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文化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浅谈中国文化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Biblioteka 浅谈中国文化对美国电影的影响
范广玮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G1 5 A
摘要 : 近年来 , 世界 呈现 多元化 的文化格局 , 伴随着我 国整体 实力的不断提升 , 我们发现越 来越多的好莱坞影 片中融入 了中国文化 元素。 中国文化 不可避 免地对好 莱坞 电影产生 着影响 , 中国影视文化也发生 了历史性的嬗 变 而 对此 , 出我 国影视文化 产业在挑战与机遇 中如何发 提 展 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国元 素; 文化 ; 美国; 电影 ; 莱坞; 好 功夫
中国影视艺术能在世界上占有它应 不可否认 , 好菜坞 引领着美国电影的走向 , 而且在世界电影 民族 性的沃土。也正因如此 , 界 占有重要一席。近十几年, 从好莱坞电影愈来愈多的中国元素 当具: 有的地位 。 也许文化全球化会模糊民族文化的区域『 生色彩 , 但如果我们 中, 逐步透视出中国文化刘霉 美国电影乃至西方 电影业的长远 对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 用王_意识对于传统文 见弋 f 影响。 好莱 坞大 片“ 睐” 亲 中国元素 见 照与超越 , 选择正视的角度以一种客 择取的态度, 攫取 老北京的四合院里。 —位中国师父, 一个黑人小徒弟oT k 有利于在国I " aet i 吾境下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文化稀土,构成中华民 d wn “u io ! “ aet t “ikt p ” …徒 弟在 师父 族景 吃 文 { 与审美价值的深层内蕴。仓 出中国独有的 o !”P t n ”T k ioq Pc iu ! … t t .” 匕 胙 与世界进行更多的对话、 交流 、 博弈。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 的指令下不断的重复着穿衣服脱衣服挂衣服的动作。没错 , 这正 东方电影, 将中华美学精神广而为世 ^昕知。 是 2 1 年上映的影片《 00 功夫梦》 中的一个片段 , 翻拍自 1 8 年 的 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影视市场 , 94 好莱坞电影《 龙 。片中接连出现的北京胡同串儿、 、 旗袍 皮 中国电影 ^ 抓住了这一电影时代下 的特征 , 拍出了许多优秀 影戏、 故宫 、 七夕、 绿皮火车 、 世外桃源 ……经典的中国元素携带 的影视作品。其中, 李安在影 片《 喜宴》 中借助太极推手 、 中国书 法、 烹饪艺术等 中华文化代表眭元素 , 通过东方 “ 家庭” 隋与西 亲 着独特气质, 成为好莱坞电影英雄主义之外的另一个看点 。 渗 近十几年来 。 好莱坞的中国元素呈现出爆发的趋势。中国影 方伦理观问题间的尖锐对立,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 又适应西方国家电影 响好莱坞最显著的因素就是中国功夫, 如同神话一般牢牢的烙印 透与和解。既适应 当代东西方观念的需要 , 在老外的记 申 经里 。 成为老外对中华文明之“ 博大精深” 敬畏的 市场 的需要 。 直接表现。自李小龙用他的 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 《 《 狠狠 由此可见, 中华民族影视艺术耍想真正在国际影视领域占有 席之地, 还必须具有一批既深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 、 又能 的“ 功夫” 了世人眼球之后 , 好莱坞开始思考中国功夫在电影中的 价值。 如果i李,龙的 鹃 琥 斗》死亡塔》 死亡游戏》 J 、 《 《 已经 匙尘 驾驭西方文化特点的中国电影人。 也就是将东西文化特点了然于 并具备着清晰的艺术创作欲望和冲动的影视艺术家。只有这 封在传说中的回忆 , 如果说成龙、 周润发 、 杨紫琼、 章子 f、 台 巩俐等 胸 , 才能淡化或彻底解决文化隔阂 , 真正使 中国影视文化与国际 20 6 余名华裔演员 , 只是好菜坞里的黄皮肤表装 , 那么《 黑客帝国》 样 , 的仓怍 灵感则是好莱坞对中国哲学思考的纪元式跨步。 I 中国功夫 影视 市场接 勒. 。 在电影里的意义. 也开始从华丽的招式转向为中国武术中潜在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的文化遗 产和丰硕的电影生产和消费 侠义精神 。此时 , 好莱坞的“ 中国热” 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 悄然” 市场的大国, 中国不仅应当在经济上而且更应该在文化上对世界 我们 兴起。而《 卧虎藏龙》 的叫座 , 无疑恰到好处的证实了这个“ 思考” 作出较大的贡献。在为中国电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 , 值得尝试历史意义和回报。 不可一味的闭关锁国坚守者本土情绪 , 也不可以过分强调外来主 随后, 最后的风之子》 在《 充盈的东方“ 无行” ,功夫梦》 气 《 对 义的如何了得 。我们可以用“ 进攻” 作为最好 的“ 防守”采用一种 , 中国, 匕 对王代 中国功夫的好莱坞式阐述中。 叉 京, 见 不难感 受至 超越的“ 撤 全球本土” 之策略 , 将中国的文化和 电影推出去 , 或许东 慢的好莱坞 , 正一点点的开始俯下身 , 正式和单纯 的向中国元素 方元素在未来的几十年 、 上百年的时间里将会是世界影视界的新 潮流方向, 也未尝可知。 而当下, 我们应采取一种务实的对策来迎 的使用致意! 二 、 的包 容性 、 文化 多元性与 开放性 是造 就此现 象的 主要原 因 接历史的冲击 ,在不牺牲民族文 人同的情况下与之相适应 , 然 许多经典的动画 . 题材都并非源自于美国本土 , “ 埃及王子 ” 后继续扩大与国际文化学术学界和电影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对话。 源于埃及、美人鱼” 自丹麦 , 花木兰》 “ 源 而《 则纯粹 的出自于 中国 防止再度陷.危机的境地。 ^ 的历史故事。 这些影片的成功 , 究其原因 , 其高明之处就在于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 。与中国相比 , 她没有悠久的历 这个移民 国家 , 对外来文化的包容 } 多元化 、 生、 开放 l , 及他们 史。 生 但却有着 自己独特鲜明的文化『 本系。 近百年历史里 , 她的文化 对异质文化的消化能力 , 对不同背景下文化 内涵的处理 , 使之与 越来越显示出强有力的生命力。美国文化特 性 于 我国建设 , 寸 繁 自己核 值 融合 。 骱 达到一种出色的多元平衡。 荣我国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借塑 性。比尔 ・ 盖茨有句名言 : 因特 “ 在 谁买下了文化 , 谁就控制了时代。” 诸如“ 花木兰” 的中 式 “ 中国乐曲” 中国功夫” 国宝熊猫”再有“ “ “ , 饺子”包子” 馒 网时代 , “ “ 头 ”以及“ , 子承父业”祖传秘方 ” 些浓郁标明了华夏风味的元 国传奇故事 , 国公司西方化和全球化 的过程 , “ 这 被跨 也正是美国文 素出现时 , 即使不提影片的名字 ,功夫熊猫》 《 四个字也会被 自然 化为实现 自身利益而改造其他文化 、 蚕食其他文化、 并据为己有、 而然的出瑚观众的脑海里。 影片的成功不仅仅是中国文 口 武术 创造巨额利润的过程的同时 , 又确立了世界文化 的主导地位。临 的直观表现 , 而是它以熟悉的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与 自 我缔造为线 渊羡鱼 . 不如退而结网。我们期待贴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能走 索, 中国风式的美国幽默为创新点 , 寻找观 众认可的价值 和 表 下文化圣坛 . 也能走 人 民众 日 常生活 、 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 院 电影 明方式 。 附着在 ^ 们感兴趣的- r元素上。 k s - o 里巨幅海报标注的将不再只有好菜坞大片的影介 。 也有响当当被 正如理・ 希克尔指出的,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 。 好菜坞意义最 全球i 捧的“ 自 中国大片” ! 重大的成绩不是利润而是想像 , 这种想像已经在世人的集体意识 中占据了永久 陛比位。这种在类型基础上的花样番 新, 猛 吸引观众 参 考 文献 : 1 】 冯天瑜《 中华文化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年版; 90 像赶赴节 日一样地, 凭本能做出喜怒哀乐的反应。之所 择制 [ 2 ] J 到功夫梦 好莱坞中国元素l 史 . / 》 中国文t J 《 鼢2 1— — 4 O091; 作难度颇大的熊猫 , 因为它“ 不需要解释就能代表 中国”导演之 [《 豁 H , p 】 李佑明 、 徐建刚《 美国电影中的文化现象 浅析电影文学》 ; 的约翰 ・ 史蒂芬森如是说。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国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小燕的个人决策和选择往往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服务于家庭和集体。

