩,其成岩作用受到抑制,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是晚期天然气优势运移通道和聚集空间,进而构成了致密砂岩气储层中的甜点。
第3章储层和盖层
我国同类碎屑岩砂体产油状况表
砂体类型 河流 三角洲 扇三角洲 水下扇 滩、坝 冲(洪)积扇 湖底扇 油田名称 陕甘宁(J1)、东营孤东(N)、黄骅大港(N)、 冀东南堡 (N)、东濮文留(Es) 辽河(Es)、东营胜坨(Es)、松辽大庆(Kl)、 柴达木朵斯库勒(E) 辽河西部(Es)、南阳双河(Eh)、东濮濮城(Es) 储量规模 千万吨级 亿吨级 千万吨级
第三章
储集层与盖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常见的储集层类型 盖层
§1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一些岩石的孔、 油气在地下是储存在一些岩石的孔、洞、缝之中的, 缝之中的, 其储集方式就象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 其储集方式就象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 、水)的岩层都可 以称之为储集层 储集层。 以称之为储集层。 储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因为具备了两个特征: 储层之所以能够储集油气,是因为具备了两个特征: 孔隙性——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 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 孔隙性 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 渗透性——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渗透性 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而决定孔、渗性好坏的基本因素是岩石的孔隙结构 孔隙结构, 而决定孔、渗性好坏的基本因素是岩石的孔隙结构, 这些构成了储层物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这些构成了储层物性分析的主要内容。
铸体薄片法:将液体有机玻璃(红、蓝)单体在常温下 铸体薄片法 注入岩样,经高温聚合成有机玻璃,磨片后在镜下观察, 可分辨岩石中的孔、喉分布。 铸体法:在注入有机玻 铸体法 璃后,将岩样在HF中浸 泡,溶掉岩石骨架部分 后,可观察孔隙的空间 展布、立体构架。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1、排驱压力(Pd) 排驱压力( 饱和度中值压力( 2、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 3、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 分数( 分数(Smin%) 4、孔喉半径集中范围和频数
第六章 储层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第5章-储层特征描述
4.孔隙带划分
成岩阶段不同,孔隙带发育不同。
早成岩A期以原生孔隙为主,基本上无次生孔隙;早 成岩B期开始出现次生孔隙,但仍以原生孔隙为主,属混 合孔隙发育带;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大量发育,形成次生 孔隙发育带;晚成岩B期孔隙以少量次生孔隙和裂缝为主 ,至晚成c期,孔隙基本消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
四、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史
根据评价区的地质特点,应用多种分析测试技 术,进行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史的研究,主要目的 是恢复油气成藏期的孔隙发育及储集特征,为油气 富集区带的预测提供依据。
成岩序列主要是根据自生矿物的形成顺序而确 定的。据此分析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 结合地层埋藏史和成岩阶段的划分,可恢复孔隙演 化史。
孔隙演化史的研究首先要恢复原始孔隙度。原始孔隙度 和原始渗透率主要是粒度和分选性的函数。实际工作中,常 用版进行估算恢复不同成因砂体的原始孔渗性;然后根据压 实率、胶结率及溶解作用,计算各种成岩作用增加或减少的 孔隙度,最后根据成岩序列、孔隙发育特征、埋藏史和成岩 阶段,绘制孔隙演化史曲线;最后根据孔隙演化史曲线及不 同阶段的成岩作用强度,半定量地恢复不同时期的孔隙发育 程度。
一、储层岩石学研究
储层岩石学特征,包括岩石碎屑的矿物组成、碎屑的分 选、磨圆、排列方式、填隙物特征等,是影响储层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及储集物性的重要因素。
岩石学特征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
(1)岩石结构特征:岩石类型、分选、磨圆、颗粒排列方式 、接触关系等;
(2)碎屑组分特征:岩石骨架颗粒(石英、长石、岩屑等) 的含量及特征;
成岩阶段的划分依据主要为四个方面,即有机质热成 熟度指标、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混层比)、自生矿物的 分布及其形成顺序、孔隙带划分。
1.有机质热成熟度指标
储层保护总结
