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部分 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班固、班昭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郦道元创作了《水经注》,杨衒之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西安。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 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 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 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 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 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对文学重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学者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和品评。梁太子萧统《文 选》、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钟嵘《诗品》等。 文学观的发展:《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 《诗品》等。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 整的体系。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更
(3)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
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 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
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 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文体的辨析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一方面,曹丕的《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的 《文赋》说:“诗缘情而绮丽,赋体物而浏 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基 本特征,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练字 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简述曹操诗的艺术成就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
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古题,叙汉末实事,如汉乐府的 《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 实。 (2)曹操的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 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的诗是“汉人乐府本色 尚存”。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 甚有悲凉之句”;陈祚明评其诗 “跌宕悲凉,独致超绝”;冯班评 其为“慷慨悲凉”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 汉灿烂,若出其里。”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 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3)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 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 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览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览

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传统。

本文将以概览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分为四个主要时期进行讲述: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现代时期。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的创作与收集。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古代民歌的代表作,雅是描述宫廷生活的诗歌,颂则是颂扬君王功德的歌颂之作。

此外,先秦时期还涌现了众多的散文作品,如《孟子》、《庄子》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此时出现了以骈文为代表的文学形式。

骈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以其句式工整、辞章华美而著名。

此时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陆机等,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三、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各个朝代都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人才子。

这个时期的文学以诗、词、曲为主要形式。

其中,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宋代则以词为主要表达方式,代表作家有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

四、现代时期现代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文学也日趋多样化,包括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种文体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莫言等,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作品和作家没有在本文中一一列举。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世界文学史贡献了独特的一笔。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吸引着世界的关注。

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百川归海般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概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部分
左思《咏史八首》 其旨不外借古讽今, 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把忿激之 情化为投枪,投向那贤愚倒置的社会制度和 持权骄宠的显贵。全诗情调高昂,气韵沉雄, 笔调劲挺,这就是钟嵘《诗品》中所谓“左 思风力”。实际是“建安风骨”的延续,是 我国诗歌发展史中的主流。
三、西晋诗歌
艺术特点:一是它的结构很奇特。一般咏 史诗多借史实以言志,少用比兴,而这首诗 和其八“习习笼中鸟”却采用了比兴。二全 诗皆以上下、大小、高低、贵贱、贤愚等正 反对比,来说明阴阳易位,贤愚颠倒的极不 合理的事实,达到讽喻的最佳效果。
一、建安诗赋
3、王粲的《七哀诗》共三首,这是第 一首叙事诗,记述了诗人离开长安到荆州 途中所见所闻,深刻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 争战,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苦不聊 生的悲惨情形。诗人面向血淋淋的现实生 活,毫不掩饰地加以暴露,充满悲愤之情 的血和泪的控诉。
一、建安诗赋
《七哀诗》,可说是“建安风骨”的代表 作。这固然主要是社会原因,但和“粲性躁竞” 的个性气质也分不开。因此王粲的诗中哀怨悲 惨的气氛,胜于慷慨悲壮之气。当然,这不一 定是王粲诗的缺点,反之,这种尽性缘情之作, 正是六朝缘情绮靡诗风的开始, 比“哀而不 伤”的温柔敦厚诗教有很大的突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
主讲教师
刘孟虎
一、建安诗赋
(一)背景知识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是中国文学 中古期的第一段。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 潮,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 为标志的。期间,文学的自觉性和创作的个 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
一、建安诗赋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 为中心形成了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 使文学在不同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同群体性 的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政治的权力一起世 代相传。南朝以后逐渐减少。

古代文学2魏晋六朝部分

古代文学2魏晋六朝部分

第一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1、全国长期分裂。

2、政权更迭频繁。

3、社会动乱。

4、民族矛盾尖锐。

二、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1、门阀制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个性解放思潮及其对文学的影响3、玄学的盛行及其对文学的影响4、佛教及佛经传译对文学的影响三、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自觉的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文学批评的兴盛(梁)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梁)萧统《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魏)曹丕《典论·论文》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文学的地位“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气为主”;文学的体裁,分四科“诗赋欲丽”;批评“文人相轻”的风气。

(西晋)陆机《文赋》第一篇系统而完整的文学创作论,用赋体写成:文学创作过程,结构、语言、剪裁、想象等;区分文体,十类,“诗缘情而绮靡”突破“诗言志”的传统。

(梁)锺嵘《诗品》是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

四、文学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1、文学集团的活跃。

2、文学与哲理的结合。

3、各文体发展情况(1)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2)骈文有突出的发展。

(3)小说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4)民歌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讲、第三讲建安文学一、建安文学概述1、建安文学的情感特征①忧时伤乱②悲叹人生短暂③渴望不朽的功业刘勰《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从此奠定了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3、建安诗歌对汉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与改造。

