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

合集下载

名医王振亮:经方治疑难,妙用半夏泻心汤

名医王振亮:经方治疑难,妙用半夏泻心汤

名医王振亮:经方治疑难,妙用半夏泻心汤起源于《伤寒杂病论》的半夏泻心汤,是医圣张仲景的得意之方,此方单用可以调和肝脾、散结消痞,是后世众医家争相借鉴的名方。

现如今,环境气候复杂,病症变化多样,再加上许多药材已不如过去“地道”,单用一方已经很难如过去一般立竿见影了。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小师妹用心整理的,河南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王振亮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的疑难病症解析。

希望通过王振亮教授的医案,可以给大家的组方运用带来更多的思路!王振亮,河南中医学院仲景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

近30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较系统的治疗疑难病症的思路和辨治体系。

首先提出“少阳枢机不利,太少合病”是胃溃疡的中医学发病机理的观点。

从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角度,探讨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消化性溃疡方面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病例孙XX ,女27岁。

主诉:面部皮疹瘙痒半年余。

眼睑红肿,曾按过敏性皮炎治疗未效。

流眼泪遇风加重,常感冒,口苦,喜冷饮,胃部有热感,纳差,大便粘腻,小便可,梦多,受凉则右后背酸痛,浑身疼,稍活动则短气,手脚发凉。

舌淡红苔白,脉滑。

病机:湿热阻于中焦方药: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厚朴9g 陈皮9g 苍术15g法半夏9g 黄连9g 黄芩9g干姜5g 荆芥9g 防风12g火麻仁15g 炒当归 15g知母9g 雷公藤9g二诊:诸症均减,刻诊:口干,胸部有热感,尤其午休后,口咽部发热而渴,喜冷饮,小便正常,大便溏,日一次,脱发明显,心烦郁闷,纳一般,时有恶心,月经期腰痛,眠可,梦多,偶有咳嗽,舌淡红,苔白稍厚,脉弦滑。

病机:郁热扰胸,寒热错杂于中焦方药:半夏泻心汤合栀子豉汤炒栀子9g 淡豆豉15g黄连6g黄芩9g 姜半夏9g干姜8g蒲公英12g 香附12g 山慈菇9g三诊:皮疹未再犯。

口渴、口干而苦、喜冷饮、胃部有热感等均减轻,但食后觉胀,纳差,大便粘腻,一日一次,饮水不解,心胸烦闷偶发,眠可,梦多。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三)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三)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三)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主审:曲夷★ 编辑:孙立佳4 半夏泻心汤之用从舍性取用法认识半夏泻心汤 , 就会从辨证用药思维角度开拓此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有如下体会。

4.1 治疗胃脘痞满胀痛, 用理气药不效 , 当用姜连辛开苦降法胀满病, 用理气药 , 属常法。

然而临床有时运用理气药 , 疗效并不理想, 而改用辛开苦降法 , 则往往取意外之效。

如某女, 以胃脘撑胀就诊,(患有胃窦炎病史), 前医屡用理气消胀药不效, 据苔腻改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法。

二诊他医因患者性情急躁复改予疏肝理气法。

三诊患者称初诊之药尚好, 二诊之药无效。

复又处以半夏泻心汤而获愈。

4.2 半夏泻心汤之用, 不可限于治痞, 更不可限于寒热错杂虽然仲景原文以心下痛与不痛作为鉴别结胸与痞的指征, 但临证当灵活应用。

“痞”虽为辨证论治之要点, 但临床不必局限于“ 痞” , 胃脘的胀、满、闷、痛、嘈杂等 , 都可用半夏泻心汤。

关键在于辨准病机, 而病机之辨, 也不必仅着眼于“寒热错杂” ,而应重在“气滞湿阻” , 重在“苔腻”之辨。

只要抓住脾胃呆滞、湿浊中阻的基本病机, 就可用半夏泻心汤。

4.3 当注意半夏泻心汤的活用由于痞证病机有偏热、偏寒、胃热脾寒及非热非寒几种不同情况, 所以半夏泻心汤的寒热药之用, 当灵活加减。

首先应仔细体会仲景原方原量之旨义, 即为什么要多用一味寒性药, 多用一两寒性药? 此与湿浊中阻、郁久化热密切相关, 故痞证最多湿热 , 原方属常法之治。

当病机偏寒或胃热脾寒时, 则应适当调节黄芩、黄连与干姜的比例, 否则易生变故。

如某男, 患胃脘痞满(胃肠炎病史), 予半夏泻心汤, 其中黄连、黄芩、干姜分别用 9 g , 药后胃脘痞满稍轻 , 但却增腹泻 , 日 2 ~3 次。

知凉药过重 , 遂去黄芩, 三诊非但痞满消失 ,腹泻亦愈。

胃肠炎而属胃热脾寒的情况, 有时脾寒并无表象 , 而一旦寒药过重 , 即出现虚寒便溏之征 ,医者尤当注意。

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

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

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1方剂溯源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