? 水敏:储层中的粘土矿物在原始的地层条件下处在一 定矿化度的环境中,当淡水进入地层时, 某些粘土矿 物就会发生膨胀、分散、运移 ,从而减小或堵塞地层 孔隙和喉道,造成渗透率的降低的现象,称为水敏。
? 水敏实验目的:了解粘土矿物遇淡水后的膨胀、分散 、运移过程,找出发生水敏的条件及水敏引起的储层 损害程度,为各类工作液的设计提供依据。
? 储层损害的室内评价内容包括:
? (1)储层敏感性评价; ? (2)工作液对储层的损害评价。
储层损害的室内评价 -绪论
实验岩心的选择步骤: ? (1)岩样的准备。从井场取回的岩芯,须先进行如
下几步准备工作;
? ①对井场或库房中保存的岩芯进行选取; ? ②实验室岩样的接交; ? ③岩心检测; ? ④岩样钻取; ? ⑤岩样的清洗(洗油、洗盐); ? ⑥岩样烘干; ? ⑦测定各个岩样的孔隙度 ? 和气体渗透率 k,并求出每
块岩心的克氏渗透率K? 。
储层损害的室内评价 -绪论
实验岩心的选择步骤: ? (2)岩样的选取。
? 对已测K、?的各个岩样作K-? 关系图,画出回归曲 线,在曲线上标出要用的岩心样品号码。
? 再根据测井和试井资料求出的 K、? 值,选出具有 代表性的岩心备用,登记好每块岩心的出处(油 田、区块、层位、井深)、号码、长度、直径、 干重及K、? 值。
(2)水敏评价实验
A 水敏实验概念和目的及损害机理 ? 概念
? 油气层水敏性-由于油气层遇淡水后引 起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 次地层水-矿化度为地层水一半的盐水 ? 水敏实验目的
? 找出水敏损害程度; ? 为盐敏实验提供实验盐度范围。
Vp
??
Vf
7.储层综合研究方法
1)差异层间速度分析( DIVA )
差异层间速度分析法(Differential Interformational Velocity Analysis)是Neidell 等1987年提出的。其原理是利用目的层顶界面叠加速度预测目的层底界面叠加速 度,用实际目的层底界叠加速度与预测的目的层底界叠加速度进行叠合对比,确 定异常低速带的存在。当底界面预测的叠加速度与实测叠加速度相同时,说明选 择的地层速度就是真实地层速度;若底界面预测叠加速度与实测叠加速度不同, 就表明实际地层速度与设定值之间有差别,且在横向上会呈现规律性变化。
(1)储层标定
即将已知井的储层标定在合成声波测井或波阻抗剖面中,方法是对测井资料进行 岩性反演,并将反演井剖面标注在合成声波测井或波阻抗剖面的相应位置,确定 不同岩性的层速度或波阻抗。
(2)储层横向追踪
(1)利用地震速度预测孔隙度
利用地震信息估算孔隙度的原理是层速度与孔隙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纵、横波
速度随孔隙度的增加明显减小。根据速度资料可用wyllie公式计算孔隙度,其公
式为:
t tma t f tma
Vsh
t sh t f
tma tma
式中△t—岩石饱和液体的传播时间; Vsh—页岩的体积百分比(或泥岩含量);
油层的流体校正系数为0.8~0.7。
(2)利用波阻抗资料预测孔隙度
孔隙度与波阻抗关系比速度更为密切。对每种类型的岩石而言,密度和速度的增 大均与孔隙度降低有关,而孔隙度的很小变化会引起岩石波阻抗发生明显变化。
储层敏感性
(4)粒度分析 原因:未胶结或胶结差的细粒→外来液体→冲散、运移
分析方法: •较疏松碎屑岩―筛析法、沉降法 •泥质外的胶结物―
(5)常规物性分析 岩石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 低孔、
(6)毛管压力测定 Barkman & Davidson研究成果(1975): 孔隙结构越差↑→储层损害↑
2、流体分析 分析不同流体化学成分,预测化学结垢的可能性 流体种类: 地层流体―地层水 外来流体―注入水、工作液(泥浆滤液、射孔液等)
•氢氟酸:
酸敏性矿物:含钙高的矿物,方解石、白云石、钙长石
沸石类(浊沸石、钙沸石、斜钙沸石、片沸石、辉沸石等)
储层矿物与敏感性分析表(据姜德全等,1994,有修改)
敏感性矿物 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混层粘土
含铁矿物 方解石 白云石 沸石类 钙长石 非胶结微粒: 石英、长石
潜在敏感性
水敏性 速敏性 酸敏性
注:3―强;2―中;1―较弱
第三节 储层敏感性评价
一、潜在敏感性分析
1、岩石基本性质实验分析 测试项目:岩石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毛管压力测定、粒 度分析、阳离子交换试验等。
(1)岩石薄片鉴定 岩石最基本性质、敏感性矿物的存在与分布。鉴定内容: •碎屑颗粒、胶结物 •自生矿物和重矿物 •生物或生物碎屑 •含油情况 •
(2)X衍射分析 鉴定微小的粘土矿物,测定其相对和绝对含量:
•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 •绿泥石 •伊/蒙混层
•绿/蒙混层
(3)扫描电镜分析 •粘土矿物及其它胶结物:类型、形状、产状、分布 •岩石孔隙结构:特别是喉道大小、形态及喉道壁特征 •孔隙结构与颗粒、充填物之间的空间联系 • 粘土矿物水化前后的膨胀特征 •电子探针:了解岩样化学成分、含铁矿物含量及位置
储层有种区块,指标及标准
储层有种区块,指标及标准
1. 碳酸盐岩储层:
- 孔隙度(Porosity):通常要求大于10%。
- 渗透率(Permeability):通常要求大于1mD。
- 饱和度(Saturation):注水后油层饱和度应大于50%。
2. 砂岩储层:
- 孔隙度:通常要求大于15%。
- 渗透率:通常要求大于10mD。
- 储量评价指标:STOIIP(原油初始储量)和GIIP(天然气初始储量)。
3. 頁岩油储层:
- 孔隙度:通常较低,小于10%。
- 渗透率:通常很低,小于0.1mD。