这种情节在美国电影中很少出现,因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选择和权利。

其次,权利和公正的观念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正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别告诉她》中,小燕的家人为了保护她,隐瞒了她的过去,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可能被视为违反了公正和真实的原则。

而在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集体的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通常注重时间的节约和效率,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是相对宽松和无限的资源。

在电影中,小燕的家庭成员对于她的婚姻安排提前制定了计划,并强调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而在美国,这种强调时间的安排和计划可能会被视为过于极端和不自由。

最后,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通常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在美国社会,表达个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正常和鼓励的行为。

在电影中,小燕在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往往选择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

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中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和公正观念、时间观念以及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不断升温的现代文化,都对世界各国文化,尤其是亚洲国家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世界影响中国古今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经济腾飞,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中国的文化热也升温的更快了。

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孔孟之道甚至于传遍世界。

下面我仅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新兴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一下: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知道,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韩国人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儒家文化。

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如果人们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镛等人是韩国哲学家,仅看他们的著作难以判断作者的国籍。

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

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

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

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

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马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

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小议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渐渐深入我们的生活。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不管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文化,还是武术、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及节日、饮食等生活习俗,都为西方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早在14世纪初,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便以其《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将神秘的中国文化带到了西方世界。

16世纪末,当西方基督传教士踏上中国土地之时,中国文化再次被更深层次地了解。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堪称一位不折不扣的汉学家,他不仅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是第一位认真研习中国文学和典籍的西方学者。

他所带给西方的中国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同时还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与思考。

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其可为国家的政治、哲学、教育体制以及礼俗规范等提供有力的评价标准。

如他在《十六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游记》中这样写道:“被称为中国圣哲之师的孔子,把更古的哲学家的著作汇编成四部书,自己又撰写了五部。

他给这五部书题名为‘经’,内容包括导向正当生活的伦理原则、指导政治行为的教诫、习俗、古人的榜样、他们的礼仪和祭祀以及甚至他们诗歌的样品和其他这类的题材。

”[1]而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并成为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以《中国的良好风俗》一文这样论述孔子、孟子“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举行一次亲耕的仪式。

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从事耕耘。

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而且给他八品官做。

”[2]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近代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的中国著作、学术典籍等被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同时,一些西方学者也相继出版、发表了大量以推崇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相关作品,如法国传教士诺尔翻译了《六本中国经籍》、莱布尼兹写出了《中国近事》、吴尔夫写出了的《关于中国人的实践哲学的讲话》等作品。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引起的经济、技术乃至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领域参差不齐。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让各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小,但每个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那些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逐步形成并世代保持的传统,仍旧以最纯粹的形式保留下来。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近年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将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进行对比,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美国的文化,并重新审视中国五千年来积淀下的文化传统。

一、中美文化宏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我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别是两国最主要的差别。

在这里首先引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1]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2]中国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强调集体主义、权利差距和团体内部和谐。

在天地之间人为贵,江山社稷以人为本。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仁”、“性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把人为的等级统治秩序同自然的血缘和亲属关系柔和为一,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作。

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文化历史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认为人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意义的价值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个性解放,都决定了美国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奋斗、自主、独立,以自我为核心。

