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5讲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第5讲 第1课时 内能

第5讲   第1课时 内能

8.(2020·常德)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80 ℃的水一定比 30 ℃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9.(2021·衡阳)下列现象和推断不符合实际的是( B )
A.现象:抽去玻璃板,两瓶中的气体都会变成红棕色.推断:分子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铝 0.88×103 J/(kg·℃) 钢铁 0.46×103 J/(kg·℃) 水银 0.14×103 J/(kg·℃) 铜 0.39×103 J/(kg·℃) 铅 0.13×103 J/(kg·℃)
15.(2020·天水)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吸热关系”的实 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同烧杯 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如图 A 所示.
(1)图 B 为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 39 ℃.
(2)分析图 C 可知:吸收相同热量时, 乙 液体升温更高, 甲 液 体更适合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填“甲”或“乙”)
(3)若甲、乙液体从图 C 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 40 ℃和 35 ℃, 吸收热量之比为 2∶1,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3∶2 .
A.热水和冷水到达同一温度的时间是相同的 B.热水温度下降比冷水温度升高得快 C.热水放出的热量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 D.热水的质量可能小于冷水的质量
6.(2021·黄冈一模)进入 7 月,我省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图中是人
们在烫脚的地面上用锅煎鸡蛋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地面烫脚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 B.煎鸡蛋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 大了鸡蛋的内能 C.能闻到煎鸡蛋的香味属于扩散现象 D.蛋液粘在锅壁上是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中考数学PPT第一单元

中考数学PPT第一单元

代数比较 规则
几何比较 规则
第2讲┃ 考点聚焦
考点3 比较实数大小的常用方法
设a, b是任意两实数,则a-b>0⇔a>b;a- b<0⇔a<b;a-b=0⇔a=b 设a, b是两正实数,则 a/b >1⇔a>b; a/b =1⇔a=b; a/b <1⇔a<b 设a, b是两负实数,则|a|>|b|⇔a<b;|a|= |b|⇔a=b;|a|<|b|⇔a>b 除此之外,还有平方法、倒数法等方法
第2讲┃ 考点聚焦 考点2 实数的大小比较 正数________零,负数______零,正 大于 小于 大于 数________一切负数;两个正数,绝 对值大的较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 小 的反而________ 右边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实数,________ 左边 的数总是大于________的数
22 3 [注意](1)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如 ,- 等; 7 11 (2)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 0 是自然数.
第1讲┃ 考点聚焦 考点2 实数的有关概念 名称 数轴 定义 原点 规定了_______、 正方向 单位长度 _______、________的 直线 符号 只有______不同的两个 数互为相反数 乘积 ________为1的两个数 互为倒数 性质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 一对应 若a、b互为相反数, 则有a+b=0,|a|= |b|.0的相反数是0 0没有倒数,倒数等于 本身的数是1或-1
图1-1
第1讲┃ 回归教材
[点析] 许多无理数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找到数轴上的 一个点来表示.一般地,可以用无限不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来表示这个点的位置.
第1讲┃ 回归教材
中考变式
[2011²贵阳] 如图1-3,矩形OABC的边OA长为2,边 AB 长为1,OA 在数轴上,以原点 O 为圆心,对角线 OB的 长为半径画弧,交正半轴于一点,则这个点表示的实数是 ( D ) A . 2.5 B . 2√2 C.√3 D.√5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讲解学习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讲解学习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Who is your art teacher?
谁是你的美术老师?
Mr Hu. 胡先生。 What’s he like?
他长得什么样?
He is tall and thin.
他长得又高又瘦。
Learning aims:
1.能听,说,认读8个形容词: tall,strong, old, young, short,thin, funny, kind。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课件
Guiding 1: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 Page4 Let’s learn中的八 个单词,并画出自己认为 不会读的单词,三分钟后, 小组交流。
年轻的
年老的
强壮的
瘦的
Hale Waihona Puke 高的矮的滑稽可笑的
和蔼的 亲切的
Guiding 2:
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 翻译Page4,Let’s learn中 的句子,并画出不会读或 不会译的内容,三分钟后, 小组交流。
2.能听懂问句:Who’s your art teacher?What he like?并能做 出正确的回答。
当堂训练
一.写出下列单词
1.高的 2.矮的 3.年老的
4.年轻的
5.瘦的
二.英译汉
1.Who’s your art teacher?
2.Mr Hu. 3.What’s he like?
4.He is tall and thin.

