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五课《盛世·汴梁》教案
初中美术《盛世汴梁》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盛世·汴梁》教学设计
附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
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
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
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语
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作品,有意识地探究美术
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
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表现形式的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复制品
五、教学过程
结构
颜色 线条 透视 表现形式:
盛世·汴梁
板书设计。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了解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3.能够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4.能够理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2.了解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3.运用线条、色彩表现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
难点:1.理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2.能够体现苏州画派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2.师生互动,从学生的生活、校园环境等身边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 讲解和示范1.介绍汴梁盛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变化以及艺术的繁荣;2.介绍苏州画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苏州画派的艺术流派、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3.示范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介绍线条、色彩等表现方式,并让学生了解苏州画派的独特魅力。
3. 学生练习和巩固1.学生根据老师示范和介绍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练习;2.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反思和提高。
4. 小结和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2.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让学生把所学内容系统化和总结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敏捷;2.教师讲解清晰易懂,配备恰当;3.学生练习和巩固良好,创作表现出色;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讲解得到学生积极反馈和认同。
五、作业布置1.阅读有关于文人画的书籍,了解文人画的艺术思想和审美特点;2.进一步练习苏州画派的表现技巧,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创作;3.课外参观美术馆或画展,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资源1.展示板、白板、笔记本电脑等;2.与苏州画派相关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美术馆藏品等;3.与文人画相关的艺术书籍、画论、画家作品等。
第5课 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5课盛世·汴梁-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2.了解地方流派的典型代表——苏州画派,及苏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3.通过学习苏州画派的作品,了解其特点和特色,掌握绘画语言和表现手法;4.提高绘画技法,丰富绘画体验。
教学重点1.了解苏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2.掌握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3.学会使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的理解;2.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
核心教学(70分钟)1.介绍苏州画派的典型代表及代表作。
> * 苏州画派的典型代表:赵伯驹、钱选、沈尹甲、董其昌。
> * 苏州画派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
2.分析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如突出表现画面意境、讲究绘画技法、注意线条质感等。
3.介绍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如墨画、写意、批贴等,同时结合一些典型作品进行剖析。
4.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如使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练习与总结(15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老师逐一点评,及时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
2.老师结合所学知识,对苏州画派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苏州画派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了解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进行绘画创作;3.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认识到苏州画派的特点和特色,并掌握了苏州画派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技法。
本课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绘画技巧,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挑战。
八年级美术上册《盛世汴梁》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描述、分析、评价宋代画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宋代绘画风格的简笔画,锻炼他们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深入了解画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紧接着,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宏伟壮观。同时,提出问题:“这幅画作是如何描绘出宋代汴梁的繁华景象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讲授新知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幅画作的历史价值。
2. 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艺术特点,如:画卷采用连环式构图,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色彩丰富等。
3. 讲解画作中的细节,如人物、建筑、交通工具等,展示宋代社会风貌和民间习俗。
4. 通过对比其他宋代画作,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清明上河图》是如何表现宋代都市繁华的?
2. 画家张择端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技巧?
2. 通过学习《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自然、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宋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苏少版美术八上册
课题:第1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
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课时:1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第一课时第 1 课时上课时间:课时目标:教学流程:一、导入与揭题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1、南北二宗,风格不同。
2、“一角”“半边”“米氏云山”3、笔墨情趣,诗情画意。
4、画山画水,记录变迁。
5、山水寄情,山水表心。
三、思考与探究山水画如何表现意境?四、讨论与交流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五、归纳与总结画家姓名作品名称写景抒情范宽《溪山行旅图》黑山白水与山传神倪瓒《容膝斋图》清山秀水诗情画意米友仁《云山墨戏图》云山雾水江南小雅李可染《万山红遍》红山赤水“红色”情怀六、评述与拓展1、说一说你喜爱的山水画作,写一篇小评论。
2、结合外国风景画作品,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第2课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大自然中的景物在四季中都有不同的变化。
技能目标:能在自然景物中取出感兴趣的景物进行绘画表现,能描绘出大自然中的景物四季不同的变化情感目标:留意生活,关注自然的变化,享受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深入的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根底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与揭题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觉察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1. 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 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拟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拟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表达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盛世汴梁
