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1]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认知行为理论
错误信念)。(Ellis, 1979)
三、反应性制约
是最早出现的行为理论,也称为经典制约或刺激—反 应理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S--R
巴甫洛夫关于狗的经典实验:
反应性制约关注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条件作用就 是这样一个行为习得的过程,即在行为与刺激之间建 立不同牢固程度的联系的过程。 行为改变或行为塑造就运用了这个原理。
20世纪70年代,行为治疗作为一个重要力量进入社 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4.甘布里尔(Gambrill)辨识了不同的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学聚焦于改变偶发事件和行为; 激进行为主义将思想和感觉视为行为的缘由,可 以改变思想和行为; 认知行为治疗则是聚焦于改变伴随行为的想法和
感觉的一套治疗程序;
贝克认为,抑郁源于抑郁者的负面思维,其认 没有足够支持性证据, 知错误包括: 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聚焦于情境中的细节或从细 (1)专断的推论; (2)选择性抽象;
夸大或贬低一事件的重要性, (3)过分概括化; 构成扭曲。 将事情揽向自身,即 (4)夸大或贬低; 便毫无相关。 节概念化整体。 从孤立事件得出普遍结论
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 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 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 二者相互依存,影 响生产效率的提高 “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 “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 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视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204–20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4存在焦虑的研究述评陈 坚 王东宇(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州 350007)摘 要 存在焦虑是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文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焦虑理论主要包括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及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等等。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量法,但尚不成熟。
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与同一性地位的关系,与焦虑、抑郁的关系等等。
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概念研究的丰富、研究对象的拓宽及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
关键词 存在焦虑;焦虑本体论;心理健康 分类号 R395; B84-0661 引言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焦虑本体论的一种定义(车文博,2003)。
众所周知,人类对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焦虑下过定义。
但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19世纪初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先驱克尔凯郭尔提出的焦虑理论。
他从本体论角度认识焦虑,认为焦虑是“人面临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心理体验”(克尔凯郭尔,1844/2005);二是弗洛伊德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提出的焦虑理论,包括“第一焦虑理论”和“第二焦虑理论”,即受压抑的力比多是焦虑的原因或自我是焦虑的原因。
这两种焦虑理论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者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研究奠定了基础,导致了霍妮、沙利文等人焦虑观的出现;前者则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这种焦虑理论认为,焦虑是具有“本体论”性质,是人的本体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对于这类焦虑,美国首届“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席布根塔尔首次以“存在焦虑”予以定义,即“存在焦虑”是由人的生存境况决定的,它产生在人的本体论的被给予性(指人最根本的生活状况和条件)基础之上,是人在面对自身与世界的被给予性及其间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的主观状态(杨鑫辉,2000)。
考试焦虑的理论综述
关于小学生考试焦虑的文献综述一、引言现代社会最困扰人类的两大情绪,一是抑郁,一是焦虑。
早在哲学思辩时期,克尔凯郭尔(Kierkegard)就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最早的焦虑观。
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1894年,弗洛依德(Freud)发表了一篇论文,主张从神经衰弱症里分出一个特殊的综合症一焦虑神经症,这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大规模研究焦虑的开端,对它研究得较为深入、较为系统的莫过于精神分析学派。
而其他学派如现象学、行为主义及认知学派的心理学家也对焦虑作了各富特色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从哲学思辩、纯学术性向实证研究过渡。
近年来,对焦虑的研究已分化到许多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
有的心理学家把影响个体行为的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空、黑暗、寂静、医院手术等引起的恐惧和耽心,一种是智能检查、入学考试及其他资格考试等引起的焦虑不安。
前者称作一般性焦虑,后者称“测验焦虑”(testanxiety)或“考试焦虑”(exaoinationanx1ety)。
随着现代社会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导致的对各种考试手段的重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的增多,考试焦虑已成为学习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焦虑研究中最为活跃并取得较大进展的方面。
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考试焦虑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问过长,不仅会成为影响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势必造成身心方面的问题或障碍。
它不仅影响生理系统的正常功能,而且危及个体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它既可能是一种暂时性情绪状态,也可能持续发展而演变为焦虑性神经症甚至焦虑性人格,从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开展对考试焦虑的研究和指导,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它不仅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智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1、关于考试焦虑的理论考试焦虑的研究经历了兴起、发展、成熟等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和理论特色。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45)
C P C循环(C P C c y c l e):“详察(circumspection)-预断(preemption)-控制(control)循环”的简称。
个体遇到新情境时的行为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G.A.凯利提出。
