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
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古代建筑的绘图中,配色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建筑的整体氛围和美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代建筑绘图常用的配色方案。
1. 传统红色配色方案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祥瑞、吉祥和喜庆的象征。
在古代建筑绘图中,红色常常作为主色调出现。
红色的选择不仅能够为建筑增添浓厚的中国传统氛围,还能够表达建筑的威严和庄重。
2. 金黄色配色方案金黄色在古代建筑绘图中也是常用的配色方案之一。
金黄色能够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表现出建筑的高贵和庄重。
金黄色常被用来绘制建筑的檐口、门楣等细节部分,突显建筑的华丽和独特之处。
3. 青绿色配色方案青绿色在中国古代建筑绘图中广泛应用于山水、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
青绿色能够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柔和的色调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青绿色常被用来绘制建筑的园林景观、假山等部分,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氛围。
4. 白色配色方案白色作为一种中性色调,也常被用来作为古代建筑绘图的配色方案之一。
白色能够为建筑带来明亮、清爽的感觉,给人以洁净和宁静的印象。
白色常被用来绘制建筑的墙壁、柱子等部分,让建筑更加简洁、大方。
5. 配色方案的运用在古代建筑绘图中,配色方案的运用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风格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功能需要采用不同的配色方案,以突出建筑的特点和功能。
比如宫殿、庙宇等高贵庄重的建筑常采用红色、金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色调,而民居、园林等清新自然的建筑则常采用青绿色、白色等柔和的色调。
在古代建筑的绘图中,配色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和风格,又要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合理的配色方案能够更好地展现建筑的美感和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总之,古代建筑绘图的配色方案是展现建筑美感和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配色方案,可以表达建筑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代建筑普遍是什么颜色
游览古都,你会发现皇家建筑通常是黄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砖墙。
以北京故宫为例,故宫采用黄色琉璃瓦,室内颜色多为黄色。
每个出生在皇城根的人都知道,红墙和明黄色的琉璃瓦是皇城根最宏伟的标志性建筑。
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高贵的颜色。
在唐代,黄色被定义为代表皇室的颜色,其他人不能使用。
因为黄色代表“土”,是万物之本,皇室属于中央土,根据《周易五行》原理,土是黄色的,古人认为黄色是正色,是高贵的颜色,所以皇家建筑都是用黄色做的,黄色是皇家建筑的特殊颜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处处表现出高贵和丰富。
宫殿的墙壁是红色的,因为红色被认为是一种快乐和喜庆的颜色,意味着庄严和财富。
另外红色是火,使得中央土。
宫殿用红色装饰墙壁。
按五行说,它使皇权政权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
屋顶最常见的三种颜色是黄色、绿色和黑色,其中黄色代表皇家颜色。
只有皇帝的宫殿、陵墓和敕建的祭坛、寺庙才允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不允许擅自使用;王侯、郡王府、皇家园林、陵墓、祭坛的二级建筑和重要寺庙的正殿可以用绿色琉璃瓦;黑色是平民和贵族住宅都可以使用的颜色。
所以故宫的屋顶大多是黄色的。
说起北京故宫,估计没人说不知道!故宫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质宫殿建筑。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建筑艺术的经典,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故宫的主色调是红墙黄瓦。
阳光下的故宫红墙,百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感,和谐而不失韵味和高贵。
黄色的琉璃瓦就像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黄色海洋。
釉面砖质地坚实,表面珐琅光亮,耐水性强,长期使用不易损坏。
从远处看,故宫气势恢宏,建筑雄伟,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和保护!。
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大全
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大全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大全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是指在设计和绘制古代建筑图纸时使用的颜色方案。
古代建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精美,而配色方案在古代建筑图纸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红色配色方案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繁荣和吉祥,因此在古代建筑绘图中经常使用红色作为主要色调。
传统红色配色方案突出了建筑的庄严和威严,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古朴大气。
二、青砖黄瓦配色方案青砖黄瓦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因此在古代建筑绘图中经常采用青砖黄瓦的配色方案。
青砖代表着青春和活力,黄瓦则象征着繁荣和富饶,这种配色方案使建筑看起来更加鲜明和生动。
三、玄色金丝配色方案玄色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作边框的颜色,金丝则用于勾勒建筑的主要结构。
玄色金丝配色方案使建筑图纸更加清晰和明快,也彰显了古代建筑的高雅与气度。