- 頁岩氣儲層粘土礦物含量(TOC):通常要求大于2%。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区、油气田的特定情况以及技术要求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或机构。
储层表征与建模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表征与建模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储层进行表征和建模,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中的油气分布情况以及储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储层表征是指对储层进行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学等方面的综合描述和分析。
它包括对储层岩石类型、岩石结构、质地、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压力、饱和度等多方面信息的描述。
不同储层的地质构成会有所不同,因此储层表征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分类和细化。
首先,对储层的岩石结构进行描述。
岩石结构是指岩石中各个粒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包括岩石的成分、化学结构、结晶状态、晶粒度、含水量等因素。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岩石的成分、结晶状态和晶粒度进行综合描述,其中成分的描述包括岩石的矿物质组成、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等;结晶状态的描述包括晶体形态、晶体大小和晶体排列方式等;晶粒度的描述包括粗细程度、均匀性和分布情况等。
其次,对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描述。
孔隙度是指储层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直接关系到油气的运移和储存能力。
因此,对孔隙度的描述需要从不同尺度上进行,分别描述微观孔隙、介观孔隙和宏观孔隙。
渗透率是指储层中油气流动能力的大小,是另一个重要的物理参数。
在储层表征中,需要对渗透率的大小、分布和变化进行描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储层中油气的运移方式和储存能力。
最后,对储层的压力、饱和度和物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压力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受的压力,包括孔隙水压和地层压力等,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通过建立压力场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油气运移和储存的情况。
饱和度是指储层中油气所占的比例,是根据测量数据和流体力学原理进行计算的。
物性包括油气相对密度、粘度、温度等参数,对储层中油气的运动规律和物理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物性分析和测量。
除了储层表征,建立储层模型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储层建模步骤(共25张PPT)
A、储层相模型(储层结构模型)
储层内部相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能定量表述储集体大小、几何形态 及三维空间分布,实际为储层结构模型。实践表明:相带分布强烈地影响 地下流体的流动。合理的相模型是精确建立岩石物性模型的必要前提。
B、流动单元模型
流动单元是指根据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如:K、φ、Kv/Kh、
②构造建模
构造模型反映储层的空间格架。因此,在建立储层属性的空 间分布之前,应进行构造建模。构造模型由断层模型和层面模 型组成。
断层模型反映的是三维空间上的断层面,主要根据地震解释 及井资料校正的断层文件,建立断层在三维空间的分布。
层模型反映的是地层界面的三维分布。叠合的层面模型即为地层格 架模型。建模的基础资料主要为分层数据,及地震解释的层面数据等。 一般通过插值法(也可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应用分层数据,生成各 个等时层的顶底层面模型(即层面构造模型),然后将各个层面模型 进行空间叠合,建立储层的空间格架。
广义的储层模型(reservoir model)实际上为油藏模型。在国 外的文献中,reservoir一词往往指含有油气的储集体,因此,广义
的储层模型包括构造模型、储层属性分布模型及流体分布模型。从这 个意义上讲,应用各种资料建立广义的储层模型的过程就是油藏描述。
地下储层是在三维空间分布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二维图件 (各种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及准三维图件(栅状图)来描述三维 储层,如用平面渗透率等值线图来描述一套(或一层)储层的渗透率分 布,显然,这种描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键是掩盖了储层的层内非均 质性以及平面非均质性。
其二是二维裂缝密度模型,表 征裂缝的发育程度。