他认为个体遇到新情境时,行为表现为三个(1)详察期,个体总是谨慎地尝试多种前提构念,提出各种命题构念,这些构念只是对情境的可能的解释。
(2)预断期,从上一阶段经过权衡的各种构念中选取可供决断的构念。
(3)控制期,在可供选择的构念中评价出最有效的构念并作出选择。
CPC循环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过程。
感觉圈(sensory circle):亦称“触觉圈”。
皮肤上两个触点被感知为一个的区域。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34年首次提出。
其大小随身体的不同部分而改变。
后发展为心理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假设和实验方法,即两点阈限问题。
人差方程(personal equation):亦称“个人方程”。
早期反应时研究中反映两个天文观察者个体差异的等式。
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
起因为179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马斯基林(N e v i l Maskelyne,1732—1811)发现在观察星辰经过天文望远镜的铜线时,他的助手金尼布鲁克(D.Kinnebrook)总比他记录的时间慢0.8秒。
当时认定助手不负责任,不称职,于是就把他解雇了。
20年后,此事通过《天文学报》公布于世。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1784—1846)通过反复研究,发现他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Argelander,1799—1875)之间观察同一天文现象的反应时之差是一个常数,即B-A=-1.222秒,A、B分别是两人的反应时。
从而确定人与人的时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此事为实验心理学中反应时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德国生理学家亥姆霍兹1855年提出的概念。
【焦虑的历史】 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
《【焦虑的历史】焦虑自评量表发展历史》摘要:通过罗洛・梅的研究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学术思想界,对于焦虑的研究有两条主要脉胳,一条是哲学、人文的研究脉胳,一条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脉络,相比哲学、人文领域对焦虑的研究,神经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对焦虑的研究历史较短,但也已经获得了不小的进展,”这种“警戒”不能被称为“焦虑”,因为利戴尔的实验证明,羊对危险情境的前瞻能力大概只有十分钟左右,狗大概有半小时左右三年前,我在国家图书馆第一次看到台湾出版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中译本时,真有如获至宝之感,翻看一下午之后,终于抵不住诱惑,忍痛花了一百多块将全书复印带回家,从此装订成两大本的《焦虑的意义》成为我案头的常备书。
然而原书是繁体竖排版,翻阅起来殊为不便。
后来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规模颇宏大的《罗洛・梅文集》,却独缺《焦虑的意义》,一直深有遗珠之憾。
近日,偶从网上发现这本书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台湾版权在内地出版,而且采用的同是朱侃如译本,于是立即购得一本,随手翻阅,感觉装帧与印刷均属上乘,注释也由尾注改为脚注,更便于阅读,唯一缺憾是字体太小,虽略省纸张,却费目力,不如台湾版字大疏朗看得悦心悦目。
罗洛・梅(Kollo May,1909-1994)早年家庭生活不幸,曾饱受父母争吵咆哮并最终离异之苦,也造就了他敏感、沉郁的精神气质。
他终身酷爱文学,在其著作中,古希腊悲剧、莎翁戏剧、欧美现当代小说、诗歌他总能信手拈来,这在心理学家中尚不多见。
他曾在青年时期感染过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他在卧榻三年之后,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逃过一劫。
但是切肤的病痛与死亡的威胁使他对人生与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切体验与感悟。
病愈之后他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哲学家保罗・蒂里希的悉心指导下,于1949年完成了其博士论文《焦虑的意义》,经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克尔凯郭尔 焦虑的概念 中文
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中文克尔凯郭尔:焦虑的概念一、引言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是19世纪丹麦哲学家和神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他对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阐释。
焦虑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基本情感,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研究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焦虑对人类存在的深远影响。
二、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1. 焦虑的本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情感。
它并非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和威胁,而是源自内心的矛盾和选择。
焦虑是对人的自由和责任的应答,是对无限选择的反映。
它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不确定和恐惧,也蕴含了可能性和自由。
2. 焦虑的来源克尔凯郭尔观察到,焦虑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困扰,更深层次的,它伴随着生命的存在,是人必然要面对的心理状态。
焦虑来自于人内心的选择、责任和无尽的选择可能性,是对生活和自我存在的质疑。
3. 焦虑的作用克尔凯郭尔认为,焦虑并非一种阻止行动的消极情感,恰恰相反,焦虑可以激发人们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它促使人们审视自己的存在,寻求真理和意义。
焦虑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成为超越自我的契机。
三、焦虑的现实意义1. 对个体的影响克尔凯郭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焦虑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焦虑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了解焦虑的本质和来源,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内心的挣扎,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对社会的启示焦虑不仅仅是个体心理状态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焦虑观,可以帮助我们审视社会对个体的压力和期待,调整对自由和责任的理解,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宽容和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克尔凯郭尔对焦虑的理解深刻而全面。
焦虑并非一种应避免的消极情感,而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焦虑,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内心的力量和勇气,审视自己的存在,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和智慧。
焦虑相关理论及焦虑应对
存在包括个人的生命和同生命有同等意义的价值 当自我力量对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会体验到焦虑。 观,当自我力量对威胁无力解除时就会体验到焦虑。 焦虑是对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2)焦虑是对迫在眉睫的非存在的威胁的一种体验。 是个体觉知到其存在将被毁损, 是个体觉知到其存在将被毁损,将失去自我和世 将变为虚无时的主观状态。 界,将变为虚无时的主观状态。 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映。 (3)焦虑是内部冲突的反映。是个体在实现自我的过 程中, 程中,在不同选择的权衡取舍中必然产生内部心理冲 是人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冲突。 突,是人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冲突。 梅从时代根源的角度, 罗洛 · 梅从时代根源的角度,认为以下几种原因导 致焦虑的产生:a.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基本价值观的丧失。 致焦虑的产生:a.基本价值观的丧失。主要是竟争的 对信念的价值观;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观; 价值观 ;对信念的价值观;价值感和尊严感的价值观; 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使人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 感而产生焦虑。 感而产生焦虑。
