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解读十分详细)

合集下载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品景——悟情 悟情——赏写法 品景 悟情 赏写法
《春行即兴》 春行即兴》 ——李华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行即兴》赏析: 春行即兴》赏析:
诗人描绘了芳草、涧水、 景:诗人描绘了芳草、涧水、 芳树、山花、鸟儿等景物, 芳树、山花、鸟儿等景物,展示 了一幅芳草萋萋、 了一幅芳草萋萋、鸟语婉转的画 面。 作者伤春、 情 :作者伤春、惜春的凄凉 心境。 心境。 写法: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法:反衬手法的运用。
பைடு நூலகம்
②请分析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请分析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示例1 这首诗歌描绘了草、涧水、 答案示例1、这首诗歌描绘了草、涧水、花、
山、鸟等景物,营造出芳草萋萋、涧水回 鸟等景物,营造出芳草萋萋、 鸟语婉转的意境。 环、鸟语婉转的意境。
答案示例2 这首诗歌描绘了草、涧水、 答案示例2、这首诗歌描绘了草、涧水、花、
《山居秋暝》赏析: 山居秋暝》赏析: 秋雨过后,秋山如洗, 景:秋雨过后,秋山如洗,天 气清爽宜人,明月皎洁, 气清爽宜人,明月皎洁,甘泉清 一句一景, 澈,一句一景,展现一幅清静而 空灵的画面。 空灵的画面。 情:对平静朴素生活的向往 之情。 之情。 写法: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写法: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写景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

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

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

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一、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二、赏析步骤: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

(抓意象)⒊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⒋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三、基本积累:1.思想内容A.热爱自然感伤春惜时之情B.归隐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孤独寂寞失意之情2.意象A.物(各个具体事物以及各事物组成的意境)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B.抒情主人公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形象落寞失意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热爱自然、积极生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语言A.总体风格: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B.炼字:特别是写景的某一字既突出景物特征,又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

C.修辞:4.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A.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a.描写(1)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细节描写(2)侧面烘托:衬托(3)各种修辞手法b.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B.表现手法:联想、烘托(衬托)、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C.布局谋篇: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开门见山、照应、渲染、铺垫、对比D.修辞:比喻、夸张、对比、比拟、设问、反问。

即景抒情诗鉴赏

即景抒情诗鉴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一句选取 枯藤、老树、昏鸦 等景物,写尽 了 秋之萧索(特征)以 哀景 写 哀情 ,衬托 出作者内心的 悲凉 (情感)。 第二句选取 小桥、流水、人家 的景物, 显得 安详、静谧、温馨(特征), 以乐景 写 哀情, 反衬 作者的悲苦(情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 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 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 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 骤三)。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廿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诗 句句写景 ,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但情
蕴其中。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写景抒情的古诗

写景抒情的古诗

写景抒情的古诗写景抒情的古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景抒情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景抒情的.古诗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写景抒情诗一、概念:写景抒情诗,是诗人以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风光等为内容,来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的一类诗歌。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重点需要突破:写了什么景?景有何特点?怎么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二、鉴赏技巧:技巧一:抓意象,明特点意象是诗歌中承载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景、物、人等。

在诗歌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意象有了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义。

技巧二:析手法,知技巧常见写景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对比、衬托、设问等;描写方法有虚实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白描等。

技巧三:辨哀乐,悟情感。

三、鉴赏中的常用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

1.对诗歌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战事激烈,秋雁哀鸣,所见所闻,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月夜”的背景。

B.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是客观实景。

C.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既写自己兄弟分离,生死难卜的现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

诗人抒情写景的诗词鉴赏美丽的景色总有能够吸引人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这幅美好的画面,每当看到这些句子便能联想到美好的景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抒情写景的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写景的古诗词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3、《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7、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0、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写景的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2、画楼春早,一树桃花笑。

——凌廷堪《点绛唇·春眺》3、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4、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5、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蔡松年《鹧鸪天·赏荷》7、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8、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9、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10、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写景抒情古诗(五篇)

写景抒情古诗(五篇)

写景抒情古诗(五篇)第一篇:写景抒情古诗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篇:写景抒情古诗写景抒情古诗赠汪伦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留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静夜思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乐府】类别:【羁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1、举:抬。

