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工作原理42个知识点

合集下载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

以太网介绍分析 (一)以太网介绍分析以太网 (Ethernet) 是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一种计算机通信技术。

它是由Robert Metcalfe和他的研究团队于1970年代末在美国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发明的。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以太网更加廉价、易于部署和维护,因此被广泛使用。

一、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利用一种称为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协议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

这种协议要求每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包之前侦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中没有数据包,则计算机可以发送数据包。

如果两个或多个计算机同时开始发送数据包,它们会发生碰撞,并自动停止发送,然后稍微等待一段时间再次发送。

这种反复检测和等待的过程称为CSMA/CD过程。

二、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其中,星型拓扑是最为常见的拓扑结构。

它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交换机上,交换机起着调度和转发数据的作用。

总线型拓扑的特点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拓扑的特点是各节点连接成一个环形,数据包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的节点,直到到达目的节点。

三、以太网的速率和传输距离以太网的传输速率通常为10Mbps、100 Mbps或1000Mbps。

在实际应用中,越高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效率。

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受网线材料和信号衰减等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100米是以太网正常的传输距离。

四、以太网的优缺点以太网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原因之一是其优良的性价比。

与其他局域网技术相比,它更加便宜。

此外,它的部署和维护也更加简单。

另一方面,以太网的主要缺点是其速度相对较慢。

与一些现代的局域网技术(如光纤网络)相比,它的速度远远不够快。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计算机通信技术。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以太网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硬件准备:以太网使用一组特定的硬件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卡(NIC)、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

每个设备
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MAC地址。

2. 数据封装:数据在发送之前被封装为数据帧。

数据帧包括头部和数据部分,头部包含了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等
信息。

3. 寻址和转发:当一台计算机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将数据帧发送到与它相连的设备(通常是交换机)。

交换机会读取目标MAC地址并将数据帧转发给适当的设备。

4. 数据传输:数据帧在以太网中传输,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或光纤)进行传输。

数据帧以比特的形式在物理介质上传输。

5. 数据接收和解析:设备接收到数据帧后,根据目标MAC地
址进行解析。

如果目标MAC地址与自身的MAC地址匹配,
设备将接受数据帧。

否则,数据帧将会被丢弃。

6. 碰撞检测和重传:在以太网中,多个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数据。

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可能会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机制能够检测到碰撞,并触发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7. 重复过程:以上过程在整个以太网中不断重复,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总结起来,以太网通过硬件设备、数据封装、寻址和转发、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和解析等步骤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其特点是灵活、易扩展和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环境中。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简述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传输技术,其工作原理基于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协议。

在以太网中,所有主机通过共享同一条物理传输介质(如电缆)进行通信。

每台主机都被配置为具有唯一的MAC地址(媒体
访问控制地址),用于在网络中识别和定位。

工作原理如下:
1. 媒体访问控制:主机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在物理介质上侦听信道,如果信道闲置,则可以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信道上有信号,则主机延迟发送,等待信号消失。

这样确保每个主机都可以在不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发送数据。

2. 碰撞检测:如果两台或更多台主机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主机会继续发送数据,同时侦听信道以检测碰撞。

如果检测到碰撞,则主机发送一个干扰信号以停止发送,并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重新发送。

3. 数据帧传输:数据在网络上以数据帧的形式传输。

数据帧由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有效载荷(数据)和校验字段组成。

每个主机通过读取目的MAC地址来检查接收数据帧的目标是自己还是其他主机。

4. 交换机:以太网中经常使用交换机来增加网络性能和带宽。

交换机具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与一个主机相连。

交换机可以将由一个端口接收到的数据帧仅转发到目标主机的端口,而不
会广播到整个网络。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碰撞。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通过CSMA/CD协议实现的。

它允许主机在共享物理介质上传输数据,并通过碰撞检测和随机退避机制来处理碰撞。

交换机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

以太网技术基本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于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采用共享介质的方式实现各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以下是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的详细介绍。

1.CSMA/CD协议:CSMA/CD协议是以太网的核心协议,用于解决多个终端设备同时访问共享介质时产生的冲突问题。

其工作原理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终端设备会先监听共享介质上是否有信号传输,如果没有,则可以开始发送自己的数据。

如果检测到有信号传输,表示介质正在被占用,终端设备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次进行监听,以便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数据发送。

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介质上有冲突,就会终止发送并等待一段时间,再次检测介质是否被占用,然后重新开始发送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CSMA/CD协议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2.介质访问控制:以太网采用的是共享介质的方式,多个终端设备共享同一根传输介质。