2020年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精美获奖课件

2020年秋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精美获奖课件

A.越高
B.越低
C.越响
3.要使钢尺发出比较强的声音,拨动钢尺的方法是(B )。
A.轻轻拨动钢尺 B.用力拨动钢尺 C.都可以 4.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鼓乐表演,鼓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鼓声变强时( B
)。A.鼓面振动幅度变小 B.鼓面振动幅度变大 C.鼓面振动幅度不变
课堂总结
声音的强与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
科学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
第 1 单元 声音 5 声音的强与弱
新知导入
点 击 观 看 视 频
陕西延安百人腰鼓表演
新知导入
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
安塞腰鼓表演时,鼓手们在鼓面上敲打能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
符,轻轻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大,所以鼓
面上振动情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
新知讲解




实验结论: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新知导入
点 击 观 看 视 频
钢尺振动实验
新知讲解
2 研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根粗竹签,1块木板、1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一端挂着竹签上,一端用手拉住。 (2)轻轻拨动橡皮筋,仔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 的振动幅度。 (3)用力拨动橡皮筋,仔细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橡皮筋 的振动幅度。(重复几次,并记录实验结果。)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1.5 声音的强与弱
科学科教版 四年级上册
科学聚焦
观 看 视 频
非洲鼓《逆战》
科学聚焦
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
非洲鼓表演时鼓手在鼓面上拍打就能发出不同 的节奏和音符,敲击非洲数,我们发现,轻轻 敲鼓,发出的声音小;用力敲鼓,发出的声音 大,因为用力的大小不同,鼓面产生的振动情 况不同,声音的轻重就不同,音乐课上,我们 将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

第5讲 第1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

第5讲 第1课时 利用导数研究恒(能)成立问题

13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反思感悟 根据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的关键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 题,此类问题关键是对参数分类讨论,在参数的每一段上求函数的最 值,并判断是否满足题意,若不满足题意,只需找一个值或一段内的函 数值不满足题意即可.
14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1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第1课时 利用导数 研究恒(能)成立问题
2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命题解读 恒(能)成立问题是高考的常考考点,其中不等式的恒(能) 成立问题经常与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函数、方程等相交汇,综合考查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作为压轴题出现,试题难度略大.
③lim
x→a
f′ g′((xx))=A,那么lxi→ma
gf((xx))=lxi→ma
f′ g′((xx))=A.
注意:高中阶段能使用洛必达法则的题目一般都能使用分类讨论,
但分类讨论难度较大,所以可采用分参求最值的方式,一般大题中对使
用洛必达法则的赋分可能因标准不同而不同.
28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15
突破核心命题 9拓展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①当a≤0时,φ′(x)>0, ∴φ(x)在[1,+∞)上单调递增, ∴φ(x)min=φ(1)=1-a+a-1=0≥0恒成立,∴a≤0符合题意. ②当a>0时,令φ′(x)=0,得x=ln a+1. 当x∈(-∞,ln a+1)时,φ′(x)<0, 当x∈(ln a+1,+∞)时,φ′(x)>0, ∴φ(x)在(-∞,ln a+1)上单调递减, 在(ln a+1,+∞)上单调递增.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第5课时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精品课件】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时 除得近吗

