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https://img.taocdn.com/s3/m/a0099a0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6.png)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对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因此,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络文化话语权的价值意义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络文化话语权的价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生活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互联网日益成为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想方式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改变。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CNNIC CNNIC)发布的《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38.3%。
其中,网民中学生。
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30.2%30.2%,,2020——2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持续走高,从2007年的4 8.3%8.3%逐步上升到逐步上升到2010年的72.9%72.9%,大专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保持在93%93%以上,以上,2010年为98.5%98.5%,,2011年为96.1%96.1%,已经基本饱和。
可见,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已经基本饱和。
可见,大学生是网民中规模巨大的群体,同样也是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亚群体,已然成为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锋争夺的重要对象。
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其价值日益凸显,意义重大。
显,意义重大。
第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络文化话语权,是维护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巩固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才能保证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提升高校德育话语权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f68b1a55270722182ef704.png)
德育话语权是指德育主体凭借德育话语 这一中介有意识 地
对对方 产生的有效影 响。 l J 德育话 语权是 高校德 育工作 者的灵 魂, 德 育作为一种应用 话语展 现说 服力 的实践 活动 , 其话语 权
理, 防止不良信息通过校 园网络 、 手机等途径进行传播和蔓延。 优化 资源 要 防止 两 种错 误 的观 念 和倾 向。一是 放任 “ 开
放”, 将 会造成学 生价值离 散化 、 追求功利化 、 交往利益化 、 消 费时髦化 、 闲暇娱乐化 、 人际冲突化 、 婚恋扭 曲化 、 心理 问题危
首要环节是 拓展边界。 新媒体打破了信 息 传播的时空限制,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 的需求 , 但 新媒体领域充斥着 众多西方低
俗文化 和不 良信息 , 而相应 的网络德育资源建 设和整合严重滞
后, 导 致大学生 生活方式 正在 走向消极 。 大学 生学 业生活方 式
机化等危 害。 二是严管封 锁。 党的十八大报告 明确指出 “ 加强和
关键词 : 新媒 体 ; 德 育; 话语权
作 者简介 : 雷利娟 ( 1 9 8 1 一) , 女, 湖 南蓝 山人 , 上 海立达职 业技 术 学院学生处 处长助理 , 研 究实习员。( 上海 2 0 1 6 0 9 ) 肖君政 ( 1 9 8 2 一 ) , 男, 湖南永州人 , 上海金 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讲师。( 上海 2 0 1 2 0 9 ) 基金项 目: 本 文,  ̄ - . 2 0 1 2 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 究课 题 ( 课题编号: 2 0 1 2 一 D一 0 7 3 ) 的部分研 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https://img.taocdn.com/s3/m/348ac9cf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6.png)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汇报人:日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途径目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践案例•总结与展望目录0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述定义与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通过话语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引导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建构的权力。
特点具有意识形态性、价值导向性、传播广泛性等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要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通过掌握话语权,可以引导社会舆论,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和侵蚀。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播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文化,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使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行为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评价。
引导社会舆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行使,可以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塑造价值观念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强化受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高国家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强化意识形态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0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话语内容。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并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生活。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对话,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增强国际话语权话语内容的创新从官话、套话向平易近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变,增强话语的亲和力。
转变语言表达方式拓展话语传播渠道加强互动与反馈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扩大话语传播范围。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55783850e2524de4187e2b.png)
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现状分析摘要:随着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广泛普及,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话语权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话语权;现状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所承载的信息给人们的行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新媒体信息无时不刻渗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中。
大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不再局限在课堂和平时的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也不再是老师、同学、朋友、家长和亲人,而是能与各种职业、各种年龄段的人进行交往,这些陌生人的言语和行为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包括消极的方面。
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话语权的发展成效1.1大学生话语表达意识增强新媒体话语灵活、多样、新颖、俏皮的特征深受大学生的喜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同时也加剧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话语差异和冲突,容易形成话语鸿沟,教育者不得不转换话语方式,增强话语生气,实现与学生多方面的话语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内心的需求。
新媒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使得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的门槛变低,大学生只需要一部移动设备就能通过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自身的话语权。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激发了大学生内心的需求:表达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交友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意识。
1.2话语表达环境不断优化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渠道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交网络平台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多样,发展迅速的社交网络平台刷新了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大学生是新媒体技术的高频使用者。