二、关于焦虑的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 弗洛伊德: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 提出了焦虑的信号说 焦虑的信号说。 上,提出了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 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 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能产生并感受焦虑,焦 虑是自我为影响快乐—痛苦机制而发出的一种信号。 虑是自我为影响快乐—痛苦机制而发出的一种信号。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受到压抑是焦虑产生的前提条件。 当不被接受的无意识想法要以意识方式表达出来 ,这 种情感就会导致含糊的焦虑感。 种情感就会导致含糊的焦虑感。 焦虑发展的两个阶段: 焦虑发展的两个阶段:原始焦虑阶段和后续焦虑阶 前者是“创始状态” 利比多大量涌现, 段。前者是“创始状态”,利比多大量涌现,要求 满足,但自我却相对弱小,无法进行识别, 满足,但自我却相对弱小,无法进行识别,没有足 够的防御机制来压抑这些本能, 够的防御机制来压抑这些本能,因而陷入被动无能 的境地,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和焦虑。 的境地,个体产生强烈的痛苦和焦虑。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
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1、“三反”一“强调”: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反对华生的S-R公式;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焦虑的相关理论
焦虑的相关理论(1)存在主义学派的观点史上最早的焦虑理论的创作者是克尔凯戈尔,他在他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认为焦虑是个体在面对很多选择时所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焦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当幼儿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们有的只是害怕的体验,而没有所谓的焦虑感,幼儿一旦有了自我意识,随之也就会有脱离亲人自己独立的意向,并还会选择自己的活动形式和方式,当成人满足不了自己的意愿时,焦虑慢慢的也就产生了。
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他的价值的一种基本反应,具有不确定性,会有无依无靠的感觉,但它与恐惧不同,焦虑既影响人的生理系统,也影响人的心理系统,焦虑有正常与病态之分,是依据人对焦虑所作出的反应来划分的,正常的焦虑指的是个体积极面对,并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消除焦虑的;而病态的焦虑指的是个体消极面对,躲避其对他的伤害。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自从心理学脱离哲学以来,弗洛伊德最初利用心理学对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被压抑的“力比多”是最终转化为焦虑的首要原因,所以说焦虑的本源是“本我”,婴儿的出生创伤是最原始的焦虑,并且,这种最初的情绪体验会长时间的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里,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个体若遇到类似的问题情境,而超出其控制,因而无法应对处理时,这种焦虑感就会从潜意识里复现处理,并随着幼儿的心理的发展,出现更多的焦虑形式和种类。
然而,霍妮不赞同弗洛伊德的对焦虑的成因的论说,对他的本能决定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对焦虑能产生影响的首要因素是社会环境,认为焦虑的成因可以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微观的个体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并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为儿童焦虑的重要形成原因,尤其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若想降低儿童的焦虑感,那么成人在面对儿童的需要时,一定要给予儿童大量的支持和适时的帮助来满足儿童的心里诉求,而如果父母未能这样做,反而打骂和虐待儿童的话,会使得儿童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价值,儿童对外界就不信任,进而也就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很长时间,那么儿童就会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和不良感觉,但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小无助,他们就会压抑这种敌意,进而产生焦虑。
考研英语二2014年text1解析
2014年考研英语二试卷的text1是备受关注的一道高频题目,本文将对该题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道题目。
一、文章概述1.1 文章标题:text11.2 文章内容概述:该文章主要讲述了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戈尔德斯坦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人类在面临压力时会感到害怕或焦虑。
二、文章结构分析2.1 段落结构分析1) 第一段:概述,介绍了戴维·戈尔德斯坦提出的新理论。
2) 第二段:阐述了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对于压力和焦虑的解释。
3) 第三段:介绍了新理论认为人类在面临压力时会感到害怕或焦虑的原因。
4) 第四段: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新理论的可行性。
2.2 逻辑结构分析该文章的逻辑结构清晰,先是介绍了传统心理学理论的解释,然后引入了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并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三、文章内容详解3.1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传统心理学理论认为,面对压力和焦虑时,人类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是因为人类对于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
3.2 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而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认为,人类面对压力时会感到害怕或焦虑,是因为人类会自我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产生焦虑和害怕的情绪。
3.3 实验证实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我们发现新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在面对压力时的情绪变化,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是可行的。
四、文章总结通过对2014年考研英语二text1题目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题目主要围绕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展开,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比较和实验证实,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题目。