四、绿色配色方案绿色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作植物、花草的颜色,因此在古代建筑绘图中也常常使用绿色配色方案。
绿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使建筑图纸呈现出活力和自然之美。
五、五彩斑斓配色方案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建筑中,设计师会采用五彩斑斓的配色方案。
这种方案运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在整个建筑图纸中形成了一种欢乐、热闹的氛围,也突出了设计师对建筑的独特创意和审美追求。
六、灰石白墙配色方案在古代建筑中,灰石常用作建筑的基座和柱子的颜色,白墙则用于建筑的外墙。
灰石白墙配色方案使建筑看起来更加坚固和稳重,也体现了古代建筑追求简洁和精美的风格。
七、黄金配色方案黄金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装饰元素,因此在古代建筑绘图中也经常使用黄金配色方案。
黄金代表着富饶和荣耀,使建筑图纸呈现出一种豪华和尊贵的感觉。
八、黑色配色方案黑色在古代建筑中常用作线条的颜色,用于勾勒建筑的轮廓和细节。
黑色配色方案使建筑图纸更加清晰和精细,也凸显了古代建筑的巧妙设计和华丽装饰。
以上是大致的古代建筑绘图配色方案大全,每一种方案都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意义。
中国各个朝代建筑与颜色
中国各个朝代建筑与颜色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
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
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
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
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建筑注重色彩的艺术,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善于使用色彩。
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颜色种类繁多,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本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原始建筑中国原始建筑为“茅茨土阶”,很少人工装饰,其色彩多为草、木、土建筑材料的本色,原始而质朴。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在建筑上使用红土、白土、蚌壳灰等涂料来装饰和防护,后来又出现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
商周时期起初人们多是依据色彩喜好、图腾象征、风水等,把红、白、黑、黄颜色涂在建筑上。
殷商时期的宫殿,柱子多用红色,墙为白色,宫殿的“堂”和前檐多用色彩斑谰的“锦绣被堂”帷幔、壁衣之类的织绣、绘品装饰,使得统治者的建筑高贵、豪华而富丽堂皇。
周代还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
宫殿、柱墙、台基多涂以红色。
这种以红为高贵色彩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战国由于阶段的产生,统治者把建筑物上的色彩赋予了阶级内容,在礼记中规定:“楹。
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这些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明显地反映在建筑的等级与色彩上。
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从战国时代出土的瓦当图案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用于东、西、南、北各方,可以推测,当时在建筑上使用黑、白、红、黄代表不同方位。
此时建筑的粱架上还出现了彩画,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秦朝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
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
“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黑色为主色从此开始。
汉代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
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字记载。
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
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中国的古代宫殿
中国的古代宫殿中国的古代宫殿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展示了中国人民智慧和美学追求的结晶。
这些宫殿以其雄伟壮丽的建筑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
从最早的商代到清朝,中国的宫殿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宫殿的演变及其在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商代和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商代的宫殿建筑以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王城遗址为代表。
这些遗址包括母亲庙和太庙,展示了商代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宫殿采用了石灰土砖和木质结构,墙壁上刻有精美的壁画,描绘了古代商朝的生活场景和宗教仪式。
而西周时期的宫殿则延续了商代的建筑特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创新,如更大规模的建筑和更丰富的装饰。
二、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造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展示了秦代宫殿建筑的浩大规模和雄伟风格。
汉代时期,宫殿建设更趋完善,宫殿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这些宫殿分为前殿、后宫和御花园等部分,各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建筑特点。
汉代的宫殿建筑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风建筑风格。