课题:盛世·汴梁主备人:雷阳学科:美术年级:八年级课型:综合·探究课时安排:总2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材分析: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最符合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交流较多,讨论活动比较深入,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本课依据《清明上河图》,通过学生仔细观察、探究及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使学生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与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第二课时是分组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
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是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
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并通过欣赏、讨论、实践等方式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掌握欣赏中国画的方法。
3、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养成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二、探究分析1、欣赏视频多媒体播放动态的《清明上河图》2、分析问题多媒体展示: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2)欣赏《清明上河图》,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3)《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4)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5)《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3、学生讨论回答期间教师可以针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引导分析:从透视、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研究。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盛世汴梁》说课稿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盛世汴梁》说课稿一、教材背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八年级美术上册涵盖了世界各个文明古国的艺术特色,其中包含中国宋代的绘画艺术。
本课时将介绍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中的《盛世汴梁》这一章节,通过学习宋代的绘画艺术,让学生了解汴梁繁荣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盛世汴梁》,学生能够理解宋代汴梁繁荣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艺术表现特点。
2.了解宋代绘画的题材和技法,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1.学习宋代绘画的题材和技法。
2.了解《盛世汴梁》所表达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盛世汴梁》简介《盛世汴梁》是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的一部分,主要介绍宋代汴梁城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了解汴梁城的城墙建设、市场经济、文人雅集等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和艺术追求。
2. 学习宋代绘画题材通过课堂讲解和呈现相关图片,学生将学习宋代绘画的题材,如山水、人物、花鸟等。
重点介绍画家将自然景物和人物生活巧妙结合的方式,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
3. 学习宋代绘画技法在这个章节中,学生将学习宋代绘画的传统技法,如水墨渲染、淡墨勾线、笔触变化等。
通过展示示范和实践操作,学生将了解这些技法的使用方法,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4. 分析《盛世汴梁》所表达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通过观察《盛世汴梁》中的插图和描述,学生将分析其中所表达的社会生活和艺术风格。
老师将引导学生思考画中的人物、街道、建筑等元素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宋代汴梁城的历史背景相对应。
五、教学手段和材料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图片、视频资源。
2.老师准备好《盛世汴梁》的课本和教学指导书。
3.学生课本《盛世汴梁》。
4.绘画工具和相关纸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汴梁城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古代城市繁荣和绘画艺术的兴趣。
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汴梁城和宋代社会的背景知识。
《盛世汴梁》教学案例分析
《盛世汴梁》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20XX年10月26日上午,由宝鸡市高新中学承办的陕西师范大学硕导麻丽娟副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院长王宝强教授带领教育硕士参加指导美术教学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陕西师范大学硕导麻丽娟副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院长王宝强教授、陕西省美术学科带头人张亚丽老师、宝鸡市美术骨干教师5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6人。
其中两位教师为大家带来了两节不同形式的美术公开课。
在两节公开课中,我将对张亚丽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盛世汴梁》综合·探索一课做以分析。
二、课堂实录1、课前指导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你们喜欢一个放松的、活泼的、快乐的、充满游戏的课堂。
可是,这些都没有。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沉闷的,但是在沉闷的过程当中,我希望孩子们,首先你们自己要放松,你们要有一个放松的心态,我不怕你们说错,就怕你们放弃自己而不说,把自己扔到了九霄云外,与事无关,这样陶渊明式的生活在课堂当中不要出现,好不好?生:好!(集体说出)。
师:另外呢,听老师们说我们13班非常优秀,首先让我看一下大家的笑脸,真的,大家都会笑,但是觉得大家都好紧张,其实大家不需要紧张,本色的状态就行了,好不好?生:好!(集体说出)。
师:你们的坐姿大家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想歪着坐也行,如果我要给你一个沙发的话,你就躺着,那当然是我最希望的,所以你们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好不好?生:好!(集体说出)。
师:但是有一点,即便是如此一个课堂,我们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任务跟以前的学科长是不一样的,他负责本小组积极活动的组织,好不好?生:好!(集体说出)。
师:我们建立六个组的组长,起立。
(六位组长起立)期待你们这节课的状态,好,请坐。
如果哪个组特别优秀我们回去班级给他们奖励,好不好?生:好!(集体说出)。
师:光好不行,还要说点不好的事情,首先课前热身,大家互动一下,我们班知道中国的画家能够举出两个以上名字的举手,你说。
盛世 汴梁
《盛世·汴梁》说课稿洛阳初级中学美术陆燕妮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盛世·汴梁》第一课时探究《清明上河图》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究”课,安排2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探究《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表现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作,宋亡后这幅作品就被作为遗民寄托故国之思的珍贵图像纪念物保存了。
对于作品中林林总总的人物、建筑、各种活动场景,画家抓住了清明这一节日的特殊环节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有序地展开。
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堪称风俗画和届画的典范。
第2课时学生用画笔探究画家的艺术表现风格,兼工带写,严谨细微。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等,开展综合性的研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是初二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而且个别学生已经初步展现出理性思维。
而本课的内容偏重分析,理性较强,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本课教师运用欣赏法、引导法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画作学法:学生运用欣赏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对画作展开探索研究。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画面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探索作品《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盛世汴梁,并重点分析画面的主体部分——虹桥险情,让学生体验画作的生活化,深入思考画家表现作品时透露出的深层次涵义。
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欣赏、观察、探究作品,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出美术与社会、美术与历史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古代艺术的精品的探索与赏析中,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深厚博大,并培养起学生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勇于思考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虹桥险情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引发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第5课盛世·汴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生活杂志》在1998年选出 过去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 远的一百件大事中:
第五十六件是中国宋代的饭 馆和小吃。
无论是交通、经济这些都足以 说明北宋的繁荣。在这些外在的 东西中、最能够体现北宋繁华、 热闹,最核心的灵魂是什么?
