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七章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A:①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与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

②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A: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与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特点:①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③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A: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A:社会传播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类型构成,每种类型都是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人际传播则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结形成的新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多个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而组织则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大众传播则是伴随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联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

传播学课后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传播学课后题传播学课后题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7、什么是“传播隔阂”?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11、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12、简述米德的“主我”(I)和“客我”(me)理论。

13、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1、“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2、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3、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4、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8章)】【圣才出品】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有哪些特性?答:传播具有如下四种特性:(1)形态多样性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比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等。

(2)时空遍布性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

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着整个人类社会。

(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和行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传播现象的发生。

(4)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答: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与“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地说明了它们的关系。

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

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

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1)信息无处不有。

按信息科学的观点,可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人类信息”。

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2)由于信息科学的启示,传播学首先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3.传播有哪些类型?答: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

较有代表性的为以下两种:(1)二分法即将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练习题答案课后练习题:1、信息的定义⼴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特点:⼀种信息共享活动;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双⽅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种⾏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我创造、⾃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传播隔阂:包括个⼈之间、个⼈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化背景⽅⾯的隔阂。

有⽆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为(媒介的⼈与⼈的社会关系)⼀定的精神⽣产与精神交往与⼀定的物质⽣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产⼒的发展⽔平制约精神。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原理习题(含答案、资料)

传播学教程习题库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理解错误。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4.双重偶然性:指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就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填空题1、(库利)(填写人名)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社会学传统,(皮尔士)(填写人名)开创了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2、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信源)、(讯息)和(信宿)。

判断题(判断正误,不需说明理由)1、传播学正式成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时间和新闻学的产生时间大致同期。

(❌)2、任何传播活动都有双重偶然性。

(❌)3、任何传播活动都能达成信息的共享。

(❌)单项选择题1、对传播学的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门新兴学科;B、是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的具体化;C、是一门交叉学科;D、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2、对英文communication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C)A、传播的内容为非物质形态的信息;B、传播的意图是为了信息共享;C、一般而言,传播者具有主动性,受传者具有被动性;D、中译名“传播学”没有准确表达原有单词的交流含义。

3、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以下选项哪一个不符合要求?(C)A、信源;B、讯息;C、媒介;D、信宿。

4、对信息的传播学理解,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A)A、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仅包括人类信息,而且包括自然和生物意义的信息;B、人类社会的信息不同于自然和生物意义信息;C、人类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音创编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之欧阳音创编

★★★第一章★★★第1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欧阳音创编2021.03.11 欧阳音创编2021.03.11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欧阳音创编2021.03.11 欧阳音创编2021.03.11第3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答: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类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由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手脚分工,渐渐习惯了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其意义在于,手变得自由了并且能够不断的获得新的技巧和制造工具,是创造精神财富和进行传播活动的重要器官,手脚分工在人类传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同时也发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其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推动之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2.人类语言与动物的信号的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与动物界的传播不同,人类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3.人类传播经理拉那些发展阶段?A.口语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符号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

在数学中即表示运算关系和运算规则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简言之,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征?答:(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答: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第二类非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第三类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一章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他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

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有: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就是意义,也不单单就是符号,而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就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什么?答: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就是人类通过符号与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就是人类的活动,就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就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象的就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就是一种行为,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3、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就是纵向的也可能就是横向的。

它又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与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

社会关系就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就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就是什么?答:(1)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它就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都就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①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狗恒一个定义。

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由此可见……”②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社会信息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③然而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这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①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扩散的性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条件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标书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王雨田)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②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交织性)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受众?有哪些类型和特征?A.受众是英文单词audience,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及互联网的网民。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传者传出的信息只有被受众所接受,一个传播过程才可以说是真正完成了。

在人际传播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的反馈是及时、迅速、有效的;到了大众传播阶段,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将同一个信息传播给成千上万的不确定的受众,信息的反馈变得间接、延时、分散和藏匿的。

B.受众的特征:特点:众多,分散,匿名,流动,异质受众的社会特征:•决定受众的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有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

•文化传统中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往往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

•社会环境指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受众的社会角色。

•至于群体影响,群体理论认为,受众的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与其关系较为亲密的社会群体的特征。

受众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个性、智力、经历、兴趣、爱好和预存立场等。

受众的心理特征:认知心理,好奇心理,遵从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

C.受众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受众分类结果。

根据信息传播的范围特征及其与受众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受众划分为广受众和窄受众。

所谓广受众,指的是他们关注的信息面广泛,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往往没有固定的接收方向和接收重点,大众媒介主要以他们为传播对象;窄受众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显示出共同的接受倾向,即选择信息的某种共性,他们对信息的关注和追逐,与各自群体的特定的兴趣需求有关。

不过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广、窄受众。

2、什么是“大众社会”理论,它与传播学有何联系?A.大众社会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西方,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聚集、城镇化、工人阶级的崛起,敏感的学者感觉到,过去的“人民”正在被大众所取代。