三、唐代宫殿建筑的繁华盛世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时期。
长安城(现在的西安市)是当时的都城,建有宏伟壮丽的皇宫和大量的寺庙。
唐代宫殿建筑注重以金碧辉煌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装饰,表达皇权的庄严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著名的大内宅和太和殿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品,至今仍然令人惊叹。
四、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宫殿建筑保持了唐代的风格,并融入了一些后来的创新。
北京的故宫是明代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分为前殿、中殿和后宫等部分。
明代宫殿建筑注重对称和红色装饰,表达皇权和稳定的权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宫殿建筑延续了明代的风格,并增加了一些满族的传统元素。
颐和园和圆明园是清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它们展示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共存。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及各朝代典型建筑
我国建筑发展历程及各朝代典型建筑一、我国建筑发展历程我国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我国古代建筑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融入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新石器时代至商朝的建筑1. 新石器时代至蒙古航的建筑新石器时代至蒙古航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遗址中的房屋建筑。
这些房屋大多以竹木、泥土等天然材料搭建而成,形式简单,但却透露着原始建筑的独特魅力。
2. 商朝的建筑商朝的建筑受到了周围民族的影响,特别是与西方亚洲和南方的波斯湾地区有密切接触。
商代占城遗址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成为商代建筑的代表。
城市规划显示出农业社会对水利工程和城市治理的丰富经验。
商代建筑采用象征图腾为纹饰。
商代的石窟寺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重要起源地,这体现了商代文化的宗教特色。
三、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1. 周朝的建筑周朝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商朝的传统,但在建筑工艺上有所改进,更加工艺精湛。
建筑在材料上主要使用木材和泥土,建筑形式更加注重对称和谐,体现了周朝时期的社会秩序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地域特色明显。
如秦国城墙、楚国风格的园林建筑、越国的土山墓等,体现了不同诸侯国家的文化风貌。
四、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建筑1. 秦汉建筑秦汉建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辉煌。
秦人注重实用、注重功能性。
秦汉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影响了隋唐的建筑艺术和风俗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殿和道教寺观建筑表现了魏晋风俗文化的特征。
3. 唐宋建筑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巅峰,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时期,建筑更加注重规模和气势,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装饰和雕刻。
唐宋时期的建筑,无论是皇宫、佛寺、园林还是民居,都展现出了古代我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2)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色彩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视觉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包括色彩的象征意义、常用的颜色以及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等。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为建筑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色彩象征意义:1.红色: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祥瑞和热情。
在古代建筑中,红色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梁柱等处,象征着繁荣和吉祥。
2.黄色:黄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代表着皇权和尊贵。
黄色常被用于皇宫、宫殿等重要建筑中,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和地位。
3.蓝色:蓝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代表着宁静和祥和。
蓝色常被运用于庭院、小桥和流水等景观中,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白色:白色代表着纯洁、清雅和高尚。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白色常被用于墙壁、柱子等部分,形成简洁而雅致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颜色除了上述象征意义的颜色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中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颜色,丰富了建筑的色彩表达。
1.绿色:绿色代表着生命力和希望,常被用于庭院、花园和植物装饰中,给建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黑色:黑色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与雕刻和金属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庄重和神秘的气质。
