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孟浩然古诗词里面的思想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2aeb473f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5.png)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以谈心的语调,质朴的语言表现隐逸的情怀众所周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生于盛唐时代,早年有志于用世,但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便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就与鹿门山有关。
《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七言古诗写傍晚自涧南园经岘山,往鹿门隐居处途中的情景。
全诗通过对鹿门居处山水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隐居生活闲适自由的乐趣,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强烈追求。
诗题中的“鹿门”,即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
原名苏岭山,汉建武时,襄阳侯习郁建庙于此山上,刻二石鹿置于庙道口,此庙称鹿门庙,后来便称此山为鹿门山。
孟浩然曾在这里隐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二句,描写黄昏时分人们争相渡江、匆忙回家的情形。
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寂静幽僻与世俗的喧闹。
两相对照,使诗人在船头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如在目前。
这两句抓住了山寺晚钟、日落黄昏、争相竞渡的细节场景,渲染了一派喧闹的气氛。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写村民沿着沙岸回家,诗人乘舟回鹿门山,语含超脱世俗、隐山林的乐趣。
诗在以热衬冷中,写得极为亲切而自然,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二句承上,写鹿门山的山色朦胧、月明烟开的幽静景色。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时的隐士,襄阳人,也曾隐居鹿门山。
《后汉书·逸民传》:“庞公者,……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诗人被这美景陶醉了。
面对这种美景,诗人似乎忽然领悟到庞德公当年为什么要在这里隐居了。
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由一个“忽”字传达无余。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二句,写诗人孤洁清高、一尘不染、脱离世俗的境界。
对清旷冲淡的孟浩然的理解
![对清旷冲淡的孟浩然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d1b30b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9.png)
对清旷冲淡的孟浩然的理解孟浩然,唐代文学家,以清新淡泊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孟浩然的诗作往往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哲学意味和平静的心境,给人以清旷冲淡的感受。
孟浩然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描绘山川、花草、湖泊等自然景观,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观察自然,用简练而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例如《春晓》一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一个春天的早晨为背景,通过描绘鸟鸣、风雨和花落的景象,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孟浩然的作品中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思。
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表达出一种超然于尘世的态度。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对世事的淡泊和对人情的冷静。
他的作品给人以宽容和安慰,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栖息地。
例如《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作者登上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述山河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境界的向往。
孟浩然的作品给人以清旷冲淡的感受,他的诗中没有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却能通过简洁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哲学意味和平静的心境。
他的作品让人感到舒缓和宁静,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的思考,孟浩然的作品都体现了他对真理和美的追求,以及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深邃感悟。
孟浩然以他的清旷冲淡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也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净土。
他的作品给人以清旷冲淡的感受,让人感到心灵的净化和舒缓。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推崇,至今仍然发人深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诗词经典赏析孟浩然
![古诗词经典赏析孟浩然](https://img.taocdn.com/s3/m/16b7f06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f.png)
古诗词经典赏析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被誉为“闲适之诗”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受后人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孟浩然的经典诗作,感受他那清新脱俗的诗意风格。
孟浩然的诗作大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作清新淡雅,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比如他的《春晓》一诗,写出了清晨的宁静和生机盎然的景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清晨,鸟鸣花落,生机盎然,给人以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另外一首《过故人庄》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槐高柳咽新蝉,古道西风瘦马。
”这首诗以“故人庄”为题材,描绘了诗人游历时重游故人家的情景,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给人以一种深情厚谊和宁静安详的感觉。
此外,孟浩然的《登鹳雀楼》也是他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山川河流,感慨人生无常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中写道,“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每逢佳节倍思亲,长亭更短亭。