这些观念充斥着美国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其价值观念体系的灵魂。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从自然规律和对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

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

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赵小兰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部长——赵小兰 在美国做部长

赵小兰 中国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部长——赵小兰 在美国做部长
我的


对 于 自 己 的成 功

赵小 兰


弃 不 舍地 用 这 些 传 统 美 德 的 雨 露

浇 灌着我 们 下


直 强 调 是 中 国 文 化 给 予 了 她 成 功 的 力量
生中

她说

那 些 父 亲 与女 儿


起度过的美 好时光
现已
每 当我 向 前 发 展 的 时 候


我 都 会 试 着保



前 曾 几 次访 华
的 故 乡参 观
父亲节


而 且 回 到 了 距 离 上 海不 远 的 祖 辈 生 活
2006

中 美 两 国 》 为 主 题 做 了 演讲
文 化 上 的 类 同与 差 异 徽
“ ,

阐 述 了 中美 两 国 经 济 在 清 华 大 学 演讲


赵 小 兰 把 父 亲 赵 锡 成 当作 自 己 的 榜 样
成 为 心 中最 珍 贵 的 回 忆
那些深邃的哲学思 想和高尚

持和记住我的文 化本源


这 也 是 我 之 所 以 成 为我 的 原
情操



都 已 悄悄地 融 化 在 我 们 的 心 里

至 今仍 激 励 着
伴 我 同行
特殊的家庭教 育
小 兰 那种不 亢不 卑


美 国 媒 体 在 谈 及 赵 小 兰 的 成 功 时 这 样 赞扬 质
(M c C o n
结婚

19 9 6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论文

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姓名:***学号:*********浅析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摘要:浅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日本、朝鲜、亚洲其它国家、欧洲、美洲及非洲国家)的影响关键词:中国文化;佛教;儒学;丝绸之路;日本;朝鲜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分析一下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一、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对日本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中日两国有文化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日本,远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陆移民进入,也把汉字带到那里。

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实行了“常用汉字表”,规定1945个常用汉字作为“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

佛教自公元538年正式传入日本,50年后发生了崇佛与排佛的论争。

在崇佛派取胜之后,天皇大兴佛教之诏,推动并加速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书记》说:西晋时王仁到日本教太子菟道稚郎子读书,带去《论语》十卷,相传是儒学传入日本之始。

隋唐时期日本到中国的留学生主要学习经学。

日本人模仿唐代教育制度,也把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日本学校里设有大经、中经和小经。

另外,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都城建设上,在唐的影响下日本开始营建永久性首都,藤原京、奈良、京都、东京等城市的共同格局都是仿照当时唐代长安的条坊制建立起来的。

2、对古朝鲜的影响。

中国与古朝鲜之间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初期。

汉字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传入朝鲜半岛,大约公元后三世纪开始流行。

从汉字传入开始,慢慢很多汉语词汇取代了本身的纯韩词汇。

现在韩语多于一半的词汇是由中文借过去的,汉语词汇共占日常韩语词汇的五至六成,而韩国人的姓名差不多全是中文来的。

新儒学在高丽时代(918-1392)末期开始引起注意,最终发展成为在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占主要地位的哲学思想。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

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

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

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

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

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

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茶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美国】美国被称为咖啡王国,却有大约一半人喝茶,令人称奇。

在美国市场上,中国的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

这也就凸显了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

青睐于喝速溶茶,夏季来一杯冰凉的冷饮茶,顿觉心中清凉,很是惬意。

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

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

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

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

【英国】茶是英国人普遍喜爱的饮料,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

英国本土不产茶,而茶的人均消费量占全球首位,因此,茶的进口量长期遥居世界第一。

英国饮茶,始于17世纪中期,公元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与英国查尔斯二世,饮茶风尚带入皇家。

凯瑟琳公主视茶为健美饮料,嗜茶、崇茶而被人称为"饮茶皇后",由于她的倡导和推动,使饮茶之风在朝廷盛行起来,继而又扩展到王公贵族和贵豪世家及至普通百姓。

英国人好饮红茶,特别崇尚汤浓味醇的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伴随而来的还出现了反映西方色彩的茶娘、茶座、茶会以及饮茶舞会等。

目前,英国人喝茶,多数在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

倘有客人进门通常也只有在这时间段内才有用茶敬客之举。

他们特别注重午后饮茶,其源始于18世纪中期。

因英国人重视早餐,轻视午餐,直到晚上8时以后才进晚餐。

由于早晚两餐之间时间长,使人有疲惫饥饿之感。

为此,英国公爵斐德福夫人安娜,就在下午5时左右请大家品茗用点以提神充饥,深得赞许。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外交使者等渠道传入各个国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传播、文学与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规范,对社会制度、教育、家庭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士族的必修课,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忠诚观念等深刻影响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在韩国,儒家思想也深深根植于社会价值观念之中,对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道教文化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倡导心静体安,崇尚养生与自然疗法。

道教的思想与实践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有传承和影响。

例如,在日本,道教的思想与禅宗佛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建筑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养生理念也深受西方国家的关注,如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国养生方式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成为西方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给国外带来了深远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途经中国传入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解脱”,强调人类对苦难和欲望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日本,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是宗教建筑和寺庙的建设,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还使佛教艺术和文化深入于日本文化之中。

最后,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深刻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中国设计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中国设计对西方设计的影响

中国设计对西方设计的影响中国设计对西方现代设计的影响:1、形式上的影响1753年,伏尔泰将元曲《赵氏孤儿》改编后搬上欧洲舞台。

其后随着台湾影片《卧虎藏龙》、2023年奥运会,APEC会议等文化媒介的轮番视觉冲击。

'中国风'带着新的活力再次席卷全球。

'中国风'的恒久魅力证明了文化的价值。

今天,欧洲纺织品设计以及顶级成衣设计艺术不断运用中国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意大利品牌Prada近年推出以中国扎染工艺和中式小立领、盘扣、对襟、斜襟、织锦等元素的设计。