”2理论依据食管克罗恩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病,因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临床上较为难治,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改变等消化道症状,由于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西医药治疗也缺乏明确有效的方药,因此,开辟中医药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王晞星老师认为,脾胃病虚实寒热之证,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

脾运化,胃受纳。

脾病常虚,胃病常实。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阳明胃腑主降浊,推送糟粕下行外出,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与邪结,临床以实证、热证多见。

症见身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或痞满燥实等阳明腑证,以及不时卧,喘呼等。

太阴脾脏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湿胜则脾阳受伤,故病多虚证、寒证。

症见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以及倦怠乏力或畏寒肢冷等。

脾胃为病,虚实寒热失常,是出现关联病变的基础,故以虚实寒热并见,而脾虚寒热错杂则为痰病的主要病机。

半夏泻心汤原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以调虚实,由半夏、干姜、炙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和大枣7味药物组成。

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止呕为君。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清泻里热以和阳,共为臣药。

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防止半夏、干姜辛热伤阴,黄芩、黄连苦寒伤阳,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

全方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功效。

半夏泻心汤临床浅析

半夏泻心汤临床浅析

半夏泻心汤临床浅析编者按: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之颇为得意之方,为后世诸多医家临床借鉴之方剂,它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之功效,为后世众多疑难杂病的治愈开辟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罗宽医师凭借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浅谈了自己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小编整理如下: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今天不详细谈痞证的成因和转归。

只是主要谈半夏泻心汤的个人应用体会等。

【《伤寒论》、《金贵要略》等古籍之认识】《伤寒论》149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唐·孙思邈亦在《备急千金要方》曰:“泻心汤治老小下利,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后世解释多认为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

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而具有和阴阳、复升降、调虚实之功,属于和解之剂。

方中的关键点也在干姜和黄连等寒热药的配合、配比运用。

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罗宽医师对本方有自己的看法。

【本方运用有以下要点】1.升清降浊黄元御前辈多认为凡病多是中气自病。

己土主升而戊土主降,为三焦阴阳水火气机运转的枢纽。

脾胃升降失常或要考虑是少阳的枢机失常引邪入太阴;或是太阴脾湿无力运化,影响三焦水火气机的正常枢转。

2.寒温并调本方为寒热并调之剂。

往往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影响到中焦,造成中焦寒热错杂互结的病机,气机的升降失常,临床以痞满、呕逆、下利等为表现,舌苔多是黄或白、舌红或淡、脉数或缓等,当据具体情况而定。

3.攻补兼施姜、夏、芩、连等辛开苦降,消痞气,调寒热。

参草姜坐镇顾护中焦,运化于中,揆理阴阳。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辛开苦降,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肠疾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

胃脘位于中焦,乃脾胃升降之枢纽,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为升降,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若脾胃升降失常,食积化热或外邪乘虚而入,中焦气机阻滞不畅,出现心下痞满或痞痛。

治疗方面,单用寒凉则犯虚之戒,只用辛热则邪气更实。

治疗基本方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12g,人参、黄芩、干姜、炙甘草各9g,黄连6g,大枣5枚。

恶心、呕吐加竹茹10g、橘皮10g;气滞腹胀加厚朴15g、枳实10g;反酸明显加乌贼骨12g、瓦楞子15g,水煎服,每日一剂,4周为一个疗程。

例一:吕某,男,42岁,2009年10月20日就诊。

主诉上腹部胀满不适一月余,诉一月前饮啤酒后受凉,自觉胃脘部有物堵塞,时有嘈杂,嗳气口苦,恶心,不思食,大便不爽,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

胃镜示:慢性胃炎、胃下垂。

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

药用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炙甘草6g、吴茱萸3g、乌贼骨15g、厚朴15g、佛手10g、青陈皮各10g,6剂后脘胀、嗳气大减,思食,守上方加人参10g,续服6剂,脘胀嗳气消失。

按:此患者实属中医“痞满”范畴,本例患者由于饮酒后受凉,导致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发为心下痞满,是以用半夏、干姜开痞散寒燥湿,黄芩、黄连清热泻火,佛手、青陈皮疏肝行气,乌贼骨制酸护膜,吴茱萸与方中黄连合左金丸泄肝和胃泻火,众药合用使气机调畅,湿热得解,痞满自消而诸症得除。

2、清肝和胃,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ulcerDU)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

《内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肝胃不和之病,其因有二,一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本经自病。