【韵译】: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早发白帝城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七绝】类别:【羁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诗是写景的。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文学方式,在诗人的笔下,它可以创造
一种虚拟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尽情品尝这古典魅力。

此类诗歌涵盖了诗人的自然情感,以表达某种幻想,入象物质和感情,描述自然风景、活动等,高雅抒情,细腻思绪,把情思折射到大自然中,强化、补充、彰显了这一主题的意义。

日出暮色中,写景抒情诗似乎更能体现了中国古典的文化精髓,朴素
质朴的意境将整个画面描绘得极为自然细腻,令人深深感动,使诗人
情深意长,又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让我们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西湖游月”这首诗中感受诗歌
的魅力:
“十里洋场尽染尘,几家洗尽芙蓉人;乡园无处不芳菲,千门万户曈
曈明。

渔舟语罢暗恼恼,江天一色无纤尘;看取碧血丹心处,了却君
王天下论。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幅宁静的夜景,把湖边的渔船划进景象之中,一派
江天一色,染尘飞漫,江边沙滩上有碧血丹心,整个场景让人感到一
种安详的惬意。

诗歌之中还充满了家园的思念,“乡园无处不芳菲,千门万户曈曈明”,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深情,即使此时不在自己的家乡,也
会被家乡的温馨所感动,一切都可以重新回到自己家乡中,生活安稳、宁静,淡泊名利,安心安宁。

写景抒情诗可以让读者在模糊的画面中领会诗者的情思,沉浸其中,
细细品味那种淡淡的欢愉,令人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使心中的情愿
传递出去,留在诗思之中,永生永存,飘荡在永恒的时空中,执著的
追求,永不枉死。

总的来说,写景抒情诗是一种结合了自然情感和心灵表达的文学形式,它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真情实感,而且描述的
内容又能让读者体会到美好的自然风景,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

写景抒情诗(手法、主题、意象、意境)电子教案

写景抒情诗(手法、主题、意象、意境)电子教案

写景抒情诗(手法、主题、意象、意境)电子教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四、写景抒情诗常见主题情感:1、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2、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景物描写和诗人对生活的思考,揭示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

4、惜春悲秋,感叹时光流逝。

5、思乡念亲、羁旅思乡;离愁别恨。

6、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

五、意象与意境(一)意象。

“意”是诗人主观情感,“象诗中客观形象,它包括人的形象,景的形象,物的形象。

“意象”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例如松:坚韧不拔、常青不朽。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有节、虚心。

梅:忠贞爱情或高洁品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雪:绝尘脱俗、高洁傲岸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资料资料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 #浮云:踪迹不定游子、比喻一切邪恶的势力。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秋风(西风):肃杀、悲愁夕阳:衰败、残破渔夫:象征隐者、明哲保身。

鸿雁、鱼、:年华、美好时光等。

雁:羁旅乡情、征客思妇等。

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孤雁”孤鸿”断鸿”:喻人孤独、孤高、受尽迫害等青鸟:信使,以表达思念、思归之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鹃啼、猿啼、鹧鸪叫:营造凄凉悲苦氛围,表达难言之悲切乌鸦:荒凉破败蝉声:营造凄切氛围,象征志行高洁的人,虞世南的《蝉》。

写景抒情诗

写景抒情诗

五、意境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 细腻——空寂、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六、鉴赏方法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 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的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 情。
【参考答案】 (8)“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 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 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 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 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 奈何。
(9)“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 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 “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 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 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参考答案】 8、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 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 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 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 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 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 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 子迟缓。
写景抒情诗 一、概念 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 观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情感,而是移情于 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 感情色彩。 二、特点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 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主要情感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田园、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四、艺术手法 ①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 烘托、列锦、白描、虚实相生、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衬托 ②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对偶

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一、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寒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四、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题“独坐”,一“独”字为全诗的抒情和描写定下了基调,但首句却用一“众”字开头,然后从众到“尽”,第二句再转出“孤”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心头上无限孤单寂寞的思潮。