裂缝分布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 难度,特别是地下油藏的裂缝网络 模型,因此,需应用多学科方法、 技术,如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试 井分析、地震多分量研究及地质统 计学随机模拟技术等进行综合研究 和建模。
储层特征研究范文
储层特征研究范文
储层特征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关注的是油
气储层的物性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储层演化等问题。
通过研究储层特征,可以有效评估和预测储层的储量、渗透率以及储层的可采性,为油气
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储层特征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储层岩性特征:储层的岩性特征与岩石的成分、结构、纹理等密切
相关。
通过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储层的岩石种类、成分、孔隙类型及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性参数。
2.储层物性特征:储层的物性参数包括渗透率、孔隙度、孔隙连通度、饱和度等。
这些参数对于评价储层的贮藏能力、流体运移特性和储层的可
采性具有重要意义。
3.储层空间分布规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可以获得储层
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研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考察储层的连通性
以及油气在储层中的分布情况,为有效勘探储量和预测储量提供依据。
4.储层演化过程:由于地质变动和沉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储层的演
化过程会对储层特征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储层的演化过程,可以了
解储层的形成机制、演化历史和储层的保存条件,为储层预测和评价提供
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储层特征研究对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储层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储层的物性参数和空间展布规律,对
储层的储量、渗透率以及可采性进行合理评估和预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
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
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1、依据2、对比单元划分3、划分的步骤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
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
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
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
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①碎屑流沉积。
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
②片汜沉积。
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
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
④筛积物。
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
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二是增加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溶解和淋滤作用,交代作用对孔隙的影响不大,但可为后期溶解作用提供更多的易溶物质,从而有利于溶解作用的进行。
碳酸盐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根据成岩作用对原生孔隙的影响及对次生孔隙和裂缝的控制,可将成岩作用类型分为两类①破坏孔隙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重结晶作用和沉积物充填作用等②有利于孔隙形成和演化的作用: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生物和生物化学成岩作用、破裂作用次生孔隙的成因类型?①沉积物溶解产生的孔隙、由可溶性颗粒和可溶性基质的选择性溶解而形成,这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可产生大量的孔隙②自生胶结物溶解产生的孔隙、溶解的胶结物大多是碳酸盐岩矿物③自生交代矿物溶解产生的孔隙,这是由交代沉积组分的可溶性矿物,主要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等次生孔隙的影响因素?