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山一程 水一程)纳兰性德

合集下载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纳兰性德

重点

(视觉

空间)



(听觉

时间)

故园
纳兰性德, 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词人, 广为世人传唱。 曲折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纳兰性德 的性格,也让他的悼亡词拥有独特的 韵味,每一首都是他血与泪的诗话。
其悼念亡妻之词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 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人、书、画、诗本身, 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 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 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悼亡之作,他的 《蝶恋花》和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 并成为三大悼亡词,享誉文坛。与朱彝尊、陈维崧 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 (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 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 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 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 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 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 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 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 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熟读课文
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一)内容梳理
1.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 “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1.山海关
2.山海关那边
3.山上
4.船上

纳兰性德·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

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
•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 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 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 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 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 ‚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 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 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 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 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 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 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 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 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 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 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 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 夜深千帐灯 •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灯”常常与“孤”字相 连,抒发幽怨之情。纳兰词中——“夜寒惊被薄,泪 与灯花落。” “与谁更拥灯前髻,乍横斜、疏影疑 飞坠“驻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 “最 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 “谁翻乐 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 宵。”“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 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 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 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现实的灯是明亮 的,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 晰的。“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
• 下片词人转入了相思恋中。侧重游子思乡之 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 “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 的荒寒景象。这是以哀景衬伤情,风雪载途, 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 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 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 之辗转难眠的状态。“风”、“雪”这两个 意象孕育着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凄清哀婉 的情韵和色调,成为纳兰性德表达悲凄伤感、 幽怨多苦感情的一个载体。“一更”又“一 更”重叠复沓,在对风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 间的进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之中, 让人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埋怨夜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小篆临摹字帖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小篆临摹字帖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 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 又一程,将士们马不 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
发。夜已经深了,千 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帐篷外风声不断 ,雪花不住,嘈杂的 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 ,在那远隔千里的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啊。
简析; 这首词语言淳朴而 意味深长,取景宏阔 而对照鲜明。上片描
写行军跋涉与途中驻 扎,夹杂着颇多无奈 情绪;下片叙述夜来 风雪交加,搅碎乡梦 ,倍觉惆怅,寄寓了 词人的思乡情怀,抒
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 心情。格调清淡朴素 ,自然雅致,直抒胸 臆,毫无雕琢痕迹。
—小学五年级必背 古诗词!!!

人教版选修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10《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人教版选修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10《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研读课文,缘景明情。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 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 1、作者“身”在何处?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 夜深千帐灯。 • 2、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 3、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
感?
课堂小结
• 其词风清新隽永,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 主遗风。王国维有评:“以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 汉人风气,故能逼真如此。北宋以来,一 人而已。”
练一练
置身诗境,结合文本,想象画面,写 一段优美的文字。
拓展链接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和情感上的异同。
• 天才的悲情却反而敬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 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涛过你我 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于“乡愁”的文章。
• 2、课下搜集纳兰性德的代表性作品《人生 若只如初见》《一生一代一双人》等,摘 抄积累。
知诗人,解诗题。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 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纳兰性德, (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州人,生于北京, 清代词人。文学成 绩 以词为最,现
存词三百四十二首。 时人誉“清代第一 词人”。
【知人论世】
善骑射,好读书。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 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纳兰一生极尽 富贵荣华。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翻开《饮水词》 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这 位天生富贵的公子,自诩不是人间富贵花。他有过 红颜知己,可却成了康熙帝的妃子。他有过刻骨爱 情,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三年,妻子便香销玉殒。 加上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憔悴忧伤,康熙二十四 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诗意

纳兰性德长相思的诗意

1、《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2、原文: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翻译: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②。

夜深千帐灯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④,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本篇选自纳兰性德《饮水词》。

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巡行途中。

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北。

那畔,犹“那边”。

③千帐,极言军营帐幕之多。

④聒(guo锅),声音喧扰嘈杂。

〔解析〕唐人边塞诗中有《从军行》一类绝句,多以简短的篇幅描绘同中原内地绝异的边塞风光,展现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写出征戍边将士复杂变幻的思想情感。

由于诗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写此类题材的较为少见。

而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长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与唐人《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侍卫以后,多次伴驾下江南、出边塞,巡察全国各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兴大发,于是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巡视满族的发祥地。

纳兰性德在随行途中,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写下这首记叙军旅生活与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全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上阕描写白天行军以及晚上驻宿的盛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作者以重叠复沓的笔法,极其简约地勾勒出千里行军的漫长旅程。

读着这几句词,我们仿佛见到了那伴随御驾的万千人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个方向进发。

“夜深千帐灯”一句,异峰突起,落墨非凡。

它摄取了夜阑更深,千帐灯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大军夜晚驻宿的情状。

被无边夜色笼罩着的广袤的原野上,数以千计的营帐一座紧连着一座,帐外的马灯火光闪烁,彻夜不熄。

远望过去,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规模又是何等的壮阔!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要极力赞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白居易《长相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词比较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词比较赏析

白居易《长相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古诗词比较赏析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1)一首36字(2)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3)一韵到底,有叠韵。

(4)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1)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2)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1.分析词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从字数。

上下阕的格式,押韵好和韵脚等方面分析。

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长相思】纳兰性德高中语文

【长相思】纳兰性德高中语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实用文档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 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实用文档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满族词人。原名 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 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即 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 洲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行,夜深千帐灯。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风一更,雪一【帐】Fra bibliotek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更。聒碎乡心 梦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不成,故园无此声。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实用文档
【译文】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 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 的梦。 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作品评说】
王国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 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 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 帐灯’。”这句话点到了此篇的独到之处,盛赞它的 “千古奇观”。
实用文档
【探究练习】
(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说他的词“清新隽秀, 自然超逸”,况周颐说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 染”(《蕙风词话》),这都指出了纳兰词的一个 鲜明的特征:真——情真景真,意境天成。这首小 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以壮观的塞外景象来渲 染柔婉的乡思意绪,情意隽永;以白描手法绘景, 造语朴素,自然真切。