一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食积气滞,郁而化热。

临床可伴胁痛、口苦、烧心等,治宜清泻肝火、燥湿健脾。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

张磊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总结张磊是一位中医师,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他熟练运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一系列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借助张磊的经验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运用进行探讨。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半夏、生姜、黄连、干姜等药物组成。

这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焦湿热症候群,包括胸腹胀满、嗳气、呕吐、恶心等症状。

张磊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还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

首先,张磊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

他认为中医治疗必须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程变化,因此在运用半夏泻心汤之前,他会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以确保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张磊强调了对疾病机理的深入探究。

他认为只有了解了疾病的发生机制,才能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法。

对于中焦湿热症候群,张磊发现在半夏泻心汤中的药物配伍中,半夏能泻心火,生姜能行气止呕,黄连能燥湿败火,干姜能暖中行气,这种配伍使得半夏泻心汤能够综合调整中焦湿热症候的病机,达到治疗的效果。

再次,张磊强调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他指出,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药物的调整。

例如,在某些患者出现心动过速、心悸等症状时,他会适当加入丹参、麦冬等药物,以平衡心气。

他还会注意到患者的肝胆功能,若有损伤,可能会适当减少黄连的用量。

这种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使得半夏泻心汤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此外,张磊还总结了一些常见的并用药物以及禁忌症。

他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丹参、麦冬等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作用,增强疗效。

但是,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使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此外,孕妇和儿童也应慎重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张磊充分发挥了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他的经验总结可以为其他中医师提供借鉴,同时也提醒患者在使用中药时要找到合适的医生进行指导。

通过合理运用中药,特别是像半夏泻心汤这样的经典方剂,我们可以更好地治疗一系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张磊的临床经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半夏泻心汤在调整中焦湿热症候的病机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临床常用方剂,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常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效果较好。

临证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若遇到伴有胃部症状,辨证属寒热错杂时,配合应用此方,也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吴崑《医方考》卷一载:“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具有平调寒热、散结消痞之效,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临床应用时以上腹部不适,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便稀,舌淡红苔黄或黄腻为辨证要点。

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为:清半夏12g,干姜6g,黄芩片12g,黄连片6g,党参片6g,大枣4枚,炙甘草6g。

每日1剂,浸泡半小时,水煎两次,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随症加减:①慢性咽炎,可加半夏厚朴汤;②胃食管反流病或反流食管炎者,可加旋覆代赭汤;③慢性胆囊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④慢性胃炎,胀满明显者,加徐景藩国医大师经验“杏蔻橘桔”四味药;位置固定、疼痛明显属瘀血者,加金铃子散或百合乌药散或醋延胡索、白芷或失笑散等;若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至10g,另可加吴茱萸、细辛、花椒等;热重者,加大黄芩至15g,黄连10g;湿重者,加茵陈蒿、石菖蒲、佩兰、广藿香、茯苓等;胆逆犯胃,胃脘满闷嘈杂,恶心吐苦水,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加减;胃灼热、吐酸水者,加乌贝散等;⑤反流性胃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等;⑥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或胃癌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术、败酱草、薏苡仁等;⑦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稀者,可加参苓白术散;肠鸣有寒者,加理中汤;腹痛便稀,泄后痛减者,可加痛泻要方;肾阳不足者,可加四神丸等。

何庆勇: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有5点技巧

何庆勇: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有5点技巧

何庆勇: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有5点技巧
何庆勇教授认为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有5点技巧,主要包括:
一是重视方证辨证,凡是见到胃脘胀满,肠鸣下利,呕吐或呃逆,舌淡,苔薄黄而腻,脉缓滑的患者,不拘泥于西医的诊断,均可使用;
二是遵循经方比例即清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大枣:黄连等于3:3:3:3:3:3:1;
三是注重类方思想加减和古法加减,可仿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之意加减,亦可参照《备急千金要方》方后注进行加减;
四是临床上兼见其他症状可酌情合用旋覆代赭汤、小陷胸汤等,以扩大临床治疗范围;
五是注重煎服法,强调去滓再煎,大枣要擘开,日三服。

因为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中焦脾胃病证,故何庆勇教授亦十分重视病后调养,包括定时饮食,不可过饱或过饥,忌辛辣刺激食物等,每每反复叮嘱病人注意。

按语:
半夏泻心汤是临床最常用的经方之一,应用范围很广,此方的方证多有论述,而参考其他古方进行加减并尊崇原方煎煮方法,何庆勇主任的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古真思考:古人所制半夏泻心汤的核心病机是什么?临床所见的这种半夏泻心汤证的发病规律是如何的?如果同样的半夏泻心汤证,不用此方,后世经典方中有哪些与此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张半夏泻心汤,这些病不再棘手

一张半夏泻心汤,这些病不再棘手

一张半夏泻心汤,这些病不再棘手王振亮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证遵循“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守仲景方”的原则,师古不泥古,辨证严谨,用药精微,对于运用经方化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自己独特的治疗特色。