为了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以太网采用了介质访问控制机制。

具体来说,以太网将共享介质分割为多个时隙,并将每个时隙划分为一个最小的数据传输单元(称为“帧”)。

终端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等待一个空闲的时隙,然后按照时隙进行数据发送。

这种介质访问控制机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每个终端设备的公平访问权,并避免了数据传输的混乱和冲突。

3.MAC地址:以太网使用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来唯一标识网络中的每个终端设备。

MAC地址是一个48位的全球唯一标识符,由6个字节组成。

其中前3个字节是由IEEE管理的组织唯一标识符(OUI),用于标识设备的生产厂商,后3个字节由设备厂商自行分配。

每个终端设备在生产时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MAC地址,以太网通过这个地址来确定数据应该发送到哪个设备。

4.帧格式:以太网的数据传输通过帧来进行,每个帧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包。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协议类型和数据部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基于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在以太网中,计算机通过物理介质(例如电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

每个计算机都被称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

当一个节点想要发送数据时,它先检测物理介质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没有其他节点发送数据,该节点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

如果检测到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该节点将等待一段时间,直到物理介质空闲为止,然后才发送数据。

在数据发送过程中,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发生,它们会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发送。

这种碰撞检测和重传机制被称为CSMA/CD。

为了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顺序性,以太网使用了帧格式。

数据被分割成小的数据包,每个数据包都有自己的起始标志、目标MAC地址、源MAC地址、数据内容和一些校验位。


据包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其他节点可以根据帧格式的标志位来识别和接收自己需要的数据。

另外,以太网支持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在半双工通信中,节点只能同时进行发送或接收操作,不能同时进行两者;而在全双工通信中,节点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提高了传输
效率。

总之,以太网通过CSMA/CD协议、帧格式和物理介质来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并且支持可靠性、顺序性和双工通信。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以太网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技术。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IP数据报 ARP请求/应答 RARP请求/应答
Page16
802.3 帧结构
DMAC SMAC Length/T DATA/PAD
FCS
DSAP SSAP CTRL
ORG CODE
TYPE
1
1
1
3
2
0800
DATA
38~1492
IP数据报
0806 ARP请求/应答
8035 RARP请求/应答
Page17
广播

发送给所有用户
用户A 用户B 用户C
Page5
组播

发送给部分用户
用户A 用户B 用户C
用户B与用户C属于同一个组播组
Page6
冲突域与广播域
路由器
集线器
交换机
实线为广播域 虚线为冲突域
Page7
传送方式
单工
数据方向
主机
显示器
半双工 工作站
时刻1的数据方向 时刻2的数据方向
工作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有时刻的数据方向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Hub的工作原理
1
IN
2
OUT
3
OUT
4
OUT
5
OUT
所有的HUB都是半双工的
Page20
共享式以太网原理:CSMA/CD
CS( Carrier Sense ):载波侦听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MA( Multiple Access ):多址访问
LLC子层
LLC子层除了定义传统的链路层服务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其他 有用的特性。这些特性由特定字段提供。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一种称为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的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被分割成帧,然后通过网络传输。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首先,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

这意味着当一个设备想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网络,确保没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

如果网络空闲,设备就会发送数据。

但是,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碰撞。

当检测到碰撞时,设备会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重新发送数据。

其次,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

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它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

当数据帧被发送到网络上时,它包含了目标设备的MAC地址,以太网设备会根据这个地址来决定是否接收数据。

此外,以太网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网络的拓扑结构。

在以太网中,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和树型。

总线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星型拓扑中,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上;树型拓扑则是将多个星型拓扑连接在一起。

最后,以太网使用了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交换机可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而不是像集线器一样简单地将数据广播到整个网络上。

这样可以减少网络拥塞,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总之,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传输,使用MAC地址来识别设备,使用不同的拓扑结构来搭建网络,同时利用以太网交换机来提高网络性能。

通过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局域网的工作方式,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管理网络。

以太网基础40个知识点

以太网基础40个知识点

以太网发展简史:1.1973年,位于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的Xerox公司提出并实现了最初的以太网。

Robert Metcalfe博士被公认为以太网之父,他研制的实验室原型系统运行速度是 2.94兆比特每秒(3Mb/s)。

2.1980年,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Intel,Xerox三家联合推出10Mbps DIX以太网标准[DIX80]。