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长相思赏析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赏析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2]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长相思·山一程》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

权臣明珠之子。

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1] 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

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

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欧体临摹字帖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欧体临摹字帖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啊。
简析; 这首词语言淳朴而 意味深长,取景宏阔 而对照鲜明。上片描
写行军跋涉与途中驻 扎,夹杂着颇多无奈 情绪;下片叙述夜来 风雪交加,搅碎乡梦 ,倍觉惆怅,寄寓了 词人的思乡情怀,抒
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 心情。格调清淡朴素 ,自然雅致,直抒胸 臆,毫无雕琢痕迹。
—小学五年级必背 古诗词!!!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 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 又一程,将士们马不 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
发。夜已经深了,千 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帐篷外风声不断 ,雪花不住,嘈杂的 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 ,在那远隔千里的家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是什么意思出自: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公元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

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首(一说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颜体临摹字帖

诗词描红字帖-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颜体临摹字帖
简析; 这首词语言淳朴而 意味深长,取景宏阔 而对照鲜明。上片描
写行军跋涉与途中驻 扎,夹杂着颇多无奈 情绪;下片叙述夜来 风雪交加,搅碎乡梦 ,倍觉惆怅,寄寓了 词人的思乡情怀,抒
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 心情。格调清淡朴素 ,自然雅致,直抒胸 臆,毫无雕琢痕迹。
—小学五年级必背 古诗词!!!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清〕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 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 园无此声。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 又一程,将士们马不 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
发。夜已经深了,千 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 灯。帐篷外风声不断 ,雪花不住,嘈杂的 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 ,在那远隔千里的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的意思_全诗赏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译文、赏析及作者简介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山路,走过一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满洲正黄旗人,清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

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

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诗歌鉴赏: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题解】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

指关外。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聒碎:搅碎。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参考】走一段山路,走一段水路,(我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那边行进。

夜深了,成千上万的营帐还亮着灯。

一会儿狂风怒号,一会儿大雪纷飞,风雪声搅碎了我的思乡心绪,使我无法入梦,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啊!【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 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 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 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 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 再想到吴中(江南)的 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 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 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 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 与自己相会。
故 聒风 园 碎一 无 乡更 此 心, 声 梦雪 。 不一
成更 ,,
夜身山 深向一
千榆程
帐 灯 。
关 那 畔 行 ,

, 水 一 程 ,
———
长 相 思
纳 兰 性 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guō,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容若著有《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词、文、 《渌水亭杂识》各四卷。内容丰饶,堪称全才。纳兰 在词作方面颇有造诣,先后集结为《侧帽》、《饮 水》,后人多称纳兰词。
纳兰词现存348(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 友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以及杂感等方面。独具真 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 感凄艳,引人共鸣。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 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 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 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 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 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 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 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 儿女的缠绵情态。
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
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
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
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靡谢
尽。
——徐志摩
多情贵胄——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 (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 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 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 (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 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 (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众家话纳兰
徐乾学《纳兰性德墓志铭》:清新隽秀,自然超逸。 顾贞观《纳兰词评》: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
能卒读。 周之琦《箧中调》: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 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 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 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 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 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三、艺术特色
• 1、切入点非常巧妙。“夜深”,前为 白天,后为晚上,结构上颇具章法。
• 2、全用白描,景物皆出,四个“一”, 形成连环画面,而“楡关”则为这些景 物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使山、水、风、 雪都落到实处,并留下想象的余地。
• 3、情景互衬,对比鲜明。如风、雪与 乡心、故园。
拓展练习
长相思
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 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 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 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 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 “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 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 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 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 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 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
• 山、水、风、雪,均为实写,不着一字修饰。 • 一程的重复出现,见出跋山涉水旅途的漫长,
同时渐行渐远意味着离家乡也越来越远。空间 的转换突出了行程中的动感。 • 一更的重复出现,见出风雪肆虐。长夜不绝, 关外风雪来势猛烈。时间的流动,展现出长夜 漫漫无休无止的绵长感。气候上的转变渲染了 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
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 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 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 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 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 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 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 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 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 “那畔”即“那边”。
长相思
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 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 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 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 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 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 …… 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 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 纳兰词有何不同?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 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 回忆过往情绪之作. 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 的相思苦情。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此 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 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 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 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 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 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 苦 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 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 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 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 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 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 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 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 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 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
作品特点: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 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 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诗词成就: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 称“清词三大家”。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
其词风清新隽永,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 王国维有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身”字赏析: 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 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 系故园。
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 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 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你 如何理解? 千山万水,千军万马,一路东进。风雪夜,那无数的 帐篷都亮着灯火,那哪里是地上的灯火呢,简直就是 天上璀璨的繁星呀。作者身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 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但这并不 妨碍作者流露出些许的思乡之情。随征有苦,却并不 直言,只一句“夜深千帐灯”轻轻带过,清寒而不失 壮观。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碎
爱故园
爱祖国——重
长相思 李白
豪迈奔放,上下追求, 政治理想实现------- 难
长相思 白居易 思恨绵绵 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
【诗词名句】
•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 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翻译】 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
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 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 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 种声音。
词人用镜头的方式向我们展现种种景物并蕴含了
层层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 孤独
风雪
—— 失眠
故园
—— 思乡
• “一”字赏析:
• 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 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