在这些交互平台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发帖、发空间、发朋友圈、互粉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和方式,同样也为大学生的话语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话语平台,更加有利于大学生行使自身话语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常常存在于课堂中,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交流渠道比较单一。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16d3b5c77da26925c5b0d9.png)
容贯 穿干大 学生思 想 道德教 育体 系。 社 会 主义 核心价 值 体 系的基 本 内容包 括 :
马克思 主义 指导思 想 ,中 国特色社 会主 义共 同理想 ,以 爱 国主义为核 心的 民族 精 神 和 以 改革 创新 为 核心 的 时代 精 神 ,
1 、理 论基 础作用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的 大学 教 育体 制 发 生 了深 刻变 革 , 大学教育逐步 由精英 教育到大众化教 育、 由培养 急需人 才到提 升民 族素 质 ,在 各
会思想共识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 , 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力,对于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推进中 国特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具有重大而深
远 的 战 略 意 义 。高 等 学 校 要 落 实 和 实 施 这
一
三 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值 体 系指 导大学 思想 道德教育 的主 要途径
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是中国特 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过程中统揽全局的指 导思想 。大学教育作为继承人类文化 、传
会 矛盾 更趋 复 杂 ,各 种 腐 朽思 想 文化 、 价 值观 念 的侵 蚀 和影 响着 青 年大 学 生 ,
“ 养 什 么人 ,如何 培 养 人 ”成 为 大学 培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 核 心 问 题 。 为
社 会 主 义荣 辱 观 。 它 们 同时 又 是 大 学 生
需要 科学 的理 论指导 。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 值体系是在准确把握 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 意识 形态 本质 ,科学 分析 价值 取 向和道
思 想道 德教 育的重 要内 容。 马克思 主义 既是 社 会主 义核心 价值体 系的 灵魂 ,又 是 大学生 思想 道德 教 育的核心 ;中国特
教师话语权力的来源与表现
![教师话语权力的来源与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ccc0325fab069dc51220184.png)
教师话语权力的来源与表现摘要:教师话语权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言语能力,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
本文通过对教师话语权力的社会学解读,揭示了制度的赋予性、知识的专断性和个体的经验性三个来源,分析了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话语权力表现为教育性话语权和教学话语权两种形式,总结了教师话语权力的关系构成及双重属性。
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教师话语权力关系的理论探索以及教师话语权力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话语权力;社会学;分析;社会学视角下的话语权力研究依据三个条件:谁在说话、说话者所在地点、谁赋予说话者权力。
在学校这一场域,行使话语权力的主体是教师,话语实践的直接对象是学生。
吴康宁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指出,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其"基本特征是社会规范性' .这种规范性"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教师对学生施加这种影响受制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权威,这种权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的话语权力。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话语权力的界定、来源以及表现,对教师话语权力的理论探究和教师话语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话语权力和教师话语权力英文"话语";由discourse翻译而来。
discourse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 和词根course"线路、行走";两部分组成,意思是指对事物演绎、推理和叙述的过程。
中国大陆,discourse通常被译为"话语";, 港台和其他华语刊物上,则译成"述说、叙述、说法";等。
英文"权力";是power, 源自拉丁文potero, 意为"能够";.权力在汉语字典上被定义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依据权利使用角度分析:首先,权力是一种能力,权力主体有资格行使这种权力;其次,权力作为一种影响力或控制力,带有强制性,可以让他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三,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4aeef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b.png)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引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涉及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权的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的概念与重要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
一、话语权的概念与重要性1. 话语权的概念话语权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环境中,以合法、自由的方式参与或发表意见的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体现为学生能够自主表达、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包括对自身的观点、价值观以及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2. 话语权的重要性话语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话语权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他们才能激发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其次,话语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参与讨论和表达意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进而指导其行为。
最后,话语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讨论,从而促进团队合作、平等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融。
二、存在问题分析1. 话语权受限的情况目前,在一些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存在受限的情况。
一方面,某些学校倾向于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充当被动接受者的角色,缺乏话语权。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造成话语权的限制。
2. 目标与实际存在的落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与道德价值观。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教育者将教育作为灌输的过程,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的尊重。
这造成了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落差,影响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1. 建立多元化的课堂环境教育者应该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多元化观点的课堂氛围。
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存在和成长背景,允许他们发表个人观点。
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析
![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1c14f3910ef12d2af9e7a9.png)
表 现 出 自己声称 的各 种 能力 , 而且 还 需 要在 互 动 的 某一 瞬间 表现 出这 种 能 力 。在 班 会 课 正式 搬 上 前
台之前 , 多次的演练和彩排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
过程 中 , 班 主任 和 主持 人 就会 介 入 进 来 , “ 共谋” 和
“ 协定 ” 班 会 课 的方 方 面 面 。“ 预审 ” 的时候 , 学 生
的话语 构 成 必 须 受 制 于教 师 的判 断 定 位 , 只 有 如 此, 才 能获 取 “ 发言 ” 的资 格 , 才 能 与 教 师 的 言说 相
互协 调构 成统 一 的话语 空 间。
( 二) 为什 么是你 —— 话语 主体 地位 不平 衡 在一 堂完整 的班 会课 中 , 话语 的言说 主体包 括 教师 和学 生两 大主体 。如 果把 班会 课 看 成一 出戏 , 那 么 自然 少 不 了表 演 策 划 人 、 主持人 、 表演 者、 观 众, 只有他 们 之间 相互配合 、 通 力合作 , 才能 完 成一 场 表演 。 由于班 级 场 域 内个 体 所 占有 的 社会 资 本 不同 , 处 于话 语高 位 的教师 和处 于话 语 低 位 的学 生 占据着不 同的位置 和 角色 , 话语 的生产 会 按 照一 定
校教师 。
4 7
制下 , 学生 在课 堂场 域 中是 沉 默 的。 班 会课 本应 是一 个教 师 引导 、 学 生 为主 体 的师 生互动 的过 程 , 但是 , 中 国文 化 传 统 “ 师本位 ” “ 知 识 本位 ” 的教 育 理 念 和 “ 官本位” 的 管 理 思 想 造 就 了教师 在课 堂上 的话 语 霸权 , 使 得 学 生在 课 堂上 缺
