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1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政治期末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与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关系则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研究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旨在从哲学上对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认识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作出哲学概括和总结,阐明科学的本质、价值、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从哲学上对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概括。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依据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和事实,阐明技术的本质、价值、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环节。

4.科学技术与社会从哲学上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或者科学、技术、社会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揭示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实际上它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中间桥梁。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第一编:自然观
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 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又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一切事物都换成火, 火也换成一切事物”。赫拉克利特这一思想,否定世界上存在 超自然的神,而以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去寻求世界万物的本原, 用一种形态的物质来说明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世界。他试图 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的思想,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以朴素的方式道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一深刻 的哲学道理。
观感性的、猜测思辨的;它从总体上把握自然界,把 物质归结为一种具体形态,缺乏实验科学基础,这是 主要的缺陷。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公元五世
纪至十五世纪)
• 一、宗教简介: •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
公元一世纪中叶,基督教产生于地中海沿岸的巴勒斯坦, 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 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元七世纪初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由伊斯兰教的先 知穆罕默德所创,目前世界上有10亿多信徒,他们大 多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中非、北非、中亚、西亚、 东南亚和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有些国家还以伊斯 兰教为国教。
佛教
•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
世纪古印度的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 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 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 传入我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 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 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 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 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铁马秋风塞外 杏花春雨江南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 的内陆西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地表裸露成为巨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的黄土 高原终于形成。 高原终于形成。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还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 表现在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青藏高原的隆起,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对我国冬、夏季风有促进作用。
公元前500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种 公元前 年的阿那克萨哥拉提出 子说” 子说”,认为世界万物可以分割成无限小 的种子。 的种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 他认为,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构成。他 提出一个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食物为什么能够变成人的 血肉?表面上看, 血肉?表面上看,食物与人的血肉没有任 何相同之处, 何相同之处,但这些大学被我们吃了以后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 却变成了人的血肉,因此应当承认,这些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 食物中一定包含着血液、神经和骨骼等我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们身体中具有的元素。否则的话, “毛怎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只是 能来自非毛,肉怎能来自非肉呢”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由于这些元素很小,我们才看不见他们,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 但我们从理性角度上可以认识到,这些很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 小的东西就是人和自然物共同具有的“同 类体” 类体”。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一名词解释(四个)1.类比方法P174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

2.判决性实验P217所谓判决性实验,就是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者更确切的说。

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

3.归纳方法P170归纳方法,即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现象达到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

4.发散思维P235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沿着这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寻求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以求得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5.技术预测P297所谓技术预测,就是依据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技术未来发展的状态、趋势、动向、成果及其影响的预见和推测。

6.技术创新P349是以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为目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密切相关、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活动或过程。

本质上是技术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配置的过程和结果。

7.科学问题P206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尚未解决的问题。

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8.自然观P75 课件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包括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简答题(五道题)1.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⑴研究对象:①自然界;②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③科学技术⑵主要内容:①自然观;②科学技术方法论;③科学技术观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是什么?课件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处于中间的层次。

就学科性质而言,属哲学门类。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P115-117⑴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这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阅读和网上讨论0.5学时。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辨证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一、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 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 价值论的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 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阅读和网上讨论4学时。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 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索为目的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9
第一节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 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对大自然作出合乎理性的说 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 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以 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因此,要密切结合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掌握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动力——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2020/10/23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2
三、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课程)1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旨在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为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引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自然辩证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系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是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普遍联系:(1)自然界的整体性: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自然界的层次性:自然界具有层次性,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自然界的动态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2.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指自然界中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研究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1)自然界的发展具有方向性: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自然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规律。

(3)自然界的发展具有周期性: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具有周期性,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

3. 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自然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研究生应掌握以下范畴:(1)对立统一: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

(2)质量互变: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3)否定之否定: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旧事物被否定,新事物又会被更高层次的事物所否定,形成否定之否定规律。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自然观部分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等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②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