法国品牌YSL推出仿旗袍立领垫肩设计、蝴蝶盘扣、云龙纹饰刺绣等设计。

和18世纪相似,'中国风'的主要推动者还是来自上流社会。

有着70年历史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晚会2023年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并邀请中国人参与总设计与主持。

这对之后的西方知识分子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方式也有很大影响。

其中,包豪斯奠基人密斯·凡德罗,约翰·伊顿均受到过老庄、儒家著作的影响。

无一不能看出其'禅'的思想。

他们这种旺盛的创作能力与广阔的视野尤为值得中国人学习与反思。

中国在专业设计领域还只是个学生。

对此,欧洲人对'中国风'的应用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

1、形式上的影响1753年,伏尔泰将元曲《赵氏孤儿》改编后搬上欧洲舞台。

而1998年迪士尼亦将《花木兰》搬上大银幕。

其后随着台湾影片《卧虎藏龙》、2023年奥运会,APEC会议等文化媒介的轮番视觉冲击。

“中国风”带着新的活力再次席卷全球。

和18世纪的“中国热”别无二致,从市井到官邸,从日用品到艺术品,从杂志封面到网络。

“中国风”的恒久魅力证明了文化的价值。

今天,欧洲纺织品设计以及顶级成衣设计艺术不断运用中国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意大利品牌Prada近年推出以中国扎染工艺和中式小立领、盘扣、对襟、斜襟、织锦等元素的设计。

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与融合

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与融合

中国饮⾷⽂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与融合2019-10-17摘要:经地域、⾃然、资源、体制等显著特征形成的中国饮⾷⽂化进⼊美国后,经过排斥、崛起、融合发展阶段,逐步壮⼤并被美国消费者所认可,中国饮⾷⽂化在美国得以继承与发扬。

本⽂主要探讨中国餐饮及饮⾷⽂化在美国的传播、发展、融合,及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餐饮;⽂化;融合各民族饮⾷习惯、烹饪⽅式、⾆尖偏好因其发展初期的地域位置、资源类别、耕作⽅式的不同,成年上万年逐步形成了固式格式,以民族标签的⽅式展⽰了民族历史沿⾰和价值取向,成为⼴义⽂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五千年⽂化积淀的中华民族因⾃然环境、儒家思想、社会更替等因素形成了“民以⾷为天,⾷以味为先”的独特饮⾷习惯、烹饪技巧以及“夫礼之初,始诸饮⾷”的社会⽂化现象。

在历史发展中,中国饮⾷⽂化不仅在本⼟繁荣昌盛,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国家中得以传承和国际推⼴。

下⽂将以美国中餐馆为例,阐述中国饮⾷⽂化的传播、发展及融合。

⼀、中国饮⾷⽂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美国“⼤熔炉”的社会⽂化标签注定其饮⾷⽂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很难定义美国传统饮⾷特征,它被世界性的舶来品如意⼤利通⼼粉、印度咖喱饭、中国⼩吃、墨西哥辣椒、欧洲海鲜、泰式料理所包围。

不过,民意测验显⽰还是中国菜名列前茅。

据统计,仅在纽约,中餐馆就有5000多家[1]。

有关最早将富有中国饮⾷⽂化的中餐馆植根于美国的时间说法不⼀,但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反映了备受歧视和压迫的华⼈移民史,也形成了海外中华⽂化的标识。

华⼈的饮⾷⽂化伴随着他们的⽂化认同、⽣活习惯、宗教信仰与华⼈移民⼀起落户美国。

⼀个拥有300张座位的⼴州餐馆早在1849年就已在旧⾦⼭落脚[2]。

随着移民⼈数的增加和19世纪的经济⼤萧条以及1882年的排华法案出台,众多华⼈离开⾼收⼊的黄⾦矿,迫于⽣计开启了唐⼈街的雏形并开始从事低利润的餐饮、洗⾐服务⾏业,相较萎靡的洗⾐业,华裔餐饮业反⽽得到了迅速发展,刘海铭教授在《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化》⼀⽂的数据⾜以证明:对于早期的华⼈移民来讲,饮⾷⽂化与移民经历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多元化和最深刻的文化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广泛的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始终是世界文化中引人入胜的一景。

在国外,中国传统文化被普遍认为是别具内涵的文化艺术的範例,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今天的世界带来了它的独具特点。

中国文化的传播至少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文化在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许多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汉武帝时期,中国文化被传到了中亚和印度。

在隋唐时期,中亚、印度、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人士,听说过唐朝中国的繁荣和文化,纷纷前来中国朝诸侯、学习文化、招收学生。

因此,Laozi和Confucius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藏传佛教、印度佛教、日本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希腊哲学和现代历史中,都有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子。

尤其是现代西方,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有所创新,即所谓中国现代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吸引人的。

美国人从中国文化中受到的鼓舞和启示是深入的,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在不断地深化。

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无不被美国学者所关注,中国文化的渊源和思想内涵也被理解和接受。

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过程中,最受欢迎的是中国历史的描绘。

人们经常利用历史故事,传达中国哲学、中医、道教等内容。

在美国的大学中,中国文学、哲学、历史等专业在当代哲学、文化研究和文艺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另外,像太极拳、狮子舞、春节、古筝、茶艺等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品和习俗,被不少美国人所接受和欣赏。

在加拿大,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学的表现方式传播。

加拿大人民也对中国的历史、哲学、民族艺术和文化特色有着浓厚的兴趣。

此外,在加拿大的中国社区中,各种传统节日和习俗也在不断地传播,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在加拿大多属少数民族的社区,如新移民、华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渗透开来,使当地文化更具丰富性和多元性。

总之,在国外,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欣赏。

关于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的研究摘要: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受到其它民族文化外在的因素影响。

文学的成果,不仅仅是由某个国家或民族所取得的,而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文学发展的进程以及它的成果的共享都必然与它的国家的思想背景和文化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就中国文化在美国文学中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学;影响一、前言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些文化不分大小,不论新旧。