IEEE 802.3标准规范则是基于这个最初的以太网技术制定的。

3.1995年,IEEE正式通过了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

4.1998年,IEEE802.3z千兆以太网标准正式发布。

5.1999年,发布IEEE802.3ab标准,即1000BASE-T标准。

6.2002年7月18日,IEEE通过了802.3ae,即10Gbit/s以太网,又称为万兆以太网,它包括了10GBASE-R,10GBASE-W,10GBASE-LX4三种物理接口标准。

7.2004年3月,IEEE批准铜缆10G以太网标准802.3ak,新标准将作为10GBASE-CX4实施,提供双轴电缆上的10Gbps的速率。

8.在刚萌芽时期的以太网是共享式以太网,当时存在常见几种传输介质:9.10Base5:粗同轴电缆(5代表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是500米)10.10Base2:细同轴电缆(2代表电缆的最大传输距离是200米)11.但是在共享式以太网之前,使用一种称为抽头的设备建立与同轴电缆的连接。

须用特殊的工具在同轴电缆里挖一个小洞,然后将抽头接入。

此项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任何疏忽,都有可能使电缆的中心导体与屏蔽层短接,导致这个网络段的崩溃。

同轴电缆的致命缺陷是:电缆上的设备是串连的,单点的故障可以导致这个网络的崩溃。

12.80年代末期,非屏蔽双绞线(UTP)出现,并迅速得到广泛的应用。

UTP的巨大优势在于:价格低廉、制作简单,收发使用不同的线缆易于实现全双工工作模式。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是
以太网电缆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传输介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传输数据信号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下是以太网电缆的工作原理:
1. 数据传输:以太网电缆采用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数据信号。

数据在发送端通过编码器被转换成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电缆传输到接收端。

2. 数据帧:数据在传输前,会被划分成较小的数据包,称为数据帧。

每个数据帧包含了数据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以及其他控制信息。

3. 帧封装:发送端将数据帧添加帧头和帧尾,形成完整的帧结构。

帧头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和其他控制信息,帧尾用于检测传输错误。

4. 冲突检测:以太网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技术,用于检测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引起的冲突。

5. 载波侦听:在发送数据前,计算机会先侦听电缆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电缆上无信号,则可以发送数据。

6. 冲突检测:如果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引发冲突,计算机会停止发送数据,并随机等待一段时间,然后再次尝试发送。

7. 数据接收:接收端通过解码器将接收到的电信号或光信号恢复为原始数据。

然后,根据数据帧中的目标地址判断该数据是否是自己需要的,如果是,则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8. 数据确认:接收端在成功接收到数据后,会发送确认信号给发送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以太网电缆工作原理的关键是数据的封装、传输和解封装过程,以及通过冲突检测技术实现多个计算机同时访问电缆的协调和控制,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通信。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技术,它基于CSMA/CD(载
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协议来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
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通信的数据被分割成称为帧的小块,并通过物理介质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如下:
1. 帧的传输:以太网将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固定长度的帧。

每个帧包括帧起始符、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校验和等字段。

帧的传输是通过物理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进行的。

2. 帧的发送:发送数据的计算机将数据封装成帧,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

在发送之前,计算机会监听物理介质上的信号,确保没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3. 帧的接收:接收数据的计算机会监听物理介质上的信号,一旦检测到帧的起始信号,就开始接收数据。

计算机通过解析帧中的目的地址,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接收的数据。

4. 冲突检测:如果多台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

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来解决冲突。

当检测到冲突时,发送数据的计算机会停止发送,并根据一定的算法重新发送数据。

5. 重发机制:一旦发生冲突并成功解决,发送数据的计算机会进行重发,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6. 碰撞域和广播域:以太网将网络划分为碰撞域和广播域。

碰撞域指的是一组可以相互影响和冲突的设备,而广播域指的是可以直接通信的设备。

通过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够扩展广播域。

总结来说,以太网利用CSMA/CD协议实现多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通过分割成帧、监听信号、冲突检测等机制,确保数据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以太网芯片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芯片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太网芯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数据包传输到以太网上。

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编码:以太网将每个数据包划分为多个帧,每个帧由一系列比特组成。