”这首诗以“登鹳雀楼”为题材,通过描绘高处远眺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亲情的思考,给人以一种深沉和悲凉的感觉。
总的来说,孟浩然的诗作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他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受后人喜爱。
通过欣赏他的诗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的诗意风格,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愿我们能够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从孟浩然的诗作中汲取一些清新脱俗的力量,感受自然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
![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https://img.taocdn.com/s3/m/8b1a5d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9.png)
孟浩然是什么派诗人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清新自然、文笔简洁流畅,堪称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在唐代诗人中,孟浩然被誉为“山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孟浩然的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
一、孟浩然的诗歌特点1. 山水题材孟浩然的诗歌以山水为题材,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和风光。
他善于用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展现出深刻独特的感悟和意境。
2. 感性表达孟浩然的诗歌表达强烈的感性情感,他的情感体现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如带有忧愁、孤独、悲凉等情绪的诗歌常常给读者们留下深刻印象。
3. 文笔简洁流畅孟浩然在写作时,非常注重语言的简明流畅,他的诗歌不喜欢冗长的叙述和繁琐的修辞,而喜欢直接且抑扬顿挫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格极大的增加了他诗歌的生动性。
二、孟浩然的情感表达1. 忧愁悲凉孟浩然的诗歌有着忧愁和悲凉的情感,他的心情常常受到环境和人物的影响。
例如,在他的《过故人庄》中写到:"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孟浩然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友的思念和失落之情。
2. 深情厚爱孟浩然的诗歌也常常表现出深情厚爱的情感。
在他的《登科后》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咏叹了离别之时的感伤,表达了对故友的深情厚爱。
3. 活泼开朗除了忧愁和情感深刻的诗歌,孟浩然的一些诗歌也表现出了他的活泼开朗的天性。
例如,《春晓》中:"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诗句充满了活力和内在的张力。
结语:孟浩然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
就其影响而言,孟浩然的山水派风格在后世影响颇深,被广大文学爱好者所铭记和传承。
孟浩然“清而旷”的诗品与人品
![孟浩然“清而旷”的诗品与人品](https://img.taocdn.com/s3/m/9f4823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9.png)
孟浩然“清而旷”的诗品与人品
孟浩然是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他以清新淡雅的诗风和清高淡泊的人品而著称。
在他的诗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透露出对清新自然的追求和对清高淡泊的人生态度。
孟浩然的诗品可以用“清而旷”来概括。
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清丽旷远为特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山水林泉、花草树木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比如《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河大川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辽阔。
这种清新淡雅的诗风,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孟浩然的诗中还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以旷达豁达的胸襟,用清新淡雅的诗风表现出对人生百味的领悟,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在他的诗中,经常表现出对人生矛盾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苦乐的平和态度。
比如《过故人庄》中写到“宅中草木长,邻里空自知”,表达出对人世间变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的诗歌旷达豁达的气度,表现出了其清高淡泊的人生态度。
身处田园 心系朝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身处田园 心系朝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c9b0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1.png)
身处田园心系朝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其中一首绝世名作,写了洞庭湖这一一人四眼,滔滔江水水激,丹青铿锵,以及作者思念家乡的百感交集的情怀和思想,发人深思
的是其中渴望的气质:一种把心注入了自己热爱的诗意风景观中,希望把最美的心情奉献给亲爱的丞相的一种心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只有三言两语就把作者深厚的情怀传达出来,它把作者
独特的情怀放在歌词之中,用诗情雅意表达出来,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它就像是一个深渊,深深地吸引着读者,把他们带入一个诗意的景色之中。
文中,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波澜壮阔,这洋洋洒洒的湖水,一个大片的湖水,令
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士君之子,如捧日之圆,象征着忠心耿耿,永不变心的忠贞;江天一色,无垠无际,象征着天意如布,因势利导,人与自然天无绝人之路。
孟浩然拿着一副深深思念的画面留给我们,他献给张丞相的,一言一行是对未
来可能发生事情,对家乡美景渴望和期望,一笔笔传达出来,望洞庭湖,望家乡,一股子家乡气息,抚动了无数的心灵,这便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情思之调和。
然而,孟浩然为什么要献给张丞相呢?张丞相,当时正任长安太守职位,他深
知地方兴衰,所以孟浩然要献此诗,意为鼓励张丞相继续努力,全心全意为自己的家乡谋福利,不要忘记身为一个公仆义军应尽的责任。
从孟浩然的这首诗中,我们收获的是他认真的心境,他的思念,他的期盼,以
及他把家乡情思、家国情操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热情,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他的青春奋斗,点燃我们对家国的情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用孟浩然精湛的诗词,表达出对家乡的永恒思念
和期盼,让我们触摸到深深的感悟,感受到时间穿越般的强烈情感,带给我们无尽的思索,也让我们体会到孟浩然。
孟浩然诗风