以上是本文对2014年考研英语二text1题目的解析,希望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2014年考研英语二text1题目的继续解析:在2014年考研英语二text1题目中,戴维·戈尔德斯坦的新理论对人类在面对压力时产生害怕或焦虑的情绪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
有唤醒水平的增 高。 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不同的强度 和随时间的推移而 不断变化。 个体的心理状态 、 情绪变化与调整、 优异成绩 的取得都与运 动焦虑有关 . 而体育 比赛 的不确定性是运动焦虑产生 的根源 。
3 赛前竞赛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员感 到能胜任 比赛时 .他就会体验到一种最佳 的激活状态 。 该状态通常被称为 “ 流 畅状态” 。在这种状 态下 , 一切都显得 轻松 、 顺 利: 当运动员感到比赛缺乏挑战性时 。 就觉得 比 赛 不够刺激 , 导致激活 水平下降 : 当运动员觉得难 于完成 比赛任务时 , 就会激活过度 , 变得着 急和焦虑。 由此可见 , 当运 动员感到 自己的能力与 比赛任务不相适应 1 焦虑概念的界定 时. 就会产生赛前焦虑。 导致赛前焦虑产生 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 1 . 1 焦虑 3 . 1 运动员的个性 . 尤其是气质 焦 虑( x i e t y ) 是指 由于不能 达到 目标或不 能克服 障碍的威胁 . 致 巴甫洛夫指出 : “ 气质是每一个人 的最一般的特征 , 是他 的神经 系 使 自尊心和 自信心受挫 , 或使 失败感和 内疚感增 加 . 形成一种 紧张不 统最基本的特征。” 在同样情况下 . 有的人出现焦虑 , 其焦虑 的程度较 安并带有恐惧 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 、 忧虑 、 担心 、 不 安的感受以及 大 , 而有的人没有 焦虑 , 或焦虑 的程 度较小 。 这 主要与 与运动 员的个 自主神经 系统 的激活和唤醒 . 由于只有 体验到焦 虑状态的本人才能直 性 . 尤其是气质有 关 接描 述这种焦虑 的特点和强度 . 因此研 究者只能采用间接方式来评估 3 . 2 社会原因 焦虑状 态的现象学和生理学特征。库尔特赠戈尔德斯坦认为 . 焦虑是 运动心理研究 表明 . 目标将要达 到前一时刻遇 到的挫折 . 对人 的 有机体 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 的情绪状态 影响最大 : 其次是 在活动开始后很短 的时间遇到 的挫折 : 影响相对较 1 . 2 竞赛焦虑 小的是在中间遇到的挫折。 外在 因素引起的挫折往往使人们产 生恐惧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 E l 趋激烈 . 人们对 心理 素质训练 日益重视 . 或愤怒的情绪 . 而由 自 身 因素引起 的挫折则更多地使人 产生焦虑 。 对运 动员 临场心理状态 . 特别是对优秀运 动员竞 赛焦 虑水平的研究也 3 - 3 自然环境原因 日 益增加 。体育竞赛与生活中其他类 型的竞争有着 明显 不同的特点。 声音 、 光线和气 温等 自 然环境原因是通过对运动员 的生理 系统发 体育竞争常常是面对面的竞争 , 对手互相制约 , 结果 反馈迅速 . 规则清 生作用而影响其心理。 强烈噪音 、 太 阳的强烈光线会使人血压增 高、 心 晰, 判罚及 时, 运动员 同时承受高心理负荷和高生理负荷等 . 这些特点 跳加快腺分泌增 多 . 这些生理反应 又引起注意力难 以集中 、 情绪波动 使得 研究竞赛焦虑及其对 人的心理过程 、 行 为倾 向、 竞赛结果 的影响 明显 、 焦虑厌倦等。 成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 张力为( 2 0 0 1 ) 认为 : 竞赛焦 3 . 4 生 理 原 因 虑是对 当前 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 景所产生的担忧 . 它 当运动员身体 机能保持平衡 时. 其身心一般保 持 良好状态 . 但当 包含情绪体验 、 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 成分 。 平衡被打破 . 或有 机体 不得不用较大 的精力来维持 这种 平衡时 . 运动 员身心就会出现动荡 , 焦虑 的情绪较多 。如饮食不当 、 睡眠不足 、 疲劳 2 焦虑 的多维- 眭分析 过度 、 身体有疾病或运动损 伤等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 2 . 1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4 赛前焦虑对运动员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斯皮尔伯格( S p i e l b e r g e r ) 认为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 质焦虑 状 态焦虑一般指个人在 特定 的情境和特定 的时间所直接表现 出来的并 4 . i 赛前焦虑对运 动员成绩 的影 响 带有 明显 的外显行为 的焦虑情绪 . 是一种赛前竞赛 焦虑暂时波动的情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焦虑水平对运动成绩有直接影 响: 在 绪状态 。 焦虑状态有 明显的生理反应 , 如心率、 血压升高 、 呼吸表浅 、 口 训练和竞赛条件下 .中等焦虑水平对提高训练和竞赛成绩最有效 : 焦 于舌燥等 。 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性 方面表现 出的较为稳定 的人格特 虑水平过低 时. 由于有 机体的唤醒水平 低 . 缺乏足够 的生理和心理能 质, 是个 体的个性特征 . 特 质焦虑是个体 儿乎 在他们面临 的各种情 景 量去从事活动 , 所 以队员精神不振 , 注意力涣散 , 反应迟 钝 , 运动成绩 中都会表现出较高 的焦虑水 平 . 它具有动机 的作用 . 是后天 习得的行 差 ; 焦虑水平过高 . 则使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处于超 限抑制状态 , 容易导 为倾 向 , 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景中都 预先具 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 致注意范 围狭 窄 . 思维紊乱 , 信息加 工过程受阻 , 情 绪过度紧张 , 肌肉 映方式 和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 如果运动员有较高水平 的竞赛特质 僵硬 , 动作变形 , 失误增多 , 运动成绩下降 。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 高焦虑 焦虑 . 他在某一实际竞赛状态 做出反应时 . 就 有可能会有较 高水平的 只有 同高度能力相 结合 . 才能促进运 动成绩提高 : 而高焦虑与低能力 竞赛状态焦虑 或一般能力相结合 . 则往往会抑制运动成绩的提高。 总之 , 焦虑对 于运 2 . 2 运动焦虑的分类 动成绩的影响是一个非 常复杂 、 多种 因素综合作 。 马滕斯( M a r t e n s . ) 根据斯 皮尔伯 格( s p i e l b e r g e r ) 的焦虑分 类理论 把 4 . 2 对赛前焦虑的控制及解决 的方法 运动焦虑分 为运动特质焦虑和运动状态焦虑 . 并根据相互作用的理论 针对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原 因、赛前焦虑 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 解 把运 动焦虑视为运动特有的焦虑。 运动特质焦虑是把运动情景觉察为 决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方法应考虑运动员的 自身 因素 . 即主体 的 自 我 约 威胁 、 伴随着恐惧和紧 张感对 运动情景反应 的个性特征 . 即个 体在运 束与控制 。根据人体 和心理 的一个 重要 特征, 就是焦虑和放松两者不 动或训练 中对 当前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 的情 景产生的担忧倾向 可共存 的原理 . 当紧张 的身体得到松弛 , 焦虑 的情 绪和心理 状态也就 在心 理上体现为不安 、 忧虑 、 焦急 、 恐惧 的情 绪状态 , 在生理 上则伴随 随之消失。 ( 下转第 2 5 3页)