以太网芯片会将数据从计算机的处理器传送到物理介质上,并对数据进行编码处理。

编码和解码过程使用的是物理层规范,如 Manchester 编码或4B/5B编码等。

2.数据传输:以太网芯片会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物理介质传输。

物理介质可以是铜缆、光纤或无线电波等。

传输过程中,以太网芯片会按照以太网协议的规范将数据帧发送出去。

发送过程中,会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来协调多个设备之间的访问冲突和碰撞。

3.数据接收:当以太网芯片接收到一个数据帧时,它会进行数据的提取和解码。

首先,芯片会检查数据帧的前导码,并与预设的前导码进行比较,用于同步数据的接收。

之后,芯片会将数据进行解码,还原成原始的比特序列。

4.地址识别:每个以太网芯片都有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称为MAC 地址。

芯片在接收到数据帧后,会提取出帧头中的目标地址和源地址进行比较,以确定数据是否是发送给本机的。

如果目标地址与本机的 MAC 地址匹配,芯片将接受数据;否则,将忽略数据。

5.数据处理:一旦数据被接受,以太网芯片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的内存中,供处理器或操作系统使用。

这些数据可以被上层协议处理,如传输层协议 TCP 或 UDP。

总结起来,以太网芯片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接收、地址识别和数据处理。

通过这些步骤,以太网芯片实现了快速、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

以太网通信技术原理详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已经成为了现今最为常见、最为广泛应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

无论是家庭、学校、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可能会采用以太网技术进行网络搭建与数据传输。

那么,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物理层在以太网通信技术中,物理层负责实现网路中各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无论是传统的双绞线网络还是现在普及的光纤网络,它们都需要物理层的支持才能正常运行。

以太网的物理层使用一种叫做CSMA/CD协议的技术,该协议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发生冲突现象。

具体来说,当网络中的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会发生冲突,而节点会根据时间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从而避免相互干扰,使得数据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二、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层。

它主要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传输,对数据进行帧的划分和重组,同时还会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是IEEE802.3协议。

该协议规定了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和传输方式。

数据帧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类型/长度、数据、校验和和帧尾。

三、网络层网络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最核心的一层,它负责实现数据的路由和传输。

通过对数据的分组和重组,网络层可以实现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同时,网络层还使用一种叫做IP地址的标识方式来确定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

四、应用层应用层是以太网通信技术中最上层的一层,它主要负责对网络应用进行支持。

无论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浏览器、邮件客户端、聊天工具还是文件共享软件,都是在应用层上运行的。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层次和技术也非常多。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了解上述关键层次的原理就足够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了解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配置网络设备、如何诊断故障等等。

只有通过全面了解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以太网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实践技巧。

DOC_以太网工作原理

DOC_以太网工作原理

2292.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采用共享信道的方法,即多台主机共同一个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解决多个计算机的信道征用问题,以太网采用IEEE802.3标准规定的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他是控制多个用户共用一条信道的协议,CSMA/CD的工作原理如下:(1)载波监听(先听后发)使用CSMA/CD协议时,总线上各个节点都在监听总线,即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别的节点发送数据。

如果发现总线是空闲的,既没有检测到有信号正在传送,即可立即发送数据;如果监听到总线忙,即检测到总线上有数据正在传送,这时节点要持续等待直到监听到总线空闲时才能将数据发送出去,或等待一个随机时间,重新监听总线,一直到总线空闲再发送数据。

载波监听也称作先听后发。

(2)冲突检测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监听到总线空闲,开始发送数据时,就会发生碰撞冲突;传输延迟可能会使第一个节点发送的数据还没有到达目标节点时,另一个要发送的数据的节点就已经监听到总线空闲,并开始发送数据,这也会带至冲突的产生。

当两个帧发生冲突时,两个传输的帧就会被破坏,被损坏帧继续传输毫无意义,而且信道无法被其他站点使用,对于有限的信道来讲,这是很大的浪费。

如果每个发送节点边发送边监听,并在监听到冲突之后立即停止发送,就可以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当节点检测到纵向上发生冲突时,就立即取消传输数据,随后发送一个短的干扰信,一较强冲突信号,告诉网络上的所有的节点,总线已经发生了冲突。

在阻塞信号发送后,等待一个随机事件,然后再将要发的数据发送一次。

如果还有冲突,则重复监听、等待和重传操作。

图6-30显示了采用CSMA/CD发送数据的工作流程。

CSMA/CD采用用户访问总线时间不确定的随机竞争方式,有结构简单、轻负载时时延小等特点,但当网络通信附在增大时,由于冲突增多,网络吞吐率下降、传输演示增长,网络性能会明显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太网的工作方式就像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会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戒指来吗相互交谈。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传输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它基于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