【精品课件】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一单元第5课时  除得近吗

课堂练习 你知道吗?
一个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 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循环小数可以只 写一个循环节,并在首位和末尾上各点一个圆 点。例如:0.66·6…写作0.6,3.272·7·…写作 3.27,0.18·7·5·875写作0.1875。
课堂练习
你学会了吗?
. (1)84.333…的循环节是( 3 ),简便记法是( 84.3
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 商并说一说哪几道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0.5
05 2 10
10 0
1÷3=0.33… 1÷5 =0.2
033
3 10 9
10 9
02
5 10 10 0
1
1÷7 =0.1428571…
6
新知讲解
像24.33…、0.85454…等都是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 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 数。
新知讲解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 ”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如24.33…和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
24.33…≈24.3
0.85454…≈0.85
0 142857 7 10
7 30 28
20 14
60 56
40 35
50 49
1
课堂练习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2525…
0.888…
3.675333
3.1415926…
6.555
0.218571857…
课堂练习
判断一个小数是不是循环小数,关键是要知道: (1)是一个无限小数; (2)要从小数部分开始循环,循环的数字可以 是一个或几个。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本课分析:《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则揭开了繁盛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安史之乱”,介绍了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的内容;第二目是“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讲述了唐朝末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的内容;第三目是“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介绍了唐朝灭亡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以及十国的建立。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维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但是本节课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需要老师加入一些史料,拓宽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

2.知道唐朝灭亡的时间。

3.了解五代十国的位置。

史料实证指导学生对《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的识读,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历史理解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家国情怀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会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2.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1.唐朝的衰亡原因。

2.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本课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因此要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内能及其利用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第5讲 内能及其利用
失)。已知液体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通过实验画出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在5min内吸收的热量

3.15×104 J,另一种液体的比热容为
2.7×103
J/(kg·
℃)。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如图所示,在气缸A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是一种被销钉K锁住的
热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冲出,则(
B )
A. 管内水蒸气的内能不变
B. 管内水蒸气对橡胶塞做了功
C. 水所含的热量增加
第4题
D. 酒精灯中剩余酒精的热值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如图为甲、乙两汽油机的圆形比例图,分析数据可知,甲汽油机

B )
A. 热机效率较高
B. 热机效率较低
C. 产生的有用机械能较少
福州模拟)第24届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采用氢作为燃
料,除了环保属性外,还利用了氢具有(
A. 较小的密度
B. 较大的比热容
C. 较低的沸点
D. 较大的热值
D )
2. (2023·
徐州)在汽油机的工作循环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
提供动力的冲程是(
C )
A. 吸气冲程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了,请你解释此现象。
解:用手搓脚,是摩擦生热,属于做功改变脚的内能;
泡脚使脚感到暖和,是通过热传递改变脚的内能,这两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5讲 溶液 配套课件

2014年中考化学 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5讲 溶液  配套课件

[例5](2013年广州)实验室需配制一 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
(1) 查阅硝酸钾溶解性。由右图可知,
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 30 在该温度下配制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 数最大为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23 (2)计算。配制40 g质量分数为10%的
4 硝酸钾溶液,所需硝酸钾质量为______g , 36 所需蒸馏水的体积为______mL( 水的密度近似看做1g/mL)。
1.步骤 溶解 、④装贴(装瓶贴标签)。 ①计算、②称量、③________ 2.仪器(6 种) 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3.误差分析
分析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结果(用 “偏大”或“偏小”填空): 偏大 ;(2)砝码缺角________ 偏小 ;(3)药品中含有 (1)砝码生锈________
图甲所示,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乙所示。请结合 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______( A 填“A”或“B”)物质的溶解一定达到 了饱和状态。 Ⅱ (2)图 2 中,__________( 填“Ⅰ”或“Ⅱ”)表示 A 的溶解 度曲线。 (3)将图甲中 A 溶液的温度从 t2℃降低到 t1℃,所得溶液与 ② 填序号)。 原溶液相比较,通常没有发生变化的是______( ①溶液的浓度 ②溶剂的质量 ③溶解度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 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 质,当该溶质______________
还能继续溶解 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和溶液。当该溶质________________ 质的不饱和溶液。