①继承方面:汉乐府民歌的五言诗形式、语言风格、采用乐府诗题。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笔记-魏晋南北朝
二.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三.《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
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
一.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他追求一种自由自在,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游仙诗内容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
试论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和艺术形式特点。
内容特点:
一.“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转而在儿女之情中表现绮丽情思。
二.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如陆机,古诗十九首,他拟作十二首;他的《短歌行》简直就是曹操原诗的翻版。
第一章 建安风骨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试论郭璞《游仙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一.郭璞的游仙诗有两类内容。一类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如《游仙诗》其一。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复食采药为主旨。如《游仙诗》其六。
二.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另外,郭璞诗情采斐然,描写生动,色泽丰富。如“风生梁栋间,云出窗户里。”
第二章 正始之音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三) 魏晋南北朝

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终极背诵版)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重点)第四章:南北朝诗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凤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重点)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凤的北进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姓名:李延帅学院:文学院班级:中本0902电话:1328762881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

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臸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三、曹植
• (一)曹植生平简介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 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 陈思王。
•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创作 •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 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 粲》、《送应氏》
• • •

3、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 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 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 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 (2)文学的家族化 •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
• • • • •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 山水田园文学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 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 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 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魏 晋 南 北 朝 文 学
两晋文学 晋宋山水田园文学 齐梁陈文学
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诗歌
建安时期:慷慨悲歌,诗中充满个性和情感。 三曹、七子、蔡琰 正始时期:沉痛委曲、隐蔽曲折,哲理化倾向和清逸玄远之美。 阮籍、嵇康
两晋时期:繁缛诗风(陆机、潘岳) 刚健诗风(左思、刘琨) 游仙诗、玄言诗、田园诗(郭璞、陶渊明)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简答论述论述题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参考答案: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简述曹植《白马篇》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白马篇》是曹植诗歌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又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以爱国勇士英勇卫国的精神的描写,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渴望,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全诗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

诗歌内容充实丰富,采用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笔法,工于起调,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多慷慨悲愤之气,体现了其诗辞藻华茂的艺术风格。

3、列举两晋诗歌有代表性的重要现象?参考答案: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

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2、试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文赋》:西晋陆机以赋体的形式写的文论作品,从分析文学的创作过程入手,论述作文的利弊,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着重阐述创作论。

文章围绕文、意、物三者的矛盾展开论述,通过总结直接或间接的写作经验,企图解决“意不称物,言不逮意”这一在创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辞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各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试抒《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主要内容有:一.《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

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二.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

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四.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

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

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

“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五.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试抒《文赋》关于创作构思的论述。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此文用赋的形式较为细致地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

《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构思:一.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认为文学创作必须要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具有高洁心情。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复习

玄言诗:专门阐述老庄哲理的诗歌。真正宣扬道家思想、枯淡寡味的玄言 诗始于西晋。东晋时,文学成为玄学的牺牲品,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已 完全失去文学的趣味,几乎不成其为诗了。但是,玄言诗却成了我国山水诗 的萌芽。 田园诗:东晋出现了一位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 明。魏晋以来的诗歌创作至此达到一个高峰。
艺术特色 1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是对咏史诗创造性发展。 2文词典正而有怨气,内容精当而切时弊,具有古代讽谕诗的情致。 即钟嵘《诗品》所谓:“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征引古事,语有来历, 故曰“典”;发泄牢骚不平之气,故曰“怨”;陈古刺今,批评社会现实,故曰“得讽 谕之致”;无论借史咏怀,还是陈古刺今,皆深刻恰当,故曰“精切”。“得讽谕之致” 是最主要特征。 3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为“左思风 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1.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 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当时统治阶 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道德虚伪现象,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正 始文人面对远为严酷的现实,很自然地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 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换言之,建安文学中占 主导地位,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正始文学中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只有阮籍、嵇 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 就较大。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 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具有广阔历史意义的悲哀。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 感。《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 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魏晋风度:“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魏晋风度乃是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主题特征上表现为自然的发现、深情的发现、玄谈、越名教而任自然等。

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2、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创作上独辟蹊径,诗歌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现实,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一种“雅好慷慨”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明朗的文风。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3、玄言诗: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影响文学,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艺术性较低。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代表作如孙绰的《秋日》,由秋日之景引发逍遥淡远的人生怀抱,寓哲理于意象之中,是玄言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4、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时,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诗歌格律当中,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句式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八句为多,律句大量涌现,平仄相对的概念比较明确,为唐朝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成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

代表诗人和作品有沈约的《别范安成》和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5、宫体诗: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是以女性的体态容貌、歌舞声色为描写对象的艳情诗。

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情调轻艳,风格靡丽,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其特点在于将审美与道德区分开来,注重描写感官体验,写景状物细致入微,烘托人物内心世界。

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6、骈文: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7、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外的优秀文学家,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及其原因是“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心雕龙·时序》)8、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其称出自《晋书·嵇康传》。

他们在政治思想,大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生活上“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阮籍的《咏怀诗》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二、简答与论述题1、简述曹操诗歌艺术成就曹操诗歌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后人评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2曹操登高必赋,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梗概多气的独特艺术风格,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