③系统由要素构成并和环境相关联,具有开放性等特点。

④系统以分叉和突现的方式进行不可逆地演化。

⑤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构成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⑥人类社会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

自然界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演化着;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不可逆;时间具有不可逆性;自然界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

特征①提出系统存在和演化思想。

②强调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③突出人类和自然界的系统关系。

系统的演化思想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人工自然观的基本观点:①人工自然界是以天然自然界为基础,通过技术活动创建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的自然界。

②人工自然界的演化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及其自身规律。

③通过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特征:①人工自然界是以天然自然界为基础,通过技术活动创建的具有自然和社会双层属性的自然界。

②人工自然界的演化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及其自身规律。

③通过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生态型人工自然界。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①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开放系统。

②生态自然界是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界。

③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相统一的自然界。

④生态自然界的创建依靠人类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人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的价值,即价值观。自然辩证法则将这两个视角结合起来,
追求科学真理观与科学技术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这样,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就扩展为三个 互相关联的方面,即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发展 的辩证法,作为主体的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 然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 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两个一般”的 学科

本章目录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
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 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 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绪论 自然观与自然的演化 科学和文明的起源-东西方文明 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科学方法论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技术创新与技术方法 科学技术的功能
第9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950年前后,伽莫夫第一个建立了热大爆炸的观念。这个创生宇宙的大爆炸
不是习见于地球上发生在一个确定的点,然后向四周的空气传播开去的那种 爆炸,而是一种在各处同时发生,从一开始就充满整个空间的那种爆炸,爆 炸中每一个粒子都离开其它每一个粒子飞奔。事实上应该理解为空间的急剧
膨胀。"整个空间"可以指的是整个无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个就象球面一
样能弯曲地回到原来位置的有限宇宙。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点和目的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科学首先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而且极其重要的历史活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内容为三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简答或论述)(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已有成果,说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概括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揭示自然界的本质,探索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阐明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在整体上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其科学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揭示科学技术研究是如何按照自然界和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辩证进行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一方面,把科学技术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讨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依据现代科学技术取得的实证成果,阐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概括和总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规律性,阐明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呢个法,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是在社会历史中展开的,不仅把科学技术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把它放回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从而阐明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这又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
7
3、现代哲学对物质概念认识的走向 、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科学哲学已经从传统的
本体论研究转向了科学认识论层次,具体表现 在弱化物质实体,而强化关系实在,退却的路 径之一是:由物质论到客观实在,再由客观实 在的“属性”到“关系”: 神七火箭 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物质与测量的关系 物质存在与演化的关系
6
2、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或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物质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 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 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17
5、三代轻子和夸克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对称性 、 轻子 代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名称 e νe µ νµ τ ντ 电荷 -1 0 -1 0 -1 0 夸克 名称 上 下 奇 粲 顶 底 u d s c t b 电荷 +2/3 -1/3 -1/3 +2/3 +2/3 -2/3
18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2
(4)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宏观物体由于质量、密度等特性的不同,人们 对它分割的方式也不同;微观粒子由于电荷、自 旋等特性的不同,对粒子可分的形式也会产生影 响。“夸克禁闭”实际就是物质结构形式多样化 的体现。 (5)物质可分形式的不同,最终还是取决于物质 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 样性决定了物质可分形式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多样 性。“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中,物质由连续性的 场量所构成,和粒子一样,场也是可分的,而且 是无限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复习绪论1.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体系答:对象:①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

②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

③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体系:总论——自然辩证法的主体和核心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历史——前史(自然辩证法创立前的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和本史自然观1.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答:①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结构功能规律②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功能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作系统,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而这种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特别强调系统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2. 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答: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本质特征:①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

②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动态性:自然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④层次性: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的性质。

3. 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①整体决定和支配部分:整体在性质和功能等方面不同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且整体所具的性质不是通过部分简单相加就能得到的。