第一单元第5课时《除得尽吗》示范课教学课件【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时《除得尽吗》示范课教学课件【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
1
1
1
73
3
6
2
1
.
12
73÷3=
9
9
3
3
3
4
0
0
0
9
3
除不尽。
余数不断重复出现1。
把循环的数字写出两遍或三遍,写上省略号,表示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
蜘蛛和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9.4
11
8 8
0
6
8
55
5
44
6
55
5
4
5
5
0
.
0
0
0
44
6
4
9.4÷11=
除不尽。
余数“6”和“5”总是交替出现。
飞鱼:196÷3=65.333··· ≈ 65.33(千米/时)
章鱼:131÷5=26.2(千米/时)
鲨鱼:241÷6=40.1666··· ≈ 40.17(千米/时)
答:飞鱼的速度是每时65.33千米,章鱼的速 度是每时 26.2 千米,鲨鱼的速度是每时 40.17千米。
教材P16第3题教材P16第3、4 题
循环小数
2.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0.666… 0.999 1.48383…4.2525 0.1875875… 0.1428570.333… 0.30303 0.111…
3.下面猎豹是动物中的短跑冠军,速度可以达到100千米/时。照这样 的速度,它平均每分能奔跑多少千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00÷60=1.666···≈1.67(千米)
答:它平均每分能奔跑1.67千米。
除得尽吗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一年级奥数教案-5 皮皮猴的礼物—认识简单的数(第一课时) 全国通用

一年级奥数教案-5 皮皮猴的礼物—认识简单的数(第一课时) 全国通用

第5讲皮皮猴的礼物——认识简单的数
[教学内容]
第5讲“皮皮猴的礼物——认识简单的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生通过游戏操作,能根据物品的不同摆放方式,目测物品的数量,尝试默数,并用计数器正确计数。

会正确的书写数字1~9。

数学思考
能根据物品的不同摆放方式,正确地计数10以上的数量,培养思维的灵敏性。

问题解决
在算具上快速目测出6以内的数。

尝试默数,会用算具表示物品的数量。

情感态度
喜欢认识数位的数学活动,初步感知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算具,能够目测物品的数量,正确书写数字1~9。

教学难点:
能根据物品的不同摆放方式,正确地目测计数10以上的数量。

初步感知数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计数器人手一个;
2.彩笔、铅笔、橡皮若干;
3. 动画多媒体语言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5讲第1课时内能(讲本word)

第5讲第1课时内能(讲本word)

