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17例于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结果本案患者17例,1例患有食管间质瘤,10例患有胃间质瘤,2例患有十二指肠间质瘤,有1例患有空肠间质瘤,1例患有回肠间质瘤,2例患有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12例患者其间质瘤为恶性,4例患者其间质瘤为良性,1例患者未能确定其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ct表现均为外生性或是内生性肿块,块数较多且面积大,肿块直径范围处3cm到17.3cm 之间,肿块密度各不相同,且为囊实性;进行轻度及中度强化扫描者13例,2例患者其瘤内出现点状钙化,8例患者其肿块为高度恶性,且已出现边缘强化现象,肿块中心密度较低。患者肿瘤的实性部分主要包括梭形细胞及(或)上皮样细胞,而出现变性、出血、囊变或是坏死等肿块其在ct中的表现均为低密度。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利用螺旋ct可利于定位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位置,同时还能帮助对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观察。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3-0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其可能随时会

发展为恶性肿瘤,并且其具非定向分化的特征[1]。过去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由于病理技术手段有限,因此其被误认为平滑肌或是神经源性的肿瘤[2]。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不断开展,现大多数业界人士认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产生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3]。此肿瘤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及仅局灶阳性表现较少,并且几乎没有肌丝,因此可断定其不属真性平滑肌肿瘤[4]。现国内对于此肿瘤的研究较多,但仍缺乏对其ct表现的报道。为探讨其ct表现及螺旋ct对于其的诊断价值,本案选取了17例于我院就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分析了其ct表现,探讨了ct对于其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案患者17例,12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年龄处37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

2.8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9例患者其上腹部不适,2例患者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2例患者出现便血,1例患者进食有哽咽感,另3例患者为体检或是做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的。患者病程处1个月到20年之间,对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最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5例患者其使用的设备为somatom plus4,12例患者其使用的设备为light speed16。进行平扫时其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扫描范围:肝、肾和触及肿块。在扫描前将75ml到100ml浓度为每毫升300mgi的碘海醇

以每秒2.5ml的注流率注射到患者的前臂静脉当中。动脉期的扫描时间保持在25s到30s之间,静脉期扫描时间保持在60s到70s之间。行回顾性重组患者12例,其扫描层厚为1.25mm,层距为1.25mm,主要实施的是多方位多平面重组影像后处理。

1.3影像学分析主要对病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其ct表现主要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平扫密度、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强化特点、转移情况等。

2结果

2.1手术及病理状况本案患者17例,10例患有胃间质瘤,患有十二指肠间质瘤及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的患者各2例,患有空肠间质瘤、患有回肠间质瘤及食管间质瘤的各1例;病理切面多数呈灰白色或棕色且无包膜;经光镜可知肿瘤主要包括梭形细胞及(或)上皮样细胞,且梭形细胞呈编织状,上皮样细胞呈现卵圆形或星形,出现核分裂及核展开,肿瘤内出现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现象;2例患者其间质瘤为恶性,4例患者其间质瘤为良性,有1例患者未能确定其间质瘤的良恶性。

2.2ct表现本案患者17例,有5例患者肿物生长于肌壁间,有9例患者肿物生长于黏膜下,有3例肿物生长于浆膜下。肿物多为圆形或是椭圆形,有4例肿物较大可见小分叶,且与胃壁相连。进行ct平扫时其病变密度不均匀,ct值处18hu到50hu之间,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其病变密度也不均匀,有13例进行了轻度或是中度的强化扫描,其ct值处58hu到80hu之间;4例进行明显强化扫描,

其ct值处95hu到140hu之间,进行明显强化扫描之后,此4例患者肿块的实性部分的强化转为中轻度或是明显不均匀,且患者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要比在动脉期的强化程度高得多。17例患者当中肿瘤为良性的4例,其肿块直径在4.5cm以内,出现囊变1例;肿瘤为恶性的12例,其肿块直径处5cm到17.3cm之间,瘤内出现点状钙化2例,判定为高度恶性间质瘤1例;另有一例无法确定其肿瘤的良恶性。具体影像学表现可见图1至图3。

在手术进行前,利用螺旋ct进行诊断的结果为:3例平滑肌瘤,14例间质瘤。与手术结果相比,有16例患者的肿瘤位置进行了正确定位;另1例属浆膜下型,其与胃壁的联系不密切,经手术证实此肿块只有一蒂与胃壁相连。由此可见利用ct可对gist进行准确定位。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提出是于1983年由mazur等人按照分化特征而将其独立出来的[5],现其已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以往由于诊断技术及手段有限而难以对其进行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经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或是神经源性的肿瘤[6]。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用于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段主要有免疫组化及电子显微镜检

查[7]。

根据肿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现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分为4类: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及胃肠道外型。经ct扫描,本案为黏膜下型2例,肌壁间型12例,浆膜下型2例,胃肠道外型1例。

通过ct扫描还发现12例恶性肿瘤、4例良性肿瘤、1例不能确定其良恶性。另可看到肿瘤的形状密度,出现变性、出血、囊变或是坏死等肿块其密度较低。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利用螺旋ct首先可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的判定,当然这需要与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对比后再进行确诊,其最终还是需要依据病理学来进行检查的;其次,通过ct 扫描可明确定位胃肠道间质瘤的形状、大小、良恶性及其具体病变部位;再次,通过ct扫描可了解肿瘤与周围器官是否相连,其是否会发生转移等。这些对于临床的诊断、对肿瘤的分级以及准备进行的治疗计划和对预后的估价都有着明确的参考,因此ct扫描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翠英,白建明.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09(11).

[2]宾精文,许传波,布桂林,杨鸿.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 诊断[j].四川医学,2010(09).

[3]李彤,杨文杰.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外医疗,2011(19).

[4]高涛.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0(09).

[5]王建良,朱玉春,吴志娟,龚惠明,沈纪芳.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