因此,整体相对于部分来说,具有不可还原性。

②整体与部分相统一:a. 整体与部分具有相对性b. 整体与部分具有全息相关性c.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③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化:a.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地位的转化。

b. 整体与部分矛盾双方,通过整体的“递阶分解”而转化为部分;通过部分的“递进相干”而转化为整体。

自然辩证法第1章

自然辩证法第1章

二、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古代的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 辩证法的自然观。 围绕三个问题对自然作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 1、万物的本原 “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2、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古代自然哲学家试图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揭示产生 事物的起源和演化,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 想。 3、“自然”的涵义 古代自然哲学家认识到世界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 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 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 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 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思韦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等。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 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 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 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 成为历史的必然。
谢 谢!
Back Next
2、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牛顿的决定性原理:物理系统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 都由系统内部所有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 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 定。 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理论上决 定论描述日臻完善。科学家采用牛顿的方法研究了 多质点体系刚体,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使力学 成了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二是在实践上引力 论获得了一系列光辉的确证,如预见哈雷彗星的回 归、天王星的发现等等。 至18世纪末,法国哲学家把这种机械决定论推向了 顶峰。 霍尔巴赫:宇宙间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宇 宙本身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基本特点为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地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同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哲学的思辨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历史地位: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上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认为“存在“充实空间,不存在虚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1)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高度和谐的社会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36]也就是说,只有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有真正的保证。

依据马恩的教导,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做出了深刻而富于启发的论述。

这个思想的要点是: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渐清晰,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如何建立人与社会之间(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思考上,而很少触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

从理论逻辑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个相互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方面。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人与社会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和谐之中。

胡锦涛同志鲜明地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事实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的。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生态自然观
所谓自然,是指非人 工的物理世界(包括 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 界)
除了外部自然还包括 人类携带的内部自然 如肉体、感性、情意、无 意识等。
自然还有 本性、本来 就有的东 西之意思
(三)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主要著作与基本思想
(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 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在量上 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 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他们既是 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 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一切事物处在普遍联系和相 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 和转化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 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 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 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 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 哲学思想渊源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 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自然辩证法_1

自然辩证法_1

从无机物小分子演变为有机物小分子。 从有机物小分子演变为生物大分子
从生物大分子演变为原始生命体
2、生物的进化: 从非细胞形态到(原始)细胞形态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一、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现象 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系统进化的模式和
导致系统发生巨涨落时,由于系统内各子系统之
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把握这样的机会,就会
导致各子系统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通过不断的竟争和合作,使各要素失去自身运动 的独立性,步调协调、融合起来,
此时系统会失去旧的结构、产生新的结构, 实现从独立的、无约束的、分散的、不相干的无 序到相互关联的、相互制约的、形成整体的、相 干的有序的转变。系统的自组织过程正是通过系 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的相干、同步、关联、合 作等效应,使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的。协同实质上
化学领域:原子论、人工合成尿素、元素周期表
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2、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把自然界 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物质系统整体。
第三节 自然哲学的逻辑结构
一、构造原则: 第一,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主观服从客观。
第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逻辑服从历史。
阿拉克西米尼:世界的本原是气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原是火 德谟克利特:“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中国古代五行说: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金、 木、水、火、土。
2、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特点:
有着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 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3、古代自然哲学的时代局限性
直观性 思辩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哲学(公元5-15世纪)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辩什么叫科学及科学的特点理解:一:1,科学是一种反应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

2,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的精神成果。

3,科学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1,科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还是生产知识的特殊活动。

2,科学更重要的本质的含义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3,认识活动要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4,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活动是学者们业余的兴趣性行为。

特点:1,科学具有解释性和遇见性,诚实告诉我们的是什么,科学告诉我们的为什么。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科学具有精确性,科学结论的表述必须系统严格,精确,明晰科学不接受模棱两可有争议的陈述,它能够提供具体而明确的知识。

3,科学具有可检验性。

科学做出的解释必须严格受到事实证据的控制。

4,科学的可错性和可变性。

人类知识的本身具有局限性。

在一定时期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理论,在其后来的发展中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允许科学出错,恰恰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