![孟浩然诗风](https://img.taocdn.com/s3/m/3096e8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0.png)
孟浩然诗风孟浩然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风独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和个人经历都表现出他的豁达、睿智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先,孟浩然的诗作流畅自然,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描写,将自然元素融入诗中,使人心旷神怡。
例如他的《春晓》一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他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给人以宁静愉悦的感受。
其次,孟浩然的诗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自然元素相结合,反映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短暂的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追求的渴望和对世事变幻的洞察力。
此外,孟浩然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在他的诗作中。
他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的知己,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他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传达出他对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孟浩然诗风流畅,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诗作充满了智慧和感悟,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他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启迪和思考的空间。
他的诗作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也展示了他对文学的追求和对诗歌表达的独特见解。
总而言之,孟浩然的诗风流畅自然,充满智慧和感悟。
他的诗作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宝,也是对人类智慧的独特贡献。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抒发了诗人个人情怀与归隐意愿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抒发了诗人个人情怀与归隐意愿](https://img.taocdn.com/s3/m/da2975f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a.png)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赏析:抒发了诗人个人情怀与归隐意愿《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抒发个人情怀与归隐意愿的诗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深入赏析,包括内容解析、情感抒发和艺术特色三个部分。
一、作品原文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唐代〕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也渐渐疏远。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到来了。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2、注释岁暮:年终。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
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
一说指终南山。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三、创作背景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
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
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
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四、文学赏析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
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孟浩然诗作“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孟浩然诗作“冲淡中有壮逸之气”](https://img.taocdn.com/s3/m/bf07940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6.png)
孟浩然诗作“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诗作“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导语:孟浩然诗融风骨、兴象、声律为一体,是盛唐诗的典型代表。
一、冲淡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作家是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而熔山水田园于一炉,第一个在唐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孟浩然。
叶嘉莹先生说“孟浩然本性上是喜欢自然放旷的隐士生活的” ,一方面是襄阳风景秀美,自古以来就盛行隐居的风气,另一方面这与浩然本人的性格有关。
浩然十分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既渴望在开明盛世大展宏图,又不愿意屈尊干谒,奔走权门。
矜持高节,崇尚清尊是他志向的一个主要方面。
因此,他内心对于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魏晋名士怀有仰慕之情,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追随他们的品格和情操,以潇洒自适的情怀,徜徉在风光秀美的山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景致,感悟生命的真谛,寻找感情的皈依和理想的满足。
“从王士�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来看,孟浩然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田园诗、交游酬唱诗、抒怀感叹诗。
” 这样的分类仅就诗歌主要内容而言,实际上孟浩然几乎每首诗都有写景状物的部分,这是他诗作的特色,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部分。
所谓“冲淡”是用白描、简淡的笔墨描绘山水风景,融入作者个人的情感经验,表现出一种平和、超逸、自得的情趣。
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欣赏风景的一个特色――你所看到的不只是江山的外表,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情意上的感受。
” [3]正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景物引发诗人的感动,于是诗人将浸透了个人情感的山水万象诉诸笔端,诗歌中的“象”便成为人与自然发生审美交流之后创造出来的有别于客观物体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殷�所谓的“兴象”。