它的传输原理如下:
1. 以太网使用一种双绞线或光纤传输数据。

数据通过电信号或光脉冲的形式在物理媒介上进行传输。

2. 在物理层,数据被组织成帧。

每一帧包含了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等必要的信息。

通过帧的形式,数据可以在局域网中进行传输。

3. 当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这是通过载波侦听来实现的。

4. 如果网络空闲,计算机就可以发送数据。

它会将数据作为一系列的比特传输到物理媒介上。

5. 其他计算机也在同时监听网络状态。

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尝试发送数据,就会发生冲突。

这是通过冲突检测来发现的。

6. 当发生冲突时,所有冲突的计算机都会停止发送数据,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尝试发送。

这被称为指数后退算法。

7. 将数据从一个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计算机需要经过多个中继设备(如交换机、集线器等)。

这些设备负责将数据帧从一个物理接口转发到另一个物理接口,以实现数据的传输。

总的来说,以太网利用CSMA/CD协议和帧的组织方式,通过物理媒介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

当发生冲突时,采用指数后退算法来解决,以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光纤以太网工作原理

光纤以太网工作原理

光纤以太网工作原理
光纤以太网是一种基于光纤传输的局域网技术,它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通过光的传播来实现高速、长距离的数据传输。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发送端数据传输:当发送端产生数据时,经过电子设备将数据转换成光信号。

光信号经过光发射器发射出来,然后通过光纤传输到接收端。

2. 光信号传输:光信号在光纤中以总反射的方式传输。

光纤内部光的传播方式是通过光的全反射,即光信号会不断地在光纤的核心中反射,使得光信号能够一直传输下去。

3. 光纤交换机:当光信号到达交换机时,交换机会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来决定将数据包转发到哪个接口。

交换机的作用是在局域网中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和路由。

4. 光信号接收:接收端的光接收器会接收到传输过来的光信号,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然后电信号经过电子设备的处理和解码,恢复为原始的数据。

5. 数据处理:接收端对恢复出来的数据进行处理、检测和校验。

如果数据正确无误,则将数据交给终端设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应用。

光纤以太网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光信号的传输和光与电信号的转换。

光纤作为一种低损耗、高带宽的传输介质,使得光纤以
太网能够实现高速、长距离的数据传输。

而光的全反射和光纤交换机的使用,则可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有效路由。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局域网络的建立也是把发展在网络的基础,那么以太网就是现在对广泛应用的局域网,也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其他局域网,也就是说他现在占领的市场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要对局域网卡的东西要进行简单的了解,店铺就带领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以太网卡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有很多种分类,尤其现在我们家庭中使用的以太网,有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而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选择,那个网络的接口数量比较多,而且又有很稳定的性能,诱惑能够很好的在网络世界中畅游。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广播网络,其原理接听是否有信号传输,要是没有接听信号的话就会出现传送数据,传输数据的时候还继续继续接听,出现冲突的话,重复以上过程,有抽搐的话,这就证明传输数据成功。

1、冲突:在以太网中,两个数据传输在同一个物理介质上,出现完全或部分重叠时,就会发生数据冲突,有数据冲突时,以太网就会出现数据失效,这样的话就会较低以太网的性能,使得用户不能很好地进行网络。

2、广播,以太网在使用过程中写这些网络信号的传递,就会建立一个区域的网络,在内部进行数据处理,以便达到共享式网络,其实是用集线器来进行小规模的以太网接通,这样就可以进行端口共享网络。

3、以太网的交换,由于太晚会发生冲突,就会出现交换式的接口进行,一般而言,这些接口的断点继续屏蔽,就不会这些冲突了,一般结手冲突就可以隔绝一个端口,就可以介绍端口冲突的扩散吧,而教化还可以达到一个更好的目的,那就是提升宽带的速度,各个节点可以不进行宽带共享。

4、消除接口,这种手段一般是高端的专业人士应用的,其目的是也是消除其他的干扰,而进行网络的提速。

以太网卡是建立在以太网的基础之上,这样就可以继续玩卡是端口的接输,那就能达到上我的目的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太网的安全性能比较差,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使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工作原理
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技术,用于在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一系列标准和协议,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是以太网中最底层的一层,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器和信号传输规范。

通常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其中包括Cat 5、Cat 6等类型。

数据通过基带信号传输,即将1和0表示为不
同的电压。

此外,以太网还支持光纤和无线传输方式。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划分为各种数据帧,并在物理介质上进行传输。