3.紫色:紫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神秘的颜色,常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装饰中,展现出尊贵和神圣的气质。
4.粉色:粉色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表达温柔和浪漫的颜色,常被用于女性居所和花园中。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的装饰和表现中,起到了丰富建筑形式和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
1.柱子和门窗:红色常被用于柱子和门窗等处,突出了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重要部分。
2.斗拱和梁柱:斗拱和梁柱常被采用彩绘,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以增强建筑的装饰效果和表现力。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朝代建筑风格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筑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古代:早期的古代朝代如夏、商、西周等,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了祭祀建筑和城墙等。
古代朝代的建筑风格还包括了一些简陋的房屋,如茅草屋和土坯房。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宫殿建筑,如楚国的江陵城和鲁国的齐鲁故城。
这些城市和宫殿建筑采用了更加宏伟和精致的建筑风格,多以木质结构为主。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风格。
典型的建筑包括了秦始皇陵和汉长城。
此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砖、石结构的出现,以及对山水环境的注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佛教建筑,如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
这些佛教建筑以洞窟和石窟为主要形式,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建筑风格。
5.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黄金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了更加精致和成熟的特点。
唐代的大型建筑如洛阳白马寺和长安大明宫,宋代的大型建筑如开封宋皇宫和杭州大宋御街,都采用了协调的建筑比例和精巧的绘制。
6.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演进阶段。
元代建筑承袭了唐宋的风格,但又引入了一些蒙古和西亚文化
的元素。
明代的建筑风格以明式建筑为主,追求庄重、典雅的特点。
清代更加注重建筑的规划和布局,大量修建了宫殿和园林,如北京故宫和苏州园林等。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但都受到了前朝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时期2.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时期5.两宋,元代时期6.明清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早期人类以穴居和巢居为主穴居→挖地洞巢居→做树屋后来巢居演变为杆栏式建筑,穴居发展到为半穴居,再演变到地上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水井水架和草顶西安半坡遗址半穴居建筑早期的建筑多为木骨泥墙,房屋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和圆形,为了支持屋顶的重量,通常会在室内设置木柱作为支持。
为了克服潮湿,保持室内干燥,室内的墙壁和地面会用细泥涂抹墙面,用火进行熏烤,使其陶化。
地面也会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防水层。
室中部设炕灶,是全屋陈设的的视觉中心和艺术中心,也是家庭团聚,就餐的场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使用白色石灰面层涂抹室内墙壁和地面,不但能防潮,还能起到装饰的效果。
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夏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夏人以木器翻土,以石刀、蚌镰收割,因当时铜很珍贵,还未用于农业生产。
那时人们已不再消极适应自然,积极的开河道,防洪水,有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且有规则的使用土地。
据文献记载,夏朝曾修建了城郭沟池,建立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同时又修建宫室台榭,奢侈享乐。
因而引起奴隶的反抗,夏朝被后起但迅速强大的奴隶国家——商所灭,结束了四百多年的统治。
二里头宫殿建筑一号遗址复原图——夏朝/早商文化商中国传统的木构件体系在商代基本形成,同时,商朝开始使用青铜器和象形文字。
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它的后期,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殿和陵墓,和当时奴隶居住的穴居对照,强烈地表现了阶级对立的情况。
商朝的代表性遗迹——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它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文章中国古代建筑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色彩作为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本身,更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生活、宇宙、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信念。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入手,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颜色主要以黄、红、绿、蓝、白、黑等基本颜色为主,这些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黄色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颜色,代表着皇族的尊贵和崇高,因此在古代建筑中常常用黄色作为主色调。