第5讲内能及内能的利用第1课时内能分子动理论1.物质的构成(1)常见的物质是由__分子__或__原子__构成的.(2)人们常以10-10 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2.分子热运动(1)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__进入__对方的现象叫扩散.(2)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永不停息__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__高__,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__引力__和__斥力__.4.分子动理论(1)常见的物质都是有大量的__分子__、__原子__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__热运动__.(3)分子之间存在__引力__和__斥力__.【提示】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②一般的,扩散在气体间最快,液体次之,固体最慢.③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图片解读】1.图1中,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采蜜,它们能闻到阵阵的花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__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_,扩散到空气之中.图12.如图2甲,抽掉玻璃板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这是__扩散__现象,它说明分子在不停地__做无规则运动__;如图乙,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由于铅柱的分子之间有__引力__.图2内能1.内能及其改变(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__动能__与__分子势能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决定因素:温度和质量.(3)改变方式:__热传递__和__做功__.方式热传递做功实质内能的①__转移__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②__转化__生活举例晒太阳、烧水做饭、哈气取暖钻木取火、摩擦生热、搓手取暖补充说明热传递条件:物体间存在③__温度差__;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④__减少__,温度⑤__降低__;做功的两种情况:一是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⑧__增加__,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⑨__内能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⑥__增加__,温度⑦__升高__,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为止__;二是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⑩__减小__,⑪__内__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联系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是等效的,不知道改变内能的具体过程,就无法判断物体内能改变的原因【提示】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物体的内能永不为零,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有内能.2.热量(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用Q表示.(2)单位:焦耳(符号:__J__).(3)温度、热量和内能的关系:①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②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离开热传递,通常用“吸收”“放出”等词修饰,不能用“有”“含有”“物体的”等词修饰.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过程.③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图片解读】1.如图1,冬天摩擦双手是利用__做功__改变内能.向手上哈气是利用__热传递__改变内能.图12.如图2,当塞子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白雾.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__降低__,内能__减小__.图2比热容1.比热容是描述物质__吸热本领__的物理量.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乘积之__比__叫做该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3.公式:__c=QmΔt__.4.公式应用:Q=__cmΔt__.5.水的比热容(1)意义: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为__4.2×103__ J.(2)应用:发动机冷却剂、“暖气”传热媒介、调节气候.【提示】比热容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大小、温度的高低、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无关.重难点温度、热量、内能的关系(2020·凉山州)下列关于内能、热量、温度和做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A.温度高的物体把温度传给温度低的物体B.某铁块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小C.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D.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拓展训练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2)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相等(×)(3)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4)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5)物体温度不变时,内能可能增加(√)【拓展训练2】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__温度__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__内能__增加;“物体吸热升温”中的“热”是指吸收__热量__.⇨提分技巧温度、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情况【命题点】1.实验装置图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采用质量①__相同__的不同种类物质,且加热源相同).(2)转换法的应用:判断吸热能力(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②__加热的时间__;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③__升高的温度__).3.分析数据(1)质量相同时,升高相同温度,④__加热时间__越长(短)的物质,吸热能力越强(弱).(2)质量相同时,吸收相同的热量(或加热相同时间),⑤__温度变化__值越小(大)的物质,吸热能力越强(弱).4.交流反思(1)实验中用相同加热源加热的目的(使液体在相同的时间内⑥__吸收相同的热量__).(2)加热源的选择(选择电加热器加热优于酒精灯,电加热器发热更稳定,热量不易散失).(3)误差分析(存在热量损失).(4)热量的计算(Q=⑦__cmΔt__).(5)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的实验装置,小华用两个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探究.(1)实验前应取初温和__质量__相等的物质A和B进行实验.(2)实验中,用__相同__的酒精灯进行加热,这样可以保证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A、B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__相同__.(3)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__加热时间__(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比较.加热相同时间可通过比较__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大小__来比较A、B两种物质的吸热能力.(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升高相同温度时,__A__吸收的热量较多;质量相等的A和B两种液体,在吸收相同热量时,__B__升温较高.(填“A”或“B”)(5)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除了转换法外还有__控制变量法__.实验中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用体积相等的两种液体来做实验,原因是__没有控制质量相同__.(6)已知A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B的比热容为__2.1×103__J/(kg·℃).(7)冬天,小华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A或B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暖手袋中作为供热物质,则应选择__A__(填“A”或“B”).(8)寒冷的冬天水箱要加防冻液,这是为了降低水的__凝固点__.1.(2020·青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0 ℃的冰没有内能D.闻到花香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2.(2020·泰安)下面是研究黑点标注的物体内能改变的情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A)A.把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变热B.把钢球..放入炉火中,烧一段时间C.冬天,用热水袋对手.进行取暖D.水烧开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3.(2019·西宁)图甲中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看到硝化棉燃烧起来,这是通过__做功__的方式使玻璃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图乙是通过__热传递__的方式把试管里的水加热至沸腾.4.(2019·海南)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__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__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__分子热运动越剧烈__.5.(2020·连云港)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水的__比热容大__.质量为10 kg的水温度升高20 ℃所吸收热量为__8.4×105__J[c水=4.2×103 J/(kg·℃)].。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时Unit 1