一旦出现就必然会被外人所知,可能会被外人批评,但更多的是欣赏和借鉴。

中国做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道路上起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

二、“东学西渐”中国文化开始传入美国(一)中国文化对美国生活的影响十九世纪,中国对美国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渗透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新英格兰,航海家引进了中国样式的房屋的装饰风格,尤其是房顶向上翘起的角,更一度成为一种时尚,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的圆锥形草帽更是老少皆知,《韦氏新国际词典》中有“中国”前缀的单词就有三栏。

中国棋,中国灯笼,中国红等多种文化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使他们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中国文化对美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中国文化对美国启蒙运动也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诸多要素为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批判神权统治和专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中国文化成为美国启蒙思想家用来辩论自己思想上的主张的依据和证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鲜明的统治被美国的启蒙家们视为他们可以借鉴的开明政治。

(三)中国农作物和植物向美国的传播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差异很大,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对农作物的培育和野生植物的开发和利用,中国气候复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农作物。

然而美洲作为新大陆开发较晚,除了有限的印第安人培育的作物外,大量的农作物和植物需要引进。

在殖民地时代,在两地气候和土壤环境相似的地方,大量的植物被引进。

19世纪美国_中国风_中国瓷的文化影响

19世纪美国_中国风_中国瓷的文化影响

如果把中国艺术与美国文化从一个国际视角来研究,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中国与美国进行的贸易过程中,有中国瓷器和书画进入美国的民众视野,并引起了美国人对中国艺术品的关注、认知、收藏和鉴赏,这些历史片段可引起我们关注。

因为这些历史事实印证了在中美两国海外贸易中,以中国瓷器绘画艺术为代表的艺术品是如何逐渐融入美国人的生活,并对美国产生了文化影响。

青花瓷绘艺术的传播:从欧洲到美国 在18世纪初到18世纪下半叶,是欧洲对中国瓷器需求的鼎盛期。

民国学者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描述了当时在广州港口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形成了“千门日照珍珠市,万瓦烟生碧玉城”瓷器生产和贸易的繁华景象。

元代的“青花”釉下彩绘瓷的逐渐成熟,到明代永乐、宣德时,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青花是釉下彩,先绘画后烧制的技术促使了青花瓷绘艺术的发展。

青花瓷绘的艺术特征主要是瓷器画工运用传统水墨画表现方式,由墨分五色的绘画技巧进行瓷绘,因此瓷绘讲究纹饰构图完美、构思精巧、色调淡雅沉静。

瓷绘内容以表现传统人物和仕女以及山水、花鸟题材为主导,显示了传统文人绘画审美观对当时瓷绘的影响。

18世纪以来中国瓷器外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瓷器外销过程中,中国商人积极推介中国瓷器及其装饰纹样,无形中向西方传递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信息和影响。

以中国瓷器作为餐具,给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同时,凭借青花瓷器面的绘画符号——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人物、山水风景、花鸟植物,也向西方介绍了中国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视觉艺术,并从整体上给欧洲人一个近乎虚幻和诗意的中国印象,使“中国风”成为了欧洲人对美好生活的一个梦想。

青花瓷器上的绘画使得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瓷器不单是一种器皿,还是一种艺术品和文化影响的媒介;因为青花瓷器及其绘画样式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和情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甚至起到激发罗可可艺术“中国风”的原创动力,中国明清时期的山水、人物画成了欧洲画家学习的摹本。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文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很多国家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底蕴具有直接的关联。

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说明文化传承和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一些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日本:日本在二战后的文化传承(例如武士道精神)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作为一个山岳之国,日本没有任何石油和煤矿资源,与此同时却取得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产业。

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日本近代成为一个具有联合主义精神(和谐共生)和道德家风的国家,通过适应性和自我发展,不断的获得创新性的精神。

例如自动售货机、摩托车等日本的创新产品,都体现出了这种灵动的文化特点。

第二个例子是中国:中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儒家思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埸”的智慧,作为一个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在经济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商业文化,可以被归纳为“信用商业和集约型商业”,这一核心理念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的文化特征,例如春节、双十一、中秋节等传统习俗,也深刻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第三个例子是美国:美国向来以开放和多元文化著称,这两个特点也被认为是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的重要因素。

舞台剧、狂欢节、排名榜等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的活动,为美国的游客经济和主题公园等娱乐产业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

在经济的发展中,美国渐渐摆脱了之前经济衰退的影响,尤其是90年代科技发展的飞速迅猛,使社交网络、移动设备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

美国以其个人主义思想和强大的拼搏精神,助推其经济不断发展。

最后,不管是哪个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文化的支持和文化的吸收,很多经济奇迹不可能出现。

经济发展是符合国家文化特点的,只有这种经济发展才能够持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美国

中国文化如何影响美国

在中美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交往中,中美文化交流并不平衡,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但中美文化交流也不是单向的,自十八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文化无论是以儒家伦理为代表的观念文化,抑或是中国的艺术品都对美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当代,伴随中国国力提升和文化事业繁荣,中国文化在美国会有愈来愈多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商品,其所承载的绘画、雕塑、诗歌等中国文化也由于中外贸易而传播甚广。

十八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瓷器到达北美各港口城市,中国瓷器成为当时北美上层社会生活的象征。

人们熟知的开启中美交往大门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在回航至纽约港后,巴尔的摩的“帕拉斯”号就被征用到中国装运“中国皇后”号回航时未及交货的瓷器,运回美国之后,刊登广告销售。

伴随着大量瓷器到达北美,中国的瓷绘艺术对美国的艺术产生影响,其中受到中国瓷绘艺术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画家、建筑家和陶艺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一股“梅兰芳热”从美国东部开始兴起,并很快席卷全美。

中国近代京剧名家梅兰芳访美演出,为中美文化交流史写下浓重一笔。

1930年到达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公使伍朝枢在公使馆举行招待会,除了美国总统胡佛不在首都没有出席外,副总统以下官员、各界知名人士五百余人出席了招待会。