红色象征着热情、祥和和幸福,常常被用于饰物和宫殿的装饰之中。
绿色则代表着生机、和谐和清新,常常被用于园林和寺庙的建筑中。
蓝色代表着清洁、深邃和宁静,常常被用于水体和佛塔的装饰中。
白色代表着纯洁、高贵和庄重,常常被用于宫殿和墓园的装饰中。
黑色则象征着神秘、权威和稳重,常常被用于城墙和城门的涂装中。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还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的色彩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品味和偏好,黄色常被皇宫和帝王陵墓所采用,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寺庙常采用青、黄、红等颜色,以表现出佛教的神圣和敬畏。
而在民间建筑中,则更注重色彩的亲和和舒适,多采用明快而温暖的红色和绿色,以增加生活的色彩和乐趣。
再次,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
在唐宋时期,建筑的色彩更趋向于灰、黑、白等中性色调,以表现出唐宋文化的庄严和内敛。
而明清时期,建筑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红、黄、绿等明快的颜色被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和园林的建筑之中,以彰显明清文化的繁荣和富丽。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的色彩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传统色彩的运用,而是更加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创新。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不仅是建筑本身的表现形式,更是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各朝代建筑风格
各朝建筑风格一、穴居《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
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
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1.古代建筑:古代建筑的色彩以大地色系为主,主要以黄、灰、赤、白等简朴的色彩为主。
这些颜色在古代建筑中被广泛使用,既是因为这些颜色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也是因为古代人们赋予了这些颜色一定的象征意义。
黄色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色彩,它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帝王权威和荣耀。
灰色则代表着平凡和朴实,是古代建筑中多用的颜色之一、赤色代表着祥瑞和喜庆,常用于门楼等建筑的柱子、门框等部分。
白色则代表纯洁和高雅,常用于别墅或宫殿等庄重的建筑中。
2.唐代建筑:唐代建筑的色彩风格相对明亮和华丽,以浓艳的红、绿、黄和黑色等为主。
红色被认为是唐代建筑的主色彩,代表繁荣和热情。
绿色则是指代生机和自然,常用于建筑的装饰部分,如窗棂、栏杆等。
黄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颜色之一,在唐代建筑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而黑色则被用于唐代建筑的细部装饰,如屋脊、门楼等。
唐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同时也注重了颜色的对比和搭配,给人一种鲜明的视觉冲击。
3.宋代建筑:宋代建筑色彩以素雅和清淡为主。
宋代建筑注重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追求色彩的统一和协调。
以白色、青色、黛色和金黄色为主,给人一种简洁、明净和清爽的感觉。
白色代表纯洁和高雅,是宋代建筑中常用的颜色之一、黛色则代表着含蓄和神秘,常用于宋代建筑物的屋脊、门楼等细部装饰。
青色则是表示深邃和稳重的颜色,常用于凉亭、卷棚等建筑的屋顶。
金黄色被认为是一种吉祥和富贵的颜色,因此也被广泛用于宫殿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
4.明清时期建筑:明清时期的建筑色彩相对较为丰富和繁杂。
在明代,建筑的色彩以宫廷建筑为主,以黄色和红色为主色调。
黄色代表君主的权威和尊贵,而红色则是代表喜庆和繁荣。
在清代,由于外来的满族文化的影响,建筑色彩逐渐出现了改变。
黄色逐渐被红色所代替,红色成为清代建筑的标志色彩。
此外,清代建筑中还出现了紫色的运用,紫色代表着尊贵和富贵。
综上所述,我国历代建筑的色彩特点丰富多样。
中国古建筑赏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建筑赏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概况三国建立后,经济有所恢复。
魏的国力最强,先后兴建邺、许昌、洛阳三个都城及宫殿。
其中洛阳在东汉旧址上重建,将东汉时南北两宫改为只有一个北宫,加强了宫前主街的纵深长度,这些为以后的都城建设所遵循。
它创建的宫殿中,主殿太极殿与东堂、西堂并列的布局,也沿用了三百年之久。
魏在都城宫室上的创新,对后世颇有影响。
吴和汉(蜀汉)是小国,在都城、宫室方面无重大建设。
南北朝时,在都城宫室上都有巨大变化,梁时的建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北朝的北魏为与南朝抗衡,公元493年由北方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至中原的洛阳,大力推行汉化,在重建的洛阳城外发展出方格网街道的外郭,开中国城市布局的新局面,为隋唐长安城的前奏。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寺院佛塔时有兴建。
两晋十六国时,战乱残酷,人民苦难,佛教遂得到巨大的发展,到社会安定、经济有所发展时,南北双方都大兴修佛寺建佛塔之风。
大建寺塔和修都城宫殿一样,对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南朝寺塔建造对木结构发展作用尤大,对摆脱汉以来宫室建筑中土木混合结构残余,向全木构架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邺城魏建国前以邺为政治中心。
它平面为横长矩形,东西宽2400米,南北长1700米,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
城有七门,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东西面各一门。
东西门相对的大道分全城为南北两半。
南部被南墙城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
城之北半部被自北墙东偏门内的南北街分为二区,东区是贵族居住区,西区是宫殿区。
宫殿区占全城四分之一以上,北、西两面倚城墙,推想应是东汉时子城所在。