其诗古直质朴,但抒情浓郁,悲歌慷慨,气韵沉雄,抒发了建立功业的渴望。

如《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步出夏门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均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2.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1)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其诗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他摆脱了曹操等建安诗人五言诗叙事成分过多的影响,使五言抒情诗呈现前所未有的新风貌,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如《送应氏》,以全新的形式表现动乱现实。

(2)曹植改变了曹操等建安诗人古朴质直的语言风格,词藻丰富华美,细致精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但变侧面烘托为正面描写,文辞华美。

(3)曹植讲究锤炼字句,注重对偶中的音韵和谐之美。

如《赠白马王彪》的“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对仗工整,再如《杂诗》的“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的开篇起势,都能显示出曹植对文字的锤炼推敲。

3、结合阮籍《咏怀诗》第一首,简述其咏怀诗的特点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继承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开拓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在体例和技巧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特点主要有一下三点:(1)阮籍的《咏怀诗》忧愤深广,抒发真情实感,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痛苦,表现出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如从《咏怀诗》(三十八首)中可以看出他的济世之志,《咏怀诗》(其一)可看出其内心的彷徨矛盾;(2)阮籍的《咏怀诗》长于比兴用典,意旨隐微,寄托遥深,钟嵘评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如《咏怀诗》(其二)通篇用比兴寄托和反衬手法,用典发问,曲折隐晦地表达了对君臣关系的讽刺;(3)它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4、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境界高远,平和淡泊、心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

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

(1)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

钟嵘评其:“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诗品》)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2)平淡醇美。

笔致轻闲,意态丰满。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东坡续集》卷三)。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情、景、事、理浑融,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其五)5、简述陶渊明诗歌的题材分类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五类。

(1)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之鼻祖,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淡和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2)咏史多为以史实为媒介而咏怀,咏史多吟咏历史人物,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咏荆轲》。

(3)咏怀诗与咏史诗类似,其咏怀诗多以组诗的形式写成,如《拟古》、《杂诗》等,从《杂诗》(其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深广的忧愤。

(4)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共同主题是悲叹行役之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和归隐之心,如“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

(5)陶渊明的赠答诗颇能见其对友人的敦厚之情,赠答是传统题材,陶诗有其新特点,他以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隽永的意味、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仁者形象,《答庞参军》是其中最深沉的一首。

6、简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而且具有开创意义。

(1)达到魏晋南北朝五言抒情诗个性化的新高度,使文人五言诗完全成熟。

陶诗不但数量多,而且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风格鲜明,标志着文人诗的新水平。

(2)创写田园诗,开创诗歌领域新天地。

《诗经》中有《七月》等农事诗,但不讴歌田园,赞美田园景物,抒发闲适自得心情,始于陶渊明。

(3)完成由哲理性语句到全篇哲理化的质变,是哲理诗承前启后的杰出探索者。

陶渊明写了大量哲理性的诗歌,发人深省。

(4)开创了以外物与心灵契合,重神似讲写意的艺术风范,对民族化文学艺术影响至深。

陶诗在物象中寄托性情,表现心灵,不只影响诗歌,而且对绘画都有启示性。

(5)陶渊明其人的思想、风格、作风,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诗人如李白、高适、白居易等,对尊崇其光明峻洁、固穷守志的人格,清高绝俗、不慕名利的品质,对其极为推崇。

7、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等地的自然景色,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丽清新,汤惠休评“谢诗如出水芙蓉”,颇为中肯,此外还有三个特点。

(1)纪行性。

追寻蛮荒林野的游历,形成其诗自然状态的游踪纪行式的格局:诗人总是先要申述一番我是如何要进入山水而又是如何进入山水的,结尾时又往往要有几句我在此山此水的游历中收获如何巨大的论说,而中间部分则是对于自然山水的俯瞰仰观。

(2)特写性。

钟嵘《诗品》说:“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文心雕龙》说其“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诗人极貌追新,辗转生发,远近游目,达情务尽,真可谓“富艳难踪”。

自然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刻意精工的美学追求,但终究未能脱去临摹痕迹。

(3)泛理性。

谢诗化玄入景,以物质的山水还原为形而上的玄学义理。

才能出众的谢灵运生性本来就偏激而横恣,不堪承受政治上的打击,他变得更加的孤愤抑郁,即便置身好山好水,也不可能忘情投入,其诗难免不因任性使气而有伤情致,有种“理过其辞”的玄味,往往以玄理的感悟于诗末拖出一条玄言的尾巴来。

8、简述鲍照诗歌的思想内容鲍照诗歌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大致有边塞、山水、咏怀、咏史、咏物、爱情等,其思想内容有:1抒写仕途不得志的悲愤,对门阀制度表示强烈的抗争情绪,如《拟行路难》(其四和其六),抒情主人公悲愤中不失慷慨之气的形象跃然纸上;2抒发爱国壮志,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如《代出自蓟北门行》通过描写边塞战争,歌颂将士的卫国决心;3反映赋税苛重,官吏横暴,对人民苦痛表示同情,如《拟古》(其六)反映了横征暴敛给下层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4描写爱情的欢乐与不幸,同情妇女,如《代春日行》等表现男女爱情欢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