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治证为中焦阳虚,热结于内,寒热互结中焦。

小师妹今天整理王振亮老师临床使用半夏泻心汤医案,尝试梳理分析其处方的精妙之处,并分享给大家,供广大中医师临床参考。

半 / 夏 / 泄 / 心 / 汤Banxia Xiexin Decoction半夏泻心汤始载于《伤寒论》主治:①小柴胡汤证因误下伤中形成的痞证。

②少阳证误用攻下,伤及中气,少阳之邪内犯肠胃,导致寒热互结,阻于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

③中气受损,升降失常,故上则呕逆不止,下则肠鸣下利。

01. 系统性红斑狼疮案患者:女,46岁初诊:2014年4月10日诉: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1年余,西药治疗乏效。

刻下:面部虚浮而有烘热感,两颧部红斑,胃脘胀满,畏凉食,纳后更甚,体倦乏力,两腿无力,按之凹陷,纳眠差,小便泡沫多,大便基本正常。

舌淡红,苔白稍黄而厚,脉滑稍数。

24h尿蛋白定量5100mg辨证:中虚湿热阻滞,中焦斡旋失职治法:寒温并用,和胃消痞方药:清半夏9g黄连9g黄芩9g党参10g干姜8g炙甘草6g半边莲15g鬼箭羽15g泽泻10g雷公藤9g山慈菇9g砂仁10g水煎服,15剂,每日1剂二诊:诉胃脘胀满减轻大半,纳食较前佳,腿肿减轻,面部烘热也有缓解。

效不更法,原方去砂仁、泽泻,加益母草30g,怀牛膝30g,15剂。

三诊:诉症状逐渐减轻,胃部和腿肿症状消失,面部红斑已不明显,化验24h尿蛋白定量950mg,嘱其减少激素用量。

后坚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4月余,症状基本消失,24h尿蛋白定量为213mg。

随访未复发。

按:系统性红斑狼疮虽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依据其皮疹特征称之为“蝴蝶丹”“阴阳毒”。

此案乃中虚水湿下注,湿热毒气上泛所致。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摘要:一、半夏泻心汤简介二、半夏泻心汤适应症三、半夏泻心汤医案解析四、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五、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正文: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一种重要方剂,主要由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药材组成。

本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和肠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医案来分析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半夏泻心汤简介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具有辛开散结、降逆止呕的作用;黄芩、黄连苦寒,与人参、炙甘草、大枣等甘温药并用,具有寒温并用、调和肠胃的作用。

全方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之功。

二、半夏泻心汤适应症1.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等胃肠道症状;2.胸闷、心烦、失眠等心系症状;3.咳嗽、喘息等肺系症状;4.头痛、眩晕等头部症状;5.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症状。

三、半夏泻心汤医案解析患者,男,35岁,因饮食不慎导致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等症状。

就诊时,患者面色晄白,苔白腻,脉弦滑。

根据症状和舌脉辨证,患者属于寒热错杂证,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服药3剂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续调理1周,症状消失。

四、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1.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等;2.心血管疾病:如胸膜炎、心悸、失眠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4.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眩晕、癫痫等;5.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五、半夏泻心汤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孕妇如有需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服药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3.半夏泻心汤含有半夏等刺激性药材,如有过敏史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4.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通过对半夏泻心汤的简介、适应症、医案解析、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的阐述,旨在为广大患者和中医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在使用半夏泻心汤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体会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体会

2020年8月第10卷第15期·中医研究·《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体会岳太绘贵州省大方县中医医院,贵州大方 551600[摘要] 本研究通过病案举例方式,总结《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血管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慢性结膜炎、顽固性口腔溃疡、磨牙症、心肌梗死、慢性胃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溃疡、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肠炎、顽固性便秘、原发性不孕症、小儿精神发育迟滞等多种疑难杂症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加减;疑难杂症;体会[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0)15-71-08Experience on modified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Treatise onFebrile Diseases on incurable diseasesYUE TaihuiDafang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zhou, Dafang 5516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incurable diseases with modified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rough cases reports. These diseases include refractory insomnia, vascular neuropathic headache, neurological tinnitus, chronic conjunctivitis, refractory oral ulcer, bruxism,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ronic gastritis, pyloric obstruction, duodenal ulcer, obstructive jaundice, decompensated cirrhosis, chronic enteritis, refractory constipation, primary infertility, mental retardation in children and many other diseases.[Key words] Modified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curable diseases; Experience[基金项目] 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腹泻。

这个方子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创制的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

下面我将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女,35岁,主因情绪不稳、易怒,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频繁,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经过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李某,男,42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情绪得到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个临床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腹泻方面的应用。