较之谢灵运的微型游记,孟浩然诗作中景与情更好地交织在一起,诗人的感情冲淡在诗中,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再辅以婉转、圆润、富有音乐感的音律,正所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如此描述“冲淡”,即“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诗人孟浩然诗词赏析
![诗人孟浩然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97a1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8.png)
诗人孟浩然诗词赏析诗人孟浩然诗词赏析孟浩然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孟浩然诗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漫游吴越之后,在还乡路上,途经九江时,晚泊浔阳,眺望庐山所发思古幽情之作。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
诗的起势高远。
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
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
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
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
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
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
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
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
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
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
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唐三体》卷六何焯评这首诗:“发端神来,所以虽晚而极望也。
眼中意中前后两层透出望字神味。
..后半写望字闲远空阔。
”沈德潜也说:“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唐诗别裁》卷一)。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
![孟浩然《春晓》诗旨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cee9c66c31b765ce04081408.png)
一
、
孟 浩 然 的 生 平 遭 际 及 其
写 出 了一 些 优 秀 的诗 篇 。第 三 ,
诗 中呈 现 的 自我 形 象
据王士源《 孟浩然诗集序》 记载 , 孟浩然曾得 到过韩朝宗 的举荐 , 但 因为他 正饮 宴甚欢 而无视 约 好 的时间 , 以致错过被举荐 的机 会, 再 度与 出仕无缘 。第 四 , 开
结识 了当时最重要 的文学人物 : 王维 、 王 昌龄及张九
龄 。 开元 十 七 年 ( 7 2 8 ) 赋诗秘省 , 以‘ ‘ 微云淡河汉 , 疏
雨 滴梧桐” 联 句名动京师 。学者普遍认为 , 孟浩 然 内
从 佟培基《 孟浩然诗集笺注》 看来 , 孟浩然诗共有
攀
套 誊 ≥ j
阳的孟浩然 。开元二 十八年 ( 7 4 0 ) , 孟浩然病 了较 长 时间之后 , 病情有所好转 , 不料王 昌龄遇赦北还来访 , 孟 浩然与之饮 宴甚欢 , “ 食鲜疾动 ” , 疽发背而卒 。这 三 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他 的《 春晓》 一诗有着非
同寻 常的 意义 。
和官职 。寻求扶持和官职的努力虽以失败告终 , 他却
度感到欢欣鼓舞 , 在很多酬 唱诗 作 中都表 露 了此种情 怀 。 这一 幕府时期的生活并不长 , 大约开元二十七年 ( 7 3 9 ) 夏, 孟浩然因为背疽初发 , 便返 回襄 阳卧疾养病 。开元二
十七 年 ( 7 3 9 ) 秋, 王 昌龄被 贬 岭 南 , 途 中拜 访 了卧 疾襄
和。 ” 从事虽非正式官 职 , 但 对 于 已经 4 9岁 的 孟 浩 然
来说 , 可谓 总算走上了仕途 , 因此他一度心生感激 , 在
写于是年冬的《 荆 门上张丞相 》 诗 中便表达 了这一情
孟浩然仕隐思想考
![孟浩然仕隐思想考](https://img.taocdn.com/s3/m/7c9c9ca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c.png)
孟浩然仕隐思想考【摘要】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仕途中多次受挫,最终选择隐居山林。
他向往隐逸生活,寄情山水间,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隐逸人士的清贫淡泊、超然自在之态。
隐居后的生活使他得以远离纷扰,专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孟浩然仕隐思想的价值在于提倡清静淡泊的生活态度,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引导人们远离功利、享乐,追求灵魂的升华与超然境界。
他的仕隐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启示人们应当珍惜内心的深处,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超然于尘世之外,追求灵魂的净化与升华。
【关键词】关键词:孟浩然、仕隐思想、生平背景、仕途经历、隐逸生活、诗歌、隐适意境、隐居、价值与意义1. 引言1.1 孟浩然仕隐思想考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以其清新淡雅、含蓄隽永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诗作中,隐逸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与共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以才情卓绝、为官清正著称,但同时也深深地向往隐居生活,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热切向往。
隐士之心常伴隐逸者,他的诗作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仕途为官的压抑和不满。
孟浩然在隐居后仍以诗歌抒发心情,感怀自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对孟浩然的仕隐思想的探讨与考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与人生境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隐逸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孟浩然,字浩然,号东篱,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生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出生于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
孟浩然的家庭背景较为显赫,他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孟珙的后裔,家境颇为殷实,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聪慧过人,喜爱文学,对诗词有着特别的兴趣。
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对于他的仕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家族的熏陶下,自幼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与文学大家的交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
这些背景和经历为他后来追求隐逸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浩然的古诗及赏析