每个数据帧包括目标地址、源地址和数据部分。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来标识设备,以确定数据帧的目标设备。


数据帧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时,它们会通过交换机进行传输,交换机会根据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帧。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帧从源设备发送到目标设备。

它使用IP地
址标识设备,并通过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路由器根据目标
IP地址将数据帧发送到下一个网络。

当设备连接到以太网时,会通过一系列握手和配置过程进行识别和连接。

首先,设备会向局域网发送广播消息,以了解网络中的其他设备。

然后,设备会获取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一旦设备配置
完成,它就可以通过以太网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总结而言,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涉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
层的协作。

它使用MAC地址在数据链路层进行设备识别和数据传输,使用IP地址和路由器在网络层进行数据路由。

这种基于标准和协议的工作方式使得以太网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局域网技术。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原理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种网络设备,用于在局域网(LAN)中转
发以太网帧。

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1. MAC地址学习:当交换机收到一个以太网帧时,它会提取
帧中的目标MAC地址,并将该地址与输入端口关联起来,以
此学习哪个MAC地址位于哪个端口。

交换机将这些信息记录
在一个地址表中。

2. MAC地址转发:一旦交换机学习到某个MAC地址位于特
定的端口上,它将只向该端口转发帧,而不是向所有端口广播。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广播和未知目标处理:当交换机收到一个广播帧时,它会将该帧发送到所有的端口上,以便其他设备能够接收到。

对于目标MAC地址未知的帧,交换机将其发送到除接收端口外的所
有端口上。

4. 数据转发速度:以太网交换机通常具有高速转发能力。

它能够以硬件方式进行帧的交换和转发,这使得数据能够以线速进行传输,减少了网络延迟。

5. VLAN支持:一些以太网交换机支持虚拟局域网(VLAN)
功能。

VLAN可以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上的局域网,实现隔离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学习和转发MAC地址来提高网
络效率和安全性。

它有效地减少了网络拥塞和冲突,提供了快速而可靠的数据传输。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一种基于CSMA/CD(载波监听多路接入/碰撞检测)协议的局域网通信技术。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帧格式、数据传输、碰撞检测等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以太网的帧格式。

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是通过帧来完成的,每一帧包括了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其中,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分别表示数据的接收方和发送方的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表示数据的类型或长度,数据字段包含了要传输的数据,校验序列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这样的帧格式保证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其次,以太网的数据传输是通过CSMA/CD协议来完成的。

CSMA/CD协议是一种多路访问协议,它通过监听信道上的数据来确定是否可以发送数据。

具体来说,当一个设备要发送数据时,它首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上没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那么它就可以发送数据;如果信道上有其他设备在发送数据,那么它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再次监听信道。

此外,当两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时,它们会通过碰撞检测机制来检测到碰撞并进行重发。

最后,以太网的碰撞检测是通过发送一个特殊的信号来完成的。

当一个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不断地检测信道上的电压,如果检测到电压的变化,就表示有其他设备同时发送数据,这时它会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并发送一个特殊的信号来通知其他设备发生了碰撞。

接收到这个信号的设备会在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数据,以避免再次发生碰撞。

总的来说,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是基于CSMA/CD协议的,它通过帧格式、数据传输和碰撞检测等机制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通过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局域网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和管理局域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一种在共享介质条件下实现多点通讯的方法。

其基本规则如下:(1)若介质空闲,发送数据;否则,转(2);(2)若介质忙,一直监听到信道空闲,然后立即发送数据;(3)若检测到冲突,即线路上电压的摆动值超过正常值一倍,则发出一个短小的干扰(jamming)信号,使得所有站点都知道发生了冲突并停止数据的发送;(4)发完干扰信号,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次试图传输,回到(1)重新开始。

2.由于CSMA/CD算法的限制,10M半双工以太网帧的帧长不能小于64字节。

3.从共享式以太网发展到交换式以太网过渡时期,出现了中继器和集线器两种互连的网络设备。

4.网络范围扩大后,信号在传送的过程中容易失真,导致误码。

中继器的功能是恢复失真信号,并放大信号。

5.集线器(HUB)和中继器都是物理层上的连接设备。

6.集线器(HUB)就是这样一种基于CSMA/CD机制工作的以太网设备,其工作原理很简单:从任何一个接口收到的数据帧(不管是单播还是广播)不加选择地转发给其它的任何端口(除接收的那个端口外)。