①充足的水体能和良好的渗透性对次生孔隙的形成非常有利②富有机质的生油岩和潜在的储层尽量靠近③砂泥比是保证有足够酸来源的一个重要指标,泥岩过多,则是低能环境,砂岩的渗透性不好④干酪根的热演化史决定了酸的形成深度成岩阶段的划分依据?①自生矿物的特征,主要是指自生矿物的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它是划分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②粘土矿物组合,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③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孔隙类型主要是通过岩石内的构造特征,尤其是胶结方式世代现象,胶结类型进行判断④有机质成熟度指标⑤古温度,包括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自生矿物形成的温度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粘土矿物演化的温度等。
9.试分析各矿物的转化阶段,判断其成岩阶段及储层的好坏?(分析六张图3000m为什么不能作为良好的储层?)有图1和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不断变小,岩石变得质密,储层性能变差,从后几幅图的岩石含量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图3是高岭石含量,初期是较少的,中期时,由于有机质成熟过程中生成有机酸和烃类,且长石和有机酸反应生成高岭石、二氧化硅、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由此可知,高岭石的含量是增加的。
后期在200摄氏度----250摄氏度时,在酸性条件下,高岭石会发生分解,因此高岭石的含量会减少。
图4是蒙脱石含量,图5是伊蒙混层,图6是伊利石含量。
把图4、5、6结合在一起看,由于陆相碎屑岩中,蒙脱石在富钾离子的状态下会先向伊蒙混层粘土矿物转化,最后转化为伊利石,所以会出现图4、5、6所示的情况,即伊利石含量增加,伊蒙混层含量现增加后减少。
图3、4、5、6从成岩作用方面也说明了该地层已经到了晚成岩阶段,被压实非常质密,不能作为良好的储层。
10.试分析某气田为何在地下3500米左右依然能够作为优良的储层。
①溶解作用是底层孔隙变大,在成岩作用前期,岩石以原生孔隙为主,由于胶结压实作用,孔隙度降低,有机质会生成有机酸和烃类,通过交代作用加大孔隙,使孔隙度变大。
②超高压作用③异常压力作用抑制成岩作用a、成岩作用。
由于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生成了层间水,由于地层中本来夹杂有孔隙水,而层间水和孔隙水会产生密度差,因而产生异常压力。
b、沉积作用。
地层中不同矿物受到地层压力不均匀时,会产生压力差c、有机质生烃。
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有机质生成有机酸和烃类以及其他气体,使孔隙内外压力不均匀,产生压力差。
d、热流作用。
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低温逐渐升高,地下流体的温度升高,压力增加,产生压力差。
由于异常压力的存在,抑制了成岩作用,以上三点综合起来,使3500米处依旧有良好的孔隙度,能够作为良好的储层。
1.储层的非均质性?指油气储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的不均匀的变化。
2.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沉积、成岩、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裘亦楠为代表的分类方法: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4. 层内(间)非均质程度常用的指标:①渗透率的差异程度②高渗透率的位置③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④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密度与范围1.储层损害:由储层内部潜在伤害因素及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酸敏矿物:储层中与酸液发生反应产生化学沉淀或酸化后释放出微粒引起渗透率下降的矿物2.储层的敏感性包括哪些内容:酸敏性、碱敏性、盐敏性、水敏性、速敏性3. 何为储集层损害的机理?:储层损害是由储层内部潜在伤害因素及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潜在伤害因素主要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敏感性及流体性质等储层固有的特征。
外部条件主要指的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引起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变化,使储层受到伤害的各种外界因素。
内部潜在因素往往是通过外部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1.勘探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初探、预探、祥探2.开发阶段储层评价的亚阶段:方案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