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症状困扰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发表时间:2017-12-13T14:30:21.3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9期作者:韩易霖[导读]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及时做好各种症状评估,并关注其心理状态,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减轻症状困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 300192摘要: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及焦虑、抑郁程度,并分析症状困扰、生活受干扰程度与焦虑、抑郁的相关关系,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症状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于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以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我院应用PEG-IFN治疗的84例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D Anderson症状调查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调查该群患者应用PEG-IFN期间的症状困扰和焦虑、抑郁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患者的症状困扰及生活受干扰评分为2.27 和2.67,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症状困扰和生活受干扰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症状困扰在应用PEG-IFN的慢乙肝患者中较为普遍,且症状困扰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在护理此类患者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轻症状困扰,同时应关注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况,指导合理的宣泄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乙肝;抗病毒;症状困扰;焦虑;抑郁据统计,目前我国乙肝感染者超过一亿三千万,他们成为肝硬化、肝癌的高危人群。
而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都把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作为治疗的长期目标。
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抗病毒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达到抑制病毒、阻止病毒复制、防止向肝纤维化和肝癌进展的效果。
PEG-IFN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且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然而它在改善疾病预后的同时由于副作用的存在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症状困扰,如乏力、食欲减退、脱发、关节疼痛、皮疹、体重减轻、情绪激动等等。
“焦虑理论”视角下的媒体人心理状况分析和优化从业环境思考
障。在这种从 业环境 下,许 多记者 的 自我认 知和 社会 认知发
其 实,在 “双心报告 ”出炉之前 ,从事舆论 监督报道 的媒
生很大 变化,甚至被戏称 为 “新 闻民工 ”。不少媒体 人也 因此 体人的焦虑感和挫 折感已经普遍存在 。
出现不同程度 的心理 问题 。本文试图应用美 国著名 心理学 家
紧盯前 沿 理论 透 析传 播 实践 ONGNAN CHUANBO 传媒研
焦 ‘‘ 虑理 论 "视 角下 的媒体 人 心理 状况 分 析 和优 化从 业环 境 思考
朱 美芳 (海峡 消费报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 :最近一两年来 ,不少从事舆论监督报道 的记者 都 50岁之间的媒体 人发生焦 虑、抑郁 的比例最高,达N53例。
境 的 一 些思考 。
压 力远 远大于媒体人 能够 得到 的各种 资源支撑时,媒体 人的
关键词 :监督报道 压力 焦虑来源 职业支持 焦虑就 产生了,特别是一 些中年媒体 人面临重新 选择就 业的
尴 尬局面。目前处在一线 从事 舆论监督报道 的媒体 人通常存
在 工作节奏 快、睡眠少、日常饮食不规律等 问题 。长 此以往 ,
其实 ,“报告 ”所 分析 的有关 媒体 人 焦虑 的内容并 不是
文章 不断被 刷屏 。这些 文章传 递 出部分 非时政 类传 统 纸媒 危 言 耸 听 ,在 普 遍 的 工作 压 力和 焦 虑 之 下,媒 体 人 的猝 死 、早
在媒体改革后 走向市 场中面 临的各种 困境 和压 力。在新媒体 逝 时 有 发 生 。百 度 搜 索 —下 “英 年 早 逝 的媒 体 人”,就 会 查 到
寻 求解 决 的 方 法 。
(京华时报 ,2012年 7月5日报道 )以该 事件 为代 表,近年来
存在主义之父:什么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存在即是焦虑!
存在主义之父:什么是焦虑产生的原因?存在即是焦虑!克尔凯戈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公认的鼻祖。
黑格尔逝世后,其空前庞大的哲学体系分崩离析,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戈尔功不可没。
1813年,克尔凯戈尔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富裕商人家庭。
他的父亲在前任妻子弥留之际与家中女仆生下了他,此后他的父亲一直深感罪孽深重。
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人由于担心受到上帝的惩罚而整日生活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
这场来自家庭的情绪瘟疫也影响了克尔凯戈尔的一生,他终身隐居,忧郁孤独。
然而这也促使他拥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
克尔凯戈尔最早提出“存在即是焦虑”是在《恐惧的概念》一书中。
他认为,焦虑是人在进行自由选择时,必然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处处面临选择,就像走一条新路一样,我们无法预见路的彼端究竟隐藏着何种危险,因而必然产生焦虑的体验。
焦虑产生的原因:关于焦虑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焦虑和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有关:“儿童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此对儿童来说只有害怕而无焦虑,一旦自我意识形成,儿童就会有独立的倾向以及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意愿,焦虑也就随之出现。
”在人的自我存在上,克尔凯戈尔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人的自我并不是意识和思维,而是内在性和激情,自我实际上是人的心理体验,是心境,是情绪、情感和意志。
当个人处于心理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热情、需要、情欲、模棱两可、暖昧不清、荒谬、动摇等的存在。
”他指出,人是介于无限、永恒、自由和有限、暂时、受限,人性和神性之间未完成了的东西,人是不确定的,处在不断的抉择和生成过程中。
人的存在是建立在矛盾之上,内在于人之存在的两极是不可调和的。
他认为,调和是一种幻象,处于调和状态之中就意味着终结,而存在则意味着生成。
在此基础之上,他把人的存在划分为三个阶段:唯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
处于唯美阶段的人像莫扎特歌剧和拜伦长诗中的唐·璜一样,沉湎于欲望的满足,一旦眼前的欲望得到满足了,就会寻找下一个目标。
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评析
1 主要贡献(1)奠定人本主义心理学整体论的理论基础整体论既是机体论心理学的方法论,又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内核。
戈尔德斯坦把机体看作是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整体,并认为有机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故坚持心理学的对象应该研究整个的人。
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抛弃分析综合法,采取整体分析法。
这就是说,在研究心理学问题时,首先必须对行动的有机体有一种整体的印象,然后再从事分离的观察,使所求得的材料校正和扩大第一次印象。
整体的或全局的印象产生一种研究假设的作用,这一种假设无疑能因特殊事实的发现而加以改进。
或者说,整体的印象提供一种容纳事实的框架,一种不太狭窄而足能容纳日益增多大量材料的框架。
戈尔德斯坦说:“我们不图只用砖上加砖来建筑有机体的结构,而力求发现实在的‘格式塔’,使某些现象可以成为能理解的。
……我们速写整个有机体的一幅草图,以便在遇到草图与实际经验不符时,激起进一步的问题和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一致认为,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等整体心理学一样,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化做出了贡献。
戈尔德斯坦对罗杰斯、罗洛·梅,特别是马斯洛都有很大影响。
马斯洛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纽约市就结识了戈尔德斯坦,多年以后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幸运事。
戈尔德斯坦告诉他,完形心理学的某些方面可以与心理动力学相结合。