7.故可以这样说集线器(HUB)和中继器仅仅改变了以太网的物理拓扑,其逻辑结构仍然是总线拓扑。

8.HUB没有用MAC地址,只是对数据进行复制转发,没有过滤功能。

9.由集线器(HUB)和中继器组建以太网的实质是一种共享式以太网,故共享式以太网所具有的弊端它基本上都有,存在以下缺陷:a)冲突严重b)广播泛滥c)无任何安全性10.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以太网交换机网桥需要完成二个基本功能:a)MAC地址学习;b)转发和过滤决定。

11.DMAC代表目的终端的MAC地址,SMAC代表源MAC地址,而LENGTH/TYPE字段则根据值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当LENGHT/TYPE > 1500时,代表该数据帧的类型(比如上层协议类型),当LENGTH/TYPE < 1500时,代表该数据帧的长度。

DATA/PAD则是具体的数据,因为以太网数据帧的最小长度必须不小于64字节(根据半双工模式下最大距离计算获得的),所以如果数据长度加上帧头不足64字节,需要在数据部分增加填充内容。

FCS则是帧校验字段,来判断该数据帧是否出错。

12.当LENGTH/TYPE取值大于1500的时候,MAC子层可以根据LENGTY/TYPE的值直接把数据帧提交给上层协议,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实现LLC子层。

这种结构便是目前比较流行的ETHERNET_II,大部分计算机都支持这种结构。

注意,这种结构下数据链路层可以不实现LLC子层,而仅仅包含一个MAC子层。

13.当LENGTH/TYPE小于或等于1500的情况,这种类型就是所谓的ETHERNET_SNAP,是802.3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目前应用不是很广泛。

14.当出现一个类型为0800的以太网帧时,可以知道它属于Ethernet_Ⅱ(0x0800大于1500),而且是一个IP数据报(0800表示IP数据报)。

15.同样,当类型为0806时为ARP请求/应答,当类型为8035时为RARP请求/应答。

16.问题是在802.3帧结构中该字段表示的是帧长度,那如何表示以上这些报文呢?17.而在802.3帧格式中,跟随在后面的是3字节的802.2LLC和5字节的802.2 SNAP。

目的服务访问点( 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DSAP)和源服务访问点( Source Service Access Point,SSAP)的值都设为0 x AA。

Ctrl字段的值设为3。

随后的3个字节org code都置为0。

再接下来的2个字节类型字段和以太网帧格式一样。

18.MAC地址有48位,但它通常被表示为12位的点分十六进制数。

19.MAC地址全球唯一,由IEEE对这些地址进行管理和分配。

20.每个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供应商代码和序列号。

其中前24位二进制代表该供应商代码,由IEEE管理和分配。

剩下的24位由厂商自己分配。

21.特殊的MAC地址:a)如果48位全是1,则表明该地址是广播地址。

b)如果第8位是1,则表示该地址是组播地址。

c)在目的地址中,地址的第8位表明该帧将要发送给单个站点还是一组站点。

在源地址中,第8位必须为0。

(因为一个帧是不会从一组站点发出的)站地址要唯一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帧的目的地不能是模糊的。

22.网桥转发数据帧是基于MAC地址表.而MAC地址表是网桥基于源MAC地址学习得到的。

常见2层交换机的MAC 地址表是由MAC地址和交换机的端口建立的映射关系的。

23.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网桥侦听数据帧的源地址,交换机每个端口都监听接收到的数据帧源地址。

24.初始化时,交换机的MAC地址表是空。

25.下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交换机从端口1接收到这个帧,首先查看目的MAC地址,再查看交换机里cache 的MAC地址表,但这时候的MAC地址表是空的,那交换机会这么做呢?把这个数据帧向任何端口转发出去(除接收这个帧的端口1),在这时还要查看这个帧源MAC地址,把端口1和站点A的MAC建立映射关系(这个帧的源MAC地址就是站点A物理地址)。

这样依次类推,每个站点都跟所直接连接的端口建立好映射关系,从而形成一张MAC地表。

26.若某个端口接有HUB,则会出现一个端口对应多个MAC地址这种情况。

交换机一个端口对应一个冲突域。

27.组播情况下,地址表项的建立不是通过学习得到的,而是通过IGMP窥探,CGMP等协议获得的。

28.交换机的第二个基本功能:基于目的地址转发。

a)查MAC转发表处理转发,对于表中不包含的地址,通过广播的方式转发;b)使用地址自动学习和老化机制进行地址表维护。

c)一般不对帧格式进行修改(VLAN要对帧格式进行修改,打上TAG标签)。

接收网段上的所有数据帧;29.利用接收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来建立MAC地址表(源地址自学习),使用地址老化机制进行地址表维护;30.在MAC地址表中查找数据帧中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找到就将该数据帧发送到相应的端口(不包括源端口);如果找不到,就向所有的端口发送(不包括源端口);31.向所有端口转发广播帧和多播帧(不包括源端口)。