![孟浩然的古诗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a505c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a.png)
孟浩然的古诗及赏析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孟浩然的古诗,方便大家学习。
《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
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
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
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宴梅道士山房》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赏析:诗以隐士身分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驻颜、流霞等术语和运用青鸟、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赋予游仙韵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
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
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赏析: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
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
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寄给名叫远的僧人,报告客居逢秋的苦情,诉说欲隐无处,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反映了诗人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反映了诗人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03ce55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0e.png)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赏析:反映了诗人失意之余的离俗之感《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描绘清明时节在梅道士房中宴饮、赏春并抒发闲适之情的诗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深度赏析,包括内容解析、情感抒发和艺术特色三个部分。
一、作品原文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孟浩然〔唐代〕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静卧在林中为春天即将远去而忧愁,揭开帐子欣赏山中的自然美景。
忽然梅道士派人送来书信,邀我去他那里赴宴。
房里炼丹炉刚刚点起火,屋外桃花正灼灼盛开。
如果说饮此酒能永葆青春,那我一定一醉方休。
2、注释梅道士:生平不详。
孟浩然有《寻梅道士》《梅道士水亭》等诗,可见梅道士当是隐居近邻。
林卧:林下高卧,指隐居。
开轩:一作“搴帷”。
物华:自然风光。
青鸟:据《汉武故事》载,西王母欲见汉武帝,先有青鸟飞来,后以青鸟比喻使者。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这里指梅道士派人来请诗人赴宴。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名。
《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
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
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
”《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游耳。
”这里指梅道士。
金灶:指道家炼丹的丹炉。
王勃《秋日仙游观赠道士》:“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仙桃:《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曾以玉盘承仙桃送汉武帝:“又命侍女更索桃果。
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
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
桃味甘美,口有盈味。
”这里借指梅道士家的桃树。
童颜:像儿童一样的容颜。
驻:保持。
流霞:仙酒名。
王充《论衡》:河东项曼斯好道,去乡三年而反,曰:“去时,有数仙人将上天,离月数里而止,月之旁甚寒凄怆。
孟浩然诗歌妙悟
![孟浩然诗歌妙悟](https://img.taocdn.com/s3/m/4b0829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7.png)
孟浩然诗歌妙悟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婉约、深沉和哲理。
通过阅读他的诗作,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孟浩然的诗歌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到的观察力,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诗。
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之处,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深情,更融入了他对人生、命运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他常常以寥寥数语,点染出大自然的美景,却能使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
例如他的《春晓》中,他通过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色,表达了对新生和希望的向往。
他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这些诗作正是他对自然的妙悟与领悟。
除了对自然的妙悟,孟浩然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人们的生活和相互关系,表达了对人性的触动和对社会现象的思索。
他关注贫富差距、人情冷暖、友情和爱情等各个方面的人生体验,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
孟浩然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对命运和道义的思考。
他常常用自然景物来象征人生的浮沉和命运的变幻,表达了对命运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离散和别离的哀思。
他的《早发白帝城》中,则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认识。
总之,孟浩然的诗歌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妙悟,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他以明快的笔触,深情的心境,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他的诗歌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带领人们思考人生、人性和命运等永恒的话题。
他的诗歌妙悟令人陶醉,也令人深思。
孟浩然诗歌意象
![孟浩然诗歌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47d16af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7.png)
孟浩然诗歌意象1. 孟浩然的诗歌意象那可真是妙啊!就像他诗里的“故人庄”,那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庄子。