马斯洛的整体动力学取向源自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整体论的、机能的、动力学的、目的性的,而不是原子论的、分类学的、静态的和机械的。
马斯洛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他在后期一部重要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的扉页上标明“献给戈尔德斯坦”。
(2)提供机体潜能的自我实现论的理论来源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不仅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还第一次从机体潜能发挥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首次是由戈尔德斯坦提出的。
它在机体动力学中居于核心地位。
意识形态、焦虑与主体建构——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
意识形态、焦虑与主体建构——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 王 甦在西方,焦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克尔凯廓尔开始将其作为一个“存在”的哲学命题探讨,海德格尔从本体论上予以传承和发展,弗洛伊德也在《焦虑的问题》中对其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
罗洛·梅用存在主义哲学重新阐释焦虑的概念,创建了现代人的焦虑理论。
他将焦虑定义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他视为存在的根本。
”[1]这种威胁不仅包括生理上的自我存在,也包括个人价值、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威胁,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死亡威胁和人的基本价值的威胁。
“因为死亡威胁着人的客观存在;而人的基本价值一旦受到威胁,人存在的意义也就受到了冲击。
”[2]卡伦霍妮认为导致人的内心冲突的社会文化基础是现存文化的矛盾,一是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们不断被激起的各种需要和人们在满足这些需要方面实际受到的挫折之间的矛盾;三是个人自由与实际所受的局限之间的矛盾。
这些文化困境使人陷入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霍妮将这些矛盾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后果称为基本焦虑,并将其描述为“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能为力、被抛弃、被威胁的感觉,一种仿佛置身在一个一心要对自己进行谩骂、欺骗、攻击、侮辱、背叛、嫉恨的世界中的感觉。
”[3]蒂利斯认为焦虑是没有明确对象的,它威胁到人生产的价值、意义、身份和权力位置等最根本、最内在的系统,“在这种状态中,一个存在者能意识到他可能有的非存在……用一种自相矛盾的话来说,焦虑的对象是对每一个对象的否定”。
[4]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焦虑反映的是由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在面临其他意识形态时,所产生的一种“威胁感、缺失感、幻灭感,亦或期待感”,即“主体的意识形态焦虑”。
[5]也就是个体认同的一种危机、缺失和不确定性。
处于焦虑中的主体必然会采取办法来对抗焦虑,卡伦霍妮提出了四种对抗方式,爱、顺从、权力和退缩。
通过对抗,必然会确立新的价值、观念、意义和权力关系,从而建构新的认同。
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
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马欣川(深圳市行政学院,深圳,518012)1 引言库尔特・戈尔德斯坦(Kurt G oldstein)是十九世纪一位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是自我实现论的首创者,早年他在德国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在哲学上主要继承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传统,并从脑外伤的研究中入手,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机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戈尔德斯坦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提出了独特的焦虑理论,焦虑理论是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
焦虑这个概念论述比较多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和霍妮。
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中。
因为无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身心才能恢复平衡。
但是如果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
焦虑理论(anxiety theory)在戈尔德斯坦机体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在对脑损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研究中,发现这类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也更经常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
戈尔德斯坦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研究,阐述了焦虑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了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探讨了正常人怎么通过自我与环境的适当联系来克服焦虑的方法。
戈尔德斯坦的焦虑理论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我们理解人类的焦虑有重要意义。
2 焦虑的实质戈尔德斯坦认为,焦虑(anxiety)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
如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紊乱等主观经验。
他说:“焦虑是相应于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危险时的主观状态,焦虑是威胁存在的主观体验。
”在每个人的正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有些外部的刺激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在人们的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变化,在生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吃不香、睡不好、坐卧不宁;在心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失调,认识能力严重混乱,以及情感和人格造成的扭曲等等。
【认识】从心理学角度认识焦虑障碍
【关键字】认识从心理学角度认识焦虑障碍学文教育提示: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任何复习考试的心态都很重要,要对自己有信心。
1、焦虑的心理原因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对焦虑的研究也最为系统深入。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科刘云云1.1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1939)先后提出过两种焦虑理论。
他的早期理论认为,焦虑是由被压抑的利比多(Libido)转化而来的,本我是焦虑的根源。
后来他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期焦虑理论。
这时他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认为焦虑是危险的信号,是自我(ego)的功能。
与此相对应弗洛伊德把焦虑也分为三种:①现实性焦虑;②神经症性焦虑;③道德性焦虑。
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合理的一面表现在:第一,他认识到内外安慰威胁自我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他已认识到焦虑的发生有认知的参与。
其不合理的一面表现在:第一,他始终认为焦虑是由本能过程决定的。
第二,他认为焦虑是由于机能组织受到威胁而产生的看法,并没有揭示出焦虑产生的真正本质。