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1.职业责任:重于泰山,敬业可以拼命,不可以玩命。

2.职业态度:全心全意,耐心细致,礼貌待人,热情服务3.职业作风:努力专研,精益求精,尊重同事,相互协助,树立终身学习努力学习的观念4.职业技能:坚持原则,秉公办理,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方式精,方向远什么叫工程及其工程的分类: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工程: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社会的许多领域,比如211工程,希望工程…狭义的工程:特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是所有人的活动第一产业部类工程:性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改造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种类:1.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包括生物工程与防护工程2.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3.采掘工程,煤炭工程第二产业部类工程:性质:对自然资源的二次利用以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特别是为了社会的再生产活动提供基础种类:1.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核能工程,天然气工程,石油工程)2.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化工工程,建材工程)3.制造工程(机械工程,医药工程,运输工具制造工程,航天航空工程,防治工程)4.建筑与土木工程5.海洋工程第三产业部类工程性质: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属于社会基础结构的类型种类:1.信息与通信工程2.交通工程(公路,铁路,航空,水运)3.环境工程4.保健工程5.管理工程科学、技术、工程的联系与区别?科学、技术、工程都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中介,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于他们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他们表达了这种关系的不断深化。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1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
全国性和省、市的学会;全国性刊物;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教研室。

于光远(1915--)
♦ ♦
1953年 于光远 自然辩证法 1956年,科学规划 《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科学哲学 科学划界 、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展模式
相关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科学学研究 中国软科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教学目的 教学手段 成绩: 平时 期末
♦ 科学技术哲学
绪论
♦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一 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二 学科性质、特点
一 研究对象、基本内容
♦ 1 研究对象
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主体 客体 中介:科学技术
2 基本内容
♦ 自然观 ♦ 科学技术方法论 ♦ 科学技术观
二 学科性质、特点
♦ 1 学科性质 ♦ 2 特点:
综合性; 交叉性; 辐射性。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创立与发展
♦ 一 历史渊源 ♦ 二 创立 ♦ 三 发展
一 历史渊源
♦ 古代
自然哲学 ♦ 中世纪 ♦ 近代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 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 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 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 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 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 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 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 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 图画。”
“现在我要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结束自然辩证法!” ----1882 恩格斯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自然辩证法第一讲:自然辩证法导论
科技可以帮助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能、 太阳能等。
环境保护与修复
科技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修复,如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预测与应对自然灾害
科技可以帮助人类预测自然灾害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互动关系
相互依存
科学技术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 给,同时科技也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探索自 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 学科之一。
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可以追溯 到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的思考
和探索。
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随着 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自 然辩证法的思想逐渐形成和
演化模式
自然界中的物种和生态系统遵循 一定的演化模式,如物种的适应、 进化和生态系统的演替等,这些 模式反映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和 机制。
自然界的规律与矛盾
01
自然规律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规律,如天体运动规律、化学反应规律、生物种群
增长规律等,这些规律描述了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变化。
02
矛盾关系
科技伦理建设
自然辩证法强调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引导科技工作者在创新过程中 遵循伦理规范,确保科技成果的正当使用。
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自然辩证法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生 产力的提高和社会进步。
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生态文明理念
自然辩证法倡导生态文 明理念,引导人们树立 绿色发展观,推动形成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 生产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科技革命与和谐发展摘要:论文主要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自然的伤害,从观念上开始改变了与自然界之间的主客关系,并积极发展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发展科技革命社会关系生态关系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行为合拍、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

和谐发展强调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高度综合和合理竞争,共生与自生能力的结合,生产、消费与还原功能的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耦合,时、空、量、构、序的统筹,以及哲学与工程学的完美结合,实现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的协调,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

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1]一为什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人与自然发生了什么问题。