同年2月16日,梅兰芳在纽约百老汇第四十街剧院举行了首场正式演出,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舞台上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由于宣传得当,预售两个星期的门票仅三天就销售一空。

梅兰芳以其丰富的表情演出费贞娥复杂的心态,征服了美国观众,叫“加演”竟达15次之多。

梅兰芳在纽约的首场演出大获成功。

为了表彰他推进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功绩,加州普蒙纳大学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充当友好使者。

1941年,宋美龄、宋蔼龄代表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民间机构“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赠送一对大熊猫,以对其救济二战中的中国难民表示感谢。

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19世纪末叶;开封犹太人的传统、衣着与汉、回等民族人民已毫无二致..这是世界史上唯一的一例犹太民族自然同化..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不能妥善处理主体民族与移民的关系;颇可从中国古代史有所借鉴..三、儒家和睦思想:而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和睦思想作为儒家“和”文化具体体现;对中国外交思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和睦思想的核心是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忠恕思想和义利之辩是以价值观的形势作为和睦思想的延伸;而和睦思想在具体施政时的应用便是德政和仁政思想..和睦外交思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基础;和睦思想是我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和睦思想影响下的睦邻和平友好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实施的背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论断;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表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运用;“致力于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和睦外交战略的新转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睦外交战略的新举措;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突破;“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途径;“构建和谐世界”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新秩序观;“睦邻友好”外交战略——和睦外交战略的周边外交新政策;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和睦外交战略的新发展理念四、中和思想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由孔子和子思阐发关于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指的是天人合一;需要人们自觉的修养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中庸之道的精髓是“致中和”;做事留有余地;不偏执;以此妥善地处理了矛盾;安定团结的局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和维护的..新中国刚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在面对激烈的争论所带来的紧张氛围时;及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由此妥善缓解了参会国人员间的矛盾;搁置了争议;最大程度上使会议顺利地进行..后来求同存异也成为中国外交的一条基本原则;例如“一国两制”原则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求同存异;它的实行成功地使香港和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也为台湾的早日回归积累了经验..再有就是改革开放;虽说中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又不失为一条良策;因为一味地坚持计划经济;不与时俱进是不符合历史潮流发展规律的..以上政策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但是坚持中庸之道还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否则过犹不及;反而得不偿失..五、树立大国新形象:中华民族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泱泱大国;因此中国即为“中央之国”;就应该有大国所应有的风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光是人口就有13亿;占了近全球人口的1/5..同时中国已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130多个国际组织;除了按照规则履行自己的责任外;中国还积极地援助他国;为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而努力..这不仅仅因为中国是国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因为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为树立国际新形象所应该积极行动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中国主张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赞成单方面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和平对话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中国是被排除在国际之外的;但是不可否认通过我们的女里;现在的中国重新崛起于东方之林;为了得到国际的认同;我们付出了很多;不管前路如何坎坷崎岖;我们都应该风雨兼程;无惧无畏;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坚韧、自强;为目标而奋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信”的美德;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而无信;何以为言”....孔子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从中国的外交风格看:所谓外交风格是指一个国家外交家的思想、品德、作风在外交实践中的形象体现;它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反映..新中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以信为本;说话算数就是突出的表现..六、“天人合一”思想与环境外交“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启蒙时代的自然观和人生观;阐发了人类早期的生态意识..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征服、破环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条件下利用、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当前;环保与生态问题已经被全世界人民所关注;环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关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一国推行其环境外交政策、维护其环境权益、促进其经济和环境发展的重要手段..七、“以人为本”思想与领事保护外交“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思想的先河..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正在经历着一种深刻的转型;或者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重要标志就是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从人民关心的小事做起、向着更加有人情味的方向努力..这实际上是近期中国新一届政府精神和风格的传达;是一种重要的新导向..而这种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领事保护外交..面对新的形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外交理念;切实增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作好维护我公民和法人在境外合法权益的领事保护工作;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加强与公众的交流;处处彰显着我国新时期外交“以人为本”的特点..八、非功利主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崇尚独立;反对侵略;对外战争多属自卫;基本是在中国国土上进行的..在传统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对外战争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功利主义;二是重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战争多带有反侵略的自卫性质..尽管抵抗外侮、师出有名;得胜也不贪图战败方的赔款或土地;适度惩戒便退守休战;全义兵之名..这深刻反映了“仁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和强调“义兵”的军事思想..当代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肩负着协调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双重任务..此时;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仍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挥并起到良好的作用..首先;在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指导思想上;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中的四个“互”字、一个“共”字;鲜明体现了中国重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提倡和平共处的主张..它的基本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提倡“和为贵”;排斥“国相攻”“强执弱”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政府针对相邻国家领土、权益的争议提出的;是“知行合一”、和平处理对外关系的典范..其次;中国政府在处理外交关系时;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第三;中国对外战争及战争观;充分体现了和平慎战的非功利主义思想..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周边个别国家曾先后对华武装挑衅;入侵中国境内;中国军队被迫自卫还击;但在收复失地后立即回撤;并采取了有利于和平解决的措施..这种非功利主义军事思想在世界战争史上独树一帜;与古代雅克萨、廓尔喀之役等一脉相承..九、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强调“天下主义”;“天下为公”的思想;“和谐世界”外交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外交战略的目标是建立“和谐世界”;中国追求世界的共同繁荣和发展;自古以来;中国“天下主义”观念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由于受地理环境及历史条件的原因;“天下”相对于“国家”使用的范围更广..古人认为;地在天之下;所谓“天下”就是中华大地;而中华大地则是世界的中心;没有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的概念;只是“以天子为中心;诸侯为外围;‘四夷’为诸侯的外围层层防卫系统”;从先秦开始; 中国传统思想就形成‘个人—家—族—国—天下’的结构意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所强调的“天下主义”观念;是以文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以文化作为连接的纽带;采取“恩威并施并以和为主”的政策;使得周边民族不断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形成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因此;不论是“协和万邦”还是“天下为公”;都是中国古代和平主义外交思想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对和平与公正的追求及中国以文化和道德立国的优良传统..十、忠恕思想及义利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深入人心互不干涉内政是儒家忠恕之道在外交上的最好诠释..从国与国的关系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主权丧失;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领土被霸占;都不希望国家统一受到破坏等等..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尊重别国的主权;不要去侵占别国的领土;不要去破坏别国的统一等等..要想自己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也就不要去侵犯别国的主权;要想自己的国家民主;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民主;要想自己的国家强盛;也就要让别人的国家也强盛等等..十一、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共荣性外交思想具体来讲;所谓“有所作为”;就是要在世界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是一般的作用和一般的影响..既然是一个大国;就要发挥一个大国的作用和大国的影响;其目标;就是要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也就是实现各国的共荣..二消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除积极方面外;还有消极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虽然客观上美国遏制加孤立的对华政策;苏联对中国的排斥和孤立对我们的闭关自守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主观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闭关自守政策给我们带来严重后果;使我们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而闭关自守政策同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封闭型的特征..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狭隘的小农和手工业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儒家大力宣扬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发展观形成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等文化心理;都是产生闭关自守外交政策的温床和土壤..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以政治、伦理为本位;重政治、伦理;轻经济和自然科学;排斥和否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反映到外交上就是重视政治外交;轻视经济外交..一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该国国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特有的外交哲学传统..新中国的外交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有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进步思想三个来源;其中和合文化是其根源与核心..1中国传统外交哲学的世界观——“和合文化”的道德主义“天下观”“和合文化”的道德主义“天下观”以和平、和谐为主要特征;以“天下大同”和“太平盛世”为理想的追求目标..中国传统的“天下”绝非一个单纯的物质概念;它同时是一个社会的概念、精神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 在哲学观上;“仁”、“礼”、“中庸”等哲学思想作为长期指导古代中国处理对外交往的原则;对中国外交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可梳理出一套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中国外交哲学话语体系..2中华“大一统”的观念与重视防御的内敛型民族性格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广阔的东亚大陆腹地决定了这片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发展与壮大;成为保持政治、文化上的统一性和向心力的基础..中华文化思想中大一统的观念在无数次中华帝国的重建中深入人心;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战乱、分裂;最终却都一一为统一的潮流所取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融..历史表明;农耕文明由于自身的内向性以及能创造出巨大社会财富;比其它文明形态较为缺少侵略性心态;农耕文明更在意本土的安全和维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灵魂就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求和平、统一和注重自身国土的防御..诚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不乏现实主义的考虑方式;但和平主义、理想主义的成分的影更为重大;这一思想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哲学的战略思考..“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2007-01-13 11:16:43)转载▼最近,有这么几件事让国人对中国文化重拾自信,看到了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