最后鸟飞云散,以山比人,仿佛“山”也孤独,与作者同病相怜,共处寂寞之境。

这样不仅把敬亭山写活了,也鲜明地烘托出作者的情感,真是自然天成,匠心“独”运。

五、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的前四句写自己旅途所见,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对这壮阔宏伟的月夜江流图和目前自身的处境抒发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凝聚着、浓缩着诗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

诗的情景交融得妙合无痕,突出了一个忧叹身世而又未肯忘记壮志的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六、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中间两联重在写景、叙事,首尾两联都间接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

借景抒情的古诗及赏析抒情是诗歌写作中最美好的艺术表达。

在诗歌表达中,作者可以从景物中汲取自然之美,用文字抒发其心情,传达自己的感受。

抒情艺术不仅涉及诗歌,还有散文、小说等,它至今仍然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写作风格,诗人们也用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歌通常以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要数唐宋的抒情诗歌了。

唐宋的抒情诗歌一般以自然风景引起作者的感受,由此引出诗人的自身状况,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类抒情诗歌往往伴随着诗人的怀念、恋情、哀怨等情感,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抒情的艺术表达方式。

唐宋时期的抒情诗歌,以僧人李白、陆游等人的诗作最为典型。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用美好的自然风景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抒发出自己的思念之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陆游也有许多经典的诗作,如《江南春》《乡思》等等,通过描写江南的葱翠欲滴的春景,将作者的思念之情抒发的饱满:“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除了唐宋抒情诗歌,宋代还有一种为入世文学抒情诗歌文言文抒情诗。

文言文抒情诗以文言文的形式抒发感情,抒发诗人对于琐碎事物的把握和不朽的情感。

其中,大宋诗人苏轼的抒情诗作《赤壁怀古》便是最典型的文言文抒情诗。

诗中以“赤壁”为抒情载体,蕴含深刻的怀古之情:“大江茫茫去不复,长恨楚王宅不还。

楚宫南北阙,潮落古今难寻。

”此外,宋代还有一种新兴的抒情诗歌词曲诗。

词曲诗带有浓厚的口头文学特色,以抒情咏叹的方式带出情感,诗人借助乐曲来表达心中无限感受。

当时风靡一时的《青玉案》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曲诗作之一,故事充满感伤和无奈:“凤栖梧,声声慢,报道行乐事。

珠帘掩,罗幕联,谁家新燕子?”此外,明清时期的抒情诗歌也不能忽视。

在明清时期,抒情文学也开始精进和变化,比如结构上的变化、表达方式的变化等。

明代的抒情诗歌的特点是抒发诗人的自然和抽象的联想,表现诗人的感情更加沉稳和抽象,比如欧阳修《竹枝词》:“蒋经国前贤略,今相国栋梁各落。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写景抒情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写景抒情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写景抒情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甘露寺多景楼①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③。

[注]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时郡守陈天麟所建,是寺内风景最佳处。

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行经镇江,登临多景楼。

②钟呗:撞钟和唱诵经文声。

③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提挈全篇,先写诗人有“登楼观景”之念,继而写登楼后倚阑四望,视野开阔。

B.颔联用“乱”“含”“浮”“入”生动写出了云气、水光、晚霞、山色的交相辉映。

C.置身多景楼上,听月光下传来的钟呗声,诗人内心油然而起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

D.“万里帆樯海外风”虚实结合,诗人由眼前的航船想象到它们即将入海乘风破浪。

2.宋朝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谈到诗歌的情景关系时曾言:“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这一理论在本诗的情景描写中也有体现,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郡圃春晚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疴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这是诗人晚年因病申请回到故乡相州任职时的作品。

3.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样写春天,韩诗用细腻笔触描绘出落蕊飘香的暮春之景,《归园田居》则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淡雅的阳春之景。

B.同样写愁,韩诗以“万”字修饰,夸张地突出愁之多;李词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欲说还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政治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思想情感:揭露黑暗政治,批评朝政得失,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反映民生疾苦,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怨愤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2.内容题材:恶政(赋税徭役过重;官吏欺压百姓;权贵骄纵豪奢)、民情(百姓艰辛的劳动和凄惨的生活)3.手法:对比;比喻(象征);叙议结合,卒章显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