三社会传统文化观念在我国的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的道德传统明人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古代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等人的个性独立和人格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人们把单方面的服从作为人生伦理道德的一条重要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浅论](https://img.taocdn.com/s3/m/8355c27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3.png)
作者: 叶德明[1]
作者机构: [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530021
出版物刊名: 教育评论
页码: 71-75页
主题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道德修养;高等教育
摘要: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离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的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
为此,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ef20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f.png)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而话语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含义、特点、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掌握的话语权力和语言资源,以及通过话语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塑造价值观的权威性。
它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目标。
导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它旨在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实践。
交互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单向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其中,教育者的言语和行为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而受教育者的反馈也将对教育者产生反作用。
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它还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受教育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拓展教育内容。
为了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需要传统的政治、道德等领域,还应该拓展到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亲身体验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
发挥网络作用。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信息传播工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传播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展网络课堂等,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e5b8bd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4.png)
成才之路【德育与成才研究】话语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视点内的创新,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症结。
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语境变革为背景,使用多学科交叉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转换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新媒体传播研究。
国外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如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莱·舍基认为“自媒体”时代用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改变了原先的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湿关系链”。
二是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等来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
目前传播学界有社会科学研究、批判研究与诠释式研究三种主流研究范式。
三是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等。
近几年,国内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社会性传播、传播制度等主题。
(2)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开始思考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工作,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手段。
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学者们大致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新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1)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9d8944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5.png)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当代挑战与机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与发展趋势•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0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背景与意义0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当今社会的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在不断演变,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
0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历程、特点、功能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演变规律和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概述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传递、沟通、共享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意义和影响的直接表现形式。
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动作、姿态、表情等)构成,其中语言符号是主要载体,非语言符号起到辅助和强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定义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鲜明的教育性质,旨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价值,引导受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要点一要点二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常代表着一定的权威或权力,如政府、学校、组织等,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系统性和连贯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要点三信息传递功能01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要工具,能够将教育内容、意义和影响传递给受众。
引导功能02通过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引导受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实现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e1d34c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0.png)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能够有效掌握和运用言论、信息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和机会。
话语权是一种权力,它决定了个人或团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拥有话语权可以使人们更加自由地利用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产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和积极思考的效果。
话语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三个基本功能:引导、约束和启迪。
首先,话语权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合理和有效的话语可以让人们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引导人们更好地遵守法律和规则,以及行使权利和义务。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话语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以及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和地位等。
其次,话语权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话语权被滥用或被控制,它可能会对个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政治宣传中依赖“洗脑”手段强行转移人们的观点和态度。