刚刚结束的宋祖英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独唱音乐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轰动了整个美国。

当晚的演唱会,宋祖英从古色古香的中国之门走出,以优美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开头、以欢快昂扬的《爱我中华》压轴,演唱了《木兰从军》《龙船调》《出嫁歌》《好日子》《蝶恋花?答李淑一》《孟姜女》《猜调》《小河淌水》等18首经典曲目,倾倒了现场二千二百名美国观众。

演唱会的观众中,除了主流社会的政界、商界人士外,还有很多纽约艺术家,他们都是专程赶来。

三次谢幕,5分钟的自发起立鼓掌,被称为中国艺术家在美国观众面前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礼遇。

坊间评论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民歌之夜,真正的中国之夜。

无独有偶。

由谭盾作曲,张艺谋带领王潮歌、樊跃导演的歌剧《秦始皇》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

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记录。

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

歌剧《秦始皇》在著名的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引起轰动。

当天,所有观众早早的来到大都会歌剧院,盛装出席这一歌剧盛宴。

首演大都会歌剧院迎来了克林顿等贵宾,演出结束后,4000名观众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把主要演员多明戈和导演、作曲家一次次唤回舞台,连续四次谢幕让他们欲罢不能。

日本作曲家喜多郎在电话中对《秦始皇》不住地夸奖,从导演到音乐,再到舞美都一个劲儿地说“很棒” 。

我们没理由不相信《秦始皇》将成为世界经典已成事实!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家郎郎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在美术方面,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画家的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还有,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兴起了学中文热,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迄今已经在美国创建了8所孔子学院,其中以马里兰大学(以下简称马大)孔子学院设立时间最早,因而也影响最大。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形式是全球第一家网上孔子学院。

它给那些本来没有机会接触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引起了美国人的兴趣,中国文化对美国影响越来越大,已超过日本!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

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在亚洲,中国与亚洲诸国,或国土相连,或一衣带水,成为古代东方文化的精神支柱,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

如今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了集中关注。

今天,我们能够欣喜的看到中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中国完全具备成为亚洲艺术在美国的代表这种实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自豪!注:有关资料引自《青年参考》最近,在自诩为世界文化中心的美国纽约文化街,一部歌剧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秦始皇》。

从2006年12月21日首场公演到2007年1月25日最后一场演出,从最贵的350美元的门票到最便宜的15美元的门票都已售罄,这在大都会歌剧院创下了一个新纪录。

如今,观众想要买票,必须要排3个小时的队,而且只能拿到站票。

此前,中国依靠价格低廉商品占领全球市场。

歌剧《秦始皇》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扩大影响力的典型事例。

中国文化异军突起的尖兵是中国的艺术家们。

备受关注的中国钢琴演奏家郎朗每次在纽约举行演出,门票也都早早售完,若不早买票,就很难听到他的演奏。

在美术方面,中国画家的崛起也令人瞩目,在今年的世界美术作品拍卖市场上,中国作品身价的飙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话题。

在海外,中国艺术家受到集中关注。

在美国,中国已取代日本,被认为是亚洲艺术在美国的代表。

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力超过日本,这一点从美国学生的留学选择也能体现。

美国国际教育机构最近的调查显示,2005年,共有6389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2004年增长34.9%;而2005年留学日本的美国学生只有4100人。