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
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
经曹操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在北,市里在南,自城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曹魏邺城平面复原图1,司马门 2,显阳门3,宣阳门4,升贤门5,听政殿门6,听政殿7,温室8,鸣鹤堂9,木兰坊10,楸梓坊11,南止车门12,延秋门 13,长春门 14,端门15,文昌殿 16,大理寺 17,宫内大社 18,郎中令府19,相国府 20,奉常寺21,大农寺 22,御史大夫府23,少府倾寺洛阳曹魏立国之初先修北宫和官署,其余仍保持东汉十二城门、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
大有讲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配色办法
大有讲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配色办法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等级制度森严,不仅在建筑样式上有着严格的区别,在建筑的颜色上也有严格的区别。
黄绿瓦面,青绿梁枋,朱红墙柱,白色栏杆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典型色彩特征。
这种大面积使用朱、青、黄、白、金等原色的方法,效果强烈鲜明,在对比中寻求协调统一,正是明清官式建筑用色的成功之处。
本文以明清官式建筑为例,从色彩上看明清官式建筑的色彩搭配。
【白色】栏杆白色台基、栏杆,须弥座,从色彩上来说,等级较低的建筑物的台基为青色或灰色。
这种青灰色的台基多用于园林建筑。
而高等级的皇家宫殿建筑的台基、栏杆、须弥座则多为白色。
大家都知道金、木、水、火、土,称之为五行。
实际上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
金是白,木是青,水是黑,火是红,土是黄色的。
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在建筑中就有所体现了。
【红色】柱子红色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尤其是到了明清皇家建筑,红黄两色是明清皇家建筑的专属色彩了。
通过以上图片看到,柱红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根据建筑的等级类别,颜色会有区分,“红”分为二朱红、铁红等等。
【红色】门窗门、窗在古建筑装饰装修中是非常重要的,明清官式建筑中的门窗多用红色。
红色代表高贵和权威,红色的大门则则象征着庄重。
当然不是所有的门窗都是红色的,根据地域、民族文化的区别,不能以偏概全。
以上图片所显示北方明清官式建筑图片。
【青绿】梁枋明清宫殿黄绿瓦面,青绿梁枋,朱红墙柱,白色栏杆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典型色彩特征。
以下选取古建木构件中的青绿梁枋的装饰色彩。
青绿梁枋彩画,显示豪华富丽的效果。
概况的说,是通过装饰来体现建筑与建筑间的等级关系,体现礼教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黄色】屋顶古代不管是皇室还是民间,从上到下都喜欢那种浓烈的颜色。
因为颜色的寓意比色彩本身更重要,鲜艳的颜色让人觉得吉祥喜庆,“喜形于色”就是这么来的!只有皇家宫殿才能使用黄色琉璃瓦来作屋顶。
明代色彩特点
明代色彩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朝代的文化与艺术表现也非常丰富。
其中,明代的色彩特点体现在建筑、绘画和服饰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明代的色彩特点。
一、建筑色彩特点明代的建筑色彩特点主要表现在永乐、成化、正德、万历时期的建筑中。
这些建筑鲜明地体现了明代建筑色彩的特点:多彩、明快、绚丽。
在明代的建筑中,红色广泛应用于建筑的柱子、门框、扶手等部分。
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颜色,它能够给人一种热情、欢快的感觉。
在明代建筑中,红色的运用使得整个建筑变得威严、庄重。
此外,绿色也是明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色彩。
绿色代表着自然、清新的意象,它在明代的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柱子、窗棂等部分。
绿色的运用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给人一种愉悦、舒适的心理体验。
黄色是明代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色彩,黄色的运用使得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庄重、华丽的感觉。
在明代的建筑中,黄色主要用于屋檐、檐口等部分,黄色的运用使得建筑的轮廓更加明快、清晰。
总的来说,明代建筑色彩的特点是多彩、明快、绚丽。
这种色彩特点使得明代的建筑更加具有独特的美感,给人带来一种欢快、庄重的感觉。
二、绘画色彩特点明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明代绘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明代建筑色彩特点的影响。
明代绘画色彩特点主要表现在明代画家运用色彩的构思和运用技巧上。
首先,明代绘画注重层次的运用。
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层次,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明代画家还注重运用明暗对照,通过运用明暗的变化来增强画作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明代绘画注重色彩的鲜明对比。
画家通过对比不同色彩的明暗、冷暖,使得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明代绘画在视觉上更加强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次,明代绘画注重色彩的绚丽。
明代画家在色彩运用上善于运用浓墨重彩,使得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
这些浓墨重彩的运用使得明代绘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艳丽和豪放的气质。
宋代建筑解析
宋代建筑解析一、宋代建筑的总体印象宋代建筑那可真是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你要是能穿越回宋代,走在大街上,那一排排建筑绝对能让你惊掉下巴。
宋代建筑风格独特,和其他朝代比起来,就像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充满了内敛和含蓄的美。
1. 建筑布局宋代建筑的布局特别讲究对称。
比如说宫殿建筑吧,那是沿着中轴线一路排开,各个建筑之间的距离、大小比例都经过精心设计。