这些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在调理情绪、缓解腹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情绪相关的腹泻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经方该这么用】半夏泻心汤临床实战经验总结

【经方该这么用】半夏泻心汤临床实战经验总结

【经方该这么用】半夏泻心汤临床实战经验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半夏半升(15g) 黄连一两(5g) 黄芩三两(15g) 干姜三两(15g) 甘草三两(15g) 人参三两(15g) 大枣十二枚(20g)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张仲景用于治疗一种叫“心下痞”的疾病。

所谓“痞”,《伤寒论》的解释是心下“满而不痛”“按之濡”,现在的理解是上腹部不适,但按压后并不是硬满如石,也不是腹满如覆瓦,相反很软。

半夏泻心汤除治疗心下痞以外,还能治疗恶心呕吐、肠鸣等症,《金匮要略》有“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的记载。

临床可见,患者见食欲不振,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消化液返流。

肠鸣的同时,往往伴有腹泻。

半夏泻心汤有黄连、黄芩,以药测证,本方证当有心烦不安等精神症状,如睡眠障碍,或烦躁不安,或心悸、胸闷等。

半夏泻心汤证如下: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2.恶心、呕吐、腹泻、腹鸣等胃肠道症状;3.烦躁,内热感,多梦或失眠;4.舌苔薄腻或黄腻。

临床上,第1项与第2、4项是易见证,而第3项有的患者不明显或不以此为主诉,可以问一下其睡眠情况及精神状态。

笔者经验,一般有胃肠疾患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这句话:“胃不和则卧不安。

”特别是半夏泻心汤证的患者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所以,笔者对于有心下痞、呕吐、腹泻、舌苔黄腻的失眠或神经症的患者常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效果非常好。

从临床应用来看,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有报道急性胃肠炎、慢性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症、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酒醉、口腔黏膜溃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眠、梅核气、妊娠恶阻等疾病中均有用本方取效的。

寒证与热证并存互见,是本方证的基本特点。

其临床表现很难用单纯的热证或寒证来解释。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1临床应用解析一、“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沿革“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5半夏(洗,味辛平)半升,黄芩(味苦寒)、干姜(味辛热)、人参(味甘温)各三两,黄连(味苦寒)一两,大枣(擘,味温甘)十二枚,甘草(炙,味甘平)三两。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半夏泻心汤”的处方药物基原考证(一)半夏文献记载有旱半夏、水半夏两种。

旱半夏(即半夏)别名三叶半夏、水玉、地文、三步跳、麻芋果等。

水半夏别名戟叶半夏、土半夏、田三七、疯狗薯等,又称“犁头尖”。

《神农本草经》6卷一载:“一名地文,一名水玉。

生川谷。

”《证类本草》7卷第十载:“一名守田,一名地文,一名水玉,一名示姑。

”《吴普本草·草木类》8载:“一名和姑。

”因此,根据记载可以确认古时使用的半夏为旱半夏,即2022年版《中国药典》所载的半夏。

它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e(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

主要产于陕西、山东、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安徽等地。

(二)黄芩从《本草经集注》9到《本草图经》10的记载表明,药用黄芩品种变化不大,基本是唇形科Scutellaria之属。

结合《证类本草》所绘的“耀州黄芩”“潞州黄芩”药图,大致可以认为,今用正品Scutellariabaicalensis,一直是药用主流品种。

从历代的本草著作中可见,正品黄芩与2022年版《中國药典》所收载的相符,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

周正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科疑难病症举隅

周正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内科疑难病症举隅

1 5 . 8 m m o l / L , 血常规、 肝 肾功 能、 血脂、 电解 质 正 常, 血 沉
7 8 m m / h , 糖 化 血红 蛋 白 l 1 . 6 / d L 。腹部 彩 超 提 示 : 胆 囊 积 液伴
多, 可从 中医 整 体 观 念 着 手 , 分 析 其 体 质 状 况 和患 病 之先 后 主次 以及 局部 症 状 与基 础 疾 病之 相 关 性 ,
脑梗死、 脑萎缩。( 3 ) 高血 压 病 。 ( 4 ) 糖尿 病。( 5 ) 胆 囊 炎伴 胆 囊 积 液 。入 院后 给 予 盐 酸 苯 海 索 片 4 m g 、 硫 必利片 0 . 2 、 卡 马西平片 0 . 1 , T i d ; 阿斯 匹林 0 . 1 、 维 生素 E 0 . 1 , Q d ; 皮 下 注射
第3 2 卷第 1 0 期