人
争 道
合力过大桥
出主意
• 设想一下,今天你穿越到了虹桥,你最愿 意参加什么活动?
建筑物: 硬朗、工整
人物、树木、水波: 圆润、随意、洒脱
看似不统一的线条非常融洽的布置在画面中
颜色
•古朴沧桑带有一种岁月的痕迹
结构
疏密对比使画面形成了节奏感,弧线构图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
思考:宋人的生活 状态是怎样的?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果让 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向往 的朝代就是宋朝。”
从透视、线条、色彩、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此画的表现手法。
透视
•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移 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才能把广阔的 场景画到狭小的长卷中。
• 线条
线条
美术 八年级上 苏少版
盛世-汴梁
主讲教师 徐宏强 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苏少版初中美术配套教学八年级上册课件
盛世·汴梁
12世纪 北宋 汴梁
盛世 汴梁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探究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 历史价值并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 分析作品的艺术美。
2.感悟艺术珍品,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热爱。
清明上河图
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在1:21的狭长的画幅上, 留下了这幅独一无二的风俗画
2019最新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五课《盛世·汴梁》教案
师生分析全画结构。
画卷第二段,也是最为人熟悉的段落,在这里人群与水势涌起最热闹的一幕。画家亦全心全意地把虹桥当作舞台,在上面上演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围绕着以下问题仔细品尝体味精彩的“虹桥”。
(1)最吸引你细节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你,画家是如何描绘的?
(2)整段画面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画家是如何突出这一中心的?
拓展
图里图外秘密多。
板书设计
盛世·汴梁
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及画家张择端选择的工整与写意相融合的表现手法。
人物造型:运用线造型对不同身份的人物衣着、神态的捕捉;不同场景中人物神态的勾勒;宋代服饰的流行等。
画面构图:探究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宋代繁华都市的表现手法的优势在哪里,进一步了解画的构图特征。
第一课时:《清明上河图》画面探究及分析。第二课时: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视频:
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3)作者运用透视有什么特点,物等不同事物中如何巧用线条?
用大家最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展示,可以画,可以表演,可以提问的方法,根据所给资料袋,边讨论边查阅。
生研究、探讨。
(5)俯看全画结构
虹桥与前后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探究整个作品的节奏、韵律、结构。
2.史学家探究小组
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盛世·汴梁
看似不统一的线条非常融洽的布置在画面中
颜色
•古朴沧桑带有一种岁月的痕迹
结构
疏密对比使画面形成了节奏感,弧线构图强化了画面的节奏感。
广阔而不粗疏, 缜密而不琐碎。
思考:宋人的生 活状态是怎样的?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如 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 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我最 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从透视、线条、色彩、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此画的表现手法。
透视
• 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移 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 上来。这种透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 。 • 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才能把广阔的 场景画到狭小的长卷中。
• 线条
线条
《生活杂志》在1998年选出 过去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 远的一百件大事中: 第五十六件是中国宋代的饭 馆和小吃。
无论是交通、经济这些都足 以说明北宋的繁荣。在这些外在 的东西中、最能够体现北宋繁华 、热闹,最核心的灵魂是什么?
人
争 道
合力过大桥
出主意
• 设想一下,今天你穿越到了虹桥,你最愿 意参加什么活动?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 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 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 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 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 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 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 还有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有指指点 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把汗。这里 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 的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汇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
5.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
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
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
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
(五)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
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基本要求
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
2.史学家探究小组
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
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
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轿夫们由于一时惊慌,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
第一课时:《清明上河图》画面探究及分析。第二课时:合作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及评价。
教学课件、素描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个性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视频:
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1.走马观花
穿越千年的历史,一起走进这“盛世·汴梁”看看人们都在干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
2.清明上河图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画家们凭借精湛的绘画技术使我们今天能得以看到,繁华的汴梁,他就是张择端,我们刚才所看到的就是他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全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馆。绢本淡色。
……
(四)探究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
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
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
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2019最新苏少版美术八上第五课《盛世·汴梁》教案·汴梁》教案·汴梁》教案《盛世·汴梁》教学设计
主备课教师二次备课Βιβλιοθήκη 师备课内容盛世·汴梁
综合·探索
教学班级
八年级
教学内容
本课属于“综合·探究”学习领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风俗画,是一幅高度客观而又写实的作品,也是画家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课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引导学生探究美术与社会生活、美术与历史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操作目标: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探究、临摹作品局部,有意识地探究美术与社会的关联,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情意目标:感悟艺术珍品的艺术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临摹。
教学难点: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及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3.个性要求
小组合作,完成局部临摹,将画面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有机整合在一起。
(六)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发现汴梁
根据图片以小组为单位把看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用一句话简单描述。
生:略
这就是当年繁荣和热闹的有着150万人口之多的世界第一大城啊!
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盛世·汴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故宫博物院。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探究、部分地临摹这幅作品,可以形象地了解北宋时期的城市面貌、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商业、交通、建筑城防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还可以更好地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分析、探究,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识。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
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
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
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
(三)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