B.早期的学者往往站在贵族的立场上来审视这场巨变,他们排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缅怀贵族浪漫的生活方式。

在他们看来,大众社会导致了社会混乱、道德沦丧、文明破坏。

大众是一群没有责任感、没有理性、自私自利的人。

托克维尔和他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就是其中的代表。

C.20世纪初,随着电影、收音机等大众媒介的诞生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学者们从多角度进一步分析大众社会。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提出批评,认为它腐蚀了个人的理性和自由,为极权政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如法兰克福派学者,认为大众由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构成,人际关系冷漠,很容易受外来力量操纵。

法西斯极权主义的兴起,也是由于这种大众社会发展的结果。

D.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批学者从美国的本土出发,对大众个媒介影响下的大众社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市场导向的大众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它不仅不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反而剥夺了人们理性地交换意见的机会。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持乐观态度,在他们看来,现代社会是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并且参与度提高,美国学者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工业化不仅没有损害民主,并且给民主带来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E.尽管受众与大众这两个概念的起源不同,但是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之间确实有着某种联系。

大众社会是在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社会,无论是大众媒介还是大众社会都与传播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曾认为大众媒介对于受众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介讯息犹如子弹射中靶子一样达到受众,受众只能全盘接受毫无抵抗力。

这种今日看来十分幼稚的枪弹论,之所以在当时成为流行观点,与原子式的大众观是息息相通的。

3、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要。

▼定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麦奎尔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四种基本类型:①心绪转换效用—消遣、娱乐、逃避压力、负担②人际关系效用—“拟态”人际关系和现实人际关系③自我确认效用—自我评价框架、自我反省、协调自己观念和行为④环境监测效用—获得与己相关信息,及时把握环境变化▼竹内郁郎“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图)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即身边有电视机或报纸一类的物质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人们就会转向其他代替性的满足手段;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现实需要的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者没有得到满足。

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评价:意义:①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要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带给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开创了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②研究把受众需求能否被满足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了重要作用。

﹡﹡该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局限性:①“使用与满足”研究过程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教浓,一些学者虽然也提到了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但他们却未对此进行充分考察。

②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达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4、受众观变迁的概要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

A.大众社会理论对受众观的影响,主要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

社会学家认为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大众社会的诞生,这不仅是一个人口数量巨大的大型社会,更重要的是,其他组织系统相对于传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

美国学者德弗勒,总结了大众社会的特征:个人处于心理上与他人隔绝的疏离状况;非人格化在人们相互作用下盛行;个人比较自由,不受非正式社会义务的约束。

一战时的媒介宣传,使人们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很容易被大众媒介所操控,大众传播则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地位,社会影响巨大。

B.20世纪40年代后,许多学者发现受众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被动。

在接触大众媒介之前,他们往往已有了自己的固定看法和立场。

而且,单个受众总是归属于一定的集体。

群体的规范和态度往往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受众的立场和他们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

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预存立场”假说,两级传播概念。

哈佛的鲍尔“顽固的受众”概念。

此时,学者们开始重视手中再传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C.20世纪中期以后,媒介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成为主流,跨行业的媒介垄断集团出现,“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也愈加影响深远。

从市场角度展开的受众研究,侧重于消费行为的研究,即主要了解媒介产品的消费者由怎样的人员构成,其消费目的是什么,有怎样的消费习惯等。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要做的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

但麦奎尔对此提出批评: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

②该观点更多的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③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④这种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D.将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思想,可追溯至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提出媒介“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媒介应当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观点的论坛,并且,提供途径让社会成员都接近它。

后来,美国学者巴隆提出“媒介接近权”概念,提出受众有权利接近媒介和利用媒介传播个人信息。

一般认为,受众应享有表达权、知情权、参与权。

5、受众研究有哪些主要成果?受众是英文单词audience,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包括报纸杂志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电影的观众及互联网的网民。

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一起,一直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热门领域。

美国学者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总结了受众研究的理论成果,即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

A.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研究受众。

认为不同的受众对于大众媒介信息的不同接受模式取决于个人的千差万别。

每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个人性格、知识禀赋、素质信仰等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于信息接受的不同选择和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B.社会分类论: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性对于受众成员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

大众传播向社会传递大量的信息,受众并不能完全接受,而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和理解信息。

有些受众在年龄、工作、生活环境方面具有相似性,因而形成一个群体。

同一群体的受众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同意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个信息做出相似的反应。

C.社会关系论:受众日常生活对于受众成员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

受众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必然会归属于一个圈子。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行为。

此处可以联系卢因的场论:欲对个人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个人背后强大的群体制约作用。

D.文化规范论:文化规范论强调的是一种间接的和长期的效果。

大众媒介未必会直接作用于受众个人,而是作用于受众所处的环境,通过周围的环境再作用于个人,使其观念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