确l 扫中 1 鳕 } 忐
V o 1 . 3 2 N o . 1 0
1 1 6・
2 0 1 6年 l 0月
HU N A N J O U R N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O c t 2 0 1 6
为 阴虚风 动 、 痰 热 内盛 之 征 。方 中鸡 子 黄 、 阿 胶 滋 阴养液熄 风 为君药 , 寓“ 久旱 逢 甘露 ” 之意 ; 龟 甲、 鳖 甲滋 阴潜 阳为 臣 , 意“ 釜底抽薪 ” 之 旨, 生地黄 、 麦 冬、 白芍 、 枸 杞 子 滋 阴柔 肝 息 风 为佐 ; 怀牛膝 、 牡 蛎
审 因论 治 , 丝丝 人扣 , 可 收奇功 。
参 考 文献
[ 1 ] 贾建平 .神 经病学 ( 6版 ) [ M]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0 8 :

肠胃名方半夏泻心汤,你用了没效果?这5个问题弄清楚了吗?

肠胃名方半夏泻心汤,你用了没效果?这5个问题弄清楚了吗?

肠胃名方半夏泻心汤,你用了没效果?这5个问题弄清楚了吗?半夏泻心汤被誉为“胃肠天下第一方”,使用频率非常高。

但是为什么你用了没效果?因为你没有弄清楚这5个问题。

1、适用半夏泻心汤的人群体质特征是什么?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

唇舌红是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而且体质状态好的人群。

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黄,有时可能是白腻的。

即使是白腻,但是他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黄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

痞而利是指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

常溃疡是指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

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

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

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

易烦躁是指这类人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

而且,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

2、如果说其他三个特征都有,舌质红,舌苔腻,常溃疡,易烦躁,但不是“痞而利”,而是胃不舒服,比如说反酸、打嗝等也是属于消化道的症状,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也可以用半夏泻心汤?这种情况有很多可能性。

一种是也可以用。

第二种是可能还要考虑其他的方证。

第三种就是合用其他方剂尤其柴胡剂的可能性较高,比如说合用四逆散。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他体格非常壮实,做腹诊时,胁下比较紧,腹部比较充实,这个时候用大柴胡汤加黄连的应用概率比较高。

3、应用半夏泻心汤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者禁忌的地方?第一点,刚才说了适合半夏泻心汤的人体质状态好,舌唇红,那么一个老头老太,神情枯萎,心肺功能都不好,嘴唇都是发淡的,病人一来,你就把这个方子排除掉了,就会考虑其他的方子,比如说四逆散的加味方,柴胡桂枝汤等等。

第二点是关于痞而利,就是说如果病人大便干结,那么就要考虑是否适用半夏泻心汤,当然也有可能仍然适用半夏泻心汤,但一定要加减,比如合三黄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其应用的思路与方法

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其应用的思路与方法

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其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半夏泻心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心下满而不痛的重要代表方,根据方药组成又是辨治心下满痛的重要基础方,即运用半夏泻心汤既能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心下满而不痛”,又能辨治慢性红斑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之心下满痛,还可辨治胃气上逆脾气下陷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等。

怎样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探索及应用半夏泻心汤辨治基本病证及扩大运用?怎样才能学好用活半夏泻心汤辨治诸多复杂夹杂的病证?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病体会,认为合理运用半夏泻心汤合方常常能取得预期最佳治疗效果。

试将肤浅认识略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合方思路1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病证相兼病人既有急、慢性脾胃疾病,又有急、慢性肝病,根据病变证机及病证表现仅治脾胃疾病或肝病都有其局限性,对此只有相互兼治才是最佳选择。

(1)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寒证相兼病变及症状表现如胁痛、头痛、泛酸、喜温怕冷、舌质淡、苔薄白。

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寒证。

可选用吴茱萸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药用:吴茱萸24g,生姜18g,人参9g,大枣12 枚,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甘草9g,黄连3g。

方以吴茱萸汤温肝散寒;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2)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湿热证相兼病变及症状表现如胁痛,头痛、口苦、身黄、舌质红、苔黄、脉沉。

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湿热证。

可选用栀子柏皮汤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药用:栀子 15g,炙甘草 9g,黄柏 6g,人参9g,大枣 12 枚,半夏 12g,黄芩 9g,干姜 9g,黄连 3g。

方以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以半夏泻心汤益气清热散寒。

(3)脾胃寒热夹杂证与肝气郁滞证相兼病变及症状表现如胁胀、胸闷、情绪低落、舌质淡红、苔薄、脉沉或弦。

对此既要治脾胃寒热夹杂证又要治肝气郁滞证。

可选用四逆散与半夏泻心汤合方。

药用:柴胡 12g,枳实 12g,白芍12g,人参 9g,大枣 12 枚,半夏 12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9g,黄连3g。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_姜建国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_姜建国

