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银行收入结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分析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差异主要由银行资产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与金融管制等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应紧跟国际趋势,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开展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收入结构。同时,国家应该从法律法规、行业监管方面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更大和更自由的空间。
对于银行来说,其收入途径基本上相同,但不同途径贡献的收入总量,在不同银行却有明显的区别。这一点在国别比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表现为收入结构不同,但却反映出不同银行之间的资产定价能力、盈利能力与受管制的程度。本文以中美银行收入结构的对比来深入分析这一点。
收入结构对比
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分析。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三大银行成功上市,形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格局,在现代治理结构中已经达到了“形似”。但如果深入分析这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将会有新的发现。
以下表格表明了2005年三大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从各部分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总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净利息收入,一部分是非利息收入。其中净利息收入是由三部分支撑的:一是存贷利差收入,这部分在净利息收入中占比最大。三家银行中,除中国银行指标略低外,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存贷利差的利息收入贡献均在50%以上。二是同业往来利息收入,一般包括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三家银行此项利息收入占比不大,一般在5%左右。三是有关债券投资利息收入。我国的债券发行在近两年增长较快,在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作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对债券的持有增大,所以此部分收入对利息收入贡献也比较突出,平均占比30%左右。
另一方面,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结构比较简单,虽然各家银行对其划分口径略有差异,但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手续费和汇兑损益。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中的表述,这部分就是通常的中间业务收入。三家银行这部分都在6~7%左右;二是投资损益,这项占比是最小的,中国银行情况稍好一些,也只有不到3%。三是未列入上述两项核算的其他非利息业务收入。由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平均非利息分布水平可知,在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和汇兑损益等比较初级类别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达50%以上,与其他非利息收入一起,成为非利息收入来源的重点领域。
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现状。西方众多发达国家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造就了其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特征,使得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中,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均衡发展,2006年商业银行总体非利息收入占净营业收入比重高达43.3%,几乎占到收入贡献的半壁江山。
首先,非利息收入地位重要,资产规模效应明显。从静态视角分析,美国商业银行总体上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比较均衡。非利息收入占净营业收入比例达43.3%,处于较高水平,表明非利息收入在美国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按不同的银行规模划分,美国商业银行显示出了比较明显的类别特征:不同规模的银行非利息收入水平差别很大(见图2)。资产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大型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高于总体平均水平,高达45.9%。而资产规模小于10美元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传统的利息收入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占比近80%。因此,银行资产规模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获取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规模大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大,地位比较重要;而规模小的银行利息收入比重较大,仍然占据商业银行收入贡献的垄断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大型银行一方面面临着多样的推动因素大力发展各项非利息收入业务,另
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先天也具有发展这种业务的实力和优势。而对于主要在狭小地域进行当地经营的小银行,具有中小企业对银行融资依赖的当地市场力量,因此存在维系其传统利息收入的土壤。
其次,非利息收入项目多元化。按照FDIC的监管分类,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又大体上分为四大类:一是信托业务收入,二是存款账户服务收入,三是交易账户损益,主要是银行通过现金工具和表外衍生合约(包括利率、汇率、资产证券等其他)交易的盈亏,四是附加非利息收入。按照FDIC的分类,附加非利息收入由于涵盖了投行收入、风险投资收入、资产服务收入、证券化资产交易、保险业务收入、资产销售盈亏等各项收入,因此广泛的业务空间范围成就了其在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中的重要地位。
图3给出了2006年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构成,从中可以看出,附加非利息收入在总体非利息收入中比例高达63%,成为非利息收入乃至净营业收入中的重要项目。
伴随着美国商业银行过去20多年的重要变革推动,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迁,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业银行整体非利息收入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从1980年的20.3%攀升至2006年的43.3%(见图4)。其中,1980~2000年间,净利息收入逐渐下降,非利息收入稳步上升,呈现了明显的替代发展局面。2000年以后,收入结构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非利息收入和净利息收入对净营业收入贡献只在年度间发生小幅度波动。
表2给出了2002~2006年间三类银行非利息收入项目的占比平均值,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规模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差异。信托业务、交易账户盈亏和附加非利息收入与银行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规模越大的银行相应收入类别在净营业收入中贡献越大;尤其是交易账户盈亏项目,大型商业银行几乎完全垄断了此项收入来源。存款账户收入对不同类别的银行地位都比较重要,达到约8%的份额,但是规模小的银行对账户服务收入依赖性相对强一些。
收入结构差异的分析
中美收入结构差异并不能完全反映两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定价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因为,这种差异的形成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因于两国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
银行收入结构与表内资产分布的差异。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分布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我国商业银行如此偏重于利息收入尤其是存款贷利差收入的结构特点(见表3)。在各家银行中,贷款都占据了资产运用的垄断地位,平均比例超过60%。另外,债券投资和存放央行是非贷款类资产中的主要用途。通过与前述利息收入结构的比较可知,各类资产配置的比重与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内部构成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基本吻合。
而美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分布与上表有很大差异。从表4可以看到,美国银行的工商业贷款占总贷款较低,而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一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但根据这两组数据我们计算出贷款总额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这一比重与我国三大商业银行的比重基本持平。这反映出的现象就是:尽管两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占资产比重接近,但是内部的结构分布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