你想啊,这“故人庄”里有着故人的情谊,有着乡村的宁静。
我仿佛能看到他和朋友在那庄里,坐在树下,喝着小酒,唠着嗑儿。
这“故人庄”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那扇对友情和田园生活向往的大门。
2. 孟浩然诗中的“孤帆”意象,啧啧,那可太有感觉了。
比如说“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孤帆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广阔的江面上渐行渐远。
看着这孤帆,就好像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有时候也是孤零零的,在向着未知前行。
这孤帆仿佛是他心中的那份孤独与落寞的化身,又带着一丝对远方的期待。
3. 嘿,孟浩然笔下的“幽林”意象可不得了。
像“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里的幽林,那幽林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我感觉自己走进去,四周都是静谧的,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幽林就像一个避风港,能让诗人躲开尘世的喧嚣,在那里寻找内心的宁静,就如同我们在压力大的时候,也想找个安静角落躲起来一样。
4. 你知道孟浩然诗里的“白云”意象吗?那真的超有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这白云就像是自由自在的精灵。
想象一下,诗人看着那白云在山间飘荡,他肯定羡慕白云的自在啊。
白云就像是他梦想中的生活,无拘无束,不像我们被各种规矩和琐事束缚着,多希望能像白云一样洒脱呢。
5. 孟浩然诗歌中的“秋月”意象也很迷人呢。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这秋月啊,就像一个默默注视人间的老友。
它在秋夜高悬,洒下清冷的光。
我觉得诗人在望着秋月的时候,就像在和一个知心朋友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秋月就像是一个倾听者,不管诗人有多少愁绪,它都在那儿静静地陪着。
6. 哇哦,孟浩然诗里的“古木”意象可深沉了。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这古木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
它静静地立在深山里,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它身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像是岁月的刻痕。
我想诗人看到这古木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感叹时光的无情呢?就如同我们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也会感慨人生的短暂。
孟浩然的读后感
![孟浩然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dc23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7.png)
孟浩然的读后感
孟浩然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他的诗歌后,我深
深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孟浩然的诗歌充满了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在他的诗歌中,我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
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孟浩然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是《过故人庄》,这首诗歌表达
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怀念。
诗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让我感受到了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故
人的怀念之情。
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则表达了对故人庄
园的美好回忆,这些景色都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故
人的思念之情。
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还喜欢《春晓》,这首诗歌表达了对春
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
我感受到了对春天的赞美,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这些
景色都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之情。
孟浩然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通过阅读孟浩然的诗歌,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阅读孟浩然的诗歌,感受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他的诗歌成为我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是怎样的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c5100cca52d380eb63946d57.png)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是怎样的<<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
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
“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
”“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老子>>那里。
<<老子>>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以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所谓“得一”者,就是得“道”,“天得一以清”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如果天没有保持“清”的状态,就难免会崩裂。
那么“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由老子所言可知,它就是“道”之状态,也就是“自然”之状态。
古人说“诗品出于人品”,不同于众人的经历使孟浩然的创作呈现出与同时诗人不同的特色,他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仙人的倾慕,对成仙归去的渴慕。
不论诗人是否刻意为之,这确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道家趣味。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
……谓余搏扶桑,轻举振六翮。
……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
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
”(<<山中逢道士云公>>)春耕之际,诗人听闻道士云公常往来于北谷、西村一带,本来此地期待与其相逢,而后果遇。
就在云公为诗人怀才不遇而鸣不平之时,诗人自言自己既不佯狂玩世,也不狼狈求官,而是以安闲寂静为贵,不为势力所动,隐卧于西山之下,期望日后与云公共同炼丹修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孟浩然古诗词里面的思想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盛唐积 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中,他也有高远的志向, 孟浩然曾参加进士考试,有 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的壮语。