[收稿日期]2005-01-25[作者简介]姜建国(1953)),男,山东荣成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5伤寒论6辨证思维研究。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应用姜建国1,倪方利2(1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1中原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1)[摘要]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的分析,认为此证的病机非传统的寒热错杂(互结),而是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认为此方干姜与黄芩、黄连的配伍非热以祛寒、寒以清热,而是辛开苦降、舍性取用。

半夏泻心汤证临床可见偏于湿热、偏于寒湿、胃热脾寒及非寒非热四种情况。

人参、大枣、甘草的意义在于以补为消。

[关键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舍性取用[中图分类号]R2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358X (2005)10-0583-03治疗脾胃病,笔者最常用半夏泻心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将其称之为/脾胃三方0。

三方分别针对脾胃病最常见的三种病机:脾胃湿热,肝胃(脾)不和,脾虚气滞。

半夏泻心汤虽属传世名方、常用之方,但对其方证病机及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此略述己见,以求正于同道。

1 原文旨义分析5伤寒论6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0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0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0。

结合5金匮要略6/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0,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

仲景鲜论舌苔,结合临床经验,/苔腻0(无论厚薄、白黄)当为半夏泻心汤证重要的临床指征。

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

胡希恕先生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胡希恕先生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胡希恕先生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胡老讲过,“泻”者有疏导向下之意,并非下法之“泻”,因痞证由误下而来,不能复用下法。

“心”者为心口,指胃脘部位,西医称上腹部,并非指心脏器官。

“心下”是指病情反应的病位,居半表半里,而并非病变发生的部位。

《伤寒论》149条论述本方的成因是:伤寒表不解,已五、六日,邪传少阳,因误下产生三种不同的变证。

其一,柴胡证仍在,复与小柴胡汤;其二,成为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其三,此为痞证,当用半夏泻心汤。

三证为何相提并论?意在辨其病位。

柴胡证,邪犯少阳,病位主要在胸胁,可涉及心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结胸证,痰水实结,病位主要在心下,可波及胸胁,以满而硬痛为主;本证为痞,寒热阻结,病位主要在胃肠,心下痞满而不痛,并有呕、利,不能再用柴胡剂,应选用本方。

本方证因误下或误治而来,损伤中阳胃气,外邪乘虚而入,脾胃不和,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寒热互结,发为病证,影响消化吸收之功能。

主证:恶心,呕吐,上腹部满闷不适,但按之无抵抗,肠鸣,腹泻或大便稀。

兼证:口干,口苦,口中异味,胃胀满或轻度胀痛,胃中气多打嗝,大便黏,马桶水冲不净,或完谷不化,尿黄沫大气味大,人倦疲乏,而黄无华,消瘦或虚浮,双目干涩,眠差梦多,腰酸腿软,性功能减退,舌胖厚或有齿痕,质淡,苔白腻厚或兼黄,脉或虚或实。

临床观察泻心汤证的来源,除由误治而来以外,还有四种情况:其一,脾胃虚弱,食、湿、肉停滞,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其二,脾胃尚健,但饮食酒肉无度,终日饱食而不运动,久而久之发为本证;其三,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消化道功能减退,以致产生本证;其四,老年病或慢性病,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病、癌症病人手术化疗后,常常出现本方证的各种症候。