话语权约束功能意味着它应该坚持客观、理性、公正、负责的原则,合理地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言论行为。
最后,话语权可以启迪人们的自我思考和创新意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扮演着一种教育方式的角色,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知识,激发人们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给他们带来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言论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已经变得更加容易。
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泛滥、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和信息纷争的挑战。
因此,拥有一个正确、有效和负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发展道路的正确和个人的自由自主都至关重要。
要想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
制度是话语权的保障,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可以有效地维护人们的获得信息和发声权利。
例如,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在新闻媒体、社交网络等多个平台上提供质量高、多样性的信息服务;修订信息发布规则,限制和规范虚假信息和恶意言论的传播;建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和法律法规,保护受害者的权利和利益。
德育教学中的学生话语权
![德育教学中的学生话语权](https://img.taocdn.com/s3/m/c70bc43d83c4bb4cf7ecd1b6.png)
德育教学中的学生话语权[摘要]长期以来,德育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们在德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对此则往往采取不合作、甚至于抵触的态度,使德育教学陷入被动。
文章提出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热情,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德育教学;话语权;双向互动;引导;启发式美国作家艾尔.A.J说过:“道德不可能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上,即使这种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道德离不开教育,但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收到成效。
毋庸讳言,学校德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纯粹的课程形态灌输给学生的。
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几乎就是德育教学的全部手段。
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俨然就是一个权威,一个说教者。
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对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
至于学生们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教,他们能不能够忍受这样的灌输方式,教师们很少过问,很少考虑,有的干脆就置之不理。
学生们成了被漠视的群体,在德育课上,在教师面前,他们没有话语权。
这就难怪学生们对德育课消极冷漠,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对德育课采取抵触的态度。
我们忽视的是如何去挖掘德育课的感染力,提高它的时效性。
所谓“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在这里其实就是一种无效的耕耘,也不可能有什么收获。
要改变德育教学的这一被动状况,进行德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事在必行。
不管是什么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尽可能避免家长似的教学作风,给予学生们充分的话语权。
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做相应的调整,收起说教的面孔,放下权威的架子,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地展露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见解,提出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就意味着教师应把学生看做一个平等对话的主体,尊重学生们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价值。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6345638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7.png)
第2期2024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 2024[收稿日期]2024-01-02[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036);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提升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SJYB1305)。
[作者简介]张军(1978-),女,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张 军1,2(1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2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摘 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主体,面临着“说什么”和“如何说”的关键问题。
该问题不但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效,更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
话语能力的提升与否不仅涉及教师能否进行合乎语义的规范表达,而且还要看教师是否对自身的话语有批判意识、能否看到话语背后的权力等社会因素。
教师话语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下3个基本维度:权力保障是话语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知识生成是话语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话语表述是话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话语能力;教师;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2-0113-08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2 017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四个自信”,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的话语质量直接影响着育人实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面临着“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明确提出,“关键在思政课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e2151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e.png)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其研究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均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研究现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涵盖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有效路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特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理论创新,也注重实践应用。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至于发展趋势,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被更多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和社会规范,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还能够促进人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
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把握时代,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93410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b.png)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1. 引言1.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性格、思想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行为规范的建立阶段,他们的一切行为和思维习惯都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关心集体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
思想品德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1.2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新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乎离不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时间长、内容杂,难以控制。
这种影响使得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到新媒体的误导和扭曲,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形态塑造的作用日益强大。
通过网络、平台、游戏等方式,新媒体可以灌输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引导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