科场失 意,仍不愿放弃对功名的追求 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他曾数次干谒权 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愤慨与不平。
尽 自从孔子提出 三十而立”之说,后代之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便常把三 十岁时的成就看作了整个人生成败的一个标准。
对于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说, 三十岁,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孟浩然也是如此,在诗中,他对自己 命运不偶的慨叹随处可见。
他曾几次感叹自己年逾而立,功名未成, 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 士有不得志,凄凄吴楚间”孟浩然到晚年,在张 年岁独蹉跎”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 犹 不通”三十之后的诗人依然未能时来运转,悲苦的心境依旧,谁知书剑者, 管前途渺茫,他对功名仍念念不忘: 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 魏阙心常 无门,欲济无舟楫” 贵,渴望得到引荐,最终却一无所获。
因而常有 当世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鹄志”他不甘心生于盛世而无所作为 端居耻圣明”可另一方面,他又仕进 F 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谁能 在,金门诏不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俱怀鸿 粤余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九龄的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这既表明了他仕途的不得志,又表明了他
入仕追求的执着。
因而,孟浩然对功名的追求是终其一生的,他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除
了因受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影响而外,另一个原因便在于他有较坚定的儒家
云林颇同调”既严格地强调了自己的儒者身份,又为自己喜好山水、喜游
歌者,丘园一坚儒”之句。
如此明确地以儒者自许,正表明了在孟浩然的思
想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存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
概括起来,这些诗大致
孟浩然有幼闻无生理”之句,可见他较早地接触到了佛教。
但如前所述,
孟浩然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一直都在追求入仕,即使一生失意,也没有真
正绝望过。
因此,尽管他与僧人们有较密切的交往,对高僧慧远等极为推崇, 孟浩然承继了六朝以来,士人喜谈佛理的传统,在他的诗中,尤其是在
师住其下,禅坐说无生” 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 一窥功德见,弥益
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之类。
在唱和性的诗作或直接写宗教仪
与僧人交往唱和的诗中,也时常夹杂玄理。
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吾
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俨然以孟子后裔自居,强调自己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与僧人的交往,间杂说一些佛理;二是写游览佛寺。
思想。
孟浩然常以儒生自许,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说:惟先自邹鲁, 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
在《宿终南翠微寺》中,他又说:儒道虽异门, 佛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在《和宋大使北楼新亭》中,他还有欲识狂
但他并未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式的诗作中,则更是要刻意显出他对佛理的了解,如在《陪姚使君题惠上人 房得青字》、《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两诗中,谈理的气味尤为浓厚。
但孟浩然大多数与佛教有关的诗,其目的仍不在谈佛理,他向往的是佛 家那种超凡脱俗而少机心的境界。
在孟诗中,鸥鸟形象多次出现, 他对世事人情的真诚企盼。
去除机心与去除尘念常是等同的。
的孟浩然,对佛教的喜好,在于它能使人去除尘念。
在孟浩然的诗中, 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而 尝读远公传,永 怀尘外踪”则似乎道出了诗人崇敬高僧的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超脱尘俗,不像 他那样 栖栖复问津”,痛苦不堪。
孟浩然常称僧人为 静者”,其实也是在于 他们的远离尘俗。
孟浩然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即山水的内容始 常常想到隐逸山野。
即使不真正隐居,也常纵情山水、探幽揽胜以消解内心 苦闷,求得心理平衡。
孟浩然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本有喜好自然山 水的天性,科场失意之后,观览山水更是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 诗作的主要内容。
鸥”、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
作为一生不得 字一再出现,上人亦何闲,尘念俱已舍”、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愿 志而又有隐逸之心的诗人, 机息鸟无疑”既是孟浩然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 终占有重要的位置。
孔子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政成人 t 自理,机息鸟无疑”、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 风尘厌洛京” 尘”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静者”间徘徊。
他喜游佛寺,向往静者的生活,向往尘外之踪,其实也就只
能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弥内心矛盾的方法而已。
甚至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中,诗人表现了自已对僧人的敬慕, 对隐居的向往,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仍是一种仕途不得意的牢骚与悲
哀。
孟浩然与唐时其他文人一样,与儒、道、释三家皆有来往。
在他的诗中,
也有不少游道观、赠道士的诗。
这些诗表现的大多是他对于道士们采药炼丹、
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
对道家所宣扬的那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的赞同。
当
然,也有借赠诗以发牢骚的时侯。
总的说来,道家对他的影响不如儒、佛两
家那样深。
孟浩然的诗,真率自然而少夸饰,即使在写一些与佛道有关的诗中,也
是很少谈及怪、力、舌L、神之类神秘性的东西,始终是平谈而自然的。
这固
然与诗人的诗作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从小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密但积极入世的孟浩然在事实上是没能逃脱尘俗”的,他只是在尘俗”与
切的关系。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