老师带教,独具匠心,炉火纯青,专用经方,善用合方,但不加减,目的示人以规矩。

辨方证时要抓主证,仔细分析兼证,并谓:只要在寒、热、虚、实的辨证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疗效,从而达到一方治多病,异病同治之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脉证治理法 方药一线相贯
②分析问题应克服线性思维
用寒(芩连)一定是治热 孤立的看问题
用热(干姜)一定是治寒 (思维的简单化)
中医学的组方配伍有一种特殊方法 —— 舍性(寒热温 凉)取用法
舍性取用
干姜—辛以开之(兼以祛痰) 辛开苦降 芩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泻心消痞
提示在理气消痞常规治法外的另一种消痞的治疗用药思路。
兼水气重(肠鸣)
——加生姜(生姜泻心汤)
兼胃虚重(利频)
——重甘草(甘草泻心汤)
[析疑]
1、寒热互结说(病机)分析
黄连—清热 传统观点:
干姜—祛寒
推理 寒热互结(线性思维)①寒热如同水火,何以互结?—不合逻辑 存在问题:
②临床证候表现,何以证明?—缺乏实证
论证:
①认识问题应 着眼于痞与泻心
证候—痞 治法—泻心消痞 方剂—泻心汤 药物—干姜、芩连
小柴胡汤
枢机之地 补中健脾
正邪分争
扶正 以达邪
提示:凡中焦之病与少阳之病,不论虚 实如何,均应重视补中健脾之法的运用, 其真实的意义在于:扶正以祛邪。即通过 扶正法以达到祛邪之目的。
2、和剂的归类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目前对于“和”法 的内涵和外延尚不确定,古今说法比较杂乱。首先应 该肯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治法的 基本内容,其中汗、下、和三法,就《伤寒论》而言, 分别代表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的治法,就此而 论,“和”法的要领应该是局限而明确的。太阳病为 表,当汗之,即“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阳明病为 里,当下之,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唯有少阳 ,位 于半表半里,有枢机特性,汗下均不可,只有“和” 之。所以,“和”法应是相对汗法与下法而言的。只 有柴胡汤的少阳病之治才可称为“和”法。推而广之, 厥阴主阴阳转换之枢,也有枢机的特性,故除柴胡汤 外,疏达厥阴肝气之方,如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 肝散之治称为“和”法亦可说得通。
虚性胀满 脾虚气滞 塞因塞用 消补兼施(补而不滞,消不伤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 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
[难点] 1、寒热互结问题 2、和剂归类问题
[释义]
主症
心下痞硬
呕吐 下利 嗳气 苔腻
(病机) 胃气呆滞 湿浊中阻 升降失常
④ 当注重舌苔的辨证,不论黄白厚薄,一般苔腻。 病例:老年妇女失眠。先安神,后祛痰,后解郁,均不效 ,后泻心(开宣气机,胃气调和)取效。
⑤半夏泻心汤参草枣补益药的意义 半夏泻心汤 补中健脾
运化湿浊 泻心 畅达气机 消痞
参枣草
黄连汤
升降气机
补中健脾
消除寒格
交通上下
旋覆代赭汤
运化痰湿 和胃 补中健脾 舒畅气机 降逆
但是后世医家扩大了“和”法的涵义,特别对 寒热不和证之治及营卫不和证之治,均称为“和”, 这就值得讨论了。比如寒热不和就是寒热错杂证, 既是寒热错杂证,所谓的“调和”寒热,实质就是 “温”、“清”并用,是通过温法和清法而达到调 “和”寒热的,所以仍属“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范畴。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 芩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均属于此。
对半夏泻心汤证的认识,就是由于方中有干姜 与芩连寒热药并用,就认为其病机为“寒热”夹杂; 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痞”证,就认为其病机为寒 热“互结”;又由于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不和,就 认为其治当属“和”法,于是将此方列入“调和脾 胃”之方。其实,半夏泻心汤功用是“泻心消痞”, 当属“消”法的范畴。
无限扩大“和”法的内涵与外延,其结果是把 “和”的概念也模糊了。从大处言,凡病均是不和, 如阴阳不和、气血不和、脏腑不和、表里不和,当 然也包括寒热不知、营卫不和等,如此说来,所有 治法均是调“和”。换言之,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 法无一不体现“和”法,既然所有治法都是“和”, 那么“和”法何在?所以,我们以为八法中的“和” 法,只是针对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为病特殊情况而设 的一种治法,而半夏泻心汤则自然不当原和法之治。
加代赭石 加桂枝
加参术
旋覆代赭汤(噫气不除) 黄连汤(上热下寒) 连理汤(中虚寒热)
[临床应用]
①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肠炎、 胰腺炎、慢迁肝、胆囊炎、食道炎、慢性肠炎 痢疾等。
②老年妇女失眠案
(安神
痰热
解郁
和胃)
[释义]
病证 病机 治法 配伍 应用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③舍性取用法在仲景组方中的例证
阴黄方 茵陈术附汤 茵陈 利湿退黄
温下方 平喘方
大黄附子汤 大黄 苦泄通便 舍性取用 麻杏甘石汤 麻黄 宣肺平喘
丹波元坚就提出方药有“性”“用”之别。 “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 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 实相错;寒温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 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行者,一取其性,一 取其用,性用适用,自成一种方剂。”
①胃脘痞闷、胀痛,理气药不效,则当用姜连辛开苦降法。 病例:王姓,胃脘胀(胃炎)。先辛开苦降有效,后疏肝理气
不效,又辛开苦降治愈。
②病因有情志刺激的因素,则用柴胡疏肝散,若苔腻 当合半夏泻心汤。
③临床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加减寒热药物及酌用药 量。
病例:刘姓,胃脘痞满(胃肠炎)。先过用寒凉(芩连 量大)加重,后据舌苔(白),调整寒热药物比例取效。
半夏泻心汤的疑难问题与临床
[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 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 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
丹波元坚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 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取 性,而大黄取用之意。”
④半夏泻心汤临床运用
临床两种情况:
A.寒热不偏 (偏热者多)
偏热 偏寒
苔黄口苦 苔白怕冷
原方原量 酌减芩连
B.胃热脾寒 (寒热错杂)
临床三种体 会:
胃热 脾寒
苔黄口苦吞酸 腹痛下利怕凉
芩连 干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