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监督,小学生可能未能正确辨别是非,导致其思想受到片面、极端甚至极端化的影响。
小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容易受虚假信息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新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负面新闻,小学生缺乏辨别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容易被误导和影响,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这些负面影响又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对其积极思想品德的培养构成障碍。
2. 正文2.1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受到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探微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26bdfa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5.png)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探微【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
首先介绍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了话语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随后分析了话语权建构的路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最后总结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策略。
通过本文的讨论,可以更好地认识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影响,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影响因素、策略、重要性、探讨、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多元化、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需求,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有效传播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误导性信息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
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建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成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建构路径,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有助于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策略和方法。
论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探讨
![论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0ed4ace227916888586d709.png)
论德育的功能和价值探讨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改革开放 30 年来,国内德育理论界对德育功能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探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对于什么是德育的功能,曾经有很多概念上的混乱。
很多人认为德育功能即德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等等;也有人将德育功能与德育的客观效果或发挥出来的能量等等相混同。
20 世纪 90 年代初,德育理论界对德育功能问题进行过一次热烈的讨论。
自 1992 年起,鲁洁教授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多角度地阐述了德育功能。
如:1992 年《教育研究》第 8 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 年《教育研究》第 5 期的《试论德育功能观的转变》,1994 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 2 期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1994 年《教育研究》第 6 期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等。
她认为,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方面,除了我们过去强调的政治功能外,德育还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在其个体性功能方面,除了一般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外,还具有享用性功能。
[1] 而刘尧同志认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和个体享用性功能的提法“不确切、不科学”。
[1] 檀传宝博士从“关于道德、德育功能概念理解的出发点”等方面对刘尧的观点提出疑义, [2] 鲁洁教授也发表了《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一文,对德育的享用功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同时回答刘尧同志的“商榷”[3] 。
李道仁教授则对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提出了四点看法,他认为鲁洁教授忽略了德育的根本功能,把德育功能与个体品德功能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与德育内容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的性质搞乱了。
这些争论使得人们对德育功能概念以及德育功能种类的认识不断深化。
一、德育功能的概念厘定及其意义对德育功能概念的理解影响对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正确地理解德育功能有助于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也有助于理解德育概念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大学教育 2009年第1期收稿日期:2008-09-22作者简介:陈飞(1968-),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南宁,530021。
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陈 飞摘 要:话语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和一种生存方式,当下的道德教育话语权陷入远生活世界、话语霸权泛化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集体失语等困境,其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知识中心论影响以及教育者个体意识的丧失,受教育者权利意识的淡薄,要实现主体间性、平等对话、教育内容走向生活世界和建构道德教育话语新体系,达到话语权共享,从而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关键词:话语;话语权;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82-05一、话语权和道德教育话语权话语是社会交往的通常情景中的言论,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0[1],它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决定因素,也包含着那些了解世界的人的权力关系网络。
话语以一定的条件和程序规范人们的交流方式,规范人们知的内容和知的手段,/话语存在于任何的理解活动和解释活动之中0。
[2]一旦话语以文字和行为的、共同的和强迫的形式出现,话语就会进入人的躯体,扎根于人的意志。
话语有自身的规则,维特根斯坦把这种规则称为语言游戏。
福柯则赋予话语以一种新的意义,在他看来,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和文本,而是一种具有历史、社会和制度独特的陈述、术语、范畴和信仰之结构;话语系统涉及一系列边界,它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塑造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3]福柯认为话语的立场是意义,而对意义的阐释牵涉到冲突和权力,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
这种隐藏于制度、知识、理性中的权力,福柯称之为话语权力。
道德教育是一种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活动,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说事,达到教育目的,提升教育效果的特性。
因此,道德教育同样拥有自己的话语,而道德教育的话语权主要是指道德教育者的话语权力,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
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制度赋予了教育者将社会性实体转化为受教育者意识乃至人格的权力,将社会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需要,外在的道德修养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内在品格并使之成为其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话语权是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中获取的。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德教育的话语权表现为制度性话语权、感召性话语权和个体性话语权。
[4]首先,道德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必须的活动,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道德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实现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教育者被社会赋予了教书育人的职责,被教育制度赋予了规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