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时Unit 1

第五课时一、课时内容教科书第9-10页:B. Read and write Let’s check.二、课时分析本课时是义务教育灵通版(pep)小学英语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围绕“What’s he like?”这个话题展开内容。

包括Read and write和Let’s check.两个板块。

Read and write是阅读训练板块,是在学习A和B重点单词以及重点问答对话句型等两大板块之后,精心设置的灵活运用的升级板块,阅读内容是以一篇日记形式呈现的有关机器人Robin的描述。

并且配有五福图,第一幅图是Robin与人们打招呼,第二幅图是Robin双手分别托住很多盘子和碗,第三幅图是Robin用功学习,第四幅图是Robin正在做饭,第五幅图是Robin正在监督“我”完成“我”的作业。

机器人是学生们喜欢探讨的对象,谈论有关机器人的荣,学生们倍感兴趣。

阅读短文后面设置了两个训练板块,第一个是通过阅读日记内容,判断Robin是什么样,在对应的单词右面打对勾或打叉;第二个训练板块是请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机器人,然后精心绘制出来,并且把自己设计的机器人的外貌以及性格特征描述出来。

L et’s check.是一个听力训练,共有两个听力板块,第一个是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择所听到的单词并将这个单词圈出来,第二个是要求学生重新听取录音内容,并且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

这个板块的精心设置,证明在小学阶段学习英语,并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们不仅要懂得其语句意思,还要回听懂英语内容,因此,这种听力板块的题型设计,请师生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引导师生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多参与听力训练活动。

本课时要求学生们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内容,完成与短文内容相关的训练,以及能够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圈出正确单词,并且能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正确回答问题。

这是学生们对学到的重点词句的灵活运用的实践检验的具体方式。

最新2019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件

最新2019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课件
通过研讨,使我们进一步得知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和小苏打分的份数越 多,每份的克数就越少,越能精确出加入多少克食盐或小苏打,能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拓展提高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实验目的:对比生活中白糖和味精的溶解能力。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2个、搅拌棒2根、白糖、味精、水、天平、量筒等。 实验步骤:(1)先分别取大约120克白糖和味精,再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60份。 (2)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3)取一小份白糖,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在白糖完全溶解后,再 加入第二份白糖,继续搅拌……直到白糖不再溶解为止。 (4)按同样的办法,将味精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再溶解为止。 (5)记录白糖和味精分别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我们曾经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 ,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还有 很多物质也能在水中溶解。如果我 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人到同样多 的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
新知讲解
水怎么不见了?还剩下 这么多不能溶解。
回想下,我们把食盐和红糖放人水中,如果食盐 或红糖的量很大,结果会怎样。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把 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想象一下,如果在一汤匙的水 中放人一袋红糖会怎样? 结果会发现,汤匙中的水只 能溶解一点点的红糖,其他的不能溶解。想要探究 一定量的水到底能溶解多少物质,我们就需要通过实 验来得出结论。
食盐是否溶解








小苏打是否溶解 是 是


否否


我的发现
食盐和小苏打都能够在水中溶解,但是溶解的份数是不一样的。
新知讲解 实验分析: 相同体积的水,能溶解不同量的食盐和小苏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大约18克食盐(7左右),能溶解约5克小苏打(2份左右)。食盐在水中 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实验结论: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说明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同。 物质在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能力。在溶解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物质 达到一定的含量,且再次加入的此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此溶液的饱 和状态。

光学第1章光的干涉(第5讲)

光学第1章光的干涉(第5讲)