自然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对人类有“生身之赐”,自然为人类提供物质食量和精神食量,对人类有“养育之恩”,可以说大自然像母亲一样无私的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人类获取资源便自身得到巨大发展之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回报自然,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在平衡的关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可是,由于贪婪,人类过度的向自然母亲索取,是资源消耗超过自然地承受能力,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热衷主客分体,凌驾于自然之上,只图克服自然,战胜自然,把自然仅仅看成是一种供人“使用”和“消遣”的对象,并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将人类自己视为绝对的主体,对自然资源采取了无节制的支配,掠夺,占有和挥霍的野蛮态度,这种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发展到了很不协调的地步,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从而产生“全球化问题”。

而“全球化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大自然毫不留情的对人类实施了一次又一次的报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日益从自己的行为中醒悟过来,促使自己在活动内容和理想目标的中心问题上进行深刻反思。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既不能继续“人类中心主义”,又不能走“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光明的前程是忠诚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人类拥有了更多的开发自然的能力,也给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带来了转机。

新科技革命也叫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科技革命源于人类发展需求的强大推动。

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至30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大变革,这将为全球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活力,也对全球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新挑战。

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创新生产与生活方式,走科学发展道路。

人类现代化进程强烈呼唤新的科技进步与革命。

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革命。

经济危机是社会生产、分配、消费失衡和矛盾日益尖锐的产物,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应运而生。

为了克服危机,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创新投入增加,创新战略导向更加明确,从而加快科技革命的到来。

例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快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以电子技术、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三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当代科技发展主要的趋势,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它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历史性的跨越。

在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当中,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

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当代,每3-5年增加1倍。

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

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2] 人们把当前人类知识增长的趋势用指数函数来描绘,也就是在媒体里面经常提到的知识爆炸现象。

伴随着知识爆炸现象的出现,科学技术研究的规模也呈指数函数增长。

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在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会成为本世纪末人类的主要活动。

第二、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动机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直空管用了31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仅用了2年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第三、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在科学发展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

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

学科分支已经从上个世纪600多门,发展到现在6000多门。

科学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前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和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更加迅速,逐步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

在这个统一体当中,基础科学的作用日益增强,不断为技术的进步开辟新的方向,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向应用开发和产业化转移。

数学和定量化方法的广泛应用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已从定性阶段全面进入到定量阶段。

量子力学的突破促进了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应运而生,使化学、生物学进入了定量化阶段,深化了人类对于化学、生物学基本原理的认识。

数学和统计力学的发展,结合大规模计算和仿真技术的应用,深化了人类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促进了地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向定量化的演进。

第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科学的发展提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的紧密联系。

“混沌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巨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带来以后状态的巨大偏离。

科学家举例说,假如在大气环流中,北京有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几星期后导致纽约的一场暴风雨,也就是微小的不确定因素或系统外一个微扰有可能导致巨大的、不可预测的波动。

这种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可能由于微小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而引发重大事件。

因而人的及时干预和调控极为重要。

这就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污染)、资源问题(能源、粮食)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必须综合运用各门自然科学、各种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

所以加强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联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五、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开发的成本,使得全球的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巨大空间,出现了虚拟实验室等多种新型的研究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一个“全球研究村”。

第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20世纪以前,科学技术一直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基本的模式就是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时至当代,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出现了逆转的现象。

科学理论不仅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

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如,运用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核技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形成了生物技术。

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或工程往往是理论超前性的,也是知识密集型的。

现代科学技术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辟思想。

恩格斯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首先要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不能违背客观的自然规律。

另外,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还必须掌握社会规律,不仅要善于估计自己行动的自然后果,还要善于估计自己自己行动的较近和较远的社会后果。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的联系和关系,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关系。

才会有人类的生产活动。

[4]所以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必须掌握社会规律,做社会的主人。

所以,可以说新的科技革命也是在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所遇到的难题,不断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开拓出新的途径。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树立起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参考文献[1]柴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解读》新东方2009年4月第31页[2]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91—293页、[3]胡才珍:《精粹世界史: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4]吴伯田吴伟浩《新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年版17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