….印度文化是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综合,印度文化的这种特征使其具有顽强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极大同化力。

它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得到充实和丰富。

因此,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冲击和碰撞中会不断融合、吸收,这是一个价值重塑、体系调整的过程。

现代化和传统通过独特的连续性和变化过程互相补充。

印度不会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不会丧失自我。

印度文化会像以前历次一样,在外来的冲击面前重新反思和整合,嬗变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不失民族特色的印度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郭英剑在为《文化帝国主义》一书所作的"代出版说明"中所言:"全球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经济力量,更在于我们的文化经验,也就是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的方式。

"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冲突与碰撞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没有文化冲突,就不会有文化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

《宽容的文化》一书中写道:"从文字无法企及的时代开始,印度就接受了外族人民。

它像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激起各种各样人丰富的想象,流浪者、殖民者、抢劫者、生意人、征服者不断涌入这个国家,他们带来了新的种族、文化、习俗、宗教和语言"。

因此,有人说印度"像海洋一样有无限的吸收能力",这"无限的吸收能力"正是印度文化无限的包容力。

就是这种包容使印度呈现出多样的人种、众多的民族、繁杂的语言、纷繁的宗教共存的多样性社会面貌。

印度的近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正是由英国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精神与印度传统文化精神冲突的过程,它使印度文化出现了由传统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模式新的转机和成功的希望。

这一转机和希望并不只是来自不断引进与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宽的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至关重要的是,在蓬勃发展的技术和经济现代化进程的背后,看到了传统日常生活的沉重结构的真正松动以及千百万普通人正在悄悄萌生的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冲动。

这一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历史冲动将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和人本主义转型的契机。

今天的印度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混合体。

作为一个固守传统秩序、相对静止且精神上自满自足的国家,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经历了千百年来种种巨大的、灾难性的历史变故后,依然根深叶茂地存活着。

传统文化不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丧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印度传统文化将继续不断地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冲击,也将会与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但唯有印度传统文化本身产生了比较全面和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转变,这才能真正实现印度传统文化的根基--印度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真正转变。

否则,即使是再强烈的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也有可能被淹没在印度无所不包的"大梵"精神中,成为印度文化的又一个新的变种.●中印经济的高速发展都受到美国的关注,但是,印度文化在美国的流行速度却远远超过中国文化●印度官方在美国从不主办“印度文化节”,而是通过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文化传播,使任何去过印度的美国人,都对印度文化产生真切和似曾相识的感觉●中国文化面对的是“世界文化超市”,只有提供其他文化不能提供的特殊价值和便利,才能吸引现代人在美国,印度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吸引人在华盛顿最热闹的购物区乔治城, 有一家叫“奥特菲特斯”的新潮时装店里总是挤满了年轻人。

几年以来,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出售许多印度制造的商品,并且有很多印度风情的服装和饰品。

笔者每次经过这家店,都会听到顾客这样说:“这些东西多么漂亮啊!我真想去印度看看!”除此之外,鲜艳别致的印度纺织品在美国普遍保守的装饰中也相当抢眼,受前卫人士欢迎。

英美娱乐明星似乎非常喜欢印度文化,也很愿意“免费”作印度文化的推广大使。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西方世界的英国“披头士乐队”开始,英美艺人对印度音乐和乐器就赞赏有加。

好莱坞女星们非常青睐瑜珈,练瑜珈似乎是她们疯狂的生活方式中保持“正常”的第一选择。

在崇拜明星的美国,明星们的一举一动有着引导社会新潮流的影响力,久而久之,便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向往印度文化的氛围。

前段时间,据相关媒体报道,包括史泰龙在内的五位好莱坞一级影星差不多在同一时段到印度访问或拍片。

这将使美国民众掀起对印度新的关注热潮。

相比之下,纽约那家京剧脸谱店却门可罗雀。

美国所有大商场里至少一半以上的服装是中国制造,大多城市都有许多中国制造的玩具店、日常用品店、中国工艺品店,但要么这些商品被挂上美国品牌,要么因为商品本身没什么新意,并没有多少美国人在购物的时候,会感慨地说想去中国看一看。

美国的影视明星到中国访问也相对较少。

偶尔有外景在中国,所拍摄的可能还有不少所谓的“负面事物”。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

但是,大多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多是廉价商品、流动的劳工等,对中国真正的文化精髓依然非常陌生。

而印度经济的崛起只是近几年的事,同样也受到了西方的关注,瑜珈等印度文化的精华在美国的流行速度,却大大超过了中国任何一项文化或艺术品。

这实在是让人费解。

文化的传播在于推广方式仔细观察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的文化传播,会发现推广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比较重视官方推广,在方式上偏重于纯文化的形式,而印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推广和商业形式。

比如,在过去几年,中国多次由官方出面举办“中国文化节”。

笔者在华盛顿住了7年多,还从没注意到有印度官方主办的“印度文化节”,最多只是各个大学或社团邀请印度艺术家在美国举办小型演出而已。

不同推广方式产生的结果很不同。

中国文化节可能吸引了不少美国精英,然而,想要使普通的美国老百姓了解中国,却不是一两次文化节就能够取得成效的。

印度官方似乎对传播本国文化漫不经心。

每次有印度活动,印度驻美使馆网站上都只有“文化活动预告”一项,或者只是通过部分美国朋友相互通告,但是却非常注重细节。

我曾多次参加印度驻美大使馆的活动。

每次庆祝活动都很简单,只有简短的鸡尾酒会,看似没有特别的准备。

活动的组织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地念讲稿,或者告诉客人印度文化有多么古老、多么精深。

但参加活动的客人不会寂寞,主人看到有独处的人,会特意过来找你聊聊。

大厅里布置得非常有印度特色,告诉来宾今天是印度什么节日以及来历, 印度人在这天会做些什么。

如果客人对此有兴趣,组织者会故作不经意地说,来,这样里有一本书、一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这样,人们被好奇心驱使,自己主动去探索印度的与众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