等厚干涉花样的特点
(1)干涉花样为平行于尖劈棱的直条纹,相邻两明纹
(暗纹)的间距 l 都相等。其大小:
h
2n2
l 2n2
(2)对于一定波长的入射光,条纹间距l与尖劈角 和 尖劈介质折射率成反比。 增大,n2增大,则条纹变密。
(3)尖劈是由两块玻璃所构成的,上玻璃向上移动,条纹
向尖劈的棱部移动;上玻璃移动 / 2n2 ,条纹移过一条。
(4)当入射光为白光时,每级条纹都是下紫(靠近棱边) 上红的彩色直条纹。
§1.7 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二、薄层色
日光照射下的肥皂膜,液体上的薄层油膜,金属表面上 的氧化膜(电视机、电影摄像机镜头、高级相机镜头、潜望 镜)上呈现的彩色。一般是几种色光的混合色,在膜的厚度 为半个波长时,膜为黑色。
◆ 彩色条纹形成的原因及机制。
◆ 彩色条纹不规则的原因。
◆ 由于附加光程差,当薄膜厚 度很薄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1.7 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例1 在半导体元件生产中,为了测定硅( S)i 表面
( SiO)2薄膜的厚度,可将氧化后的硅片用很细的金刚 砂磨成如图所示的楔形并做清洁处理后进行测试,已知
§1.7 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第一章 光的干涉
§1.7 分振幅薄膜干涉(二)--等厚干涉 第一章 光的干涉
一、单色点光源所引起的等厚干涉条纹
单色点光源照射两个稍微有倾斜的表面构成的薄膜时在薄膜表
面形成等厚干涉。
T
c1、a2 两 束 反
射光来自同一 束入射光,它
L
们可以产生干
涉。
S
M
D
解:(1) 已知:n2 1 n1 n2 n3 n2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章第5讲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章第5讲第1课时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36
板块一
板块二
@《创新设计》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我国A市中学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则A市地方时为12点,即 可计算A市的经度为88°E。 (2)冬至前后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所以A市地方时为7:52日出, 进一步计算出A地冬至前后昼长约8时16分,夜长约15时44分,40°N的昼长约为14小时 51分,所以A市纬度较40°N高。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信息①:日落时杆影指向由东北转向东南,则日落方位由西南变为西北,太阳直射点 由南半球移到北半球。 信息②:由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判断。 答案 (1)C (2)A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理意义
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
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
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2
板块一
板块二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创新设计》
3
板块一
板块二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7
@《创新设计》
板块一
板块二
@《创新设计》
(1)黄赤交角的概念:A 地球公转轨道
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 赤道 平
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引起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 平常所说的一年。
回归 年,也就 是我们
12
板块一
板块二
@《创新设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质课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优质课件
2.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 歌吗?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 打开课本,朗读第1-5自然段,边读边想: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 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 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 太不寻常了。
白鹤
朱鹭
苍鹭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 结构, 那铁色 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 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
我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AA式叠词(不重复)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它的花 (小小)的。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村 (香香)的。(幽幽)的清香沁人心脾, 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爱桂花
摇桂花
思桂花
1.找出“摇桂花”时的一系列动作。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 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 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 下雨,好香的雨呀!”
课外作业
1. 背诵全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 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
自己的感受颜色、身段
静态美
白 鹭

水田觅食 绝顶望哨
动态美
黄昏低飞

一首韵在骨子 里的散文诗
总结全文
如散文诗 如山水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2 落花生
导入一
导入二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落花生。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 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 用处的人;而有没有实际用处,是指对他人 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法二 利用日出、日落规律判断地理现象
4.(2014·大纲卷,7~8)当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9°S)处于极夜时,
甲、乙两地分别于当地时间5时40分和6时20分同时看到日出。
(据1)此甲完地成位(于1)乙~地(2)的题(。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2)这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暴风雪席卷欧洲北部 B.澳大利亚东南部易发森林火灾 C.好望角附近炎热干燥 D.墨西哥湾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2.(2016·上海地理,5)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
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
据(见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60°
50°
40°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解析 第(1)题,当南极中山站处于极夜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21°N及其以北的某一纬线上,该日越往北,昼长越长,由甲、 乙两地的日出时间可计算出甲地昼长时间较乙地昼长时间长, 就南北方向而言,甲地位于乙地以北。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 两地均位于晨线上。根据该日晨线的倾斜状况,结合两地南北 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可推断出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向。第(2)题, 据材料判断该段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欧洲北部的暴风雪多出现 于冬季,A项错误;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 温和湿润,B项错误;此时段为南半球冬季,地处地中海气候 区的好望角温和多雨,C项错误;墨西哥湾热带气旋夏秋季节
【深度思考2】 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 响?提示 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
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
春、秋分
冬至
2.变化规律
时间
变化特点
重要节气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各地
昼长夜短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
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赤面道)面同