就像我们排座位一样,每个建筑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
而且啊,建筑群之间还有回廊相连,下雨天你在里面走都不会淋到雨。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在建筑之间的通行,还让整个建筑群看起来更加统一和谐。
这布局要是和唐代建筑比起来,唐代就像是一个豪放的大汉,建筑布局更加大气开阔;宋代则更像是一个精致的文人,布局精致细腻。
2. 建筑结构宋代建筑的结构也是相当厉害的。
斗拱是它的一大特色。
这斗拱就像是建筑的小手臂一样,支撑着屋檐。
它的结构复杂又巧妙,每一个部件都像是一个小小的积木块,但组合在一起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和现代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同,宋代建筑靠的就是这种木质结构的精巧组合。
而且啊,这种结构还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呢。
想象一下,要是发生个小地震,这斗拱就能像弹簧一样,缓冲一下震动,保护建筑。
3. 建筑装饰说到宋代建筑的装饰,那可真是精致到了极点。
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
在门窗上,木雕的花纹那叫一个精美,有花卉、人物、动物等各种图案。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随便便刻上去的,每一个都有着深刻的寓意。
比如说花卉图案,可能就代表着吉祥如意。
还有建筑的屋脊上,也有很多装饰,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各种小兽蹲坐在上面,仿佛在守护着建筑。
这和明清建筑的装饰比起来,宋代的装饰虽然没有那么华丽繁琐,但却充满了文化内涵。
4. 建筑色彩宋代建筑的色彩相对比较淡雅。
不像唐代建筑色彩那么浓烈鲜艳。
宋代建筑主要以红、黄、绿等颜色为主,但色彩的饱和度不高,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用色不多,却能表现出丰富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dy/jichu/Instructs/20060816/141525287-2.html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
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
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
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
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
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
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
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
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
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
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
苏州虎丘塔、泉州仁寿塔都是典型之作。
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图案都具有刚劲、富丽之美,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
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
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
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
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
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
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
元代:风格秀丽绚烂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
宋亡而元兴,建筑一度受到外来工匠的影响,并以北方工匠为主,其建筑结构多大胆粗犷,其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
元朝由于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的艺术增加了若干新因素。
这时宗教建筑相当发达,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新手法。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部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步融合起来。
而过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
以北京的云台最为著名。
在云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纹样及六种文字的经文。
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态和神情都很雄劲,各种图案有着生动跳跃的热烈气氛,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
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尤其是对官式建筑影响较大。
明代:色彩浓重悦目明初立国南京,主要仰赖江南工匠。
永乐移都北京,北京宫苑建设,也以南方工匠为主。
明代建筑严谨、工丽、清秀、典雅,颇具江南艺术的风范,只是经过皇家贵胄的渲染,体量宏巨,色彩浓重,则去江南雅淡之风远矣。
但其根系,实与江南建筑相近。
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
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房屋的主体部分,亦即经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爱用朱红色;格下阴影部分,则用绿蓝相配的冷色。
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悦目的对比。
色彩的使用,在封建社会中是受到等级制度的限制的。
在一般民用住宅建筑中,多采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梁枋门窗多采用本色木面,也显得十分雅致。