在社会学视角下,学校是正式组织,学校受社会委托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规范性的世界,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性未成熟的群体,他们的社会阅历浅,缺乏经验,辨别是非和自制能力比较差,而自我意识又较强,学生的这些特点都需要教师的教育和规范。
因此,教育者就有了规范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第一,不仅传授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要将社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灌输给年轻一82陈飞: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代并且使其内化为应然;第二,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规范,体现国家意志,传达国家对教育的要求;第三,在学生的行为方面,学生只有遵守校纪、班规,教育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正确的行为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所以说,道德教育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拥有的一种权力。
此外,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怎样把课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内化于学生,把课程中的主流价值转化为学生认可的价值,要经过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实践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对课程进行再阐释和再创造。
教育者对文本的再造不仅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主流思想,而且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论的提升,还要有生活性的还原。
所以,教育者具有对课程阐释的话语权。
其次,道德教育具有感召话语权。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消失0。
[5]这一内在的精神力量就是教育者的感召话语权。
教师的这种话语权体现在教学中,能将自身的知识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不断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
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自己的风格、实践智慧、人格魅力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僵化的知识灵活化,使学生的人格受到熏陶,精神得到陶冶。
最后,教育者的个体是以现实的人存在于具体的社会中,并在丰富的教育情景中发生行为,扮演角色,教育者作为社会个体具有主体性,有/我0的空间和作为本真的/我0的话语权,在教育的世界里有发言权,使教育因/我0而存在、/我0的言说而存在,以/我0的方式证实/我性0的存在。
正如巴赫金所说:我以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方式参与存在,我在唯一的存在中占据着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而惟有承认我从自己唯一的位置走出而独一无二地参与存在,才能有产生行为的真正中心。
[6]二、道德教育话语权面临的困境当下道德教育实效性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道德教育话语权的视角来审视,在道德教育话语权的行使中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现状,它是道德教育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道德教育话语远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0这一概念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是针对科学世界而言的,指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它涵盖了人和世界的各种实践关系,是人存在的境域和交往的依托。
哈贝马斯进一步解释了/生活世界0,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指围绕文化价值子系统与人的意义理解、交互主体性相关联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与人的目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世界与价值世界。
[7]道德教育话语疏离生活世界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德教育只注重方向性、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缺乏与时俱进的品格,超越现实,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道德教育话语一贯树立高大完美、无可挑剔的榜样形象,少数先进优秀分子的高标准力求普遍化为全体民众的行为准则,脱离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二是道德教育话语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过度封闭化倾向,对社会生活进行随意切割和剪裁遮蔽了社会生活的本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现实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从,从而引发对道德教育话语的质疑。
总之,道德教育话语与生活世界的疏离,是对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世界的冷漠,使学校的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离,学校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话题缺乏有效介入,受教育者学习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知识外在于受教育者个体,不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受教育者陷入了一方面面对课程文本无言可说,另一方面面对有话可言的现实却又无处可发的/失语0困境。
(二)道德教育话语权演变为话语霸权,话语霸权泛化福柯研究发现,话语、权力与霸权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话语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权力的强横干预,往往变成强加于事物的暴力,这时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0。
[8]它已经异化为权力挤压、争夺和占有的功利性工具,发挥着支配、操纵和控制作用,话语成了暴力象征的符号,话语霸权由此产生,它是多种话语共存状态下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一种强势语言,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专制与暴力。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教育者凭借对知识的优先占有而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导权、道德83陈飞:道德教育话语权探析教育文本的解释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体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宰和支配地位,牢牢地控制和操纵受教育者的话语和思维。
道德教育的话语霸权随处可见,例如,对文本解释过度,使得师生之间/公共话语空间0扭曲为教育者一家之言的场所,课堂教学异化为教育者的独白和自言自语的活动,成了一言堂和独角戏。
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着成人的知识与价值观,不允许受教育者发表任何意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完全丧失了话语权,成为教育者话语权范围下的附属物。
/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一个人被突然推入一出正在开演的戏剧之中,而他的任务被限定为只能沿着别人的话语随声附和0。
[9]教育场所成为了/话语世界殖民地0。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出现集体失语状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识域的缺乏,即共同话语的缺失,这种缺失,在教育操作层面有多种现象,其中受教育者对这类话语兴趣不大、冷漠、以至抵触,教育者的无奈,甚至对自身职业价值的怀疑。
这种集体失语的现状可从两方面看:第一,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者话语权虚化。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形同虚设,他们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只能做政府与社会的发言器、代言人,往往用极其刻板、封闭的教学方式仅仅向受教育者传授别人准备好的知识,用严厉、高压的手段控制着受教育者的言行,完全成为受教育者心目中的/他者0而非可以交心的朋友,从而消解了受教育者的表达欲望与探索批判精神。
教育者的话语依附着行政的强势话语体系,成了行政话语运用和实现的工具,教育者的言说必须围绕制度性话语,他们的声音被纳入了行政的/话语场0内,代言人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必须努力去追随行政话语,将自己的话语自觉地隐藏或限制在制度许可的界限内。
教育者只能在仔细地揣摩行政话语的意图后发出与自己的生活世界隔离的话语,从而陷入失语的境地,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他者0,使自己由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在场者0变成/缺席者0。
教育者的话语权在这样的场域中被虚化乃至消解。
第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受教育者话语权弱化。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正当话语权得不到保障,被无情地边缘化。
在课堂上表达权被随意中止,话语空间受到特定的话语情境,特定的话语内容,特定的话语方式的限制,因此,受教育者欲说不能的尴尬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受教育者最终处于失语和缺席状态。
[10]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陷入了/无我0言说的境地。
三、道德话语权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一)工具理性挤压交往理性,造成理性结构失衡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核心概念。
哈贝马斯冲破了韦伯主客二元对立意识哲学研究理性的局限,引入交往概念,实现了从主体中心向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交往行为是主体间遵循有效的规范,通过语言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