。示意图如下:
赤道
黄道
的交角。目2前3.5,°其大小约
高效速记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度”指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 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 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 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地球运动、寒潮等相关知识。最佳测试期 为11月至次年4月,冬至日前若干天该测试场出现极夜现象, 其他时段内该测试场太阳基本上每天从东南方升起,但春分日 当天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春分日之后到4月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该测试场纬度在68°N以北,且最佳测试期包含冬至,则肯定出 现了极夜现象,因此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该测试场主 要受北方寒冷气流影响;该测试场冬至日昼长为0时(极夜),春 分日昼长为12时,春分日之后至4月期间,其昼长大于12时, 因此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大于12时。故选B。 答案 B
分日 球各地————
【深度思考3】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 特点提?示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
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
高度(如图甲最所大示)。一天中太阳高度
(2018·武汉外国语月考)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 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方向:自西向东北南极极上上空空俯俯视视::
逆时针方向绕转 顺时针方向绕转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一叫个做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
慢 南

【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 这种提说示法对不吗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
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 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 日靠东。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 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 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 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 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选D正确。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 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 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完成下题。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
A.1小时40分钟
B.2小时20分钟
C.3小时20分钟
D.4小时40分钟
解析 第(1)题,a~b期间,该地昼短夜长,日出时间越来越 早,昼长逐渐变长,至b点时昼夜平分。第(2)题,该地一年中 日出最早和日出最晚时间约相差2小时20分钟,因此昼夜长短 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钟。 答案 (1)C (2)D
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南点北在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6月22日
3月21日
9月23日 12月22日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 ① 回归线 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 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 ①南北回归线 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 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3)根据晨昏线走向判断(如下图阴影表示夜)
2.利用昼夜长短判断纬度的高低 某一天昼夜长短的不同反映出各地的纬度高低。 (1)昼长大于12小时的,昼越长纬度越高;昼长小于12小时的, 昼越短纬度越高。 (2)如果一地大于12小时,一地小于12小时,比较两地与12小 时的时间差,相差时间越大,纬度越高。如果某地昼长与12 小时的时间差为12小时(-12小时),则该地位于极圈以内,出 现了极昼(夜)。极昼(夜)区内的地点不能采用此方法比较。
考法一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判断与应用 1.(2017·课标全国Ⅱ,5)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 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下题。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 A.日出东南方向 C.昼长较广州短
) 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 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 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帆船返回青岛港的 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 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 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 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 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 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 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大,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项错 误。
2.五带的划分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第1课时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考点一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 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 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 昼夜等长。(如图示)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 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 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示)
1.昼夜长短的判断技巧 (1)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判断 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该地昼长夜短。 若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该地昼短夜长。 (2)根据日出日落方位判断 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则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 长。 若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则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 短。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更替
读地球的公转和四季的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季阳节高度随
化。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的季节
(2)天文四季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
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的变化而变
(3)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 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解题秘诀 解答无图考图题的步骤 (1)分析题目考查的基本知识,并在大脑中回忆、联想; (2)绘出相关示意图; (3)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具体问题之中,结合题意和示意图,探 索问题的答案。
5.(2012·全国文综,6~7)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
此(1完)该成地(1可)~能(2位)题于。( )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 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向哪个半球(南、北)移动, 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 化幅度越大。(如图示)
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范围和变化 (1)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 点向南移,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见上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