1.2 霍妮的焦虑理论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批判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认为社会矛盾倾向是个体内心冲突的文化基础,也是个体产生焦虑的社会文化基础。
霍妮的焦虑理论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从社会文化当中探究焦虑的根源。
当然,霍妮的焦虑理论也有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社会文化因素对焦虑所起作用的认识是不彻底的。
第二,霍妮对焦虑的心理机制的认识有简单化的倾向。
1.3 沙利文的焦虑理论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yy Stack Sullivan,1892~949)从人际关系入手,阐述了产生焦虑的社会文化根源,既克服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又克服了霍妮将社会文化简单化的倾向。
沙利文认为焦虑的根源在于社会性安慰的威胁作用,影响到一个人的自尊、自信心时,就产生了焦虑。
人本主义
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体系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从总体上进行评价。
(戈尔德斯坦、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洛梅、布根塔尔)戈尔德斯坦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一、机体论心理学的实质与特点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属于整体轮心理学的范畴。
机体论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理论基础。
其主要特点:a、机体论把有机体看作一个有组织的系统。
b、强调正常人格的统一性、整合性、坚韧性、一致性。
c、认为个体的动机是由一个最高的驱力而不是多种驱力提供的。
d、不把个体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倾向把外部环境对正常发展的最初和直接影响降低到最小,强调促使有机体发展内在潜能。
e、经常利用完型心理学的原则,认为完型心理学过分关注有机体的独立功能,因而对理解整个有机体只提供了一个过分狭窄的基础。
f、机体论认为在研究方法上对一个做全面的研究比从许多个体中抽离一种独立的心里功能进行广泛的研究能了解到更多的东西。
二、机体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一)机体整体观基本观点:1、有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心与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心理学家与生理学家均应坚持机体论的整体观。
(二)机体动力观机体动力观是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的主体和核心内容。
戈尔德斯坦有两大主张:内在动力论与外部动力论。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戈尔德斯坦既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看作行为的唯一动力,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体机体反射论,主张从内外两个方面观察有机体行为的原因,提出他构建的机体动力观,即均等原则、自我实现、有机体与环境协调一致。
二、简要评价(一)主要贡献1、奠定人本主义心理学整体论的理论基础2、提供机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论来源(二)主要局限1、具有机体决定论的生物主义倾向2、缺乏自我实现观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1)比较笼统、空泛(2)缺乏社会内涵和价值规定3、有些论述缺乏根据,失之偏颇另外,有些论断比较极端、偏颇。
奥尔波特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心理学一、人格的实质及其理论特点(一)人格的概念奥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深受完形心理学的影响,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德斯坦焦虑理论述评马欣川(深圳市行政学院,深圳,518012)1 引言库尔特・戈尔德斯坦(Kurt G oldstein)是十九世纪一位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籍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是自我实现论的首创者,早年他在德国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在哲学上主要继承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传统,并从脑外伤的研究中入手,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机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戈尔德斯坦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提出了独特的焦虑理论,焦虑理论是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
焦虑这个概念论述比较多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和霍妮。
弗洛伊德认为,人总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之中。
因为无意识、本我本能追求满足的强大心理能量,常常既同超我的控制相冲突,又同外界现实相矛盾,产生内在的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部分释放或完全释放,张力才能减少,矛盾才能解决,身心才能恢复平衡。
但是如果不能如此,因而压抑与抵抗之间的矛盾就会形成焦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神经症。
焦虑理论(anxiety theory)在戈尔德斯坦机体心理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在对脑损伤患者的长期治疗和研究中,发现这类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也更经常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焦虑。
戈尔德斯坦通过对患者和正常人的比较研究,阐述了焦虑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了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探讨了正常人怎么通过自我与环境的适当联系来克服焦虑的方法。
戈尔德斯坦的焦虑理论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我们理解人类的焦虑有重要意义。
2 焦虑的实质戈尔德斯坦认为,焦虑(anxiety)是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紊乱的情绪状态。
如紧张、不安、忧虑、担心、紊乱等主观经验。
他说:“焦虑是相应于有机体的存在受到危险时的主观状态,焦虑是威胁存在的主观体验。
”在每个人的正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有些外部的刺激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在人们的心理上和生理上产生变化,在生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吃不香、睡不好、坐卧不宁;在心理上的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失调,认识能力严重混乱,以及情感和人格造成的扭曲等等。
戈尔德斯坦认为,正常人与脑损伤患者的焦虑都是有机体力图实现其本性的一种表现。
在他看来,每一个有机体都有其感觉装置的特殊组织,这种装置只对与此有关的刺激进行反应,这就是所谓有机体的“本性”。
他说:“有机体根据其本性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基本的倾向。
所有能观察到的行为都是有机体在这一方面活动的表现。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有机体才感到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脑损伤或心理机能损伤的情况下,患者由于受过严重威胁或实际伤害,使他一触及到类似有关的情境就会发生身心上的严重紊乱。
此时,患者的自我实现倾向,不再是追求有价值的生命的提高,而是比较保守地追求生命的保持。
戈尔德斯坦认为,这也是自我实现的一种基本倾向。
如果情境或刺激不适宜患者的这种本性,他就会表现出心理紊乱,这就是焦虑。
戈尔德斯坦强调指出病人对于产生焦虑的原因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他所体验到的是他的外部病症,体验到的只是灾难性的震惊和内心的焦虑。