明、清时期,藏族和蒙古族的喇嘛教建筑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寺院建筑由于有一些比较完整定性了的装饰手法,这就使寺院中许多建筑的外形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
墙很厚,收分很大,窗很小,因而建筑显得雄壮结实,檐口和墙身上大量的横向饰带,给人以多层的感觉。
这些特点在艺术上增大了建筑的尺度感。
在色彩和装饰上则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教义规定:经堂和塔刷白色,佛寺刷红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红色木门廊及棕色饰带,红墙面上则主要用白色及棕色饰带。
屋顶部分及饰带上重点点缀镏金装饰,或用镏金屋顶。
这些装饰和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有助于突出宗教建筑的重要性。
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建筑以维吾尔族的礼拜寺和玛扎为代表。
这类建筑窗户棂条的组合使用了各种精巧的几何纹样。
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种类很多,而最出色的是拼砖、石膏花饰、彩画和窗户棂条的组合,多种装饰往往综合使用,形成华丽细致的艺术气氛。
清代:油漆彩画盛行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
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
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
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黄色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
明清建筑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
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建筑的装饰图案或彩画生气低落,唐宋装饰的风采已经踪影皆无,由于过分追求细腻而导致了琐碎和缺乏生气的局面。
近现代:狂起复古风到了辛亥革命,受西方的影响,建筑系统变了,色彩关系也变了。
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租界,这些建筑突出了本质色彩。
那时的建筑颜色衬托着建筑载体的功能。
中国近现代建筑在欧美国家取消建筑装饰的影响下,走上了重现代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不重装饰的阶段。
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已不多见,建筑的美化除功能和施工技术的要求外唯有在符合功能、技术的门、窗及实墙之中寻找理想的格局建国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中国其他领域所受到的破坏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了极大摧残,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必须体现某种被歪曲和吹胀了的"政治"概念,于是在各地兴建的所谓"万岁馆"、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的模仿北京国庆十大建筑等的"创作方法"。
建筑颜色变为单一枯燥的东西。
复古主义可以说是此前"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其主张大致是希望将狭义的"民族形式"即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而甚少顾及新建筑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它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事实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但"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业操作方式建造的宫殿、庙宇等样式硬加在功能、材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肯定是一条岐途。
复古主义曾经盛行的外部条件则是当时倡导的学习苏联的运动,当时的苏联建筑正是走在复古主义的道路上。
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北京西颐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
它们大都有一个庞大的有如宫殿的大屋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檐下布满用钢筋混凝土浇注的斗拱,所有钢筋混凝土梁和柱都模仿木结构构件,其上满绘彩画,门窗也是古代木门窗的式样。
80年代后:回归自然从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的不可逆转,促成了思想的活跃,中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已深切认识到,建筑艺术应该与时代紧密同步,应该立足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坚实土壤上,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色同时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
所有建筑作品,大致可划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几种。
古风主义是一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原有古代建筑已毁,作为旅游建筑重建或新建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厂文化街、天津天妃宫文化街等。
新古典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侧重于借鉴其神态意趣的一种创作,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北京西客站等。
新乡土主义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新民族主义是指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西藏拉萨饭店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方案等。
随着西方建筑师的参与,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建筑颜色变得浓重,如现代城呈现桔红色。
现在的房子从色彩观上来说比较明确,如白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