32.交换机有Cut-Through、Store-and-Forward、Fragment-free三种交换模式,各个模式的特点如下:33.Cut-Througha)交换机接收到目的地址即开始转发过程b)延迟小c)交换机不检测错误,直接转发数据帧。

34.Store-and-Forwarda)交换机接收完整的数据帧后才开始转发过程b)延迟大,延迟取决于数据帧的长度。

c)交换机检测错误,一旦发现错误数据包将会丢弃。

35.Fragment-freea)交换机接收完数据包的前64字节(一个最短帧长度),然后根据帧头信息查表转发表。

b)此交换模式结合了直通方式和存储转发方式的优点。

象Cut-Through一样不用等待接收完完整的数据帧才转发,只要接收了64字节后,即可转发,并且同Store-and-Forward模式一样,可以提供错误检测,能够检测前64字节的帧错误,并丢弃错误帧。

36.L2交换机解决了共享式以太网的冲突问题,但仍然存在广播泛滥的问题。

如何解决呢?a.首先,三层交换机是作为交换机出现的。

相对于路由器三层交换机具有所有二层交换机的功能,比如基于MAC地址的数据帧转发,生成树协议,VLAN等。

相对于传统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还具有三层功能,即能完成VLAN 之间的三层互通。

b.其次,一般许多中低端三层交换机上都实现了三层精确查找,即根据数据帧的目的网络层地址直接检索内部的高速缓冲区,而传统的路由器进行的则是最长匹配查找,即根据数据帧的目的网络地址查找路由表,选择有最长匹配的作为转发依据。

对于三层转发的实现方式,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用精确查找实现三层转发比较适合于路由比较稳定、变化比较少的网络。

37.由于高端三层交换机应用面对的网络情况比较复杂,采用精确查找,命中高速缓冲区的概率比较小。

另一方面高端交换机一般是利用硬件来实现最长匹配查找的,采用最长匹配查找算法的效率并不一定比采用精确匹配查找算法效率差。

所以对高端三层交换机来说,不一定非要采用精确匹配查找算法。

38.最后,三层交换机是由二层交换机发展起来的,而且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为局域网服务的指导思想,没有过多的引入其它接口类型,而只提供跟局域网有关的接口,比如以太网接口,ATM局域网仿真接口等,这样接口类型单纯,大部分情况下三层交换机只提供以太网接口,这样在多种类型接口路由器上所碰到的问题就彻底消除了,比如,最大传输单元问题,由于各个接口都是以太网接口,一般不存在冲突的问题,分片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但对许多高端三层交换机为了提高上行链路的效率,也提供了高速的POS接口。

39.IP网络的规则:a)相同网段内部的通信,通过二层功能完成互通,当主机与对端主机通信的时候,根据自身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来确定对方是否在系统网段内,如果判定在相同网段内,则直接通过ARP查找对方的MAC地址,然后把对方的MAC地址填入以太网帧头的目的MAC地址域b)不同网段的主机通信的时候,主机发现对方在不同的网段内,则主机就会自动借助网关来进行通信,主机首先通过ARP来查找设定的网关的MAC地址,然后把网关的MAC地址(而不是对方主机的MAC地址,因为主机认为通信对端不是本地主机)填入以太网帧头的目的MAC地址域40.根据以上规则,三层交换机根据以太网帧的目的MAC地址域的地址来判断是进行二层转发还是三层转发,如果是给某个VLAN指定的路由接口的MAC地址,则进行三层转发,否则在VLAN内部进行二层转发。

41.在共享式以太网中是如何进行数据通信的?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是一种在共享介质条件下多点通讯的有效手段。

在发送数据之前进行监听,以确保线路空闲,减少冲突的机会。

每个站点发送的数据,可以同时被多个站点接收。

并且边发送边检测,发现冲突就停止发送,然后延迟一个随机时间之后继续发送。

42.L2交换机的工作原理?L2交换机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需要完成二个基本功能:基于源MAC地址学习和基于目的MAC地址转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