从根本上讲,焦虑代表一种情绪状态,它所要对付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虚无状态(nothing2 ness),戈尔德斯坦把它看作是存在面对虚无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无法与环境协调一致,他基本上无法认识自己。
由于在客观环境中处处碰壁,他感到自己简直就无法生存。
3 排除焦虑的方法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情绪体验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很不舒服,所以人们总是要力图排除它。
不同的人在排除焦虑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各不相同。
它受很多的因素制约,它是和环境、个人的条件及个人的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如正常人是有意识、主动去排除,向脑损伤患者常常是依赖无意识,被动去排除。
戈尔德斯坦认为克服焦虑的目的在于使机体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
他排除焦虑的方法归纳为六种:3.1 回避(escape)回避(逃避)是人保护自己免于陷入灾难情境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
例如,当患者遇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就会感到危险即将来临、异常紧张,于是不惜代价地回避可能发生的危险,使焦虑得到暂时的解脱。
前面说过,病人并不知道导致焦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是无意识地受到某种警告信号的影响,使他觉察到她象有某种危险将要降临,这种警告信号在我们正常的人身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这种病人身上却十分明显地存在着。
如有的精神有障碍的人总是能感受到我们正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一些东西或信号,他们对此又深信不己,病人一看到这种信号就发生退缩。
这种回避在我们个人的生活中有时也会遇到。
994 心 理 科 学 2002年 第25卷 第4期3.2 不反应(non-reaction)不反应是人对所需求的任务不发生反应的一种摆脱危险情境的方式。
就好象没感觉到似的。
如果观察者催促他,他就会马上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我对此不感兴趣”,“我不喜欢它”等等。
戈尔德斯坦发现,这种回答比在其它情境下要快得多,似乎急于想摆脱这种危险情境,并表现出非常困窘的样子。
他还认为,正常人和病人一样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时并没鲜明的意识,而似乎是受某种不可言状的内驱力控制的。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摆脱危险的情境。
正常人在遇到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往往也会出现这种反应倾向。
3.3 替代性反应(substitute reaction)替代性反应是一种动机性活动防御方式。
戈尔德斯坦发现脑损伤患者为了避免陷入灾难情境,往往求助于替代性反应,使自己总是忙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替代性行为往往依赖于一个人的人格及其特殊的环境条件。
因此,当我们看到病人有这种行为时,要首先想到病人是担心发生灾难性情境而做出的替代性反应。
3.4 过分的刻板(excessive and fanatic orderness)过分的刻板类似于强迫症和洁癖症患者,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灾难情境,总是从事一些不必要的、重复的、难以抗拒和控制的动作或行为。
如把东西翻来覆去地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还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避免极度难忍的痛苦和深陷灾难的焦虑。
3.5 参照架构(frame of reference)参照架构(或框架)是一种对某种意见、态度或信仰进行判断时采用某种标准作为判断依据的方法。
例如,脑损伤患者往往不愿在空白纸上写东西,如果要求他们写也总是先从顶端写起,而决不是从中间写。
如果要求他们从中间写就会非常激动或吵闹起来。
但要有人在纸的中间画一条线,他们只会按照要求从线下写起。
戈尔德斯坦对这种现象分析认为,在病人眼里,空洞无物的空间是一种不适宜的刺激。
病人无法对付这种情境,而且会感到处在灾难情境之中,因此他们必须依附于某一物体,把这个物体作为一种参照物,才能进行活动和摆脱困境。
3.6 排除由缺陷而引起的危险刺激脑损伤患者常常意识不到他们和正常人的不同,意识不到发病前后他们的行为状态之间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病人不仅在主观上意识不到他的缺陷,而且能在客观行为上补偿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之看上去从容自如,并不感到十分困难。
戈尔德斯坦发现这是病人的一种重新适应行为,其目的是要排除危险刺激,排除因脑损伤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适应感,以免受到危险刺激,产生焦虑不安。
这种适应行为是和脑损伤的严重性成比例的。
从以上戈尔德斯坦所归纳的几种排除焦虑的手段可以发现,它和精神分析的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不同的。
除了脑损伤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之间的病因差异而外,两者分析的立场也是不同的。
戈尔德斯坦重视对意识行为的整体分析,强调意识在行为中的主导作用,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则重视无意识本能的防御机制。
戈尔德斯坦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提出的克服焦虑的方法,是对弗洛伊德有关心理防御机制观点的一个重要补充,并使之更加完善和实用。
4 焦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戈尔德斯坦认为,我们既不能否定焦虑的客观存在,也不能把焦虑完全视为消极有害的东西。
在他看来,人为了征服世界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他就不可避免地一再处于焦虑和克服焦虑的境地之中。
他说:“我们可以假设,与世界的和谐一致必须通过一再发生灾难情境而得以实现,同时还伴随着焦虑的情绪。
”戈尔德斯坦十分重视焦虑在自我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实现人的本性的必由之路。
焦虑虽然给人带来了痛苦,但人们在克服了焦虑之后,又会使人感到无比的欢欣鼓舞,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他在朝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才会更加勇敢地迈进。
可见,戈德斯坦把焦虑和人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把克服焦虑的过程看作是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必然步聚,从而为焦虑在生活中的作用赋予了积极的意义。
但是,戈尔德斯坦的焦虑观也有其消极的方面。
主要表现在对焦虑原因的分析深受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存在观的影响。
克尔凯郭尔以强烈的悲观主义论调指出,“存在”包含着厌烦、忧虑和绝望这三种情境,认为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状态,也是“本真”的存在状态。
戈尔德斯坦尽管在表达方式上与克尔凯郭尔有所区别,但对焦虑的归因却十分相似。
他认为焦虑的原因是由于不能与世界相协调,使人体验到自己的无能所致。
一个人越有创见,就越能体验到这种无能,因而也就越会产生焦虑。
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在实现自己本性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焦虑的痛苦,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样,急切成功的心情反而使他陷入灾难情境,对自己的存在产生危机感,甚至患神经症或自杀。
近年来,人们对焦虑的认识越来越多,同时对焦虑的关注也在不断地增强。
英国心理学家Helen K ennerley对焦虑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和应付焦虑的方法也做了系统的论述。
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戈尔德斯坦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通过焦虑的研究来探索洞察人类的心灵活动和人的本性。
他的研究对后来的关于焦虑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我们今天探索焦虑的意义提供了可贵的帮助。
005心 理 科 学 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